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史第二章2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6.隋唐长安
宇文恺规划 完整体现了《周礼· 考 工记》的城市形制规 则 先测量定位,后筑城 墙、埋管道、修道路、 划定坊里。
宫城居中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形式采用坊里制, 108坊。坊门坊墙,东 西两市。
7.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内城、皇 城、宫城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宫城居中
结合街道景观建设的需要形成标准的住房平面及街道设施;
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城市美化运动
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入城市中,出现了围绕 城市公园布置联列式住宅的布局方式;
奥姆斯特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
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 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全面推广。
6.有机疏散理论——分散主义理论
1943年沙里宁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主要思想:
(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 ;
(2)城市规划是动态的 ; (3)城市的功能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当分散的离心 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发展的现象; (4)他认为,以往的城市是把有秩序的疏散变成无秩 序的集中,有机疏散可以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 的分散。 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
(2)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人口3万人,占地4404.7hm2,城市外围有 2023.4hm2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生产用; (3)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 地20 hm2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其中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 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再外一圈为住宅,最外围建设各类工场、仓库和市场 ;
2.古罗马时期 建造大量的营寨城 (提姆加 得)

城市规划原理2014

城市规划原理2014

2)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 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放射出六条大 道,由内向外依次为:中央公园 (20hm2)——公共建筑(市政厅、 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医院等)—— 公园(58hm2)——商店和商品展览 馆——住宅——林荫道( 宽128m,中 间有学校、儿童游戏场、教堂等)—— 花园住宅——永久绿地
1-图书馆 2-医院 3-博物馆 4-市政厅 5-音乐厅 6-剧院 7-水晶宫 8-学校运 动场
“300万人城市”: ——中央为商业区,有40万居民住在24座60 层摩天大楼; ——高楼周边有大片绿地; ——周围的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的多层 连续板式住宅楼; ——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平面是现代化的几何形构图,矩形与对 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 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2.康帕内拉——太阳城
城市结构为7个同心圆,财产公有制。
3.罗伯特· 欧文——新协和村
欧文提出以“劳动交换银行”和 “农业合作社”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 费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1817年提出 “新协和村”的示意方案,居住人口 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和幼儿园。 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 一分配。
4.傅立叶——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
傅立叶1829年在“工业与社会的新 世界”一书中,提出以名为“法朗吉” 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由1500—— 2000人组成公社,实行有组织的大生产。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西方早期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 1.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发表著作 《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1902年再版 时以《 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 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第二章 外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与范例

第二章  外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与范例

古罗马时期的提尔城
古罗马时期的庞培城
庞 培 城 丰 足 大 街 的 街 面
庞培 城狄 奥斯 库里 宅的 中庭
庞培古城的市苑全景,正中高台为朱 庇特神庙,远处背景为维苏威火山
第四节 中世纪的城市建设
一、背景:
1)历史学家一般将从西罗马帝国亡到14-15世纪 欧洲资本丰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漫长的封建 时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西 欧由于生产力的衰退、战争频繁的破坏、国力的弱小 以及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束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 展十分缓慢,思想领域缺乏有创造力的建树,囚此人 们也习惯把它称为“黑暗的时代”、“黑暗的中世 纪”,用来描述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基本特征。
卡洪城
古埃及城市,又名伊拉洪、拉洪。在 法尤姆绿洲东南部,尼罗河西岸。古埃及 法老大多生前为自己建造宏伟的陵墓,卡 洪城便是为兴建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公元 前1896~前1887年在位)的金字塔陵墓 而修建的一种特殊的居民点,当时人口约2 万人。陵墓完工后,该城便被废弃,逐渐 湮没在沙漠中。
卡洪城
2、城市的结构特征:
3)在中世纪的政治背景下,城市有着特殊的地 位,尽管从 11世纪初到 14世纪中期城市的市 民阶层始终只是一小部分,但却不断地、迅速 地发展,直至成为全体居民。由于法律对于集 中在城市的居民十分有利,因此,市中心意味 着是最为令人渴望的区域:富裕居民生活在中 心区,贫困者则在城市边缘。市中心建有全城 最高的建筑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城市的轮 廓线,从而使城市的总体景观在高度上失去了 统一:市政厅的塔楼,教堂边的钟塔或教堂塔 楼。
1历史学家一般将从西罗马帝国亡到1415世纪欧洲资本丰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漫长的封建时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欧由于生产力的衰退战争频繁的破坏国力的弱小以及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束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十分缓慢思想领域缺乏有创造力的建树囚此人们也习惯把它称为黑暗的时代黑暗的中世纪用来描述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基本特征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他的工业城人口3.5万人 ,全部从事工业劳动。全 市包括工业、居住、行政
工业区靠近河流,码头 、火车站设在工业区附近 ,并与市区以快速干道相 连。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 有大片绿地分割。
、文化、娱乐等完整设施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规划理论的探索
(二)西班牙人马塔的带形城市 (A.S.Matao and “Linear City”)
(三)战国时代 城市向着多种规划布局模式发展
3、战国时代形成了两本极为重要的著作:
◆《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商君书》: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
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 的先例。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三)古希腊 ——希波丹规划模式
普列耶城
1、 方格形道路网 2、城市中心由一个广场 和一些建筑艺术上有联系 的公共建筑组成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背景
(一)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带来的城市发展矛盾
1784年爆发的工业革命 给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了 巨大的冲击。人口拥挤、住房短缺、城市中的贫民窟 大量涌现,疾病、瘟疫横行,城市居民的死亡率大 大高于农村地区。
花园城市设想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
(三)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花园城市设想
1、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可分为中心区、居住区和工业地 带三部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

