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学生版)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三课时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ppt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 平衡 第二、三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4 0 p p t
注意:
① 改变固态和纯液态物质的量并不影响V正、V逆 的大小,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 ②只要是增大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反应速率一 定大于原平衡状态;减小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 反应速率一定小于原平衡状态。
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Fe3+ 的浓度,溶液颜色变浅,平衡向
逆反应方向移动
?
F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二、三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40ppt e
3 +
+V 3 S C N
-
V(正) V(逆)
′ V(正) ′ V(逆)
F0 e ( S C N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 平衡 第二、三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4 0 p p t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理学平衡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二课时----平衡移动)
温故知新
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等”: v(正)=v(逆)≠0 (2)“定”:①某一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百分含量等是个定值; ②一个量由“变”到“不变”
2、化学平衡的特点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等:达到平衡时 正反应速率和逆相反“应等速”率。 ③定:达到平衡时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 保持恒“定” ④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平态衡。 ⑤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平衡就随之移动。
溶液红色加深
(红色)
2
滴加1mol/LKSCN溶液 溶液红色加深
〖2021年整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完整版教学课件PPT
1直接判断依据
(1)v正(A)=v逆(A)>0 达到平衡状态
(2)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
2间接判断依据 以mAgnBg CgqDg
类型
判断依据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
混合物体系中 各成分的含量
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 质量分数一定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
一定
平衡状态 平衡 平衡 平衡
不一定
类型
判断依据
压强
①mn≠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②mn=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均相对 分子质量
①m+n≠p+q时,Mr一定 ②m+n=p+q时,Mr 一定
①mn≠q时,恒温恒压时,密度保持不变 气体密度
①mn≠q时,密度保持不变
温度 颜色
体系温度一定(其他不变) 反应体系内有色物质的颜色一定
类型
判断依据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 A, 同时生成m mo A,即v(正)=v(逆)
平衡状态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 B同时生
正、逆反 成o C,则v(正)不一定等于v(逆)
应速率的 ③vA:vB:vC:vD=m:n::q,关系ຫໍສະໝຸດ 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 不一定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 B,同时消耗 q mo D,因二者变化均表示v(逆),所 以 v(正)不一定等于v(逆)
平衡状态 平衡 不一定 平衡 不一定 平衡 不一定 平衡 平衡
2.2.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课件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练习
【练习7】【2019远东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在恒温恒容容器中,当下列哪些物理量
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g)+2B(g)⇌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 (A )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B的物质的量浓度 ④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v(C)与v(D)的比值 ⑦混合气体的总质量
练习
【练习2】【双选】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3H2 ⇌2NH3达到平衡 状态的是( AC )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平衡状态的判定
PART TWO
平衡状态判定
平衡状态的判定 速率相等,变量不变 1、看速率(看正逆,除系数) (1)同一物质:V正=V逆≠0(断键=成键) (2)不同物质:速率之比=系数之比(一正一逆)
V正表述:反应物消耗速率、生成物生成速率、反应物断键、生成物成键 V逆表述:反应物生成速率、生成物消耗速率、反应物成键、生成物断键
2、看变量(变量不变则平衡)
(1)对同一组分,c、n、w(质量分数)、X%(物质的量分数)等,保持 不变则平衡。 特例:NH4Cl(S)=NH3(g)+HCl(g) w、X%一定时,不能判定平衡
练习
【练习6】【2019师大附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
是可逆反应A(g)+3B(g)⇌2C(g)+2D(s)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C)
恒温恒压
Δn(g)≠0 √
有非气体 参与
恒温恒容 恒温恒压
√
Δn(g)=0
上课平衡移动课件
向正向移动
向逆向移动
向体积缩小移动
使反应物浓度减小 使生成物浓度增大 使反应物浓度增大 使生成物浓度减小 使压强减小 使压强增大 使温度降低 使温度升高
向体积增大移动
向吸热方向移动 向放热方向移动
早在1888年,法国科学家 勒夏特列就发现改变条件对平 衡移动影响的规律,并总结出 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化 学平衡移动原理。
2、移动的原因: 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原平衡
