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合集下载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第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 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1g藁本---煎服,3~9g煎服,3~9g.;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 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稍轻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知母---煎服,6~12g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天花粉---煎服,10~15g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淡竹叶---煎服,6~9g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2. 清热燥湿药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龙胆---煎服,3~6g秦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苦参---煎服,5~10g;外用适量白鲜皮---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连翘---煎服,6~15g穿心莲---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板蓝根---煎服,9~15g青黛---内服~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贯众---煎服,~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蒲公英---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紫花地丁---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野菊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漏芦---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鱼腥草---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金荞麦---煎服,15~45g,亦可用水或黄酒避水密闭炖服大血藤---煎服,9~15g;外用适量败酱草---煎服,6~15g.外用适量射干---煎服,3~9g山豆根---煎服,3~6g;外用适量马勃~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木蝴蝶---煎服,~3g白头翁---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马齿苋---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鸦胆子---内服,~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地锦草---煎服,9~20g,鲜品为30~60g;外用适量半边莲---煎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白花蛇舌草---煎服,15~60g;外用适量白蔹---煎服,~9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4.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玄参---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赤芍---煎服,6~12g水牛角---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用量偏大,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服,每次~3g,每日2次5.清虚热药青蒿---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白薇---煎服,~9g地骨皮---煎服,9~15g银柴胡---煎服,3~9g胡黄连---煎服,~9g第3章泻下剂1. 攻下药芒硝---6~10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番泻叶---温开水泡服,攻下5~10g,缓下~3g;煎服,2~6g,宜后下;一般单味药用,不入方剂芦荟---入丸散服,或研末装胶囊,每次1~2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因其有效成分极易于于水2. 润下剂火麻仁---煎服,10~15g,打碎入煎郁李仁---煎服,6~12g,打碎入煎松子仁---煎服,5~10g;或入膏、丸3. 峻下逐水药甘遂---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京大戟---煎服,~3g;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芫花---煎服,~3g;入丸散服,每次;外用适量;内用醋制服,以降低毒性商陆---煎服,5~10g;醋制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巴豆---入丸散服,每次~;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第4章祛风湿药1. 祛风寒湿药独活---煎服,3~9g;外用适量威灵仙---煎服,6~9g;外用适量川乌---煎服,~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蕲蛇---煎汤,3~9g;研末吞服,1次1~,1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乌梢蛇---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外用适量木瓜---6~9g蚕沙---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外用适量丁公藤---煎服,3~6g;或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昆明山海棠---煎服,根6~15g;茎枝20~30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祛风湿热药秦艽---煎服,3~9g防己---煎服,~9g桑枝---煎服,9~15g;外用适量豨莶草---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寒痹痛、半身不遂宜炙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臭梧桐---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外用适量;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络石藤---煎服,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藤---煎汤,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外用适量;减量时,先减晚上那一顿,再一点点减早上顿;只可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起效,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减量至停药;3.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煎服,~9g;或酒浸、入丸散服桑寄生---煎服,9~15g雪莲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狗脊---煎服,6~12g第5章化湿剂藿香---煎服,5~10g;鲜品加量佩兰---煎服,5~10g;鲜品加量苍术---煎服,5~10g厚朴---煎服,3~10g;或入丸散剂附:厚朴花---用量3~9g砂仁---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附:砂仁壳---用量同砂仁豆蔻---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草豆蔻---煎服,3~6g;入煎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第6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茯苓---煎服,9~15g薏苡仁---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猪苓---煎服,6~12g泽泻---煎服,5~10g冬瓜皮---煎服,15~30g玉米须---煎服,30~60g;鲜品加量葫芦---煎服,15~30g;鲜品加量香加皮---煎服,3~6g;浸酒或入丸散,酌量枳椇子---煎服,10~15g泽漆---煎服,5~10g;外用适量蝼蛄---煎服,6~9g;研末服,每次3~5g;外用适量2.