”——黑格尔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

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

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

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

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

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 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

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件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件
更新也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05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
新城市主义
主张以传统邻里社区为蓝本,建设紧凑、功能混合、适宜步行的社区,强调社区归属感和多样性。
精明增长
强调对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率和高质量环境,通过紧凑、高效和多样化的土地利用模式来控 制城市蔓延。
关注城市环境和空间的质量,强调城市的美 学和文化价值,以及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共生。
城市设计理论
包括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交通规划、景观 设计等方面的理论,旨在创造更加宜居和有
活力的城市环境。
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要点一
生态规划
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03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
现代主义
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强调功能 性和简洁性,主张去除多余的装饰, 以实现更加实用和经济的建筑设计。
国际主义
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强调 形式和风格的统一,以及不同建筑之 间的协调性,以实现更加整体和有序 的城市景观。
城市设计思想与理论
城市设计
可持续城市设计
01
02
03
绿色基础设施
利用绿地、水体等自然元 素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提 高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和环 境质量。
低碳交通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骑行 和步行,减少私人汽车使 用,降低碳排放。
节能与可再生能源
推广节能建筑和可再生能 源应用,降低能源消耗和 环境污染。
数字城市规划与智能化
数字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思想史》ppt课 件
目录
•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 近代城市规划思想 •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一.西方古典文明的圣地1.古希腊文明的极高地位:古希腊文明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

2.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于发展:公元前11世纪希腊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出现氏族国家,公元前8世纪时逐步出现了数十个城邦国家,随着各城邦之间社会,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及共同防御的需要逐渐形成一个成为“希腊”的统一文化与民族的地区。

从建筑和城市艺术的角度来看将古希腊的文化分为四个时期:1荷马文化时期(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纪)2古风文化时期(前8世纪~前5世纪)3古典文化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4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末~前2世纪)。

其中雅典卫城是希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的象征。

二.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1.唯物主义认识观:古希腊思想是从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的探索开始的。

2.人文主义思想:从总体而言,古希腊的思想是人文的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4.公平平等的政体意念三.古希腊的城市生活形态1. 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共和制城邦是希腊最先进的城邦,希腊城邦的基础是公民(自由民的所有成员),古希腊人把城市定义为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的规模的社区。

2. 人本主义的生活形态:从人本主义的的意义上讲雅典卫城及Olympia的宙斯圣地等并不是膜拜圣灵的圣地而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3. 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古希腊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文明和开放的人群性格以及优越舒适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古希腊人积极的公共生活,积极的公共生活进一步的促使公共空间丰富起来,半公共场所,许多开敞的城市广场空间以及宏伟的雅典卫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四.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1. 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国家(城市)的探求:苏格拉底提出城邦和城市生活的自然发展,其学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强调“理想国(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秩序建立起来的。

