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海南黎族风情及文化变迁汇编
黎族 风土民情
六、黎族民居--船形屋
• 一般利用大自然的原材 料:茅草、木料、竹子、 红白藤、山麻等。木料
则多用格木。船底形房
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 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 两端。
黎族船型屋
(一)宗教信仰
•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 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 为主,也有自然崇拜,
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
图腾崇拜的痕迹。
(二)黎族歌舞
会烂脚变瘦;禁忌杀牛,
而且要给牛喝一种用牛 魂石浸过的酒,以保来 年丰收。
兴隆热带植物园
蜈支洲岛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
南山海上观音
THANK YOU
们在挥动木杵时加入一些优美的动作,在木杵与臼撞击出
的有节奏的声音中,自娱性强而优美的舂米动作演变成了 具有较高艺术观赏性的舞蹈。
3.独木鼓
黎族民歌
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据 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 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
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
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 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 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
•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 于对祖先的崇拜。
1.打柴舞(竹竿舞)
• 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 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打 柴舞的习俗在黎家人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
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并迅速传播到了国
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
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 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 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 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和人物栩 栩如生。
(六)黎族礼仪
黎族文化
分布图
二、黎族历史
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 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 居民。黎族自称“孝”、“歧”、 “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 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三、黎族历法
黎族历法和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
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 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 黎族历法的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 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 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
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 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 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在节日期间,人 们要举行歌舞盛会。
年轻姑娘向上年纪的人请教如何织黎锦
六、黎族民居
1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 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式多变, 有船形、金字塔形和葵叶形等。
2
走进黎族村寨,一座船形屋井 然有序地排列,别有一种风情。
黎族民居
住宅特色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
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 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 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 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康 长寿食品。
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 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 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 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 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 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 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 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 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 或“放衣服”。
海南黎族文化介绍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 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看起来不咋的, 吃起来不错~~)
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的派生类型
3.很多的黎族青年受不了独守青山的寂寞许多都出山闯 荡。
习俗
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主要是 山),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 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 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
海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地摊槟 榔~~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 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
