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s 抬高 的心肌 梗死 (T M ) T段 S E I 和非 s T段 抬 高 的心
肌梗 死 ( S E ) T M 的 治 疗 策 略是 争 分 夺 秒 N T MI 。S E I 开通梗 死相 关 血管 , 急诊 再 灌 注 治 疗非 常重 要 。而 不 稳定 型心 绞痛 和 N T MI S E 急性 期 的抗栓 治 疗分 为
前 晚餐后 休 息时发 作 胸痛 1次 , 性质 同前 , 含服硝 酸
甘 油约 2mn缓解 。既 往 : 血 压 病 史 3 i 高 0余 年 , 血
压 最高 10 8 m H , 7 / 0 m g 长期 自服 尼群 地 平等 药 物治 疗, 血压 控制 在 1 0 8 m H 3 / 0 m g左 右 。 吸 烟史 4 0余
余年的高血压病史 , 2年来的活动时胸痛和7d 来的 发作 性胸 痛 。不 同 阶段 的治疗 有 不 同 的侧 重 点 , 而
抗栓 治疗 可 以说贯穿 始终 而又 各有 不 同 。 第 1个 问题 , 本次 入 院患者 的抗 栓治 疗 应 如何 考虑 , 即不 稳定 型心 绞 痛 患 者 入 院 急性 期 应该 如何 给予 抗栓 治疗 ?从 临床 角度上 说冠 心病包 括慢 性稳 定 型心绞 痛和 急性 冠 脉 综合 征 , 者 此 次 入 院诊 断 患 不稳 定型 心绞痛 , 于急性 冠 脉综合 征 , 者还 包括 属 后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培训课件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19
【抗血小板治疗】
• 以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以及释放等。
• 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
– ① 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 ② 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 ③ 凝血酶抑制药 – ④ 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
3/14/2021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10
2.1肝素(heparin)
•肝素是直接抗凝血药物
体内、体外均具有强大抗凝作用 作用迅速:静注后立即起效,延长凝血 酶原时间 抗凝机制由AT-III介导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11
【药理作用】
• 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依赖于AT-Ⅲ)
– 肝素分子与AT-Ⅲ结合,使AT-Ⅲ构型改变,活性部 位充分暴露,迅速与因子Ⅱa、Ⅹa、Ⅸa 、Ⅺa、Ka、 纤溶酶等结合,抑制其作用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9
【抗凝系统】
• 血浆中抗凝物质包括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 抗凝蛋白质(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肝素 辅助因子、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等 )
AT-III是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主要由肝脏合成
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所含精氨酸残基作用于以丝氨酸为活性 中心的凝血因子IIa,VIIa,IXa,Xa,和XIIa等,结合后使之 失活,产生抗凝作用。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7
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抗凝治疗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四 新进展
3/14/2021
围手术期抗凝及抗血小板ppt课件
血栓栓塞危险度分层:房颤患者
高危 • CHADS2评分 5-6
• 3个月内中风或TIA发作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中危 • CHADS2评分 3-4 低危 • CHADS2评分 0-2 且没有中风史或TIA发作史
* CHADS2评分 :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糖尿病,既往中风或TIA病史(除最后一项为2分,
操作前 5 天停用(1C)。
2.对于术前患静脉血栓病史(VTE)3 月以上的患
者而言,术后应常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性抗凝 ,而无需进行桥接抗凝(2C)。
3.对于既往患有 VTE 病史且具有 VTE 高复发风险
的患者而言,比如:既往 VTE 病史并处于抗凝治疗 ,INR 目标值 3.5 或者 VTE 病史不足 3 月的患者, 此时应当考虑应用桥接抗凝(2D)。
则在操作前 24 h 内不应进行 DOAC 治疗(2B) 。
2. 若患者肾功能正常且进行高风险操作,则在
操作前 48 h 内不应进行 DOAC 治疗(2B)。
3. 若在低风险操作后伴有低度出血风险时,应
在操作后 6~12 h 且止血确切后重新开始 DOAC 治疗(2C)。
4. 若进行高风险操作后出血风险增加,则操作
8. 氨甲环酸适用于具有残余抗凝效应的患者,
可以降低其出血风险(1C)。
9. 对于正在进行 DOAC 抗凝治疗的患者而言,围手
术期不推荐Leabharlann 用对止血机制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及胶体 (2D)。
10. 若凝血酶时间(TT)正常,则意味着血液中达比
加群浓度很低;而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 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却并不能排除血液中达 比加群、利伐沙班及阿哌沙班的浓度不高(1A)。
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流程图
抗血小板: 溶栓前:尽早给予 双联抗血小板负荷 量治疗,建议使用 P2Y12 受体抑制剂。 溶栓后:双联抗血 小板治疗维持至少 12 个月。 rt-PA 溶栓前抗凝: 低分子肝素,至少 接受 48h 抗凝治疗 (最多 8 天或至血 运重建) 抗血小板:尽早给予双联抗血 小板负荷量治疗,建议使用阿 司匹林联合 P2Y12 受体抑制剂, 常规剂量抗血小板治疗至少维 持 12 个月。 抗凝:维持至出院,至多 8 天。 抗血小板:尽早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负 荷量治疗,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联合 P2Y12 受体抑制剂,常规剂量抗血小 板治疗至少维持 12 个月。 抗凝:低分子肝素,介入后无并发症 的患者停用抗凝治疗。
ACS 患者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流程图
ACS 患者
STEMI
NSTEMI/UI
介入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栓治疗
低危
中、高危
极高危
抗血小板: 介入前:尽早给予 双联抗血小板负荷 量治疗,建议使用 P2Y12 受体抑制剂。 介入后:双联抗血 小板治疗维持至少 12 个月。 抗凝: 介入前:低分子肝 素; 介入后:低分子 肝素×3d,必要时 联合 GPIIb/IIIa 受 体拮抗剂。
保守治疗
早期 PCI 治疗
PCI
补交急诊费用办理 住院手续 收入 CCU/ICU
补交急诊费用 办理住院手续
空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药物
空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药物心脏为空心病患者而言是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然而由于心脏异常,使得患者血液循环发生变化,容易导致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医生常常会推荐空心病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药物使用。
