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易错辨析1】东北地区就是指东北三省吗?提示不是。
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其范围除了东北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3.自然条件(1)气候(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易错辨析2】东北平原的农业熟制都是一年一熟吗?提示不是。
东北平原中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的熟制为一年一熟;辽河平原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以种植冬小麦,农作物可两年三熟。
4.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4)广阔的国内市场。
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易错辨析3】三江平原素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提示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例1】(2019·石家庄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茶树具有喜温畏寒、喜湿恶水、喜光怕晒、喜酸怕碱的特征,有“高山有好茶,平地有好花”之说。
必修3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地理条件
3、地形、土壤条件:
(1)地形、土壤条件分析
地形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西——大兴安岭 山地 北——小兴安岭 东——长白山地 主要地形
森林资源丰富,为 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南——辽河平原 平原 北——松嫩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居 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东——三江平原 高原 :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南部
中部
暖温带
中温带
3600 ℃
1000℃~ 3600℃
北部
寒温带
1000℃
思考题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 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 利影响?
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A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限; B一年只能一熟,春种秋收; C春秋两季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 收成; D漫长寒冬需要解决牲畜的御寒和饲料供 应问题等
2、气候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冷夏暖,雨热同期
农作物 一年一 熟
降水量:300mm~1000mm
改造程度: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制约着区域农业的生产品 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地区 温度带 ≥10℃的积温 作物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 水果 春小麦、大豆、玉米、 高粱、水稻、甜菜、亚 麻 春小麦、大豆
活动
(2)有。 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 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 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 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 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 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 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 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二、农业 布局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旨在通过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和推动,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单一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限制了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比较有限。
2. 技术水平落后相比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的农业农村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种植和生产技术不够先进,劳动生产率偏低,这导致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竞争力不足。
3. 地理环境恶劣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土地资源相对贫瘠,这些不利的地理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4. 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东北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相对狭窄,由于交通条件落后、信息不畅等原因,使得农产品的销售面临较大的困难,农民的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1. 多元化发展农业产业为了突破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东北地区可以加大对其他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新的农产品。
比如发展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畜牧业等,以丰富的农产品种类来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
3. 发挥适地适作优势东北地区可以针对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重点发展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品种,并且可以适当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
4.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东北地区可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规模,增加农民的收入。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对东北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对东北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摘要】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等,导致农业发展陷入困境。
为了推动东北地区农业转型升级,应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
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推动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东北地区农业有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提升。
对于东北农业发展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东北农业发展、现实问题、困境分析、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措施、展望、思考。
1. 引言1.1 对东北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东北地区农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农产品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为了摆脱困境,东北地区农业需要转型升级。
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水利设施改造,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率,助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需要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农业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推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朝着更加绿色、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对于东北地区农业的未来展望,我们可以看到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各方合作努力下,东北地区农业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我们坚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东北地区农业一定能够迈向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
2. 正文2.1 东北地区农业面临的现实问题1.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传统种植模式和土地利用方式落后,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技术
农业种植技术优 势明显
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 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 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
村经济发展格局
社会 经济 条件
交通 环境
交通发达,对外 联系方便
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较晚,人口 密度较低
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农业经营 规模较大;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
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山地森林资源丰 富,是我国三 大林区中面积最大的
条
件 水源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规模
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高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 单产量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
基地的条件之一
地理条件 工业基础
特征
影响
重要的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 件
地理条件
特征
影响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 冷,夏季温暖,年降水 量300-1000mm,降水 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
东北地区的水热条件基本上满足一年一熟作 物的生长需求,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4-10月;
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自 然
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三类 地形单元相对完整
