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重要实词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 (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 (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 (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 (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 (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5.因言曰 (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鸿门宴》归纳an
《鸿门宴》归纳参考答案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通“挡”,抵挡3、要项伯 通“邀”,邀请4、沛公奉卮酒为寿 通“捧”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违背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7、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隙”,隔阂8、置之坐上 通“座”,座位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骖”10、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毫”,细毛二、古今义1、沛公居山东时 崤山之东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变故3、而听细说 小人之言4、四人持剑盾步走 跑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6、约为婚姻 儿女亲家7、所以遣将守关者 ……的原因三、一词多义请:请往谓项伯 请让我请以剑舞 请求胜:刑人如恐不胜 尽沛公不胜桮杓 禁受得住举:杀人如不能举 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目的善: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不如因善遇之 好好地且:且为之奈何 将要臣死且不避 尚且与:欲呼张良与俱去 跟则与一生彘肩 给予因: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于:贪于财货 表示动作的对象,不译 因击沛公于坐 在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答谢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之:为之奈何 这件事,代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主谓间,无实义夜驰之沛公军 到,动词今日之事何如 的,助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他,代词去:亡去不义 离开于是项伯复夜去 离开相去四十里 距离如:刑人如恐不胜 惟恐沛公起如厕 去固不如也 及为:为之奈何 处理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替;献,出何辞为 呢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是约为婚姻 成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认为从:张良是时从沛公 跟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率领(使……跟从)樊哙从良坐 挨着四、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驻军,n.作v.2、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n.作v.3、臣活之 使……活,a.的使动用法4、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n.作状5、籍吏民 登记,n.作v.6、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睛示意,n.作v.7、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n.作状8、头发上指 向上,n.作状9、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n.作状10、刑人如恐不胜 处罚,n.作v.1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戟:握戟,n.作v.止:使……停止,使动用法内:使……进入,使动用法12、四人持剑盾步走 徒步,n.作状13、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n.作v.间:从小路,n.作状14、拔剑撞而破之 使……破裂,v.的使动用法15、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a.作n.16、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a.作v.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籍何以至此 (以何)客何为者 (为何)大王来何操 (操何来)2、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被)3、判断句: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 (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 (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 (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 (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 (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5.因言曰 (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 夜驰之 无所取 与臣游 亡去不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从沛公籍吏民 坐须臾 杀人如不能举 若入前为寿
(二)虚词 固不如也 不然,籍何以至此 孰与君少长 人有大功而击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留沛公与饮 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7.令将军与臣有卻。 8.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9.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10.秋豪不敢有所近。
重点翻译句 1.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3.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 府库,而待将军。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四、文言句式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为击破沛公军。 若屑皆且为所虏 不然,籍何以至此 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沛公欲王于关中 具告之以事
五、古今异义: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 而听细说。 4. 沛公居山东时。 5.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以示之者三 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 .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范增数目项王。 若入前为寿。 . 常以身翼蔽沛公。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籍吏民,封府库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重点实词虚词文学常成语
《鸿门宴》实词虚词归纳整理有哪些?(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3)距关距:通“拒”,把守的意思4)毋内诸侯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使进入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6)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7)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10)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1)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12)不者不:通“否”1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使进入14)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变故今义,副词,很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6)将军战河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7)臣战河南..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8)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3)亡去不义义:恪守道义4)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5)籍吏民籍: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或登记6)若入前为寿前:上前7)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以目示意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恪守道义9)刑人如恐不胜刑: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杀10)从郦山下下:下来11)道芷阳间行道:取道(二)、形容词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三)、形容词作名词1)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危急的事(四)、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2)吾得兄事之兄:像兄长一样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4)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6)头发上指上:向上7)四人持剑盾步走步:用步行的方式8)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五)、动词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续者(六)、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意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他活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止4)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侧过来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之为王6)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四、重点实词1)旦日飨士卒