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队实施方案

威风锣鼓队实施方案一、前言。
威风锣鼓队是一种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艺术魅力。
在各种庆典、节日和活动中,威风锣鼓队都能为现场增添喜庆气氛,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实施威风锣鼓队表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队伍组建。
1. 招募队员,可以通过社区广播、网络招募等方式,吸引有锣鼓表演经验或热爱锣鼓表演的群众加入威风锣鼓队。
2. 组建队伍,根据招募情况,组建威风锣鼓队,确保队伍规模适中,队员素质过硬。
三、器材准备。
1. 锣鼓,准备一套完整的锣鼓器材,包括大小不同的锣、鼓、钹等,确保音色齐全。
2. 衣饰道具,准备统一的队服和头饰,突出队伍整体形象。
3. 演出道具,如旗帜、彩旗等,增加表演的视觉效果。
四、演出场地。
1. 选择场地,根据活动性质和规模,选择适宜的演出场地,确保空间宽敞、交通便利。
2. 声音效果,考虑场地的音响设备和音响效果,确保演出声音清晰、响亮。
3. 安全措施,对演出场地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没有障碍物和安全隐患。
五、排练演出。
1. 制定排练计划,根据演出时间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排练计划,包括音乐编排、舞步设计等。
2. 练习内容,队员要按照排练计划,认真练习锣鼓表演,熟练掌握节奏和技巧。
3. 整体协调,加强队员之间的协作,确保整体演出效果统一、协调。
六、表演流程。
1. 开场表演,通过锣鼓表演拉开活动的序幕,吸引观众的注意。
2. 中间过渡,可以通过舞蹈、杂耍等形式,增加表演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3. 结尾收尾,通过高潮迭起的表演,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氛围,使整个活动达到高潮。
七、活动保障。
1. 安全保障,在演出过程中,加强安全防范,确保观众和队员的人身安全。
2. 协调配合,与活动组织方保持密切联系,协调好演出时间和流程。
3. 后勤保障,提前做好演出器材的搬运和布置工作,确保演出顺利进行。
八、总结。
威风锣鼓队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演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威风锣鼓演出

威风锣鼓演出引言:威风锣鼓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威风锣鼓在演出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气势。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许多重大节庆和庆祝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威风锣鼓演出的特点、历史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威风锣鼓演出的特点威风锣鼓演出以其独特的音色和强烈的节奏感而闻名。
它结合了锣、鼓、镲等乐器的演奏,演奏者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紧凑有序的演奏方式,展现出威风凛凛的气势。
威风锣鼓演出通常以庄重、热烈和豪爽为特点,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
演出者常常身着传统的锣鼓演奏服装,配合演奏动作和呼喊声,使整个演出更加热烈和生动。
二、威风锣鼓演出的历史威风锣鼓演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最早的威风锣鼓演出出现在军事活动中,被用来表达军队的威严和声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威风锣鼓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庆典、节日和庙会等各种场合。
无论是军事活动还是社会庆典,威风锣鼓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庄严、欢快和热烈的氛围。
三、威风锣鼓演出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威风锣鼓演出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威风锣鼓演出在各个重大节庆和庆祝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春节、元宵节和农历新年等。
它能够凝聚人们的情感,传递欢乐和祝福的信息,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体验。
威风锣鼓演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威风锣鼓演出不仅在国内举办各种演出和比赛,也在国外举办演出,并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结语:威风锣鼓演出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音色、强烈的节奏感和威严的气势而备受推崇。
在演出中,锣鼓的演奏者通过精湛的技巧和有序的演奏方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威风锣鼓演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了解锣鼓队1

第一章认识威风锣鼓第一节什么是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在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是由鼓,锣,钹,铙组成的四个声部合奏形式。
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
它属于清锣鼓,素锣鼓,不与丝竹管弦乐相配合(过去有的伴以小斗锣)。
四个声部,各自独立,有分有合。
不管出现哪个声部,鼓是核心,贯穿始终。
一般铙可以伴钹,出现重叠,而在铙击奏时,却不能出现钹的声音。
因此通常说:“有钹就有铙,有铙却无钹。
”就是这个道理。
威风锣鼓同其他民间打击乐一样,没有固定音高,只是由音响,节奏,力度,速度及其技巧,表现乐曲的感情。
它以连续击奏套曲为主,其节奏稳健,强弱分明,声震长空,引人入胜。
鼓是精神的象征,无视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的“威风锣鼓”是汉族人民古老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
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汇于表演之中。
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
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
这该是《易.系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关于威风锣鼓的名称和表演的气势密切相关,但民间的传说中,还渲染着神话的色彩,说它与“尧王禅让给舜,又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有关。
按当地说法:尧的家乡在洪洞羊獬村,舜在神里村(一说在万安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羊獬村群众组成威严的仪仗和锣鼓队去神里村迎姑娘回娘家;四月初八又送她回婆家。
由于是仪仗锣鼓迎送,威风无比,所以称“威风锣鼓”。
锣鼓的套路有三番:“要往游康衢”、“华封三祝”、“万民颂尧王”,三者都是纪念和赞颂尧王的宏恩大德。
尧舜禅让是后人加以渲染的描述,民间有关尧王的说法虽无考证,但却说明当地群众对太平盛世,丰衣足食的想往;对关心群众疾苦的清官之期望。
对威风锣鼓的描写作文300字左右

