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养殖
虾蟹养殖技术
虾蟹养殖技术近年来,虾蟹养殖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虾蟹肉质鲜美,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受到了广大农民和投资者的青睐。
为了顺利开展虾蟹养殖,以下是几项重要且必须掌握的养殖技术。
1. 建设合适的养殖环境虾蟹喜好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其次,水质的优良是确保虾蟹生长和繁殖的关键。
应保持水质清洁,合适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避免污臭物质的污染。
此外,虾蟹对氨氮含量特别敏感,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污染产生。
2. 合理的虾蟹养殖管理虾蟹养殖管理分为孵化期管理、育苗期管理和养殖期管理。
在孵化期,应提供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水温,并进行适时的换水,与此同时要定期清理虾蟹死亡和过剩的藻类。
在育苗期,需要提供足够的饵料,并注意水质的稳定性,去除杂质和废物。
养殖期间,根据虾蟹的生长情况适时调整饲料种类和量,避免过度投喂或不足投喂,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3. 合理选用饲料饲料是虾蟹养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虾蟹的生长阶段和生态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和品牌。
常见的虾蟹饲料包括粉状饲料、颗粒饲料和鲜活饲料。
粉状饲料适合虾蟹幼虫阶段,而颗粒饲料适用于虾蟹的生长阶段。
鲜活饲料是虾蟹的首选,包括河蚌、小鱼等。
在选择饲料时,应注意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的均衡。
4. 防治病害虾蟹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害,因此及时进行病害的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对病害的防治,一方面要从环境治理入手,保持水质清洁,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虾蟹的免疫力,对于常见的疾病如白化病、溃疡病等,及时进行防治,避免病情扩散。
5. 经济效益分析虾蟹养殖的经济效益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在养殖过程中,应注重养殖成本的控制,合理选择养殖技术和设备,并评估投资回报率。
同时,市场的需求和价格波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了解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销售策略,以确保稳定的经济利益。
虾蟹养殖技术的使用方法
虾蟹养殖技术的使用方法对于许多人来说,虾蟹养殖是个引人入胜,且一直备受关注的行业。
虾蟹肉质鲜美,在世界各地都备受喜爱。
不过,要想成功养殖虾蟹,就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虾蟹养殖技术的使用方法,帮助养殖者提高产量和效益。
一、水质管理水质是虾蟹养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虾蟹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适宜的水质条件可以促进虾蟹的生长和繁殖。
首先,需要确保水质清洁,避免污染物进入水体。
其次,要维持适宜的水温、PH值和溶解氧含量。
各种虾蟹品种对水温的要求略有不同,一般在20-30摄氏度之间;PH值保持在7-8之间;溶解氧含量应维持在5-8毫克/升的范围内。
此外,定期检测水质并进行调整也是必要的。
二、养殖设备养殖设备的使用对虾蟹养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虾蟹养殖箱、过滤器、增氧设备等,都是常用的养殖工具。
养殖箱的选用要考虑到容量、材质和适应性等方面。
通常,较大的养殖箱容量可以提供更多的生长空间,同时也有利于虾蟹的运动和繁殖。
至于材质,建议选择耐用、易于清洗的材质,如塑料或玻璃制品。
过滤器的作用是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提供清洁的水质环境。
增氧设备可以有效地提供养殖箱内的溶解氧,保证虾蟹的健康生长。
三、饲料管理正确的饲养管理是虾蟹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虾蟹是杂食性动物,适宜的饲料组成可以提供其生长所需的养分。
常用的饲料有鱼饲料、贝类饲料和蔬菜等。
在选择饲料时,要注意它们的营养成分和质量,并且需要根据虾蟹的生长阶段和养殖密度进行合理的投喂量。
四、疾病预防与控制虾蟹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良好的水质是预防疾病的首要条件。
此外,定期检查虾蟹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比如,在发现病虾病蟹时,可以采用中药浸泡、物理治疗或使用无毒的消毒剂进行防治。
对于大规模养殖场,建议请专业的兽医定期进行检疫、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
五、市场营销虾蟹养殖成功后,市场营销是实现效益的关键一环。
虾蟹类增养殖学
在2003年的虾产量中:
南美白对虾60万吨(海、淡水养殖产量各50%),该虾等渗
点约20
斑节对虾5万吨、日本对虾4万吨
中国对虾、蓝对虾(细角滨对虾 Peanuts stylirostris)、新对
虾6万吨
全国出口产值10.7亿美圆。
1991年全国河蟹产量8400吨
2000年
23.2万吨
2002年
Agricultural Lime、生石灰等。透明度大摄食差,生长慢。
池中有些藻类,如微囊藻属、颤藻属的藻类多,养殖虾的虾
肉有泥土味,售价将降低。
泰国内陆开始发展养殖Peanuts monodon,盐度3~5‰,封闭
式,慢慢加淡水,密度25~30只/m²,2.5t/Rai。
养殖效果好的,10个Rai一季(120~150d)可赚30万港币。
特定病原(SPR)苗种。开展高新技术育种,选育种中国对虾
“黄海一号”正在推广;中国对虾三倍体、四倍体育种接近规模
化。
目前全世界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16.2kg,第一位马尔代夫191
Kg,第二位马来西亚58.5kg。虾类消费除美国外,日本是第二消 费进口大国,人均虾年消费量3kg,每年约进口30万吨,1500亿 日圆,占日本水产品进口总值的17%。2004年主要从印度、中国 进口。
水交换:放苗一个月不换水,第二个月补水,尽量少换水。 蓄水池养水不一定消毒,但pH值要尽量一致。在不换水的情况下,
每3天可投放一次石灰,每次15kg/Rai;
增氧机:水车式,使水旋转,将脏物集于中间,通过底排水 排出。 增氧机的数量可随对虾的生长加多及加叶片,通常>8/Rai。
池水溶解氧标准>3ppm;
通常产量越高,风险越大,600kg/亩是比较适宜的。
