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时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原子结构与性质教学案.docx

原子结构与性质教学案.docx

第一章原子的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2、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3、能说出元素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

4、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1.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2.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及应用【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教材P13-21,《步步高》导学案P8-13 [学习•探究区】,并完成【活学活用】、【自我•检测区】部分。

第1课时【旧知回顾】《步步高》导学案P8【知识•回顾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必修2)【新知讲解】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交流思考】《步步高》导学案P8-9【学习•探究区】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族的划分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各区元素的电子排布与其性质特点【科学探究】元素的分区和族(1)s区:5,最后的电子填在___________ 上,包括,属于活泼金属,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p区:土",最后的电子填在________ 上,包括族元素,为非金属和少数金属;(3)d区:最后的电子填在___________________ 上,包括族元素,为过渡金属;(4)ds区:AD»Wt(n-l)d全充满,最后的电子填在_______________ 上,包括,(5)f区:包括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全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_______________ 区。

主族主要含 _________ 区,副族主要含_______ 区,过渡元素主要含_______ 区。

【小结】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S】~2,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

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n-l)『~8媚卜2;价电子总数等于列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l)d%s2,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i^npZ;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 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页,填写第5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投影] 课本第五页表格[板书]1、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师 ] 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生 ] 讨论总结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演示] 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 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 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②颜色不同;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演示] 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 对比钠、钾和H2O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怎样的结论?[总结] 浮、熔、游、响、红;K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等反应,在反应中Na、K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

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讨论板书](2)化学性质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一个电子,它们化学性质相似;②它们都能与O2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产物中均显+1价。

高中化学 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化学 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学业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了解碱金属、卤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了解碱金属、卤素原子结构特点,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并能初步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

1.通过对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的学习,学会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取有用信息,以提高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水平。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碱金属元素如上图是碱金属的单质存在形式或元素标识,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和递变性?完成下列问题你就会明白: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特点(1)元素符号与原子结构示意图Li Na K Rb Cs(2)原子结构特点结构特点⎩⎪⎨⎪⎧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递变性(从Li→Cs)⎩⎪⎨⎪⎧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结构变化 2.碱金属的性质 (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①与O 2反应碱金属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程度产物复杂程度活泼性Li 4Li +O 2=====△2Li 2ONa 2Na +O 2=====△Na 2O 2 K K +O 2=====△KO 2Rb - Cs-②与水反应 注意对比实验碱金属 钾钠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轻微爆炸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实验原理 2K +2H 2O===2KOH +H 2↑2Na +2H 2O===2NaOH +H 2↑结论钾比钠的活动性强知识点二 卤族元素如图是卤素单质,他们的颜色越来越深,由气体逐渐变为固体,那么他们的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性?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原子结构特点 (1)原子结构示意图FClBrI(2)结构特点①相同点:最外层都有7__个电子。

②递变性:从F→I,核电荷数逐渐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1课时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1课时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2从科学家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目标解读:1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学会利用外围电子排布规律,对元素周期表进行分区。

教学内容: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学生活动:绘制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 = =科学探究1元素周期表共有几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写出每个周期第一种元素和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的通式。

为什么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2元素周期表共有多少个纵列?周期表上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简称“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

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否相等?主族元素的价电子为该元素原子电子。

副族元素价电子与其层电子和层电子有关。

3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氢元素除外)?4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度元素?5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6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

为什么?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2—3课时教学目标: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目标解读:1理解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2理解元素原子半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及元素的电负性呈现怎样的周期性变化教学内容二、元素周期律学与问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有什么规律?1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的因素:一是,另一因素是。

学与问2: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这种趋势?2电离能:(1)概念:气太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高中化学 专题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2.2 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教案 苏教版选修3

高中化学 专题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2.2 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教案 苏教版选修3

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程结论:推断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沟通与争辩】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1)MgO (2)BeCl2 (3)CO2 (4)Mg3N2(5) IBr(6)SOCl2试分析化合价的正负与电负性的关系:2、衡量元素在化合物中吸电子力量的大小。