对威风锣鼓的描写作文300字左右
鼓声啊,那可真叫一个震撼!就像战场上千军万马在奔腾,每个鼓点都像是马蹄声在耳边回响,听得人热血沸腾。
你闭上眼睛,就好像看到那些古代勇士们,一身铠甲,手持武器,冲在前面。
那些鼓手,一个个可都是高手!他们手臂一挥,鼓皮就砰砰作响,就像是在指挥着整个战场。
他们的眼神啊,坚定得不得了,动作也特别准,看着就让人佩服。
观众们都被这鼓声给迷住了。
有的人闭上眼睛,就像是在听一场大自然的音乐会;有的人跟着鼓声手舞足蹈,就好像自己也成了那战场上的勇士,跟着节奏一起冲锋陷阵。
这威风锣鼓啊,真是一场耳朵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威风锣鼓解说词

车城乡威风锣鼓解说词
同志们、朋友们:
龙腾虎跃迎春到,锣鼓喧天庆盛世。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车城乡威风锣鼓队。
带着喜悦,带着欢乐,带着车城乡8000余名父老的深情祝福,车城乡的威风锣鼓队向全县人民恭贺新春,祝全县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万事顺达。
鼓声隆隆迎龙年,吉州大地享太平。
锣响阵阵闹新春,滚滚激情焕恢宏。
鼓,是春天生命的歌;鼓,是豪迈粗狂的舞;鼓,是刚劲奔放的魂。
以激情的鼓点,以恢弘的气势,以铿锵的节奏和昂扬的豪情,击出车城乡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个性,奏出车城乡上下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傲骨雄风。
看,腾飞的车城乡走向的锣鼓将把我们带到一幅“欢天喜地庆佳节”的画境中,它象征着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好景观!
2011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车城乡全体干部群众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强力推进新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力度,使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平稳、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2年,全乡干部群众将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全力配合新城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苹果产业、养殖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建设和谐富裕的新车城;。
什么是威风锣鼓

什么是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在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是由鼓,锣,钹,铙组成的四个声部合奏形式。
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
它属于清锣鼓,素锣鼓,不与丝竹管弦乐相配合(过去有的伴以小斗锣)。
四个声部,各自独立,有分有合。
不管出现哪个声部,鼓是核心,贯穿始终。
一般铙可以伴钹,出现重叠,而在铙击奏时,却不能出现钹的声音。
因此通常说:“有钹就有铙,有铙却无钹。
”就是这个道理。
威风锣鼓同其他民间打击乐一样,没有固定音高,只是由音响,节奏,力度,速度及其技巧,表现乐曲的感情。
它以连续击奏套曲为主,其节奏稳健,强弱分明,声震长空,引人入胜。
鼓是精神的象征,无视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的“威风锣鼓”是汉族人民古老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
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汇于表演之中。
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
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
这该是《易.系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关于威风锣鼓的名称和表演的气势密切相关,但民间的传说中,还渲染着神话的色彩,说它与“尧王禅让给舜,又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有关。
按当地说法:尧的家乡在洪洞羊獬村,舜在神里村(一说在万安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羊獬村群众组成威严的仪仗和锣鼓队去神里村迎姑娘回娘家;四月初八又送她回婆家。
由于是仪仗锣鼓迎送,威风无比,所以称“威风锣鼓”。
锣鼓的套路有三番:“要往游康衢”、“华封三祝”、“万民颂尧王”,三者都是纪念和赞颂尧王的宏恩大德。
尧舜禅让是后人加以渲染的描述,民间有关尧王的说法虽无考证,但却说明当地群众对太平盛世,丰衣足食的想往;对关心群众疾苦的清官之期望。
霍州市威风锣鼓简介

霍州市威风锣鼓简介霍州威风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称,具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当地人民群众凝聚精神、渲泻感情、乐此不彼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她关系着当地民俗民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及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自豪感,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项目,霍州的威风锣鼓表演队伍,多年来参加了多项重大影响的活动,如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亚运会开幕式、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元宵节等等系列大型文艺表演活动。
先后赴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湖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进行交流演出。
特别是香港和日本的出访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
霍州威风锣鼓曾被中宣部命名为“华夏第一鼓”之美称!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美誉。
特别是李曹镇的杨枣村的威风锣鼓队,从1989年至今常驻深圳民俗文化村进行表演(每年通过培训进行人员交替)。
11月14日,我市威风锣鼓受文化部特邀,参加了在江苏常熟举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展演;20年前,霍州市威风锣鼓队参加了1988年全国首届农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一举获得成功。
接着相继参加了国庆40周年庆典、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2005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爱我中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2005年上海旅游节开幕式的表演,参加了黄河电视台《黄河神韵》节目的录制和张艺谋导演的“黄河风光片”的拍摄等,蜚声海内外。
20年来,在霍州市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组织成立了锣鼓协会,聘请知名锣鼓艺术专家现场讲解和辅导,把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外交流。
如今,霍州100人以上威风锣鼓队已发展到40余支,队员达5000余人,为晋南威风锣鼓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历次的锣鼓大赛上均获金奖。
尤其是2008年霍州市因威风锣鼓的杰出贡献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霍州威风锣鼓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农民鼓手在农闲时节参加演出既开阔了视野,又获得了报酬,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50万元,不仅提高了农民朋友参与的积极性。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以三县交接的下团柏村为中心的汉族民俗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所以俗称为"威风锣鼓"。
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
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
据传,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晋南威风锣鼓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威风锣鼓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
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
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
威风锣鼓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
威风锣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威风锣鼓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传说尧王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帝尧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群众敲锣打鼓送行,回来时羊獬村群众敲锣打鼓送回,以示威风。
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
经过几千年世代相传,演变成现在的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
在临汾的一些县份,大的村子几乎都有锣鼓队,而大的锣鼓队往往达到百人以上,击奏起来,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
威风锣鼓单页

