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物体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又发生着相互作用。

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认识物理现象所必需的。

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3)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五、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本章主要知识点回顾1.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纳米(nm)等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方法:看: 选择刻度尺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放: 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长度方向,不要利用有磨损的零刻度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2.时间的测量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及换算: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1 h=60min=3600s测量工具: 秒表停表使用方法:用手紧握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走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走动、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回零3.误差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减小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4. 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2)化曲为直法;(3)化整为零法等.5.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时间相同比路程;②路程相同比时间;③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国际单位: m/s常用单位:km/h常见值: ①人步行的速度:约1.1 m/s;②自行车的速度:约5 m/s;③真空中的光速:3.0×108 m/s测量方法: 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钟表测出物体运动的时间,利用公式v=s/t求得物体的速度6. 参照物定义: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照物.(1)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2)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3)对于同一物体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往往不同.7.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第二环节------中考链接例1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所示.(1)小明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的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__________m.(2)小明用秒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秒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s.(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________,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________m/s.[分析] 本题以实际情境展示出测量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实际.进行长度测量时,除了要把直尺放正、对齐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本题计数要到0.1 mm;秒表长针转一整圈为60 s,短针转动一整圈为30 min,实际记录的时间为两针指示数值之和.变式练习1:历史上把如图所示的长度定为1英寸.1英寸约为()A.2.5 km B.2.5 m C.2.5 dm D.2.5 cm例2 如图所示为“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的示意图,成功对接后,若认为“神舟十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可能是()A.地球B.月球C.太阳D.“天宫一号”[分析] 认为“神舟十号”处于静止状态,说明与所选参照物相比,“神舟十号”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应选取与“神舟十号”同方向、同速度运动的“天宫一号”为参照物,正确答案是D.变式练习2:小明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等待时,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发觉自家的小车在后退,其实车子并没有动.小明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B.小明爸爸C.地面D.自家小车变式练习3“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A.山B.船C.地面D.河岸例3 下列速度-时间图像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分析] 题图A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越来越大,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图B表示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故选项B符合题意;图C表示速度随时间而减小,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图D表示速度随时间而减小,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例4 小明坐在一列从扬州开往启东的动车上,想测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 m,小明从上桥到离开桥,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是20 s,则动车速度是________m/s,已知车长150m,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是________m,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s.[分析] 动车的速度即为小明的速度,则v=50 m/s;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s=s桥+s车=1000 m+150 m=1150 m;由v=得,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要的时间t′=23 s. 变式练习4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块,受水平拉力F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从t=0开始,小兵每隔2 s记录的物块位置和时刻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4 s内,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为4 NB.8~10 s内,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为6 NC.t=10 s时,物块的速度一定小于5 m/sD.若16 s时撤去F,物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例5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2)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3)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___.[分析] 小车在各段运动的路程及所需的时间可从题图中读出,然后运用v=计算出各段的平均速度,通过比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可知,小车在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所以小车全程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七、学生小结内容八、布置作业。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运动规律。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学习简单的运动公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的几何概念,对数学的基本运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物体的运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学习简单的运动公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运动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和规律;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解释运动的概念。

2.准备实验器材,如小车、尺子、计时器等,用于进行实验和观察。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如“什么是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然后,通过展示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如小车在直线轨道上运动、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例如,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小车在不同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变化,以及小球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以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要点内容1.力的概念(5分钟)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能举例说明吗?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

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

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物体的运动导学案》

《物体的运动导学案》

《物体的运动》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比如汽车在路上行驶、风筝在空中飞翔、小鸟在树林间跳跃等等。

物体的运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物体的运动》这一主题,通过进修,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进修目标1.了解物体的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掌握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物体的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四、进修内容1.物体的运动观点和分类- 定义: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分类:根据运动状态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相等;-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 公式:位移=速度×时间;- 实例:小汽车匀速行驶100公里,用时2小时,求速度。

3.物体的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不等;-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 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实例:小汽车从静止加速到60km/h,用时10秒,求加速度。

五、进修方法1.理论进修: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进修,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题的解答,掌握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3.课外拓展: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运动,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六、进修评判1.教室练习:通过教室练习,检验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理解水平;2.作业安置:安置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3.小测验: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对物体的运动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让学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3. 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3. 实验操作和观察教学难点:1.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速度、路程、时间等。

2.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动形式?这些运动形式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物体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速度恒定不变,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等。

