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合集下载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指:自己说话,又或者是做事的前后有所对立、冲突,“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

自相矛盾典故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破坏!”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商人觉得很不好意思,灰溜溜的拉着兵器就走了。

古文自相矛盾的意思

古文自相矛盾的意思

古文自相矛盾的意思
1.古文《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同时又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什么都能刺穿。

然而,当有人问他如果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样时,他却无法回答。

这个故事揭示了世上不可能同时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同时也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2.古文自相矛盾"通常是指在古代文献或文章中出现相互矛盾的表述或观点。

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或不同立场下的陈述不一致,或者是文中存在逻辑疏漏导致的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故事的意思

自相矛盾故事的意思

自相矛盾故事的意思
自相矛盾出自《先秦·韩非子》。

原文是: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意思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自相矛盾故事的寓意是: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

这个商人乱吹一气,说话自相矛盾,结果闹出笑话,失信于人。

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该成语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

说话或做事要前后一致,免得最后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自相矛盾故事出处。

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2、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启示。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篇古文,作者为韩非。

该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宣传自己的商品时,因为言论自相矛盾而陷入尴尬境地的故事。

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和启示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有一位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穿它。

”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碰到任何东西都能将其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人无法回答。

【启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要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

夸耀自己的商品时,不要说过头话,因为这样的言论会让人产生怀疑,影响自己的信誉和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言行一致,不要做出自相矛盾的行为。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卖盾和卖矛的人都在夸耀自己的商品,让人觉得他们的盾和矛都是最好的。

当有人提出用矛刺盾的想法时,这个人的言论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总之,《自相矛盾》这篇文章对我们的言行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说过头话;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成功。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列子·天瑞》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杞人的普通百姓,因为对于天文学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烦恼。

这个故事不仅在古代中国广为流传,而且也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必要的忧虑和烦恼。

在故事中,杞人对于天文学的疑惑主要集中在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上。

他担心如果太阳和月亮相撞,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将如何生存?如果星星坠落,那么地面上的房屋和人类将如何避免被摧毁?这些问题似乎有些荒诞不经,但是在古代天文学知识的限制下,杞人却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此他倍感忧虑。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1楚国有个人在市场上既卖盾又卖矛。

为了吸引顾客,使他的商品尽快卖出去,他不惜夸大夸张,大声炒作。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寓意:楚人说话绝对,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一面密不透风的盾和一根密不透风的矛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共存的。

所以,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说得太多,走极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2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它刺不破。

”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

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大故事:凡事都有两面性,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做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虚心学习,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改进自己的缺点,才能成功。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自相矛盾: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

盾:盾牌,防御用的武器。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就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告诫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故事楚国有个人一直靠卖武器为生,有一天,他去集市上卖矛与盾。

这个楚人先是夸奖他的盾:“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牌,任何物体都不能把它刺破。

”又夸奖他的矛:“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任何物体它都可以刺破。

”这时围观的人问他:“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这个人却无法回答了。

自相矛盾的近义词首尾乖互:比喻关系密切﹐互有牵连,出自《宋书·徐谌之传》:“赍传之信,无有主名,所征之人,又已死没,首尾乖互,自为矛盾。

”鬻矛誉盾:鬻:卖,誉:赞誉。

即自相矛盾。

出自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

自相矛盾的反义词顺理成章: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

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

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出自《朱子全书》:“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

”自圆其说:圆:圆满,周全。

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出自清·方玉润《星烈日记》七十:“以世俗之情遇意外之事,实难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造句1、你这种自相矛盾的解题思路是不对的,漏洞百出,不靠谱。

2、这样列出的式子是多余的,但这些式子必须是不自相矛盾的。

3、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4、也许正因为这对自相矛盾的念头苍天拒绝了赐与我超能力。

5、慷慨的吝啬鬼在用词上自相矛盾。

6、你这样解释岂非是自相矛盾?7、既不具有哲学美,更不具有实践美,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地方,随手可以检出一大篓,存在重大理论误区。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自相矛盾的意思和解释