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煎服,9~15g;宜包煎滑石---煎服,10~20g;宜包煎;外用适量通---煎服,3~6g;本品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服,内无湿热者、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慎通草---煎服,6~12g瞿麦---煎服,9~15g萹蓄---煎服,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地肤子---煎服,9~15g;外用适量海金沙---煎服,6~15g;宜包煎石韦---煎服,6~12g萆薢---煎服,9~15g3. 利湿退黄药茵陈---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金钱草---煎服,15~6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虎杖---煎服,9~15g;外用适量第7章温里药附子---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干姜---煎服,3~10g肉桂---煎服,1~,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吴茱萸---煎服,~;外用适量小茴香---煎服,3~6g;外用适量丁香---煎服,1~3g;外用适量高良姜---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胡椒---煎服,2~4g;研末服,每次~.;外用适量花椒---煎服,3~6g;外用适量荜拨---煎服,~3g;外用适量荜澄茄---煎服,~3g第8章理气药陈皮---煎服,3~9g青皮---煎服,3~9g;醋炙舒肝止痛力强枳实---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附:枳壳---用法用量同枳实沉香---煎服,~,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1g檀香---煎服,2~5g,宜后下;入丸散,1~3g川楝子---煎服,~9g;外用适量;炒用寒性降低乌药---煎服,3~9g青木香---煎服,3~9g;散剂每次~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荔枝核---煎服,~9g;或入丸散剂香附---煎服,6~9g;醋炙止痛力强佛手---煎服,3~9g香橼---煎服,3~9g玫瑰花---煎服,~6g薤白---煎服,5~9g刀豆---煎服,6~9g柿蒂---煎服,~9g第9章消食药山楂---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山楂、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神曲---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麦芽---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稻牙---煎服,9~15g;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莱菔子---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鸡内金---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3g;研末服效果比煎剂好第10章驱虫药使君子---煎服,9~12g,捣碎;取仁炒香久服,6~9g;小儿每岁1~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一次,连用3苦楝皮---煎服,~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槟榔---煎服,3~10g;去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品优于陈久者南瓜子---研粉,60~120g;冷开水调服鹤草芽---研粉吞服,每日30~45g,小儿~kg,每日1次,早起空腹服雷丸---入丸、散,15~21g;1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1日3次,连服3天鹤虱---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榧子---煎服,10~15g;炒熟嚼服,一次用15g芜荑---煎服,3~10g;入丸、散,每次2~3g;外用适量,研末调服第11章止血剂凉血止血药小蓟---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大蓟---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地榆---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用,解毒敛疮多生用槐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侧柏叶---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瘀止咳宜生用白茅根---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苎麻根---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用鲜品捣敷2. 化瘀止血药三七---多研末吞服,1~;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蒲黄---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3. 收敛止血药白及---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剂,入散剂,每次服2~5g;研末吞服,每次~3g;外用适量仙鹤草---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外用适量棕榈炭---煎服,3~10g;研末服1~血余炭---煎服,6~10g;研末服,~3g;外用适量藕节---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30~60g,捣汁饮用;亦可入丸、散;4. 温经止血药艾叶---煎服,3~10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亦炒炭用,余宜生用炮姜---煎服,3~6g灶心土---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汤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第12章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川芎---煎服,3~9g延胡索---煎服,3~10g;研粉吞服,每次1~3g郁金---煎服,5~12g;研末服,2~5g姜黄---煎服,3~10g;外用适量乳香---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没药---煎服,3~10g;外用适量五灵脂---煎服,3~10g,宜包煎2. 活血调经药丹参---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红花---煎服,3~10g;外用适量附:番红花---本品货少价贵,用量宜小,一般用~3g桃仁---煎服,5~10g,捣碎用;桃仁霜入汤剂宜包煎益母草---10~30g,煎服;或熬膏,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泽兰---煎服,10~15g;外用适量牛膝---煎服,6~15g;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鸡血藤---煎服,10~30g;或酒浸服,或熬膏服王不留行---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活血疗伤药土鳖虫---煎服,3~10g;研末服,1~,黄酒送服;外用适量马钱子~,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自然铜---煎服,10~15g;入丸散、剂,醋淬研服每次;外用适量苏木---煎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骨碎补---煎服,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亦可浸酒擦患处4. 