可药用,能消炎解毒。(经常吃,第一次吃味道不咋 的,吃多了会上瘾~~)
南杀黎族招待上宾的一种制作方法独特的菜叫“南杀”。南杀”的腌法:一是
将黎语叫做“里嫩”(剥去叶子取其幼茎)或“芝温”(取其幼茎和叶子)的野菜,
,于间其后如自 亦种常为则果古 藉种发子祖生以 免原生孙先时来 为因互,因不都 俘,相则子纹有 虏妇残永孙身定 。女杀为繁绣制 所将的野多面, 以成悲鬼,纹因 ,年剧”难上为 “时,。以本他 黎,把再遍家们 家务俘则观或把 男必虏,尽本纹 女进妇在袒支身 周行女上。系看
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作为海南的黎族人民无疑是非常幸福的。既有野味吃又有海鲜 享受。即便如此还是他们的口味还是非常独特的
海南之黎族文化
海南之黎族文化姓名:靳军龙学院:信息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学号:20091613310008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黎族先民就已定居海南岛,直到明代,黎族仍分布于全岛各地。
宋元明清各代,随着内地汉族大量迁入海南,岛内民族同化和民族迁徙现象日渐加剧,岛北黎族少量南迁,大部同化于汉族之中,今天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
黎族就是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又独特的文化。
造成黎族这种独特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独特的地理位置。
海南岛孤悬于南海之上,又远离中原,岛内有五指山、鹦哥岭等高山大岭阻隔,这种交通上的不便,使一些形成于上古时代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与延续,比如文身。
二是独特的自然条件。
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岛内河流纵横,古时岛上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是黎族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及生产生活方面等习俗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是独特的社会因素。
黎族由于分布不同以及与其他民族交往强度的差异,民族内部社会发育程度也有显著的差别。
明清两代,在靠近汉族的黎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已与当地汉族趋于一致,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已占据统治地位。
但在五指山腹地一带,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生产方式的残余———“合亩制”,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峒”的社会组织。
黎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黎族文化更加婀娜多姿。
下面就谈以下具体的黎族文化。
黎族的服饰首先谈一下。
黎族的服饰被成为黎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黎族传统服饰是黎族社会历史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积淀而形成的,它根植于黎族的社会生活中,它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及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黎族服饰对于探讨海南黎族的社会发展历史、文化艺术、民俗原生态、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和民风习俗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及研究和保护价值,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黎族文化习俗
• •
2、地鬼。以为农作物的丰收是地鬼的恩赐。在合亩制(由若干父系小家庭联合进行生产和分 配的一种经济制度)地区,开始犁田时,“亩头”(合亩单位的首领)夫妻要到河里洗澡换新衣, 然后回家静坐。当太阳西下时,亩头才下地“犁第一路田”.途中要反复念“呼风唤雨”的咒语,祈 求大雨降临如倾盆,点点滴滴落田中。播种当天,亩头独自去秧地,小心翼翼做象征性的播种动作。 要防止鸡叫狗吠,纵使遇见熟人也不吭声,唯恐惊动地鬼。插秧前,亩头先去插几株被称为“谷魂” 的秧苗。稻谷成熟时,要供献几个小饭团,感谢地鬼的恩典;并由亩头的妻子到田间去接“谷魂”. 3、灶鬼。由于敬畏和崇拜火,因而家家户户敬祀灶鬼。禁止任何人跨越、敲击或移动用三块 石头砌成的品字形炉灶,否则认为将触犯灶鬼,从而招致病痛或其他灾难。
黎锦服饰
织锦图案
纯手工制作
传统服饰
• 黎族最著名的服饰是黎族纺织品,有黎锦、黎幕、黎裙、 挂包、头巾、花带等,图案师于自然,又抽象变形。制作 精巧,有的带嵌缀金银线、云母、贝壳、穿珠、铜线等, 色彩鲜艳,风格朴厚,富于装饰性。 • 黎族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花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女子一般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筒裙,男子一般结发缠头,穿 无领对襟上衣。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黎族男子的服饰 已完全现代化,在交通方便的城乡,妇女也极少穿民族服 装,只有传统节日和婚丧时才穿民族服装。在偏僻的山寨 中,老年妇女仍穿本民族的传统服装。
4、雷公鬼。以为太阳等天体及云、雾、雷、电、风、雨等自然现象都有“灵性”,故普遍敬畏 雷公鬼、太阳鬼、风鬼等。如人头痛发热,就认为触犯了雷公鬼、太阳鬼;患疟疾,则认为触犯了 风鬼。触犯雷公鬼,要请娘母、鬼公(巫师)联合做法事。
• • • • •
传统节日
•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 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 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 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 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 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 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 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 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 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 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 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 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 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 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 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 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 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黎族文化的变化1
