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市级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市级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8ebd43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7.png)
市级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讽喻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文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个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学情分析:对学生而言,本文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这篇文章运用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有意识的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设疑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文章的实质,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古诗。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诗句,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
3.体会作者对卖炭翁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4.通过学科教育能给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开拓视野,形成科学与人文价值。
5.利用网络空间讲授助手展开课题的创新,让学生更活泼理解人物形象刻画。
教学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简述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设疑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讲授课时:一课时讲授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2.“宫市”制度。
3.用白话文扩写课文。
二、情景导入XXX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XXX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XXX,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1]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卖炭翁》是XXX《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元和初年,这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卖炭翁》公开课教学课件(部编人教版八下.
![《卖炭翁》公开课教学课件(部编人教版八下.](https://img.taocdn.com/s3/m/16479ed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f.png)
《卖炭翁》公开课教学课件(部编人教版八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诗歌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为《卖炭翁》。
本诗通过对卖炭翁艰辛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关爱和同情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卖炭翁》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卖炭翁生活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卖炭翁》,感受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意。
3.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中的意象,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6. 例题讲解:结合诗句,讲解如何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作者:白居易3. 诗意解析:卖炭翁:艰辛生活意象:南山、北雪、炭火、牛车思想感情:关爱劳苦大众4. 鉴赏方法: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答案:意象:南山、北雪、炭火、牛车等;表达技巧:对比、夸张、比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进一步了解白居易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意解析中意象的理解;2. 鉴赏方法的掌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紧密结合;4. 作业设计中答案的详细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 (6)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 (6)](https://img.taocdn.com/s3/m/ea69aa206137ee06eef91849.png)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课前展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齐诵诗歌二、情境导入1我国唐代有三位大诗人,大家知道是谁吗?谁能说出他们在诗坛的雅称。
2讲述白居易“长安居大不易”的故事,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魔”白居易的作品《卖炭翁》三、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就选自其中。
四、创作背景,诗歌体裁1、乐府诗与“新乐府运动”。
2、文体:叙事诗,讽喻诗。
3、指导阅读注释,了解“宫市”。
五、感知课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情感。
2、分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语句和内容。
六、思考探究1、诗歌围绕卖炭,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烧炭——运炭——抢炭2、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运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3、诗中塑造了哪两类人物:卖炭翁,宫使4、诗歌从哪些角度描写卖炭翁的?年龄特征-----翁职业-----伐薪烧炭劳动地点-----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心理-----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矛盾心理: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铺垫。
(生活困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运炭是否辛苦?行动: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天寒一“一尺雪”地冻——碾冰辙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的艰辛、运炭的艰难。
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5、诗歌从哪些角度描写宫使的? 宫市宦官:黄衣使者白衫儿外貌------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行动------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6、说说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特点?卖炭翁:劳动艰辛;生活困苦;无力反抗。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a8405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2.png)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fe3b6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0.png)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卖炭翁》全诗阅读与理解。
2.分析《卖炭翁》的诗歌背景、主题和意境。
3.掌握诗中重要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4.领悟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今天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此外,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诗歌意境的讲解,可能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用更生动的语言和事例来阐述,以增强学生们的理解和感受。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对知识点的掌握,但可能过于注重知识本身,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一点,努力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全面发展个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主题的理解:《卖炭翁》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败与贪婪,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诗歌意境的把握:分析诗中通过具体描绘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展现出的深刻意境。
-修辞手法的识别:掌握诗中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意境与情感的结合: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中的意境与情感,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2b43964be1e650e52ea99df.png)
《卖炭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背景】宫市,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
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有相关记载: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扫清字词障碍1.播放【影音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参考:鬓(bìn)辗(niǎn) 辙(zhé) 两骑(jì) 敕(chì) 麾(huī)薪:柴。