自相矛盾的意思和解释

自相矛盾的意思和解释自相矛盾,是指一句言论中,它的两个成分逻辑上会导致矛盾的情况。

它的概念有时也被称为自矛盾或矛盾言说,是一种在逻辑上不可兼容的情况,它可以是一句话中的每个部分,也可以是指一个人的多句言论的矛盾状态。

自相矛盾的定义可以精确地定义为每一句言论他的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可靠与可信任的确定性,而其中部分如果改变就导致其两个部分不可兼容,那么就可以看作是自相矛盾的情况了自相矛盾可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我喜欢你,但我不喜欢你”、“他明明在,可他却不在”、“我不想去,但我又想去。

”等等。

自相矛盾的概念也可以被应用到其他领域,比如政治领域里的某些政策,或者对某些人的言论行为,它可能表达出自相矛盾的内容,这样就容易使人们误解,使其政策和言论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

解释自相矛盾的最大关键就是认清矛盾本身,理解矛盾的事实,清楚地了解一句话或一个概念中的矛盾可能造成的误解或不良影响。

此外,需要正确地解读一句话,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多个分散的成分。

在解释矛盾时,也要考虑到矛盾的背后的原因,也就是说,需要了解到矛盾的主体的真正的意图,而不是仅仅凭着表面上的言论思考,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自相矛盾的问题。

另外,在解释自相矛盾时,还要考虑到事件、对象、环境等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有时候,一个自相矛盾的话语可以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得到解释,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此外,解释自相矛盾时,还要注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都是解释自矛盾的重要因素。

自相矛盾的概念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句话,一个概念,以及一个人的言行。

只有在正确理解和解释自相矛盾的情况时,才能使我们对自相矛盾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拥有更为正确的判断力,做出正确的决定。

自相矛盾的故事原文

自相矛盾的故事原文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
【反义词】天衣无缝பைடு நூலகம்自圆其说、无懈可击、顺理成章
【汉语文字】自相矛盾
【汉语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出处】《韩非子·难一》
【英文翻译】
1. self-contradictory; inconsistent; paradoxical
2. self-contradiction; antilogy
3. to argue against oneself; to contradict oneself
【成语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1.比喻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一则成语故事。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自相矛盾的故事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古之智士所忌,今之俗人所长。

或曰:“矛之利,莫之能敌;盾之坚,莫之能陷。

”夫以矛刺盾,自毁其盾;以盾挡矛,自毁其矛。

二者相争,俱毁俱伤。

是以智者不与之争,避其锋芒,守其本分,求其和平。

译文:自相矛盾,这是古代的智者所忌讳的,而现在的俗人所擅长的。

有人说:“矛的锋利,没有谁能与之匹敌;盾的坚固,没有谁能穿透。

”如果用矛去刺盾,就会毁掉自己的盾;如果用盾去挡矛,就会毁掉自己的矛。

二者相互争斗,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因此,智者不会与这种局面争斗,他们会避开锋芒,坚守自己的本分,追求和平。

