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话到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童话到现实

《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这篇发表于1988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并引起强烈反响的报告文学,标志着我的事业开始进入“教育现实主义”阶段。

从浪漫的天空猛然跌到坚硬的大地,从田园牧歌的童话一下回到风云变幻的现实,我反思是痛苦的,但我的解剖是真诚的。1988年到1990年,是我对教育弊端批判得最多的一个时期。面对商品经济大潮对教育的冲击和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挑战,我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教育文章——其中,发表于1989年5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沉重的思考》最具代表性。

但我首先是一个教育实践者,所以我的所谓“思考”始终伴随着实践中的探索。1991年春天,我从乐山一中调到成都玉林中学,由“教育批判”转入了“教育建设”。

针对学生的心灵需要,我将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教育内容,系统地开展了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我出版的第一本教育专著《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便是我这一教育探索的结晶。我继续进行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并对集体主义教育中压抑个性、依赖教师、追求虚荣等“假集体主义倾向”进行了剖析和批判。1990年全年的《河南教育》特意为我开辟了“集体主义教育漫话”专栏,发表了我一系列的相关论文。在班级管理上,我尝试着民主化管理,这一探索被《中国青年报》《天津教育》披露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给学生读课外书,仍然是我语文教育的“传统保留节目”,但所读的书,已不仅仅是《红岩》等“过去完成时”的书籍了,而更多是《新星》《中国姑娘》《魂系中华》《祖国高于一切》《当代青年》《16岁,在金字塔尖》《共产党人》《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等“正在进行时”的作品。在课堂教学方面,我更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力图让他们在我身边不但养成对文学的爱好,而且还具备离开我之后自己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与习惯。我总是希望通过语文教育,给予学生更多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有用的知识与能力。

我在语文教育上最重要的变化,是我开始引导学生以语文为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关注社会,参与改革。我鼓励学生走进市长办公室,以主人的身份与市长共商家乡改革发展大计;我带领学生走向街头搞错别字调查,回到学校写成调查报告投寄有关部门;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到工厂、到农村搞社会调查,然后写成各种专题小论文……我在总结我过去“大语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响亮地提出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口号,并积极实践我追求的“生活语文”。1996年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的获奖论文《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是我这一时期语文教育思考与实践的一份总结。

让教育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是那一时期我最主要的教育探索。我把这归纳为我的“教育现实主义”。

作者:李镇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