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大概念教学举例
历史大概念教学举例历史大概念教学是一种以大概念为核心,整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通过举例来介绍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一、确定大概念在历史大概念教学中,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核心的大概念,这个概念应该能够涵盖历史学科的主要内容,具有统领性和概括性。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将“中华文明的演进”作为大概念,这个概念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整合教材内容确定了核心大概念后,需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与大概念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例如,在讲述“中华文明的演进”时,可以将教材中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设计教学活动历史大概念教学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历史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引导思维拓展历史大概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五、实施教学评价历史大概念教学需要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同时,也需要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案例分析以“中华文明的演进”为例,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变革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2.课堂辩论:让学生就“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否具有独特性”进行辩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历史剧表演:让学生表演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剧目,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厘清历史概念,撬动深层思维——论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二、实践探索
1. 内容主旨的确立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这一单 元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本单元 上承“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 一”,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与”凸显了明清时期社会发展一体两面的特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定的本单元的内容主旨是: 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中国版图逐渐 定型,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 世局面。伴随着盛世局面所带来的专制集权的弊端, 新经济形态的萌芽,思想文化的“叛逆”,中国传 统社会面临亘古未有的危机。囿于天朝上国的观念, 昧于世界发展的大势,统治者故步自封,用旧手段 应对新危机,终酿下了近代中国落后的苦果。 2. 学习目标的确立 作业最终的落实者是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是 进行作业设计最重要的一环。根据初中教材的内容, 在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运用 8 课时的时间对明清
一、以历史概念为焦点,在历史分析 中厘清逻辑关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表述复杂的历史概 念,但限于篇幅,教材中也缺乏详细的解释,学生 面对这些生疏的概念往往在不知其意的状况下死记 硬背、囫囵吞枣。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了解学情, “备教材”也“备学生”,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概 念教学,通过生动的史实分析对陌生概念进行清晰 解释。
教学研讨
厘清历史概念,撬动深层思维
——论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 邓凌雁 华中师范大的基础, 也是历史教学和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中学课堂教 学中应当以历史概念为着力点,解析概念内涵和逻 辑,梳理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清晰的概念阐 释和概念梳理为学生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夯实学生的历史根基,撬动深层历史思维。
培养对世界历史的认知的班会教案
培养对世界历史的认知的班会教案本次班会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对世界历史的认知,通过讨论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以下是教案内容: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3. 提高学生对世界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
1. 世界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3. 各国历史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4. 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1. 开场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历史时间轴引导学生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
2. 讲解世界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作用;
3. 分组讨论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深入理解历史;
4. 播放历史文化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感受各国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5. 进行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6. 结束总结:回顾本次教学内容,强调对世界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班会教案的实施,学生对世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让我们一起探索世界历史的奥秘,感受历史的魅力!。
教学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学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引言:历史意识是指个体对历史事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章将探讨教学计划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一、设置多元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包括图书、影视资料、实地考察等。
通过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教材和资源,可以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增加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开展互动性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通过互动性的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
通过研究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情感体验。
五、鼓励学生写历史相关作文教师可以布置历史相关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历史意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通过写作活动,学生能够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六、评估历史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要评估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情况。
可以通过考试、课堂讨论、期末项目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历史意识的提升程度。
结论: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师应注重多元的教学资源的引入,开展互动性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写历史相关作文。
评估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意识,提升其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历史初中认识类教案设计
历史初中认识类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3. 能够认识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基本概念和范畴。
难点:如何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课堂小组讨论题目3. 视频资源:历史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或视频引入历史课程的主题,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二、讲解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15分钟)1. 介绍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和反思。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于自己和社会的意义,引发讨论。
三、讲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15分钟)1. 介绍历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空间、事件等。
