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心理学理论
爱情3爱情的心理学理论 共24页
李承宗
一、精神分析理论
1、佛洛依德本能理论
认为凡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皆 属于“性力”的活动,故在弗洛伊德性学理论中 所论述的“性”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性”的概 念。
• 性冲动
性冲动是人类最原始的性本能,他把性冲动的 能量命名为"性欲"。
• 性梦
满足与释放。
• 性压抑
性压抑实际是把性欲望隐藏在可怕的潜意识 里,性压抑会导致精神问题。
承诺 亲密
程 度
热情
时间
爱的种类 非爱 喜欢
迷恋的爱 空爱
浪漫的爱 友爱
愚蠢的爱 完美的爱
亲密 - + - - + + - +
激情 - - + - + - + +
承诺 - - - + - + + +
三、爱情四元理论
• Yele在斯腾伯格的理论基础上,将其中的 “激情”分解为性的激情和浪漫的激情, 从而发展出四元理论,包括:
• 性的激情(强调肉体、情欲) • 浪漫的激情(强调心理上对爱情的需求、
信念、理想和渴望) • 亲密(强调伴侣间的信任、交流、互助) • 承诺(强调对爱情的责任、计划)
四、爱情故事理论
• 当我们提到爱 情的时候,每 个人都会联想 到一些爱情故 事:白雪公主 与王子、罗密 欧与朱丽叶、 泰坦尼克等。
• 你心爱的人冒着大雨在车站等着你,给你 撑伞是你心中爱情的故事,但是现实的对 方并没有在下雨的车站等你,那么你会觉 得失落。
爱情故事的来源
• 我们崇拜的人。如韩剧中的完美爱情故事形 象。
• 以前的恋爱经历给自己留下的爱情故事脚本。 • 我们熟悉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等
的爱情故事。 •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
20个关于爱情的心理学效应
20个关于爱情的心理学效应1. 爱情的化学反应:当我们爱上某人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催产素等化学物质,使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2. 爱情的吸引力:人们更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感情关系,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外表、兴趣爱好或价值观等方面。
3. 爱情的亲密关系:建立亲密关系需要双方的信任、共享和支持,这样的关系会增进双方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4. 爱情的亲密距离:人们在与爱人亲密接触时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这种接触可以是身体上的接触,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交流。
5. 爱情的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人们在爱情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是受到童年时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影响的。
6. 爱情的恋爱期:恋爱期一般持续约6-18个月,这段时间内人们会经历浓烈的情感、激情和浪漫。
7. 爱情的亲密期:亲密期是恋爱期之后的阶段,此时人们开始建立更加稳定和深入的关系,更加关注双方的需求和互相支持。
8. 爱情的亲密损害:亲密关系中的背叛、不忠或其他伤害行为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痛苦和矛盾。
9. 爱情的亲密修复:当亲密关系受到伤害时,通过沟通、理解和道歉等方式可以修复关系,重建信任和亲密感。
10. 爱情的性吸引力:性吸引力是人们对异性吸引力的心理感受,这种吸引力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11. 爱情的相互依赖:建立健康的爱情关系需要双方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12. 爱情的亲密满足:亲密关系中的满足感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增强自尊和自信。
13. 爱情的亲密分离:当一方离开时,另一方可能会经历分离焦虑和失落感,这种情绪反应是正常的。
14. 爱情的亲密重塑:当亲密关系面临困难或危机时,双方可以通过沟通和合作来重塑关系,提高亲密度。
15. 爱情的亲密满足预期:人们对亲密关系中的期望和需求会影响他们对关系满意度的评估,如果期望得到满足,就会感到满意和幸福。
16. 爱情的亲密失望:当亲密关系无法满足期望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失望、不满和沮丧。
爱情心理学原理
爱情心理学原理
爱情心理学是指研究爱情产生、发展、变化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爱情心理学原理:
1. 互补性:人们往往更容易与具有自己相反特征的人产生吸引力,如内向的人更易被外向的人所吸引。
2. 接近性:人们更容易与身边的人产生感情,因为接近可以带来安全感和共同点。
3. 相似性原则:人们更容易与自己在兴趣、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相似的人产生感情,因为相似性可以带来认同和共鸣。
4. 自我价值理论:人们通常会选择那些能够提高自己自我价值感的人产生感情,因为这可以带来自尊心的满足。
5. 情绪理论:爱情是一种情绪体验,人们更容易与能够引发自己积极情绪的人产生感情,因为积极的情绪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
6. 认知动机理论:人们选择伴侣时通常会受到自己的认知动机的影响,如寻求安全、稳定、繁衍等目标。
7. 情感三元理论:爱情由动机、情绪和认知三种成分组成,每种成分的强度和组合方式都会影响爱情的品质和发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爱情心理学原理,这些理论只是对爱情
产生、发展和维持的初步解释,实际情况远比这些理论复杂多变。
在研究爱情时,应该结合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来深入探讨。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知识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知识
1.爱情中的马太效应: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更高。
马太效应在恋爱中的表现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投入越多,在对方眼里就是一种讨好。
在感情里,讨好对方不仅会失去自我,还会让对方高高在上,不把你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你非他不可。
当你愿意为自己多付出,不断完善自己,你的个人魅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个人吸引力。
而当你一味讨好对方,则会让对方恃宠而骄,你在投入过程中不断“贬值”,对方却在你的投入过程中不断“增值”。
2.首因效应,指的是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的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没有人有义务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所以,想要对方对你产生好的第一印象,在第一次见面约会时,你要着装简洁大方,不卑不亢,谈吐逻辑清晰,举止优雅得体。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一、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复杂、最深刻的一种,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热衷研究的主题。
从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到现代社会的多元爱情观,爱情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地演变。
心理学领域对爱情理论的研究,旨在揭示爱情的本质、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涵盖了认知、情感、社会、生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爱情的多元视角,也为解决爱情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指导。