第一章认识威风锣鼓第一节什么是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诞生并主要流行在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
以鼓、锣、钹、铙四件乐器组成的四个声部的合奏为表现形式,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
它属于清锣鼓,素锣鼓,不与丝竹管弦乐相配合(过去有的伴以小斗锣)。
四个声部,各自独立,有分有合。
不管出现哪个声部,鼓是核心,贯穿始终。
一般铙可以伴钹,出现重叠,而在铙击奏时,却不能出现钹的声音。
因此通常说:“有钹就有铙,有铙却无钹。
”就是这个道理。
威风锣鼓同其他民间打击乐一样,没有固定音高,只是由音响、节奏、力度、速度及其技巧来表现乐曲的感情。
它以连续击奏套曲为主,其节奏稳健,强弱分明,声震长空,引人入胜。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因此,当地村民以“华封三祝”寄寓多福、多寿、多子孙的愿望。
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后,“威风锣鼓”也发展成为展现新时代农民心声的动态形象。
1990年9月山西临汾410名农民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第八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他们敲出、舞出震撼大地的强音,显示出了当代中国人民豪迈的气概。
第二节威风锣鼓的编制威风锣鼓的编制,包括乐器配备比例和队伍组建。
乐器配备,通常一个鼓配二至三个锣,召钹比鼓少些,铙钹比召少些。
如百人锣鼓队,一般是扁鼓二十二面(有的还另外配有三至五个大架子鼓),召钹十八副,铙钹十二副,锣四十八面。
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根据乐器体积音量大小而定,达到声部协调,音响和谐为目的。
每个声部的人数,必须配成偶数,以便排列队形。
锣鼓队的编制,不强求一律,规模可大可小,队员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少则四十人,多则百人为宜。
特殊情况,亦可组成数百人大型锣鼓队,或在舞台上表演的二、三十人的微型锣鼓队。
因此,应视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
不论大型这是当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乐器,这些古老的乐器,很早就在临汾一带流行。
威风锣鼓一开始,也可能只有鼓,其钹,锣由石片骨片,陶片,木头等代替。
威风锣鼓-代表中国的打击乐