虾蟹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虾蟹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虾蟹养殖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水产养殖方式,其可提供丰富的海鲜资源。
本文将介绍虾蟹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虾蟹养殖。
正文:1. 场地选择和准备虾蟹养殖需要选择适合的场地,可以选择池塘、湖泊或海滩等环境温暖、水质清洁的地方。
在选择之前,要了解场地的土质和水质情况,并进行相应调整。
此外,清理杂草、确保场地环境卫生也是十分重要的。
2.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对虾蟹的养殖至关重要。
首先是水源的选择,最好选择清澈的湖泊或淡水为虾蟹养殖提供水源;其次,定期检测水质,如pH值、溶氧量、离子含量等,保证水质在适宜范围内。
3. 虾蟹选种购买虾蟹苗种时,要选择健康、强壮的个体,避免购买带有疾病的种苗。
根据不同种类的虾蟹,要了解其生长速度、耐温性、适应性等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虾蟹品种。
4. 饲料投喂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是保证虾蟹健康成长的关键。
常用的饲料包括鱼粉、鱼鳞、豆饼等。
饲料投喂要均匀、分散,避免过量或不足。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虾蟹,要合理调整饲料种类和喂养量。
5. 疾病防治虾蟹容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袭,而疫病的爆发会对养殖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定期巡视养殖场,观察虾蟹的生长情况和异常表现,及早发现病害。
一旦发现疾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蔓延。
6. 温度管理对于虾蟹养殖来说,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理想的水温范围能够促进虾蟹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在冬季,可以通过加温或遮阳等方式调整水温,并控制光照时间。
7. 定期清洁和修剪水产养殖过程中,虾蟹生活的区域会产生废物、杂质和死亡个体,这些都会影响水质和虾蟹的生长环境。
因此,定期清洁池塘或容器,并修剪杂草,以保持环境整洁和有利于虾蟹的生长。
8. 营养管理虾蟹对营养的需求较高,要科学合理地补给营养物质。
可以通过添加虾蟹特定的营养补充剂,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但是要注意合理控制添加量,避免过度添加导致水质污染。
9. 养殖周期和收获不同种类的虾蟹有着不同的养殖周期,要确保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收获。
虾蟹类养殖——精选推荐
虾蟹类养殖名词解释X—器官:为神经分泌细胞的集合体,由五个神经分泌细胞团组成,产⽣神经内分泌物质,并由神经纤维导⼊窦腺。
Y—器官:为⼀来源外胚层的⾮神经内分泌器官。
雄性附肢:是指雄性第⼆腹肢内侧的⼩型附属肢体⽣殖蜕⽪:在交配期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蜕⽪,以便在新壳硬化之前进⾏交配,此次蜕⽪⼜称⽣殖蜕⽪⾃切: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虾蟹类⾃⾏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的现象后期幼体:⼜称⼗⾜幼体,即虾蟹类的最末⼀期幼体,具全部体节与附肢,外形基本与成体相似补偿深度:⽔体中向下光线减弱很快,⽔越深处光合作⽤越弱,当光合作⽤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深称为补偿深度⽣物学零度:是指性腺发育的最低温度,以此为起点,⾼于⽣物学零度为有效温度氧债:是指好⽓性微⽣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充⽓养虾法:是指通过充⽓直接作⽤是⽔中保持充⾜的溶解氧,供虾蟹幼体呼吸需要,以保证幼体的⽣理代谢洄游:随着虾蟹类的⽣长、成熟动物通常改变栖息地,这种栖息地的改变⼤多通过较长距离的移动和迁徙完成,称之为洄游洗卵:是将收起的卵⼦,先⽤30⽬(王墓516um)滤去残饵及粪便,再⽤洁净或消毒海⽔冲洗3min,冲去⽔中的病毒及细菌,再放到培育槽孵化及培养精养:是指利⽤先进的⼯业调控⼿段,进⾏⾼密度养殖的⼀种⽣产⽅式茶籽饼:是油茶树果实油茶籽榨油后的饼块或饼渣⽣物最⼩型:⽔⽣动物⾸次达到性成熟的最⼩体长。
掌握虾蟹类繁殖与环境的关系答:虾蟹类的繁殖活动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动物性腺的成熟,交配活动,产卵孵化以及胚胎发育,幼体发育过程⽆不在⼀定的环境条件进⾏,环境条件的改变将阻滞或促进繁殖过程。
A盐度:海产虾蟹类繁殖⼀般需要30左右的盐度,中国对虾卵⼦孵化需在20以上的盐度中进⾏。
B温度:温度对于虾蟹的繁殖的主要影响是在适温范围内,较⾼温度可促进繁殖进程。
C光线。
D海⽔组成:普通海⽔对繁殖⽆不利影响,在低盐度地区及⼈⼯配制海⽔⽤于繁殖时,海⽔的组成以及离⼦⽐例就显得⼗分重要。
虾蟹类增养殖学重点
生长时期的洄游(索饵洄游):是指虾蟹类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变更栖息地的洄游。
有时动物随其饵料生物的移动而发生的洄游又称索饵洄游。
越冬洄游:越冬洄游是指随温度降低,动物向深水区温度较高的越冬场的移动。
生殖洄游:生殖洄游是指成熟个体向产卵场移动的洄游。
在近岸生长的蟹类随生长向深海移动,在深海产卵繁殖,有时也称做生殖洄游。
补偿深度:日间在池塘的某一深度,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m)即为补偿深度,此点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
(影响因素:光照强度、透明度、有机物含量)增氧层: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
耗氧层: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
氧盈:超过溶解氧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氧债:是指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一部分耗氧量。
是理论耗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
溶解氧的垂直变化:一般主要是因为水中辐照度和浮游植物都有垂直的梯度变化,结果导致白天表层氧常常是过饱和,而底层由于光照不足及存在大量消耗氧气的有机物,所以氧气常很低,甚至接近于氧。
溶解氧的水平变化:池塘中因风向,使各处受风力影响不同,溶解氧的含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是下风处的氧气条件好于上风处。
溶解氧的昼夜变化:随着光线的增强及辐照时间的延长,池中溶解氧在白天逐渐增多,夜间光合作用停止时而由于水呼吸及养殖对象的呼吸,氧溶解又迅速下降,至黎明前往往降至很低,甚至造成虾蟹窒息死亡。
溶解氧的季节变化:溶解氧的变化幅度冬季小夏季大。
(夏季光合作用强)潜在酸性土壤:由于地壳形成的过程,滩涂上有大量二硫化铁。