辗:通“碾”,轧。
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
叱:吆喝。
直:通“值”,价格。
2.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探究学习朗读诗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苦”。
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
这苦也有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
具体词句: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外貌);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2.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明确:“霸”。
具体词句: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3.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卖炭翁》教案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卖炭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7f47b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6.png)
一、教学内容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卖炭翁》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容。
2.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典故等,如“卖炭”、“一秤”、“三顾”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勤劳、诚实、善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典故。
-针对成语、典故的来源、意义、用法等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设计相关语境,让学生进行成语、典故的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分析卖炭翁形象及其寓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剖析卖炭翁形象及其寓意。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勤劳、诚实、善良等品质的重要性。
(4)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结合历史、社会等知识,设计跨学科研究课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勤劳诚实的人?”(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卖炭翁》中所体现的勤劳、诚实、善良的奥秘。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8a37cb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6.png)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 .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2、检查预习薪(xīn) 鬓(bìn) 碾(niǎn) 翩(piān)叱(chì) 骑(jì) 系(jì)三、朗读课文(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
(2)教师朗读四、思量《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五、理解文意、句意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
关键词、重点句、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六、卖炭翁形象分析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七、句子分析文章多处使用了对照,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照,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照,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照,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照,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a8fe1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7.png)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热情,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并未充分投入到角色中,对卖炭翁的生活状态体会不深。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角色扮演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从而更好地体验角色。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扮演卖炭翁,体验其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读和诗人情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和情感共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文化差异: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唐代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这是理解诗歌背景的难点。教师需要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
-创作技巧: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技巧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举例:在讲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时,教师可以强调“南山”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它还象征着卖炭翁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诗人对此的深刻描绘。
初中语文八年级24《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24《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3114c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1.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24《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体会乐府诗句式和用韵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诗人情感,了解“新乐府"的诗歌主张,感受诗人“不平则鸣”的社会担当。
教学重点解读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白居易是中唐一声嘹亮的号角。
他的诗歌名传后世,他的文字历久弥新。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正是这个时节的西湖风光,清丽流畅,充满生机,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了解白居易诗歌的另一番风格,解读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走近文本1.请大家听音频朗读(2分钟),圈出生字生词。
2.这是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在卖炭前后还经历了哪些事?请根据课文,梳理情节,补充括号内容。
3.请你从文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卖炭翁的形象。
明确:可怜。
走近人物1.课文中哪些文字描写了他的可怜?(分析形象,点明手法)(1)阅读第一段,看看字里行间是怎样体现卖炭翁的可怜?谋生艰难:“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翁,指年老的男子。
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仍为谋生操劳,生活毫无保障。
“伐薪烧炭”仅仅四个字的动作,就写出了老人谋生不易艰辛劳作的情景。
可以想见最终烧出的千余斤炭,来之不易。
“南山",这里是指“终南山”,位于长安城外四十里,道路遥远,山深林密,人迹罕至。
后文中卖炭翁从“晓驾炭车碾冰辙"走到“牛困人饥日已高”,也透露出这段卖炭路途的遥远难行。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作者抓住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这是卖炭翁常年烧炭留下的痕迹。
这样的辛苦,落在一个“两鬓苍苍"的老人身上,尤其让人不忍。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个设问,看似寻常的交代,告诉读者卖炭翁的生活处境。
卖炭翁公开课教案
![卖炭翁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c1592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2.png)
卖炭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卖炭翁的形象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3、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卖炭翁的形象。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1)学习诗歌的描写手法,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等。
(2)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唐朝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为了生计,在严寒的冬天辛苦地烧炭、卖炭,却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卖炭翁》,去了解这位老人的悲惨遭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评价。
(四)精读诗歌,赏析内容1、分析卖炭翁的形象(1)诗歌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两句写出了卖炭翁长期劳作、烟熏火燎的外貌,表现了他的辛苦和贫困。
(2)卖炭翁的心理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两句写出了卖炭翁虽然身上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寒冷,这样炭就能卖个好价钱,表现了他矛盾的心理。