从早期的精神分析学派到现代的人际关系理论,心理学对爱情的研究逐渐深入,为我们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综述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通过梳理不同理论的核心观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爱情的框架。
我们将从爱情的本质、发展阶段、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爱情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情的本质,从而在面对爱情时更加从容和明智。
研究背景:探讨爱情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心理学领域,爱情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不仅是理解人类情感复杂性的重要窗口,也是探索人类行为动机、人际互动、自我认知和社会文化影响等问题的关键途径。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对爱情的探索已经从简单的情感描述逐渐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涵盖了爱情的起源、发展、维持和结束等各个阶段,为我们理解爱情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尽管爱情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爱情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爱情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目的:概述心理学中的主要爱情理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通过对各种主流爱情理论的概述与分析,以期增进我们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理解。
爱情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情感现象,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爱情心理学那些揭秘爱情本质的心理学理论2024
引言概述: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之一,多年来,心理学家们对爱情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从而揭示了爱情的本质和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继续探讨爱情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爱情的发展、心理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正文内容:一、爱情的发展1.爱情的初期吸引力a.外貌的作用:外貌吸引力对初期吸引十分重要。
b.相似性的作用:相似性也是初期吸引的关键因素。
c.亲密行为的影响:亲密行为能够加深两人之间的吸引力。
2.爱情的亲密关系发展a.爱的建立: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的互相倾诉和支持。
b.应对冲突的能力:冲突处理对维持亲密关系至关重要。
c.爱情的稳定性:忠诚度和承诺是维持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爱情的心理机制1.爱情的化学反应a.爱情的荷尔蒙:多巴胺和缪斯卓越素等激素的分泌。
b.爱情的奖赏系统:爱情激发了大脑中的奖赏系统,使人产生愉悦感。
2.爱情的心理依赖a.情感依恋理论:重视爱情关系的人更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b.依恋风格对爱情关系的影响:不同的依恋风格对于爱情关系的稳定性和满意度有不同的影响。
三、爱情的影响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a.文化差异对爱情观的影响:不同文化对于爱情有着不同的定义和期望。
b.社会观念的影响:性别角色和社会预期对于爱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个人特质和心理因素a.人格特质对于爱情关系的影响: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等特质对于爱情关系的发展和稳定有影响。
b.自尊和自我概念对爱情关系的影响:自尊水平和自我概念对于爱情关系的满意度和稳定性有影响。
3.亲密关系的质量a.满意度和信任对于爱情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有重要影响。
b.亲密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4.外部因素a.工作和经济压力对爱情关系的影响:工作和经济压力可能对爱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b.社交圈和社交支持对爱情关系的影响:良好的社交圈和社交支持可以增强爱情关系的稳定性。
总结:通过对爱情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揭示了爱情的本质和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爱情和亲密关系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爱情和亲密关系人类的爱情和亲密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心理学试图通过研究心理、情感和认知的影响,解释人们在爱情和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感受和互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的爱情和亲密关系,以及相关的解释和理论。
一、爱情的心理学解释爱情是人类普遍经历的强烈情感,它涉及到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多个维度。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爱情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 亲密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是建立在亲密关系上的,亲密关系包括了情感支持、信任、互相依赖和亲密交流等。
亲密关系理论强调了亲密关系对爱情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来满足情感需求和获得幸福感。
2. 恋爱风格理论:根据恋爱的方式和行为差异,人们可以分为不同的恋爱风格。
恋爱风格理论主要包括了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恐惧型等四种类型。
每种恋爱风格都受到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人格特点的影响,不同的恋爱风格对爱情的追求和维持方式也有所不同。
3. 爱的语言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例如言语、行为、肢体接触和礼物等。
爱的语言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爱情中表达和接受爱的方式的差异性,认为理解和满足对方的爱的语言是维系爱情关系的关键。
二、亲密关系的心理学解释亲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更为深层次的关系,其中包含情感的交流、信任的建立和共同目标的追求等。
心理学为亲密关系提供了以下的解释和理论:1. 依恋理论:该理论认为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依恋模式的影响。
依恋理论将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
依恋模式会影响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期望、需求和行为,安全型依恋模式对于建立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较为有利。
2.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会进行成本与回报的考量。