本文将就空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药物进行详细阐述。
一、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一直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对于空心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血栓形成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达到抗凝作用。
空心病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剂量调整,一般常用剂量为75-325mg/天。
然而,对于一些空心病患者来说,阿司匹林可能不适用,因为它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阻断血小板激活所需的ADP受体来发挥其作用。
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提供了更强的抗血小板效果。
空心病患者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氯吡格雷,常规剂量为75mg/天。
然而,个别患者可能对氯吡格雷过敏,因此在使用前需做相应的过敏试验。
二、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主要用于减少血液的凝固,从而降低空心病患者心脏血流中形成血栓的几率。
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肝素。
1. 华法林华法林(俗称血友病栓阻止药)是一种经典的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合成来延长血液凝固时间。
患者需要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进行剂量调整,以达到抑制血栓形成、同时避免出血的平衡。
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INR,以确保服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肝素肝素是一种注射型抗凝药物,通常在住院患者或手术患者中使用。
肝素通过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来抑制凝固酶的生成,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肝素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进行剂量调整,由专业人员进行静脉注射。
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药物是空心病患者防治血栓形成的关键措施。
心力衰竭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心力衰竭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全身,导致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受损的疾病。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力衰竭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是指通过使用药物抑制凝血系统,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血液回流缓慢,易于在心腔和血管内形成血栓。
血栓可以导致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因此,抗凝治疗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和阿哌沙班。
华法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药物,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阻止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合成,从而降低凝血功能。
但是,华法林有一些局限性,它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时间(INR值),而且与许多药物和食物有相互作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则更加方便和安全,它们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时间,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也相对较少。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脏血栓的形成,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除了抗凝治疗外,抗血小板治疗也是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血小板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合成的TXA2(血小板激活因子)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是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抑制ADP受体,防止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抗血小板治疗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心脏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血管事件。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它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谨慎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确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除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外,控制心力衰竭原发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中存在明显冠心病的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的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围术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应对策略规划
围术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应对策略规划围手术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指患者在手术前后需要继续接受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
这类治疗有助于预防术后血栓、栓塞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也会增加手术出血风险。
因此,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时,就要确定出血风险和血栓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并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