今有愚者,好自相矛盾,以为得计。

其言曰:“吾矛之利,天下莫能敌;吾盾之坚,天下莫能陷。

”于是,愚者持矛与盾,遍游天下,夸其技,自以为得志。

然天下之人,莫不笑之。

或曰:“子之矛,刺吾盾,则吾盾毁;子之盾,挡吾矛,则吾矛毁。

二者俱毁,子将何依?”愚者无以应,赧然愧赧,不能自容。

吾尝闻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自相矛盾之人,其心必悖,其行必乱。

悖心乱行,终必自毙。

是以圣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愚者不悟,反以为奇,不思其害,竟至丧身。

或曰:“矛与盾,各有所长,何独自相矛盾为病?”曰:“矛长于刺,盾长于守,各守其长,各攻其短。

若以长攻短,则胜;以短攻长,则败。

自相矛盾者,不识长短,不明攻守之道,故败。

”此言虽简,实含深意,学者宜深思之。

夫自相矛盾,非但失之智者,亦失之勇者。

勇者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是自取灭亡。

智者若见其不可为而不为,则是明智之举。

是以,智者不与愚者争,勇者不与危者争,各守其道,各遂其志,斯为上策。

总之,自相矛盾之事,自古至今,屡见不鲜。

然智者避之,勇者忌之,愚者趋之。

避者免于祸患,忌者免于危亡,趋者终必自毙。

愿世人以此为鉴,慎行无咎。

自相矛盾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是指一个论点或说法中所包含的两个或多个部分互相
矛盾或相互排斥。

这种情况常常导致论点或说法本身失去了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用来形容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矛盾重重”、“自食其果”、“自相矛盾”、“矛头指向自己”等等。

这些成语都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中衍生出来的,表达了人们对自相矛盾的反感和警惕。

自相矛盾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一个人说自己爱护环境,却经常乱扔垃圾;或者一个政治家口口声声要为人民谋利益,却在背后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不仅令人失望和愤怒,也会破坏人们对这些人或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在商业和广告领域,自相矛盾的现象也很常见。

比如某个品牌推崇健康和健身,却在产品中添加了大量的糖分和添加剂;或者某家公司宣传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却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和召回事件。

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口碑,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和购买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商业活动中警惕自相矛盾的现象,并坚持真诚和诚信的原则,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 1 -。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弗,不。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自相矛盾》ppt课件全篇

《自相矛盾》ppt课件全篇
你行吗
作业: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故事,编一个故事,题目为《新编自相矛盾》。
译文
“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穿它。”
“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
“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寓意
寓言中的道理或敎訓
自相矛盾的寓意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自吹自擂,要实事求是。
《自相矛盾》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_____,讽刺了____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_____________

填一填:进攻用( ),防御用( )。( )要( ),才利于攻,( )要( ),才利于挡。



尖利

坚固
一个楚国人( ),先夸口说( ),又夸口说( ),围观的人问他( ),他( )。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一个人反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回答不上来。
自 相 矛 盾【战国】《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的尊称。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自相矛盾》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自相矛盾》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自相矛盾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代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思考问题: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2、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答: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答: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

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

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自相矛盾的意思是指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你们对自相矛盾的典故了解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自相矛盾的成语解析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释义]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语出]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近义] 格格不入[反义]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拓展:自相矛盾的成语造句1. 昨天,有些英国公司在表示欢迎政府为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所采取措施的同时又批评了政府,说它的做法向本国的技术人才发出了自相矛盾的信号。

2. 当被问起这些自相矛盾之处,航班的副驾驶员只能尴尬地傻笑,一如北京机场的地勤人员和出入境官员。

3. 他发表的那些出人意料而且经常自相矛盾的评论令他臭名昭著。

4. 现在意大利人又一次自相矛盾,接着主席莫拉蒂又出来发表声明说斯内德不会离开国际。

5. 如果世界是虚拟的,它的出现在大爆炸理论中就不会自相矛盾,因为每个虚拟系统都会被输入。

6. 中国的称述自相矛盾,背叛了他们狡猾的真实天性。

7. 因为自己的幸福虽然是一个所有人(由于其本性的冲动)都具有的目的,但这个目的却永远不能被视为义务而不自相矛盾。

每个人不可避免地已经自动想要的东西,就不属于义务的概念;因为义务是强制具有一个不乐意采纳的目的。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精品文档】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精品文档】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

自相矛盾的理解

自相矛盾的理解

自相矛盾的理解自相矛盾是指同一事物或同一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表现出的性质、观点、态度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不仅给人们带来困惑和疑惑,也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自相矛盾的理解。

一、自相矛盾的原因1、心理因素。

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有时候我们会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观点,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就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现象。

2、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在信息获取和处理上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可能来自于信息源的不同、信息的不完整或信息的失真,这种情况会导致人们在不同场合下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3、环境因素。