条件改变
v 正 ≠v 逆
一段时间后 新平衡
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 v正≠ v逆
3、移动的方向:( 1) 利用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判断 ①若V正>V逆 ,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V正=V逆 , 平衡不移动。
③若V正<V逆 ,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利用平衡常数判断:
化 学 平 衡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v正=v逆≠0
各组分含量保持恒定
条件改变 v正
, ≠v ,
逆
一定时间后
v正,,= v逆,,≠0
各组分含量保持新 的恒定
各组分含量在 不断改变
平衡1 破坏旧平衡 建立新平衡
平衡2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 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对于一个可逆反应:mA+nB
任一时刻 Q与K进行比较
pC + qD
C为各组分 任意时刻的 浓度
当Q = K时,达平衡
当Q < K时,正向移动
当Q > K时,逆向移动
【例】现有反应:CO(g)+H2O(g) CO2(g)+H2(g); △H<0。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时,达到平衡时K 小于 1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 1.0 mol CO,3.0 mol H2O,1.0 mol CO2和x mol H2,则: ①当x=5.0时,上述平衡向 逆反应 方向移动。 ②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 x 应 满足的条件是 0≤x<3.0 。 (3)在850℃时,若设x=5.0和x=6.0,其他物质的投料 不变,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H2的体积分数分 别为a%、b%,则a 小于 b(填“大于”“小于”或“等
《化学平衡的移动》 讲义
《化学平衡的移动》讲义一、化学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表面上看起来反应好像停止了,但实际上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只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二、化学平衡的特征1、“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2、“等”: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3、“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反应仍在进行。
4、“定”: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等保持不变。
5、“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可能发生移动。
三、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浓度(1)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以反应 A + B ⇌ C 为例,如果增加 A 的浓度,那么 A 与 B 结合生成 C 的速率就会加快,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而使更多的 A 转化为 C,直到建立新的平衡。
2、压强(1)对于有气体参加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2)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例如,对于反应 N₂+ 3H₂⇌ 2NH₃,反应前气体的计量数之和为4,反应后为2。
当增大压强时,体系的体积减小,各物质的浓度增大。
此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正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更大,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温度(1)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2)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在一个放热反应中,升高温度会使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以吸收多余的热量;反之,降低温度则会使平衡向放热的方向移动,以释放热量。
4、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催化剂只是加快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会改变平衡的状态。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方法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方法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压强和物质的分子数等保持一定比例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虽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仍然存在微小的反应速度,这种微小的反应速度称为平衡反应速度,该速度的正负决定了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主要有:1. 利用Le Chatelier原理:Le Chatelier原理是用来描述化学平衡系统中,当系统受到外界扰动时,会出现倾向性反应的原理。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外界对平衡系统施加压力时,系统会倾向于减少压力;当外界对平衡系统提供活性物质(例如反应物或生成物)时,系统会倾向于增加反应速度。
例如,在气相中,当系统的压力增加时,平衡系统会移动到减少分子数的方向,以减小系统的压力。
反之,当系统的压力减小时,平衡系统会移动到增加分子数的方向,以增加系统的压力。
这是因为减少分子数会导致压力减小,而增加分子数会导致压力增大。
2. 利用Gibbs自由能变化(∆G):Gibbs自由能变化(∆G)是描述平衡反应的方向和速率的重要参数。
根据Gibbs自由能的定义,当∆G < 0时,反应朝着生成物方向移动,即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当∆G > 0时,反应朝着反应物方向移动,即反应不是自发进行的;当∆G = 0时,反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Gibbs自由能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Gibbs-Helmholtz方程表示:∆G=∆H-T∆S其中,∆H为反应的焓变,T为温度,∆S为反应的熵变。
当求得的∆G<0时,反应朝着生成物方向移动;反之,当∆G>0时,反应朝着反应物方向移动。
3.利用平衡常数(K):平衡常数K是描述化学平衡的定量指标。
K=[C]^c[D]^d/[A]^a[B]^b其中,[]表示物质的浓度或压力。
当K>1时,反应朝着生成物方向移动,生成物浓度增大;当K<1时,反应朝着反应物方向移动,反应物浓度增大;当K=1时,反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课堂ppt课件
(1)对于非等摩反应,如2SO2 + O2
2SO3
总压强若不变,一定可做为平衡标志!
