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宪法的历史发展概述
新中国宪法发展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史新中国宪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以下是该历史的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当时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原则、基本权利和义务、国防政策以及对外关系等基本内容。
其中,对人民民主专政和土地改革等内容做出了特别强调。
1954年,中国颁布了第二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年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
通过这部宪法,中国建立了国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议会制度和行政院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
1975年,中国颁布了第三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建国后的第三部宪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宪法的全国代表大会。
这部宪法强调了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了全民所有制的地位,并瞄准了城乡基层组织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方向。
1982年,中国颁布了第四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了1978年颁布的临时宪法。
这部宪法强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赋予了宪法对行政、司法、立法机关的约束力,并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和职权。
自1988年以来,中国对宪法进行了多项修正,主要包括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和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
这些修改主要围绕新时期中国的发展和变革进行,反映了中国制度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包括了市场经济、私营经济、国际合作、科技创新等领域。
此外,修宪也加强了人权保障、法制建设、反腐斗争等领域的内容,将各项改革进一步立法化。
总结起来,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国情、反映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见证。
中国宪法
3. 全国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为( C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
4.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下 列那些机构的职务( ACD ) A.国家行政机关 C.审判机关 B.人民团体 D.检察机关
四、我国的选举制度
人 民 人民代表
行 政 工 作
司 法 工 作
社 会 工 作
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2)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 • 四部宪法: 1954年宪法 —建国后第一部比较科学完整的宪法(4章106条) 1975年宪法 —受政治运动冲击比较大,真正宪法的原则在现实
政治生活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30条)
1978年宪法 —较1975年宪法有所改进,但仍没有完全摆脱过阶 级斗争阶级运动的影响 (4章60条) 1982年宪法—是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全面修订的一部新的适 应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基本大法 (4章138条)
自1789 年生效以来,至今已通过了27 条修 正案,前10 条修正案被称为《权利法案》
(3)法国宪法 • 1791年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上的第一 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该宪法以《人权宣 言》作为序言。 • 1789 年《人权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 自由、平等原则,提出了“主权在民”、 “权力分立”的主张,确立了“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罪刑法定”、“无罪推定 ”等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对法国乃至整个 世界民主宪政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 集会结社自由 游行示威自由
选
举
权Hale Waihona Puke 被 选 举 权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4、1689年的《权利法案》
①限制王权。该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 得废止法律,不得征收赋税,不得在和平时期招募 和维持常备军。 ②保障人权。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的选举必 须自由,议员在国会内的演讲、辩论,不受法院或 国会外的追问或弹劾,国会必须按时召开,法院审 判案件不得动用酷刑,不得科过多的罚金,定罪之 前不得科罚金或没收财产,陪审团人员必须选举等 等。 --确立重要宪法原则: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 原则
本节内容的要求
掌握:
1.近代宪法:英美法三国宪法产生的特点 2.现代宪法:魏玛宪法和苏俄宪法的意义
了解:
近代宪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宪法判例: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1、1215年《英国大宪章》
温莎堡
1215年当英王约翰被25个贵族代表胁迫在一份契约上签字时,王权 首次在人类历史上承认也不得超越法律。《大宪章》里有两条最著名的 条款,第一条是国王要宣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剥夺他人的权 利”;另一条是,如果法庭没有判决,国王也不能逮捕和剥夺他人的财 产。其后数百年中,国王们为推翻这个承诺与臣民斗争了三四十次。
2、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
1628年3月,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问题召开议会。 在会议上,查理一世为获取35万英镑款项的批准, 接受了议员们提出的《权利请愿书》。 《权利请愿书》全文共有8条,列数了国王滥用权 力的行为;重申了过去限制国王征税权利的法律; 强调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重 申了《大宪章》中有关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内容, 规定非经同级贵族的依法审判,任何人不得被逮捕、 监禁、流放和剥夺财产及受到其他损害;规定海陆 军队不得驻扎居民住宅,不得根据戒严令任意逮捕 自由人等等。
1918年制定 ,1919年8月11日生效。 全文共181条,分两编。第一编为联邦的组 织及其职责,第二编为德国人民的基本权 利及基本义务 。 第二编表现出这部宪法的特色。
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
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
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为了确立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体系,我国开始了宪法制定和修订的进程。
第一次宪法的制定是在1947年,当时的中国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
这个临时宪法为新中国奠定了法制基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机构的职能责任等。
1954年,第一部正式宪法正式颁布,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确立了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结构以及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宪法建设和宪法修订工作。
在1982年,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现行宪法,它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依据。
