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

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杜威实用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评析其道德教育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浅谈该理论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在做中学;启示

约翰.杜威(John.Dew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是教育哲学的奠基人。道德教育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统一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道德教育要生活化而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实际。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一、杜威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目的上,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旨在形成人格;在实施原则和方法上,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主张“在做中学”。本文主要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上谈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1、道德教育的目的

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杜威提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1]。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为了适应美国不断前进的“民主社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适应环境、服从他人的能力。“学校在社会方面的伦理责任必须用最广泛的和最自由的精神来解释,这对于儿童训练是相同的,要给予他自制的能力,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能使他适应正在进行的变化,还要使他有力量形成和指挥这种变化”[2]。他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如旁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成知识、能力、感情,另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需要使社会的同情增加。”他强调道德教育一方面使儿童的品德及品德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正如他在《教育哲学》中提出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于“怎样使个性发

展,同时把同情的范围扩大,对社会尽忠,情愿牺牲。”但是,另一方面,杜威把学校的规则和常规视为“从儿童的立场来判断,这些规章多少都是传统的、专横的”[3],从这可以看出杜威排斥任何社会要求。

2、道德教育的原则

杜威强调道德教育同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原则联系起来,强调学校教育的道德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强调的是经验原则。他认为实际经验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和必要的联系。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教师中学习;以获得为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种技能和技巧;以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反对为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做准备;以熟悉变动中的世界,反对固定不变的目的和教材”

[4]。“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5]。由此可见杜威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要反应、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教育即生长”,“生长”不仅指体能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因此,这一生活和生长过程尤为重要。

在道德教育的原则上,杜威十分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他认为“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不仅道德教育的目的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且道德教育还应在社会中进行。学校生活“社会化”是进行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求,社会上的道德原则和学校中拉笔原则应是统一的。“不能有两套道德原则,一套为着校内生活,一套为着社会生活。因为行为是一个,因此道德原则也只有一个。”由此可见杜威的道德教育原则是实实在在的,学校德育与社会化是一致的。

3、道德教育的方法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在道德训练的实践中,强调“在做中学”。他反对传统的灌输、传授知识,认为学生从老师口中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样会抑制儿童的活力、阻碍儿童创造才能的发展。他称“在做中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倡导学生个人的直接摸索,重视实用的知识。他认为:进行诸如纺织、织布、烹饪、木工等活动,不仅使他们获得了手工技能和技艺的效律,在工作中及时的满足,以及防备为后来的应用,同时形成社会化的道德倾向。“学生自己在从事作业时,使原始的和分散的冲动转化为时间的广度和足够长的活动,在道德方面,就是培养了忍耐、坚持和彻底性,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培养不同于人为地外加

的真正的纪律”[6]。如果“教师将一些抽象的道德规范,强加给不能全面理解其真正需要的儿童,把重点放在矫正错误的行为而不是养成积极地习惯,”那么“这种道德教育是病理的”;“如果学校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应负责任,不参加实际社会生活,这种训练就是形式的”。“只有儿童积极而明确地意识到他所从事的活动,才能按照他不得不做的工作立场来判断他的行为价值。”

在具体实施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做中学”,主要途径有:第一,以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性的灌输。传统的道德训练是把固定的行为准则或既已形成的道德知识强加给儿童,而不考虑儿童的领悟、接受能力。杜威反对这样的做法,他认为应当组织儿童探究、讨论,激发他们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力和智力,有效地解决各种道德疑难问题。第二,组织儿童直接参与社会生活。杜威认为应当让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学校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知行要统一。他谈到如果不教学生到水里游泳而只是反复地训练游泳所需要的各种动作,那么学生永远也不会游泳,即便到了水里也只能沉没。“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7]。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应从儿童参与社会生活出发。

二、对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评析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参透着浓厚的实用主义思想,可以说他这一思想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笔者要问: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是至善至美的吗?它美,美在哪?它有局限性吗?又体现在哪里?下面就简单就上面所述的道德理论进行评析。

1、从道德教育的目的看,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人格,使其适应社会、适应正在进行的变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养成知识、能力和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和品德能力。虽然杜威说教育是过程,不是对未来的准备,教育是自身的生长,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教育是有利于学生踏进社会后的生活和工作的。同时,在德育的过程中,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民主社会的要求,增加其对社会的同情,使其“对社会尽忠,情愿牺牲”,可见,杜威的道德教育是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这种道德训练形成人格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强调的是为美国资产阶级培养所需要的道德人格,这是有局限性的。另外,杜威认为学校的规则和常规是传统的、专横的,排斥任何社会要求,这和他的德育目的是相矛盾的。他过于强调学生内在的生长而忽略外在的约束,这样可能会使学生过于注重个性的发展而放任自己的行为,并因此而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