浅谈海南黎族文化的变化——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中国的55个多彩的少数民族,他们分别分布在神州大地的各处,而在海南,则是以黎族为主要的少数民族聚集点,是这个岛屿上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
黎族也不例外,它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且每一种风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
黎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特有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沐浴下,海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黎族的文化也受到了冲击而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黎族文化的变化。
1、黎族人民居住的房屋建筑的变化。
在最早的时期,黎族人民的建筑很是奇特,其居住的房屋主要是船型的茅草屋。
由于这类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状,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
在汉族“金字塔”形屋尚未转入黎族地区之前,船形屋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
当你达到深山中的黎寨,最能引发对族群的神秘感,无疑是由一座座默默无言的船型屋。
它令人在茂密的山林中联想起海岛上是海洋文化的传承。
他们是利用简单的天然材料就地取材,用自己民族的独特方法建造的,即能避风挡雨,隔热御寒,又能防避瘴疬和野兽毒虫的侵害。
住宅的外形结构和屋面处理非常有利用抵挡海南强烈的阳光照射,台风和暴雨的袭击,充分地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建筑文化。
原始建筑材料非常简单,多数是竹干、大树的侧干、茅草和棕叶等,这样小规模的取材对原始林的破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从样式上分船型屋和金字形屋两大类。
船形屋的整个屋顶共如船只形,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接到地面,屋内不隔间,对头开门,门上屋檐伸展,檐下为休息、置物的场所,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
黎族古代历史资料
黎族古代历史资料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及贵州等省分均有分布。
截至2015年海南省黎族人口149万余人。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黎族古代历史资料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
在我国古籍上很早就有关于黎族先民的记载。
西汉以前曾经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岛黎族的远古祖先。
“黎”这一族称最早正式出现在唐代后期的文献上,唐末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就有“儋(州)振(州)夷黎海畔采(紫贝)以为货”的记载。
但普遍作为黎族的专用族称,则是在11世纪宋代以后才开始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黎族文化海南省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是海南岛中部山区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全县面积1160.6平方公里,人口16万人,其中黎族人口9.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1%,保亭的县名来源于明代的“宝亭司”,到了清代改称“保亭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正式设立县行政建制,1987年成立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
保亭地区的黎族有杞、哈、赛等方言,每个方言区的语言、生活习俗亦有所异,但是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基本相同。
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和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富有特色的海岛文化。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中的光荣的一员,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超百万的一个民族。
他们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和史料记载,至少在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古百越的一部分人便从两广(广东、广西)大陆上不止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到达本岛东北部,然后才逐渐向全岛扩散。
这就是现今黎族的先民。
在东汉时代,他们被称为“里”,隋代则“俚”、“僚”并称。
唐德宗年间称为“黎”,但普遍以“黎”、“代”、“僚”则在宋代以后。
特色文化之旅探索海南黎族文化与民族风情
特色文化之旅探索海南黎族文化与民族风情海南岛是中国的旅游胜地,也被称为中国的热带天堂。
海南岛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有多元文化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中,黎族文化是海南岛独特的一部分,拥有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因此,从事特色文化之旅的探索海南黎族文化与民族风情,对于了解中国多元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非常有益。
一、海南黎族文化的历史溯源黎族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原住民族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
很早以前,黎族人就在海南岛上定居,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居住、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体系。
黎族文化基于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如酿酒、种植、捕鱼、狩猎和手工艺制作。
黎族人以他们独特的服装、音乐、舞蹈和习俗而闻名于世。
二、黎族文化中的传统民俗活动黎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文化以其丰富和多样的民俗活动而著称。
每年,黎族人会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农历十月的“三好节”等传统节日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此外,人们还会通过婚礼、葬礼、祭祖和丰收等各种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文化、信仰和传统。
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展示了黎族人民的独特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生产方式。