2. 介绍历史的范畴: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
3.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四、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给出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展示讨论成果和答疑(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历史课程的总结,强调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然而,由于历史学科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对历史常常感到枯燥无味。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历史意识建立历史意识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重要基础。
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通过引入历史背景、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增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1. 创设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将历史事件还原到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
例如,通过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或戏剧,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呈现给学生。
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至关重要。
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材料,可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1. 阅读历史原著: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原著,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让他们亲自感受历史文献的魅力。
同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阅读的历史小说和传记,让他们通过故事了解历史。
2. 制作时间轴:请学生制作时间轴,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通过观察时间轴,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提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1. 开展讨论和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就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争论。
通过思辨和对抗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关于历史事件的问题,同时引导他们寻找答案。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易错的历史概念如何阐释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易错的历史概念如何阐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明晰的认知。
这既限制了学生解题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认知能力的提升。
”《历史科考试说明》考试能力要求也有这样的文字叙述:“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由此看来,对于历史概念的阐释应贯穿于平时历史教学过程之中,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笔者从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有了一些体会如下.(一)帮助学生准确定义和辨析历史概念。
每一历史知识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和外延,定义法就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用高度概括简洁准确的语言给历史知识概念下定义。
比如,对于“左”倾和右倾这两个历史概念,能否帮助学生用一个科学的理论性的概念来阐释呢?我算是这样做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如有关“左”倾的特征与表现情况。
“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表现为理论观点超出实践的需要,主观认识超出客观条件的可能。
这种错误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急躁冒进,违背规律,超越阶段。
接着,我让学生回顾一下“左”倾在建国以来的种种典型表现,在我国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主要指党的指导方针在1957—1976年间在以下问题上的失误:一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估计扩大化。
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二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在学生对“左”倾概念基本形成认识的基础上,我有趁热打铁,让学生按照刚才的思路,梳理一下有关右倾这一特征与具体表现,进而形成下列认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表现为理论观点落后于实践的需要。
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我又对进行了拓展与深化,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不管是“左”倾还是右倾,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挫折和危害。
(二)用形象化的历史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历史认知
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历史认知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教师应遵循一些历史教学原则,既有利于学生历史认知的形成,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
下面将探讨一些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首先,历史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历史现象。
历史不仅仅是一堆单纯的事实和事件的堆砌,更是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内在逻辑。
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理解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能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分析历史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历史教学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价、辨别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剖析历史事件的多种因素和不同解释,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不同历史观点的比较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真相,培养他们辨别历史谣言和偏见的能力。
第四,历史教学应贯彻人文关怀。
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更是为了深入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和态度。
通过讲述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等,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探索和追求,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
最后,历史教学应注重体验式学习的实施。
历史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参观、实地考察、历史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现场和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历史想象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项目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历史研究等活动,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
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悉“ 考纲 ” 明确 复 习要 求 。对 于 要 求 较 高 的 内 容 , 求 他 们 花 , 要 较 多 的 精 力 , 到 较 高 的 程 度 ; 对 于 要 求 较 低 的 内容 , 只 达 而 则 需 花 较 少 的 精 力 . 可 而 止 。这 样 才 能 对 症 下 药 , 到事 半 功 适 达 倍 的效 果 。
一
345 ) 10 0
括 , 加 了学 生 的认 知 难 度 。 后 , 增 最 历史 发 展 的 时 序性 不 清 晰 , 学 生 不 容 易 搞 清楚 历 史 内容 的先 后 顺 序 。 ( ) 二 学生 存 在 的 困难 。 首 先 , 生 通 史 的 知 识 背 景 有 一 定欠 缺 。浙 江 省 初 、 中 学 高 采 用 的教 材 都 是 专题 式教 学 模 式 ,多 数 学 生 的历 史 学 科 基 础 是 只 见 专 题 , 见 体 系 。其 次 , 生 相 关 学 科 知 识 存 在 一 定 不 不 学 足 。 以必 修 二 为 例 ,这 本 书 主要 以经 济 文 明 的发 展 为 研 究 对 象 , 课 本 中 出 现 了很 多 经 济 学 方 面 的专 有 名 词 、 语 , 生 在 术 学 欠缺 相 关 的知 识 背景 , 师要 适 当进 行 解 释 。 教