这种含二硫化铁的土壤,只有经过曝晒后与氧气反应,变成三硫化铁,与水接触后生成硫酸。
在未氧化之前不呈现酸性,所以又称为潜在性酸性土壤。
开放式纳精囊:为无甲壳、骨片等形成的囊状结构,仅在第四、五对步足间腹甲上由甲壳褶皱、凸起及刚毛等甲壳衍生物形成一区域用于接纳精荚,精荚多附于其上。
淡水池塘养殖虾蟹类需要注意的事项(共11页)
二、养成场
池塘养殖:一般建在潮间带或潮上带,多具有进
排水闸门,潮汐纳水或机械提水。配置独立排水系统, 增氧机。为目前虾蟹类养殖主要方式。
网箱养殖:多用于暂养育肥,也用于养成,一般生
长不及池塘养殖。
网围养殖:在潮间带建矮堤,堤上设围网,水流
交换通畅,饲料流失较大,对底质有特定要求。
港养:利用天然港汊,多为粗养,生产水平较低
对虾养成场通常建在没有污染的河口内湾的潮间带,最好有 淡水,有独立的排进水系统。中华绒螯蟹和罗氏沼虾等淡水种类 利用淡水池塘、坑塘作为养成场。
5/10
三、池塘清整
1.池塘底质的处理:进行底质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暴晒、清淤、
浸泡冲刷、施用石灰等药物消毒。 • 收获后,将池水排干,暴晒池底,待池底表层颜色转黄后翻耕 池底,如此反复多次,使池底彻底氧化。 • 清淤是将池底淤积物彻底清出池塘,可使用推土机,也可人工 清淤,淤积物远离池塘堆放,避免冲回池塘。 • 浸泡冲刷科更彻底使泥层或泥块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被带 出池塘。一般可在秋季反复多次,也可与翻耕、暴晒结合进行。 • 施用石灰可改善池塘底质条件,还可杀灭有害生物,是池塘处 理的有效方法。 养殖中华绒螯蟹和罗氏沼虾时,池底通常应设置隐蔽物,以利 于虾蟹隐藏。也可在池边栽种水草。
0.html /101lb4-0.html /yqdlb4-0.html
朝夕孜孜 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宣王攻破新城 外亲内疏 恕上疏极谏曰 伏见尚书郎廉昭奏左丞曹?以罚当关不依诏 自将出 苟令性不邪恶 必视世之丰约也 以司空卫臻为司徒 绍死 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 深与统相结而还 分裂诸夏 达曰 当写读此 不可谓其求援於我 坚又募诸商旅及淮 泗精兵 此臣软弱 不胜其任 八月 《周礼》 累有内难 承见陷害 邑凡二千七百八十户 西
虾蟹增养殖技术
虾蟹增养殖技术
虾蟹是非常受欢迎的水产品,因此虾蟹养殖技术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
以下是虾蟹增养殖技术的介绍:
1.水质管理:虾蟹生长需要良好的水质环境,水质管理是虾蟹养殖的关键。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经常监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污染。
2.养殖池建设:养殖池的大小和深度需要根据虾蟹的生长和品种来确定。
养殖池需要保持水流畅通,避免死水区的产生,同时要注意光照充足。
3.饲料管理:虾蟹需要合适的饲料来保持健康成长。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虾蟹的种类和生长阶段来选择不同的饲料,并控制饵料的分配量。
4.疾病防控:虾蟹容易感染疾病,因此疾病防控是虾蟹养殖的重要环节。
需要注意水质和饲料的卫生情况,定期检查虾蟹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5.养殖周期和收获:虾蟹的养殖周期和收获时间取决于虾蟹的种类和养殖环境的温度等因素。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虾蟹的生长情况来制定养殖计划,以确保最佳的收获时间。
总之,虾蟹养殖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水质管理、养殖池建设、饲料管理、疾病防控和养殖周期等,才能实现高效、安全、健康的养殖。
- 1 -。
虾蟹混养技术标准
虾蟹混养技术标准虾蟹混养技术标准虾蟹混养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虾蟹混养技术标准是指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养殖要求和技术规范。
下面将介绍虾蟹混养技术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水质要求1. 水质稳定:虾蟹混养的水质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pH值在6.5-8.5之间,溶解氧在5mg/L以上,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
2. 水体清洁: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和杂草,保持水体清洁。
同时,要注意防止水体污染,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农药和化肥。
二、养殖环境要求1. 池塘选择:选择适宜的池塘进行虾蟹混养,池塘要有一定的水源补给和排水条件,并具备良好的防渗漏措施。
2. 池塘改造:根据虾蟹的生活习性,进行池塘的改造,增加底质、遮荫设施等,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3. 养殖密度:根据虾蟹的大小和生长情况,合理确定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导致竞争激烈。
三、饲料管理要求1. 饲料种类:根据虾蟹的不同生长阶段和需求,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保证其营养均衡。
2. 饲料投喂: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投喂时间要固定,每天分几次进行,避免一次性过多投喂。
3. 饲料质量:选择优质饲料,避免使用劣质饲料,以免对虾蟹产生不良影响。
四、疫病防治要求1. 预防措施:加强池塘周边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
加强养殖管理,提高虾蟹的抗病能力。
2. 疫苗接种:根据虾蟹的生长情况和疫病流行情况,合理接种疫苗,增强虾蟹的免疫力。
3. 疾病监测:定期对虾蟹进行疾病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扩散。
五、水质调控要求1. 水质监测:定期对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做好记录。
2. 水质调控:根据水质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控,保持水质稳定。
3. 水质处理:对于水质异常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方法,保证水质符合要求。
虾蟹混养技术标准是指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养殖要求和技术规范。
只有按照这些标准进行养殖管理,才能够有效提高虾蟹混养的效益。
虾蟹养殖学
虾蟹养殖学引言:虾蟹养殖学是指关于虾和蟹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海鲜需求的增加,虾蟹养殖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