这部宪法强调了人民立法、国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地位,保障了公民基本权益,并明确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宪法的修订工作也在不断进行。
2018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宪法内容,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为国家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基础。
宪法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和法治建设的进步,为确立国家的法制和治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下是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发展历程:
1. 1954年:第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颁布实施,明确了中国是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2. 1975年:第二部宪法
在历经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后,中国于1975年颁布实施了第二部宪法。
该宪法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突出了党的领导地位。
3. 1978年:恢复宪法秩序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政府意识到需要恢复宪法秩序。
于是在1978年通过决议,宣布第二部宪法失效,并恢复第一部宪法。
4. 1982年:现行宪法的颁布
1982年12月4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宪法,即现行宪法,并于1983年生效实施。
这部宪法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5. 1988年至2018年:宪法修正
自1988年以来,中国多次进行了宪法修正。
这些修正主要涉及经济改革、社会进步、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重
要的修正是2004年,明确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利。
总体而言,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并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国家。 • 中国早期的改良派王韬、郑观应等明确提出了 “伸民权”、“争民主”、“立宪法”、“开 议院”的政治主张,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 宪政运动的序幕。其中,郑观应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 郑观应 中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要求清朝政府制定 宪法、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
• (四)法国宪法 • 1789年7月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8月, 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 , 1791年在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的基础上,制宪会议制定了法国第一部宪法。 • 在内容上 在内容上,它以《人权宣言》为序言,确立了君 主立宪制政体,宣告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和贵族爵 位、称号,赋予公民迁徙、集会、请愿和宗教信 仰自由,民主气息更为浓厚; • 在形式上 在形式上,它采用了美国式宪法的统一完整的法 典形式,成为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法国 制宪、行宪过程最为曲折,共产生16部宪法。
• 中国道德传统:有限的宪政因素,“礼”作为自 然法和一般法之间的“基本法”。 • 传统道德和政治制度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列强入侵后面临制度和观念变革。 • 迟到的觉醒:一直以为是技术问题,经历了漫长 的阶段才真正认识到制度问题。 • 中国面临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 • 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手段;宪政为国家富强服务, 带有强烈实用主义色彩。
•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梁提出学习 日本,建立君主立宪主张。 • 1904年,日俄战争,进一步看到君主立宪 的优越性。派5大臣考察日、英、美等9国。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颁布《 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 清政府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 清政府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颁布 定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规定臣民义务, 定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规定臣民义务,限 制权利。本身不为宪法, 制权利。本身不为宪法,目的是以根本法 的形式使君权至上合法化。 的形式使君权至上合法化。是中国历史上 最早的宪法性文件 • 1911年,武昌起义后,《宪法重大信条十 1911年 武昌起义后, 九条》 仿英国君主宪章, 九条》,仿英国君主宪章,规定皇帝总揽 统治大权,扩大国会权力。 统治大权,扩大国会权力。
日本国宪法
日本国宪法第一节日本国宪法的历史发展一、《大日本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基于近代立宪主义而制定的首部宪法,公布于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并于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
很多情况下,该部宪法也被称作《明治宪法》或《帝国宪法》。
与现行有效的《日本国宪法》相对应,也经常被称作“旧宪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部宪法的名称中带有“大日本帝国”的文字,但当时并不是日本正式的国号,一直到昭和11年(1936年)日本的国号才正式统一称为“大日本帝国”。
《明治宪法》概述该部宪法,兼具立宪主义和国体论的要素,一方面基于立宪主义确立了议会制度,但另一方面议会的权限也受到国体的制约和限制。
(一)立宪主义的要素帝国宪法中具备如下一些立宪主义的要素。
1、宪法第2章保障臣民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及秘密通信等权利,但其前提是上述权利仍受到相关法律的保留。
上述权利,是天皇恩赐给臣民的权利。
但在日本国宪法中,这些权利是永久不可侵犯的基本人权。
此外,旧宪法中规定,根据“法律相关规定”或“在法律范围内”,上述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是所谓的“法律保留”或“安定秩序”的概念。
这一点也与日本国宪法不同,后者仅仅规定了“社会公众的福利”是限制基本人权的唯一要素。
但是,也有一种学说认为,日本现行宪法根据“社会公众的福利”对人权的限制也是一种根据法律的限制,因此与旧宪法相比,只是限制程度有差异,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从这种立场出发,旧宪法作为一国基本大法,明文规定了基本人权,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也可被认为是相当超前的。
2、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立法权由帝国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国务大臣掌控,司法权由法院支配。
3、宪法第3章规定设立帝国议会,众议院由民选的议员组成。
帝国议会具有法律的同意权,关于臣民权利、义务等带有法律保留的内容,未经帝国议会同意不得变更。
另外,帝国议会也有法案提出权和预算同意权,可以通过审议预算来监督行政权力。
2、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现行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 (一)1982年宪法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二)1982年宪法的四次修正
1.1988 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修正案有两条。 2.1993 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修正案有九条。 3.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修正案有六条。 4.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修正案有十三条。