( ) 师 存 在 的 困难 。 三 教 首 先 , 师 自身 知 识 储 备 不 足 , 材 的容 量 很 大 , 度 也 教 教 难 深 , 师 在有 些 问题 上 囿于 学 识 所 限 , 要 一 边 教 一 边 学 。例 教 需 如 : 人 文 主 义 的理 解 , 宋 明 理 学 的掌 握 : 次 , 师 对 学 情 对 对 其 教 的把 握 程 度 有 限 。 程 的设 计 具 有 持 续 性 和有 序 性 , 师应 当 课 教 考虑 学 生 当前 的 学 习 如何 与其 前 、 阶 段 相 联 系 。 师要 根 据 后 教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的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的理解一、历史概念及其分类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事物的本质以及其内在联系的概括和称谓,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一般的历史事实、历史知识有所不同。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知识,是对历史事实的表述,它既包含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也包含了人们对历史的评价。
而历史概念则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事物的特征的概括和定义,它是对历史认知和评价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历史概念中,又可以分为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理论性的历史概念。
基本的历史概念,如皇帝、官员、军队、农民等,它们是构成历史事件的基础;理论性的历史概念,如阶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它们是对历史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的结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的重要性初中是学生接触和了解历史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和评价往往是通过一个个基本的历史概念来形成的。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基本的历史概念是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
只有在了解了基本的、正确的历史概念之后,学生才能够对这些事件进行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理论性的历史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理论性的历史概念通常包含了一些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思考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深度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基本的历史概念的教学应该注重其实用性和易懂性。
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解释这些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而对于理论性的历史概念,教师则应该注重其逻辑性和系统性,通过一些典型的历史现象来解释这些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作用。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历史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深度。
探索小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思考
探索小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思考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它记录了人类的过去,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对于小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既陌生又神奇的学科,他们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思考,并探讨如何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首先,小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往往是片面和肤浅的。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历史内容主要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人物和事件的表面,缺乏对历史背景和原因的深入思考。
例如,他们可能知道刘备、关羽和张飞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但却不了解他们的背景和他们的事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历史,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历史观。
其次,小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能力有待提高。
在历史学科中,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通过思考,学生可以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往往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例如,当学生学习到世界大战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战争的原因、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战争等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此外,小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是培养他们历史意识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历史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和思考。
然而,由于历史内容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很多小学生对历史感到无趣和枯燥。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片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如,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如李白、诸葛亮等,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其次,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历史活动,如历史角色扮演、历史文化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
最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创作,如写历史故事、制作历史模型等,以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创造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有效历史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有效历史教学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具体目标都应该围绕这个总目标来展开。
那么,能否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便成为我们判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无论教学的手段如何改变,教学的方法如何更新,我们所关注的有效教学应该始终是不变的,那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根据多年历史教学的经验,本人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一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设计启发性问题,上好导语。
上好一堂历史课,导语设计十分重要。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课本插图,增强直观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象生动的插图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代表人物画像,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历史人名、地点、年代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历史教学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历史教学赵藻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历史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理所当然地要关注学生的眼光,触摸学生的心灵,理解学生的需要,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一、了解学生的认识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电视节目中的知识讲座、网络资源、书籍报刊、其他学科等,都是学生历史信息的来源。
以前我在教学中忽视或无视这些资源,上课时滔滔不绝,想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学生不动声色地听着,并跟着我的简单设问应答着,有时为了赶进度,几乎是从头至尾地“一言堂”,学生主体作用基本被我显性或隐性的霸权取代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也就是说,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和主动思维。
在讲《鸦片战争》一课前,我对学生的学习及知识储备情况进行了摸底与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突破点,从“虎门销烟”的“烟”谈起,引导学生发表见解。
课堂上,一位学生的表达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他妈妈是从事罂粟种植的。
他给大家讲述了罂粟的种植、采摘过程,并强调他母亲从事这一种植是得到许可的,是合法的,有着比较好的利润。
同学们饶有兴趣的听着,我乘机引导大家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帮助学生得出英国是为了牟取暴利,打开中国市场;进而认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殖民侵略性,理解林则徐禁烟需要怎样的胆识与勇气;了解英国的殖民侵略本质和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