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自相矛盾的现象。

二、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1、言行不一。

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说出的话语可能会相互矛盾,或者说一个人说出的话语和他的行为不一致。

2、态度反复。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反复也是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

3、观念矛盾。

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观念,这种观念的矛盾也是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

三、自相矛盾的危害1、影响信任关系。

自相矛盾的现象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这种不信任可能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2、影响决策。

自相矛盾的现象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和疑惑,这种困惑和疑惑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

3、影响自我认知。

自相矛盾的现象容易让人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这种怀疑和不信任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评价。

四、如何避免自相矛盾1、保持一致。

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一致的态度和观念可以避免自相矛盾的现象。

2、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自相矛盾的现象。

3、适应环境变化。

适应环境变化可以避免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自相矛盾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课前板书:自相矛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相矛盾》,这是个寓言故事,或者说是成语故事。

你们以前学过寓言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商量商量,学寓言故事,我们学什么东西?、生:我们学里面表达的寓意师:寓意——也就是道理。

要明白这个道理吗?生:要。

师:对。

那么,在明白道理之前,要先明白什么?(学生稍顿)这个道理是通过什么来告诉我们的?生:故事。

师:好。

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一个故事,然后再明白一个道理。

我们再来商量:你想怎么学习?生:老师说一个意思,我们来回答。

生:相互交流。

师:你们是希望我来提问题,你们来回答,是吗?生:是。

师:可惜啊,你们今天遇到一位懒老师,我最不爱提问题。

今天我一个问题不提,谁来提?生:我们提。

师:谁来解决?生:老师解决。

师:不可能!我一个问题也不给解决。

谁来解决?生:我们自己解决。

师:好,说到做到。

下面商量,学课文,我们先做什么?生:读课文。

师:说得好!读(板书:读)。

这是个故事,在读完以后,我们还想做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做什么?生:讨论。

师:我提个建议。

我们先来读,然后再来——(教师摇晃身体,两手伸开做表演状)生:(齐)表演!师:对!再演一演,最后我们来讨论讨论,就这样学习,好吗?生:好!板书:读演论(议)师:我们先来——读,自己先练习读,怎么好就怎么读!开始!(学生自读,很投入)师:停。

我问问:谁能把这个故事读下来?(学生纷纷举手)师:嚯!这么多同学!我请一位声音响亮的同学来读,大家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眭雨晨,教师请他读。

学生读得较投入,但“戳”字读错)师:读得还不错。

大家看黑板,(板书:戳)这个字怎么读?生读:chuo师:它和那一个字很像?(生不语,师板书:截)生齐:jie师:这两个字我一直分不清,谁来帮帮我?生:“戈”字部,还有……“住”字多一横的……师:对!你讲的是相同的部分。

那么,怎么记这两个字呢?生:“羽”字头的是“戳”,“十”字头的是“截”。

师:他讲得好吗?(生:好)大家来读一读!(生反复读几遍)师:谁再来读课文?(指一名女生来读)师:一个字都没有错,非常好。

我提个要求,五年级的学生了,读这么一篇短文章,不在话下。

下面再来读,要求你读出感情,谁来读?(指一名同学读,读得较好)师:你读得不错,介绍介绍,怎么才能读好?生:学好语气。

师:(对大家)这个人一直在干什么?生:自夸。

师:通俗地讲就是在吹牛。

好,下面你们来模仿他吹牛,我看你们谁学得像。

(学生练习读)师:(指一生)你来吹一吹,大家看他吹得像不像。

(生读,读得一般)师:有没有吹牛的味道?(生笑)师:谁再来吹一吹?要真的像吹!(生读得较好,但仍然把“戳”读错)师:好,他吹得不错。

师:(指黑板上“戳”字)这个字还会读错,(板书:chuo)现在谁不能记住,就在书上标上拼音,谁能记住,就不用写了,再读得时候可就不能读错了。

师:好,再吹。

这次和刚才不一样,只吹他说的话,不用读提示部分。

你来读!(指一生)生(读):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较有感情)师;(走到学生跟前,随手拿起一本书递给他)这就是你的盾,拿着它,再吹一次!生:(兴奋地举起书,声音拉长)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谁再来吹?(又指两名同学举“盾”吹,相机指导读出感情)师:大家一起来吹一吹吧!(全体学生一起举“盾”吹,同学们很兴奋,放得开,“吹”得很投入,时而夹杂着笑声)师:吹完盾了,再来吹吹矛,谁来吹?生:(语气较平淡)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都能戳穿。