(2)对于等摩反应,如H2 + I2
2HI
总 压 强 若不变,不能做为平衡标志,因始终不变 。
5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5、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⑷
项目 mA(g)+nB(g)
pC(g)+qD(g)
是否平衡
反应物、生成物全为气体,定容时, 密度一定
不一定 平衡
密度 反应物、生成物全为气体,
(ρ)
m + n≠ p + q ,等压、等温,气 体密度一定时
有纯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物或 生成物,定容时,气体密度一定
一定 平衡
(二)从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考虑
若各物质均为气体
M=
(1)对于非等摩反应,如2SO2 + O2 2SO3
M若不变,一定可做为平衡标志!
m总 n总
(2)对于等摩反应,如H2 + I2
2HI
M若不变,不能做为平衡标志,因始终不变。
(三)从气体密度r考虑
若各物质均为气体
r
=
m v
恒容:ρ总为恒值,不能做平衡标志。
五、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可
根据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 量、密度、压强是否不再改变来判
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4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一)从体系的内部压强考虑:PV=nRT
2015届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六章 第三节化学平衡移动精讲课件
利用NO2与N2O4的转化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实验原理。
(1)反应2NO2(g)
动的方向。
N2O4(g)是一个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
且 NO2 为红棕色, N2O4 为无色,利用颜色的变化判断平衡移
(2)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 动,颜色加深;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颜 色变浅。 (3)浓H2SO4溶于水放热,NH4NO3溶于水吸热。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项正确。
答案:(1)< (2)CD
针对训练
2.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 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2O(g) ( ) B.降低温度 D.更换催化剂
催化剂 CO 2(g)+H2(g)
ΔH<0;
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增加压强 C.增大CO的浓度
催化剂
臭氧层。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尾气中的NO和CO转
变成CO2和N2,化学方程式如下:2NO+2CO 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下表: 2CO2+N2。 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在某温度下用气
时间/s c(NO)/ (mol·L- 1)
0 1.00× 10-3
1 4.50× 10-4
Ⅰ.若只增加A的量,则A的转化率减小,B的增大。
Ⅱ.若按原比例同倍数地增加A和B的量,平衡正向移
Ⅲ.若不同倍数地增加A和B的量,相当于只增加一种物质的 量,同Ⅰ。 (3)若各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比=各自的化学计量数比,则 各反应物的转化率相等。
【例 2】
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尾气中的 NO 会破坏
2 2.50× 10-4
第三讲 化学平衡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
4 . 在 密 闭 容 器 中 ,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 进 行 下 列 反 应 : NO(g) +
CO(g)
1/2N2(g)+CO2(g) ΔH=-373.2 kJ/mol,达到平衡
后,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
A.9
B.16 C.20 D.25
5.(2009·海南高考)在25 ℃时,密闭容器中X、Y、Z三 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mol·L-1
0.1
0.2
0
平衡浓度//mol·L-1
0.05
0.05
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反应可表示为X+3Y 2Z,其平衡常数为1 600 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6.已知可逆反应:3A(g)+B(g) xC(g) ΔH<0。T ℃ 时,在体积为 2 L 的密闭容器中(容积不变)通入 3 mol A 和 1 mol B,经过 2 min 的时间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假设温度不 变),剩余的 B 的物质的量为 0.8 mol,并测得 C 的浓度为 0.4 mol·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整个反应过程中,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x = ________ , 平 衡 常 数 K = ________ , 升 高 温 度 时 , K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 如 果 向 该 平 衡 体 系 中 通 入 少 量 氦 气 , 增 大 反 应 体 系 的 压 强,那么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
第3讲 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3讲化学平衡的移动1.化学平衡状态:`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份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移动(1)平衡移动的原因(2)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v正’> v逆’,平衡朝着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v正’< v逆’,平衡朝着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增大体系压强,平衡朝着气态物质减小的方向移动;体积减小方向反应速率增加> 体积增大方向反应速率增加。
减小体系压强,平衡朝着气态物质增加的方向移动,体积减小方向反应速率减小> 体积增大方向反应速率减小。
③升高体系温度,平衡朝着吸热方向移动,放热方向速率增加< 吸热方向速率增加。
降低体系温度,平衡朝着放热方向移动,放热方向速率减小< 吸热方向速率减小。