本文将介绍虾蟹养殖学的基本概念、养殖环境、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一、虾蟹养殖学的基本概念虾蟹养殖学是研究虾和蟹的生物学特性、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的学科。
虾和蟹是两种重要的水产品,其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养殖环境虾蟹的养殖环境是其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虾蟹一般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对水质要求较高。
养殖环境的选择应考虑水质、水温、光照、氧气含量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污染和疾病的发生。
三、养殖技术1. 种苗选育:虾蟹的种苗选育是养殖的第一步。
选育出优质的种苗对于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种苗选育应考虑虾蟹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和产量等因素。
2. 养殖方式:虾蟹的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等。
不同的养殖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虾蟹品种和养殖规模。
3.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保证虾蟹健康生长的关键。
饲料应根据虾蟹的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配比,同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
4. 疾病防治:虾蟹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疾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定期检查虾蟹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可以有效减少损失。
四、养殖管理方法1. 温度控制:虾蟹对水温的要求较高,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对虾蟹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是虾蟹养殖的关键。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清除污染物,保持水质的稳定和良好。
3. 养殖密度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但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竞争激烈,影响虾蟹的生长和健康。
4. 定期清理养殖场地:定期清理养殖场地可以清除废弃物和病原体,减少疾病的发生。
结论:虾蟹养殖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虾蟹的生物学特性、养殖环境、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虾蟹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虾蟹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虾蟹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虾蟹养殖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现代养殖方式。
本文将介绍虾蟹养殖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从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到疾病防治,掌握这些要点能够帮助养殖户获得更好的收益。
正文:1. 养殖环境准备:虾蟹养殖需要具备适宜的养殖环境。
首先,选址要根据虾蟹的生态习性,在河流湖泊或者纯净的排水道等水质好、水流量适当的地方进行。
其次,水质要进行定期检测和保持清洁,确保虾蟹的生长环境无污染。
此外,建立良好的中心供水、排水系统以及防护设施也是养殖环境准备的重要方面。
2. 虾蟹品种选择:虾蟹的品种选择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水质的品种进行养殖。
常见的虾种有稻田虾、明虾等,而蟹种有淡水蟹、河蟹等。
了解各种虾蟹的生长周期、养殖成本和市场价格,选择具备较高效益和适应性的品种。
3. 季节管理:虾蟹的季节管理对于养殖效益十分重要。
一般而言,虾蟹的繁殖和生长是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要根据虾蟹的需求与习性合理安排养殖工作。
例如,稻田虾适合在10月至翌年5月间养殖,而明虾则可在一年四季进行。
正确处理季节管理能够提高虾蟹养殖的产量和品质。
4. 饲养管理:虾蟹的饲养管理直接关系到其生长发育和健康。
合理的饲料配制和喂养方式是关键。
在虾蟹的初期养殖中,选择适量的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搭配喂养,满足虾蟹的生长需求。
同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储存方法,以避免浪费和污染水体。
定期检测虾蟹饲料摄入量和生长状态,进行科学调整。
5. 疾病防治:养殖虾蟹时,疾病的防治是养殖户常常面临的问题。
防病工作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首先,在养殖的过程中要保持清洁,定期清理和更换养殖环境,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
其次,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计划,对虾蟹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
同时,密切监测虾蟹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
6. 产销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商业运作,养殖户需要重视虾蟹的产销管理。
建立起完善的产销渠道,与养殖品商和工厂等建立联系,并进行合作开发。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增养殖学
1、育苗场场址选择:1.海区的条件:盐度25~32,最低不低于20;pH值7.8~8.4;水交换好、无污染;底质以沙质或礁石为佳;藻相以硅藻优势、甲藻少;2.场基坚固,抗风能力强;3.淡水水源充足4.电力、交通便利。
2、育苗用水处理的程序1、沉淀与过滤:天然水域常受径流、降雨的影响,环境因子的变化大,有机物和悬浮物多,所以一般育苗场均建有沉淀池贮水。
沉淀池可选择土池或水泥池。
育苗用水经沉淀后需要过滤消除杂藻、有机物、敌害生物。
虾蟹育苗用水一般要经过二级过滤后方可使用。
2、盐度的调整:不同种类的虾蟹育苗对盐度的有不同的要求:对虾25~32;蟹类13~17;河蟹8~25;罗氏沼虾8~15。