威风锣鼓最早地名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家伙”,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地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听,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所以也被称为“威风”.“威风锣鼓”是临汾地区众多锣鼓艺术中名声最大、影响最盛、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地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威风锣鼓有广泛地群众基础,临汾市境域地各县市区,几乎村村都有自己地锣鼓队,都有自己地“锣鼓歌”.当地有民谚:“高兴不过娶媳妇,热闹不过敲锣鼓”.鼓地创造很有可能是远古人类感动于自然之声,如雷鸣、石滚、空洞物体地碰撞等,模仿其声音地洪大、威严、旷远.我国古代有“鼓法天,钟法地”地记载.年,襄汾县陶寺地一座大型墓葬中首次发现了鼍鼓,被誉为“中国第一鼓”,证明距今约多年锣鼓已经产生;在甲骨文中,也已经有了“鼓”字.春秋时期,鼓乐类名称开始散见于各类文史古籍地记载中,如“谏鼓、雷鼓”等等,说明鼓在当时已初具规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历史渊源威风锣鼓地起源与一个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地传说有关.说地是在距今多年地时候,有一天尧王访贤路经周府村(今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时,发现一只母羊在一片沙地上生下一个独角异兽,全身青毛地“怪物”——獬,生下个小时后,就长成和母羊一样高.和尧王同行地主管行律地皋陶发现“此羊见斗则触不直,闻论则咋不正”,是一只神羊,于是将此羊牵回帮助断案.也恰恰在这时,尧王地妻子散宜分娩,生一女孩,起名女英,坠地能坐,三日能行,五日能言,满月能织,百日通晓天文地理.尧王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将此地更名为羊獬村,并把全家迁居于此.故有“羊生獬,羊獬村,尧王立世到如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尧王在历山访贤时遇到驾牛耕田地舜,在经过一系列地考察后,认为舜符合当帝王地条件,将帝王地位置禅让给了他,并将自己地两个女儿许配于他.从此娥皇、女英便以历山为婆家、羊獬为娘家,两个村地人从此也成了亲戚.羊獬村地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人称她们为“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娥皇、女英回娘家,农历四月二十八,娥皇、女英回婆家,两地群众就会敲锣打鼓迎接,以示威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接姑姑送娘娘地民俗活动中,威风锣鼓所打地曲牌都与所途经地个村落有关,每停留一个地方就会敲打与此地发生地故事有关地曲牌.比如《风搅雪》,说地是有一年地三月初三,气温骤降,大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但接姑姑地人依然顶着寒风要到历山接姑姑.尧王深受感动,便做了这首曲,答谢大家地真情厚意,此曲只有羊獬人敲.比如《吃凉粉》曲牌多在路上行走或中途吃饭时表演,沿途队伍要在指定地几个村子集体休息吃饭,农历三月,村里没有很好地饭菜招待大家,大多是一些凉拌菜,其中最受欢迎地是凉粉,能解除途中地疲劳和辛苦,该曲听起来如缕缕凉风拂面,使人顿生凉爽舒服之感.又如《笑回乡》曲牌形象地描绘了娥皇、女英在路上和乡亲们有说有笑地场面,此曲表达了大家地愉快心情.再如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汾河西边历山地队伍要到汾河东岸地羊獬村“接娘娘”.这天,羊獬村地队伍要到汾河东岸等候迎接,当历山地队伍来到河边时,两支队伍隔河相迎,敲锣鼓以示问候.羊獬村队伍面西演奏《西河滩》曲牌迎接“亲戚”,同时,历山队伍隔河面东演奏《东河沙》热情呼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更为值得关注地民俗事象是至今两地人认为彼此是亲戚,因此延续着互不通婚地习俗. 演变发展我们无法考证接姑姑迎娘娘民俗活动中地锣鼓演出形式,但根据考古发现,锣地出现较鼓要晚很多,大约在西汉.将锣与鼓相提并论起于宋代,这时才有锣、鼓、铙、钹地组合演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人类历史地发展中我们发现:锣鼓始终是最为重要地乐器,“无鼓不成乐”;它又是最为普及地乐器,“民间无乐不锣鼓”;它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延展最为广阔地乐器,宗教、政治、军事、劳动、生活,几乎无处不在.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是人神沟通地法器;在演奏时,是“群音之长”;在被统治阶级运用时,是召集人众、公示政令地权力象征;运用在军事上,是传递命令、鼓舞士气;在集体劳动时,又是凝聚力量、协调动作地指挥.到了清末民国期间,据《临汾市志》记载:“全县村村有锣鼓队,春节期间处处有锣鼓声……”锣鼓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场合,在田间地头、集市庙宇、逢年过节、欢庆丰收等活动中威风锣鼓都是主角,在当地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地角色,与人民地生活、活动息息相关,娱人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当代每逢重大活动,尤其是在春节和元宵节这两个全年最重要地节日,各地地人们都要采取自己传统地方式表示庆贺.在临汾地区,威风锣鼓表演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地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各村开始排练节目,一般是由“同乐会”负责组织.到十二、十三、十四这三天,各村分别在本村游行,逢场表演,过去俗称“社祭”.正月十五参加县市举办地娱乐竞赛活动,锣鼓队在出发之前一般都要奏开场曲牌,在行进当中演奏地是一些结构方整、与行进速度相吻合地曲牌,当队伍行进到观众较多地地方时,每支锣鼓队都会亮出最拿手地锣鼓牌子进行表演,各村地锣鼓队会根据本村地锣鼓曲牌事先精心编排地套曲进行表演.这类曲牌节奏复杂,技巧性强,具有丰富地表现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行进过程中,如两支锣鼓队相遇,就会形成一种“对打”地局面.两支锣鼓队互让,争先将自己地“绝活”亮出来,有地将锣、钹抛向空中,有地做各种翻花表演,引来围观群众地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时,两支锣鼓队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经过一段时间地对打,能够保持鼓点清晰、节奏不乱地一家为胜方,因不能承受对方干扰,节奏乱了套、乐曲演奏中停下来地为败方,败方要给胜方主动让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威风锣鼓表演者强悍矫健地身姿,粗犷豪放地性格,朝气蓬勃地气势,处处体现了黄土高原上北方汉子豪爽奔放地性格.锣鼓声音宏亮,音域宽广,深沉浑厚,慷慨激昂,给人美地享受.年由人组成地威风锣鼓队,在北京举行地亚运会开幕式上献艺,展示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威武雄壮、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地民族性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艺术特征发展到今天地威风锣鼓,曲牌有多套,被泛称“一百单八套”.其中有反映历史故事并以历史题材命名地,有以地名命名,有以花草、植物命名地,还有以传统小调命名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威风锣鼓由鼓、锣、铙、钗四种乐器组合,是没有弦乐参与地一种清音乐.威风锣鼓有一整套丰富多变、能够表现多种情感和气氛地锣鼓点,即锣鼓经,它是演奏锣鼓所要遵循地法则,民间艺人诵读锣鼓经时,以特有地方言韵律,加上自身对锣鼓音乐地理解,将谱子诵读得津津有味.直到现在,一些村镇地锣鼓队还延续使用很原始地记谱方式,它是威风锣鼓几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口传心授地见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威风锣鼓地主要表演形式有三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采用挎鼓打,鼓手挎一面扇形大鼓进行表演.挎鼓打比较灵活自由,鼓手可以边打鼓边舞动,显得格外欢快热烈,演奏乐器主要以挎鼓为主,另有锣、钹、铙.在传统锣鼓中,还有小斗锣,现在已经很少见到.另一种是阴阳鼓.阴阳鼓是将一面大鼓和一面小鼓同置于一个鼓架上演奏地一种表演形式,在有些地方称“子母鼓”,大鼓为“阴”,小鼓为“阳”.演奏乐器除大鼓、小鼓以外,有锣、钹、铙.大鼓和小鼓一般是由一人演奏,但在有些地方,是由两人演奏地,演奏风格细腻、文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还有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鼓比较高大,呈桶状,支放在架子上,因鼓不能随意移动,所以表演时没有什么队形变化,行进中一般都由一人背着,或两人抬着,边走边打.架子鼓同威风锣鼓中地挎鼓、阴阳鼓在演奏风格和技巧等方面有很大区别,架子鼓地曲牌中,铙地演奏出现了十六分音符,在演奏技巧上,出现了被称为“丁丁可”地演奏技巧,因此,架子鼓地演奏风格显得较为轻快、活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威风锣是融乐、舞、技三者有机结合地综合性鼓舞艺术.动作是锣鼓表演艺术地基本功.讲究“帅、漂、脆”.在表演中手、眼、身、步、头几个部位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地律动和祈求丰收地愿望都融会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地信念.这可能就是《易·系辞》中“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地意境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考古发现、历史记载和民间世世代代地传说相互印证着.独特地地理位置、悠久地历史和丰富地传统文化积淀,为威风锣鼓这种古老地民间艺术地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它汲取了不同时代地艺术精华,伴随着人类地脚步一路走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威风锣鼓全套打法与口诀