破血消症药莪术--- 煎服,3~15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外用适量三棱---煎服,3~10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水蛭---煎服,~3g;研末服,~;以入丸、散或研末服为宜;或以鲜活者放置于瘀肿局部吸血消瘀穿山甲---煎服,3~10g;研末吞服,每次1~第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 温化寒痰药---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热化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天南星---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禹白附---煎服,3~5g;研末服~1g,宜炮制炮制后用;外用适量白芥子---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皂荚---研末服,1~;亦可入汤剂,~5g;外用适量附:皂荚刺---煎服,3~10g;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旋覆花---煎服,3~10g,布包附:金沸草---煎服,5~10g白前---煎服,3~10g;或入丸、散2. 清热化痰药川贝母---煎服,3~10g;研末服1~2g浙贝母---煎服,3~10g瓜蒌---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竹茹---煎服,6~10g;生用请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竹沥---内服30~50g,冲服; 本品不能久藏,但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近年用安瓶密封装置,可以久藏前胡---煎服,6~10g;或入丸、散;桔梗---煎服,3~10g;或入丸、散胖大海---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海藻---煎服,10~15g昆布---煎服,6~12g黄药子---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海蛤壳---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海浮石---煎服,10~15g;打碎先煎瓦楞子---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研末服,每次1~3g;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礞石---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3g3. 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煎服,5~10g,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一般不用去皮应用,因其毒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控制其用量即可紫苏子---煎服,5~10g;煮粥食或入丸、散百部---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紫苑---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款冬花---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马兜铃---煎服,5~10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一般生用,肺虚久咳者宜炙用枇杷叶---煎服,5~10g,包煎,因其叶上有毛,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桑白皮---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葶苈子---煎服,5~10g;研末服,3~5g白果---煎服,5~10g;捣碎,把壳捣烂罗汉果---煎服,10~30g;或开水泡服第14章安神剂1. 重镇安神药朱砂---内服,只宜入丸、散服,每次~;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磁石---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龙骨---煎服,15~30g;宜先煎;外用适量;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多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附:龙齿---用法、用量与龙骨相琥珀---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3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忌火煅2. 养心安神药酸枣仁---煎服,9~15g;研末吞服,每次~2g;本品炒后质脆易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疗效柏子仁---煎服,10~20g;大便溏者宜用柏子仁霜代替柏子仁灵芝---煎服,6~12g;研末吞服~3g首乌藤---煎服,9~15g合欢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远志---煎服,3~5g;外用适量;化痰止咳宜炙用第15章平肝熄风药1.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煎服,20~30g;应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珍珠母---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牡蛎---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紫贝齿---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或研末入丸、散剂代赭石---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刺蒺藜---煎服,6~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罗布麻---煎服或开水泡服,3~15g;肝阳眩晕宜用叶片,治疗水肿多用根生铁落---煎服,30~60g;或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2.息风止痉药羚羊角---煎服,5~10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 附:山羊角---煎服用量10~15g牛黄---入丸、散剂,每次服~,一般用量~,止痉~;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钩藤---煎服,10~15g,入煎剂宜后下天麻---煎服,10~15g;研末冲服,每次1~地龙---煎服,5~10g;鲜品10~20g,化水冲服;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全蝎---煎服,3~5g;研末吞服,每次~1g;外用适量蜈蚣---煎服,3~5g;研末冲服,每次~1g;外用适量僵蚕---煎服,5~10g;研末吞服,每次1~2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第15章开窍药麝香---入丸、散剂,每次~;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冰片---入丸散,每次~;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苏合香---入丸、散,~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石菖蒲---煎服,化湿和胃 5~10g;开窍10~15g,后下;鲜品加倍第16章补虚药1. 补气药---另煎服,3~5g;挽救虚脱、益气固脱可用10~15g,最多用到30g;宜文火另煎,一般煎1小时,分次兑服;野山参多入散剂,研末吞服,每次1~2g,日服1~3g西洋参---另煎兑服,3~5g.;亦可饮片蒸后,嚼服,可研粉会加淀粉在内吞服党参---煎服,10~15g太子参---煎服,9~30g黄芪---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白术---煎服,10~15g;生用,固表止汗,燥湿利水;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山药---煎服,20~30g;麸炒可增强补脾止泻的作用,生炒养肺肾之阴白扁豆---煎服,20~30g,量不止,可大到100g;炒后可使健脾止泻作用增强,故用于健脾止泻及作散剂用时宜炒用草---煎服,~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中毒急救 30~60g,甚100g大枣---劈破煎服,6~15g,10~15枚饴糖---入汤剂须烊化冲服,每次15~20g蜂蜜---煎服或冲服,10~20ml,即2~3勺钢匙,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本品作栓剂肛内给药,通便效果较口服更捷2. 