电负性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力量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力量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结论:推断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的正、负化合价。

小于,小于口答电负性大,吸电子力量强,显负价教学过程老师主导活动同学主体活动【规律应用】 P22问题解决33、电负性反映了原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一般认为,假如两个成键元素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他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假如两个成键元素间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7,他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结论:推断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规律应用】 P22问题解决2【沟通与争辩】推断HF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查表计算再推断?,到底哪一种正确?怎么办?是离子化合物,有局限性。

氢取外只差一个电子[典型例题]1932年美国化学家首先提出了电负性的概念。

电负性(用X表示)也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下表给出的是原子序数小于20的16种元素的电负性数值:请认真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① 猜测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应为_____;估量钙元素的电负性的取值范围:_______< X <______。

② 依据表中的所给数据分析,同主族内的不同元素X的值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简述元素电负性X的大小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之间的关系________。

③ 阅历规律告知我们:当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相应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所形成的一般为离子键;当小于1.7时,一般为共价键。

试推断AlBr3中形成的化学键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和课堂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提问、观察和测试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在策略上,我注重了知识讲解和互动探究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理解。在课堂管理上,我努力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
- "Atoms and Element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Matter":深入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包括电子排布、化学键等。
(二)拓展要求
1.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拓展内容中的推荐阅读材料,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理解。学生可以进行读书笔记或书评的撰写,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原子结构模型》:介绍不同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和发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的内部构造。
2.科学文章:
- "The Periodic Table: Visualizing Element Properties":一篇介绍如何通过周期表来预测元素性质的文章,有助于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The Role of Valence Electrons in化学Reactions":解释了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与本节课内容紧密相关。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和讲解。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投影屏幕和听清楚讲解内容。
6.互动环节:准备一些互动问题和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
7.作业与评估: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以便在课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是高中化学选修 3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化学学科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 2 中原子结构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元素的性质,如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合价、原子半径等,从而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 中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等基础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建立清晰的概念。

此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掌握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

(2)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2)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材分析】在《必修2》模块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本节第一课时中,又进一步认识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元素周期律,概念性强,比较抽象,故应注意以具体的数据和事实为载体,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关系的教学。

教材在“学与问”和“科学探究”栏目中安排了较多的问题,其意图无疑是为概念形成与迁移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平台。

【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具有较强的衔接性,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电离能、电负性等新的概念,同时突出概念关键字词的辨析,强化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另外,本节课教材内容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素材,教学时要突出这些资源的运用,同时注意利用数据和图表方法来探究有关规律,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及其周期性。

2.能应用元素电离能、电负性解释某些元素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概念的形成学习过程中运用分析、图表等方法,体验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离能、电负性等科学概念的学习及鲍林等化学家创新的史实,体验科学概念的价值,感悟科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难点】电离能、电负性。

【教学过程】【任务引入】指导学生以任务练习形式复习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强化对其内在联系的认识。

投影:(1)请写出基态原子的外层具有下列电子排布的所有元素的名称与符号:①n s2n p3(n=2~4)②3d6~84s2③3d104s1④4s1(2)指出这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说明属于哪个区。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够描述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特点。

(4)理解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的基本构成和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和应用。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铁用于制造钢铁、氧气用于呼吸等,引发学生对元素性质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2、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①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和核外电子。

②通过示意图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带电情况和在原子中的位置。

③讲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即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①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②讲解周期的分类(短周期、长周期)和特点,以及族的分类(主族、副族、零族、Ⅷ族)和表示方法。

③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出一些常见元素的位置,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知道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能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2.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得失电子情况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都为8(氦为2) 不易得失稳定金属元素一般<4 易失去不稳定非金属元素一般≥4 易得到不稳定由上表可知,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为金属元素()(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小于4()(3)非金属元素原子都易得电子()答案(1)×(2)×(3)×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

