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师说导学案(教师)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懂得从师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学习难点和重点】1.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手法及其作用。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师说》导学案
韩愈《师说》导学案韩愈《师说》导学案《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整理了韩愈《师说》的导学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学习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使用说明】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了解相关要点后,自主翻译文章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前六句,积累文言知识点,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把握要点】1、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结合注释)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于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授课教师:
2023-12-28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 • 课程评估 • 教学反思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文章,强调 了教师的重要性和尊师重道的精神。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士大夫之族轻视从师学习, 导致从师学习的风气逐渐消失。
加强实践教学
结合《师说》的内容,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 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
学生反馈处理
及时回应
积极引导
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回应,让学生 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教师需要积 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 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
80%
作业质量
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是否 符合要求,有无抄袭现象等。
100%
作业及时性
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有无拖延现象。
80%
作业态度
观察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是否 认真、负责。
期末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
评估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 ,是否达到及格线。
答题技巧
观察学生在考试中的答题技巧 ,是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规 范答题等。
02
课文解析
文章结构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 必要性。
第二段
批判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
文章结构
第三段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学习的正确性。
第四段
劝勉学者虚心向人学习。
文章结构
结构图 [请在此处插入文章结构图]
重点字词解释
必修一《师说》导学案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三课时学习内容:《师说》文言字词句知识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之、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理解课文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2、【能力目标】:①继续培养增强文言语感,提高理解文言字词活用多义和句式的能力。
学习重点:1、【知识目标】:①②学习难点:1、【知识目标】:③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
学习过程:【资料链接】【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
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
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
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
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
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
可见影响之大。
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
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主要内容3.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2.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二、课文鉴赏: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3. 第一段学习:(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说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吾师道也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惑而不从师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乎:①生乎吾前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内容学习: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②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④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学习目标】1. 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2. 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学习重点】1.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学习难点】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学法指导】诵读法分析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并翻译第二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一词多义师: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犹且从师而问焉③或师焉,或不焉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惑: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④彼童子之师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⑦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①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②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其可怪也欤(2)词类活用①而耻学于师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小学而大遗⑤不耻相师⑥位卑则足羞2.翻译下列句子: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内容学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②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③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二学习第三段: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一词多义师:①圣人无常师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贤: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师不必贤于弟子(2)词类活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翻译下列句子:①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内容学习:(1)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三学习第四段: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于:①不拘于时②学于余2. 翻译下列句子:(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 内容学习:(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四.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2.论证上有破有立3.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一、基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C.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方法)D.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学习的风尚)2.下列句子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今王鼓乐于此C.置人所罾鱼腹中D.将军身披坚执锐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下列句中加粗字与“而耻学于师”中“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成以其小,劣之5.下列译句有误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蠢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蠢人之所以成为蠢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他和他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样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没有地位高低年龄大小之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二、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7.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二)阅读课外下文,完成9~11题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来)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者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9.与下列两句中加粗的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①群怪聚骂②指目牵引A.①素善留侯张良②非能水也 B.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吾得兄事之C.①必复之全之②沛公军霸上 D.①不耻相师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10.对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犯笑侮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B.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C.而增与为言辞增与:诬加D.余以为过言过:过失、错过11.句子翻译正确的分别是()(1)辱书云,欲相师A.承蒙您来信说,希望能互相学习B.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想拜我为老师C.承蒙您来信说,想拜我为师D.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希望能互相学习。
《师说》导学案教师用案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B.句读(dú)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 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
【答案】 A(惑:①疑难问题;②糊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B.请教/寻找/询问/问候,C.有的/或许/有时/有的人,D.超出/出现,指建成/出工/拿出。)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 B(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
C.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
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
【答案】 A(B项“句读”应读dòu;C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D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
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Leabharlann 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答案】 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人教版必修三《师说》导学案设计(教师)
师说(教师)【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4.学习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3.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
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
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2.1 整体分析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括,并探讨其思想核心,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4 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师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同时,他们还将获得以下能力:(1)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导学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教学课时:3课时知识链接:1、关于“说”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4、探寻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师说》导学案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第一课时基础知识一、作者、背景和相关文学常识阅读《非常学案》P53“助读平台”,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识记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完成《非常学案》P53基础梳理 第一题 字音辨识自主学习一、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二)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 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理解“经传”“贻”和句式“不拘于时”)“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阅读课文第一、三段,完成答案)【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23课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2.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重点难点】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韩愈:字____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后人称他为“__________”。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一直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__________”,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赞韩愈为“__________”。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郯()子苌()弘老聃()子蟠()(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②()传授学业,解除疑惑。
③()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四、整体感知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字。
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 说”的文体知识。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师说》导学教案设计
师说导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师说》的文本背景和作者传达的思想主题;•掌握《师说》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师说》的文本结构和语言运用;•理解并总结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