”首先: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来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应分为各阶层,并让哲学家(集智力和智慧于一身)来当国王治理国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倡建立中产阶级统治的国家2.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古希腊的公共建筑以及建筑群中,突出反映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即使雅典也没有明确的强调人工规划,代表作为雅典卫城,其建筑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

02先秦城市规划思想

02先秦城市规划思想

安阳殷墟
安阳殷墟甲骨文
4.3.宫殿与宗庙 位于遗址中心部位的 洹河南岸小屯村和花园庄 一带,地势较高而近水源, 是宫殿宗庙区。 洹河绕经其北、东两 面,其西、南侧则开掘有 壕沟连接洹河,濠沟宽约 10米,南北长约1100米, 东西长约650米,所圈面 积达70万平方米。 已发掘到成组的夯土 建筑基址50多座,分为甲、 乙、丙3组。其中大型基 址多为东西向。有些两两 对称。似有一定规划。 历代出土的刻辞甲骨 都是发现于壕沟和洹河围 起的这一区域内。
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抵陕西,南抵湖北、 安徽,北达河北、山西、辽宁。
1.史载商代都城 契:商(河南商丘)、蕃(山东滕县)、砥石(河北隆平、宁晋县间) 昭明:商(河南商丘)、东都(山东泰山下) 相土:商(河南商丘) 商侯履(汤):殷(河南安阳)、商(河南商丘) 商王汤——南亳(山东曹县)、西亳(河南偃师县) 商王仲丁——隞(河南荥阳县) 商王河亶甲——相(河北内丘县) 商王祖乙——邢(山西河津县) 商王阳甲——奄(山东曲阜) 盘庚——西亳(河南偃师县) 盘庚—帝乙——殷(河南安阳) 商王纣——殷(河南安阳)、朝歌(河南淇县) 2.盘庚之前频繁迁都: 迁都的原因“灾害说”,“战乱说”,“矿产说”(张光直)等,与夏代 的情况一样,“视民利以用迁”。耕作水平低,土地用尽后,迁到更为丰 饶的地方。
2.3.周公营洛邑 《尚书· 洛诰》记载,周公营建洛邑前召公曾来洛相宅,“我乃卜涧水东、瀍 (chan)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重视城市选址的自然条 件。 2.4.“天下之中” “中国”一词的由来: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特别是黄河中游南岸的 河洛地带,以此作为天下之中,周围为“四方”。《周礼· 地官· 大司徒》: “以土圭之法,测地深,正日景,以求地中。”说的是周公营建洛邑成周, 以土圭测景以求地中。《逸周书· 作雒》:“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 中。”为什麽要做都城于土中呢?《春秋· 公羊传》僖公元年注曰:“王者封 诸侯必居于中,所以教化者平贡赋者均。”《史记· 周本纪》:“成王在丰, 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甲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概念一、城市的形成1. 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 城市的形成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城市的定义?两个概念——城和市。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为民” 《吕氏春秋》市:交易场所。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经》“城市”——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

3. “城郭”之构频繁的战争使城市成为兼具统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双重功能的空间实体:“城”、“郭”相套布局方式——“城”集中了宫殿官署;“郭”是地主、商人、手工业者的居住区、市场、手工业作坊。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动力一、古代城市结构的三个主要动力要素古代城市结构的三大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城市在集聚、生成及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受控于三大主要动力要素:王权、商业与手工业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王权城堡:夏及以前◆王权+手工业中心:商、周◆王权+手工业+商业中心:春秋战国及以后二、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1.社会大分工的作用:(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促成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产生剩余价值;——出现阶级分化,造就王权;——“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形式:高大的宫殿居中,方格路网,环以坚固城墙。

2.西周王城制度西周城市作为宗法分封政体和礼制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进入政治制度的序列,较之前代城市单纯的暴力工具形象,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西周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方九里”: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

