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
肺弥散临床应用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肺的气体弥散主要为O2与CO2的弥散。 CO2弥散能力很强,故不存在弥散障碍,弥 散功能一般是对O2而言,但直接测定肺毛细 血管中氧分压是极其困难的,通常用CO作 为测试气体。CO透过呼吸膜的速率及与血 红蛋白反应的速率与O2相同,且结合力比O2 大210倍。正常人血浆中CO含量接近零,可 以不计(所以肺泡气CO分压即为呼吸膜两 端CO分压差,可代替肺毛细血管内CO分 压)。因此,用肺CO弥散量表示肺弥散。
四、弥散量测定原理: 气体通过膜的弥散速率可用Fick定律表 示: V=K(A/L)*(P1- P2) V:弥散速率 K:弥散系数 A:弥散面积 L:膜厚度 P1- P2:膜两侧气体分压差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公式可见:决定气体弥散速率的驱动 力为膜两侧的分压差,在一定驱动力下则 弥散速率决定于弥散系数(与气体溶解度 及气体与膜的反应有关)、弥散面积与膜 厚度。 用肺弥散(DL)表示弥散膜的特征 则DL=V/(P1-P2)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DLCO(或TLCO)系指气体在单位时间 内及单位压力差下所能转移的CO量。公式 表示为: DLCO=VCO/PACO-PCCO VCO:肺CO摄取速率 PACO:肺泡CO分压 PCCO:肺泡毛细血管CO分压,可忽略不计 则DLCO=VCO/PACO。 DLCO与DLO2换算:根据Graham与Henry定律: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六、影响弥散量的因素 1. 身材体积:弥散量与身材体积成正相关。 2. 年龄:成年人弥散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减 少,平均每年减少0.75~1.80ml/mmHg/min。 3. 性别:同年龄组,男性大于女性。 4. 体位:弥散量卧位>坐位>立位。 5. 运动:运动时肺通气量与血流量增加, 导致弥散量增加。健康人可增加25~35%。 6. 血红蛋白:Hb减少直接导致弥散量降低, Hb下降1g,DLCO下降7%,因此需校正。 7. 吸烟:吸烟可导致肺通气―血流分布不 均,使弥散量减少。
动物生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塔里木大学
C: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D: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
答案:C
38.深吸气量是指()。
A:补吸气量
B:潮气量加补吸气量
C:余气量
D:补吸气量加余气量
答案:A
39.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时意味着()。
A:肺弹性阻力增大
B:解剖无效腔增大
C:功能性无效腔增大
D:呼吸膜通透性增高
答案:C
40.呼吸的基本节律产生于()。
A:脾
B:肝
C:骨髓
D:胸腺
答案:A
19.对血管内外水平衡发挥主要作用的是:()
A:血红蛋白含量
B:血浆晶体渗透压
C:血浆总渗透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
答案:D
20.血浆总渗透压()
A:近似0.9%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
B:近似血浆胶体渗透压
C:近似0.9%尿素溶液的渗透压
D:近似NaCl0.9%溶液的渗透压
第七章测试
67.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
A:使肾小管的髓袢降支对尿素的通透性增
B: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C:加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D:使近曲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C
68.下列哪种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能由肾小球滤过()。
A:蛋白质
B:葡萄糖
C:Kcl
D:Nacl
答案:A
69.糖尿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答案:D
21.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常具有相同的:()
答案:C
22.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器官是:()。
A:肺
B:肝
C:肾
D:骨髓
答案:C
23.影响红细胞生成的最直接因素是:()
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跨膜转运的方式
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来共同完成。
首先,氧气主要通过呼吸作用进入人体。
在呼吸过程中,人体通过口鼻吸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分子随之进入呼吸道。
在这里,氧气分子通过扩散作用跨过肺泡上皮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氧气分子在浓度梯度驱动下的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一旦进入血液,氧气分子会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这种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能够保证氧气分子在血液中的稳定传输。
随后,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处,氧气分子再次通过扩散作用跨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供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使用。
同样,这个过程也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与此同时,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需要被转运出体外。
二氧化碳的转运方向与氧气相反,它是从细胞内部产生,然后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肺部,最后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主要依赖于碳酸酐酶的作用。
在细胞内,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
碳酸氢根离子在浓度梯度驱动下扩散出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在肺部,碳酸氢根离子再次与水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随后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方式
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方式氧和二氧化碳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分子。
它们在生物体内的跨膜转运过程对于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和正常的代谢活动至关重要。
在细胞膜上存在多种跨膜转运机制,其中包括被广泛研究的扩散、载体介导转运、通道介导转运和泵介导转运等。
本文将着重探讨氧和二氧化碳在生物体内的跨膜转运方式及其相关膜蛋白。
氧的跨膜转运氧是生命活动中必需的分子,它通过呼吸作用进入生物体内,并在细胞内参与能量代谢。
在跨膜转运过程中,氧可以通过扩散、载体介导转运和通道介导转运等机制进入细胞内。
扩散是一种无需能量消耗的自发性过程,氧可以通过生物膜的疏水层进入细胞内。
但是,细胞膜的疏水层对于氧分子的穿透性不高,因此扩散速率较慢。
此外,氧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也会限制其扩散速率。
因此,在细胞内,载体介导转运和通道介导转运是更为常见的氧跨膜转运方式。
载体介导转运是一种需要能量消耗的过程,氧分子通过与载体蛋白结合,由载体蛋白将其跨越细胞膜。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血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氧载体蛋白。
血红蛋白分布在红细胞内,可以将氧分子从肺部输送到组织中,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输送到肺部。
此外,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氧载体蛋白还包括肺泡上皮细胞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和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等。
通道介导转运是一种无需能量消耗的过程,氧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
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氧通道蛋白主要有两种类型:膜蛋白家族1(MIP)和膜蛋白家族2(MPB)。
其中,MIP 家族包括水通道蛋白(AQP)、氧通道蛋白(HbCO2)和气体通道蛋白(GDP)等,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通道结构和亲和力选择性地介导氧分子的转运。
MPB家族包括氧气感受器(OGS)和气体感受器(GAS)等,它们通过对氧分子的结合和解离来介导氧的转运。
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二氧化碳是细胞内产生的废物,需要及时转运出细胞并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在跨膜转运过程中,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扩散、通道介导转运和泵介导转运等机制离开细胞。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练习题(二)
绪论及细胞的基本功能填空题1.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上升相主要是由(钠)离子向细胞(内流)流动所形成的跨膜电位。
2. 生理学中,通常将(神经)、(肌肉)和(腺体),统称为可兴奋组织。
3.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向细胞(外)流动所形成的跨膜电位。