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讲解

谢谢合作!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 夜温差大,作物生长,因此 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 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 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 米的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 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发展事业,增加 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 建设和水利建设。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 方向。
教学重难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 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 重中之重。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
黑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 部、三江平原西部
黑钙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中部 大兴安岭两侧
特点:
有机含量高,土 层深厚、肥沃、 生产力高
3.社会经济条件:
影响
特点
因素
工业
工业基础好
对农业的影响 农牧兴工,工促农牧
交通
交通发达 对外联系方便
依托农业技术优势 发展外向型农业
人口 历史
人口密度较低 开发较晚
依次为
A.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B.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C.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4.下列关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及其对
C 农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土、黑垆土广泛分布
B.西部高原由于距海较远,降水很 少,形成荒漠
C.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 影响
大豆、小麦 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D
C 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高二地理必修3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
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二)地形和土壤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表4-2表示。
表4-2 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
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
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寒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政策的支持,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短几十年中,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粮食种植业逐渐向多元化的农业产业转型,畜牧业、水果种植业和特色农产品等农业产业的发展迅速壮大。
特别是在畜牧业方面,东北地区的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速,养殖业已成为东北地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同时,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服务业转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农户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向农业庄园经营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模式。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东北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突破,尤其是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智能化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例如,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和新型玉米品种,极大地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东北地区还致力于开展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优势农产品的培育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各类农产品。
结合地方的优势条件,东北地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例如,黑龙江省以优质大米、大豆和优质长粒玉米为代表的粮油作物;吉林省以优质玉米、优质大豆和小麦为代表的粮食作物;辽宁省以黄普和祥云为代表的苹果和樱桃;黑龙江省以松花江大米和龙江甜菜为代表的粮油作物等。
这些优势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国外,为东北地区的农业增加了新的发展动力。
四、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升。
东北地区通过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两大优势_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两大优势_
1、土地资源优势
东北沃野千里,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条件优越。
其土地资源优势的特点是:
①耕地广大。
东北区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全国人少地多的地区。
其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②土壤肥沃。
东北大部分平原地区的土壤是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生产力较高,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
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③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东北地区地势平坦,地面坡度小,耕地集中连片,非常适于机械化作业和进行其他农田建设。
2、森林资源优势
①全国最大的林区。
森林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人均林地面积,为全国人均林地面积的8倍。
森林覆盖率,为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2倍多。
②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③宜林地区广。
④森林树种丰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地理条件1.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纬度高,跨度大。
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作物、树种多。
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海陆位置:东北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为林业和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③相互位置: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
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2)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积温不足(低温冻害)。
②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北部寒温带以林业为主;中部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
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
东部山区降水多,以林业为主;河谷盆地种植水稻。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发展种植业。
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3)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利于多种经营。
山地以林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耕作业为主。
(4)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5)土地条件: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益农益林益牧荒地丰富;(耕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6)生物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优良;南部海域辽阔,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淡水湖和水库。
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1)工业基础:重要的工业基地,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2)交通条件: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与环境: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
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和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二、东北地区发展林业(或者林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缓慢,材质优良;夏季温暖,雨热同期。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章第3讲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版必修3

第3讲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资源优势⎩⎪⎨⎪⎧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2)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较快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农业布局的变化二、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问题 原因耕地破坏严重耕作粗放,低产田占多数,开垦了不宜耕作的土地 林、草地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毁林、毁草开荒及林区过度砍伐、草地过度放牧湿地环境破坏 开垦沼泽地水土流失严重 长时间大规模开发,黑土流失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作物品种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较低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1.(2012·福建文综)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大气环流C .地形因素D .海陆分布(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答案(1)C (2)A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因素与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起来。