(2)预测该元素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电子,常表现为__________价。

答案(1)第五周期第ⅦA族(2)得到1个-12.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原子中:A. B. C. D.(1)易形成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2)易形成阴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

(3)易与氯气化合组成XY2型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CD(2)A(3)D二、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名称锂钠钾铷铯元素符号Li Na K Rb Cs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nm 0.152 0.186 0.227 0.248 0.265递变性从Li到Cs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相同点最外层均有1个电子,均易失电子,有较强还原性,因此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2.实验探究——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1)钠、钾与氧气反应①实验现象:都能在空气中燃烧,钠产生黄色火焰,钾产生紫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钾燃烧更剧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 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级、壳层、轨道和电子数目。

3.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4. 理解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和马克笔。

2. 元素周期表。

3. 模型或图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白板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并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命名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如何排列的?它们的性质是否有一定的规律?主体: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a. 解释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以及质子和中子的作用。

b. 展示一个原子结构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相对位置。

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a. 解释能级、壳层、轨道和电子数目的概念。

b. 展示电子排布的规律,如能级填充顺序和阿伦尼乌斯规则。

c.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3.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规律a.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族和元素符号。

b. 讲解元素周期性规律,如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增加与元素性质的变化。

c. 利用元素周期表上的例子,说明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具体表现。

4.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a.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b.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元素的性质相似的原因,如氧族元素的共同特征。

c. 探讨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差异,如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

总结:1. 确认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强调元素周期性规律对于预测元素性质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拓展活动:1. 实验:通过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和性质变化,进一步验证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第3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离能的概念及其内涵,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知道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

2.知道主族元素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主族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3.体会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二、教学重难点1.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其一般变化规律。

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周期、族的划分的关系,与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化合价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引入:从“位、构、性”的角度来看:如何从量子力学模型的观点更加深入地认识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又有何本质的联系呢?学生活动:写出元素周期表中下列各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引导学生回忆原子价电子排布的写法和规律。

通过书写价电子排布,结合这些元素的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来分析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

可引导学生从有效核电荷数的角度分析出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运用得出的结论尝试分析下面几组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进而发现仅有定性的分析是不够的。

为此,人们采用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来定量地衡量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1. Rb和Na2. S和Cl3. Li和Mg提出问题:原子在失去电子时需要吸收能量,请按照给出的第三周期以及第五主族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来推测原子在失去电子时需要吸收的能量的变化情况。

给出第三周期以及第五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数据,验证推测,并引出电离能的概念。

讲解:科学家们用电离能定量地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定义:从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一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叫做电离能,常用符号I表示,单位为kJ·mol-1。

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I1)。

M (g) = M+(g) + e-I1(第一电离能)M+ (g) = M2+(g) + e-I2(第二电离能)M2+ (g) = M3+(g) + e-I3(第三电离能)提出问题:请说明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怎样的变化?学生参看图1-3-5、1-3-6得出规律,并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加以解释。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教课标版(优秀教案)《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单位:农垦九三分局第⼀中学执教:刘培波地点:会议室时间:年⽉⽇适⽤年级:⾼⼆教材: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说课过程:各位评委、⽼师⼤家好:我说课的题⽬是《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材选⾃⼈教版普通⾼中化学教材选修第⼀章第⼆节。

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说教学分析(两个分析)⼆、说教学⽬标三、说教学策略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评价⾸先,我说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分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第⼀章第⼀节《原⼦结构》基础上进⼀步认识原⼦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核外电⼦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较系统⽽深⼊地介绍了原⼦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较抽象,学⽣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的学习兴趣。

(⼆)分析学⽣、知识技能⽅⾯:学⽣已学习了原⼦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属性与⾮⾦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定的知识基础。

、学法⽅⾯:在必修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定的学习⽅法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标如下⼆、教学⽬标:(⼀)知识与技能⽬标、了解元素原⼦核外电⼦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进⼀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法⽬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学⽣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融⼊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法上都得到提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掌握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能说出电离能的含义。