4.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适应性)。
5.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液态镶嵌)模型。
6.动物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7.参与易化扩散的蛋白质包括(通道)和(载体)。
8.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方式是(局部电流).9.阈电位是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的膜电位数值。
10.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标志是(动作电位)。
11.所谓兴奋性就是生物体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判断题1.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阈值越低,兴奋性越高;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
(错)2. 膜的超极化使细胞的兴奋性升高。
(错)3.家畜机体内的大部分体液存在于组织间隙。
(错)4. 离体实验中,刺激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时,可反射地引起肌肉一次快速的收缩。
(错)5.动作电位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传导时,其幅度随传导距离逐渐减小。
(错)6.消化道内的消化液是机体的内环境之一。
错7.细胞膜的超极化意味着兴奋。
错8.细胞的兴奋性与阈值呈正变关系。
错9.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错10.受体只存在于细胞膜上。
错单项选择题1.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2. 下列各种实验中,属于急性实验方法是()。
A. 离体蛙心灌流实验B. 狗食道瘘假饲实验C. 血液常规检查D. X线成像3. 神经细胞在产生动作电位时,去极相的变化方向同下列哪种电位的变化方向一致?()A.K+的平衡电位B.Na+的平衡电位C.Na+与Cl–的平衡电位 D.K+与Cl–的平衡电位4.下列各种实验中,属于急性实验方法A. 离体蛙心灌流实验B. 狗食道瘘假饲实验C. 临床胃液分析实验D. 血液常规检查5.动物对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是依赖体内的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被动转运的类型和特点
被动转运的类型和特点示例文章篇一:哇塞!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超级神奇的东西,叫“被动转运”!这可把我给好奇坏了,你们知道吗?被动转运啊,有好几种类型呢!就比如说扩散,就像一阵风吹过,花粉到处飘一样,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跑到浓度低的地方去。
这难道不神奇吗?我就想啊,要是我能像这些物质一样,想去哪就去哪,那该多好!还有渗透呢!这就好比我们口渴了,水从瓶子里流进我们嘴里。
水从低渗的地方往高渗的地方跑,就这么简单!你们说这是不是很有意思?滤过也是被动转运的一种哦!这就好像用筛子筛东西,大的颗粒过不去,小的颗粒就能轻松通过。
这些被动转运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哟!它们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就像是顺水推舟一样,轻轻松松就完成了。
难道不是吗?老师讲的时候,我同桌还偷偷问我:“这有啥用啊?”我就跟他说:“这用处可大啦!比如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吸收营养物质,不就得靠这些嘛!”而且呀,被动转运在我们生活中也到处都是呢!想想看,我们呼吸的时候,氧气不就是这样进入我们身体的吗?总之,被动转运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可真是太奇妙啦!我觉得,了解这些知识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你们说呢?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这“被动转运”到底是啥呢?咱就一起来瞅瞅呗!咱先来说说单纯扩散,这就好像是一群小伙伴在操场上自由奔跑,谁也不用谁推,全凭自己的意愿。
比如说氧气和二氧化碳,它们在细胞膜两边跑来跑去,哪边浓度高就往哪边去。
这多自由啊!你说要是咱们能像它们这样,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那得多好!还有一种叫易化扩散,这就像是一群小伙伴要过一个窄窄的通道,本来自己过去有点费劲,但是有好心人来帮忙啦!比如说葡萄糖要进入细胞,就得靠载体蛋白这个“好心人”帮忙。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虽然都是被动转运,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呢!单纯扩散就像是个独行侠,自己爱咋跑咋跑;而易化扩散呢,得有“帮手”才能更顺利。
再想想,这被动转运不就跟咱们坐滑梯一样嘛,不用自己费力,顺着就下去啦。
氧和二氧化碳出入细胞膜的方式
氧和二氧化碳出入细胞膜的方式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是构成细胞的重要分子。
它们的运输受到活性膜蛋白及其他膜转运蛋白的调节,它们通过融合的方式才能进入或离开细胞膜。
氧的主要进入细胞的方式是通过细胞膜的氧转运蛋白,又叫血红蛋白转运蛋白,该蛋白可将氧通过运输进入细胞膜,进而被营养细胞和其他蛋白联结作为酶催化反应。
另外,氧还可以直接通过渗透压进入细胞膜。
二氧化碳主要由血管进入细胞的血液中,再被转运蛋白转运至细胞膜中。
该转运蛋白具有两个功能:一是血红蛋白的转运,二是二氧化碳的运输。
该转运蛋白主要由碳酸转运蛋白组成,它将二氧化碳转运到细胞膜内,进而将它加以捕捉,以确保细胞中有足够的CO2进行呼吸活动。
二氧化碳也可以直接通过细胞膜渗透进入细胞。
综上,氧和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转运蛋白或渗透压的方式进入或离开细胞膜的。
细胞膜的各种转运方式及特点
细胞膜的各种转运方式及特点
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
1. 被动转运:指物质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 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不需要膜蛋白的帮助,也不消耗能量,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跨膜扩散。
- 易化扩散:是指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不消耗能量,但需要膜蛋白的帮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的跨膜转运。
2. 主动转运:指物质逆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需要消耗能量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如Na⁺-K⁺泵、H⁺-K⁺泵等。
-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在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离子梯度的驱动下,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如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收等。
第二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递质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结合,并能引起特定生物学效 应的特殊结构。
指细胞拥有的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化 学物质)的蛋白质大分子,它与配体结合后,启动一系 列过程,最终引发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受体按照存在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细胞膜受体、胞浆 受体和核受体。
1、静息电位的概念 1)概念:细胞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极化状态:细胞膜保持外正内负的电生理状态。 3)静息电位的范围:-10mv~ -100mv 极化状态:(如图)
2、产生静息电位的机理:
1)正常细胞所具有的特点 (1)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是细胞外的30倍
细胞内蛋白质的浓度是细胞外的10倍 (2)细胞外钠、氯离子的浓度是细胞内的20倍 (3)蛋白质带负电且不能通过细胞膜 (4)带正、负电荷的水合离子有极小的通透性。被、易
变化的能力或特性。 (二)刺激与反应 1 适宜刺激与不适宜刺激
凡能被某种细胞接受的刺激就称为这种细胞的适宜 刺激;反之,称为不适宜刺激。 2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刺激的强度
阈值(threshold intensity):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 放而爆发AP的临界膜电位水平。
阈刺激:在一定时间内,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 低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阈上刺激 (2)刺激的作用时间
强 度
0.8 A
0.4
B
0.4
0.8
时间
内膜 K+ ProK+ ProK+
外膜 Na+ ClNa+
ClNa+
内膜 -
-
-
外膜 +
+内膜
8.35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下中 上
一、氧的运输
(三) 氧离曲线 意义: ①肺泡PO2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时,不会明显缺 氧;
②VA/Q不匹配,即使呼吸加强, 肺泡通气量↑,
也无助O2的摄取。
一、氧的运输
中段40-60mmHg较陡(释放段) 反映:Hb释放O2 表明:PO2降低能促大量氧离, 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90%~75%) 意义: 维持正常安静时组织的氧供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DpG↑ →氧离曲线右移 DpG↓ →氧离曲线左移
