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论语》知识梳理

《论语》知识梳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 ?请简要回答。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 此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 ,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 ”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 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参考答案:(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 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 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 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

2023年最新整理《论语.为政篇》原文、注释及译文

2023年最新整理《论语.为政篇》原文、注释及译文

2023年最新整理《论语.为政篇》原文、注释及译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为政篇》。

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 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 第二则“ 指的是什么?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2)孔子一方面强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孔子一方面强调“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 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 当去声讨他。 当去声讨他。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 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 时的危害。 时的危害。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 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 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 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1分)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1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为政以德》〔重点版〕一、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

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

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善、正身等。

二、名句填空: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5、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必偃。

”6、自古皆有死,。

7、百姓足,?百姓不足,?三、字词注音:众星共.之〔gǒng〕道.之以政〔dǎo〕冉有仆.〔pú〕庶.矣哉〔shù〕千乘.之国〔shèng〕将伐颛臾..〔zhuānyú〕焉用彼相.〔xiàng〕相.夫子〔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毁于椟.中〔dú〕近于费.〔bì〕盍.彻乎〔hé〕南宫适.〔kuò〕羿.善射〔yì〕奡.荡舟〔ào〕禹稷.躬稼〔jì〕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拱,环抱〔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导,训导〔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导,治理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1〕使民敬忠以劝.劝:努力,勤勉〔2〕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不能:能力差的人〔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的封地。

《论语》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以德

• 意义阐释:
• 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得很简要。如何来办政治?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这三条。 「足食」,就是粮食要充足,这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 粮食就代表了所有的物质生活。「足兵」,就是兵力 要充足,国防、警察、军队这些,我们现在讲的国家 机器,这个要强大。还有一个,就是「民信之矣」, 那就是要取信于民,国家就是政府,如果人民不能够 相信政府了,这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所以谈到政治、 治国,孔子举出这三个方面,当然这三个方面都是非 常有必要的。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 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
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
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
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
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
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为政以德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高考语文《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语文《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一、为政以德
1.背诵2.1、2.3、l3.6章和l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发展要求:
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

二、克己复礼
1.背诵1
2.1、
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发展要求: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发展要求:。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 的不同,西周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 从的“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 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 的关系。 •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 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
二、克己复礼

“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尊敬 和祭祀祖先。“禮”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 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 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 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 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论语》 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纂的意思。 论语》成于众手, 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经过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 章与章之间、 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 只是大致以类相从, 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 节出现。 节出现。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考题示范 2.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 确: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 也才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 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孔子反 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作出榜样 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明 确: 观点示例:1. 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观点示例:2. 德政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式,现实生命力不大。学生丙:德 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为》
政 以

德点



考点解读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 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 “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 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 要界限。
考点解读
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
考题示范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明 确: 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 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 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 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 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 所追求、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03
二、《克己复礼》
二、《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一、《为政以德》
一、《为政以德》
德治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
一、《为政以德》
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

为政以德 知识点总结

为政以德 知识点总结

为政以德知识点总结一、为政以德的基本含义1.1 定义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强调政治领袖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国家,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在现代社会,为政以德也可以理解为政府在治理国家时应该注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德来服人,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治理效果。

1.2 特点为政以德的特点主要包括: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强调政治领袖应该做一个有德之君;通过德行来影响和引导人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治理效果,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1.3 意义为政以德的意义在于,能够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治理效果,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和手段,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繁荣稳定。

二、为政以德的思想渊源2.1 古代儒学思想为政以德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仁政、德治,认为政治领袖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国家,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和引导人民,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

2.2 哲学思想为政以德也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哲学家们认为德行是人生的根本,政治领袖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国家,以诚信和正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3 社会治理理论在现代社会治理理论中,为政以德也被广泛提及,认为政府在治理国家时应该注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德来服人,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治理效果。

三、为政以德的现实意义3.1 提升政府的合法性为政以德能够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因为政治领袖以德行来治理国家,是符合人民的期待和意愿的,能够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3.2 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通过为政以德,政府能够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因为政治领袖以德行来治理国家,能够引领人民向善向上,培育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

3.3 实现国家繁荣稳定为政以德有助于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因为政治领袖以德行来治理国家,能够提升国家的治理效果,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四、为政以德在中国的实践4.1 历史经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为政以德的传统,历代帝王都重视德行和仁政,如孝文帝、文宣帝等,都以德治国,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知识点整理一、《为政以德》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在这里强调以“德”来治理国家,而现代国家则强调以“法”为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答题建议:治国以“德”为重,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而治国以“法”重,则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

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

2.[课文解读]第三大题: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答题建议: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与法治间的对比来探讨,摆正“法”与“德”间的关系。