补阳药---1~3g,每日2~3次,研末吞服,入丸、散剂,一般不入煎剂附:鹿角---用量5~10g,水煎服或3~5g研末服作用很弱服或锉末敷鹿角胶---用量5~15g;用开水或黄酒烊化服,或入丸散膏剂;不入汤剂,入丸散剂鹿角霜---用量10~25g;适量紫河车---1~2g,每日2~3g,研末装胶囊服,也可丸、散;如用鲜胎盘,每次半个或一个,水煮服食淫羊藿---煎服,3~15g巴戟天---煎服,5~15g仙茅---煎服,5~15g;或酒浸服,亦入丸、散杜仲--- 煎服,10~15g续断---煎服,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崩漏下血宜炒用肉苁蓉---煎服,10~15g锁阳---煎服,10~15g补骨脂---煎服,5~15g益智仁---煎服,3~10g菟丝子---煎服,10~20g沙苑子---煎服,10~20g蛤蚧---煎服,5~10g;研末每次1~2g,每日3次;浸酒服用1~2对核桃仁---煎服,20~30g冬虫夏草---煎服,5~15g;也可入丸、散海狗肾---研末服,每次1~3g,每日2~3次;入丸、散或泡酒服海马---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3. 补血药当归---煎服,5~15g熟地黄---煎服,10~30g白芍---煎服,5~15g;大剂量15~30g阿胶---5~10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何首乌---煎服,15~30g,用量偏大,亦可入丸散剂龙眼肉---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4. 补阴药北沙参---煎服,~9g南沙参---煎服,9~15g百合---煎服,6~12g;蜜炙可增强润肺作用麦冬---煎服,6~12g天冬---煎服,6~12g石斛---煎服,6~12g;大剂量可用到15~30g玉竹---煎服,6~12g黄精---煎服,10~15g,但可偏大,一般用量20~30g,且临床可长期服用枸杞子---煎服,6~12g墨旱莲---煎服,10~15g,可长期服用子---煎服,10~15g;因其主要成分齐墩果酸不易溶于水,故以入丸剂为佳;本品以黄酒拌后蒸制,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苦寒之性减弱,避免滑肠桑椹---煎服,干桑椹10~15g,鲜品20~30g,鲜品无滋腻之性,晒干后干桑椹的滋腻之性增强,宜滋阴黑芝麻---煎服,9~15g;或入丸、散剂龟甲---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并除去腥气,便于制剂鳖甲---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可除去其腥气,易于粉碎,方便制剂章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煎服,10~15g;外用适量浮小麦---煎服,15~30g;研末服,3~5g糯稻根须---煎服,152. 敛肺涩肠药五味子---煎服,3~5g;研末服,1~3g乌梅---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血止泻宜炒炭用五倍子---煎服,3~5g;入丸、散服,每次1~;外用以收湿敛疮,适量;研末外敷调敷或湿敷或煎汤熏洗罂粟壳---煎服,3~5g/天;止咳蜜炙用,止血止痛醋炒用诃子---煎服,3~10g;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石榴皮---煎服,3~10g;入汤剂生用,入丸、散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肉豆蔻---煎服,5~10g;入丸、散服,每次2~3g;内服须煨熟去油用赤石脂---煎服,15~20~30g;外用适量,研细末撒患处或调敷禹余粮---煎服,15~20g3. 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覆盆子---煎服,5~10g桑螵蛸---煎服,6~10g金樱子---煎服,6~12g海螵蛸---煎服,10~15g;散剂酌减;一般1~2g/次;外用适量莲子---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芡实---煎服,10~15g,可增量至20~30g第18章涌吐药--煎服,5~10g;入丸、散酌减;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治疟宜在病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并配伍陈皮、半夏等其致吐的副作用瓜蒂---煎服,3~5g;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研末~1g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可停药胆矾---温水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后外洗第19章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外用~;入丸、散用硫黄---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加油调敷患处;内服1~3g,炮制后入丸、散服;古时常用豆腐和硫黄同煮,煮后豆腐发黑白矾---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2g,入丸、散服蛇床子---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内服10~15g,汤剂蟾酥---内服~,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樟脑---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土荆皮---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大蒜---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内服5~10g,或生食、或制成糖浆服第20章拔毒化腐生肌药---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轻粉---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干掺,或制膏外贴;内服每次~,入丸、散服砒石---外用适量,用量很小,不过10mg,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入丸、散铅丹---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每次~,入丸散服炉甘石---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水飞点眼、吹喉;一般不内服硼砂---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3g,入丸、散服第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 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1g藁本---煎服,3~9g子---煎服,3~9g.;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 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稍轻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知母---煎服,6~12g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天花粉---煎服,10~15g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淡竹叶---煎服,6~9g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2. 清热燥湿药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黄柏---煎服,3~12g;外用适量龙胆---煎服,3~6g秦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苦参---煎服,5~10g;外用适量白鲜皮---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连翘---煎服,6~15g穿心莲---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板蓝根---煎服,9~15g青黛---内服~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贯众---煎服,~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蒲公英---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紫花地丁---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野菊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漏芦---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鱼腥草---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常用中药用法用量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1、硫磺:酸、温、有毒.功能主治:壮阳,杀虫。