个体的投入和付出,包括情感、时间和资源等方面,往往会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了亲密关系中的平衡和公平的重要性。
3. 理论性取向:这个理论认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期待和满足会与其灵长类动物演化历史相关。
关于爱情的两种心理学理论
对于这能力是怎样形态,它也有更细致的论述:能爱的人基本上是这样的:他/她能和人走得很近,很深;许多时候他/她对依靠别人和让别人依靠他/她觉得很舒服,但他/她并不太害怕独处,也不太过分在意别人是否接受他/她;归根结底,他/她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这种安全的人也是理解交流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的高手。相形之下,那强迫性的自我依靠者是那些面目平板,疏淡寡情者;纵然结了婚,他/她也要相“敬”如宾,在他的心里,总有很多很多地方你是不让进去的;他/她可能无法辨认话语背后的情感色彩,他/她自己的情感语汇本就不丰富;然而他们可能恰恰是一夜情者,压抑而未发展的情感如一股潜流只有在性中才得以表达;也许正是他们中的一些组成了罗伯特理论中的第四类型的爱——空洞的爱。而矛盾的不安全者,将是另一个极端,她/他要紧紧地和伴侣缠在一起,这种强烈的欲望有时会把人给吓跑,最终她/他总将觉得别人没有和她/他一样强烈的感情,在很深的心灵深处,她/他总是当心伴侣并不那么看重她/他;她可能会“歇斯底里”,她/他可能会“唠唠叨叨”,她/他的语言就是缺乏一种动人且清晰的情感风格,没法让人比较
容易地明白该怎么做才能让她/他幸福一些。有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者走到一起会怎样?让我们看一看这似曾相识的例子吧:一个不爱回家,喜欢下班后和哥们呆一起喝酒的男人,一个木吶表达起内心世界苯嘴苯舌的男人,一个看到妻子要“谈一谈”就心生“又来了”的恐惧的男人,一个工作狂,热爱生意的算计和政治的权力控制的男人,他是塑造了还是被这样一个女人而塑造:她或唠唠叨叨或歇斯底里,总之情绪激烈语不太伦次,她的话从没被人认真听过所以就没机会能练的清晰明白,归根结底,即使讲的很清楚又谁听啊?于是也许她就学会“江东狮子吼”。大约只有一个机遇会令她停止对她的丈夫的缠绕,那就是她爱上了自己的儿子。多年以后,她的儿子长大酷似他的父亲,他娶了一个象他母亲的女人,故事在继续,宛若宿命。
爱情心理学说
(四)爱情的经营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两个独立的人走到了一 起,共同经营着一份感情。确实,爱情是需要经 营的,不同的经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恋爱结果。
其实出现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采取了不当的
“经营方式”。
如何经营爱情
1.克服追求完美的心理 2.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3.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
4. 沟通要及时
五、爱的学习
1. 自爱 2.失恋心理调节
(一)自爱
学会爱的第一步是学会爱自己。不是自私自利、
孤影自怜、自我中心,而是一种对自己由衷的喜
爱、关怀和尊重。 1.你是大自然的杰作 2.自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真实、微妙的自我
3.只有你自己才能成为你自己
自己若是世上最好的一颗李树,而你所爱
下心来学习。心里总是翻来覆去想一件事。我有一个老乡,从进
校就非常照顾我。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一天,他向我表达了想让 我做他女朋友的意思,我当时说,“我一直当你是好朋友呀”。
后来,我们虽然仍像朋友一般来往,但是心里总有一种怪怪的感
觉。这一学期开始之后,他社团工作很忙,我也要考研,所以就 很少来往,只是我有事要找他商量的时候才找他。有时打他电话 他没接,我就会七想八想的。在校园里如果碰到他和某一个女生 一起走,虽然我知道那可能是他的同学,但就是忍不住打电话过 去,装作开玩笑的问一问。他总是安慰我,不要乱想,专心准备 考研。我知道如果自己不能考上研究生的话,很难会和他有结果,
人隔阂消除而取得的一种扩大的行为的自由; 各种情绪作用的高涨与兴奋。
二、我选择我喜欢
●
选择的标准
选择恋爱对象的两条规律:
1.相似性 年龄、肤色、宗教、民族、社会经济地位、智 力、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相近的异性容易相互吸引。 2.互补性 一方的表现正好能满足对方的需要,也能产生 相互吸引。
爱情中的四种心理学,你了解吗(2024)
引言概述:在爱情关系中,心理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介绍了两种心理学理论在爱情中的应用。
本文将继续探讨另外两种心理学理论,并分析它们在爱情关系中的影响。
了解这些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爱情,改善亲密关系,并提高幸福指数。
正文内容:一、亲密关系理论1.亲密关系的定义:亲密关系是两个人之间建立的紧密的情感联系,可以包括恋爱关系、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等。
2.替代性模型:人们会寻找一个伴侣来满足他们所需的情感和支持。
这个模型认为,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会试图找到一个可以替代他们重要他人的人,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3.附着理论:亲密关系中的附着行为对于维持关系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恋爱关系中,人们常常对伴侣有一种强烈的附着感,这种附着感可以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满足感。
4.伴侣间亲密的影响:亲密关系可以对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且,在爱情关系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亲密性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和改进关系。
5.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有不同的需求和表达方式。
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满足彼此的需求,促进亲密关系的发展。
二、情绪聪明理论1.情绪聪明的概念:情绪聪明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理解和管理能力。
在爱情中,情绪聪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情绪冲突和调节彼此的情绪。
2.情绪聪明的核心能力:情绪的识别、表达、理解和调节是情绪聪明的核心能力。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伴侣交流,增加情感的亲近度。
3.情绪共鸣:情绪聪明可以促进情绪共鸣,即能够理解和体验伴侣的情绪。
情绪共鸣有助于建立更深入的连接和亲密的关系。
4.情绪智力的发展:情绪智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
培养情绪智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增强爱情的稳定性。
5.情绪沟通技巧:在爱情关系中,有效的情绪沟通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
通过学习积极表达情绪、倾听伴侣的情绪和尊重彼此的情绪可以促进更为健康的亲密关系。
三、依恋理论1.依恋的定义:依恋是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情感需求和期待。
爱情的秘密心理学原理
爱情的秘密心理学原理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它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神秘的力量。
许多心理学理论都试图解释爱情的起源和本质,以及人们在爱情中所具备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爱情的秘密心理学原理。
1. 吸引力与相似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被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
这种相似性可以包括感兴趣的事物、价值观、外貌特征等。