机制: ①能与Hb结合形成盐键→Hb构型变为T型; ②能提高[H+]↑→波尔效应→Hb对O2亲和力↓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e.g.高原缺氧→RBC无氧代谢↑→DpG↑→曲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温度
T↑→氧离曲线右移 T↓→氧离曲线左移 机制: T↑→H+的活度↑→ 氧离易 e.g. 组织代谢↑→局部 T↑、CO2和H+ ↑ →氧 离易 ;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机制: T↓→H+的活度↓→氧离难 e.g.低温麻醉时,有利于降低组织耗氧量 冬天,末梢循环↓→氧离难→易冻伤
下中 上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PH和PCO2 PCO2↑/PH↓[H+]↑→氧离曲线右移 PCO2↓/PH↑[H+] ↓→氧离曲线左移
波尔效应(Bohr effect) -- 酸度对Hb与O2亲和力的 影响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意义: 组织:CO2扩散入血→血液[H+]↑→曲线 右移→促氧离 肺脏:CO2扩散入肺泡→血液[H+] ↓→曲 线左移→促氧合
2021年农学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2
2021年农学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2一、单选题(共40题)1.用酒精擦洗降温是通过哪种散热形式()。
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E:热喘呼吸【答案】:D【解析】: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用酒精擦洗患畜皮肤时,蒸发可吸收并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症状缓解。
因此,用酒精擦洗降温是通过蒸发散热。
2.以下那种因素不影响膜脂的流动性?A:膜脂的脂肪酸组分B:胆固醇含量C:糖的种类D:温度【答案】:C【解析】:3.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是通过()。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D:继发性主动转运E:通道中介易化扩散【答案】:C【解析】:4.植物细胞内与氧的亲和力最高的末端氧化酶是()。
A:细胞色素氧化酶B:交替氧化酶C:酚氧化酶D:抗坏血酸氧化酶【答案】:A【解析】:末端氧化酶具有多样性,包括存在于线粒体膜上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交替氧化酶和存在于细胞质中的非线粒体末端氧化酶如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乙醇酸氧化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末端氧化酶,与氧的亲和力最高。
交替氧化酶是抗氰呼吸链的末端氧化酶,与氧的亲和力比细胞色素氧化酶低,但比非线粒体末端氧化酶高。
5.下列关于DNA分子中的碱基组成的定量关系中,错误的是()。
A:C+A=G+TB:C=GC:A=TD:C+G=A+TE:C+T=G+A【答案】:D【解析】:在DNA分子中,A与T、G与C的摩尔比都接近为1,称之为碱基当量定律,它是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基础。
因此,D是错误的。
6.将R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技术称为()。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C:Western-blottingD:Eastern-blotting【答案】:B【解析】:Northern-blotting是将R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技术,Southern-blotting是将D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技术,Western-blotting是一种研究蛋白质转移的鉴定技术。
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
第二章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呼吸是一个燃烧过程,速度非常慢,否则完全跟木炭一样。
一一Antoine Lavoisier有氧代谢过程是燃烧营养物质燃料来释放能量。
这个过程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的作用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燃料到身体组织,然后清除产生的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双重作用被称为血液的呼吸功能。
本章描述这种呼吸功能是如何进行的。
氧气的运输将肺部的氧气运输到代谢组织,可以使用四个临床参数描述:(a)血液中的氧气浓度,(b)动脉血氧气的传递速率,(c)从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的氧摄取率,(d)从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的氧分数。
这四个氧气输送参数以及派生每个参数的方程见表2. lo彻底了解这些参数是管理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
血中的氧(02)量氧气不容易溶解在水中(1),且由于血浆是93%的水,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结合氧(气)的分子(血红蛋白)来促进血液的氧合。
血液中的氧(02)也被称为02含量,02含量是02的总供量,它与血红蛋白结合并且溶解在血浆中。
2.1缩写:Hb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S&02和Sv02二分别指动脉和混合静脉血中血红蛋口的氧饱和度(含氧血红蛋口占总血红蛋£1的比例);Q二心脏输出;CaC02= 动脉血中C02含量;CvC02=混合静脉血中C02含量。
与02结合的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与02结合的血红蛋白(HbO2)浓度由公式2.1 (2)中的变量决定。
HbO2=1.34XHbXSO2 (2. 1)Hb是血液中的血红蛋口浓度(通常以g/dL表示,即g/100 mL); 1・34是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以每g血红蛋白多少mL 02表示);S02是血液中氧合血红蛋口占总血红蛋口的比例(S02二HbO2/总Hb),也称作血红蛋口的氧饱和度。
HbO2与Hb 浓度的单位(g/dL)相同。
公式2. 1表示:当血红蛋白与02完全饱和时(即当S02二1时),每g血红蛋白通常结合1. 34mL的氧气。
生理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内外的各种物质不断地交换,物质通过细胞膜转运的方式基本有以下四种。
(一)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人体内脂溶性的物质为数不多,比较肯定的有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
02、N2、C02、乙醇、尿素等都是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转运的。
(二)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指一些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1.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性物质的进出细胞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易化扩散。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有如下特点:①高度特异性;②有饱和现象;③有竞争性抑制。
①转运的方向始终是顺浓度梯度的,转运速度比仅从溶质物理特性所预期的要快得多。
②由于膜上载体和载体结合位点的数目都是有限的,因此转运速率会出现饱和现象。
③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化学结构特异性。
④化学结构相似的溶质经同一载体转运时会出现竞争性抑制。
葡萄糖是组织细胞的能源物质,它跨膜进入红细胞的过程是典型的经载体易化扩散。
2.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通过通道扩散的物质主要是Na +、K +、Ca 2+、Cl -等离子。
通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它对离子的选择性没有载体蛋白那样严格。
通道蛋白质的重要特点是,随着蛋白质分子构型的改变,它可以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
当它处于开放状态时,可以允许特定的离子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移;当它处于关闭状态时,膜又变得对该种离子不能通透。
根据引起通道开放与关闭的条件不同,一般可将通道区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也称配体门控通道。
不同的离子通道,一般都有其专一的阻断剂。
河豚毒能阻断Na +通道,只影响Na +的转运而不影响K+的转运。
四乙基铵能阻断K +通道,只影响K +的转运而不影响Na +的转运。
上述两种物质转运方式,都不需要细胞代谢供能,因而均属于被动转运。
静息状态下,K +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属于 A.单纯扩散B.载体介导易化扩散C.通道介导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E.速发性主动转运[答疑编号1110101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Na +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答疑编号11101010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记录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时,加人选择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会出现什么结果:A.静息电位变小B.静息电位变大C.除极相不出现D.超射不出现E.复极相延缓[答疑编号111010103: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三)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特点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简单扩散)定义:物质通过简单扩散作用(simple transport)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其特点是: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自由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某种物质对膜的通透性(P)可以根据它在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K)及其扩散系数(D)来计算:P=KD/t,t为膜的厚度.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具有极性的水分子容易透过是因水分子小,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