治阳痿。

虚寒.泻痢,大便冷秘。

外用治疥癣.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3克.外用适量.2、制川乌: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

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用法用量:内服1—3克,外用适量.3、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4、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外用适量.5、吴茱萸: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克,外用适量.6、细辛: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

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入丸散0。

5—1克,外用适量.8、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2.4——4.5克9、冰片:辛、苦、凉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0、雷公藤:苦、大毒。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

因主要毒素含于皮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

用法与用量:12克为宜。

(30—60)克即可使人中毒死亡。

选方:(1):治风湿性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

中草药的配量与用法

中草药的配量与用法

中草药的配量与用法
中草药的配量和用法是根据每种中草药的性质、功效以及个体情况来决定的。

以下是一般的中草药配量和用法指导:
1. 配量:
- 中草药的配量通常按照克数或者剂量来计算。

不同的中草药有不同的标准配量,可以参考中医药学相关书籍或专业医生的建议。

- 配量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

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和体弱者,一般建议调整剂量。

- 在使用复方中草药时,各种中草药的配比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2. 用法:
- 中草药一般可以煎服、入丸、入散、外用等多种方式使用。

- 煎服:将中草药加水煎煮,取药液饮用,或者将煎煮后的渣渣用于外敷。

- 入丸、入散: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后,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制成丸剂或散剂,患者根据医嘱服用。

- 外用: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或者制成煎剂,外敷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的使用应该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草药的配方和剂量调整,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在使用中草药时应遵循药物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如不宜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避免过敏等。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二陈汤的用法与用量

二陈汤的用法与用量

二陈汤的用法与用量二陈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清热燥湿、和胃止呕。

它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肠胃疾病,如胃痛、腹泻、嗳气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二陈汤的用法和用量。

二陈汤的用法1.煎服:一般情况下,二陈汤是通过煎煮后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

首先将二陈汤药材配比准备好,然后加入适量清水煎煮,煎煮时间一般约30分钟至1小时,直至颜色浓厚、味道浓郁。

2.温热服用:二陈汤煎煮后,可以稍等片刻让其降温至适宜温度后服用。

一般来说,建议温热服用,可以加快其吸收速度,增强药效。

二陈汤的用量1.成人用量: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二陈汤剂量为约100毫升。

根据病情轻重可酌情增减,但不宜随意增减剂量。

2.儿童用量:儿童用二陈汤时,用量通常需按照年龄、体重等因素准确计算。

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擅自调整用量。

3.频率: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日3次,每次餐后半小时口服;儿童用药频率和次数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医师建议确定。

注意事项1.服药时间:二陈汤最好在饭后服用,有助于保护胃黏膜,减轻对胃部的刺激。

2.禁忌症:对二陈汤中任何成分过敏者忌用;孕妇、哺乳期妇女、体质虚弱者慎用;同时忌烟、饮酒,以免影响药效。

3.药物相互作用:在服用二陈汤期间,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服,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如需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4.不良反应: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腹泻等不良反应。

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处理。

通过合理的用法和用量,二陈汤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在使用过程中,务必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用量,以免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用量与用法

用量与用法

7用量与用法7.1用量用量也称剂量,通常是指干燥的生药在汤剂中的承认一日内服量。

其次是指在复方中药和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计量。

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的计量采用公制,即一公斤=1千克在古代,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

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单位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较粗略的计算方法。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一斤=16两=160钱。

为了吸收前人对药物的用量经验,在处方的配药时,需要进行换算,一般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

1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剂量是否得当,是关系和影响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用药形式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药物性质的影响:质优效佳者,用量无须过大;质次效低者,用量可以稍大。

质地较轻者,用量宜小;质地较重者,用量宜大。

药性较弱,作用平和,药味较淡者,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者,用量则宜轻。

无毒者用量范围可稍大;有毒者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用药形式的影响:一般药物单独应用时,用两颗大;复方应用时,用量应小。

在复方中用做主药时,用量宜大;用作辅药时,用量宜稍小。

多数药物用作汤剂时,因有效成分不能完全溶出,故用量宜重;丸、散剂等有效成分能充分吸收,故用量宜小。

患者病情的影响: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易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成人量;小儿脏腑稚嫩,对药物的反应性较强,故用量宜小。

一般五六岁以上,可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二至五岁,可用成人量的三分之一;一岁以下,可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

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授乳期,对于药物如活血祛瘀药等,则用量不宜过大。

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使用补益药,也应从小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中药当归的用法

中药当归的用法

中药当归的用法
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血、活血、养血调经等功效。

以下是当归的几种常见用法:
1. 煎服:将当归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是最常见的使用方法。

通常的用量为10-15g当归,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30分钟左右即可。

2. 泡水:将当归切片或研磨成粉后泡水喝,也是常见的用法。

通常用量为
5-10g,可以多次冲泡。

3. 药酒:将当归浸泡在高浓度的白酒中制成药酒,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浸泡半个月后即可饮用,适量饮用可起到活血补血的作用。

4. 炖汤:将当归与其他食材一起炖汤,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当归属于温性药材,对于热性体质的人需适量使用。