围手术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应对策略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在制定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疾病特点、手术类型、术后出血风险、术后血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血栓风险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和心血管病风险。
出血风险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患有出血性疾病、具有出血倾向、手术切口位置等因素。
2.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根据对患者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的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对于高血栓风险和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继续原有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暂时中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高血栓风险和高出血风险的患者,需要进行更加谨慎的治疗策略制定。
3.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管理:在围手术期,需要根据药物的特点和手术类型来调整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对于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需要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来调整剂量,并在手术前适当的时间停药。
对于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需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手术出血风险来确定停药时间。
4.出血风险的控制:在围手术期,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出血风险。
这包括减少手术时的创伤和手术时间,提前纠正出血性疾病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保持血小板数和血形态学参数在正常范围等。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采用局部止血措施,如局部注射止血药物、使用局部止血剪辑器等来控制手术出血。
5.心血管病风险的控制:在围手术期,还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术后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这包括进行合适的术前心血管评估和处理,如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支架置入等。
心肌梗死急救药品抗凝剂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原则
心肌梗死急救药品抗凝剂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原则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急救和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在心肌梗死的急救过程中,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心肌梗死急救药品抗凝剂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原则。
一、抗凝剂在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使用原则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血液凝结过程,预防血栓的形成,以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和进展。
在心肌梗死的急救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原则如下:1. 早期应用:抗凝剂的使用应尽早开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梗死范围。
一般来说,在发生心肌梗死后的前3小时内开始使用抗凝剂效果最佳。
2. 个体化选择:选择适合患者的抗凝剂方案非常重要。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具体选择哪种抗凝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靶向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抗凝剂治疗目标。
一般来说,治疗目标应该是维持血栓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在1.5到2.5倍正常范围内,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
4. 毒副作用监测:在抗凝剂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出血等,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使用原则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在心肌梗死的急救过程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原则如下:1. 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应尽早开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般来说,在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就应该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2. 个体化选择:选择适合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非常重要。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
具体选择哪种抗血小板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
3. 维持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的复发。
抗血小板药与抗凝药有啥区别
抗血小板药与抗凝药有啥区别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6期副主任医师刘祖春(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荆州 434000)老张突发脑梗死,治疗期间,医生发现他存在“心房颤动”,推测这可能是引起老张脑梗死的元凶,经过神经内科医生和心脏科医生的共同会诊,医生建议老张使用抗凝剂治疗。
老张很疑惑地问医生:“我已经在使用抗凝剂,为什么还要用?”问询得知,老张一直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的最终目的都是防止血栓形成,但两者的药理作用和机制并不一样。
血栓形成部位和形成机制不同,决定了抗栓方式不同依照血栓形成的部位,分为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
大家熟知的冠心病就是动脉血栓形成所导致的。
动脉内血流较快,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内皮的斑块易受血流冲击破损,为了堵住破溃的地方,血小板大量聚集。
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管径较小,在此基础上血小板形成的栓子更易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就像堵住了河流上段,下游便无水一样。