“旁三门”:指城市每边设三门。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 唐末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出现了一批海上贸易城 市(广州、泉州、明州(宁波)、登州(蓬莱))。
• 明中叶以后,海上交通受倭寇侵扰,修防御性卫所城堡, 清初又实施海禁(仅劈广州一城对外贸易),沿海城市 不发达。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4.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 我国古代的城市,道路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形成道路体 系)。 如:周代用“轨”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唐长安城:全市性主要交通干道、划分坊里的一般城市干 道、坊内道路。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7.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理想城市的规划思想与实践的轨迹
• 西方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古 希腊城邦时期,那时城市建设中就存在 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提出方 格形的道路系统和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 规划思想。
• 希波丹姆在历史上被誉为“城市规划之 父”,他的规划思想在米列都(Milet) 城建设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 道路有明显的功能分工。 •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性质规模有关。
通常,都城每边开三门(北侧多为二门),府城每边开二 门(井字型),一般县城每边开一城(十字型)。 • 城市道路由小到大,唐朝为顶峰,宋代以后,由宽变窄, 出现商业街。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5.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 向往古代文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 阿尔伯蒂、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 承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 模式。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 阿尔伯蒂从1450年起著述《论建筑》一 书,提出了典型的理想城市模式:街道 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 的多边形星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 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 形体进行组合。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 这类城镇在19世纪中叶后在西方各国都有众多的 实例。
20
二.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 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 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21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霍 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 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 3)综合规划首先是一项政策手段,其次才是技术 38 手段。
② 分离渐进规划
渐进规划思想方法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 主义思想的结合。
这种方法在日常的决策过程中被广泛地运用, 它尤其适合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 答,在针对于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时,主 要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将它 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
• 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 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16
2.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 针对于当时出现的肺结核及霍乱等疾病的大面积
流行,1833年,英国成立了委员会专门调查疾病
18
4. 城市美化
• 城市美化源自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 统。自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 和连续的联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坊中只有点 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意。在此情形下兴 起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 入到城市之中。

城市规划思想史

城市规划思想史

1、英国革命——建立起了代议制立宪政体。 1649年《人民公约》被称为“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 法”, 被公认为是一个民主立宪国家的基础。 2、 美国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 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3、 法国革命——不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胜利,而且标 志着广大民众的充分觉醒 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自由、平等、博爱”
二、城市规划思想史概论
城市规划思想史研究的主题是: • 如何认识学科的对象及其演变,为什么会这样 演变。 • 如何处理学科的对象及其演变,为什么会这样 演变。 • 学科自身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会这样演变。
城市规划
规划城市
城市:城市规划的对象 人居形态之一。 社会系统:经济、政治、交通通讯、空间。 规划:城市规划的本质所在 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 断付诸实践的过程。
直接关注的内容:
• 对城市发展的认识:直接面对的问题,希望解决的问
时代特征、社会经济水平、 题;——时代特征、社会经济水平、城市问题等
• 对城市发展进行干预的可应用手段:对城市社会各方 面可应用手段的界定,城市规划可应用的手段;——
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及行政能力, 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及行政能力,学科发展水平
2、理性思想 ——城市规划的方法论 基础
理性就是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 理性主义是近代哲学的起点,是近代科学形成和 发展的基石,同时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 了决定性的影响,是现代社会的价值基础。
理性主义与理性思想的区别
理性思想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它要求 每一个研究者运用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方法对 事物进行全面的、透彻的研究,因此,同样可 以对非理性的内容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研究。 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则只承认理性的正确 性,一切从理性出发,将非理性的因素排除在 外。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思想史