另外,在使用当归时应注意剂量,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上火等症状。

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中医获取更准确的建议。

中药用法及剂量

中药用法及剂量

第四章__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发汗解表生用,止咳平喘炙用。

桂枝:煎服3-9紫苏:煎服5-9,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或捣汁服香薷:煎服3-9,用于发表,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荆芥:煎服4.5-9,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煎服4.5-9羌活:煎服3-9白芷:煎服3-9细辛:煎服1-3,散剂每次0.5-1藁本:煎服3-9苍耳子:煎服3-9辛夷:煎服3-9,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纱布包煎二、发散风热,薄荷:煎服3-6;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煎服减6-12,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桑叶:煎服5-9,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止宜用白菊花.柴胡:煎服3-9,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葛根:煎服9-15.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第五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石膏煎服,15-60,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知母:煎服6-12栀子: 煎服5-10.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决明子:煎服10-15;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二、清热燥湿黄芩:煎服3-10.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黄连:煎服2-5.黄柏:煎服3-12龙胆:煎服3-6三、清热解毒金银花:煎服6-15.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连翘:煎服6-15穿心莲:煎服6-9.煎剂易致呕吐一,故多作丸,散片剂,大青叶:煎服9-15,鲜品30-60.板蓝根:煎服9-15青黛:内服1.5-3,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荼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贯众:煎服4.5-9.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蒲公英:煎服9-15.紫花地丁:煎服15-30重楼:煎服3-9土茯苓:煎服15-60鱼腥草:煎服15-25.鲜品用量加倍.败酱草:煎服6-15射干:煎服3-9山豆根:煎服3-6马勃:煎服1.5-6,布包煎或入丸散.白头翁:煎服9-15,鲜品15-30马齿苋:煎服9-15,鲜品30-60鸭胆子:内服,0.5-2,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熊胆:内服,0.25-0.5,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轰动呕吐,故宜胶囊. 四、清热凉血药紫草:煎服5-10.水牛角: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每日2次.五、清虚热药青蒿:煎服6-912,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地骨皮:煎服9-15第六章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煎服5-15,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芒硝:10-15,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芦荟:入丸散服,每次1-2.番泻叶:温开水泡服,1.5-3;煎服2-6,宜后下.二、润下药三、峻下逐水药甘逐,入丸散服,每次0.5-1.外用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京大戟:煎服1.5-3;入丸散服,每次1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芫花:煎服1.5-3;入丸散服,每次0.6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巴豆:入丸散服,每次0.1-0.3.大多数制成巴豆霜,以减低毒性牵牛子:煎服3-9,入丸散服,每次1.5-3.本品炒用药性减缓.第七章祛风湿药一、祛风寒湿药独活:煎服3-9威灵仙:煎服6-9蕲蛇:煎服3-9;研末吞服,一次1-1.5,一日2-3次,川乌:煎服1.5-3;宜先煎,久煎.乌梢蛇:煎服9-12.研末2-3.二、祛风湿热药防己:煎服4.5-9.治水肿少宜用汉防已,治风湿痹痛用木防已稀签草10-15.治风寒湿痹宜制用,治热痹,肿毒,湿疹生用.雷公藤:煎汤10-25(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服,每日1.5-4.5第八章化湿药藿香:煎服5-10厚朴:煎服3-10砂仁: :煎服3-6豆蔻:煎服3-6,入汤剂宜打碎后下.第九章利水渗湿药一、利水消肿药薏苡仁:煎服9-30,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香加皮:煎服3-6二、利水通淋药车前子:煎服9-15,包煎.滑石:煎服10-20,宜包煎木通:煎服3-6三、利湿退黄茵陈:煎服6-15金钱草:煎服15-60虎杖:煎服10-30垂盆草:煎服15-30,鲜品250第十章温里药附子:煎服3-15;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为度.干姜:煎服3-10肉桂:煎服1-4.5,宜后下或局服;研末冲服,每次1-2吴茱萸:煎服1.5-4.5第十一章理气药 (26)橘皮:煎服3-9青皮:煎服3-9,醋炙疏肝止痛力强.枳实:煎服3-9,大剂量可用30,炒后性平和.木香:煎服1.5-6.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沉香:煎服1.5-4,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0.5-1川楝子:煎服4.5-9,炒用寒性减低.乌药:煎服3-9香附:煎服6-9,醋炙止痛力强第十三章驱虫药使君子:煎服9-12,捣碎,取仁炒香嚼服,6-9.小儿每岁1-1.5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1次,连用3天.苦楝皮:煎服4.5-9.鲜品15-30.槟榔:煎服3-10. 驱绦虫,姜片虫30-60,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者.南瓜子:研粉,60-120.冷开水调服第十四章止血药一、凉血止血小蓟:10-15.鲜品可用30-60地榆:煎服10-15,大剂量可用至30;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槐花:煎服10-15.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二、化瘀止血三七;多研末吞服,1-1.5, :煎服3-10,亦入丸散,茜草:煎服10-15,大剂量可用30.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蒲黄:煎服3-10,包煎.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三、收敛止血白及:煎服3-10,大剂量可用至30,亦可入丸,入散,每次用2-5;研末吞服,每次1.5-3 仙鹤草:煎服3-10,大剂量可用至30-60三、温经止血第十五章活血祛瘀药:一、活血止痛药 (32)川芎:煎服3-9,延胡:煎服3-10,研粉吞服,每次1-3郁金:煎服5-12,研末服2-5乳香:煎服3-10,宜炒去油用。

