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文化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方言除了自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它还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与其他门类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状况所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在研究方言的民俗文化现象时,还要研究其它民俗文化。比如在研究方言中上述避讳的现象时,同时还需要研究禁忌民俗,礼仪组织民俗等。我们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将民俗文化划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大类。下面我们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个方面来论述方言与其他门类民俗文化的关系。
一.物质民俗在方言中的表现
物质民俗包括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都属于生活民俗的范畴。在饮食习俗方面,南方与北方就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种水稻,而北方则麦类为主。水稻的籽儿去掉壳就能吃,因此叫“米”,米就是“去皮后作物的子实”,如稻米、花生米等。小麦磨成粉以后才能吃,因此叫“面”,粉状的东西都叫面,如豆面、药面等。在南方方言中,麦子磨成的粉不能直接叫“面”,而应该叫做“面粉”。与此相似,在北方方言中,大米做成的主食不叫“饭”,而应该叫做“米饭”。虽然是细微的差别,但是却很容易产生歧义。在北方方言中所说的洗澡,到南方却成为洗浴了,到粤语区则成冲凉了。南方不见冰雪,管冰叫霜(厦门),或叫雪(广州),哪怕是后起的新词也要按照原来的套路创造,广州话还说雪条(冰棍儿)、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雪屐(冰鞋)、雪茸(刨冰);而在哈尔滨,各种不同形状的冰雪的名称不下数十种:冰渣儿、冰脑子、冰流子、冰层,雪糁子、鹅毛雪、冒烟儿雪、大片雪、小清雪等等。[5]在客赣方言区的住房叫“屋”,而屋子则叫“房”、“间”或“房间”。这与北方方言区的说法是恰恰相反的。
二.社会民俗在方言中的表现
我国作为一个重视名分和宗法的礼仪之邦,有着庞大而琐细的亲属称谓系统。亲属称谓是民间亲属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民俗的一种。民间亲属制度是关于民众的亲属关系、亲属观念和亲属称谓的社会规范。称谓可分为面称和背称,自称和他称,谦称和敬称等。方言中的称谓系统能够反映出该方言使用区独特的风俗文化和人文底蕴,这个称谓本身就蕴含着传统的民俗风情、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我国亲属称谓能够折射出民俗文化中浓厚的宗族伦理观念,因而特别注重人家关系的亲疏长幼。
亲属称谓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同样的人际关系,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称谓。南方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与北方方言亲属称谓有着很大的区别。南方方言区的亲属称谓五花八门,各有一套系统的称谓体系,但是北方方言区则比较统一。例如,普通话中的祖母,在大部分的北方方言区几乎都称“奶奶”,而南方的称呼就千奇百怪了,同一方言区也有不同的称呼。[7]如下表所示:
地区北方温州南昌厦门广州福州岳阳长沙
称呼奶奶娘娘婆婆妈仔阿嬷依嬷细爹娭姆
称呼儿子儿崽仔仔仔崽崽
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出,统一亲属称谓在不同方言区的差异,这也体现了南北社会民俗的差异。在有的方言称谓中,还可以窥测出该地区的性别态度。比如在湘方言中,有些地区就没有女性称谓,他们把祖父和祖母都称作“爹”,只是分别在前面加上“大”和“细”,以示区分。
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阶级社会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三.精神民俗在方言中的表现
事实上,按照山狄夫在《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门类的划分,方言也属于精神民俗的一部分。但是,方言同时还是其他精神民俗现象的承载者。民间艺术也是精神民俗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有许多都是通过方言来表现民俗文化的。它是在社会的中、下层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的艺术创造活动,如民歌、谚语、戏曲等。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流行巫术,而且以楚国为最盛。《楚辞•九歌》就是巫师迎神送神所唱的歌辞。在《楚辞》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楚地精神民俗提供了大量的语料,如“兮”字的大量使用是楚地拟声叹词发达的结果。
在江西地区的采茶戏,是在民间歌舞采茶歌和采茶灯等表演基础上形成的,大部分都与收茶季节活动有关。其演唱形式很简单,由一人无伴奏独唱,发展成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如下面的这首采茶歌,就夹杂了大量的方言和语气词:
天顶哪哩落雨仔呀弹呀雷啰公伊呀
溪仔底哪哩无水仔呀鱼啰这个乱呀撞啰啊
爱着哪哩阿娘仔呀不呀敢啰讲伊呀
找仔无哪哩媒人仔呀斗啰这哩牵呀空啰啊
大只哪哩水牛仔呀细呀条啰索伊呀
大仔汉哪哩阿娘仔呀细啰这个汉呀哥啰啊
大汉哪哩阿娘仔呀不呀识啰宝伊呀
细仔粒哪哩干乐仔呀较啰这哩贤呀翔啰啊
通过民俗来收集方言,是方言研究的一个传统;透过方言来探求民俗,又是民俗研究的必由之路。方言是民俗得以延续的载体,民俗是方言表现的重要内容。方言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亦随其消亡而消亡;而许多民俗如果没有方言的润色也会黯然无光。方言是全民语言的一个分支, 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是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共同语或一种语言中的标准语而说的。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提出了民俗学对象的“三分法”: 习惯(社会技术);口碑(语言艺术) ;感情、观念、信仰(心意现象) 。语言民俗是民俗的一大门类,广义的语言民俗指的是那些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 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两个部分;而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其中的民间语言部分, 不包括故事、歌谣等成篇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 是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 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因此,不管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还是从我们研究方言和民俗的需要来讲,二者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一、民俗因不同地域的方言而差别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俗是第一性的,方言是第二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能产生与之相应的方言词;民俗是产生方言词的基础,没有民俗就没有方言。然而,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不同的民俗形式在同一地区用不同的方言词表示;同一种民俗现象在不同的地区需要附着在不同的方言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