相似性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使得双方更有可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2. 亲密关系中的自处效应:自处效应是指人们在与某个人的亲密接触中,更容易产生积极态度。
这是因为与对方的接触越频繁、时间越长,人们就能更全面地认识对方,并产生更多的积极印象。
3. 爱情中的心理投射:心理投射是指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内心想法、感受和期望投射到对方身上。
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我们往往会认为对方也拥有与自己相似的思想和感受,这样的认知使得我们更容易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和亲近感。
4. 认知一致性:认知一致性是指人们在爱情关系中会倾向于与对方保持一致的认知和观点。
当我们很喜欢一个人时,我们会努力找出与对方认知一致的证据,而忽略与之相矛盾的信息。
这种心理机制有助于维护爱情关系的稳定性。
5. 爱情中的亲密关系模型: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会形成一个关于亲密关系的模型。
这个模型是通过我们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亲密关系中形成的,例如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的关系。
这个模型会影响我们对爱情的期望和态度,以及我们在爱情中的行为和反应。
6. 情感互助:爱情关系中的情感互助是人们相互关心和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在困难时期或痛苦中时,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会产生一种深深的依赖感和幸福感。
这种情感互助也会增强双方的感情纽带。
7. 线索加工与思考:在爱情关系中,人们更倾向于关注和记忆与对方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这种线索加工会增强我们对对方的印象和感情,使得我们对对方的态度更加积极。
8. 奖赏和满足感:爱情关系中的奖赏和满足感是维持长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恋爱心理学:爱情的心理学解读
恋爱心理学:爱情的心理学解读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赋予我们希望、喜悦和动力。
然而,爱情并非简单而纯粹的情感,它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本文将从恋爱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爱情的心理学解读。
一、爱情的生物学基础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与人类的生物学机制紧密相关。
在人类大脑中,负责情绪和社交行为的区域相互交织,这些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爱情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研究发现,爱情与催产素和内啡肽等激素的释放有关,这些激素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和信任。
此外,爱情还与大脑中的奖赏系统有关,当我们感受到被爱和被珍视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带来愉悦的感受。
二、爱情的心理学理论1.罗曼蒂克偏见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浪漫爱情是人们对伴侣的美好期望,而这些期望常常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
换句话说,浪漫爱情往往包含了过多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因此真实情况往往被忽略或美化。
这个理论在解释年轻人的初恋时特别有效。
2.激情之爱理论:激情之爱是一种强烈、热烈的情感状态,它包括对伴侣的欲望、冲动和迷恋。
这种爱情状态往往伴随着身体上的吸引力、情绪的高涨和情感的激烈表达。
然而,激情之爱往往不稳定,容易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伴侣选择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我们选择伴侣的方式受到童年经历、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从而建立一种安全、亲密的关系。
这种选择有助于减少焦虑和压力,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爱情的心理学过程爱情的发展通常经历四个阶段:吸引期、热恋期、磨合期和稳定期。
在吸引期,我们被伴侣的外貌、性格或特质所吸引;在热恋期,我们渴望与伴侣时刻相伴,共同经历许多美好的时刻;在磨合期,双方需要逐渐适应彼此的个性、习惯和价值观,这期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在稳定期,双方关系逐渐稳定,彼此更加了解和信任对方。
四、爱情的挑战与应对爱情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如沟通障碍、期望不匹配、价值观差异等。
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学会有效沟通、理解和尊重对方的需求、价值观和边界。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分析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分析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它伴随着人们的成长与发展。
众多心理学家对于爱情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解析这种复杂而多变的感情现象。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爱情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爱情的心理机制1. 亲密关系理论亲密关系理论认为,爱情的基础是相互信任、接纳和支持。
人们会寻求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这能够满足我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2. 镜像效应爱情中的“镜像效应”可以解释为人们会被对方对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反馈所吸引,从而形成情感联结。
这种互相吸引的机制是使爱情得以建立和维系的重要要素。
3. 存在价值理论存在价值理论认为,爱情给予人们一种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对个体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们愿意为对方付出努力,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二、爱情的影响因素1. 亲密关系风格亲密关系风格指的是个体在建立和维持爱情关系中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模式。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亲密关系风格,这直接影响着爱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
2.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内心的依恋样式会在爱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安全型依恋者更容易建立稳定和满意的恋爱关系,而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者则可能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3. 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对于爱情关系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外向型人格倾向于在社交和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同理,品性善良、宽容和乐观等积极特质也有助于维持稳定和幸福的爱情关系。