用药剂量与用法中药的用药剂量一剂量的含义

用药剂量与用法中药的用药剂量一剂量的含义

思考题(第六章)
1.中药剂量的含义是什么? 2.中药的特殊煎煮方法有哪些?应当先煎、 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的药物 特点如何?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一) 普通煎煮方法 (二) 特殊煎煮方法 1.先煎—①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 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 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 析出。
②指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
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可降低 毒性,安全用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另煎—指某些贵重药材,为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而 单独另煎。煎液可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 合服用。如人参、鹿茸等。 5.烊化—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 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 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熔化即烊化后 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物放入其 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 胶、鹿角胶等。 6.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 物,宜用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
第六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 剂量的含义
中药的剂量又称用药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 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 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二 确定中药剂量大小的依据 1.药物方面 2.应用方面 3.患者方面 4.季节等方面 三 中药剂量单位的换算 1两(16进位制)= 30g 1钱 = 3g 1分 = 0.3g 1厘 = 0.03g
2.后下—①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 易于挥发而降低疗效,需在其他药物煎沸 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砂仁等。 ②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 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等,亦应后下。 3.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 药物,宜先用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 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 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等。

28种医疗用毒性中药用法与用量

28种医疗用毒性中药用法与用量

28种医疗用毒性中药用法与用量序号品种用量用法外用1 红粉外用适量,研极细粉单用或与其他药味配成散剂或制成药捻2 斑蝥0.03-0.06g 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涂敷患处,不宜大面积用3 闹羊花0.6-1.5g 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4 生巴豆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5 生草乌一般炮制后用6 生川乌一般炮制后用7 生马钱子0.3-0.6g 炮制后入丸散用8 生天仙子0.06-0.6g9 蟾酥0.015-0.03g 多入丸散外用适量10 生附子先煎、久煎11 生甘遂0.5-1.5g 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生用12 生狼毒熬膏外敷13 生千金子1-2g 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14 轻粉内服每次0.1-0.2g,一日1-2次多入丸剂或装胶囊服,服后漱口外用适量,研末掺敷患处15 生半夏3-9g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16 生天南星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17 雄黄0.05-0.1g 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熏涂患处18 洋金花0.3-0.6g 宜入丸散;亦可作卷烟分次燃吸(一日量不超过1.5g)外用适量19 生白附子3-6g 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20 红娘虫0.05-0.1g 外用适量21 砒石(红砒、白砒)内服0.03-0.075g入丸散用外用研末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22 砒霜0.009g 入丸散用外用适量23 青娘虫0.05-0.1g 外用适量1序号品种用量用法外用24 水银外用适量。

和它药研细末点、搽患处。

25 生藤黄0.03-0.06g 炮制后内服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磨汁涂或熬膏涂患处26 雪上一枝蒿0.05g-0.1g一日一次,日极量0.15g粉碎成细粉,加辅料适量,制成片剂后服用27 白降丹不可内服外用适量28 红升丹不可内服外用适量,研极细粉单用或与其他药味配成散剂或制成药捻。

常用中药用法和剂量(表格文件)

常用中药用法和剂量(表格文件)