能运用电离能说明某些元素的性质。

认识电离能的变化以及核外电子排布。

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增强逻辑能力。

感受到了化学所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从宏观到微观。

二、教学方法:复习法、归纳法
三、教材分析:本节是选修三第一章第二节,是在必修二第二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和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选修三的内容相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很抽象。

而且,学到选修三与选修二的相关内容隔的时间太久了,学生基本上忘记了。

所以本节可会花相对较多的时间在帮助学生回忆前面的知识点上。

然后教一些新知识,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障碍,同时让学生知道知识都是前后联系的。

五、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六、课的类型:复习课、新知课
七、教学过程:
板书: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原子半径
三、电离能的定义
四、电负性定义
1.化学键的定义
2.键合离子的定义
3.电负性的数值。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导入新课】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英文:the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新课讲授】一、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1.概念辨析(1)元素周期系:元素性质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递变(2)元素周期系:元素按原子核电荷数递增排列的序列(3)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系只有一个,元素周期表多种多样第一张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

门捷列夫周期表最重要的特征是从第四周期开始每个周期截成两截,第1~7族分主副族,第八族称为过渡元素。

主副族和第八族的概念使用至今,但过渡元素的概念不同了。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标题: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元素的性质。

2. 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及性质与元素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方法。

2. 原子的结构与组成。

3. 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

2. 掌握元素性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导入前期知识,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并提问元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二、导入新知(15分钟)1. 出示元素周期表,简要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作用及分类方法。

2. 说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等,并提问学生如何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判断元素的性质。

三、探究原子的结构(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组成,并给出原子的定义。

2. 介绍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并对各部分的性质进行解释。

3. 讲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如能级、轨道和电子填充顺序等。

四、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5分钟)1. 说明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如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

2. 指导学生通过举例分析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如铜和金的导电性、氧和氮的化学活性等。

3. 结合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推断其原子结构。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小结元素分类及性质与元素结构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作用和意义。

3.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拓展应用(1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元素的导电性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 扩展讨论:邀请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其他元素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七、课堂作业(5分钟)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作业,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讲解与展示,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及元素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初步思考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参赛作品)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参赛作品)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课题]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人教版·必修2·第一节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卤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点,掌握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2.通过比较卤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电子层数)的不同点,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学会分析递变性的原因。

3.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IA和V ⅡA族为例,知道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初步掌握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素材的分析来归纳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方法,形成“结构决定性质,位置反映结构”的化学基本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学习,加深对“事物变化的量变引起质变”等哲学规律性认识,体会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发现法、讲述法、启发类比法、辨析法[实验用品及技术媒体]1、多媒体电脑、软球棍模型2、课本p.8实验1-1【学生】相似性:卤素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均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

递变性:从F2到I2,与氢气反应越来越难,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教师】类似比较金属活泼性强弱,证明卤素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节课首先由碱金属的原子结构入手,由学生预测Na和K的化学性质,接下来回忆Na、K分别与氧气燃烧及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辅以实验视频,然后由学生讨论推出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预测铷、铯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再次呈现实验视频,学生被铯与水反应的现象所震撼,也加深了对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的理解。

此时,我们再次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你估计锂与水反应会是怎样?当他们看到金属锂在水中慢悠悠地转动,发出会心的微笑。