三、黎族民族音乐、舞蹈和手工艺黎族音乐和舞蹈是当地文化的标志性元素,如“三声簧管”、“三弦月琴”等。
这些音乐和舞蹈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信仰。
同时,黎族人还以手工艺为生。
这些手工艺品包括纺织品、编织品、绣品、家居用品、木雕等。
他们的手工艺品富有民族特色,以纯手工制作、原料自然无害为特色,很受游客欢迎。
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
黑橄榄、云雾海南珍珠这种地方特产也非常受欢迎。
四、黎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保护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对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黎族文化,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
其中,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文化展览和宣传、培养文化创新和创新领域的人才等。
黎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介绍
黎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介绍黎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介绍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的多个方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黎族生活各方面的传统习俗,希望大家喜欢!黎族尚礼的风俗习惯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
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
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
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
最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植晚稻。
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
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
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
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
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
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
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
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
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
黎族民俗风情
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几块未被污染的净土”。
岛上四季常,森林覆盖率超过50%。
海南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五大旅游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自然风光。
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
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
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
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
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
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
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
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首长独有的风俗习惯。
黎族的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黎族妇女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穿桶裙,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
黎族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
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
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
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上面住人。
黎族的历法与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命名,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盛行的节日在:春节、元宵、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五的鬼节、中秋节、冬节(冬至日)等,其中以春节最为隆重,其次是三月三。
海南黎族风俗文化介绍-小学PPT必备
春节是海南黎族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祭祀祖
先的时刻。
春节前,黎族人会进行大扫除 ,布置家居,制作新衣,准备
丰盛的食物。
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隆重的 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同 时也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
福。
黎族春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 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各种口味的
粽子来庆祝节日。
海南黎族的“三月三”
男子传统服饰以青布或蓝布为料 ,上衣为直领、无纽扣、短衣长 裤,裤腿扎紧,头缠红巾。
黎族女子传统服饰
女子传统服饰上衣为右开襟,以 青布或蓝布为料,下穿长裤,头 戴绣花头巾。
海南黎族服饰的特点
01
02
03
色彩鲜艳
黎族服饰多采用红、黄、 蓝、绿等鲜艳的颜色,具 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图案精美
黎族服饰上常绣有各种精 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 山水风景等,寓意吉祥如 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爱情节”。
在这一天,黎族青年男女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相聚在山间、河边、广场等地方, 举行对歌、跳舞等活动,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三月三”也是展示黎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时刻,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 表演和展示。