三、爱情中的心理变化1. 热恋期热恋期是指爱情初期的阶段,人们常常陷入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热恋期间爱情所激发的活动与奖赏机制密切相关,使得人们感受到欢愉和希望。
2. 爱情养成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逐渐从热恋期转变为更加稳定的爱情养成期。
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适应和接纳对方的不足,建立起更为牢固的情感纽带。
3. 爱情危机期爱情中的危机期是正常现象,一些研究表明约三年是伴侣关系中的婚姻满意度下降的关键时期。
有关爱情的心理学知识
近因效应
在多种刺激出现时,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最新的认识会占据主体地位。
5
幸福递减定律
人们在特定某物品中所得的满足,会随着物品增多而减少,导致相爱越久,相处越深,对另一半的心理期望值就越匮乏和不满。
6
沉没成本效应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时,除了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还要看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投入,导致难以割舍已投入的成本。
7
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8
可尼效应(蔡加尼克效应)
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导致被分手者容易念念不忘。
9Hale Waihona Puke 爱情三角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认为爱情由激情(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温暖体验)和承诺(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有关爱情的心理学知识
序号
心理学概念/理论
解释
1
吊桥效应
当一个人处于紧张或危险的环境中时,可能会将由此产生的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误认为是爱情的感觉。
2
霍桑效应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观察时,会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言语表达。
3
首因效应
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的效果。
13
补偿心理
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人们会通过爱情和伴侣来满足自己缺失或期望的部分。
10
边际效用递减效应
外部给一个刺激,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但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兴奋程度会下降。
11
身体接触效应
阿德勒心理学对爱情的定义
阿德勒心理学对爱情的定义
一、情感连结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爱情首先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连结。
这种情感连结源于两人之间无条件的互相吸引和爱慕。
这种情感连结不仅是表面上的,而是深入到灵魂深处的,表现为对伴侣的关注、尊重和珍视。
这种情感连结是持久而稳定的,即使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也能共同克服,共同成长。
二、相互支持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爱情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在爱情中,伴侣间会互相理解和接纳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支持对方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言语上的鼓励和赞美,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帮助和陪伴。
在困难时期,伴侣间会相互支持和鼓励,共同度过难关。
三、共享未来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爱情是一种共享未来的关系。
在爱情中,伴侣间不仅会共同规划未来,更会相互支持和鼓励实现共同的梦想。
这种共享未来的关系不仅让伴侣间更加紧密,也会让双方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更加充实和满足。
同时,这种共享未来的关系也会让伴侣间更加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四、伴侣间的平等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爱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在爱情中,伴侣间应相互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种平等不仅体现在权利上的平等,更体现
在情感和责任上的平等。
伴侣间应相互理解和包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为彼此创造幸福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爱情才能真正持久和稳定。
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
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
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观点:
1.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人们在爱情关系中寻求的是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可以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
在爱情关系中,人们会寻找一个可以依赖和依靠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伴侣、家人或者朋友。
2. 情绪理论:情绪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包括激情、热情和渴望等情绪。
这种情感体验可以让人感到兴奋和快乐,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3.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思考、感知和判断来选择伴侣,并通过对伴侣的了解和认知来建立爱情关系。
在爱情关系中,人们会对伴侣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偏见和偏差,这些偏见和偏差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4.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动机过程,人们会受到内在和外在的激励因素驱动,去寻求爱情关系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爱情关系中,人们会寻求一些积极的激励因素,如亲密关系、性满足、社会认同等,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消极的激励因素,如焦虑、压力和孤独等。
5.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人格特征的表现,人们的人格特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爱情选择和行为。
例如,一
些人格特征如信任、忠诚和亲密性等,可能会促进爱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而一些其他的人格特征如自我中心、不安全感等,可能会对爱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格特征、社会文化、认知和情绪等方面。
了解这些心理学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爱情关系中更好地沟通和相处。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理论.