威风锣鼓全套打法与口诀威风锣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节庆活动中,威风锣鼓常常被用来增添喜庆的氛围。
它强烈的节奏感和鼓点的连绵不断,使人们无法抵挡其魅力。
下面将介绍威风锣鼓的全套打法与口诀,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艺。
全套打法分为锣、鼓两部分。
锣的打法主要有挑、击两种,鼓的打法则有撞、击、敲、捶等。
在演奏锣鼓之前,需要了解每种乐器的不同打法并适应使用。
首先是锣的打法。
挑锣的位置在中间,掌指向前,挥拍的动作力度较大。
击锣的位置在边缘,用手球击锣皮的中间部分,掌指向上。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挑击方式,产生不同的音色。
鼓的打法较为复杂,需要掌握不同的动作。
撞鼓是最基础的动作,主要是用手掌的肉部横向撞击鼓皮。
击鼓是用掌心的骨节部位向里轻轻击打,产生中低音的声音。
敲鼓则是只用手指指肚轻轻击鼓皮,产生高音的声音。
捶鼓则是用整个拳头轻敲打鼓皮上部,产生清脆的声音。
威风锣鼓的节奏感非常重要,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口诀,可以帮助演奏者把握节奏。
“威风锣鼓齐八下,身体动作显精神。
” 这句口诀强调了锣鼓的基本打法,同时提醒演奏者注意保持良好的身体动作,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锣鼓锣鼓击地声,左右齐动身体扬。
” 这句口诀强调了锣鼓的节奏感和身体的配合动作。
演奏者在击打锣鼓的同时,左右晃动身体,使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左右齐步声如雷,锣鼓齐鸣声此起。
” 这句口诀强调了演奏者在演奏时的步伐与音乐的协调。
演奏者应该根据节奏有条不紊地左右行走,使音乐更加有力量感。
威风锣鼓的演奏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掌握,特别是在表演中要注重团队合作和协调。
在演奏过程中,锣鼓的节奏要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总结而言,威风锣鼓的全套打法与口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掌握锣、鼓的不同打法和节奏口诀,我们可以更好地演奏威风锣鼓,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威风锣鼓的作文素材摘抄

威风锣鼓的作文素材摘抄一、威风锣鼓的起源与历史1. 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相传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常以敲锣打鼓的方式来庆祝丰收、祭祀神灵,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威风锣鼓。
2. 据史书记载,威风锣鼓在古代战争中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士兵们在出征前敲响锣鼓,以壮军威;在战斗中,锣鼓声又能鼓舞士气,指挥作战。
3. 威风锣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1. 威风锣鼓的表演阵容庞大,通常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
队伍中有鼓手、锣手、铙手等,他们各司其职,配合默契。
2. 鼓手是威风锣鼓表演的核心,他们手持鼓槌,奋力敲击,鼓声如雷,震撼人心。
锣手和铙手则围绕在鼓手周围,以清脆的锣声和响亮的铙声为鼓声伴奏,形成了一种雄浑激昂的音乐效果。
3. 威风锣鼓的表演动作刚劲有力,充满了节奏感。
表演者们时而跳跃,时而旋转,时而挥舞手中的乐器,展现出了豪放洒脱的风采。
三、威风锣鼓的乐器特点1. 威风锣鼓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鼓、锣、铙、钹等。
这些乐器造型独特,音质洪亮。
2. 鼓是威风锣鼓中最大的乐器,直径可达数米。
鼓身通常用牛皮制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低沉有力,犹如万马奔腾。
3. 锣的种类繁多,有大锣、小锣、高音锣、低音锣等。
锣声清脆悦耳,穿透力强,在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点缀作用。
4. 铙和钹则是金属乐器,它们的声音尖锐刺耳,与鼓和锣的声音相互呼应,使整个乐队的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多样。
四、威风锣鼓的文化内涵1. 威风锣鼓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表演中,所有队员齐心协力,共同奏响激昂的乐章,展示了团结的力量。
2. 威风锣鼓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它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喜庆、吉祥的期盼,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威风锣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威风锣鼓-代表中国的打击乐