城市规划思想史

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国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革命——不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胜利,而且标志着广大民众的充分觉醒
工业革命是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
工业革命指的是18世纪以来最先在英国物质生产领域出现的生产工具、劳动方式以及相应的经济组织的大变革。
1909年, Burnham发表了他的芝加哥规划。这一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the first city-scale ‘master plan’)。
Burnham的名言是要做大的规划(big plan),而不要做小的规划(little plan),因为小的规划不能激动人心。
建筑学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城市规划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最集中的表现是美国城市美化运动。 以1893年在Chicago 举行的Columbian Exposition(主建筑师为Daniel Hudson Burnham)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
理性主义思想创立了现代城市规划认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现代理性主义肇始于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革命时期,经笛卡尔的哲学论述与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推进与普及化,而成为了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
现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笛卡尔(1596-1650)。
经启蒙时代的哲人们的阐述与推进,理性主义才逐步成为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合理性是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
普遍主义和机械决定论保持了对解决城市问题的信心 理性主义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普遍主义与决定论的兴起。 普遍主义主张世界受统一的规律与法则支配,决定论则进而认为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由一定的规律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源自ne Jacobs黑川纪章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
在英国城镇规划思想核心中存在着更深的保守主义价值取向, 这就是关于“反城市化”的立场。有两种倾向特别构成了这种 逆城市化主义。 一方面,是对尽可能保护和维持城郊 和乡村传统居住模式的渴望; 另一方面,则是对大城市,特别是在 19世纪成长起来的工业城市的厌恶。 大城市充斥了犯罪和暴乱等社会无序现象; 人们广泛认为大城市是个丑陋的场所,这一点从英国文艺主流 地位为田园传统所占据中可以得到反映; 因此,在英国的反城市化中有社会和美学的因素。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大伦敦(Greater London )规划
阿伯克隆比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 实践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一个比较广 阔的范围内进行特大城市的规划。
伦敦的蔓延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 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左图)。 “对于任何两个 属于同一组合的 集合而言,当且 仅当要么一个集 合完全包含另一 个,要么二者彼 此完全不相干时, 这样的集合的组 合形成树形结 构”(右图)。
亚历山大对城市复 杂性的表述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右图:马里兰州的格林 贝尔特市(Crennbelt), C. 斯坦(Clarence Stein) 的方案,这个“花园城 市”被分解为若干超级 街区,每一超级街区 含有学校、公园以及 一系列围绕露天停车场 而造的附属居住建筑, 结构为树形。 左图:马里兰州哥伦比亚市“社区研究和建设组织”的 方案,五个一群的邻里形成村落,交通网把这些村落和 一个新镇连接起来,结构为树形。
1947年制定的手指状方案
1962年专家组提出的方案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原则:
建设新型郊区,停止老城区无休止的蔓延。对老城区的具体措施应是采取保 护为主,有限改造为辅,改善基础设施和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 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Finger City)。通过从哥本哈根市向外放射 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建设完备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和老城区相连, 最终形成以铁路为“手指”(finger),站点或附近城镇为“珍珠”(pearl),老城区 为“掌心”(palm); 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并对一些贫瘠的土地进行开发,营建出“宜居环境”。 规划指出哥本哈根市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西部和南部,通过对该区域景观 的丰富和美化去吸引市民前去居住,最终实现城市扩张的有序性与布局的合理 性; 保留现有绿色开敞空间,充分保护并进一步美化环境。规划建议在各个“手 指”之间保留和营造楔形绿色开放区域并尽可能地使其延伸至中心城区内。这 些楔形绿色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的林地、农田、河流也包括人工改造的公园、绿 地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郊区市镇之间的横向扩张,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环 境并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宜人的休闲与娱乐空间。
