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内容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它试图用一种自由、理性以及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来推动中国的复兴。虽然,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决不能忽视文化所带来的力量,更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弃之不理。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

正文:

近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如何理清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的关系一直有所争论。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鲁迅、傅斯年、罗家伦、陈独秀、钱玄同等等来看,他们本身就有很好的旧学功底,也是长期被中国文化所化之人。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批判传统文化呢?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当时的中国暮气沉沉,只有靠振兴才能拯救中国,而振兴的前提当然就是改革。在改革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阻力非常之大,这个阻力就是来自各种各样的旧的习惯势力和思想文化。因此,他们才会回过头来,看这个传统文化里头到底有哪些东西是阻碍革新的,把它提出来,要批判这些旧的糟粕,而不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认。

所以我觉得,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所在。在“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断

层多年后的今天,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方向上的取向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后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有过激之处,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由于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对追求现代化处于一种“狂热”的心理状态,不分青红皂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加以鄙弃,就像西方谚语所言“把小孩子和澡盆里的脏水一起倒掉”,结果反而造成欲速则不达。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他们把民主与科学放在和中国文化传统直接对立的地位。而这种观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今天的中国社会在精神世界的茫然、在道德体系上的不完整,学中文的没有看过传统蒙学经典的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读不懂文言文、甚至对现代白话文都不能娴熟的运用,与那时对传统文化的激进态度不无关系。

第三,“整理国故运动”可借鉴之处颇多。“整理国故”是1919年五月《新潮》杂志针对国故、国粹研究提出的主张,其后经胡适提到“新思潮的意义的高度”,作为对待、处理传统学术思想的态度方针,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整理国故运动”。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迅即从正面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从而在社会政治的“主义”层面上,使新文化运动达成了救亡与启蒙的有机结合。至于胡适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诚然一时缓不济急,却也及时把握了历史契机,积极地回答了新文化运运何去何从的文化问题,从一个侧翼延续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事业,并使之逐渐趋于成熟、深化。缘是,整理国故运动就在学术文化的“问题”层面上,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由此可见,这两种路向固然分工不同,但亦可谓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值得让我们思考的是,“国故”代表人物王国维、陈寅恪、汤用彤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赞成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然而在“整理国故”的时候,他们却和胡适这个五四最

具代表性的人物产生了一种积极的精神上的呼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范围扩大了,使得这个文化运动变成一种多元化的思潮,除了自由和激进主义之外,还囊括了文化保守主义。这就符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那种对文化包容的性质和其本身存在的多种声音的兼容。这种兼容并包本身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和自由、进步,是我们今天在对待学术、研究方面应该继承并坚持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它试图用一种自由、理性以及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来推动中国的复兴。但是,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决不能忽视文化所带来的力量,更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弃之不理。现在,我们青年能做的,就是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重新构建起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推动中国的复兴。

参考文献: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误解及其他,作者:欧阳军喜

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牛晓东

人的现代化: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真义- 兰州学刊- 孙杰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留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述论-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马成瑶,任松,龙秀兰,于雷,

论五四运动的历史传统- 新视野- 李文海温乐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