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土地集约利用
报酬变化的阶段定量分析(时间、特征、结论)
第一阶段:从原点至边际报酬最大的投入量点,为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并达到最大,平均报酬处于上升阶段,总报酬增长迅速。
特征:三种报酬均处于上升阶段,在此阶段不应停止投入,否则,造成其他要素(固定要素)浪费。
第二阶段:从边际报酬最大点至边际报酬为零的投入量点。
特征:边际报酬处于递减状态,平均报酬由递增到递减,总报酬缓慢递增至边界点,总报酬达最大值。
第三阶段:从边际报酬零点至负值。
特征:边际报酬为负值,总报酬减小。
结论:变动要素的投入既不能停在第一阶段,又不能推进至第三阶段,最佳投入量存在于第二阶段。追求总量最大化,应在边际收益=0的点。
土地分区利用
工业区位论原理
运输、劳动力、集聚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论区位。当集聚因子对成本的节约大于由于区位变化增加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时,工业企业趋向于集聚区位。
运输、劳动力、集聚因子是怎么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
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差异的产生由于a运输距离b原材料性质:地方性原材料(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
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原材料系数<1: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如制冰厂、酒厂、汽水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
原材料系数>1: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如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
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一点。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原理是当一地单位产品中劳动力费用节约大于运费增加时,工业趋向于布局在该地。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
劳动成本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
劳动系数大,厂址应选择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
3)集聚因子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形成由3个因子共同决定的区位。
土地规模利用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
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
土地经营规模
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大规模经营在竞争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规模经营。
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劳动相对于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农业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迅速增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扩大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转以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这样,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耕地面积才增加,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才成为可能。
2、农机化水平提高。农机化水平提高,一方面要求通过扩大土地经营面积来实现农机的充分利用,同时也为以少量的家庭劳动力经营较大规模的土地成为可能。
3、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一般来说,较大规模经营能否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状况。这种服务的项目越多,质量越高,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4、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这些素质包括经营者科技知识、管理能力等。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经营者素质的差别,对成功的规模经营影响很大。
用适度城市规模原理解释为什么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
适度城市规模(或称最佳城市规模):
如图,如果用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的变化反映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居民的人均效用水平U就会随着城市规模P的扩大而呈现如下的变化:开始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到达一定城市规模P0后,效用反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下降。城市人均效用水平U最高时的规模P0,就是适度城市规模。
当城市规模扩大到已经超过适度城市规模时,增加城市的数量,使现有城市人口分流到其他城市,无疑可以提高现有城市人口的效用水平。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城市规模过大化的趋向。假设所有城市的规模与效应之间的关系都如图所示,那么当城市规模大于P0时,人口流入城市,因为城市规模扩大,效用水平会降低。而人口流出城市,因为城市规模缩小效用水平会上升。所以,人口流入城市,会因为效用水平的下降,而发出向其他城市的流出,使得城市规模回到原来的均衡水平。由此可知,大于适度城市规模的城市规模是稳定的市场均衡,市场经济不存在对这种状况进行自我修正的机制。所以,在城市建设中,采取控制大城市的做法,具有经济合理性。
减少过大城市的方法是建设新城市。但是建设巨大的新城市必须同时集中许多的企业。实际上这非常困难,因为成百上千的企业要在短时间内达成同时移动协议所需要的交易费用,将会大的无法想象。在不可能集中很多企业的情况下,新城市就只能从少数企业开始,新建城市的规模将比现有城市的规模小得多。将城市规模小于P0时,城市规模是一种不稳定的市场均衡。因为某一原因,一个企业移向其他城市时,流入人口的城市因为人口的增加,
居民的效用水平上升,会引起更多的人口流入。与此相反,人口流出城市,因为人口的流出使得效用水平下降,就会使得更多的人进一步流出。越是小规模城市,因为其人均效用水平较低,所以也就越容易成为人口流出城市。特别是当城市规模小于P1时,因为城市居民效用水平明显低于规模P0在P2和之间的大城市,所以人口还可能流向有已经超过适度规模的大城市。从而使得大城市越来越拥挤。因此,在控制大城市发展的同时,迅速使小城市的规模扩大,达到适度城市规模,也必须同样引起关注。
1997年,即使不把1.8万个平均人口不足万人的镇包括在内,我国城市的平均规模也才30万人。这与表所表示的规模净效益较大的城市规模100万~400万人相比,不能不认为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规模都远远小于适度城市规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程十发展中,“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基本方针,不能绝对化。在注意克服大城市过于膨胀带来的聚集不经济,即所谓的“城市病”问题的同时,不能因为要控制大城市的规模,而单纯追求小城镇数量的扩大。应关注其人口数量的增长,尽快达到适度规模,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市场不发达。
2、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非农就业机会制约了承包地的流转,农户承包地流转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劳动力转移紧密相关。
3、农村承包土地频繁调整严重制约了农地市场发展。
4、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制约了承包地流转的发展。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是缓解城市国有土地市场供求矛盾。二是提高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三是增加农民集体收入和缓解征地矛盾。
存在的问题:一是收益分配不合理。二是行政干预较大。三是流转纠纷频繁发生,交易违约风险加大。四是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五是一些地方领导急功近利,不从长远利益考虑土地资产的增值保值,而是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补充财政收入的应急办法。六是农民集体超前出售土地,未给集体经济发展留下足够的用地,影响集体经济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承包农地流转还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都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和政府管制不到位。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发育规范农村土地市场,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农村土地市场管理。
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极差地租Ⅰ产生原理
1、在投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质量和位置的土地上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即较优土地上产量高(成本低),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较低,反之相反,但在市场上产品是按同一价格销售的。
2、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人类需求不断扩大,如像工业品那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市场价格(社会生产价格)。则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得不到平均利润,放弃经营。农产品产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当价格上涨到使劣等地的经营者也能获得平均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