实践使我对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有了更深的认识:把复杂的历史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感兴趣的方式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二、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永恒的教研课题。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课堂互动与认知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课堂互动与认知培养导语: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而课堂互动和认知培养是有效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课堂互动与认知培养。
一、理论基础历史课堂互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社会构建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
社会构建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通过社交互动而产生的,课堂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认知建构主义则强调学生能动地参与课堂互动,通过思考、讨论和合作,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结构。
这两种理论为历史课堂互动和认知培养提供了指导。
二、课堂互动的形式课堂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和跨学科互动。
其中,师生互动是历史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和解释,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课堂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跨学科互动则是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历史认识。
三、认知培养的策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认知培养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介绍一些有效的认知培养策略。
1. 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历史案例,让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案例,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更深入的认识。
3. 视频和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视频和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展示历史照片、视频和音频资料,教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浅析初中历史的概念教学
浅析初中历史的概念教学
一、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概念是历史知识的基本单位,学生只有
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
概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
史思维能力,通过对概念的梳理和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
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规律。
概念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历史事件、人物、时期等的整体框架,有利于形成对历史的系统性认
知。
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在进行初中历史概念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果。
要注重概念的梳理和分类,将历史知识中的概念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分类,形成概
念的网络,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框架。
要注重概念的比较和对比,通过对不
同概念之间的比较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
区分。
要注重概念的运用和延伸,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历史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历史事件和问
题中,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形成对历史的思考和认知。
三、概念教学的实际操作
概念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需要注重选择合
适的方法和策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信在
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初中历史概念教学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学生的历史学
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初中认识类教案模板
历史初中认识类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历史初中认识类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历史的重要性,了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历史的定义和意义,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历史教材、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15分钟)
1. 通过教学课件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讲解历史的定义和意义。
2. 介绍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老师分组让学生讨论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如何对待历史。
2. 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分享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感受。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历史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多了解历史知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初步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历
史的兴趣和热爱,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探讨历史
的发展和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认识类问题教案
初中历史认识类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
2.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思考历史意义。
3. 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事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利用图片、视频或案例引出历史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历史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二、观看视频(15分钟)
播放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后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四、课堂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其他学生可进行提问和交流。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历史事件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工具:
1. 图片、视频资源
2. 课件制作软件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和事件。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历史意识和兴趣。
如何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掌握历史核心概念
如何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掌握历史核心概念在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掌握历史核心概念方面,教育者们扮演着关键角色。
我们应当以一种富有同情心和启发性的方式与这些年轻学子们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方法:首先,我们要创造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学习环境。
就像引导孩子们探索一个新的游戏或者故事一样,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逐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可以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和视觉媒体等方式,将历史概念生动化,使他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记忆。
其次,引导他们通过感官体验来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例如,通过触摸历史物件、观看历史影像和参观模拟场景,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一部分。
这样的体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和重要性。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并且鼓励他们彼此之间的讨论和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游戏和项目工作,学生们可以在互动中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概念,并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此外,要善于利用每个教学时机。
不仅限于历史课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历史。
例如,利用假期或周末时间组织校外活动,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者举办历史主题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对历史的了解。