海南黎族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海南黎族另一个重要的传统 节日。
海南黎族的历史背景
黎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 汉时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 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 俗习惯。
黎族在古代是海南岛的原住民,后来 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逐渐形成了与 汉族相互融合的文化格局。
海南黎族的民族特点
语言
服饰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 族,不同地区和不同部落的黎族方言有一 定的差异。
黎族文化
社会学论文题目:海南黎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姓名徐四所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班级09行政管理2班学号20090704310048指导教师李芬日期2010 年10 月20 日海南黎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摘要】少数民族永远是中华宏伟画卷上浓重的一笔,其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对人类历史文明的生动证明。
了解和发掘民族文化,有利于把握过去,展望未来。
海南黎族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的足迹,将是人类考察海南丰富历史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海南黎族物质精神文化发展海南黎族是海南岛上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部琼海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其人口占海南岛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尚在进行中,结果未知),海南少数民族人口为136万,其中,黎族人口117万。
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
黎族地处偏远,历史上受外界影响较小,所以千百年来仍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文化。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竣的挑战。
本文将从其社会管理体制,物质文化的变迁。
精神文化的发展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历史。
一社会管理制度海南黎族有着多个群体结构形式,而比较重要的一种社会结构是“合亩制”。
其原始形态是有若干个小家庭构成,这些小家庭均有着血缘关系。
它有着这样的特点:首先血缘关系是合亩制组织的基础,合亩有大有小。
其次,合亩内生产工具为各家所有,也就是集体所有。
再次,生产所获由“亩头”支持分配,按户平均原则。
由几个合亩组成自然村,再由自然村组成峒,所以它的社会组织就是:总管(峒长)--哨管(管辖数村)--里头(村头)--亩头(辖所属合亩)。
不能越级,既有现代特点,又有鲜明的原始社会性质--劳动工具和成果归集体所有,其深深的打上了生产力低下的烙印!特别体现在农业生产上,亩头的集权就生动的体现出来,翻地,必须由亩头先动犁,而后大家跟着。
黎族有什么特色的民族风情
黎族有什么特色的民族风情黎族是中国的岭南民族之一,那么大家对于黎族的相关民族风情到底有哪些区别呢,那么关于黎族的民族风情到底是怎样的呢?涉及到的内容又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黎族特色民族风情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
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
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
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
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
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当前对黎族来源的研究观点认为,海南岛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因为当时骆越人的分布地域包括当今之海南岛),于殷周之际(约三、四千年前)渡海入岛。
殷周之际渡海入岛的这批骆越人是当今黎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造就了今天的黎族。
黎族的形成,渡过悠悠岁月,趟过漫漫长河,其称谓源自何时呢?黎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时自称“赛”。
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包括黎族在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是汉族对其称谓,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的民族风情是如何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
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
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
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
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范围】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住宅】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节日】“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
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
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
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
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歌舞】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黎锦】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
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
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服饰】对襟上衣和筒裙,加各种饰物。
【竹筒饭】用山兰米(一种旱稻)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竹筒中,以炭火烤焦绿竹即熟,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待客之食用佳品。
海南黎族
海南黎族文化一、海南黎族文化介绍(一)海南黎族的由来《黎母山传说》讲述了黎族祖先的来源。
“在海南岛的中部有一座高山,长年云雾缠绕,看不清它的真面目。
在远古的时候,海南没有人类,山上只有各种飞禽走兽。