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管腔中形成的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房颤诱发脑卒中等都是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
静脉内血流慢,凝血因子聚集,静脉血栓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凝血因子被激活,激活的凝血因子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修饰成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结合成网,像渔网一样网住了红细胞、血小板等,最终形成了血栓。
血凝栓子会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导致肺栓塞、猝死,而心房颤动的血栓脱落则可发生严重的脑梗死。
血栓形成部位和形成机制不同,决定了抗栓方式不同。
抗动脉血栓使用抗血小板药,抗静脉血栓使用抗凝药。
抗动脉血栓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是血小板聚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阻止血小板聚集。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对于动脉血栓的患者(冠心病等),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是必需的。
抗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凝血因子的激活,使用抗凝药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了纤维蛋白网的形成。
围术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应对策略
围术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应对策略摘要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用于预防危险人群的栓塞事件,中断或暂停尽管可以降低围术期出血几率但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
因此,应该了解围术期常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学特点,以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来平衡并降低出血与栓塞的风险。
随着对血栓栓塞性疾病认识的深入和新型抗栓药物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围手术期将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可能的出血风险无疑给外科手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应该了解围术期常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学特点,以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来平衡并降低出血与栓塞的风险。
1 围术期抗凝/抗血小板药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互相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
抗栓治疗主要针对两个环节,分别称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静脉系统血栓的防治主要针对凝血酶;动脉血栓的防治则以抗血小板为主。
而对于一些重症病人,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需要同时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1]。
1.1 常见抗凝药物1.1.1 香豆素衍生物[2]代表药物为华法林,是主要的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抗凝作用出现较慢,一般口服后8~12h 后才发挥作用,1~3d达到高峰,停药后其抗凝作用维持2~5d。
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的抗凝效果。
多数情况下,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应维持PT所对应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
1.1.2标准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3-4]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与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主要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来发挥强大的抗凝作用。
UFH的剂量-效应(dose-effect)相关性较差,其强度与持续时间并不随剂量增加而成正比增强及延长。
肝素相关的出血风险随剂量增加。
其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静脉注射UFH 100、400、800 IU/kg,半衰期分别为1、2.5、5h。
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和抗凝治疗策略
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和抗凝治疗策略引言: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及抗凝治疗策略,以帮助医务人员做出明智、科学、个体化的用药选择。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2.乙酰水杨酸(ASA,阿司匹林)3.氯吡格雷(clopidogrel)4.替格瑞洛(prasugrel)5.依他伐利新(ticagrelor)二、抗凝治疗策略1.华法林(warfarin)口服长期抗凝2.非维生素K依赖性口服抑制剂3.低分子肝素(LMWH)4.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三、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该明智地选择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小副作用。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NSAID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止痛和消炎的非处方药物。
然而,具有显著的阻止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风险的副作用。
在慢性使用 NSAIDs 的患者中,如: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等需考虑是否暂停长期使用。
2.乙酰水杨酸(ASA,阿司匹林):ASA 是一种常见且易获取到的草本制品及非处方药物,可用于预防血栓栓塞、心肌梗死、卒中等。
注意联合伴有高胃酸异态产生等胃肠道溃疡风险因素可能需要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患者应低剂量长期使用止病。
3.氯吡格雷(clopidogrel):氯吡格雷是广泛使用的口服抗血小板药,可通过抑制血小板 ADP 受体诱导的血栓栓塞。
适用于非 STEMI 危险 ( 无 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灶) 和 NW 粘附在位 stent 投放 PY2Y12 复查恶化或 PCI 血管内再狭窄等情况。
4.替格瑞洛(prasugrel):替格瑞洛是一种 ADP P2Y12 受体拮抗剂 , 又被称为胺替比洛专业市场。
你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吗