盐度突变不得超过±2。
因此必须对天然海水进行盐度调整。
3、pH值的调整:虾蟹类苗种要求水的pH值为7.8~8.4,天然海区的pH值一般过高,可采用黑暗沉淀的方法降低pH值;pH值过低时可用生石灰提高。
4、重金属的调控:一般用浓度4~6 x 10-6 的EDTA-Na2螯合剂螯合重金属。
5、海水的消毒:药物消毒: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碘制剂(碘伏/季氨盐碘)、海因类、苯扎溴氨等;物理消毒:紫外线发生器;生物处理:光合细菌等益生菌类。
3、育苗水环境的控制1、水温育苗过程应保证水温的恒定,在适温条件下,尽量提高水温以缩短育苗周期(斑节虾25 °C, Z1~P1需12~15天;31 °C ,仅需5~7天)。
但应避免高温育苗。
添水、换水、或升温时应注意温差的变化:T水突变<±0.5°C;T水日变化<±2°C。
2.盐度:对虾盐度应控制在25~35范围内,育苗用水盐度尽量在最适状态。
沼虾、蟹类应控制在12左右,到仔虾或蟹大眼幼体后可以过渡到淡水。
育苗期盐度突然变化应<±2。
3.pH值:常规指标。
虾蟹类幼体对pH值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认为pH值应在7.0~9.0范围内,生产上要求pH值在7.8~8.6范围内,近似于自然海水,对于有些虾类在pH值低于7.5或高于8.6时对幼体发育不利。
虾蟹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虾蟹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虾蟹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品种,其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证虾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虾蟹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养殖环境的选择、饲养管理、疾病防控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旨在帮助广大养殖户能够科学养殖虾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正文:一、养殖环境的选择虾蟹适宜生长的环境包括水质、水温、光照和水深等方面。
首先,选择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水域进行养殖,避免有毒物质对虾蟹生长的不利影响。
其次,保持适宜的水温是虾蟹生长的关键,大部分虾蟹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0°C至30°C之间。
此外,提供足够的光照也有助于虾蟹的生长发育,一般来说,每天光照12小时以上可以满足虾蟹对光照的需求。
最后,选择适宜的水深,不同种类的虾蟹对水深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在水深20cm至50cm之间为宜。
二、饲养管理1. 饲料选择:虾蟹的饲料主要有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两种。
天然饵料包括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和水草等,可以通过捕捞或养殖获取。
人工饲料主要包括鱼粉、虾粉等,通过投喂的方式供给虾蟹。
饲料的选择应根据虾蟹的品种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合理配比。
2. 饲养密度:根据养殖设施的大小和虾蟹的生长特点,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饵料和氧气供给不足,容易引起食物竞争和虾蟹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虾蟹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密度。
3. 水质管理:虾蟹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要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中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必要时进行水质调整。
三、疾病防控虾蟹在养殖过程中易受到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害。
为了保持虾蟹的健康,做好疾病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并定期检查和清理池塘底泥。
其次,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虾蟹,将其隔离,避免疾病的传播。
同时,需定期进行体质检查,提前预防和治疗虾蟹的常见疾病,如白斑病等。
(完整版)虾蟹养殖现状资料
世界蟹类生产与市场
There was a steady increase in total crab production (aquaculture + capture) over the 19902000 period. In 2000 it rose slightly by a further 3% reaching 1.2 million MT. In 1990, world crab production was 700 000 MT. China is the leader among crab producers with an output of 516 000 MT, up 23% from 1999 and almost four times more compared to 1990. Another important crab producer is the USA whose output is equivalent to 11% of the world’s crab production, that is 136 000 MT (2000). The USA experienced quite a strong decline in production in the last two years (-46%). Canada is the world’s third main crab producer (106 700 MT in 2000) and its output has been expanding steadily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In 2000, 88%of total crab production consisted of wild crab. The bulk (76%) of Chinese crab production was wild crab in 2000. In 2000, China had a wild crab output of 391 000 MT (up 21% from 1999), therefore retaining its top position among wild crab producers. The USA, in second position produced 135 600 MT of wild crab in 2000, 35% less than in 1999. All the US crab is wild crab.