“显性人格”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极大的 关系,但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例如,男 性成长过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 “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 的部份便被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影子 人格”。
当先天人格成份中“阳刚”“分析”特性较 强的男孩去念理工,毕业后又在要求一丝不 苟,毫无变通的环境中工作(例如美国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具“阴 柔”“感性”特质的女孩去念人文,学成后 又在文艺界工作,此时男女先天加上后天的
总结: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爱
情模型,这种爱情模型的“动态性” 使之充满着不不确定。把握爱情, 只靠单方面的努力和维持显然是不 行的,需要双方共同的作用。假如 你失去爱情,伤心一些日子也就够 了,赶快去找下一个适合的三角形 吧。
从深度心理学的 角度看爱情
深度心理学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 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 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 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 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 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 最危险的时候。当人的感情被触动时,就进入了 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爱情关系其实很像母 亲与婴孩的关系,彼此恋慕、含情对视,都想把 最好的献给对方,不在一起时会焦虑、不安,仿 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举个例子来说,有对夫妻,太太是“组织型”,非常有 条理,先生却是“潇洒型”,凡事大而化之,相信“船到桥 头自然直”。当初两人相识时,太太欣赏先生轻松自在,平 稳幽默,好象天下没有甚么事能让他惊慌失措。太太因成长 于一个父母要求完美的家庭,常被对自己过高的期许压得喘 不过气来。刚交往时,紧张兮兮的她只要跟他在一起,就觉 得有安全感,可以放松下来。而先生从没遇见过一个女孩子 这么有条不紊,做每件事的效率都不知比他高出几倍,因而 对她欣赏得不得了。婚后问题来了,太太愈有条理,先生愈 乱,太太愈要纠正,先生就愈胡涂。例如,先生每次连自己 皮夹放哪里都不知道,而太太愈受不了,愈要他收好,先生 就愈不去留意,愈常丢三忘四,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要处理 这类恶性互动的关键,往往在于“过度负责”(Overfunctioning)的一方在对方犯错或达不到自己标准时要学会 去面对,忍受自己内心的焦虑,让对方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 责。果真,先生这个毛病一直不改,直到有一天她痛下决心 不再管这事。先生出差到机场时,竟找不到机票,这下不但 要自掏腰包,还要付高好几倍的价钱,结果连这平日毫不在 乎的先生都心痛了。这次教训之后,先生才开始警惕,慢慢 有了改变。
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理解爱情的心理学机制与维持关系的秘诀
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理解爱情的心理学机制与维持关系的秘诀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理解:爱情的心理学机制与维持关系的秘诀爱情是人类最为基本、深刻、复杂的情感体验之一。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对于爱情的心理学机制和维持关系的秘诀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爱情的本质、心理机制及维持关系的要素进行探讨。
一、爱情的本质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既包含情感因素,也包含认知和行为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爱情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情感因素:爱情涉及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包括依恋、亲密感和激情等。
这些情感因素在爱情的初期阶段较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所变化。
2. 认知因素:爱情也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如对伴侣的评估、期望和信念等。
人们对伴侣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对爱情的态度和行为。
3. 行为因素:爱情不仅是一种主观体验,也是一种行为表现。
行为因素包括对伴侣的关心、支持和分享,以及通过言语和行动表达爱意等。
二、爱情的心理机制心理学家通过对爱情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关于爱情心理机制的重要发现。
1.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与他人建立依恋关系的内在需要。
人们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来满足这种需要。
安全依恋的形成对于爱情的建立和维持非常重要。
2. 激情与亲密度:爱情通常包括一定程度的激情和亲密感。
激情包括爱情中的浪漫、欲望和热情,而亲密感则包括信任、分享和彼此了解。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爱情的心理基础。
3. 爱情的化学反应:爱情也受到神经化学的影响。
研究发现,爱情涉及到一系列的神经传递物质,如多巴胺、催产素和氧合血红蛋白等。
这些物质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爱情的感受和行为。
三、维持爱情关系的秘诀爱情的维持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些维持爱情关系的秘诀。
1. 沟通与理解:良好的沟通是维持爱情关系的重要因素。
双方应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与理解。
2. 信任与承诺:信任是建立稳固爱情关系的基石。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理论.