你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吗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
以下是关于正确使用这些药物的一些指导原则:抗凝血药物的正确使用:1. 遵循医生的处方:抗凝血药物通常是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使用。
根据医生的处方和建议,确保正确选择和使用适合自己的药物。
医生会根据个体的病情、血栓风险和需要来确定适合的药物和使用方法。
2. 定期检查和监测:使用抗凝血药物时,需要定期检查和监测相关指标和病情。
这可能包括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肝功能检查、药物浓度检查等。
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3. 注意用药的时间和剂量:根据医生的指导,遵守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使用抗凝血药物时,通常需要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使用,并且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剂量。
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止使用药物,除非得到医生的指导。
4.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抗凝血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和风险,如出血、皮肤瘀斑、药物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和风险,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监测和管理。
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如大量出血、头晕、呕吐等,应立即就医。
5. 遵守其他治疗建议:抗凝血药物通常是血栓预防和治疗的一部分。
除了使用药物,还需要遵守其他治疗建议,如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控制其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使用弹性袜等。
根据医生的指导,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抗血小板药物的正确使用:1. 遵循医生的处方:抗血小板药物通常是通过口服的方式使用。
根据医生的处方和建议,确保正确选择和使用适合自己的药物。
医生会根据个体的病情、血栓风险和需要来确定适合的药物和使用方法。
2. 定期检查和监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要定期检查和监测相关指标和病情。
这可能包括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检查、药物浓度检查等。
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3. 注意用药的时间和剂量:根据医生的指导,遵守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抗凝药是指能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或对已形成血栓的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的药物抗凝药物的基本分类1、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蚓激酶等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降纤酶、阿替普酶等3、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前列环素、双嘧达莫、氯吡格雷等一、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1、肝素类成份及种类:肝素钠/ 钙,普通/低分子机制: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与凝血酶原-III 结合,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
2 香豆素类华法令: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结构与VitK类似机制:竞争性拮抗VitK 的作用,使维生素依赖的凝血因子作用产生障碍,致II、VII 、IX、X 失活,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对已经合成的凝血因子因子并无直接对抗作用。
华法林没有溶栓(化栓)的作用药动学论1 、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100% 作用发挥慢2 、半衰期36-42 小时3、几乎完全通过肝脏代谢清除,主要通过肾脏排泄4 、剂量反应关系变异很大,因此需要严密监测INR5、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剂量华法林引起较高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6、药为酸性,遇碱性药物则失去抗凝性能小结—不宜合用的药物1、解热镇痛药2、广谱抗生素3、镇静剂4、同化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5、口服降糖药6、抗结核药7、制酸药、轻泻药监测1 、用药的第一周每3 天监测1 次INR2 、INR 达到治疗目标并维持至少两天,1 周监测1 次3 、当INR 稳定后对于门诊患者,可以每4 周监测1 次INR 目标值多数75 岁以下的房颤患者2.5 (2.0-3.0 ),75 岁以上出血高危患者2.0 (1.6-2.5 )不良反应1 、常见的不良发应是出血,最常见是鼻出血,此外有齿龈,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等2 、对于出血,一般采用维生素K1 对抗治疗3、输入新鲜的血液。
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尿激酶1、来源:健康人尿液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也可由2、机制:直接作用于血块表面的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注意事项1、不可肌注给药。
脑梗塞的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脑梗塞的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的血管发生阻塞导致脑血供减少或中断,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和坏死的一种疾病。
针对脑梗塞的治疗策略可以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本文将为您介绍脑梗塞的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通过干扰凝血系统的正常功能,抑制血液凝块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预防或减少血栓形成,进而降低脑梗塞的风险。
1.1 抗凝药物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凝作用,可减少血液的凝结性,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干扰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的活化而实现抗凝作用。
然而,华法林的副作用较多,并且需要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因此使用时需要慎重。
- 肝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的抗凝物质,具有强力的抗凝作用。
肝素可以通过结合抗凝酶来抑制凝血过程的进行,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然而,肝素需要静脉注射,不适合口服给药,且需要密切监测用药效果和副作用。
