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敕勒歌》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

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敕勒歌》选⾃《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民歌,⼀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热爱家乡热爱⽣活的豪情。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敕勒歌》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敕勒歌》原⽂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西省北部)⼀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在现在的⼭西、内蒙⼀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默川⼀带称为敕勒川。

阴⼭:在今内蒙古⾃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lú):⽤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ě):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四野,草原的四⾯⼋⽅。

天苍苍:苍苍:青⾊。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边的样⼦。

见(xiàn):同“现”,显露。

译⽂: 阴⼭脚下啊,有敕勒族⽣活的⼤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与⼤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群群的⽜⽺时隐时现。

 【篇⼆】⼩学三年级语⽂《敕勒歌》教案 [教学⽬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壮阔及游牧民族的⽣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和牧民的⽣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看图激趣,揭⽰课题 1、师:今天,⽼师想带⼤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草原图⽚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回答 3、师:天蓝蓝,⼭⾼⾼,⽜⽺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完整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完整版

··
··· ···
一·片·。静车寂跟的着草马原·飞热··过闹··小起·丘来,:看欢见呼了声几,座车蒙声古,包马。蹄声,响·成·
1 草原
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具体表现 “蒙汉情深”的地方。(课后第三题)
1 草原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 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 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 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
知识备查
草原:指半干旱地区杂草丛生的大片 土地,间或杂有耐旱的树木。
本文介绍的草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 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海拉尔河下游。
1 草原
1 草原
60多年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走进内蒙 古陈巴尔虎旗,写下了这篇经典散文《草原》。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的脚步,走进辽阔的 大草原,去深入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吧。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 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朗读指导 想象画面,读出草原的安静。
1 草原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 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以动衬静
1 草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 如玻璃的带子——河!

比喻
带子
朗读指导
想象画面,读出草原的
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心情激动

客 民族团结互助
情谊深厚
1 草原
主客联欢图
默读第4、5自然段,完成图示。
主人
主客 联欢
端肉 敬酒
客人 回敬
举杯 回敬
唱民歌
套马、摔 跤、舞蹈
也唱 也舞的舞, 起来 唱的唱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位于古诗文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读诗句的意象和寓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文化。

3. 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意象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欣赏,生僻字词的学习,诗歌情感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挑选诗句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解读诗歌意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句诗句,尝试自己解读其意象和寓意。

6. 欣赏:分析诗歌中的美,如景色美、情感美等,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生僻字词:勒、穹庐、苍苍、茫茫、见牛羊3. 诗句解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解读方法,分析《敕勒歌》中的另一句诗句。

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这句诗句描绘了广袤的敕勒川,天空湛蓝,草原一望无际。

风吹过,草低伏,露出成群的牛羊。

诗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敕勒歌》的基本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敕勒歌》PPT演示课件

《敕勒歌》PPT演示课件

组词:低下 低头 造句:孩子低下头向老师 承认错误。
书写指导:右边撇和竖提是两 笔,下面有一点不能忘。
核心问题: 这首诗分别描绘哪里的自然风光? 串珠问题: 1.《敕勒歌》一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2.《敕勒歌》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梳理文意
敕勒:古代北方少 数民族名。
川:平地;平野。 这里指草原。
如希望、友谊、坚持原则、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灰心、不丧气、不放弃、不抛弃,有目标,有希望,有远景,有规划,一步一步的实 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人生就是平凡而有伟大的一生!想起了一位讲师的名言:人逢盛世需警醒,境当逆处要从容!
教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知人善任的管理策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不同人的长处,扬长避短是团队前进的内驱力之一。作为管理者,象
3.“天苍苍,野茫茫”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天”、“野”两句承上,运用叠词的形式,极 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 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4.“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 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突出了敕勒族人民殷实富 足、其乐融融的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二、知人善任的管理策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不同人的长处,扬长避短是团队前进的内驱力之一。作为管理者,象 诸葛亮那样,不但自己有智慧,更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分槽喂马,这是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喜欢挑剔 的人总把目光集中别人的缺点上,人无完人,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表现的状态也会有差异,老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发现他们 的优势,调动他们的情绪,给他们以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充满自信,课堂就是自我展示的殿堂,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

敕勒歌教案二年级优秀教案

敕勒歌教案二年级优秀教案

敕勒歌教案二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多方式朗读,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意思,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大草原的古诗,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视频。

感受大草原的美。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读。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

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同桌交流。

指名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教师讲解。

川:指平原。

《敕勒歌》: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笼盖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同“现”,显露。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教师引导学习第一句。

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

教师补充: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教师引导学习第二句。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b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

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

然而,早在壹五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争取机会,踊跃**。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第1篇】《敕勒歌》说课稿一、说教材《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说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四、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说学法学生采用“诵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共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语文教案)《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语文教案)《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唱歌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5篇,期望对大家能有所挂念!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1北朝民歌课文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日的呼和浩特市四周的宽敞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格外憧憬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参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有,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实、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观赏为主,以课件为帮助给同学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表达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同学开放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有、宽敞和秀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奇特生活,感受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宠爱之情。