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水、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H+、Na+、K+、Cl—、HCO3—是高度不通透的。
事实上细胞的物质转运过程中,透过脂双层的简单扩散现象很少,绝大多数情况下,物质是通过载体或者通道来转运的。
离子、葡萄糖、核苷酸等物质有的是通过质膜上的运输蛋白的协助,按浓度梯度扩散进入质膜的,有的则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转运。
举例:氧气,二氧化碳,水,甘油,乙醇,苯,脂肪酸,尿素,胆固醇,脂溶性维生素,气体小分子等。
(2)协助扩散也称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atied diffusion),其运输特点是: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
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不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③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
这类特殊的载体蛋白主要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④不需要提供能量。
举例:红细胞摄取葡萄糖主动运输其概念是:主动运输涉及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和细胞器,并且能够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生理学试题1
生理学试题1.大多数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C)A.收缩B.分泌C.动作电位D.神经冲动E.阈电位2.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是经(B)A.单纯扩散B.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C.蛋白通道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3.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C)A.细胞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B.细胞内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C.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E.细胞成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4.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C)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组织液E.血液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D)A.调节幅度小B.反应速度慢C.作用广泛而且持久D.作用迅速,准确而且短暂E.调节的敏感性差6.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方式是(A)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E.胞吞和胞吐的作用7.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是(D)A.K+内流B.Cl-离子内流C.Na+离子内流D.K+离子外流E.腺体分泌8.维持细胞膜内外Na+和K+浓度差的机制是(B)A.ATP作用B.钠泵活动C.Na+离子内流D.K+离子外流E.Ca+离子内流9.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位是(C)A.终板电位B.突触后电位C.锋电位D.感受器电位E.启动电位10.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错误论述是(D)A.属于细胞内电位B.膜外正,膜内负C.数值接近K+平衡电位D.数值接近Na+平衡电位E.不同种类细胞数值不同11.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错误是(C)A.防止细胞水肿B.造成细胞内高钾C.造成高血钾D.建立膜两侧的离子储备E.产生膜两侧钠钾离子不均匀分布12.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是(E)A.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B.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C.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超常期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E.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13.兴奋性为零的时相为(A)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静息期14.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B)A.阈电位B.锋电位C.局部电位D.负后电位E.正后电位15.阈强度增大代表兴奋性(B)A.增高B.降低C.不变D.先降低后增高E.先增高后降低16.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是(B)A.传导速度慢B.跳跃式传导C.衰减式传导D.单向传导E.电流式传导17.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B)A.肌原纤维B.肌小节C.肌纤维D.粗肌丝E.细肌丝18.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D)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氨基丁酸D.乙酰胆碱E.5-羟色胺19.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B)A.钠离子通道开放B.钙离子通道开放C.钾离子通道开放D. 氯离子通道开放E.氯离子通道关闭20.在神经-骨骼肌接头部位,囊泡释放乙酰胆碱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是(D)A.突触后电位B.接头后电位C.局部电位D.终板电位E.微终板电位21.骨骼肌细胞中,哪种蛋白质能与肌浆中的钙离子结合(E)A.肌球蛋白B.肌红蛋白C.原肌球蛋白D.肌动蛋白E.肌钙蛋白22.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物质是(B)A.钠离子B.钙离子C.钾离子D.镁离子E.乙酰胆碱23.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A)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C'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D.横管,纵管和肌浆网 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24.骨骼肌舒张时(A)A.消耗ATPB.不消耗能量C.释放机械能D.释放化学能E.需镁离子25.等张收缩的特点是(D)A.不产生位移B.发生在离体骨骼肌C.是单收缩D.可做功E.可维持姿态26.神经冲动抵达末梢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有赖于哪种离子的作用(B)A.氯离子B.钙离子C.镁离子D.钠离子E.钾离子27.下列哪项不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D)A.单向传导B.中枢延搁C.易疲劳D.双向传导E.总和28.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C)A.双向传递B.不易疲劳C.突触延搁D.不能总和E.呈衰减性2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E)A.极化B.超级化C.后电位D.复极化E.去极化30.下列物质中,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A)A.y-氨基丁酸,甘氨酸B.谷氨酸,门冬氨酸C.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D.多巴胺,酪氨酸E.乙酰胆碱31.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E)A.去甲肾上腺素B.多巴胺C.5-羟色胺D.乙酰胆碱E.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32.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C)A.刺痛B.慢痛C.定位不准确D.必有牵涉痛E.对牵拉不敏感33.牵涉痛是指(E)A.内脏疾病引起相邻脏器的疼痛B.手术牵拉脏器引起的疼痛C.神经疼痛向体表透射D.按压体引起部分内脏疼痛E.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一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34.关于脊休克的下列论述,哪一些是错误的(B)A.