师:看来,我还得给你个家伙,(随手拿起学生的笔递给他)给,拿着!生(笑,提了精神,较有劲)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都能戳穿!师:好!马上会吹了嘛!谁再来?(又指两名学生都执“矛”读,很有感情)师:全班一起来!(全班学生都拿笔作矛,练读,入情入境)师:有意思!比赛一下,每个人左手拿矛,右手拿盾,你就是那个楚国人,看谁吹得像!(学生已记住内容,投入练习,相互指点,很开心)师:哎呀,你们真会吹,都够国际水平的!(生笑)好象还有一个人的话,谁的?生:围观的人。

师:也就是旁观者。

谁来读旁观者的话?生(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师:好,谁再来学学?(又指几个学生读)师:不好,这几位都有点紧张,好象在背台词。

(生笑)这样,(指自己)我就是那个楚国人,谁来对我“说”这句话?(一生站起来“说”,仍有些拘谨)师:你当我是谁?还当我是老师?我是那个楚国人!我牛皮吹得那么大,你怎么说我?(生又对师“说”了一遍,语气有进步,手好象要做姿势,但没好意思)师:没事儿,可以用手指我,我不生气!(生笑)你说不好这句话,我还不让你坐下呢!生(大胆用手指老师,身体随语气摇晃)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师:怎么样呢——再拉点长音更好!(生再“说”一遍)师(摸生的头,赞许地)这就对了,你“说”得越气我,我就对你越满意。

请坐!谁再来气气我?(又指一生“说”。

教师发现学生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一句时,都把重音放在“矛”和“盾”上)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学生沉默)你们听老师来读一次。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教师读时突出“你的”)师:我们读的有什么不同吗?生:语气不一样。

生:我们都强调“矛”和“盾”,老师强调“你的”。

师:为什么呢?生(稍顿后)我觉得老师好象是表示……“你的矛”和“你的盾”打……师(指黑板上“自相矛盾”)对,是想突出这里的哪一个字?生:自。

师:这样读行吗?你们也来试一试。

(学生模仿老师读)生(忽然举手)老师……我觉得我们那样读也可以的。

师:(稍沉思)哦——你再读读看。

生(又读一遍,解释)我们强调的是“矛”和“盾”,因为刚才楚国人吹的是矛和盾,现在就是让他的矛和盾打一场。

这样……也有道理的。

师(用心地听)你说的像绕口令,不过还绕得挺明白的。

(问众生)他讲的有没有道理?生:有。

师:你们的读法行不行?生:行。

师:真好。

你们看,一句话就有两种不同的读法,又都那么有道理。

有意思吗?(生:有)还得冲我来,全体同学都做旁观者,我是楚国人,加上手势,说!(全体学生“说”这句话,有些已站起来做出手势,场面活跃)师:(等学生静下来)读过瘾了吧?下面干什么?生:演!师(故意一撇嘴,话风一转):没那么容易,你现在上来演,太便宜你了!看CAI (古文)《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u)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课件一下子出现,学生已静下来,专注地看课件并小声读)师:读读,不要大声,可以轻声读。

(生轻声读)师:谁有什么发现?生:这是俗语。

师:俗语?就是说生活中大家一般都这样讲话?这位同学其实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和我们平时说的话不一样。