二、宪法的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 1.发展的两个阶段 (1)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为数较少的民主共和制宪法和数 量众多的君主立宪制宪法(英国型和法国波旁型) (2)19世纪中叶到一次大战结束:绝大多数的美国式共和制宪 法和英国式虚君制宪法;还有少数钦定宪法 2.主要国别的发展 (1)英国宪法的发展:责任内阁制、议会至上、政党政治 (2)美国宪法的发展:权利法案和众多涉及权利保障的修正案 (3)法国宪法的发展: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博弈 3.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民主共和是主流;(2) 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自由主义风行;(3)限制 国家权力;(4)普遍是成文宪法;(5)西方文化占主流。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清季立宪 (一)《钦定宪法大纲》 (二)《十九信条》 客观评价:既有进步,亦有反动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
三、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 (一)《天坛宪草》:限制袁世凯权力,结果胎死腹中 (二)《中华民国约法》:确认封建军阀专制,导致帝制复辟 (三)《中华民国宪法》:曹锟“贿选宪法” (四)《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段祺瑞政府的昙花一现
宪法的历史发展PPT课件
政权部分
第二十八条 宪法第八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 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修改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 动,接受外国使节;” 第二十九条 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职权第十六项“(十 六)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修改为“(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 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第三十条 宪法第九十八条“省、直辖市、县、市、市 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 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修改为:“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三十一条 宪法第四章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 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宪法第一百三十 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是《义勇军进行曲》。”
政权部分
第二十五条 宪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 代表组成。”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 的代表组成。” 第二十六条 宪法第六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职权第二十项“(二十)决定全国或 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修改为 “(二十)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 市进入紧急状态”。
1979年修改(五届人大二次会议)
1978年宪法
1980年修改 (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1988年修改(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
1982年宪法
1993年修改(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1999年修改(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2004年修改(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04年修正案主要内容
人权部分
第二十条 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 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 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 给予补偿。” 第二十一条 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 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 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 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 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 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 华侨等635位代表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序言+7章 共60条) 第一章:国家性质和任务、人民基本权利义务 第二章:政权机关的设置及相互关系 第三至七章:规定了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外交、民族等基本政策。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793宪法:
第一共和国宪法 新《人权宣言》
+正文
第三十九条立法议会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并且是常设 的。 (立法议会直接选举产生,并选举出执行会议) 第六十五条执行会议负责指导并监督全部行政事务。 它只有在执行法律和立法议会的法令时才能有所行动。 (立法机关产生和领导执行机关,执行机关从属于立法 机关的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卢梭权力不可分的思想。) 资产阶级共和制
(4)确认国际法是联邦德国国内法律的组成部分 ,承认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优于国内法。 第25条 国际法、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国际法的一 般规则构成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它们优先于各 项法律并对联邦领土内的居民直接产生权力和 义务。
(5)增设联邦宪法法院,赋予其解释、保证和监督宪法实施三权。 判决取消屠宰禁令 德国动物保护法规定,在屠宰牲畜时,不应使动物遭受不必要的 痛苦,因此要用麻醉药品使动物麻醉后才能宰杀,或者用高压电 击法使牲畜瞬间死亡。这一规定,事实上不允许穆斯林采用传统 的屠宰方法。 德国宪法法院2004年1月判决,取消屠宰禁令,允许在德国生活的 穆斯林按照传统方式屠宰牲畜。判决书说,穆斯林的清真屠宰法 没有违背宪法规定的动物保护条款,因此维持2002年对德国穆斯 林屠宰法的法庭判决,这是对穆斯林公民信仰自由的保护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修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修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的制定、修订与完善,以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下是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历次修改的主要内容:一、宪法的制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根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国体、政体和各项基本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