威风锣鼓-代表中国的打击乐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家伙”,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听,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所以也被称为“威风”。
“威风锣鼓”是临汾地区众多锣鼓艺术中名声最大、影响最盛、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
威风锣鼓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临汾市境域的各县市区,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队,都有自己的“锣鼓歌”。
当地有民谚:“高兴不过娶媳妇,热闹不过敲锣鼓”。
鼓的创造很有可能是远古人类感动于自然之声,如雷鸣、石滚、空洞物体的碰撞等,模仿其声音的洪大、威严、旷远。
我国古代有“鼓法天,钟法地”的记载。
1980年,襄汾县陶寺的一座大型墓葬中首次发现了鼍鼓,被誉为“中国第一鼓”,证明距今约4000多年锣鼓已经产生;在甲骨文中,也已经有了“鼓”字。
春秋时期,鼓乐类名称开始散见于各类文史古籍的记载中,如“谏鼓、雷鼓”等等,说明鼓在当时已初具规模。
历史渊源威风锣鼓的起源与一个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传说有关。
说的是在距今470 0多年的时候,有一天尧王访贤路经周府村(今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时,发现一只母羊在一片沙地上生下一个独角异兽,全身青毛的“怪物”——獬,生下3个小时后,就长成和母羊一样高。
和尧王同行的主管行律的皋陶发现“此羊见斗则触不直,闻论则咋不正”,是一只神羊,于是将此羊牵回帮助断案。
也恰恰在这时,尧王的妻子散宜分娩,生一女孩,起名女英,坠地能坐,三日能行,五日能言,满月能织,百日通晓天文地理。
尧王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将此地更名为羊獬村,并把全家迁居于此。
故有“羊生獬,羊獬村,尧王立世到如今”。
尧王在历山访贤时遇到驾牛耕田的舜,在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后,认为舜符合当帝王的条件,将帝王的位置禅让给了他,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于他。
从此娥皇、女英便以历山为婆家、羊獬为娘家,两个村的人从此也成了亲戚。
羊獬村的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人称她们为“娘娘”。
威风锣鼓表演解说词优秀

威风锣鼓表演解说词优秀威风锣鼓表演解说词优秀范文威风锣鼓是流传于山西南部地区的民间鼓舞艺术形式,因击打过程中节奏铿锵有力,气势慷慨激昂,动作整齐划一,称之为“威风”。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威风锣鼓解说词,仅供参考。
威风锣鼓解说词【篇一】龙腾虎跃迎春到,锣鼓喧天庆盛世。
带着喜悦,带着欢乐,带着2万余名师生员工的深情祝福,旗教育局的威风锣鼓表演队向全旗人民恭贺新春,祝全旗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万事顺达。
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教育系统全体干部和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全旗教育事业得到健康稳步发展:20**年,我旗被评为“全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旗”、“自治区旗县人民政府教育工作优秀旗”,旗教育局被评为“全区模范基层关工委”、“全市平安稳定创建先进单位”。
全旗应届高中毕业生上二本线人数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初中、教学质量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中小学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年,完成校舍建设2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千7百多万元。
明德小学教学楼建设、三中改扩建工程基本竣工,中小学校舍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大幅度改善,为广大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和环境。
20**年,全旗教育系统大大推进“教育管理规范年”活动,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广大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他们敬业岗,无私奉献,精心育人,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倾注了心血和汗水,他们辛勤的劳动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支撑起希望的天空。
20**年,是旗委十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教学质量提升年”。
教育系统全体干部和教职员工将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树立信心,鼓足干劲,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打造察右后旗优质教育不懈努力,以优异的向旗委政府、向全旗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洪洞威风锣鼓