④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v正’= v逆’,不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3)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①表述为: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②平衡移动只能“减弱”改变,而不能“阻止”改变。
③勒沙特列原理适用于任何平衡体系,包括化学反应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
例1.(2007·全国I理综,13)下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和平衡态Ⅱ时浓度不相等【答案】C【解析】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正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各物质浓度与原平衡不同,C错误。
3.用v-t 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 (1)改变反应物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 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平衡逆向移动(2)改变生成物浓度 增大生成物浓度 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平衡正向移动(3)改变气体体系的压强 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平衡向体积缩小方向移动 平衡向体积增大方向移动(4)改变温度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v t v 正 v 逆 0 t 1 t 2 t 3 v 正=v 逆 v 正 v 逆vtv 正 v 逆t 1t 2t 3v 正=v 逆v 逆 v 正v t v 正v 逆 0t 1 t 2 t 3 v 正=v 逆 v 正 v 逆 vtv 正 v 逆t 1t 2t 3v 正=v 逆 v 逆v 正v t v 正 v 逆0 t 1 t 2 t 3 v 正=v 逆v 正 v 逆vtv 正 v 逆t 1t 2t 3v 正=v 逆 v 逆v 正v t v 正 v 逆t 1 t 2 t 3 v 正=v 逆 v 正v 逆vtv 正 v 逆t 1t 2t 3v 正=v 逆v 逆v 正(5)加催化剂例2.反应2SO 2(g)+O 2(g) 2SO 3(g) △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平衡发生移动,请画出改变下列条件后的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图。
最新-高中化学 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 精品
V
, 正
大
v”正 = v”逆
反 应 v正
物
浓 度
v逆
0
v正= v逆
V
’ 逆
平衡状态Ⅰ
t1 t2
t3
平衡状态Ⅱ
t(s)
v
V正
V逆
V’逆
V’正
V’正=V’逆
减小反应物浓度
t
V’逆>V’正 平衡逆向移动
1、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②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NO2(气)
N2O4(气) △H=-56.9kJ/mol
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共
Co2++4Cl-
粉红色
CoCl42- △H>0
同 特
蓝色
点
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温度降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规律: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1、温度升高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 但 Ѵ(吸)> Ѵ(放,) 故平衡向 吸热反应 方向移动; 2、温度降低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 ), 但 Ѵ(吸)< Ѵ(放),故平衡向 放热反应 方向移动;
v
V’吸 V’吸=V’放
V’放
升高温度
t
v 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V’放
V)
步骤
气体颜色
热水 溶液变深
平衡移动的方向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最新课件)
N2(g)+ 3H2(g) ⇌ 2NH3(g)
N2O4
2NO2
FeO(s)+CO(g)⇌Fe(s)+
CO2(g)
正向移动 K
c2(NH3) c(N2)c3(H2)
K c 2 ( N O2 ) 逆向移动 c(N 2O4 )
K c (C O 2 ) 不移动
c(C O )
逆向移动 正向移动 不移动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最新课件)
=
(p+q-m-n)
a
×
[C]p [D]q [A]m [B]n
增大压强,则 a﹥1
若 m+n﹥p+q ,则K’ ﹤ K ,平衡正向移动。 若 m+n﹤p+q ,则K’ ﹥ K ,平衡逆向移动。 若 m+n=p+q ,则K’ =K ,平衡不发生移动。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最新课件)
13
增大压强,a﹥1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
Dr.Feng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最新课件)
1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 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旧平衡 条件改变
v正≠v逆
一段时间后
3、正逆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的方向:
新平衡
①若V正>V逆 ,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V正<V逆 ,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 , 平衡不移动。
15.3
10 81.5
20 30 86.4 89.9
60 95.4
100 98.8
300
2.2 52.0 64.2 71.0 84.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2.6
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
04
化学平衡移动的案例分析
合成氨工业的平衡移动分析
总结词
合成氨工业是化学平衡移动的重要应用 ,通过控制温度、压力和反应物浓度等 条件,实现平衡向合成氨方向移动。
VS
详细描述
在合成氨工业中,反应方程式为 N2+3H2=2NH3。为了提高合成氨的产 量,需要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通过控 制温度、压力和反应物浓度等条件,促使 平衡向合成氨方向移动。例如,增加反应 物浓度、降低生成物浓度、升高温度等措 施都可以促使平衡正向移动,从而提高合 成氨的产率。
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的吸收
三氧化硫被水吸收,生 成硫酸。
化学平衡的移动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控 制温度和压力,促进化 学平衡向生成硫酸的方