二、宪法的修正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新宪法,即1975年宪法。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未能彻底清理和排除“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在条文上还保留着许多不正确的政治理论观念和不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经重新修改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1978年宪法。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未能彻底清理和排除“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在条文上还保留着许多不正确的政治理论观念和不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
三、现行宪法的形成与历次修改1982年1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关于宪法修改草案几个问题的说明》指出:“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这是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十年内乱之后,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制定的一部全新的宪法。
”现行宪法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起草宪法草案、全民讨论宪法草案、全国人大通过宪法。
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现行宪法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全民讨论而制定的,是集中人民共同意志的结果,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现行宪法的诞生和历次修改完善,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提纲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介绍近代和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宪政的基本脉络教学重点、难点: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英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了解)资本主义宪法最早产生于英国。
英国宪法从内容上看,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限制了王权,奠定了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从形式上看,它包括一系列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原则等。
(1)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2)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3)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4)1689年的权利法案(5)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6)1918年的国民参政法(7) 1972年的共同体法宪法惯例和宪法原则:国王统而不治,国王不能为非,议会至上原则,责任内阁制英国宪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第二,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得到确认。
第三,政党政治走上政治舞台。
随着英国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型,议会至上的原则受到挑战,权力中心由议会转向内阁。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了解)(1)独立宣言(2)《邦联条例》(3)1789年《美国宪法》宪法正文(4)宪法修正案美国宪法的发展主要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解释和创设宪法惯例的形式来实现的。
(三)法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了解)1.1789年《人权宣言》2.1791年《法国宪法》3.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4.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四)宪法产生的条件(掌握)1.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文化条件: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
用科学批判神学,用人权反对专制,使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法治主义、分权等思想观念得以传播和普及。
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增多、法律体系日渐完善和整合需求是宪法产生的法律原因。
简述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一)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
(二)五四宪法五四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被称为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三)七五宪法是一部有严重缺点、错误的宪法(可参阅文化大革命)。
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30条,被称为七五宪法。
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
(四)七八宪法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60条。
被称为七八宪法。
(五)八二宪法八二宪法我国当前现行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并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修正。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就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根本法的形式给出了答案。
宪法历史发展
2004年 指导思想:1、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政治:1、全国人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 政区和军队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 的代表。 2、爱国统一战线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 3、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4、国家主席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 国使节。 5、“戒严”改为“紧急状态”。 6、“国歌”确定为“义勇军进行曲” 经济:1、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 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 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公民的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与 补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人民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是中国历 史上由人民政权制定并公布 实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 件。;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指 导边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 要宪法性文件。 1946年4月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解放战争时 期重要宪政建设纲领,对建国以后的宪法立法和政权建 设有重要历史影响。
内容上对75年宪法做了大的修改,工作中心也转到 经济建设上。但仍存在着缺陷。1979、1980两次进行 局部修改。
(五)1982年宪法 即现行宪法。为适应社会发展,1988、1993、1999、 2004四次对其进行了局部修改。
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颁布
(六)宪法修正案 1988年 经济:1、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
第二章 宪法历史发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