- 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一种改良剂,在分子量和抗凝作用上与肝素相比更为稳定和方便。
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来实现抗凝作用,常用于急性期脑梗塞的抗凝治疗。
1.2 注意事项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剂量的准确计算和控制,以防止出现过度抗凝或抗凝不足的情况。
- 定期监测抗凝药物的用药效果,如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疗效。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通过干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过程,预防或减轻血栓事件的发生。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2.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A2的生成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阿司匹林对轻中度脑梗塞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并且副作用较少,常用剂量为每天75-150mg口服。
2.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不同,可通过抑制血小板ADP受体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脑梗的预防药物抗凝血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脑梗的预防药物抗凝血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脑梗是指脑血管发生栓塞或者出血导致脑部缺血缺氧的病症,常见的症状包括偏瘫、言语障碍和意识障碍等。
脑梗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预防性的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目前研究证实,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脑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文将重点探讨脑梗治疗中抗凝血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1.抗凝血治疗的选择抗凝血治疗是指通过使用某些药物来抑制血液的凝结过程,以预防栓子的形成。
抗凝血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和肝素等。
对于脑梗病人,抗凝血治疗可以改善血液流动性,防止栓塞血栓的再形成。
然而,在选择抗凝血药物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年龄和其他相关因素。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抗凝血药物。
例如,对于年轻且没有其他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华法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而对于年龄较大或者有其他风险因素的患者,肝素可能更加适合。
此外,抗凝血治疗也需要注意副作用和风险。
抗凝血剂的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抗凝血药物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是指通过使用某些药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作用,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对于脑梗病人,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血小板的活性,降低血栓的风险。
在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时,同样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一般来说,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适用于绝大多数脑梗病人。
但对于某些高风险患者,如合并较大面积脑梗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强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
与抗凝血药物类似,抗血小板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尤其是长期使用时,可能会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血液凝血功能。
3.抗凝血与抗血小板治疗的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联合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
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一)用药原则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 drugs)可降低血液凝固性以防止血栓的形成,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有三类,即维生素K拮抗剂、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1)维生素K拮抗剂主要有华法林钠,作用强且稳定,且价格便宜。
其作用与肝素比,应用方便、价格便宜且作用持久。
(2)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以起效迅速,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可防止急性血栓形成而成为抗血栓首选药。
低分子肝素主要有依诺肝素、那屈肝素钙、达肝素钠。
与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对延长凝血激酶(A PTr)作用弱,血浆半衰期长2倍,对血小板功能、脂质代谢影响小。
(二)抗凝血药华法林治疗监护点1.华法林起效滞后的时间段须联合应用肝素华法林服后的抗凝作用出现较慢,对急需抗凝者应同时联合选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一般在全量肝素已出现抗凝作用后,再以华法林进行长期抗凝治疗。
2.监护华法林所致的出血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出现出血倾向时需要及时救治应用华法林过量易致出血,尤其当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4时出血危险性增加,INR>5时危险性急剧增加。
3.规避可缩短华法林作用时间的联合用药许多药可与华法林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拮抗而影响华法林的疗效和缩短作用时间,在治疗期间应予规避,酌增剂量。
4.基因检测利于选择适宜的华法林起始剂量近年的许多研究显示,某些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能是造成个体问华法林维持剂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5.稳定摄食富含维生素K的蔬菜华法林作维生素K拮抗剂,在治疗期间进食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应尽量稳定。
6.规避华法林的禁忌证(三)肝素治疗监护点(四)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治疗监护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9/2020 11:00:46 AM