有一天天上的雷公云游四方,经过这里,看到海南岛上鸟语花香,真是个好地方。
他羡慕地说,要是能住在这里该多好啊。
于是他就找来一颗蛇卵,藏在山中,让山上的五色雀照护。
第二年“三月初三”这天,雷公再次经过,他从天上打下一声惊雷,山摇地动,震得藏在山上的蛇卵裂开两半,从里面走出一个美丽的姑娘。
雷公变成一个慈祥的老爷爷,给这个姑娘取了个名字叫“黎”。
于是山中的五色雀、梅花鹿、还有各种小动物都跑来庆贺,它们叫她“阿黎姑娘”。
在山中各位小动物朋友的帮助下,阿黎姑娘饿了就采摘野果来吃,渴了就喝山泉水,困了就睡在大树上,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只是有时不免有些孤独和寂寞。
有一天,有个英俊勇敢的小伙子跨海来到海南岛,到山中寻找一种珍贵的香料---沉香。
小伙子在山中遇到阿黎姑娘,他马上被阿黎姑娘的纯真和美丽所吸引,两人相互爱慕,心心相印,从此在一起劳动和生活,他们生了很多子子孙孙。
后来靠采摘野果已经不够他们生活了,雷公就派五色雀叼来山兰稻种,他们带领子孙后代一起砍山种山兰,喝用山兰酿造的甜美的biang酒,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他们死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尊称她为“黎母”,把他们①脚下这座母亲山叫“黎母山”,他们自称“人”。
”当然,这不是海南黎族的真正起源,这则神话通过黎母生息的轨迹对原始初民从蒙昧阶段的初期、中期和晚期进入野蛮阶段的发展历程,作了追忆性的描述。
黎族在海南有着数千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黎族的先人为古越人,他有着6万年的族群史。
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主要聚居在琼南七个自治县,三亚市、通什市广大的山区、丘陵地带,少部分散居在定安、万宁、屯昌、琼海、儋县和澄迈境内,与汉族人民杂居。
黎族现代历史资料选编
黎族现代历史资料选编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选编一些黎族现代历史资料,以展示他们在近代历史中的发展和变迁。
一、黎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黎族人民勤劳智慧,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黎族的社会变迁近代以来,黎族人民经历了许多社会变迁。
在清朝时期,黎族地区处于边疆地带,受到了外族侵略的影响。
然而,黎族人民坚守自己的土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黎族人民积极参与其中,为国家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做出了贡献。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黎族人民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三、黎族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黎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加大了对黎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黎族人民积极参与农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四、黎族的文化传承黎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黎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节庆,使黎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五、黎族的教育和医疗事业近年来,黎族地区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黎族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受教育和医疗水平。
黎族人民通过教育和医疗的进步,提升了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
六、黎族的社会进步和民主建设近年来,黎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民主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加大了对黎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管理力度,维护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黎族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七、黎族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黎族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现代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黎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黎族的原始文化生活
军坡节
军坡节(农历正月上旬至三月中旬),即闹军 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较大的军坡 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屯昌屯城镇圣德娘 娘军坡和屯昌的枫木军坡,万宁龙滚芋头 军坡。军坡节时,村中都要选一个较大的 场地来"装军"演戏,贩售土特产,同时招待 亲朋好友一同度过节日。
节日来历 祭祀神为南北朝时期南方 女英雄冼太夫人。节日多 在农历正月初六至二月十 二日举行,各村庄以传说 洗夫太夫人出征到本村的 日子为军坡节日,俗称"发 军坡",以定安最为隆重。 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 定安、屯昌和海口等地成 千上万群众到海口新坡镇 洗太夫人庙朝拜。朝拜者 在洗太夫人神像前烧香祈 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 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洗 太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 有祭祀活动。军坡节军坡 节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 据说世代相传已有1300多 年的历史,但是在各地各 支系的黎族却在不同的时 间举行这个盛大的节日, 而对于军坡节的来源也有 着不同的解释。
*传承意义
泥条盘筑法之类的原始制陶工艺至今在海南岛昌江黎族自 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仍有传承,这对史前制陶史的研究具有重 要的启示作用。黎族保留着制陶的原始形态和特征,真实地再 现着原始的制陶过程,不失为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 古老的黎族制陶术为今人了解中国古代陶器的制作历史和演变 过程提供了佐证。由于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民 族特色的黎族原始制术在上世纪末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瓷 器、玻璃器、金属器、塑料器等替代陶器进入日常生活,黎族 制陶逐渐萎缩,尤其是"文革"期间,几乎全部停产。现在懂得 制陶的黎族艺人寥寥无几,制陶技艺濒临消亡,但其仍属制陶 工艺历史不可或缺的片断。因此,我们理应加强抢救和保护, 而不应当任其消失而导致我国的制陶历史出现断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妇女的“雕题”