(3)通过对卖炭翁外貌和心理的描写,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卖炭翁是一个勤劳、贫苦、善良的劳动人民形象。
2、分析宫使的形象(1)诗歌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宫使的行为?明确:“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ba0ae783b3567ec112d8a0b.png)
《卖炭翁》教学设计1辗.(ni ǎn )车辙.(zh é) 两骑.(j ì)敕.(ch ī)叱.(ch ì) 系.(j ì) 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同“碾”,轧)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初读感知】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
2【品读鉴赏】1.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写作技巧】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
这是全诗的诗眼。
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
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
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
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投中了篮球筐。
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第24课《卖炭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卖炭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617baa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e.png)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古人的社会生活及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课文《卖炭翁》的学习,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精髓。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文本,形成独立见解。
-举例:分析课文中“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等句子,理解卖炭翁勤劳、艰辛的生活状态。
(2)重点词汇、成语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并能正确运用。
-举例:学习“炽热”、“勤劳”等词汇,并能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特殊句式的掌握:使学生学会识别并运用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对偶、排比等。
第24课《卖炭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卖炭翁》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课文《卖炭翁》的阅读与理解;分析卖炭翁的形象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成语及句式;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卖炭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代诗词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成语的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比、举例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部编版八下语文卖炭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下语文卖炭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4d2f1b7a417866fb94a8ec7.png)
部编版八下语文《卖炭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朗读、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教学重点及难点:通过品析《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来领会人物的“可怜”。
教学设想: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
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指导:1.师范读,学生注意课件上红字的读音,并听清朗读的停顿和节奏。
2.正音,划分节奏。
3.学生男女合作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4.再次从情感上指导,第一节读得要慢、低,第二节读得要快、高,全班齐读。
5.根据情感两节用不同的节奏来读:第一节用二二三拍,第二节用四三节拍。
三、读懂内容: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提示:可以借助注释帮助理解)补充注释:伐:砍伐愿:希望把:拿驱:赶四、读懂人物,品味情感:1.本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情感的是哪个词?可怜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出卖炭翁的可怜呢?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先读后品,品析不到位的地方,其他组员补充。
)3.探究卖炭翁可怜的社会原因:原作下有题注曰:“苦宫市也”“宫市”是什么呢?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集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4.主旨及情感: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出示白居易的《观刈麦》,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人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下层穷苦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11264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3.png)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理解卖炭翁的艰辛生活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卖炭翁的生活,感受诗中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感受。
-在讲解古文句式时,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的省略句式,解释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在挖掘课文主题时,教师可以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教师应教授学生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如关注特殊词句、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等,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卖炭翁》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常见文言文词语、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
3.增强学生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从不同角度审视、解读文学作品,发表独立见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卖炭翁》,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词语解释: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难词,如“炭”、“寒”、“瘦”等。
3.句子翻译: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翻译,理解句子含义,提高古文翻译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初中语文八年级24《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24《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910c6d1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b.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24《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卖炭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卖炭翁》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中的一首诗歌。
本单元围绕“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的主题,选取古代诗文篇目,来表现古人的哲思与情怀。
《卖炭翁》作为白居易的一首经典叙事诗,无论是精彩的情节叙述,还是经典的人物形象刻画,均堪称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典范。
在《卖炭翁》一诗中,作者通过叙述卖炭翁的故事,运用富有张力的语言,刻画了悲苦的老翁形象及蛮横无理的宫使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形象谱系。
同时白居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歌创作主张,以卖炭翁的悲惨故事来对朝廷进行警戒,从而表现了作者对下层百姓的同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独特情怀。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浅显的古代诗文,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及句式,掌握了一些文言阅读方法,这是继续学习古诗文的有利因素,本节课可采用以读促学,以学促学。
但由于在内容及情感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来欣赏古代经典诗歌,使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立体化。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积累重点词语意思(薪、营、直);(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