爱的关系今与昔
唯有在恋爱中,人的二个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满 足∶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 特别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 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 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愈没有安 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 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 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 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 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在 爱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婴孩时期—我有什么需 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 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闹,处罚对方,强求他 来满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广角及望远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 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 景。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 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 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 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 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 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许期望一个慈父般的伴侣, 但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产生一个新的 心理需求,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人是会成长会改变的,冲突 于是产生。我们刚开始从爱情关系中可以得到满足,但因为我 们的心理需求会随人生情况而改变,所以,两人结婚以后还要 不断适应,不断学习才好。
角形,拥有十全十美的的爱情。
三角形在几何学中被认为是 最牢固的图形,那么它在爱情学中 又是如何呢?爱情三角形是不是意 味着爱情是坚固的呢?事实上,现 实已经很早就证明了爱情是这个世 界上最不牢靠的东西?
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说法
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说法1. 爱情的本质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包含了生理上的吸引,比如看到喜欢的人会心跳加速、脸红等。
这可能是因为身体内的一些荷尔蒙在起作用,像多巴胺,它会让人产生愉悦感和兴奋感。
同时,爱情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
它包括对对方的认知、理解和情感上的共鸣。
当我们了解对方的喜好、价值观等,并且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者互补之处时,就更容易产生爱情。
例如,两个人都喜欢旅行,他们可能会因为共同的爱好而更加亲近,在旅途中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加深感情。
2. 爱情的发展阶段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亲密、激情和承诺。
在爱情的初期,激情往往占主导地位。
这时候情侣之间充满了热情和冲动,会有强烈的身体接触欲望和对彼此的迷恋。
比如一对刚在一起的情侣,可能会频繁地约会,有说不完的话,每次见面都很兴奋。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关系能够持续发展,亲密感会逐渐增加。
情侣之间会更加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互相支持和照顾。
他们会有更深入的情感交流,比如在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会给予安慰和帮助。
最后,如果情侣决定长期在一起,承诺就变得重要起来。
这包括对彼此关系的承诺,比如决定结婚,共同建立家庭等。
承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它能让爱情更加稳定和持久。
3. 影响爱情的因素个人的成长经历对爱情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得到了父母充分的爱和关怀,他可能会更容易建立健康的爱情关系。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很多挫折和伤害,比如被父母忽视或者虐待,他可能会在爱情中表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对伴侣过度依赖或者过度猜疑。
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影响爱情。
不同的文化对爱情有不同的看法和价值观。
例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盛行,人们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爱情往往被视为一种自由的选择。
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观念较强,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在爱情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可能会更考虑父母的意见和社会的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维仁:爱情心理学理论(上)作者:黄维仁来源:网络爱情的现像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写、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但爱情的美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经验。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在心理学的眼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爱情理论,主要有两类范畴:社会的和人格的。
以下是心理学上常见的爱情理论,在这里我们先介绍社会心理学家的爱情理论。
爱情态度理论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後,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着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叁种成份∶1.亲和和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3.排他性与独占性。
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1973)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dus)、友谊之爱(storge)、依附之爱(mania)、现实之爱(pragama)及利他之爱(agape)。
所谓的“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游戏之爱:视爱情视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
依附之爱者对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现实之爱者则是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的爱情;利他之爱者则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
承接Rubin将爱情视为态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编制爱情态度量表来验证Lee的爱情类型理论,研究结果发现的确有六个向度,因此验证了Lee的理论。
此量表有六个分量表,分别代表不同的爱情类型,每个分量表各有七题,总共有四十二题,采五点量表的反应方式回答对各陈述句的同意程度。
日後,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为测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学者的认可。
爱情成份理论除了上述Rubin发展的爱情量表中将爱情成份分成叁类之外,Sternberg(1986)爱情叁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