3.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如速度=路程÷时间。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如物体的运动方式、速度、路程等。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物体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2. 提问: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改变这些因素?3.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如汽车、自行车、电梯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物体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方法。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但在总结和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物体的运动复习教案

物体的运动复习教案

教案:物体的运动(3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归纳整理优化知识结构2、在运用中在练习中提升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成功、提高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速度、平均速度、s-t图象难点:参照物教法、学法:讲练、讨论教具准备:课件、学案、练习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基础知识复习、归纳1.物理学中把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而言的.2.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3.速度公式是,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做速度的单位,二者的换算关系是.108 km/h= m/s.4.我们把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5.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可用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二)重点、难点、疑点突破1、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1)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时间物体运动的路程越多,物体的运动越快(观众常用的方法)(2)相同路程比时间。

相同路程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物体运动的越快(裁判员常用的方法)学生活动:体育课上三位同学百米赛跑成绩如下,则第一名是______,比较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C BAD成绩 /秒 14.2 13.7 13.92、物体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1)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总相等 (2)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其运动 3、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v =s /t1m/s = 3.6 km/h例1:下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 ,闪光灯每隔△t 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①小球从A 位置到C 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 位置到D 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小球从A 位置到c 位置的平均速度为3a/2△t④小球通过D 点时的速度为a/△t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④例2、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看见路边的一块指示牌如右图,此时车速为100km/h ,这辆车违章了吗?他以这样的速度到达上海至少需要多少时间?例3.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如图所示。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教案物体的运动》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并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随后,教师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二、学单导学教师出示实验过程,让学生从不同方面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首先,教师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记录。

然后,教师让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描述自己的位置,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最后,教师出示校园地图,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三、深入研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自己的位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

2.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球、弹簧、铅笔、纸张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到的是什么?”2.学生回答:“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弧线。

”3.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两种线条有什么不同?”4.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学生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小球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滚动的视频。

2)教师出示弹簧和铅笔,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形状和铅笔的曲线形状。

2.学生观察中,围绕研究单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研究单。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直线轨道上做的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在曲线轨道上做的运动。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年级: 高中
目标:
1. 理解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并能够解释惯性的概念。

2. 掌握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物理学概念。

3. 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运动的相对性
2. 惯性
3. 速度、加速度
4. 运动学公式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教学活动:
1. 导入:利用实例引入物体的运动概念,让学生理解运动是相对的。

2. 授课:通过PowerPoint讲解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进行实例演练。

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运动的概念,如测速实验等。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评估方式:
1. 课堂测验
2. 实验报告
3. 课后作业
扩展活动:
1.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物理书籍给学生,让其深入理解运动学的概念。

2. 校园实践: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运动学实验,如测量跑步速度等。

此为物体的运动教案范本,具体内容和活动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物体的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物体的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物体的运动复习》教学设计桥城中学梁善明一.教材分析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又发生着相互作用。

了解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认识物理现象所必需的。

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3)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4)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5)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2.过程与方法:(1)对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能够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就可以了(2)“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物理学常用的方法(3)通过实验验证“电生磁”、“磁生电”,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运动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会归纳知识的方法,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三.重点和难点(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3)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对运动的三种形式:机械运动、分子的热运动、电磁运动,仅对机械运动较为熟悉,其它两种虽然已经学习过,但仍然不理解,在复习过程中,必须通过习题的训练来达到加深理解的效果。

五.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六.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形式师:自然界里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运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那么,自然界存在的运动的形式有那些?(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作归纳整理并板书)运动的形式:1、机械运动; 2、分子的热运动;3、电磁运动。

二、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教学内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描述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2.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和相关量。

教学重点:1. 物体的运动状态;2. 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1. 运动的描述方法;2. 运动的相关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教学辅助工具;2. 实验器材:小车、直线轨道、计时器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实例或图片展示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引出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二步:讲解1. 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哪些,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2. 介绍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如位置-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等。

第三步: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以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为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四步:讨论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图形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运动状态的特点以及如何用图形描述物体的运动。

第五步:总结总结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量,强化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练习题,让他们巩固运动描述方法和相关量的计算方法;2. 带领学生观察其他物体的运动,尝试用图形描述。

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讨论、练习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反馈,检查他们对物体运动的理解情况;2.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