最后,要通过持续的反馈和评估来调整教学策略。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水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节奏下掌握历史核心概念。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以一种愉快和有效的方式掌握历史核心概念。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术上的成长,也为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奠定基础。
历史教案怎样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需要进行传授和学习,而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
因此,历史教案的编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不仅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影响着整个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那么,历史教案应该怎样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呢?一、选好教材历史教案的编写首先要结合教材。
历史教案需要与教材紧密结合,遵循教材的体系和组织方式。
因此,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出发,教师需要选择好适合教学的教材,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筛选,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内容,挖掘其中的历史地位、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相关人物的事迹,做到既要涉及到事件的发生和进程,同时也要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二、理性设置教学目标历史教案需要在选择好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学科兴趣以及实际现状等因素,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理性设置教学目标是达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优秀的历史教案,应该根据案例的特性、历史事件的严肃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和认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历史教案需要把课程内容划分成比较明确的阶段,便于学生逐个逐个深入学习。
合理组织课程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点:(1)讲授顺序清晰。
历史教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前置知识,经过合理的组合,让学生体验到历史进程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2)思路贯通。
历史教案中的每一个部分需要通过透彻的思考和组织,让学生深度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同时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
(3)灵活性强。
好的历史教案需要在讲授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会意义等方面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多种教学技巧的运用历史教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建立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与掌握,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PPT、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提供现实历史图片、音视频等,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记忆和体验;可以设置探究知识点、小组研讨、反思总结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中学历史教案设计:如何让学生对近代中国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中学历史教案设计:如何让学生对近代中国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特征是不同的。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得到更深入的历史教育。
因此,历史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阶段性认知特征来进行设计。
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往往还缺乏系统的认知模型,无法将眼前所看到的事物脱离环境独立分析,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事物的系统认知模型,如时间维度上的事件关联、产生影响的背景因素、生长繁衍和相互作用的群体关系进行讲述、重难点的重复强化等,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认知模型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在高中阶段,学生进一步增加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论知识,历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掌握历史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历史时期进行分析。
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学习场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环节,如何从环节入手,并将学习场景多样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认知发展的难点。
实地考察、博物馆参观、阅读文献、视频辅助、实验模拟、辩论等等多层次的学习场景的设置可以令学生更加贴近历史和时代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更深刻的认知。
比如给学生分组,在老城区实地考察名胜古迹,让学生对时代背景、历史事件、万民众生、天下大势进行全面认知;再如,对于近代时期的重大事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展示相关图片或音像资料,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三、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体验教育历史文化体验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较为成功的历史教学方式,通过道场游学、文物鉴赏等多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并得到亲身体验。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时段、人物、事件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动手实践的环节,如制作书法字画、模拟战争过程等,以加强学生实践经验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当时历史人物、事件、文化背景等。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历史概念教学——以《明清帝国专制统治》为例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孙瑛、陈尚行、刘小艳内容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明晰的认知。
历史教师也对概念教学难以把握,存在诸多困惑。
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我们现就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的尝试提出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策略;研讨;认识与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概念教学的困扰与思考“概念是指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 [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但中学历史教师对此往往感到非常棘手,主要是因为概念知识的概括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学习与理解上的困难。
但概念又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学科中,概念都是进行高级思维的基石。
个体掌握了概念,就能对物体和观念进行分类,并能推论出规则和原理。
”[2]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能够将概念讲得通俗易懂,使学生不仅能理解,还能据此推论出相应的历史规律,把历史学习好,这是我们一直探讨试图突破的难题。
1、历史概念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人脑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3]历史知识结构就是由一个个历史概念组成的,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所以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社会不断进步、历史研究成果迭出、新课程改革逐渐推广的背景下,如何更新历史概念教学,大面积地提升历史教学效益,已经是摆在广大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2、当前历史概念教学的现状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谁都知道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但真正重视而又做得比较好的老师并不多。
概念本身给人抽象而又枯燥的感觉,所以,老师讲起来难以生动,学生学起来不感兴趣,而现行的初中阶段的考试基本上也不会去涉及单纯的概念。
这样,很多教师便对历史概念教学采取淡化的态度,对概念的讲授往往只通过教师的解释、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概念,学生对概念知识习惯于机械记忆,又很容易遗忘,所以对历史概念比较抵触……概念也就越来越成为难以突破的教学死角。