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2)妇女无所幸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3)急击勿失失:指失去时机4)鲰生说我曰鲰:浅陋、卑微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合力6)披帷西向立披帷:揭开帷幕7)瞋目视项王瞋目:瞪眼8)项王按剑而跽曰跽: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戒的姿势9)则与斗卮酒斗卮:大酒杯10)拔剑切而啖之啖:吃11)大礼不辞小让小让:细小事情上的礼节12)如今人方为刀俎刀俎:切肉用的刀和砧板13)大王来何操操:拿,这里是携带14)旦日飨士卒旦日:第二天早上15)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样16)鲰生说我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17)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1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的原因19)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能够用来……的20)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21)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相比…哪一个…2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23)沛公起如厕往,到……去2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2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2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27)杀人如不能举全、尽28)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2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30)哙拜谢感谢31)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32)沛公军霸上驻军33)从此道至吾军军营34)为击破沛公军军队35)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3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37)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38)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39)亡去不义离开40)相去四十里距离41)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4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敌、抵挡五、虚词(一)、为:1)使子婴为相担任2)为击破沛公军替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是4)臣为韩王送沛公替5)为之奈何对付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7)君为我呼入(前者)替;(后者)制定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前者)给;(后者)成为9)君王为人不忍10)若属皆且为所虏被11)军中无以为乐作为12)客何为者做,干13)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14)我为鱼肉是15)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16)公为我献之17)吾属今为之虏矣(二)、因:1)因言曰趁此2)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4)因击沛公于坐趁此5)因招樊哙出(三)以:1)具告以事介词,把2)籍何以至此介词,凭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4)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5)所以遣将守关者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7)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8)请以剑舞9)常以身翼蔽沛公10)樊哙侧其盾以撞11)项王未有以应(四)、且: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2)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3)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五)、然:1)然不自意然而,连词2)不然这样,代词3)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六)、之:1)故听之代鲰生2)为之奈何代这件事3)臣活之代项伯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今日之事何如助词,的6)立而饮之代酒7)拔剑切而啖之代彘肩8)公为我献之代白璧和玉斗9)吾属今为之虏矣代沛公10)珍宝尽有之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2)项伯杀人,臣活之13)吾得兄事之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5)今者有小人之言1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9)此亡秦之续耳20)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七)、而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高考语文学案《鸿门宴》文言实词知识点归纳整理 1
《鸿门宴》文言实词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放进,让进)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二、古今异义词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3.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5.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三、重点实词1.军①驻扎,驻军。
例:《鸿门宴》“沛公军霸上。
”②军营。
例:《鸿门宴》“从此道至吾军。
”③军队。
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④军队的编制单位。
例:勇冠三军2.击①攻击,攻打。
例:《孙子兵法·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②击杀。
例:《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
”③敲打,敲击。
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肯击缶。
”④碰撞。
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3.内nèi①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例:《出师表》“侍卫之臣不屑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②名词,内心,心里。
例:“色厉内荏”③名词作状语,在内部,对内。
例:《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
”nà④通“纳”,动词,接纳,放进,让进。
例:《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
”4.如①如同,好像。
例:《桃花源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往,到……去。
例:《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③及,比得上,赶得上。
例:《鸿门宴》“固不如也。
”5.倍①通“背”,违背,背叛。
例:《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越发,更加。
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
”③增加。
例:《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倍邻?”6.谢①道歉,谢罪。
鸿门宴重点实词整理
鸿门宴重点实词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鸿门宴的重点实词主要有“鸿门”、“宴”、“重点”三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鸿门宴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一、鸿门:鸿门是鸿沟的意思,这里指鸿沟的门户,即一座关键的山口。
鸿门宴发生在鸿沟山口的一座宴会场所。
鸿门宴的背景是汉朝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
当时,刘邦与项羽势均力敌,相持不下。
刘邦虽然兵少粮尽,但却有一位智囊围绕在身边,他就是韩信。
韩信为了助力刘邦,独创了一种计策,称为“鸿门宴计”。
二、宴:宴会是指一种特殊的聚会形式,通常是为了庆祝某个重要的场合或者是为了邀请贵宾和朋友们共聚一堂。
而鸿门宴是刘邦利用宴会的形式,来设下陷阱,消灭项羽的计策。
鸿门宴当天,刘邦邀请项羽和他的亲信大将范增、陈平等人共同参加宴会。
刘邦故意在宴会上表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让项羽看出他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项羽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胜利就在眼前,不禁放松了警惕。
三、重点:重点实词中的重点,指的是鸿门宴计谋的关键之处。
刘邦在宴会上设下了一个陷阱,他暗中派遣韩信等人潜伏在宴会场地的地下秘道里,准备在宴会达到高潮的时候,突然袭击项羽。
宴会进行到最热闹的时候,刘邦突然向项羽发起了进攻。
同时,地下秘道里的韩信等人也突然出现,配合刘邦的进攻。
项羽完全措手不及,被刘邦和韩信等人打得大败。
鸿门宴计谋的成功,使得项羽的势力急剧衰退,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鸿门宴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改变了汉楚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得刘邦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创始人。
其次,鸿门宴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计谋之一,被后人广泛传颂。
鸿门宴的成功也证明了智谋的重要性,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宴会。
通过鸿门宴,刘邦成功地利用计谋消灭了项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鸿门宴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引以为戒的经典之一。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与yu,yu,yu
与yu
1.连词,和:正确〜错误。
2.介词,跟:〜虎谋皮。生死〜共。
3.给:赠〜。〜人方便。
4.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5.〔〜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6.赞助,赞许:〜人为善。
与yu
1.参加:参〜。〜会。
与yu
1.同“欤”。
与yu
1.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一一译文:这是鲁国的臣属,为 什么要攻打它呢?