〖2021年整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1》名师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1》名师优秀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1)
学科
化学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化学必修二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7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范晓媛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实施者
范晓媛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指导者
徐敏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课件制作者
范Hale Waihona Puke 媛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理解质量数和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画出1 ~2021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结合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根据已有学习经验,画出你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模型,并说明依据。
借助卢瑟福实验,帮助学生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初高中知识衔接。
环节2、探秘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分析数据,找出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间的关系;
建立核素、同位素概念以及与元素的关联;
了解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
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假说、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环节3、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画出1~2021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了解电子云模型的内涵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地性质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元素电负性地涵义,能应用元素地电负性说明元素地某些性质
2.能根据元素地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地“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地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地有关性质
4.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地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 叫键合电子;我们用电负性描述.
2.电负性地大小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地尺度. 地电负性一般小于1.8,地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地“类金属”地电负性则在1.8左右,他们既有性又
有性.
【知识梳理】
【复习】1.什么是电离能?它与元素地金属性、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
2.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地电离能变化有什么规律?
(3)电负性:
【思考与交流】1. 什么是电负性?电负性地大小体现了什么性质?阅读教材p20页表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电负性如何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根据电负性大小,判断氧地非金属性与氯地非金属性哪个强?
【科学探究】
1.根据数据制作地第三周期元素地电负性变化图,请用类似地方法制作IA、VIIA元素
地电负性变化图.
2.电负性地周期性变化示例
【归纳与总结】
1. 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地吸引能力越,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地吸引能力
越,电负性越,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地强弱.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地电负性逐渐变;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地电负性逐渐变.
2. 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表明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负性逐渐减,表明元素地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思考】对角线规则: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地主族元素地有些性质相似,被称为对角线原则.请查阅电负性表给出相应地解释?
3.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地主族元素地性质有些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查阅资料,比较锂和镁在空气中燃烧地产物,铍和铝地氢氧化物地酸碱性以及硼和硅地含氧酸酸性地强弱,说明对角线规则,并用这些元素地电负性解释对角线规则.
4. 对角线规则
【典题解悟】
例题1.下列有关电负性地说法中正确地是()
A.主族元素地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地第一电离能一定越大.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从左到右越来越大
C.金属元素电负性一定小于非金属元素电负性.
D.在形成化合物时,电负性越小地元素越容易显示正价
解析:电负性地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
(2)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3)副族元素地电负性变化趋势和主族类似.主族元素原子地电离能、电负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电离能有特例,如电负性:O >N,但第一电离能:N>O,A错误.B、C选项没有考虑过渡元素地情况.
答案:D
例2.能够证明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地事实是()
A、电负性
B、电离能
C、电子亲和能
D、电势能
【当堂检测】
1. 电负性地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地尺度下列关于电负性地变化规律正确地
是()
A.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地电负性逐渐变大
B.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地电负性逐渐变大
C.电负性越大,金属性越强
D.电负性越小,非金属性越强
2. 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地是( )
A.X与Y形成化合物是,X可以显负价,Y显正价
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
C.最高价含氧酸地酸性:X对应地酸性弱于于Y对应地
D.气态氢化物地稳定性:HmY小于HmX
3. 根据对角线规则,下列物质地性质具有相似性地是()
A.硼和硅
B.铝和铁
C.铍和铝
D.铜和金
4. x、y为两种元素地原子,x地阴离子与y地阳离子具有相同地电子层结构,由此可知()
A.x地原子半径大于y地原子半径B.x地电负性大于y地电负性
C.x地氧化性大于y地氧化性D.x地第一电离能大于y 地第一电离能
5. 元素电负性随原子序数地递增而增强地
是()
A.Na > K > Rb B.N > P > As C.O > S > Cl D.Si > P > Cl 6. 对Na、Mg、Al地有关性质地叙述正确地是()
A.碱性:NaOH<Mg(OH)2<Al(OH)3
B.第一电离能:Na<Mg<Al
C.电负性:Na>Mg>Al
D.还原性:Na>Mg>Al
7. X和Y是原子序数大于4地短周期元素,X m+和Y n-两种离子地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X地原子半径比Y小
B.X和Y地核电核数之差为m-n
C.电负性X>Y
D.第一电离能X<Y
8.X和Y是原子序数大于4地短周期元素,X m+和Y n-两种离子地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X地原子半径比Y小
B.X和Y地核电核数之差为m-n
C.电负性X>Y
D.第一电离能X<Y
9. 下列各元素原子排列中,其电负性减小顺序正确地是()
A、K>Na>Li
B、F>O>S C 、As>P>N D、C>N>O
参考答案:1.A 2.C 3.C 4.BC 5.D 6.D 7.D 8.D 9.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