现在海南部分黎族地 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 为“雕题”的文面、 文身风俗,特别是妇 女有文身风俗,一般 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 前陆续完成,个别有 婚后完成的。文身工 具是植物刺针、小竹 木棒和植物染料。文 身的部位主要是脸、 颈、胸和四肢等处。 不同地区,文身图案 差别很大。这种习俗 目前已基本消失,仅 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海南黎族风情及文化变迁
黎族的服饰和纹身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绣花头巾,上衣无 扣对胸开襟,显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 裙是由各种丝线制成的。黎族女子的衣裙 图案很多,一般都是带有图腾的性质,是 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 ,也是民族内部支系 团结的象征。 “双面绣” 多作为上衣的装 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女子出嫁前文 身和织绣衣绣中都编织有祖先沿袭下来的 古老图案。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和筒裙, 常常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明片、羽毛等, 也有的缀以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或流 苏等,一方面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同时这些装饰是财富的象征。
汉族,回族,苗族迁入海南岛之后的黎族文化变迁 打破了原有的单一黎族原始文化的结构
到宋朝、元朝以后,汉族、回族大规模的迁移海南,其中也包括一 些贬谪官员及其家属、随从。在元朝后,大陆移民已增至17万人了, 汉族、回族的大量到来,改变了海南岛上单一的黎族人口结构,这 些汉族回族移民,不仅带来了自己民族包括语言、技术、艺术等文 化,而且一并带来了全国各地的汉族文化,从而形成海南多元文化 并存的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单一黎族文化的格局,结束了海南岛文化 原始状态,使海南文化从单一的、原始的黎族文化,向多元文明形 态的文化转变。, 汉族移民带来了文字、教育、等文明形态的文化,结束海南了黎族 文化的原始状态,黎族从此进入到文明发展的阶段。通过与黎族的 交往,通过教育等途径汉族人民将文字传播到了黎族地区,被黎族 人民所广泛接受使用。
芭蕉酒、野果酒等。
逢年过节,在孝黎地区 的中老年妇女还有喜嚼 槟榔的习惯。即将新摘 下的槟榔果切成小片, 用蒌叶 ,拌上石灰一起 放进嘴中咀嚼,越嚼越 香,一般人嚼后面部发 红,像醉酒一般,咀嚼
后的槟榔汁液如血水
黎族节日
黎族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人民最
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 好日子,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 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 日。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 孚" 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 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 舞、谈情说爱。节日期间,黎族人民对歌、 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尽情地欢庆 着,用歌声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 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之所以建造为船型的圆拱 造型是因为这样比较有利 于抵抗台风的侵袭,同时 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 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 材,拆建也很方便。
黎族的饮食
特色菜
黎族人民还有吃竹筒
一种俗称“南杀”的浆类佐料, 饭的习惯,即取楠竹一
是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民常吃的小菜,取料
节,从一头开个口子, 把米和水灌进去,然后
于牛、猪、鹿的脊椎骨,或野 封口子置于火堆上烤熟,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 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 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服饰异彩纷呈,包括 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用黎族织锦和单、 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上诸如云母片、贝 壳片、银片、琉璃珠,穿上镶嵌珠宝的筒裙,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润方言区
杞方言妇女面部纹样 腿美 和孚 脚方 踝言 纹妇 样女
小
润方言妇女腿部纹样
润方言妇女面部纹样 美孚方言妇女 躺在地上文身 的情景
黎寨 ;船型屋
船型屋的传说
传说黎族人民为纪念渡海 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 型状建造住屋,通常称为 船型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 居,它是原始的干栏式的 住宅,门开左右形如船而 得名。
黎族的文化变迁
汉族、回族、苗族等民族没有迁移海南之前的黎族文化 在汉族回族苗族迁入海南岛之前,海南岛的文化结构是单一的族文化 ,单 一的黎族文化有两个特点。 一是封闭性。在汉族、回族、苗族等民族没有迁移海南,黎族没有跟中华 文化的其他文化有过接触和交流,所以黎族的文化活动只是在自身内部循 环,而且由于海南黎族社会一直就是一个以黎峒作为单位的分散氏族组织 结构的社会,没有出现过统一的政权和社会结构。所以,即使是黎族文化 体内的自我循环也是在氏族之间进行的。 二是原始性。 1.宗教信仰的原始性,表现为对自然的崇拜。黎族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 把天叫做天鬼,把地叫做地鬼,把山叫做山鬼,树叫做树神,这些自然界 的威力非常的强大,如果生病了,或者遇到灾害了,就认为可能触犯了这 些鬼神。同时为了祈求丰收、平安,黎族平时会祭拜天和地,也会把一些 动植物,作为自身的图腾,当作祖先的符号来加以崇拜。
2.婚恋的风俗,一个叫做“玩隆闺”。 所谓“玩隆闺”,黎族女孩子在成 年以后,不跟随父母居住,而是住在父母屋子旁边的“寮房”,入住“寮 房”后,女孩可以自由结交男朋友。如在婚前跟某黎族男子生育了孩子, 则在出嫁给另一男子的时候,孩子也作为女方的嫁妆,孩子随男方姓,享 有亲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第二个是“不落夫家” 风俗。黎族的女孩出嫁以后,并不住在丈夫家,而 是在婚后回到娘家,在“玩隆闺”时的“寮房”居住。只需要在红白事和 怀孕的时候才会回到夫家,如果丈夫去世,黎族女子则就要回到娘家,假 如不再出嫁则由娘家负责养老。 所以“玩隆闺”和“不落夫家”风俗带有明显的母系社会原始的风俗。
菜类,斩碎后用半熟的热干饭
取出,破开竹筒,便是 香喷喷的竹筒饭,这种
拌搅、盛入罐中,一个月后取 饭多数在上山打猎或砍
出煮熟吃。。
山时吃用,风味独特, 现在竹筒饭已走进寻常
百姓,在海南各类饭店
均可食到
黎族农民普遍爱好喝酒。 一般农家晚饭时,不管 菜肴丰俭,男主人总要 先喝几口酒,然后再吃 饭。黎家的酒类品种多, 其中以山兰(旱稻)糯 米酒为上品,此外还有 米酒、粟米酒、番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