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一下的脊髓反射活动暂时丧失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可逐渐恢复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D.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E.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断脊髓,不再导致脊休克35.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B)A.屈肌反射B.肌紧张反射C.对侧伸肌反射D.翻正反射E.腱反射36.腱反射具有下列哪项特点(B)A.是多突触反射B.肌肉的收缩几乎是一次同步性的收缩C.感受器为腱器官D.可由重力作用引起E.主要表现在屈肌上37.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E)A.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收缩B.牵张反射在抗重力肌表现最为明显C.牵张反射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D.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E.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即永远消失38.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D)A.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B.支配几乎所有脏器C.紧张性活动D.刺激节前纤维是反应比较局限E.在应急反应中,活动明显增强39.副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E)A.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B.不支配某些脏器C.紧张性活动D.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E.在应急反应中,活动明显增强40.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C)A.瞳孔扩大B.糖原分解C.逼尿肌收缩D.骨骼肌血管舒张E.消化道括约肌收缩41.下列不属于交感神经兴奋作用的是(D)A.心跳加快,瞳孔开大B.腹腔内脏血管收缩C.支气管平滑肌舒张D.胃肠平滑肌收缩E.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42.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项是不会见到的(D)A.运动共济失调B.肌张力降低C.平衡失调D.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E.以上症状不可由大脑皮层代偿而缓解43.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有(E)A.感觉迟钝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44.运动单位是指(E)A.一个运动神经元B.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D.一束肌纤维E.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45.人类基底神经节调节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C)A.肌肉强直B.肌张力障碍C.随意运动完全丧失D.静止性震颤E.不自主舞蹈样运动46.50kg的成年男性,其血液总量和血浆量分别约为(C)A.2500ml和1000mlB.5000ml和2500mlC.3500ml和2000mlD.4500ml和2000mlE.6000ml和3500ml47.血细胞比容是指(D)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E.与血浆中无机物的容积之比48.有关血浆机体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D)A.占血浆渗透压的小部分B.主要由白蛋白组成C.与血浆容量有关D.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血量增加49.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质的生理功能(E)A.参与凝血和抗凝B.参与机体免疫C.缓冲血浆酸碱度D.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E.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50.各种血细胞起源于骨髓的(E)A.髓系干细胞B.淋巴系干细胞C.基质细胞D.定向祖细胞E.多能造血干细胞51.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E)A.集落刺激因子B.雌激素C.雄激素D.甲状腺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5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D)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C.前者只需体内凝血因子,后者还需外因子D.前者只需血液凝血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E.激活因子IX的途径不同53.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凝血过程激活的区别于(E)A.血小板第3因子是否参与B.钙离子是否参与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E.凝血因子X被激活的途径不同54.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B)A.因子X被激活B.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C.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D.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E.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55.血小板含量明显减少时,可导致皮肤出现血瘀点,其原因是血小板减少(E)A.不易粘附血管内膜B.使血管回缩出现障碍C.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不足D.聚集能力下降E.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56.血凝块回缩是由于(E)A.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B.凝血因子被消耗C.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D.白细胞变形运动E.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57.血清成分的特点是(E)A.血液中去掉纤维蛋白收缩B,抗凝血液经离心沉淀的上清液 C.血浆除去血浆蛋白的液体 D.全血除去血细胞后的液体 E.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58.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B)A.血清中的凝集原B.红细胞膜上抗原C.血浆中的凝集原D.白细胞膜上抗原E.血小板上的凝集原59.当A型血的人的血清和B型血的人的红细胞相混时,红细胞将发生(C)A.黏着B.吸附C.凝集D.凝固E.叠连60.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为(C)A.A型B.B型C.AB型D.O型E.以上都不是61.血小板参与(B)A.吞噬作用B.生理止血C.细胞免疫D.体液免疫E.运输62.血液凝固的本质变化是(D)A.血小板聚集B.红细胞叠连C.血细胞聚集D.纤维蛋白形成E.红细胞凝集63.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B)A.激活因子XB.激活纤维蛋白原C.加速因子VII复合物的形成D.加速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E.使因子VII的作用加强。
动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和环境水平等。
3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4 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反馈,它是机体较多(多/少)的调控形式。
5 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6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准确、局限和短暂。
7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较广泛。
8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效应准确及对维持稳态具有一定意义。
9 生命现象至少应包括三种表现,即新陈代谢、兴奋性与适应性。
二、简答题2 举例解释正反馈与负反馈。
当输出变量或生理效应发生偏差,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时,即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
(体温调节)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排便、分娩、血液凝固)3 什么叫稳态?稳态有何生理意义?稳态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1,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
○2,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三、论试题1 试述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1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方式)是反射。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
○2体液调节是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3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动物生理学(附答案)