谁知道这叫什么?生:论语。

师:那是孔子说的话,后来记下来的。

我告诉你们吧,我们现在读的很多文章,一听就懂,比如刚才学的《自相矛盾》,叫白话文。

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

(板书:文言文)师:谁发现这篇文言文和我们学的《自相矛盾》有什么联系?生:意思差不多。

生:其实就是一篇文章。

师:看得真准!其实啊,我们书上的《自相矛盾》就是这篇文言文《矛与盾》译过来的。

你们懂了书上的,这篇文言文不知道能不能弄懂?生:能。

师;学文言文有个方法,你弄懂没弄懂不一定非要讲出来,关键是读。

你只要读好了,读对了,读出来别人一听就明白了,我们也就知道你懂了。

也就是说把你理解的要读出来。

好,再练练,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师:(提示)文章不长,关键看哪里要连起来读,哪里要停顿,很有讲究。

谁来读?(一生读,误读“曰”为“日”)师:(板书:曰)谁认识它?生:yue师(板书:日)这个呢?生:ri师:有什么区别?(生不语)师:你们老师高吗?生:高。

师:瘦吗?生:瘦。

师:那就像“日”。

看我,身宽体胖,就像“曰”。

什么叫曰?生:“说”的意思。

师:对。

“谁曰”就是———(生:谁说)那么,“吾”是谁?生:我。

师:好,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读,请一位读书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看能不能把大家“读懂”。

(学生推荐钱拾雨读,但他似有不通之处,显得有些犹豫)师:(亲切地)你读,要有问题咱们商量商量。

然后,读好了,你再带大家读,好吗?(生读得完整,没有错误,断句基本正确,只是不算流利)师:一点没读错,真不简单!要是读得再连贯一点,像说话一样就更好了。

好,谢谢你。

(与生握手,然后面向大家)大家跟我读一遍。

(教师逐句带学生读一遍)师:你们刚才通过读,明白古文的意思吗?古文讲了一个楚人,一直在干什么?生:吹牛夸口。

生:吹矛誉盾。

师:先吹什么?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后来他又吹什么?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后面有个人问他什么?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答得好!有个字,什么意思?(师指“鬻”字)生:(马上接嘴)卖。

师:(师走近投去赞许目光)你没举手就发言,还说得这么好。

还有,“誉之曰”中的“誉”什么意思?生:夸口。

生:吹牛。

师:“陷”怎么讲?(生不解)师:其实,在白话文里有个词可以代替。

生(快速读书上课文后):戳穿。

师:还有一个。

“其人弗能应也”,“弗”什么意思?(生稍顿)连起来读读看。

生:“弗能应”就是不能回答。

师:对,全解决了!你们真了不起!来读吧!拿起你的盾,(学生又拿书作盾)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生模仿师读)师:拿起你的矛,再说!生:(兴奋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现在同桌互相吹一吹。

然后———(师看表)我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大家来记记这些话。

准备表演!(生自由读、记忆,准备表演)师:谁来做楚国人?谁来做围观的人?(挑选学生,找好道具——一块小黑板作“盾”,教鞭作“矛”)师;台词要是忘了,这次可以看黑板。

(学生表演,对话比较流利,但有些拘谨)师:好,两位同学能流利地说台词,不错。

再请两位,这次我给他们增加点儿难度,要把表情演出来。

(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表情夸张。

扮演“楚国人”的同学在“旁观者”质问后张了几张嘴)师(及时地)别动!大家看这个楚国人的表情,用哪一个词形容?生:哑口无言!(此为书上词语)师: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学生鼓掌,情绪高涨)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我给你们这篇文言文让你读,通过和书上的故事来比较,就容易懂。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得不太好,没关系。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议。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生:我想说,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生: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吹牛不打草稿。

师:对,这个楚国人吹牛之前打草稿了吗?生:没有。

师:所以啊,前面说盾坚固,后面又说矛锐利,如果他打草稿。

还会这么说吗?生:不会。

师:看来要夸一个东西之前要先打打草稿,不能太夸张。

生:我懂得了生活中能做什么事情,就说什么事情,不能胡说。

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