虾蟹养殖基础知识—虾蟹类育苗基础知识
01Part One
育苗病害防治
宿主
病原
疾病
环境
幼体常见病与防治对策
• 病毒病 • 细菌病 • 真菌病 • 其他病害 • 防治策略 定期用药/对症用药
洗卵、消毒、改善环境
• 使用药物注意事项
• A、用药量要适当 • B、疗程要充足。 • C、掌握用药的时间和时机。 • D、要注意理化环境因数对药物的影响。 • E、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 出池前的调整 • 出池时机 • 计数
• 容量法 • 重量法
育苗池
集苗
计数
定容
称重
常用计数法
• 1、直接计计数法 • 2、带水容量计数法 • 3、无水容量计数法 • 4、带水重量计数法 • 5、无水重量计数法
虾苗包装与运输
包装: 塑料袋、充氧 水1/2+氧气1/2 10000-30000尾/10L
轮虫的培养与应用 数量 培养:常规/集约化 强化:藻类/营养添加 投喂:时机/减少病原 冷冻轮虫的应用
轮虫生产
卤虫应用
影响卤虫孵化率的因率
• 1、温度 • 2、盐度 • 3、解氧 • 4、光照 • 5、卤虫卵的消毒(卤虫孵化的溶器,卤虫收集) • 桡足类 消毒,处理 • 枝角类 • 裸腹蚤(人工培育)
环境因素检测
• 1、水温 • 2、水化学因子: • a、S • b、PH • c、化学耗氧量 • d、物物耗氧量 • e、H2S
生物环境的检测
• a、病原微生物 • b、浮游植物 • c、原生动物
其他特殊情况的处理
• 泛池 • 有机物过多
附着基
虾蟹增养技术
01Part One
浮游植物
人工培养 浮游动物
虾蟹类的养殖工艺流程
虾蟹类的养殖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虾蟹类养殖工艺流程详解一、引言虾蟹类养殖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殖工艺流程严谨且科学,涉及到育苗、养成、疾病防控等多个环节。
虾蟹养殖中的养殖密度与增产技巧
虾蟹养殖中的养殖密度与增产技巧虾蟹养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和青睐的养殖业,其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虾蟹养殖中,养殖密度的合理安排以及增产技巧的运用都是影响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虾蟹养殖中的养殖密度与增产技巧,帮助养殖者在实际操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养殖密度的选择养殖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者容器内养殖的虾蟹数量,适当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利用率,但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竞争激烈和环境恶化,从而影响虾蟹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非常关键。
1. 考虑品种特性:不同品种的虾蟹在养殖密度上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其特性进行合理安排。
一般来说,对于喜栖息在底层的虾蟹,养殖密度较高;对于喜栖息在水层中上层的虾蟹,养殖密度则相对较低。
2. 考虑水质条件:水质是虾蟹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对养殖密度有着直接影响。
如果水质较好,可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如果水质较差,应降低养殖密度,避免过多废弃物聚集。
3. 考虑资源供给:养殖密度还需要考虑资源供给的能力。
饲料、氧气、水源等都属于资源供给,如果资源供给有限,养殖密度应适度减少,避免资源不平衡。
二、增产技巧的应用除了养殖密度的选择外,合理运用增产技巧也是提高虾蟹养殖效果的重要手段。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增产技巧。
1. 增加饲料投喂:合理的饲料投喂可以提高虾蟹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根据虾蟹的生长发育情况,确定适宜的饲料种类和投喂量,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品种,确保其营养均衡,并定期清理残饲。
2. 控制水质参数:合适的水质参数对虾蟹的生长和养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稳定水温、维持水质清洁、控制水体pH值等都是保持水质稳定的关键。
适当调整水质参数,使其处于虾蟹的适宜范围内,可以提高虾蟹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速度。
3. 优化养殖环境:良好的养殖环境对虾蟹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保持养殖水池或容器的清洁,及时清理底泥和污染物,定期更换水源,维持适宜的养殖温度和湿度,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助于提高虾蟹的生长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X—器官:为神经分泌细胞的集合体,由五个神经分泌细胞团组成,产生神经内分泌物质,并由神经纤维导入窦腺。
Y—器官:为一来源外胚层的非神经内分泌器官。