从材料中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大于同一纬度的两侧,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甲处位于东北平原,两侧分别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东北地区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当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粮食安全风险的双重压力。
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
同时,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转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加大非粮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降低粮食自给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东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要加大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有限,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要采取措施,推行科学耕作、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提高农产品的生态品质。
另外,要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缺乏,农民贷款难、贷款成本高。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其设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产品,降低农民贷款利率,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农民的金融融资能力。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土地流转、农机化、农业产业化等问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转移农业劳动力,鼓励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合作社,提供土地流转、农机购置、技术培训等支持。
同时,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等多个方面入手。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鞍山钢铁
沈阳机械制造
工 业
大庆石化
发 展
大连化工
制作:史鑫
长春汽车工业
第二章第三节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制作:史鑫
第二章第三节
农业生产条件及布局变化特点: 农业生产条件及布局变化特点:
自然条件 优越
社会经济 条件好
我国重 要的商 品农业 生产基 地
农田向东 西两侧推 进 城市周围 涌现副食 品基地
第二章第三节
制作:史鑫
第二章第三节
制作:史鑫
第二章第三节
人 类 北大荒行 为 北大仓
制作:史鑫
第二章第三节
制作:史鑫
第二章第三节
东北地区 范围
本区域总面积达 东北地区包括: 124万平方千米 124万平方千米,约占 东北地区包括: 万平方千米, 黑龙江 、____、 _______、吉林 、 全国陆地面积的12.9%, 全国陆地面积的12.9%, 辽宁 及内蒙古 _______及内蒙古 人口约1.2亿 人口约1.2亿,占全国 自治区________。 自治区 东部 。 总人口的9.2%。 总人口的9.2%。
制作:史鑫
课堂探究
根据东北地区农业开发 中出现的问题,假如您是一 位决策者,请您提出东北地 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苹果梨
第二章第三节
苹果
柞蚕
鹿茸
人参
制作:史鑫
兴安落叶松
白桦林
第二章第三节
制作:史鑫
第二章第三节
1.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 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
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纬度高,跨度大。
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作物、树种多。
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海陆位置:东北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为林业和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③相互位置: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
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2)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积温不足(低温冻害)。
②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北部寒温带以林业为主;中部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
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
东部山区降水多,以林业为主;河谷盆地种植水稻。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发展种植业。
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3)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利于多种经营。
山地以林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耕作业为主。
(4)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5)土地条件: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益农益林益牧荒地丰富;(耕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6)生物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优良;南部海域辽阔,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淡水湖和水库。
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工业基础:重要的工业基地,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2)交通条件: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与环境: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
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和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二、东北地区发展林业(或者林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缓慢,材质优良;夏季温暖,雨热同期。
(地形条件:)周围山地环绕,宜林地区广。
(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三、东北地区发展畜牧业(或者畜牧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西部高原降水量400毫米资源;松嫩平原西部和部分林区降水更多。
(地形条件:)地形开阔平缓。
(草场资源:)西部温带草原是优质草场,农耕区饲料丰富。
四、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评价
1.东北大米质量优良的气候条件
热量不足,作物生长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积累多;气候寒冷,物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种植业)的影响
(1)影响作物品种:喜凉作物。
(2)影响熟制:主要是一年一熟,南部两年三熟或者一年两熟,北部不能发展种植业。
(3)影响农作物生长季节:4~10月,生长时间长。
(4)影响农事活动:春播、夏管、秋收、冬闲。
(5)影响作物品质:品质优良。
(6)影响分布地区:分布在南部和中部。
3.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对农村综合发展的有利影响
农忙季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农闲季节,发展副业,增加收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4.东北地区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冬寒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较肥沃:冬季多积雪,减少蒸发,春季融化,补充水分缓解春旱,改善土壤墒情;热量不足,作物林木生长时间长,病虫害少,品质优良。
(2)不利影响:不能种植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仅能种植一些喜温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易出现低温冻害;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牲畜防寒问题;北部不能发展种植业,只能发展林业。
5.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对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1)影响降水:冬季积雪。
(2)影响土壤:冬寒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肥沃:冬季积雪,减少蒸发,春季融化,补充水分,缓解春旱,改善土壤墒情。
(3)影响冻土: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分布较广。
(4)影响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
(5)影响水文:封冻期长;有春汛;有些河流(如松花江)有凌汛。
6.冻土对气候和其他要素的影响
(1)增加了气候的寒冷程度。
(2)影响地表水下渗,沼泽广布。
(3)影响交通运输、水利及城乡建设。
7.东北地区沼泽广布的原因
(1)气候:降水较多,集中于夏季;气温较低,蒸发量小。
(2)地形:三江平原等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3)冻土: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五、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森林减少;湿地和沼泽破坏等。
(2)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农业生产比较粗放;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结构不合理。
2.黑土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1)提高黑土费力:合理耕作;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2)防治黑土流失:植树造林;治理坡面、沟壑。
3.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措施
(1)禁止乱砍乱伐,防止毁林开荒。
(2)营林为主,营造速生丰产林,退耕还林。
(3)合理采伐,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
(4)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5)促进珍贵树种更新。
(6)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
(7)防御森林火灾。
4.保护湿地的措施
建立湿地保护区;退田还湿地;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