3、突破历史概念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历史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已意识到或做到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活动又是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探究、合作、参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触摸历史,进而形成对历史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历史价值判断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参与触摸历史,积极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然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价值判断方向靠近,以便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便是历史概念教学的根本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寻找一些能使学生对概念感兴趣的策略和方法。
我们认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诠释历史概念,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充分调动、挖掘学生自然的学习历史的潜能。
二、研究的展开——抓住契机,促进突破,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尝试1、契机——中学历史优质课比赛2011年2月底,我校小刘老师参加东莞市历史教研室组织的以“历史概念教学”为主题的中学历史优质课比赛,这是我们此次研究的契机。
刘老师是刚刚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任教初一年级。
她选择的参赛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由于比赛课的主题是“历史概念教学”,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突破概念怎样讲清楚概念,又怎样能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就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经过对主题的分析和解读,针对教科书“多结论少史实”的特点,我们初步定位刘老师备课的策略是“坚持论从史出的观点,以史料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
2、突破——课堂教学评析确定了参赛的课题和以史料教学来突破概念的策略后,我们决定先由刘老师自行备课,初期目标是熟悉课标、熟悉教材并能够运用教材。
刘老师先后阅读了与中央集权有关的历史书籍:《明史》、《朱元璋传》、《明朝那些事儿》、《帝国政界往事》等,积累了相关的资料,精心构思上课思路。
接下来开始了4次听课、评课、议课的研讨过程,4次研讨的流程大体一致:选手准备——集体研讨——研究小组分析——选手改进。
初次研讨——以史料为突破口,通过分析史料,进行概念教学。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这节课内容包括明清两朝,时间跨度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历史概念较多。
课文标题就包含“帝国”、“专制统治”两个概念,这对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
教材中的概念更是散布于教材的每个角落,如:“皇权”、“高度膨胀”、“丞相制度”、“特务”、“锦衣卫”、“廷杖制度”、“军机处”、“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如何把这些概念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地讲给学生并能让学生掌握,确实是一道难题。
刘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以清朝翰林院学士徐骏文集中的几句诗作为导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陛下”——“狴下”一、明清帝国的更替(略讲,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二、明清巩固专制统治政治上: 1、废丞相(呈现两则史料)2、设厂卫(图片资料和故事解说和呈现一则史料)3、廷杖制度(图片资料和讲故事)4、军机处(清)(用图片对比和史料一则)思想文化上:1、八股取士(呈现一则史料)2、文字狱(呈现三则史料)在具体讲课过程中,刘老师还引用了大量的史实。
如讲解“废丞相”和“锦衣卫”这两个概念时,刘老师引用了如下材料:胡惟庸早年投奔朱元璋帐下,善于曲意迎合,受到朱元璋的宠信,拜为丞相。
之后开始骄横跋扈,许多人来贿赂他,胡惟庸乘机敛财,网罗亲信,但真正触动朱元璋敏感神经的还是胡惟庸的专权,官员的生杀迁降大多由他个人决定,甚至连朱元璋都不完全知道;各部门交上来的奏章,胡惟庸必定取来审阅,凡是不利于自己的就隐匿不报。
朱元璋对此越来越不满。
这时,正好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胡惟庸的儿子驰马市中,坠死车下,胡异常悲痛,竟然将车夫杀了,朱元璋正好找到借口,说胡滥杀无辜,大怒,令其偿命。
胡惟庸慌了,准备造反,被手下告密,朱元璋亲自审问案件,将胡惟庸以谋反罪问斩,此案延续了十几年,三万人被斩。
朱元璋趁机打击了一批骄纵违法的文武功臣,加强了皇权。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
它直接听命于朱元璋,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类似于今天的CIA,被称为‘朝廷鹰犬’。
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
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
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第一次试讲后,科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听课感受和课堂观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陈老师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能围绕概念教学的主题来展开,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必要的拓展,能够突出用史实来讲概念;但是,导入的设计不能与本课内容有效地结合,略显牵强,无法达到预设效果;课本基础概念呈现较多,但核心概念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史料偏多偏难,学生解读有困难,大段的文字学生光是阅读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有充分地去理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而且史料更多是一种解读性的结论,无法有效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讲授过多,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主动参与思考的就更少了。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也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1)大部分同学对导入的诗句理解不了,1分钟之后仍然没有反应,他们疑惑的眼神分明就是在说:“这几句诗没什么问题啊。
”一男同学举手说:“老师,给皇帝上奏章应该是多么认真的一件事情,徐骏怎么也不应该把‘陛下’的‘陛’写错,因为写错后的那个字的偏旁是带有侮辱性意思的!如果我是皇帝,我也不会饶恕他的!我也会杀他的!”这些都说明问题设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2)课件上的文字解释过多,教师沉浸于故事的讲述中,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但对有用信息提取不够,以至于基本上是教师在读资料,同学们只是听听看看罢了,甚至有的同学一看大段的文字资料,大量的人物名称如英宗、武宗、逯杲、钱宁等,和专有名词比如北镇抚司、流寇等,就皱起眉头,拒之千里……课堂气氛不活跃,基本上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
经过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小组一致认为,这一课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刘老师过于关注每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总想把每一个概念都要清清楚楚地给学生解释,力争面面俱倒,反而使课堂显得混乱,没有主题,没有把核心概念突出出来;再加上呈现手段单一单调,课堂教学基本上脱离学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关键原因就是教学设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研究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选择恰当的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历史材料,将学生放在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减少材料数量,降低材料难度,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重新思考如何解读概念。
于是,大家认真分析了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思维直观、好奇心强、爱问问题、喜欢热闹、活泼好动、对直观的东西感兴趣但理解能力尚未成熟。
认知水平方面,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半年来历史学习所积累下来的知识与能力,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唐朝三省六部制等印象深刻,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基础,但已有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看问题不够全面,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知识。
在研究小组的分析讨论后,刘老师又重新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二次研讨——关注学生认知水平,从学生兴趣入手进行概念教学为了努力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刘老师否定了第一次的课前导入,重新设计,力图使新的导入既形象有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以朱元璋的两幅差异巨大的画像作为突破口,提出“为什么朱元璋的两幅画像差距如此之大?由此你能判断出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这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入新课教授。
在具体概念讲解上,刘老师吸取第一次上课时的教训,精简了史料,使用大量的图片,包括锦衣卫的电影剧照、锦衣卫穿着的飞鱼服、兵器绣春刀、锦衣卫的刑具夹棍、军机处的外部结构与内部摆设、东厂的徽标,甚至连今天东厂在北京的遗址所在地“东厂胡同”的照片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