4同学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上课后,让同学闭上眼睛,制造一个安静的气氛,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秀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同学带入一个秀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老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解释,试着说说诗的或许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把握诗境1解题意。

读诗题,看解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的感性认识。
互动式课堂活动设计
朗读活动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分组朗读等形式,提高 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敕勒歌 》中的人物,通过表演的 形式再现诗歌情境,加深 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创意写作
引导学生根据《敕勒歌》 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创意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 象力和表达能力。
诗句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运用的比喻 、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韵律 美和意境美。
民族文化内涵挖掘
游牧文化
诗歌描绘了北国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 场景,体现了游牧文化的特点,如逐 水草而居、骑马射箭等。
自然崇拜
民族精神
诗歌中表现了北方民族的豪放、勇敢 、热爱家乡的精神风貌,对于培养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 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课程安排与时间
01
02
03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介绍背景及作 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 大意。
第二课时
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拓展延伸,了解相关文化 。
第三课时
复习巩固,背诵课文;课 堂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 和节奏,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
课堂互动不足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互 动交流。未来应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和提问。
教学内容难度把握
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存在困难。未来应针对学生 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进度。

二年级上人教《敕勒歌》刘艳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253

二年级上人教《敕勒歌》刘艳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253

策马扬鞭高声唱爱我美丽的家乡——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全诗风格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二、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三、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想象并体会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体会敕勒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学课件六、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以“歌”入题,介绍诗歌朝代及民族特点1、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在什么情况下唱歌?2、板书课题,讲解,齐读课题。

敕勒,指敕勒人;敕勒歌,就是敕勒人所唱的歌。

3、介绍敕勒族,了解其民族、地域特点,板书课题。

敕勒人,生活在1500年前的中国北方,历史上称为北朝。

敕勒人饲养牛羊,逐草而居——哪里有水草,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哪里,就把自己的家安在哪里,一个个圆顶大帐篷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语言歌唱自己的家乡,歌唱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二、播放音乐范读视频,欣赏诗歌他们唱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讲解:野的读音,古音读ya,现在统一读ye三、学生练习朗读,初步识字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识字指导。

出示生字词认读(6个生字——似、庐、笼、盖、苍、茫)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认读词语3、指名朗读诗歌,评价字音是否准确。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1、同桌互助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推荐读,读正确,读流利。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和民歌的韵味。

4、看课文插图,想象画面,练习朗读。

五、学习诗歌,理解感受诗歌意境1、紧扣“歌”的特点,借助图片,学习第一句“川”平地;敕勒川,就是敕勒人居住的大草原,在我国北方,今天的内蒙古、阴山一带。

《敕勒歌》完整版PPT课件

《敕勒歌》完整版PPT课件

0102一个英勇善战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辽阔的北方草原上描绘敕勒族人放牧、游猎的生活场景,展现草原的壮丽景色和游牧民族的豪情壮志敕勒族歌曲内容《敕勒歌》创作背景诗人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诗人佚名,作品散佚,仅《敕勒歌》流传至今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频繁,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同时期作品:乐府诗集《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反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特点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草原景色和游牧生活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感染力体裁:乐府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语言简练、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感情真挚、豪放洒脱,展现了敕勒族人勇敢、自由的精神风貌010203040506诗歌体裁与特点原文朗读及注释原文朗读《敕勒歌》原文的音频文件,供学生跟读和模仿。

注释详解对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难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逐句解读对诗歌的每一句进行详细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意境描绘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壮丽景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01民族自豪感诗歌表达了敕勒族人民对自己民族和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02自然崇拜诗歌中对自然的描绘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之情,体现了古代北方民族对自然的原始信仰。

03和谐共生诗歌描绘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将草原比作大海,形容其辽阔无垠,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音韵、节奏等音乐性表现音韵运用押韵和叠词等手法,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如“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节奏通过长短句的结合和语气的变化,形成起伏跌宕的节奏感,表现出草原的壮丽和诗人的豪情。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主要围绕诗歌内容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 诗歌的朗读与解析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4. 诗歌意境的体会与表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及作者,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草原的壮美,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诗歌意境的体会。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解析,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大草原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敕勒歌》的背景及作者,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内容。

3.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诗歌韵律美。

4.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探讨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作者:佚名3. 诗歌背景:北朝民歌4. 教学重点:朗读与解析、修辞手法分析5.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敕勒歌》。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诗歌内容,描绘诗中的画面。

2. 答案:(1)熟读并背诵《敕勒歌》。

(2)示例:比喻、拟人、对偶等。

(3)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北朝民歌,了解其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1.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敕勒歌》,并背诵。

1.2 理解诗意,能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大草原风光。

过程与方法:2.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2 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2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大草原风光。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准确描述诗中的画面。

四、教学资源•《敕勒歌》诗文及注释•大草原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古诗朗读音频•教学课件五、第一课时教学结构设计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创设情境:展示大草原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画面,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由朗读《敕勒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并讲解字义。