解表药 发散 风热药
药名
药味
薄荷 辛、凉
牛蒡子 辛、苦、寒 蝉蜕 甘、寒 桑叶 甘、苦、寒
归经 归肺、肝经
归肺、胃经 归肺、肝经 归肺、肝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 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 胁痛
煎服,3~6g,后下
辛、平
归肝、大肠经
苦、寒
归肝、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风热外感,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痈肿疔毒,乳痈内痛,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疔疮肿毒,乳痈肠痈,毒蛇咬伤
煎服 , 4.5~9g。 杀虫 及 清 热 解 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 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煎 服 , 15~30g 。 外 用 鲜 品 适 量,捣烂敷患处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 煎服 , 6~9g。 煎 剂易 致呕 吐,
喉肿痛,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温疹瘙痒,痈肿 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
疮毒,蛇虫咬伤
量。
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煎服,9~15g,鲜品30~60g。外 用适量
归心、胃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归肝、胆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归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帯,明目
归心、肝、胃、大 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归脾、胃、膀胱经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归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止痛,杀虫
归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11页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8页
(二)特殊入煎法 ⑴先煎:矿石、贝壳及一些有毒药品。先煮30分 钟,后纳入余药。 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久煎有效成份易 于挥发而降低药效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10 分钟时入本类药。 ⑶包煎:粘性强、易糊化、细小颗粒、粉末、绒 毛等药。以纱布包裹后入煎。 ⑷另煎:珍贵药,以免损耗。煎液可另服,也可 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
软膏、浸膏、糖浆等;以后又出现丸剂、锭剂、 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当代出现胶囊、片 剂、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膏、合剂、酒剂、 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口服安瓿等。 丸剂当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 糊丸等各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当代尝试将 纳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7页
三、煎药法 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疗, 可不讲乎?” (一)普通煎药法 ⑴器皿:砂锅或砂罐。 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厘 米左右;③煎前浸泡:30—60分钟。 ⑶火候:先武后文。 ⑷时间:普通3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时间。 ⑸榨渣取汁:以提升利用率。 ⑹煎煮次数:2—3次。
量宜多;鲜品,量宜多。 药品性味——性弱力平味淡者,量宜多;性强
力峻味浓者, 量宜少。 有毒无毒相关——有毒者,严格控制剂量;无毒 者可增大改变幅度。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4页
②与剂型、配伍相关: 配伍:单味或复方;主药或辅药。 剂型:煎剂量大;丸散量小。 ③与患者详细情况相关:包含患者年纪(小儿用量: 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成人量。12岁 以后随年纪增加逐步向成人量靠齐)、体质、性别、 病程长短及病势轻重等相关。 ④与季节、地域相关。

马钱子的用量与用法

马钱子的用量与用法

马钱子的用量与用法
马钱子是一种草药,常被用作中药材。

下面是马钱子的用量与用法:
用量:
1.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马钱子的饮片剂量为3-10克。

2. 如果使用马钱子的煎剂,一般每次用量为15-30克。

用法:
1. 可以将马钱子研成细末,直接服用或者放入胶囊中服用。

2. 可以将马钱子煎煮成浓缩液,然后饮用。

3. 马钱子还可以制成酊剂、丸剂、水剂等形式进行服用。

4. 使用马钱子时,通常可以将其和其他中药材一起煎煮或冲泡,以提高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马钱子是一种毒性较大的草药,其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按照剂量和用法使用。

同时,马钱子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作用,肝功能不好的人群慎用。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避免使用马钱子。

服用马钱子时如果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咨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细目一剂量
细目二用法
细目一剂量
要点确定剂量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用量宜小用量宜大
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矿物、介壳质重沉坠
性味浓厚、作用较强性味淡薄、作用温和
干品药材鲜品药材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
贵重药材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
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
复方中,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
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大热药可以多用;
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细目二用法
要点一特殊煎法
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石决明、龟甲、鳖甲等。

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

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剥(薄)好(蒿)的香豆被傻(砂)大黄狗(钩)打翻了)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略施粉黛,包车去蒲东,路滑打旋)
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
贵重药: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
病情需要:如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血余炭、棕榈炭,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
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液体药物:竹沥汁、姜汁、藕汁、鲜地黄汁等。

8.煎汤代水:
使煎液混浊的药物,如灶心土等。

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的药物,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

要点二服药法
1.服药时间
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饭后服;病在胸腹以下宜饭前服。

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补益药宜空腹服;
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
安神药宜睡前服;
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可不定时服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小结
一、特殊煎法
1.先煎金石、介壳,毒副作用
2.后下芳香、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绒毛。

4.另煎贵重
5.溶化胶类及黏性大
6.泡服易溶于水、久煎容易破坏
7.冲服贵重药,病情需要,高温易破坏,难溶,汁液
8.煎汤代水混浊,轻、量多、体积大
二、服药法
胸膈以上饭后服
胸腹以下饭前服
对胃肠有刺激性饭后服
补益药空腹服
疟药发作前的两小时
安神药睡前服
慢性病定时服
急性病不定时
经典例题
阿胶的正确煎服法是
A.先煎
B.后下
C.冲服
D.泡服
E.烊化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宜饭后服用的药是
A.补益药
B.安神药
C.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
D.截疟药
E.病情重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A.龙骨、石决明
B.蒲黄、滑石粉
C.薄荷、大黄
D.蜂蜜、饴糖
E.西洋参、鹿茸
1.宜先煎的药是
2.当后下的药是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石决明、龟甲、鳖甲等。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

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A.先煎
B.后下
C.冲服
D.泡服
E.煎汤代水
1.雷丸宜于
2.灶心土宜
『正确答案』CE
『答案解析』冲服: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煎汤代水:使煎液混浊的药物,如灶心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