向移动。
合成氨工业
天然气和水蒸气的反应
在高温高压下,天然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一 氧化碳和氢气。
氨气的合成
二氧化碳和水在高温高压下与氢气反应,生 成氨气。
一氧化碳的转化
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 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平衡的移动ppt课件
目录
•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 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 化学平衡在生产中的应用 • 化学平衡移动的案例分析 • 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研究
0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 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 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 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
THANKS
感谢观看
特征
平衡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 ,即反应仍在进行,但各 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判断方法
通过观察反应是否达到平 衡状态,可以确定各物质 的浓度是否不再发生变化 。
专题3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与平衡的移动-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讲义(原卷版)
⑤加入催化剂,B的转化率提高
A.只有③④B.只有②④C.只有③⑤D.只有①②⑤
4、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考纲要求】
1、会用复合判据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的特点。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
考点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核心知识梳理】
1、自发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发进行的反应称为自发反应。
2.熵和熵变的含义
(1)熵的含义
度量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符号为S。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同一条件下,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熵值,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熵值也不同,一般规律是S(g)>S(l)>S(s)。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
C.熵增大且放热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
D.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实现
2、下列反应中,在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A.2CO(g)===2C(s)+O2(g)
B.2N2O5(g)===4NO2(g)+O2(g)
C.(NH4)2CO3(s)===NH4HCO3(s)+NH3(g)
D.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6、(1)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有人设想按下列反应除去CO:2CO(g)===2C(s)+O2(g)。已知该反应的ΔH>0,简述该设想能否实现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选修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专题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方法
2020 年选修第二章专题复习化学均衡挪动的判断方法知识梳理1、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假如改变影响均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均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类改变的方向移动。
2、依据图示中v 正、 v 逆的相对大小判断(1)若 v 正 >v 逆,均衡向正反响方向挪动(注意 v 正增大,均衡不必定向正反响方向挪动);(2)若 v 正 <v 逆,则均衡向逆反响方向挪动;(3)若 v 正= v 逆,则均衡不挪动。
3依据均衡常数与浓度商的相对大小判断(1)若 K>Q,则均衡向正反响方向挪动;(2)若 K<Q,则均衡向逆反响方向挪动;(3)若 K= Q,则均衡不挪动。
加强训练1 体积必定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X 、 Y ,进行以下可逆反响:X(g) +Y(g) Z(g) +W(s) H>0 。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若持续充入X ,均衡向正反响方向挪动,Y 的转变率增大B.若持续充入Z,均衡逆向挪动,Z 的体积分数减小C.若移走部分W,均衡正向挪动D.均衡后移走X ,上述反响的H 减小答案 A2 关于: 2A(g) + B(g)2C(g)H < 0,当温度高升时,均衡向逆反响方向挪动,其原由是 ()A.正反响速率增大,逆反响速率减小B.逆反响速率增大,正反响速率减小C.正、逆反响速率均增大,可是逆反响速率增大的程度大于正反响速率增大的程度D.正、逆反响速率均增大,并且增大的程度同样答案 C3、将 H2(g)和 Br2 (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恒温下发生反响:H2(g) + Br2 (g) 2HBr(g)H<0,均衡时 Br 2a;若初始条件同样,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响,均衡时2(g) 的转变率为Br (g) 的转变率为 b。
a 与 b 的关系是 ( )A . a>b B. a= bC. a<b D.没法确立答案 A4、已知反响: 2NO2(g)N 2O4(g) ,把 NO2、 N2O4的混淆气体盛装在两个连通的烧瓶里,而后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把烧瓶与常温时烧瓶内气体的颜色进行对照发现,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 放入热水里,把烧瓶 BA 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深,放入冰水里,以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 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一、用勒沙特列原理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1.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V正=V逆改变条件V正=V逆一段时间后V正=V逆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2.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浓度、压强),平衡将向着能够_______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浓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____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_________方向移动。