•学生跟读、齐读,巩固生字的读音和记忆。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尝试理解诗意,并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诗意,理清古诗的层次结构。

4.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乡的美景,尝试用古诗的形式进行描述。

六、板书设计《敕勒歌》第一课时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板书古诗全文,标注重点词语和节奏)七、课后反思课后,我应反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我也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敕勒歌ppt课件

敕勒歌ppt课件
敕勒族又被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车部,居住在今天的蒙古国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另一部分则是丁零部,活跃在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及叶尼塞河上游地区。
敕勒歌是一首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民歌,流传一千四百多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民歌集。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下,而高车是这时期活跃于漠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
01
关注学生需求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02
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敕勒族人,体验当时的生活和文化,增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情境模拟
对比教学
多媒体教学
将《敕勒歌》与其他古代民族史诗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敕勒族的文物、图片、音乐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03
02
01
推荐学生阅读《魏书·高车传》等历史文献,了解更多关于敕勒族的历史和文化。
敕勒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
敕勒歌所表达的人民情感和社会意义,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社会意义
敕勒歌中的一些意象和意境表达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如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等,对人们思考人生和世界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哲学思考
04
CHAPTER
实践应用
阅读推荐
组织学生参加与敕勒族文化相关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活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文化活动
带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了解更多关于敕勒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第一课时刺勒歌教学设计25

第一课时刺勒歌教学设计25

第一课时《敕勒歌》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要求: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似。

3.指导书写: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六、总结。

1、背诵古诗。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

七、作业: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生字各写一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读课文):《敕勒歌》共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北朝民歌及《乐府诗集》和它的代表作《木兰诗》。

2、去过草原的同学准备一篇200字左右的介绍稿,会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草原风光图,展示你的草原印象。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4、背诵默写。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生字、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词语。

2、阅读能力目标:感受少数民族的民歌的特点、学习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的
写法。

3、写作能力目标:运用细腻的描写方法刻画景物,改写本诗。

4、思想教育:体会大草原的壮美,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评价任务:
1、能积累文学常识,课外阅读《木兰诗》,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

2、能写心中所想,画眼中所见,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

3、能揣摩诗歌中意象的壮美,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去想象歌词中唱到的景象:“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老师激情配音:“辽阔旷野,茫茫草原,不知激起多少人美好的向往和想象,那空旷的土地、洁白的浮云、嘹亮的牧歌,处处充满浓郁的魅力。


指名学生说出脑海中浮现的情景和心中的感受。

出示图片辅助学生回答。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检查预习(预习积累)分组提问,小组交流。

1.我能读准:请写出阅读中读不准的字词并注音。

提问并板书:穹(qiong)庐(lu)见(xian)
2.我这样积累:(1)《敕勒歌》选自(),这是()朝代时()族的民歌,相传是()唱的。

3.积累文中的通假字:见——现
4.积累文中的叠音词:苍苍,茫茫。

5.积累文中精彩的比喻句:天似穹庐
6.积累文中描写草原特有风光的诗句()
提示文学常识:《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它“语之奇壮如此,盖率道事实而已。

”说明它源于生活,朴实自然。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赞美它:“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
到阴山敕勒川。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整体感悟
1、放录音。

提示学生闭眼倾听,想象画面。

2、指名学生读(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

3、板书提示:诵读诗歌并思考:
(1)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位置、景色、生活)
(2)划分层次。

第一层:写地理位置。

第二层:写草原的天空的壮阔、苍茫。

第三层:描绘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

4、再读诗歌,体会情感,读出重音。

教师提示:《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

从结构上来说,这是双重的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对比;二是从苍凉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

整个画面没有人,只有微露的牛羊。

但是,发现这些微露的牛羊,却有一双眼睛,一双牧人的眼睛,一个赞美自己家园的草原人。

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发自内心,漫不经心。

却又保持了千年的艺术青春。

四、合作探究。

分组合作,小组交叉提问,师提示,共同纠正。

1、填空。

《敕勒歌》是一首民歌,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这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4、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给读者怎样的感觉?后句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表现了大草原壮阔草海、牛羊成群的特点。

5、诗中运用比喻的句子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作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6、赏析重点句“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提示:可从语言、艺术手法、表现内容等方面选取角度作分析。

这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

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

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
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

那是未被农业社会文明所驯服、所软化的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


五、笔下生辉。

用100—200字赞美家乡,可仿写,文体不限。

组织评价,各组选较好的在班上朗读,指出优缺点,共同修正。

六、收获、交流写作特色。

指导学生结合习作,概括本文写作特色:
1、描绘景物动、静结合。

2、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

3、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极强的概括力。

七、课外拓展。

见《助学》第97页腾格尔的《蒙古人》第5、6题。

八、积累鉴赏。

1、《木兰诗》中经典名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陌上桑》中经典名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孔雀东南飞》中经典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九、布置作业。

1、改写本诗,组内交流。

2、完成《助学》相关练习。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