《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2011一、名词解释1. 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2. 条件反射:指动物机体在出生后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建立的反射3.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3.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4.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
5. 主动运输:指细胞通过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6. 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特殊分子,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7.应激反应:有害刺激引起的机体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称应激反应8.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
9. 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10. 窦性节律: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搏节律1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膜两侧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12.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3. 精子获能:精子进入雌性生殖道后经历一系列变化而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14. 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15. 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相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从这里释放入血液,再沿门脉血管到达腺垂体,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
16. 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17. 特异投射系统:从机体各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由固定的感觉传导路,集中到达丘脑的一定神经核(嗅觉除外),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各感觉区,产生特定的感觉,这种传导系统称特异性传导系统。
细胞内物质转运机制
细胞内物质转运机制是细胞代谢和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细胞维持自身生命特征的关键过程。
物质在细胞内的运输需要依赖于各种物质转运蛋白,而的异常常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本文将从细胞内物质转运的分类、物质在细胞内的不同运输方式和物质转运蛋白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来论述。
一、细胞内物质转运的分类细胞内物质转运可以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个类型:1. 被动转运指的是物质不需要消耗自身能量,通过浓度梯度向着浓度较低的方向转运。
被动转运的例子有简单扩散和依赖蛋白的扩散。
简单扩散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的空隙直接运输进入细胞。
这种方式适用于小分子量的物质,如氧气、水和二氧化碳等。
而依赖蛋白的扩散则需要依赖于转运蛋白,它们可以形成一个通道,大型分子、大分子量离子、特殊的小分子物质等通过通道扩散运输进入细胞。
这种方式包括通道蛋白和携带蛋白两种。
2. 主动转运指的是物质需要利用自身储存的能量或ATP等来反向跨越浓度梯度,在浓度高的区域内积累物质的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同样包括携带蛋白和离子泵两种类型,通常包括钠离子泵和质子泵。
携带蛋白和依赖蛋白的扩散相似,只是它们也依赖于能量的输入来实现方向转移到细胞内部,但它们可能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
二、物质在细胞内的不同运输方式1. 靶向转运靶向转运是指一些分子具有特殊的信号标记或结构,只有这些分子与特定的转运蛋白才能相互作用并被转移进入细胞内。
这种转运方式通常由细胞膜上的受体介导,从而实现对分子的选择性捕获。
例如,在细胞内钙离子的通过下降的浓度梯度逆向转运进入内质网中,要依赖于钙离子的靶向转运来完成。
此外,大量的胆固醇符合通过靶向转运进入细胞内从而影响致病细胞。
2. 内吞与外排内吞和外排是两种逆向转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能够清除不需再使用的物质,以及从细胞内排泄毒素和分泌物。
内吞是指细胞通过一个膨胀的“口袋”或囊泡将细胞外部液体和固定体吞进去,随后这些物质被包裹在膜泡内部的其它器官中。
生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新陈代谢3、内环境4、稳态5、阈值6、反馈7、正反馈8、负反馈二、填空题: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维持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在维持内环境稳定过程中,机体进行的各种调解过程多属于负反馈过程。
3、机体对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其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其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5、反射弧的基本成分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6、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三、是非题:1、组织细胞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加强称为组织细胞的兴奋性。
(×)2、生理学中将机体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3、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四、选择题: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E )A、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C、维持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D、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E、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2、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A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脑脊液D、组织液E、血浆3、刺激引起机体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E )A、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B、反应、反射和反馈C、阈刺激、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D、兴奋、抑制和反应E、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C )A、适应B、反应C、反射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E )A、调节幅度小B、反应速度慢C、作用广泛和持久D、调节的敏感性差E、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比,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D )A、神经调节发生快B、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C、神经调节的范围比较小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应E、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7、内环境的稳态(D )A、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B、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C、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D、是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E、依靠体内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8、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E )A、迅速扩充循环血量B、导致尿量明显增多C、稀释胃肠道消化液D、稀释血浆蛋白浓度E、破坏内环境的稳态9、阻断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是(A )A、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C、自身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分泌调节10、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C )A、迅速、短暂而准确B、快速、高速而固定C、缓慢、持久而广泛D、缓慢、低效而广泛E、灵敏、短暂而局限五、问答题:1、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简述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学意义。
大学生理学第二章习题