二、《克己复礼》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在这两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答题建议: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注:本文中的“礼”指社会典章制度“标准”,就是用戒律信条和礼义文貌“规范”君子。

本文中的“乐”指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文化总汇,就是用情感感化人心,教化人心。

(2)这里所说的“仁爱之心”当如何理解?答题建议: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02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
0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
2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论语·为政篇》

《论语·为政篇》
❖ 注释 :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 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 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 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 意为饮食、吃喝。
❖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 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 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 孝了吗?”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
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
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 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 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 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 取信于人。
❖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 ,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 论学问的言行。
❖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 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 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 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 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 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 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 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 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 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 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这里犯了空想家的错误,统治者要管理奴 役百姓刑律在建国之初就必然存在,而孔子只是进行政治改良,对 政治现实作出建议和开药方。他并不是以国家制度的肈建的身份对 刑律表示歧视。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01为政以德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与举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矜鳏⑶无乃尔是过与与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名作意动⑵曰:“富.之。

”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名作意动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季氏将有事.......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⑾何以伐为疑宾前02克己复礼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⑶则民无所错手足错措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悌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请事.斯语矣名作动⑷必也正.名乎形作使动⑵觚不觚.名作动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名作动⑶子将奚先.名作动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作动⑺衣.夫锦,于女安乎名作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有事,弟子..服其劳子弟,年轻人门人徒弟⑶曾是以为..孝乎把…当作认为⑵有酒食,先生..馔年长者①老师②称知识分子③尊称男人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奚其正?疑问句宾语前置⑺甚矣吾衰也主语后置⑵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语后置⑻曾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⑶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⑼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状语后置⑷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疑问句宾语前置⑽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⑸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⑾野哉,由也!主语后置⑹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语后置⑿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状语后置04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趋而辟之辟避⑸使子路反见之反返⑵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避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与欤⑶植其杖而芸芸耘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辟尔避⑷见其二子焉见现⑻今之从政者殆而而尔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孔子沐浴而朝.名作动⑷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作使动⑵子路从而后.名作动⑸见.其二子焉动词作使动⑶止.子路宿动词作使动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来者..犹可追未来的岁月来的人⑶子路从而..后跟着…却然后,接着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被推行不好,不允许⑷遇丈人..老人妻子的父亲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⑸子路宿于石门状后⑵子路行以告省略⑹而谁以易之疑宾前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省略⑺莫己知也否宾前⑷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疑宾前⑻末之难矣否宾前重点段落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第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章节,它包含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重要观点和智慧。

下面将对《论语》第十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第十二章中提到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政治领袖应该以德治国,就像北辰一样稳定地居于天空,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而行。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领袖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拥护。

其次,孔子在第十二章中还提到了“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吾望无所如’”。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学问的态度。

他认为,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没有终点,所以他说“吾望无所如”,意思是他的学问没有止境,不断追求更高更深的知识。

这也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另外,第十二章中还提到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强调的是自我反省和修养。

他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对他人的了解。

这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善于反省自己,而不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

最后,在第十二章中,孔子还提到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富贵并非人生最终的目标,而是应该通过正道来追求。

这也是告诉我们,不要为了富贵而放弃原则,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综上所述,《论语》第十二章包含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治国安民、学问修养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观点和智慧。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孔子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论语》第十二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更好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譬.如()冉.有()千乘.之国()颛臾
..()()社稷.()虎兕.()柙.()椟.()近于费.()盍.()偃.()南宫适.()羿.()奡.()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释作。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释作。

3、道千乘之国: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活用方式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富.之:2、足.食,足.兵
3、则修文德以来.之
4、既来之,则安.之
5、如杀无道
..
..6、以杀有道
7、君子之德风.8、小人之德草.
9、举善.而教不能
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
1、为
2、政
为.政以德、子为.政为政.以德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道之以政.
何以伐为.3、足
后世必比为.子孙忧足.食,足.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年饥,用不足.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4、必
5、相
必.不得已而去则将焉用彼相.矣
后世必.为子孙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6、是
7、过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
五、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
1、民免而无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既来之,则安之:
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
1、为政以德:,译:
2、道之以政:,译:
3、齐之以刑:,译:
4、使民以时:,译:
5、临之以庄:,译:
6、既富矣,又何加焉:,译:
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译:
8、无乃尔是过与:,译:
七、固定句式(翻译下列固定句式的意思)
1、无乃
..尔是过与.?
2、何以
..伐为.?
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1、齐.之以刑
2、有耻且格.
3、子适.卫
4、冉有仆.
5、敬.事而信
6、节用.而爱人
7、使.民以时8、是社稷
..之臣也
9、陈.力就列
..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11、非吾徒.也12、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3、年.饥,用不足14、草上.之风,必偃.
15、使民敬、忠以劝.16、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
九、背诵自测
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3、子曰:“,,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