教学素材:1. PowerPoint 等教学辅助工具;2. 实验材料:小车、直线轨道、计时器等;3. 图表等相关物体运动的资料。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物体的运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思路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物体的运动特点,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运动状态观察和描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画笔、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玩具等,引导他们发现这些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解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物体的运动,如投掷物体、滑梯等,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物体的运动状态观察和描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发现孩子们在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方面,部分孩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孩子的学习进度,采用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物体的运动规律,让孩子们在家庭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户外观察物体运动、举办科学小竞赛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课,主要围绕第一章《力学基础》和第二章《物体的运动》进行复习。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2. 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加速度及运动规律;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4. 简单的力学单位制和力学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2. 能够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重点: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力学知识,例如运动员踢球、扔铅球等,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本概念;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如力与运动的关系、加速度的计算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检查学习效果;4.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学基本概念;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力学公式;4. 课堂练习题;5. 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解释牛顿第一定律,举例说明;(3)计算题:已知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求力的大小。

2. 答案:(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F=ma。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了力学知识,但部分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建筑物的稳定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1. 物体的直线运动,涉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变速直线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

3. 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的特点。

4. 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选择。

5. 动力和阻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熟练掌握物体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理解并应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动力和阻力的概念。

3. 学生能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难点: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动力和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导学案、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跑步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2. 知识回顾:复习物体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动力和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物体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公式。

3. 动力和阻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并将解题过程写成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如非匀速直线运动和复杂曲线运动的特点,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文档: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 参照物的概念和选择2. 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分类3.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4.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5.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其计算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概念和选择方法,能够正确选择参照物。

2. 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分类,能够区分各种直线运动。

3. 让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4. 让学生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参照物的选择方法和直线运动的分类。

2.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时器、测量尺。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学校的操场,描述操场上物体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知识讲解: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和选择方法,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分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题,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6. 作业布置:布置课本上的作业题和自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参照物的选择相对于某个物体,若研究对象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研究对象是运动的;若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应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匀速直线运动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第一篇:《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一、复习目标(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二、复习重难点1.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三、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理解运动的相对性1.一个物体相对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5.典例讲解(二)、知识梳理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1)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计算公式:(4)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5.典例讲解(三)长度、时间测量:1.长度测量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原理和运动形式。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时,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运动原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学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桌子上,推动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科书中的图片和例子,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和运动形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判断一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或者是进行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运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对时间进行估测和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会对长度进行正确测量和读数。

会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2)知道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估测身边常见的物理量,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用数学图像处理、分析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物理即生活,生活中有物理的理念;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社会发展。

教材分析:1. 重点:长度测量、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2. 难点: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s-t、v-t图像的应用教学方法:通过例题剖析突破难点、通过提问、归纳、练习突出重点学法指导:熟记概念,在练习中理解概念、规律,提高能力一、教学过程: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阅读“八年级物理上册P106信息快递”长度单位:km m dm cm mm μm nm练习一:36nm=________m 0.6μm=_______mm=________=nm23dm=________km=__________m 4320km=__________m练习二:给下列估测量填上合适的单位(1)中学生身高16.3_________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___(3)新铅笔的长度约为0.175________ (4)地球半径约为6400________2. 刻度尺的使用: 阅读“八年级物理上册P108方法”(1)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2)会放(3)能准确读数练习三:如何测出长方体的边长,请指出错误.(见PPT)练习四:读数(05年陕西,2分)蝴蝶双翼长度为____________cm.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3. 时间的单位及时间的测量单位:s min h 测量:秒表、手表练习秒表的读数(见PPT)知识点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 机械运动、参照物(阅读“八年级物理上册P121”)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阅读“八年级物理上册P122~P123”)3.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应以简化对运动的描述,便于研究运动规律为原则.(通常以地面为参照物)练习五:地球同步卫星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课(导学案 )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课(导学案 )

文档: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课(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包括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4.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5. 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及其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理解速度、加速度和惯性的概念,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运动的相对性。

2. 教学重点: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式,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导学案、物理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场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复习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的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阐述速度、加速度和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现场完成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运动的相对性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体运动的方式2. 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3. 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4.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5. 运动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已知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前5秒内的速度变化为20m/s,求这辆汽车的加速度。

答案:加速度a = Δv/Δt = 20m/s / 5s = 4m/s²。

2. 题目二:一个物体在平直轨道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0m/s,行驶3秒后,速度变为15m/s,求这段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二、复习重难点
1.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1.一个物体相对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
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5.典例讲解
(二)、知识梳理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计算公式:
(4)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3. 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 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B、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5.典例讲解
(三)长度、时间测量:
1.长度测量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5.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6.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7.典例讲解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零距离》第6讲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