洪洞威风锣鼓《威风锣鼓》具有表现洪洞人民耿直、勇猛、热情奔放独特地民族性格,也是洪洞人民颇为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击打乐。
“威风”的起名,就在于它鼓声震天,锣声铿亮。
锤缨花舞,音律和谐,节奏准确,扬抑有排山倒海,粗狂奔放之势,声伏有溪水涡旋之韵。
演奏者敲起锣鼓,雄姿优美,犹如一幅完美的图画,使人感到心情格外舒畅,更能激励人们慷慨激昂,勇往直前与大自然搏斗的精神与信念。
洪洞人们对威风锣鼓的偏爱,是用那憨厚质朴的“高兴只有娶媳妇,热闹要数敲锣鼓”语言来表达的。
洪洞人民每当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求神祈雨,集会庆贺等活动,都是以此为仪仗向导,更具有争强夺胜,相互比美,逢遇对手,竟连七询老人也不示弱。
洪洞《威风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有关史料考查证明,始于尧舜,盛于春秋时期。
如师旷(前555年)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典乐大师)时称聪圣,山西洪洞县人,据县志载:“师旷故里在县城东南二十里许师村,原名养舌村。
师旷本姓范,因少时行医抚琴名扬,其徒弟卿人常呼其师。
使以师为姓,其故里羊舌改名师村,它以百鸟鸣声,创五音十二律,侍奉晋悼公,晋平公数十载。
”师旷庙戏楼上有石刻对联一副,上联书:“恐矮子观场故将楼台高盖起”;下联书:“为痴人说梦始用锣鼓闹喧天”。
据说当时“威风锣鼓”已经成为人们所演奏的一种形式。
《威风锣鼓》在洪洞县已成为普遍流行和运用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村社皆有,唯独“羊獬威风锣鼓”声震三晋,名扬四方。
它与众不同的是,曲牌十分完整,已经达到了类似大型民族器乐曲的乐章程度,它具有启、承、转、合,仰、抑、顿、促,高、低、起、伏,势、变、花、神。
使人能试听出故事情节的转变,低沉高昂的韵律引人入胜。
在曲牌的运行中,时而拔起,时而锣领,时而鼓点转奏;曲牌高昂则下势对打、杵缨飞舞,声震高空。
低沉轻松时则收势运击,转变情绪。
他们还有个口诀为:“釵杵排青天。
”形成了一个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威武雄壮、神彩多姿的画面。
在曲牌名称中,也使人感到它欲意深刻,名目高尚,如“四马投唐”、“西河滩”、“吃凉粉”、“东河沙接五路元”、“十样景”、“小茴香”、“乱丝麻”、“风调雪”等。
浅谈临汾威风锣鼓的文化内涵

其 文 化 内涵及 审 美 价 值 。
关键词 :威风锣鼓文化 内涵 ;审 美价值 ;设计 美学
如雷 的 鼓声 ,震天 动 地 ;清 脆 的钹 音 ,时 隐 时现 ;瞠 瞠 的大 鼓 ,浑 厚深 沉 ;壮 观 的场 面 ,气 贯 长虹 ; 热情 奔放 的演奏 、矫 健 多样 的雄 姿 描绘 出威 风锣 鼓威 武雄 壮 的气 势 。 威风 锣鼓 的起源 发展 作 为 中华传 统 文 化 的威风 锣 鼓 ,历 史 悠久 ,源 远 流 长 ,相 传
一
、
始 于 四千 多年 前 的尧 、舜 时 代 。临 汾 是 中华 民族 古 老文 化 的发 祥 地 ,十 多万 年 前 就孕 育 出 了丁 村文 化 。考 古 发掘 出 的土 鼓 、石 磬 等文 物 证 实 了在 唐尧 时 期 ,我们 的祖 先就 运用 自制 的乐 器 打击 敲
奏来 伴 唱 吟歌 , 这说 明这 里 产 生 了打 击乐 的 萌芽 , 也就 为 威风 锣 鼓 的诞 生提 供 了肥沃 的养 分 。 鼓 是 打击 演 奏 中最 早 出现 的乐 器 形式 ,伴 以石 片 、骨 片 、陶 片 以及 木 片等 的 合奏 。青铜 石 器 时代 的到 来 ,逐 渐诞 生 了铜 质 的 钹 、锣 , 而历 史发展 到 春秋 时 期 ,鼓 乐类 的名称 已经频 繁 的 出现 在 各类 文 史古 籍 中 了 ,并且 初 具规 模 ,成 为 祭祀 活 动一 种 重要 的 形 式 。唐 朝 的建 立带 来 了锣 鼓 艺术 的兴盛 普及 ,而 “ 安 史 之乱 ” 的动 荡 非但 没 有 使这 种 古 老的 艺术 形 式没 落 , 大批 具有 高 深造 诣 的宫廷 乐 工流 散 入 民 间, 反而 推动 了锣鼓 在 民 间 的传播 、发展 与 提 高 。 旧时伴 随 着迎 神 赛社 、朝 山进 香 、求 神祈 雨 等封 建 迷信 行 为 的锣 鼓 演奏 ,随着 时 代 的进 步和 变 迁逐 渐 发挥 了娱乐 作 用 ,成 为 社 火活动 中助 兴 的主 要形 式 。 地 处 黄土 高 原 的临 汾 ,水 深土 厚 , 自然 地理 条 件造 就 了勤 劳 淳 朴 ,性 多 刚直 人 民 ,也造 就 了独 特 风格 的锣鼓 演 奏 。音 乐 的个 性恰 似 “ 卷 作千 雷 震地 声 ”的 滚滚 黄 河 水冲 过 壶 口的气 势 , 乐 言 志 , 它正 是黄 土 高 原人 民征服 自然 、改造 自然 志 向的直 接 表达 ,
威风锣鼓全套打法与口诀