雄性附肢:是指雄性第二腹肢内侧的小型附属肢体生殖蜕皮:在交配期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以便在新壳硬化之前进行交配,此次蜕皮又称生殖蜕皮自切: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虾蟹类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的现象后期幼体:又称十足幼体,即虾蟹类的最末一期幼体,具全部体节与附肢,外形基本与成体相似补偿深度:水体中向下光线减弱很快,水越深处光合作用越弱,当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称为补偿深度生物学零度:是指性腺发育的最低温度,以此为起点,高于生物学零度为有效温度氧债:是指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一部分耗氧量充气养虾法:是指通过充气直接作用是水中保持充足的溶解氧,供虾蟹幼体呼吸需要,以保证幼体的生理代谢洄游:随着虾蟹类的生长、成熟动物通常改变栖息地,这种栖息地的改变大多通过较长距离的移动和迁徙完成,称之为洄游洗卵:是将收起的卵子,先用30目(王墓516um)滤去残饵及粪便,再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3min,冲去水中的病毒及细菌,再放到培育槽孵化及培养精养:是指利用先进的工业调控手段,进行高密度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茶籽饼:是油茶树果实油茶籽榨油后的饼块或饼渣生物最小型:水生动物首次达到性成熟的最小体长。
掌握虾蟹类繁殖与环境的关系答:虾蟹类的繁殖活动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动物性腺的成熟,交配活动,产卵孵化以及胚胎发育,幼体发育过程无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进行,环境条件的改变将阻滞或促进繁殖过程。
A盐度:海产虾蟹类繁殖一般需要30左右的盐度,中国对虾卵子孵化需在20以上的盐度中进行。
B温度:温度对于虾蟹的繁殖的主要影响是在适温范围内,较高温度可促进繁殖进程。
C光线。
D海水组成:普通海水对繁殖无不利影响,在低盐度地区及人工配制海水用于繁殖时,海水的组成以及离子比例就显得十分重要。
E重金属: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于繁殖的影响主要是阻止幼体及胚胎发育。
虾蟹类生长的特点、蜕皮的生物学意义与过程答:(1)生长特点:一般认为虾蟹类的生长随蜕皮的发生呈阶梯式增长,其生长模式可简述如下:在两次蜕皮之间动物基本维持体长不变,在线性尺度上基本没有增加,在体重上随物质积累而略有增长。
蜕皮后,动物的新甲壳柔软而有韧性,此时动物通过大量吸水使甲壳扩展至最大尺度,随后矿物质及蛋白质沉淀使甲壳硬化,完成身体的线性增长,然后以物质积累的组织生长替换出体内的水分,完成真正的生长。
(2)蜕皮的生物学意义:虾蟹类的蜕皮对于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其影响动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变化,为动物完成变态发育以及生长所需,又是导致畸形、死亡、被捕的重要原因。
(3)蜕皮的过程:A期(蜕皮后期)、B期(后续期)、C期(蜕皮间期)、D期(蜕皮前期)、E期(蜕皮期)虾蟹类的生活史及分布,栖息、洄游的生物学意义答:1生活史及:对虾的生活史包括受精卵、胚胎发育、无节幼体、溞状幼体、康虾幼体、在虾、幼虾、成虾等阶段。
2分布:成熟的亲虾在近岸水域产卵,少数种类在深海产卵,胚胎发育阶段在卵膜内度过,孵化后为无节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经溞状幼体、康虾幼体发育至仔虾,此时结束浮游生活而转营底栖生活并向河口浅水区移动,幼虾在近岸水域、河口地区生活,随生长而逐渐移向外海深水区,待成熟后又移回近岸产卵。
3栖息生物学意义:虾蟹多属底栖性种类,其底栖行为可以减少能量消耗,也还可以使动物免遭捕食,是动物逃避天敌保护自身的防御方式。
4洄游生物学意义:使虾蟹类扩展了自身的生态位,利于种族的延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设计虾蟹类育苗场应考虑哪些因条件?答:1水质不论培育什么品种,选择场址均应首先考虑水质条件。
水质清新无污染是非常关键的。
2浮游生物的组成海水中浮游生物的组成与育苗有密切关系。
选场时应查明该海区浮游生物的组成及随季节变化的情况。
3选择背山面海的向阳区域,可减少能量的损耗;底质不受限制,面向外海的沿岸沙滩和内弯的泥质海岸均可建场,但地基必须坚固;具有一定坡度的岩石海岸是最理想的基地。
4淡水资源基地要具有淡水资源,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淡水。
5电源应充足6交通便利,有利于亲虾和虾苗的输送及建场和生产物资的输送。
洗卵消毒的意义、原理与方法?1意义:目前虾、蟹养殖病害成灾,许多疾病、细菌都是通过母体的排泄物,将病毒和细菌等传给后一代。
如许多病毒、细菌病都是由于幼体吞食了水中的病原体而受到感染,通过洗卵或卵子消毒及消毒海水培育等可切断亲体与幼体之间的传染途径,从而减少病害,提高经济效益。
2洗卵:是将收起的卵子,先用30目滤去残饵及粪便,再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3分钟,冲洗去水中的病毒及细菌,再放到培养槽孵化及培育。
3卵子消毒;通过实验,认为漂粉精,碘液,碘附等都可用做卵子的消毒,而以漂粉精最为理想,卵子的忍受浓度远远超过其杀菌浓度。