一、宪法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立宪的前提是平等、民主,在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才成为可能。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在和封建主义斗争的过程 中,形成了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制度。宪法只能出现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情况 下。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提出的“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一系列民主思想成为 制宪的理论基础。 4.法律文化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多元化使 得诸法分离、法学教育的发展、立法技术的提高,这 为宪法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准备。
宪法历程简短概括内容
中国宪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制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制定国家宪法。
1954年9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该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等基本制度,明确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官民关系和人民的基本权利等内容。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75年,宪法全面修订。
1954年宪法公布后,我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适应新形势,1958年至1975年期间,我国历经了多次全面修订的宪法,内容涵盖了国家机构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等重要事件。
在这一时期,宪法至少经历过4次全面修订和数次部分修改。
第三阶段:1975年至1982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宪法修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政治方面的深层危机迫使政治领导人们不断反思和有所调整。
在这一背景下,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极大弘扬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自由。
第四阶段:1982年至今,现行宪法实施。
经过三年多的起草、讨论和修改,我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会议上正式通过。
现行宪法强调了国家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规定了国家机构改革和民主选举制度,明确了人民的经济文化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以及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等。
同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宪法也需要根据国家制度和现实需求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
宪法的历史发展1
Guo
Xian
F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制度 和国家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 2.了解旧中国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为确立不同的国 家制度围绕着宪法问题展开的斗争; 3.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宪法发展的曲折过程, 正确理解和掌握指导思想。
古代宪法:
近代资产阶级宪法以 前的所谓宪法,或者 作名词用,表示典章、 制度和普通法令,或 者作动词用,表示制 定、公布和实施法令。 如古罗马、古希腊时 许多城邦国家的宪法。
(一)英国宪 法的产生
讲到宪法, 资产阶级是先行 的。英国也好, 法国也好,美国 也好,资产阶级 都有过革命时期, 宪法就是他们在 那个时候开始搞 起的。
毛泽东
人类历史最早的宪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自1640年暴发,直 到1688年约50年, 经历了内战、共和 国、克伦威尔独裁
阶段和光荣革命四 个时期。
现代意义上的英国宪法,是在资产阶级获得 政治解放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1679年资产阶级 提出并迫使英王签署了《人身保护法》,有效的 维护资产阶级人身权利的同时,为建立资本主义 的司法体制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依据。
二、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和1918 年苏俄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宪法的产 生。
• (一)魏玛宪法 • (二)苏俄宪法 • (三)德国宪法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 (一)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配置 • 1 行政权扩大:(横向)英国的议会 主
权受到行政权的挑战。美国的行政权打 破均势格局,处于核心位置。中国的权 力机关仅仅存在于宪法的规定和理论上。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后,1776年7月4日由大陆会议 通过宣布的《独立宣言》。它宣布:人人生而平等, 确认天赋人权原则。 该宣言在美国宪法史占有重要在 位。被马克思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该宣 言发表后,各州相继起草了州宪法。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选择题)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英国宪法的地位: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享有“宪政之母”的声誉。
英国立宪历史久远,是不成文法的代表,它最先产生了议会政治,建立了代议制度,为后人所仿效。
2、美国宪法的地位:是资本主义国家首部成文宪法,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典。
3、法国宪法的地位: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最早出现的成文法典,诞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后的1791年6月。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一、晚清宪法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2、《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王朝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1、1913年《天坛宪章》2、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3、1923年《贿选宪法》4、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1、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国民党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2、1936年《五五宪草》3、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3、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主要内容:它总结了我国人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认国家性质和任务(2)确认政权组织和原则(3)赋予人民权利和义务(4)规定国家的大政方针2、评价:(1)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协代行人大制定、内容涉及国家根本问题,所以属于宪法性文件。
(2)具有不全面性,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当然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民主革命有待彻底完成、领导经验不足)。
(3)具有宪法史上的历史意义,为54宪法及以后各部宪法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借鉴和基础。
二、1954年宪法(“五四宪法”)1、主要内容:(1)确认国家在过渡时期时期的总任务及其步骤。
第02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3.规定了一些左的城乡 经济政策。 4.减少了公民的权利和 自由。
评 价