(3)体悟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通过古诗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体悟作者的文人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唐代诗人白居易素有“诗魔”“诗王"之称,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其创作的众多诗歌中,叙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备受人们的青睐,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经典叙事佳作《卖炭翁》,共同感受诗人笔下经典的故事情节和的独特艺术形象塑造。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叙事诗)二、诵读经典,聆听古韵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朗读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中的读音,自由朗读诗歌。
初中语文24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24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d3fa76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e.png)
初中语文24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01【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中所叙之事,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重点)2.细细品味文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并在写作中有所借鉴。
(重点)3.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02【课前准备】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读懂诗歌。
03【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在一个冬天的中午,中唐长安集市中有一位老人晕倒在雪地上,周围围满了关心的人群,议论纷纷。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刚好目睹了经过,并将这件事写成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一、诵读全诗,感知内容1.指明一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
强调字音:裳cháng (比较:衣裳shang)、辗niǎn、敕chì、系xì。
2.学生配乐齐读,教师点评。
过渡:要想读得更有感情,我们就要感知内容,读懂课文。
3.感知内容。
出示PPT:这是一首叙事诗。
请围绕“炭"字梳理事情经过。
明确:烧炭—运炭—失炭过渡:这首诗的标题是《卖炭翁》,整个故事也是围绕着卖炭翁展开的,作者在文中用浓墨重彩刻画其形象。
看来,“卖炭翁”是读懂课文的钥匙。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卖炭翁"。
二、字斟句酌,走近“老翁”1.诗人对卖炭翁怀有怎样的感情文中有没有哪个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情感预设:同情怜悯;“可怜",这是作者对卖炭翁最鲜明的情感表达。
2.作者又是如何展现其“可怜”的呢活动一:借助以下句式和资料,品味卖炭翁的“可怜之处"。
卖炭翁真是太可怜了,你看他“(诗句)”,可怜在(具体分析)(出示助读资料)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城南四十里以外。
山深林密,人迹罕至。
烧炭的流程:①筑一个土窑;②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③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④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⑤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⑥一车炭千余斤,需要五千斤的木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bde73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9.png)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卖炭翁》全诗的阅读理解,尤其是对诗句内涵的把握,如“伐薪烧炭南山中”描绘的劳作场景,“卖炭得钱何所营”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如“炭热冰消”的比喻,以及整个诗歌的结构对偶。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基本内容、诗句理解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劳动者形象和诗歌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劳动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同学能迅速把握诗中的意境,体会到劳动者的辛勤;而有的同学则对诗歌的深层含义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诗歌分析练习、角色扮演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二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歌背后的深意。
-主题思想:深入探讨诗歌表达的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诗人背景: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人为何创作此诗。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ff4ca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35.png)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语感和记忆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爱和同情。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修辞手法等。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合作探究。
3. 实践法:朗读、默写、表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卖炭翁”这个故事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
(2)标注不理解的词语,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提问。
3. 讲解分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实践环节:(1)朗读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语气、节奏等。
(2)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巩固记忆。
(3)表演创作: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诗歌相关的表演节目。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卖炭翁》的读后感。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白居易的诗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2、检查预习薪(xīn)鬓(bìn)碾(niǎn)翩(piān)叱(chì)骑(jì)系(jì)三、朗读课文(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
(2)教师朗读四、思考《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五、理解文意、句意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
关键词、重点句、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六、卖炭翁形象分析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七、句子分析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八、课堂小结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
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九、作业布置背诵《卖炭翁》全文《卖炭翁》教案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导入新课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板书:讽喻诗、叙事诗)讽喻诗有什么特点?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四、分析鉴赏诗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板书:烧炭——运炭——抢炭)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
(板书:可怜)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秋、冬季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是盼望天气怎样?——变暖和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4、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这个运炭过程?——艰辛“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身上衣裳口中食”。
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6、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对啊,实际是一点用处没有的,你们是学服装的,你们说说“半匹”“一丈”是什么感念?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
“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
“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
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他能反抗吗?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对比:地位悬殊)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
你可以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这一点?“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