1961年,巴黎市政府建立了“地区规划 整顿委员会”,统一领导巴黎地区的城 市规划和建设。最大的举措就是在巴黎 周围建设卫星城,减轻市区的人口和工 业压力。并且针对当时巴黎大区面积小, 人口多的现状,扩大了巴黎大区的行政 区划范围,由原先的3个,增加到8个。 同时,在巴黎大区设置了“巴黎大区城 市规划与开发研究所”,为巴黎大区的 建设提出规划和方案。1963年出台了 《巴黎大区规划指导方案》。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 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亚历山大对城市复杂性的表述 2 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 3 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1)大城市的空间疏散理论: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大 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巴黎平行切线结构规划 (2)卫星城(新城)的建设:欧文的卫星城模式 内容提纲 (3)伦敦三代卫星城:哈罗、坎伯诺尔德(朗科恩)、米尔 顿.凯恩斯 4 系统规划理论:人体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科学思想的兴 起 5 战后历史环境及建筑保护运动 6 公众参与:阿恩斯坦的参与阶梯 7 Team 10 的“人际结合”规划思想 8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用 主义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
反城市化宣言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怪胎, 乡村化是信息化的产物。 工业化是人和物的聚集, 信息化是人和物的疏散。 他们宣称,历史告诉我们,发展、富裕、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城市化的坚毅的脚步。 但是,他们不知道,新生产力从来不是历史老人的乖孩子,新生产力没有历史。 互联网不是虚拟社会,它就是社会本身。它将产生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人类。 城市化是生态化的反动,是信息化的逆向,是渐渐微弱的呼吸,是慢慢放大的瞳孔。 让城市化安息吧。
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A City is not a Tree)的文章。
Alexander区分了“天然城市”(nature city)和“人造城市”(artificial city)两种不同类型和形态的城市,他认为天然城市有着半网格 (semi-lattice)结构,而人造城市则具有树形(tree)结构。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概念被转化为 富于活力的规划手段,形成了五 个专业主题:限制工业扩建;分 开住宅区和工业区;在整个区域 内停止人口迁入以减少区域人口 密度;使伦敦港承担主要功能; 并给予规划以新的权力用来控制 土地价格。 这项规划还具体要求形成四个地 域圈,城市内圈要降低人口密度, 外迁400000个居民;近郊圈必须 加以改善和重组后才能继续发展; 绿带圈通过1938年法律规定,将 为整个地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外圈预备建设卫星城和扩建一些 原有社区。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在60年代初,简· 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16-2006) 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对简单化的功能主 义规划思想提出质疑。她指出,城市街道决非仅 交通这一功能,它还有多方面功能,并认为只有 使城市各区域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功能互相穿插渗 透,提供不同时间,不同目的人共用区内各种设 施,才能提供安全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城市空间。 为此,她反对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单纯追求 效率的直线型城市道路系统,认为大部分街坊要 短,使道路有频频转弯的机会。并且认为不同年 代和条件的建筑物要混杂起来,从而向CIAM的绝 对功能分区的概念提出反诘。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大巴黎规划:巴黎平行切线结构规划
与大伦敦的圈层状分散模式不同。1965年完成的“大巴黎规划”提出在 全国范围各大区间平衡生产力的布局以疏散巴黎的压力,并通过在巴黎 城市外围建设两条平行长廊和五个开发区来转移城市过于集聚的功能。
来源于:/f?kz=710084927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1)大城市的空间疏散理论
与二战前关于采用“分散主义”还是“集中主义”喋喋不休的争 论相比,二战以后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中,“适度分散”已经基 本成为共识,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成为特大城市功能与空间重 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美)克里斯多夫· 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以其在哈佛大学的 博士论文《形式合成纲领》(Note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以及七十 年代出版的《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而著称。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大伦敦规划的道路系统规划,1943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但是,实践发现,大 伦敦同心圆封闭式的 布局模式也造成了许 多问题,如人口疏散 效果不明显、外围卫 星城镇功能欠缺而缺 乏引力、通勤距离过 大、配套不足、新城 投资巨大、环路交通 负荷过大等等。
自然城市
剑桥——大学和城市一起逐 步成长,物质单元互相交叠, 因为它们是相互交叠的城市 和大学系统的物质遗留物。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克里斯多夫· 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以集合论为基础, 采用数学方法,论证了现代功能城市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按照 功能理性设计的“人造城市”是完全失败的,其原因是它未能 满足人们对某些真正价值的渴望。 他说:“今天,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在人造城市中总缺 少着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 。同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城相比, 我们现代人为地创建城市的尝试,从人性的观点而言,是完全 失败的。”他把人造城市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那条理清晰和结 构简单的“树形结构”身上,指责树形结构的简单化倾向损害 了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它无法真实反映社会的结构, 这种为了减少模糊性和重叠性的树形思维,是以富有活力的城 市的人性和丰富多采为代价的。 “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是,且必须是半网络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