1. 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它反映了文化
大革命中德作的路线的严重干扰。他把文化大 革命中德许多错误理论和做法加以法律化、制 度化,使之成为国家生活的最高准则,并为 “四人帮”篡夺权力提供了法律根据。 2. 条文较少,内容简单,规范疏漏,文字上也有 许多不确切、不协调之处,是一部很不完善而 且有着严重缺点和错误的宪法。 3. 它保留了1954年宪法的某些原则,因而从形式 上看它仍是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只存在了三 年,既无法实施,也没有实施。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法”一词的起源
在西方,“宪法”一词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意 为按一定规则组织、确立及结构、命令之意。 古罗马帝国时代,“宪法”一词被用来表示皇帝 的各种建制和他所发布的诏令、谕旨等,借以区 别由市民会议和元老院通过的法律文件。 中国古代,“宪”或“宪法”,主要是指最高社 会规范或国家根本制度准则。 表示一个社会或国家中对于社会秩序具有根本性 的价值观念或规范体系。
①
治义肯 时、定 代封人 的建民 结主革 束义命 和、的 人官胜 民僚利 共资成 和本果 国主, 的义宣 建在告 立中帝 。国国 统主
共 同 纲 领 的 基 本 内 容
:
二、1954年宪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通过。除序言外,分总纲、国家机 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 首都共4章106条。
(四)《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31年6月颁布 共分8章89条。主要内容是:
1.国民党掌握国家的统治权; 2.国民党掌握行政权和其它国家权力; 3.实际确认将介石的个人独裁统治; 4.规定了有限的公民权利 从本质上说是一部反民主的、由国民 党一党专政的宪法性文件。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年至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于1954年颁布实施。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制度,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1975年至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78年)。
这两部宪法修正案主要是对1954年宪法的补充和修改,明确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加强了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3. 1982年至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这是新中国现行宪法。
该宪法在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强调了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加强了对国家机构的监督和制约。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和职权。
4. 1999年至今:宪法还规定了国家安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信仰自由等重要内容,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外,宪法还对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宪法发展第二个阶段
现代宪法的产生以及进一步民主化。其中也 有逆流如德、意,进行清理; 有些国家向现代宪法成功转型; 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颁布宪法,并以鲜明的特 色丰富和发展着宪法; 殖民体系的崩溃,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宪法 以其民族主义特色成为宪法大家庭中的一员。
何谓近代、现代? 我们是与世界或曰西方同步 的现代宪法吗?
第一节 宪法的历史发展概述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二、宪法的发展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 (三)法国宪法的产生 (四)宪法产生的条件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 ——宪政之母
①不成文性;如1628年权利请愿书,1679年 人身保护法,1689年权利法案,1701王位继 承法等等; ② 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王权及其所 代表的制度外壳被保留下来了; ③旧的法律成为新宪法的组成部分; ④英国宪法不具备根本法的形式特征。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权力方面,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 的发展趋势; 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宪法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 成为一种潮流; 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1、行政权力扩大化------国家权力集中化 2、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规定越来越多 并因而在宪法中形成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 度------宪法已不再是仅仅是政治法,而是内容更为 全面丰富的社会法。
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权利的规定; 宪法对社会权利的规定; 对环境权的规定; 强调权利的保障。
1、对国际法的直接承认和接受,如德国基 本法就规定“国际法的一般规则是联邦法律 的组成部分,它们优于法律,并且直接为联 邦领土上的公民创设权利和义务”; 2、对国家主权有条件的限制,如欧盟成员 国; 3、人权方面的国际公约,使得公民基本权 利领域呈国际化趋势; 4、宪法国际化趋势,从以前的强制改造为 主动顺应国际化趋势。
近代宪法的特点——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 主流; 宪法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 自由主义色彩; 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 在政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 宪法基本上是西方的政治法律现象。
现代宪法的产生标志—— 1918年苏俄宪法、1919年《魏玛宪法》
1918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 意义: 使宪法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族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 本法; 第一次系统地规定了经济制度,扩大了宪法的调整 范围; 使宪法成为世界政治法律现象。
1919年《魏玛宪法》
德国工人运动高涨时期制定的,具有社会改 良主义色彩。 确立了内阁制共和政体和联邦制; 使私有财产受到限制,宪法中自由主义精神 受到抑制,福利社会的思想受到倡导; 行政权力扩大的趋势被宪法认同; 政府具有广泛干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权力。
宪法渊源的多样化—— 宪法修改较为频繁—— 宪法修改程序简化??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 ——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 1779邦联条例—— 1787年联邦宪法 1789年生效 分权制衡、联邦主义、代议制政府等。
(三)法国宪法的产生 ——欧洲大陆最早的成文宪法
1789年7月14日《人 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1791年宪法 1793年宪法 1795年宪法 1799年宪法 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人权与分权思想
(四)宪法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 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2、政治条件 较为完备的民主政治 3、思想文化条件 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 4、法律条件 法律体系统一的需要
二、宪法的发展
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限 分为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近代宪法的发展
现代宪法的发展 以二战为界限可分为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