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存美好的节操,
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12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一《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一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一一《史记•项羽本纪》
6•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一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7•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一一《红楼梦》
9•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一一陶渊明《饮酒》
11.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一、《鸿门宴》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二、《鸿门宴》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三、《鸿门宴》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
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
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
举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词语释义1. 获取,接受:~到。
~失。
~益。
得~空(kòng)。
~便。
~力。
~济。
心~。
2.适合:~劲。
~当(dàng )。
~法。
~体。
3.满意:~意。
扬扬自~。
4.完成,实现:饭~了。
~逞。
~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6.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动〉1.得到,获得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孟子·梁惠王上》佳婿难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卖炭得钱何所营。
——唐·白居易《卖炭翁》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3.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4.找到知得而不知丧。
——《易·文言》虑而后后能得。
——《礼记·大学》。
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
——《庄子·秋水》既而得其尸于井。
——《聊斋志异·促织》5.得知故无术者得于不用。
——《韩非子》礼得其报则乐。
——《礼记·乐记》。
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
——《吕氏春秋·义赏》。
注:“犹知也。
”6.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7.亦指被捕获;被逮捕。
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8.成功;完成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
明日就得。
——《红楼梦》9.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10.适,合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饮酒》11.具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12.同“德”,恩惠,感恩[be grateful;feel grateful]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学问点总结一、通假字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通“彩”,颜色2.距关,毋内诸侯/毋从俱死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反5.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6.令将军及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7.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否则,不这样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骖”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及特别也/备他盗出入及特别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出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陪衬,此处偏在“入”。
如“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在“亡”。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具体说来。
6.从今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不超过。
今义: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还军霸上/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驻扎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称王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恪守信义4.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6.若入前为寿上前7.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二)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晚2.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3.日夜望将军至在白天在黑夜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头发上指向上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路(三)形容词作名词1.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2.沛公今事有急紧急的事3.君安及项伯有故交情(四)形容词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2.秋毫不敢有所近/毫毛不敢有所近靠近,接触,沾染(五)动词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六)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命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率领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5.拔剑撞而破之使……裂开四、重点实词1.飨:用酒食款待,犒劳。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 (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 (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 (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 (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 (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5.因言曰 (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解析:《鸿门宴》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解析:《鸿门宴》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14《鸿门宴》实词
( (量,计算) (推测,估计) (法度)
(离开) 去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过去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距,距离) 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表示动作的趋势)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去去:越去越远,往 念去去……《雨霖铃》
前走了又走)
望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鸿门宴》 (远看,观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盼望)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希望) 适东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
要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同“邀“,邀请)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相约,誓约) 要之《报任安书》 (总之)
2018
实词
乘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趁着,凭借) (骑) 乘骐骥以驰骋兮 《离骚》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沛公之参乘者也《鸿门宴》 (登上) 乘彼垝垣《静女》
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跟随,随从) (向---学习) (依傍) (由,自) (参与) (通“纵”)
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取道) (道理,规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主张,思想,学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 (说,谈论) 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通导) 既遵道而得路《离骚》 (远道指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道不可思《饮马长城窟行》 得 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心得,收获) (能够) 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应该)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与妻书》 (见到) 吾幸而得汝《与妻书》 (得到) 既遵道而得路《离骚》 (求取)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2)私见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3)距关距:通“拒”,把守的意思4)毋诸侯毋:通“无”,不要:通“纳”,接纳,使进入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6)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7)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蚤:通“早”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10)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1)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12)不者不:通“否”1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通“纳”,接纳,使进入14)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省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变故今义,副词,很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古义,道歉今义,感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6)将军战:古义,黄河以北今义,省7)臣战:古义,黄河以南今义,省8)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3)亡去不义义:恪守道义4)地可尽王也王:称王5)籍吏民籍: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或登记6)若入前为寿前:上前7)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以目示意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恪守道义9)刑人如恐不胜刑: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杀10)从郦山下下:下来11)道芷阳间行道:取道(二)、形容词作动词1)素善留侯良善:友善、交好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三)、形容词作名词1)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危急的事(四)、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2)吾得兄事之兄:像兄长一样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4)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开翅膀一样6)头发上指上:向上7)四人持剑盾步走步:用步行的方式8)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五)、动词作名词此亡之续耳续:后续者(六)、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意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他活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止:使……停止4)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侧过来5)先破入者王之王:使之为王6)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四、重点实词1)旦日飨士卒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2)妇女无所幸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3)急击勿失失:指失去时机4)鲰生说我曰鲰:浅陋、卑微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戮力:合力6)披帷西向立披帷:揭开帷幕7)瞋目视项王瞋目:瞪眼8)项王按剑而跽曰跽: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戒的姿势9)则与斗卮酒斗卮:大酒杯10)拔剑切而啖之啖:吃11)大礼不辞小让小让:细小事情上的礼节12)如今人方为刀俎刀俎:切肉用的刀和砧板13)大王来何操操:拿,这里是携带14)旦日飨士卒旦日:第二天早上15)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样16)鲰生说我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17)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1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的原因19)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能够用来……的20)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21)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相比…哪一个…2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23)沛公起如厕往,到……去2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2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料想2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27)杀人如不能举全、尽28)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2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道歉30)哙拜感31)乃令良留兼道歉和告辞义32)沛公军霸上驻军33)从此道至吾军军营34)为击破沛公军军队35)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3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37)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38)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39)亡去不义离开40)相去四十里距离41)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4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敌、抵挡五、虚词(一)、为:1)使子婴为相担任2)为击破沛公军替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是4)臣为王送沛公替5)为之奈何对付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7)君为我呼入(前者)替;(后者)制定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前者)给;(后者)成为9)君王为人不忍10)若属皆且为所虏被11)军中无以为乐作为12)客何为者做,干13)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14)我为鱼肉是15)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16)公为我献之17)吾属今为之虏矣(二)、因:1)因言曰趁此2)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4)因击沛公于坐趁此5)因招樊哙出(三)以:1)具告以事介词,把2)籍何以至此介词,凭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4)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5)所以遣将守关者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7)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8)请以剑舞9)常以身翼蔽沛公10)樊哙侧其盾以撞11)项王未有以应(四)、且: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2)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3)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五)、然:1)然不自意然而,连词2)不然这样,代词3)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六)、之:1)故听之代鲰生2)为之奈何代这件事3)臣活之代项伯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今日之事何如助词,的6)立而饮之代酒7)拔剑切而啖之代彘肩8)公为我献之代白璧和玉斗9)吾属今为之虏矣代沛公10)珍宝尽有之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2)项伯杀人,臣活之13)吾得兄事之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5)今者有小人之言1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18)先破入者王之19)此亡之续耳20)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七)、而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的重点实词归纳总结
鸿门宴的重点实词归纳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被认为是刘邦和项羽之间权力斗争的转折点。
本文将对鸿门宴中的重点实词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鸿门宴鸿门宴这个词汇是指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面的盛大宴会。
这场宴会被视为两人权力斗争的关键时刻,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决战之一。
二、刘邦刘邦是汉族人,出身贫困,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西汉建立者。
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卓越的智慧和领导能力。
三、项羽项羽是楚国的名将,视为鸿门宴另一主角。
他有着高超的军事才能,并且深得楚国上层人士的拥护。
四、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是鸿门宴发生背景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鸿门宴前,刘邦和项羽之间曾经达成分封的协议,但因各种原因最终失效,引发了两军之间的对抗。
五、赵高赵高是秦朝末年的宦官,也是鸿门宴的幕后推手之一。
赵高利用自己的权势,煽动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两人的对峙。
六、陷阱鸿门宴是一场陷阱。
项羽被邀请到鸿门宴,但刘邦却设下了埋伏,企图将他困死在宴会上。
然而项羽机智地逃脱,使得刘邦的计划未能得逞。
七、皇帝之位鸿门宴是刘邦夺取中国第一个皇帝之位的重要契机。
宴会之后,刘邦趁项羽大军消耗之时,成功夺取了天下,并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八、历史意义鸿门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楚汉之争的最后阶段,也为刘邦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鸿门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
通过对鸿门宴中的重点实词归纳总结,我们更能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关键人物及其影响。
鸿门宴的发生和刘邦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
句子翻译,讲究信达雅
1.沛公军.霸上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4.樊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留侯张良。
..也,素善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6.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7.君安.与项伯有故.?
8.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9.孰与
..君少长?
10.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
11.所以
..也
..与非常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12.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4.不如因.善遇.之
15.谢.曰:“臣与将军戮力
..而攻秦
1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17.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18.不.者,若属
..皆且.为所虏
19.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
..视项王
20.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2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2.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3.道芷阳间.行
24.沛公不胜.杯杓
2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