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 钠-钾泵5.细胞跨膜信号转导6.静息电位7.动作电位8.阈电位9.神经肌接头传递 10.横桥周期 11.兴奋—收缩耦联 12.等长收缩 13.等张收缩 14.强直收缩 15.前负荷 16.后负荷 17.最适初长度18.肌肉的收缩性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比较各转运方式的特点。
2.何谓钠泵?简述其运转机制以及生理意义。
3.简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
4.试述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变化对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4.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5.试述刺激运动神经引起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6.简述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和肌肉收缩舒张的原理。
7.简要分析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选择题1.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进行的: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E.入胞和出胞作用2.载体扩散不具有的特点是:A.饱和性B.电压依赖性C.结构特异性D.不消耗能量E.相对竞争性抑制3.下列有关细胞膜主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A.需泵蛋白参与B.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C.需消耗ATPD.主要转运脂溶性物质E.缺氧时可影响其转运4.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点是:A.细胞本身耗能B.顺电-化学梯度转运C.逆电-化学梯度转运D.需膜蛋白参与E.转运小分子物质5.形成并维持细胞膜内外Na+、K+浓度差的主要机制是:A.ATP作用B.钠泵活动C.K+易化扩散D.Na+易化扩散E.Na+、K+通道开放6.在一般的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B.2个K+移入膜内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E.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7.关于钠泵转运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防止细胞水肿B.造成细胞内高钾C.造成高血钾D.建立膜两侧离子的势能储备E.产生膜两侧Na+、K+不均匀分布8.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并保持在-70mv,这一现象称为: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极化E.超射9.细胞膜内电位由-7OmV变为+30mV的过程,称为: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D.局部去极化E.复极化10.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A.钠平衡电位B.钾平衡电位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11.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是:A.K+内流B.Cl-流C.Na+内流D.K+外流E.Ca2+内流12.当达到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时:A.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B.膜内K+的净外流为零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D.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E.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13.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时的共同特征是产生:A.反射活动B.动作电位C.神经传导D.肌肉收缩E.腺体分泌14.形成神经细胞锋电位上升支的主要离子机制是:A.Na+内流B.Na+外流C.K+ 内流D.K+外流E.Ca2+内流15.能阻断Na+通道,阻止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的物质是:A.四乙基铵B.河豚毒C.阿托品D.美洲箭毒E.异搏定16.关于细胞动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幅度随传导距离延长而减小B.动作电位是细胞具有兴奋性的标志C.阈下刺激可引起低幅动作电位D.动作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E.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的17.单位时间内,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大次数主要取决于:A.细胞的兴奋性B.刺激的频率C.刺激的强度D.细胞不应期的长短E.锋电位的幅度18.关于局部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阈下刺激引起B.无不应期C.属于低幅去极化D.呈衰减性扩布E.有“全或无”特点19.阈电位是指引起细胞膜发生:A.超射的临界膜电位值B.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C.超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D.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E.局部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20.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A.肌原纤维B.肌小节C.肌纤维D.粗肌丝E.细肌丝21.运动神经兴奋时,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递质的量呈正变关系的离子是:A.Ca2+B.Mg2+C.Na+D.K+E.Cl-22.神经-肌接头传递过程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磷酸二酯酶B.腺苷酸环化酶C.胆碱酯酶D.ATP酶E.胆碱乙酰化酶23.实现神经-肌肉接头的化学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Y-氨基丁酸D.乙酰胆碱E.5-羟色胺24.在神经-肌接头传递过程中,Ach可使终板膜: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C.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D.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E.对Cl-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25.一般认为肌肉收缩是由于:A.粗肌丝缩短B.细肌丝卷曲C.粗细肌丝均缩短D.粗肌丝向Z线方向滑行E.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26.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直接依据是,肌肉收缩时:A.肌小节长度缩短B.明带和暗带的长度均缩短C.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D.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E.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27.引起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A.爆发动作电位B.横管膜产生电位变化C.终池释放Ca2+D.ATP酶激活E.横桥摆动28.实现肌肉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A.肌节B.终池C.横小管D.肌丝E.三联体29.骨骼肌细胞中能与肌浆中的Ca2+结合,使位阻效应解除的蛋白质是:A.肌凝蛋白B.肌红蛋白C.原肌凝蛋白D.肌纤蛋白E.肌钙蛋白30.骨骼肌细胞中,具有ATP酶活性的肌丝蛋白是:A.肌纤蛋白B.肌钙蛋白C.肌凝蛋白D.原肌凝蛋白E.调节蛋白31.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A.Na+B.Cl-C.Ca2+D.K+E.Mg2+32.决定肌肉初长度的主要因素是:A.肌肉的种类B.横桥ATP酶的活性C.前负荷D.后负荷E.横桥的数目33.能使骨骼肌产生最大肌张力的收缩形式是: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单收缩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34.用最大双刺激作用于神经纤维可先后引起两个动作电位,当刺激波间隔的时间小于该神经的绝对不应期时,神经纤维:A.不出现动作电位B.仍出现两个幅度相同的动作电位C.只出现一个动作电位D.出现两个幅度不等的动作电位E.连续出现两个以上的动作电位35.下列各项中,可用来反映前负荷对肌肉收缩影响的是:A.长度-张力曲线B.被动张力曲线C.等长单收缩曲线D.张力-速度曲线E.等张单收缩曲线36.下列哪项因素会降低骨骼肌的收缩力:A.增加后负荷B.增加前负荷C.给肾上腺素D.缺氧环境E.给咖啡因37.肌长度-张力曲线表明,在最适初长条件下进行收缩,肌肉产生的张力最大,其原因是:A.起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B.横桥释放的能量最多C.ATP酶的活性最强D.横桥循环的速度最快E.钙通道开放的数目最多38.骨骼肌收缩的最适前负荷是肌小节的初长度约为:A.1.5μmB.1.5~2.0μmC.2.2μmD.2.0~2.2μmE.3.5μm39.连续刺激条件下,当两次刺激的间隔时间短于单收缩的收缩期时,肌肉出现:A.一次单收缩B.一连串单收缩C.不完全强直收缩D.完全强直收缩E.无收缩反应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呼吸是一个燃烧过程,速度非常慢,否则完全跟木炭一样。
--Antoine Lavoisier有氧代谢过程是燃烧营养物质燃料来释放能量。
这个过程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的作用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燃料到身体组织,然后清除产生的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双重作用被称为血液的呼吸功能。