难点•理解并分析作者对教育和教师角色的思考;•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师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教学准备•《师说》原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用引言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你认为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解释《师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对文本有所了解。
步骤二:阅读理解和分析1.学生自主阅读《师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重要观点和观点依据。
步骤三:文本解析和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师说》的文本结构,包括引言、论述和结论。
2.解释文中用到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步骤四:讨论与分享1.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你同意《师说》中的观点吗?教师对你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步骤五:写作练习和展示1.要求学生以《师说》为主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2.学生互相交换短文,展示并讨论对方的写作。
步骤六:课堂小结和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做简要总结,重点归纳学生的收获和思考。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教师,珍惜教育机会。
五、课后作业•继续思考教育和教师角色的问题,并写一篇500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师说导学教案设计师说导学教案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师说》的导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内容。
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写作时间较短,导致有些学生的作文表达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写作的时间分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表达。
师说导学案(教师用)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的实虚词和句式。
2、“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预习案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初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导学案《师说》(一)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010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师说(一)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2、学生能读准《师说》的字音,解决朗读。
3、掌握第一段中的重点实虚词,熟背教师的作用、择师的标准、从师的原则。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韩愈的有关知识2、重点实虚词:师所以其固从而乎道庸是故无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预习内容1、写作背景韩愈生活在中唐时代,当时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均有官可做。
当时上层社会的一些人自视高贵,耻于从师学习,形成不良风气。
韩愈对这种师道沦丧的现象深感忧虑,于是借着向李蟠问学的机会,阐发师道的重要性,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
2、关于作者与文体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郡望昌黎,故称。
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
他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
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都是这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嗟.乎()句读.()官盛则近谀.()或不.()焉其可怪也欤.()郯.子()师襄.()老聃.()李氏子蟠.()作《师说》以贻.之()补充深化二、文本讲解1、解释加点的字和画线的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我,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其年之..也,夫庸知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请从上面的段落中,找出你的疑问点或难点,并标出)2、在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中心论点,接着提出老师的作用,接着提出择师师的标准,最后总结出择师的原则。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三、合作探究1、从第一段中找一个判断句,写在下面空白处。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难点】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预习检测】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探究文章,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 郯.子( ) 师襄.( ) 苌.弘( ) 老聃.( ) 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 ) 作《师说》以贻.之( ) 2、找出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 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无贵无贱: 古: 今: 吾从而师之:古: 今: 今之众人: 古: 今: 小学而大遗:古: 今: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今: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今:4、活用现象:①吾师.道也.②吾从而师.之 ③耻.学于师 ④小.学而大.遗 ⑤圣.益圣,愚.益愚 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③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④不拘于时 ( )6、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所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④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⑤师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⑥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相似也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⑦之 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7、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师说》作者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师说导学案
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
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 ,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
学过的《捕蛇者说》 、《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没有牙齿,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他们可真奇怪呀?
1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请指出正确的一项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
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C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
A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4.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师说》导学案(教师版)研究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正确读准字音和句子停顿2.理解古代论说文的特点,把握文章脉络,掌握主要内容3.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研究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2.分析句式和实词、虚词的用法研究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2.理解特殊文言现象学法指导】诵读法和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___(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望族___的后代,后人又称他为___。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后才登上仕途,历任官至吏部侍郎。
他的中年时代曾多次被贬,不得志。
___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___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因此___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___、___、___、___、___、___、曾巩、___)。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研究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研究的恶劣风气,于___贞元十八年(802)任___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
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___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___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研究过程】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jù)乐师(shī)阿谀(___)___(___)___(chāng)___(___)经传(chuán)贻笑大方(yí xiào dà fāng)2.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南中学高2014级《师说》导学案预习自测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二、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3、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夯实基础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借助课下注释,认真巩固落实。
四、阅读1、自由诵读,注意字音,把不懂的字音勾画出来。
老师对相关字音进行点评。
2、学生齐读,熟悉课文,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梳理探究(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听朗读,熟读并疏通课文句读()针砭()阿谀()郯子()苌弘( )老聃( )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二)、语言知识积累[重点实词]师(课文中出现26次)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道吾师道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课文中出现17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前: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形容词作名词,愚人)[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3.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5.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为判断标志)译: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译: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于”为标志)译:4.不拘于时,学于余(前句: 前句: 被动句式;后句:状语后置)译:合作探究案探究一:1、全文四段,试概括各段内容。
(具体分析可参见教师用书)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分析第1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2}提出从师的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分析第2段: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分析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这样对比又怎样的论证作用。
(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对这一组的看法: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第二组:对其子与于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对第二组的看法: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对第三组的看法: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分析第3段:本段的分论点是圣人无常师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分析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探讨二: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韩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与"授业"。
因此,师与生的关系,就以"道"与"业"来衡量的。
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
教师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
他说:"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句话反映了道德知识积累和教学的客观规律: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
这句话冲破了汉代重师法家法的旧框框,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教条,提出了为师的新标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是一种卓越的见解。
这句话还包含有"不耻相师",即"相互为师"的观念,提倡向更多的人学习,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向比自己有长处的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在内)学习。
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比《学记》所提出的"教学相长"又进一步:一方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地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的新思想。
课后练习案一、双基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郯子(tán)苌弘(chánɡ)老聃(dān) 李蟠(pán)B.句读(dú) 渎职(dú)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C.六艺经传(chuán) 传记(zhuàn)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答案】A(B项“句读”应读dòu;C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D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
)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答案】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
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答案】C(均为“学习”之意。
A.出:超出/出自。
B.惑:疑难问题/糊涂。
D.道:道理/风尚。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C.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D.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答案】A(惑:①疑难问题;②糊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
B.请教/寻找/询问/问候,C.有的/或许/有时/有的人,D.超出/出现,指建成/出工/拿出。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辍耕之垄上B.郯子之徒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答案】B(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A(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折关系,却;C乎①疑问语气词,吧,②相当于介词“于”,在;D于①表被动,当“被”讲,②介词,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