注意:由于纯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为常数,所以改变纯固体或纯液体的量,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平衡不发生移动。
(2)压强:其它条件不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①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即气体体积数)不相等: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②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即气体体积数)相等:达到平衡后,改变压强,平衡_______________。
(3)温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4)催化剂:对于可逆反应,催化剂______________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化学平衡_________________。
小结:①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只有浓度、压强、温度;②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单一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个因素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③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但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④当反应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
例如:改变压强,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数相等的反应无影响(此时浓度也改变,同等程度增大或减小)。
因此,在浓度、压强、温度三个条件中,只有温度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3.分析化学平衡移动问题的一般思路: 改变条件速率改变程度不同逆ν≠ν正()程度相同逆ν=ν正()速率不变:如容积不变时充入惰性气体使用催化剂或对气体体积无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浓度压强温度平衡移动注意:⑴不要把v 正增大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等同;⑵不要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原料转化率的提高等同。
【参考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的颜色变化,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新制的氯水在光照条件下颜色变浅B.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C.氯化铁溶液加铁粉振荡后颜色变浅D.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催化氧化2.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X (g) + Y (g)Z (g) + W (s) △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B.当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D.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的△H增大3.在密闭容器中,aA(g)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1倍,当达到新平衡后,B的浓度是原来的6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衡向正向移动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C.物质B的质量分数减小D.a>b4.已知反应mX (g) + nY (g)qZ (g) △H<0,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B.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m/n倍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D.增加X的物质的量,Y的转化率降低5.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操作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恒温恒压时充入氨气B.恒温恒容时充入氮气C.恒温恒容时充入氦气D.恒温恒压时充入氦气6.反应NH4HS(s)H2S(g)+NH3(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下,平衡不发生移动的是A.移走一部分NH4HS B.其他条件不变,通入SO2气体C.容积不变,充入氮气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7.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 △H = Q kJ·mol-1。
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m >nB .Q <0C .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 的质量分数减少D .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8.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N 2(g) + 3H 2(g)2NH 3(g),在673 K 、30 MPa 下,n (NH 3)和n (H 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点a 的正反应速率比点b 的大B .点 c 处反应达到平衡C .点d (t 1时刻) 和点 e (t 2时刻) 处n (N 2)不等D .其它条件不变,773 K 下反应至t 1时刻,n (H 2)比上图中d 点的值大9.已知某可逆反应:mA(g) + nB(g)p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图表示在不同时间t 、温度T 、压强p 与反应物B 的百分含量的关系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T 2>T 1 P 1>P 2 m+n>P △H <0B .T 1>T 2 P 1<P 2 m+n<P △H >0C .T 1<T 2 P 1<P 2 m+n<P △H <0D .T 1>T 2 P 1<P 2 m+n>P △H >010.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 2Z 反应影响的示意图。