【抗血小板治疗】
• 以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以及释放等。
• 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
– ① 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 ② 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 ③ 凝血酶抑制药 – ④ 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
4/19/2020 11:00:46 AM
• 1970s发展的新型抗凝血药物
• LMWH分子链较短,不能与AT-Ⅲ和凝血酶同 时结合形成复合物(Ⅹa相对特异性)
• 常用制剂
– 依诺肝素(enoxaparin 克赛) – 达肝素/替地肝素…
4/19/2020 11:00:46 AM
2.3香豆素类(coumarins)
• 含有4-羟基香豆素基本结构的物质 • 口服抗凝血药 • 常用制剂
• 纤溶活性对血栓的结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 血流是影响血栓性质的主要因素。
– 静脉血栓/红色血栓 – 动脉血栓/白色血栓 – 心脏附壁血栓
4/19/2020 11:00:46 AM
【血栓类型与治疗选择】
• 动脉系统血流快,内皮细胞损伤后,血小板粘 附、聚集形成反映平台形成动脉血栓
– 抗血小板治疗
• 静脉系统血流慢,血栓形成对血小板依赖小
•肝素是直接抗凝血药物
体内、体外均具有强大抗凝作用 作用迅速:静注后立即起效,延长凝血 酶原时间 抗凝机制由AT-III介导
4/19/2020 11:00:46 AM
【药理作用】
• 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依赖于AT-Ⅲ)
– 肝素分子与AT-Ⅲ结合,使AT-Ⅲ构型改变,活性部 位充分暴露,迅速与因子Ⅱa、Ⅹa、Ⅸa 、Ⅺa、Ka、 纤溶酶等结合,抑制其作用
– 长效:
• t1/2分别为6、20~30、45~72和 >60小时。
• 口服华法林后至少需要36~48小 时才能表现出抗凝作用;停药 后, 各凝血因子的合成也需一段 时间,因此凝血功能也需多日后 逐渐恢复。
•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4/19/2020 11:00:46 AM
维生素K循环与香豆素类
【肝素与香豆素类比较】
• 抗凝作用外,肝素还具有:
– ①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调血脂作用(促血管内皮 释放脂蛋白酯酶,水解血中乳糜微粒和 VLDL );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抗血管内膜增生作用
– ②抗炎作用 – ③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
4/19/2020 11:00:46 AM
2.2 低分子量肝素 (LMWH)
【抗凝治疗】
• 以抗凝血药物通过干扰 机体的生理性凝血过程 的某些环节而阻止血液 凝固的治疗手段。
• 临床上应用于防止血栓 形成和已形成血栓的进 一步发展。
4/19/2020 11:00:46 AM
【抗凝系统】
• 血浆中抗凝物质包括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 抗凝蛋白质(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肝素
– 华法林(warfarin)
• 最常用长效抗凝药
– 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新抗凝) – 双香豆素(dicoumarol)
4/19/2020 11:00:46 AM
【药理作用】
• 抗凝作用 – 间接:
• 香豆素类是维生素K拮抗剂,抑 制维生素K在肝由环氧化物向氢 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循 环
– 抗凝治疗
• 心脏腔内血流冲刷力介于动静脉之间,依赖程 度亦然,更倾向于静脉
– 抗凝为主
4/19/2020 11:00:46 AM
【药物类型】
1.抗凝血药
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及香豆素类
2.抗血小板药
(1)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环氧酶抑制药:阿司匹林 TXA2合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奥扎格雷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双嘧达莫
4/19/2020 11:00:46 AM
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抗凝治疗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四 新进展
4/19/2020 11:00:46 AM
【血小板功能】
• 基本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和分泌颗粒内 容物(如ADP、5-HT 等)
– 血小板内游离的花生四烯酸(AA)经环氧酶(COX) 的作用可生成PGH2,在血栓烷A2(TXA2)合成酶作 用下进一步生成TXA2(目前已知最强的血管收缩剂和 血小板聚集剂之一)。
辅助因子、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等 )
AT-III是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主要由肝脏合成 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所含精氨酸残基作用于以丝氨酸为活性
中心的凝血因子IIa,VIIa,IXa,Xa,和XIIa等,结合后使之 失活,产生抗凝作用。
4/19/2020 11:00:46 AM
2.1肝素(heparin)
• 血栓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
– (1)血管壁改变,如内皮细胞损伤、抗栓功 能减弱等;
– (2)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活化、凝血因 子激活及纤维蛋白形成;
– (3)血流改变,如血流缓慢或停滞。
4/19/2020 11:00:46 AM
【血栓形成成的必须物质,其 功能激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
(2)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3)凝血酶抑制药:阿加曲班、水蛭素 (4)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替罗非班
4/19/2020 11:00:46 AM
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抗凝治疗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四 新进展
4/19/2020 11:00:46 AM
– 在血管内皮细胞等部位AA经COX和前列环素(PGI2) 合成酶的作用生成PGI2(血小板功能的抑制剂)。
4/19/2020 11:00:46 AM
【PGI2与TXA2 】
– PGI2 能激活腺苷酸环化 酶,迅速增加血小板内 cAMP 浓度,降低血小板 的敏感性。
– ADP、TXA2、肾上腺素 和凝血酶等可使cAMP 水 平降低而诱导血小板的 聚集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4/19/2020 11:00:46 AM
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抗凝治疗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四 新进展
4/19/2020 11:00:46 AM
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抗凝治疗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四 新进展
4/19/2020 11:00:46 AM
一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