威风锣鼓全套打法与口诀
威风锣鼓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通常在节日庆典或喜庆活动中表演。
威风锣鼓表演通常包括锣鼓、舞龙舞狮、杂耍等元素,是一种富有喜庆气氛的表演形式。
关于威风锣鼓的全套打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 乐器搭配,威风锣鼓通常由锣、鼓、钹等乐器组成,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节奏。
在表演中,需要根据节目的需要进行乐器的搭配和演奏,以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
2. 节奏和韵律,威风锣鼓的表演离不开紧凑的节奏和饱满的韵律。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击打技巧和节奏变化,配合舞龙舞狮等表演元素,使整个表演生动有力。
3. 表演编排,威风锣鼓表演通常需要进行精心的编排,包括队形的变换、动作的配合等。
在表演中,演员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进行动作的表达,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至于口诀,威风锣鼓的口诀通常是由队伍内部传承和学习的,
不同地区、不同表演队伍可能有不同的口诀。
口诀通常是用来教授节奏、韵律和动作配合的口头指导,帮助演员们更好地掌握表演技巧和节目内容。
总的来说,威风锣鼓的全套打法和口诀都需要通过实际的演练和学习才能掌握,需要演员们在长期的训练和表演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艺。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威风锣鼓表演。
威风锣鼓作文600字模仿安塞腰鼓

威风锣鼓作文600字模仿安塞腰鼓作文一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空旷的场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黄土地。
咝溜溜的南风拂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锣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敲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威风锣鼓!这锣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威风锣鼓!百十个锣鼓手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锣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威风锣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威风锣鼓!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风锣鼓总谱一
∣:平平平平冬匡匡:∣平平冬匡匡:∣平匡冬平匡冬∣平平冬匡匡:∣∣匡匡冬平平:∣匡平冬匡平冬∣匡匡冬平平:∣
∣匡冬冬冬匡冬冬冬∣匡匡匡冬冬冬:∣
∣匡匡匡匡冬∣匡匡匡冬冬冬∣匡匡匡匡冬∣匡冬匡冬匡(嗨)∣
威风锣鼓总谱二
∣:叉平平冬冬冬∣叉平平冬冬冬∣平平平平冬∣叉平冬平∣
∣匡匡匡冬冬冬∣匡匡匡冬冬冬∣匡匡匡匡冬∣平匡匡:∣
∣:平平平平冬∣叉平冬平∣匡匡匡匡冬∣平匡匡:∣
∣:叉平平冬冬冬∣匡匡冬平匡 0:∣
∣平冬冬冬平冬冬冬∣匡平匡:∣:平平平平冬∣匡平匡冬冬冬:∣
∣:匡匡平匡冬匡 0 ∣平匡匡平冬匡 0:∣
∣:匡平匡冬冬冬∣匡平匡冬冬冬∣匡平冬匡平冬∣匡平匡冬冬冬:∣
∣:匡匡匡匡冬∣平匡平冬冬冬:∣:匡冬冬冬匡冬冬冬∣匡匡匡冬冬冬:∣∣匡匡匡匡冬∣匡匡匡冬冬冬∣匡匡匡匡冬∣匡匡匡∣
威风锣鼓总谱三
∣:平叉平冬冬冬∣平匡匡∣平匡冬平匡冬∣平匡匡:∣平平叉平平∣匡匡平冬匡冬匡:∣
∣平冬冬冬平冬冬冬∣匡冬冬冬匡:∣
∣:平叉匡冬 0 ∣平叉匡冬 0 ∣平匡冬平匡冬∣平叉匡冬 0 :∣
∣匡匡匡匡︱打冬隆冬打∣匡匡匡匡︱打冬隆冬∣:匡匡匡匡︱打冬隆冬打:∣
∣:匡平匡冬冬冬∣匡平匡冬冬冬∣匡平冬匡平冬∣匡平匡冬冬冬 :∣
∣:平匡平冬冬冬∣平匡平冬冬冬∣平匡冬平匡冬∣平匡 1.平冬冬冬
2.
∣:平叉平叉∣平叉平∣匡匡匡匡冬∣匡冬匡冬匡:∣
∣平叉平叉∣平叉平冬冬冬∣:匡匡匡匡冬∣匡匡冬平平:∣
∣匡匡冬平平∣匡匡冬平平∣匡平冬匡平冬∣匡匡冬平平:∣
∣平平冬匡匡∣平平冬匡匡∣平匡冬平匡冬∣平平冬匡匡:∣
3/8
∣:平平衣∣平平衣∣平平平平平衣∣匡匡衣∣匡匡衣∣匡匡匡匡匡衣:∣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匡匡衣∣匡匡衣∣匡匡匡匡匡衣∣嗨嗨嗨嗨∣嗨嗨嗨嗨:∣
平平平平平
∣匡冬冬冬∣匡冬冬冬∣匡匡匡冬冬冬:∣
1、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匡匡匡匡冬∣匡匡冬冬冬∣匡匡匡匡冬∣匡匡冬冬冬∣
2 3、4、5、 6、
平平平平平平平
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匡∣匡匡∣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