他认为爱情包括叁种成份: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於爱情的情感成份;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於爱情的动机成份;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份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於爱情的认知成份。
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叁种成份将有所改变,爱情的叁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
叁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据Sternberg(1986 )的说法:「叁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Sternberg(1986)进一步提出:在叁种成份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1.喜欢∶只包括亲密部份;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份;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7.无爱∶叁种成份俱无;8.完整的爱∶叁种成份其急於一个关系当中。
爱情关系的依附风格理论此类的研究取向也不脱将爱情分类,但多了将爱情关系与依附关系做了一个连结,这些研究者(Hazan&Shever,1987;Bartholomew&Horowitz,1991)认为个体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附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对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
他们认为小时的人际亲密关系的型态对後来的爱情互动型态可能有因果的关系存在。
以下介绍两种爱情依附风格理论。
(一)叁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Hazan和Shaver(1987)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附的过程,即伴侣间建立爱情连结的过程,就如婴幼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依附性情感连结的过程一般,他们根据Bowlby (【1969 】,引自Hazan&Shaver,1987)的依附理论和Ainsworth等人(【1978】,引自Hazan&Shaver,1987)的叁种婴幼儿倾向,提出爱情关系的叁种「依附风格」:「安全依附(secure style)」:与伴侣的关系良好、稳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逃避依附(avoidant style)」:与会害怕且逃避与伴侣的亲密。
「焦虑〖矛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style)」∶时常具有情绪不稳、极端反应的现象,善於忌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系是互惠的。
在Hazan和Shaver(1987)的研究中发现,叁种不同爱情依附风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安全依附约占56%,逃避依附约占25%,而焦虑〖矛盾依附约占19%),与婴儿依附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近,而且成人受试者的爱情依附风格,可以从他们对其与父母关系的主观知觉来加以预测;因此他们认为成人的爱情依附风格,可能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取向。
(二)四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以上述爱情依附风格理论的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四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理论,他们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意像」和「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意像」两个不同的向度来分析,得到四种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安全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焦虑依附:由负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排除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负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负向自我意像和负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亲密关系是怎么发展的?凄美的爱情,你永远无法体会,除非你真的经历。
生活中,特别是大都市里,更多是“理性”的爱情,以理性公平的评估方式,衡量自己在爱情关系中的付出与收获,以此决定自己的应对行为。
本文为爱情心理学理论的下部分,友情提示:理论存在的意义是提供我们理解问题的方向,请不要忽略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当爱情可以解释,未必是好事。
Murstein的SVR理论这个理论与下一个要介绍的理论一样,主要是探讨亲密关系如何发展,两者的差别是前者属於阶段论,後者则属於社会交换论。
首先先介绍Murstein(1987)所提出的SVR理论,他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依双方接触的次数多寡来看,可分为「刺激(stimulus)」、「价值(v alue)」、和「角色(role)」叁阶段。
刺激阶段:通常双方第一次的接触即属於刺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双方彼此间互相吸引,主要建立在外在条件上,例如被对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价值阶段:一般而言,双方大约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触,便属於价值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价值观和信念上的相似。
角色阶段:通常双方大约第八次以後的接触,便开始属於角色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彼此对对方的承诺,主要建立在个体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关系中,对方对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虽然Murstein认为亲密关系包含刺激、价值、和角色叁阶段,但其实在亲密关系的每个阶段中,这叁种因素对关系都有影响;只是在每个阶段中,各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以整个关系发展历程来看,刺激因素依开始占较高的比重,之後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後会趋於一个平稳的水准;至於价值因素虽然一开始时的比重较低,但关系发展至「价值阶段」的时候,这个因素的比重会迅速提高,不过在「角色阶段」时,其比重也会趋於平稳,且最後平稳的水准所占的比重,也比稳定後刺激因素所占的比重高;同样的,角色因素一开始最低,到「角色阶段」则会超越其他两个因素,且随着关系的继续发展,其比重也会不断地往上提升。
Rusbult的投资模式以社会交换论的观点来看亲密关系的发展,认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此关系中互相有所得失,并以一种理性且公平的评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关系中付出与收获,再以此评估为基准,决定其对关系的应对方式;在这类理论中,Rusbult(1980,1983)的投资模式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
Rusbult(1980,1983)认为男女亲密关系中的「承诺(commitment)」,是由满意度(satisfaction)、替代性(alternatives )、及投资量(investments)等因素所共同决定。
根据投资模式的预测,当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关系有较高的满意度、知觉到较差的替代性品质、以及投资了较多或较重要的资源时,便会对此亲密关系做出较强的承诺,也就是较不易离开此关系。
简单来看,可用一个方程式加以说明:满意度-替代性+投资量=承诺满意度: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於他在此关系中所得到报酬及所付出的成本,会评估相互抵消後的实际结果;随着关系的长期发展,彼此的相互依赖性会随着提高,而开始将伴侣的结果和整个关系的结果也并入实际结果的计算,例如和伴侣一起分享他的成功或共同分担他的痛苦。
此外,个体也会依据过去曾有的亲密关系及有关的经验(例如与家人和朋友所讨论、比较的结果),形成一个自己对目前关系所应得结果的预期水准。
最後个体会将在关系中获得的实际结果,与此预期水准相比较,而产生对此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当实际结果愈好,预期水准愈低,则满意度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