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 的体积分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 .X 、Y 、Z 均为气态C .X 和Y 中只有一种为气态,Z 为气态D .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H >011.I 2在KI 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 2 (aq) + I -(aq)I 3-(aq)。
某I 2、KI 混合溶液中,I 3-的物质的量浓度c (I 3-)与温度T 的关系如图所示(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I 2 (aq) + I -(aq)I 3-(aq)的△H >0B .若温度为T 1、T 2,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 1、K 2,则K 1 > K 2C .若反应进行到状态D 时,一定有υ正 > υ逆232 1tD.状态A与状态B相比,状态A的c(I2)大二、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平衡移动1.表达式:对于可逆反应mA(g) + nB(g)pC(g) + qD(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2.注意:①纯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为一定值,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
②任何一个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和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相匹配。
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由于方程式书写形式不同,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也会相应改变。
不同书写形式的平衡常数,虽然数值不同,但实际含义相同。
3.K值的意义:表示可逆反应的限度,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就越不完全,转化率就越小。
一般认为K>105时,该反应进行得基本完全。
4.影响因素影响K值的外界因素只有温度,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吸热反应:温度升高,K____________;放热反应:温度升高,K____________。
12.已知:CO(g)+H2O(g) CO2(g)+H2(g)∆H=– 41 kJ/mol相同温度下,在体积相同的两个恒温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发生反应。
...A.容器①中反应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80%B.容器①中CO的转化率等于容器②中CO2的转化率C.平衡时,两容器中CO2的浓度相等D.容器①中CO反应速率等于H2O的反应速率13.T ℃时,在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2和6 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 △H=-49.0 kJ/mol,测得H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0~10 min 内υ(H2)=0.3 mol/(L·min)B.T ℃时,平衡常数K = 1/27,CO2与H2的转化率相等C.T ℃时,上述反应中有64 g CH3OH生成,同时放出98.0 kJ的热量D.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再充入CO2气体,都可以提高H 2的转化率14.某温度下,H 2 (g)+CO 2(g) H 2O (g)+CO (g) 的平衡常数K =94。
该温度下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 2 (g)和CO 2 (g),其起始浓度如右表所示。
...A .平衡时,乙中CO 2的转化率大于60%B .平衡时,甲中和丙中H 2的转化率均是60%C .平衡时,丙中c (CO 2)是甲中的2倍,是0.012 mol/LD .反应开始时,丙中的反应速率最快,甲中的反应速率最慢15.已知可逆反应:2NO 2(g)N 2O 4(g)中,NO 2、N 2O 4的消耗速率与其浓度存在如下关系:v (NO 2)=k 1·c 2(NO 2),v (N 2O 4)=k 2·c (N 2O 4)(其中k 1、k 2是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一定温度下根据上述关系式建立右图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A 点对应的状态表示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B .若某温度时k 1=k 2,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0.5C. 在1L 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O 2,平衡时:c (NO 2)+c 2(N 2O 4)=1 mol·L -1D. 在1L 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O 2,当c (NO 2)=c 2(N 2O 4)时,NO 2的转化率是33.3%16.光气(COCl 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COCl 2的分解反应为:COCl 2(g) Cl 2(g) + CO(g) △H = +108 KJ·mol -1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反应在8 min 时的平衡常数小于2 min 时的平衡常数B .COCl 2的平均反应速率C .该反应在13 min 时与8 min 时比较,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D .与10 min 时相比,10 min 后的CO 气体物质的量减少A N 2O 4 NO 2 v 消耗 c O17.已知 (CH 3COOH)2 (g) 2 CH 3COOH (g),经实验测得不同压强下,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随温度(t )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过程的ΔH < 0B .平衡常数:K (a) = K (b) < K (c)C .气体压强:P (a) < P (b) = P (c)D .当M = 80 时,(CH 3COOH)2 (g)与 CH 3COOH (g)物质的量之比为1:118.已知: H 2(g) +I 2(g)2HI(g) ΔH = -14.9 kJ/m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