本章描述这种呼吸功能是如何进行的。
氧气的运输将肺部的氧气运输到代谢组织,可以使用四个临床参数描述:(a)血液中的氧气浓度,(b)动脉血氧气的传递速率,(c)从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的氧摄取率,(d)从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的氧分数。
这四个氧气输送参数以及派生每个参数的方程见表2.1。
彻底了解这些参数是管理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
血液中的氧(O2)含量氧气不容易溶解在水中(1),且由于血浆是93%的水,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结合氧(气)的分子(血红蛋白)来促进血液的氧合。
血液中的氧(O2)也被称为O2含量,O2含量是O2的总供量,它与血红蛋白结合并且溶解在血浆中。
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含氧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Q=心脏输出;CaCO2=动脉血中CO2含量;CvCO2=混合静脉血中CO2含量。
与O2结合的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血红蛋白(HbO2)浓度由公式2.1(2)中的变量决定。
HbO2=1.34×Hb×SO2 (2.1)Hb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以g/dL表示,即g/100 mL);1.34是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以每 g血红蛋白多少mL O2表示);SO2是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SO2=HbO2/总Hb),也称作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
HbO2与Hb浓度的单位(g/dL)相同。
公式2.1表示:当血红蛋白与O2完全饱和时(即当SO2=1时),每g 血红蛋白通常结合1.34mL的氧气。
通常1g血红蛋白能结合1.39mL的氧气,但一小部分循环血红蛋白(3%到5%)以高铁血红蛋白和碳氧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因为这些形式的Hb结合O2的能力降低,因此1.34 mL/g这一较低值被认为更能代表总血红蛋白池的O2结合能力(3)。
笔记:O=氧(气);Hb=血红蛋白2溶解的O2血浆中溶解的O2浓度取决于氧在水(血浆)中的溶解度和血液中的氧分压(PO2)。
O2在水中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略有增加)。
在正常体温(37℃)和PO2为1mmHg时,0.03 mL的O2能溶解在1升的水中(4)。
表现为溶解系数为0.03mL/L/mmHg(或0.003 mL/100mL/mmHg)。
溶解O2的浓度(单位mL/dL)(体温正常)可由公式2.2描述。
溶解的O2=0.003×PO2 (2.2)这个公式显示血浆中氧的溶解度有限。
例如,如果PO2是100 mmHg,1 L 的血液将只包含3 mL溶解的O2。
※量(=L)的基础上估计的,动脉血容量=0.25×总血容量,静脉血容量=0.75×总血容量。
缩写:Hb:血红蛋白;PO2:O2分压。
动脉O2含量/动脉含O2量(CaO2)动脉血的O2浓度(CaO2)可通过公式2.1和2.2的结合,使用动脉血的SO2和PO2来定义(SaO2和PaO2)。
CaO2=(1.34×Hb×SaO2)+(0.003×PaO2)(2.3)结合的O2、溶解的O2和总O2在动脉血中的正常浓度见表2.2。
每L动脉血中大约有200 mL的氧,只有1.5%(3 mL)溶解在血浆中。
一个平均体型的成人在休息时的耗氧量为250 mL/min,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被迫单靠血浆中溶解的O2,那必须要有89 L/min的心脏输出来维持有氧代谢。
这强调了血红蛋白在运输氧气中的重要性。
静脉O2含量/静脉含O2量(CvO2)静脉血中的O2浓度(CvO2)可以与CaO2一样以相同的方式计算,使用静脉血的血氧饱和度(O2饱和度)和氧分压计算(SvO2和PvO2)。
CvO2=(1.34×Hb×SvO2)+(0.003×PvO2)(2.4)SvO2和PvO2的最佳测量方法是通过取自肺动脉的集合或“混合静脉”的血样本来测量(使用肺动脉导管,见第9章)。
如表2.2所示,SvO2的正常值是73%(0.73),PvO2的正常值是40 mmHg,CvO2的正常值约为15 mL/dL(150 mL/L)简化的O2含量公式血浆中溶解的O2浓度是如此小,它通常会从O2含量公式中被消除。
因此可认为血液的O2含量与相当于与Hb结合的O2(见方程2.1)。
O2含量≈1.34×Hb×SO2 (2.5)贫血与低氧血症医生经常使用动脉氧分压(PaO2)作为血液中含有多少氧的指征。
然而,如公式2.5所示,血红蛋白浓度是血液中氧含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图2.1显示了血红蛋白和PaO2对血液中氧水平影响的比较。
此图显示血红蛋白浓度和PaO2对动脉血氧含量比例变化的影响。
血红蛋白减少50%(从15到7.5g/dL)相当于CaO2减少50%(从200到101 mL/L),而PaO2降低50%(从90到45mmHg)仅引起CaO2降低18%(从200到163 mL/L)。
此图表明,贫血对血液氧合作用的影响比低氧血症要大的多。
它也应作为一个提醒,以避免使用PaO2来评估动脉的氧合作用。
PaO2应该被用来评估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见第19章)。
血液中O2的缺乏循环血液中总的O2容量可通过血液中血容量的产物和O2的浓度来计算。
定卖血和静脉血中O2量的估计见表2.2。
动脉和静脉血中结合的O2容量为微薄的805mL。
这一容量是多么的有限,试想一个平均体型的成人在休息时全身的O2含量是250 mL/min。
这意味着,血液中的O2容量只能维持机体3到4 min的有氧代谢。
因此,如果一个患者停止呼吸,你只有宝贵的几分钟时间在其血液中氧储存完全耗尽前开始给他行辅助呼吸操作。
血液中数量有限的O2也可通过葡萄糖的氧化代谢来表示,葡萄糖的有氧代谢公式为:C6H12O6+ 6O2= 6CO2+ 6H2O。
这个公式表明,完整的1 mol葡萄糖氧化利用6 mol的氧气。
为了确定血液中的O2是否足够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代谢,有必要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的量用mmol这一单位来表示。
(这里显示的值基于90mg/dL或90/180=0.5 mmol/dL的血糖水平,5L的血容量,805 mL或805/22.2=36.3 mmol的总血液O2 ):血液中总的葡萄糖…………………….25 mmol血液中总的O2…………………………36.3 mmol葡萄糖代谢需要的O2…………………150 mmol这表明血液中的O2只有总量的20%到25%为血液中葡萄糖的完全氧化代谢所需。
图2.1 图表显示血红蛋白浓度(Hb)和动脉氧分压(PaO2)的等量降低(50%)对动脉血中氧浓度的影响。
为什么O2这么少?众所周知,氧气通过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能造成致命的细胞损伤(超氧化物自由基,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因此,在细胞附近限制氧气浓度,可能是保护细胞避免氧诱导细胞损伤的机制。
氧诱导的损伤(氧化性损伤)在临床疾病中的作用是非常激动人心和活跃的研究领域,本章结尾的参考书目包括一本教科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的自由基),这是关于这一学科的最好的单一信息资源。
丰富的血红蛋白与血液中氧容量小相反,循环血红蛋白的总量似乎过多。
如果正常血清Hb 是15g/dL(150g/L)且正常血容量是5 L(70 mL/kg),那么循环的血红蛋白的总量时750 g(0.75 kg)或1.65磅。
为了证明血液中血红蛋白池的规模庞大,图2.2中的插图比较了血红蛋白与正常体重的心脏的重量。
心脏的重量只有300g,因此,循环的血红蛋白池的重量是心脏的2.5倍!这意味着,每60秒,心脏必须在循环系统中推动超过自身两倍以上重量的移动。
所有的血红蛋白都是必要的吗?稍后所示,当从全身毛细血管的氧提取达到最大时,静脉血中40%到50%的血红蛋白仍与氧饱和。
这意味着,几乎有一半的循环血红蛋白不是用来支持有氧代谢。
那这多余的血红蛋白用来做什么呢?运送二氧化碳,见本章节后面所述。
图2.2 平衡标尺显示循环血红蛋白与正常体重的心脏相比时多余的重量。
氧输送/氧递送(DO2)进入肺部血流的氧气通过心输出量进入重要的器官。
这种情况发生的速度被称为氧输送(DO2)。
DO2描述了每分钟到达全身毛细血管的氧气量(mL)。
它相当于动脉血氧含量(CaO2,单位mL/L)和心输出量(Q,单位L/min)的产物(2,5,6,7)。
DO2=Q×CaO2×10 (2.6)(乘以10是用来转换CaO2的单位,从mL/dL到mL/L,因此,DO2的单位为mL/min。
)如果将CaO2分解成其组成部分(1.34×Hb×SaO2),公式2.6可以改写为:DO2=Q×1.34×Hb×SaO2×10 (2.7)当用肺动脉导管来测量心输出量(见第9章),DO2可用公式2.7计算。
成人休息时的正常DO2为900-1100 mL/min,或500-600 mL/min/m2,校正身材时(见表2.3)。
校正身材后的值※通过绝对值除以患者的体表面积(单位m2)计算。
氧摄取/摄氧量(VO2)当血液达到全身毛细血管,氧从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来,并进入组织。
这一现象发生的速度称为氧摄取(VO2)。
氧摄取描述没分钟离开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的氧气的体积(单位mL)。
由于氧气不能在组织中储存,因此,VO2也是衡量组织耗氧量的一个指标。
VO2(mL/min)可通过心输出量(Q)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O2-CvO2)来计算。
VO2= Q×(CaO2 - CvO2)×10 (2.8)(乘以10与解释DO2时的原因一样。
)这种派生VO2的方法被称为烦Fick 氏法,因为公式2.8是Fick方程的一个变化(心输出量是派生的变量:Q= VO2/ CaO2-CvO2)(8)。
因为CaO2和CvO2的公式相同(1.34×Hb×10),公式2.8可重新描述为:VO2= Q×1.34×Hb×(SaO2 - SvO2) (2.9)这个公式表示VO2使用的是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测量的变量。
在这个公式中决定VO2的因素见图 2.3所示。
健康成人在休息时VO2的正常范围是200-300 mL/min,或110-160 mL/min/m2,当校正身材时(见表2.3)。
图2.3 决定氧从微循环中摄取(VO2)的因素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