卵子消毒是在洗卵之后进行的,其方法如;30目筛网滤去粗颗粒——在80目网袋中冲洗1至3分钟——网袋侵入药液1至2分钟——消毒海水冲洗1分钟——洁净或消毒海水孵化如何治理老化、酸性池塘?怎样清池除害?(综合治理)(1)老化池塘的治理:根据污染状况的差别及池塘条件,整治可分为曝晒,清於和浸泡冲洗三种方式a曝晒:曝晒仅适用于污染较轻的池塘,收虾之后将池水排干,经过曝晒10-20天,待表层淤泥全部有黑色氧化为黄色后,再翻耕一次,把底层未氧化层翻到表层继续氧化。
必要时还可以多次翻耕使有机物彻底分解b清淤:清淤是把池底淤积层彻底搬出池外。
清淤的方法有人工搬运、推机堆土及泥浆泵抽吸方法。
不管何种方法,都应将淤泥移出池外,切禁将淤泥推到坡上,以防灌水后再被风浪或雨水冲回池中C浸泡冲洗:浸池可促进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并溶入水中,再经反复冲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2)酸性池塘的治理:这种池塘首先应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暴晒,浸泡,冲洗,以减少表层的酸性物质。
用一层中性粘土覆盖在堤坝及池底是一种有效地方法。
但这工作量很大,需增加较大的建设成本。
另一方法是经过充分暴晒,冲洗之后,再加入农用石灰,因在海水的pH下,酸钙不溶于海水,掺入土壤中则可提高土壤的pH。
3清池方法:冬闲期排干池水防止杂藻的发生。
冬季存水的池塘,在放养之前,应由人力清除,搬出池外。
常有杂藻繁殖的地方,应灌入较深的池水,并立即施肥,使浮游植物先繁殖起来,降低透明度,降低藻芽和种子萌发。
还可在放养前使用硫酸铜,五氮酚钠。
4有害动物的除害:清除方法应根据不同情况和种类而定。
可以排空的池塘,收虾之后排干池水,暴晒一段时间,多种敌害生物均可死亡,不必使用药物清池。
不能排空积水的池塘放苗之前必须彻底清池,请吃的药物应是速效的,能在12天之内分解失效,不留残毒。
促熟原理与方法1原理:内分泌器官中的Y-器官和X-器官共同制约着卵巢的发育,Y-器官促进性腺的发育,X-器官抑制卵巢的发育。
所以,促进Y-器官的功能或减弱X-器官的功能均有利于性腺的发育。
2方法:目前一般采用减弱X-器官功能的方法。
如今一般采用镊烫法或激光切除法。
方法是用酒精灯将中号医用镊子烧热,夹烫亲虾或亲蟹一侧的眼柄中部,待眼柄变白停止加热,放回水中,数日后眼柄自行断落。
泛池的原因与处理1原因:育苗池经常会出现许多絮状物,该物是由幼体粪便、有机物颗粒及细菌组成。
原因是有机物大量繁衍的结果,有时排水过多,充气量突增,也会将池底污物冲起来形成类似情况,此时应停止充气20-30分钟,待絮状物黏附池底后在继续充气。
2处理:向水中施入2×10-6的氯霉素可防止上述现象的再次发生。
向池内撒上一层砂也可防止池底上泛虾蟹类养成的几种方式:1粗养:如港养、鱼塭养殖、生态系养殖2半精养3集约化精养:有日本神田式、鹿儿岛的喷水圆池、美国的跑道式性腺发育:(卵巢)I期(卵巢形成期):腹部第一节处背大动脉两侧的细胞团与血管分离,卵巢形成。
II期(增殖期):卵原细胞分裂,卵原细胞个体小,细胞质少,细胞核相对较大。
卵巢体积缓慢增大,至9月底,解剖肉眼可见透明的线状卵巢。
III期(小生长期):解剖观察可见乳白色条状卵巢。
此期正是对虾交配期IV期(大生长期):是指卵黄积累期。
可分三期。
大生长后期即近成熟期,卵子皮层内开始出现椭圆形周边形。
卵巢呈灰绿色或深绿色。
V期(成熟期):卵巢丰满,呈灰绿或褐绿色。
此时外界适宜即可产卵。
VI期(恢复期):刚产过卵的亲虾,卵巢透明、萎缩亲虾暂养的目的及注意事项?a亲虾暂养的目的是促使其交配b注意事项:1性腺发育:雄虾应必须有成熟的精子,雌虾必须先进行生殖蜕壳且在新壳完全硬化之前,以利于精荚的植入。
2水温:水温一般控制在14-17度,既是蜕壳率及交配率均适宜的范围温度。
2雌雄比率:雌雄比率应在1∶1,此比率交配率最高 4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
5换水率:一般换水量大则交配率高。
6光照:光照应控制好。
7饲养环境综合养殖的原则与条件?由于对虾养殖池塘所处的地理条件,水的理化条件及底质的性质是不同的,各地混养的种类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从大类上讲有鱼类,贝类,蟹类,海参及海藻等。
确定混养种类的条件是:1、与对虾无敌对关系,不会相互或单方向捕食 2、在饲料上无竞争,以摄食浮游生物最为理想,其次是捕食对虾 3、在空间地盘上无竞争,以中上层鱼类或吊养贝类为最佳,埋栖贝类至少有溶解氧之竞争 4、能够适应不同类型池塘条件,应根据温度,盐度和底质条件,选择适宜的种类 5、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6、生长快、当年可达商品规格。
保鲜的三种方式:低温保鲜(冰藏法、冻藏保鲜、冷却海水保鲜法)、化学保鲜(喷洒法、浸泡法)、辐射保鲜虾蟹类养殖过程中水温的调控方法?答:水温的控制应合理,尽量控制在改生物自然环境下繁殖的温度或略高于其自然温度,切记高温育苗。
此外,温差的大小也是应注意的问题,胚胎发育期对温度的波动较为敏感,应尽量保持稳定,需调温时也要缓慢升降。
虾蟹苗出池前两天应逐渐降温到自然水温。
换水、洗卵用水都应预热至原池水温度。
青蟹越冬期的管理方法?答:(1)青蟹密度:室外土池越冬放养密度1-3只/平方米,室内水泥池越冬密度4-5只/平方米,青蟹在入池前用2×10-4~3×10-4倍的福乐马林药浴2-3分钟。
(2)水质条件:越冬期间水温不低于8℃,盐度不低于0.005,溶解氧2毫克 /升以上,pH值7.5-8.5之间,铵浓度氮不高于6×10-8。
(3)充气、增氧:每天早、晚分别充氧1-2小时,密度较大的水泥池夜晚连续充气。
(4)换水:定期定量更换新水,换水时温差不超过±1℃,换水量根据水质状况而定,一般5天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