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材料教案
第二单元材料1.我们生活的世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体会物品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组成物体的材料。
2.科学探究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用自己的标准,给我们周围的物品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物品分类的标准,把周围物品分类。
2.教学难点: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每组10张不同物品的卡片2.教师使用:课件、实物、班级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预设5分钟)1.出示《我们生活的世界》课题,导言:我们生活的世界绚丽多彩,物质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身边的物质出发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
2.新授:请同学们说一说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来自大自然的,哪些是来自人工制造出来的?3.教师组织学生识别实物图片。
二、讨论分类的标准(预设15分钟)1. 播放“自然视觉生活景观”剪辑视频和“创造工厂人工智能”剪辑视频2.引入科学词汇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3.教师分别对这些科学词汇进行讲解及举例说明。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三、给物品分类(预设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对物品按材料类别分类。
2.出示活动手册样本,先填写分类标准,再逐一出示物品图片,让学生深入理解物品分类标准。
3.布置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分类,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四、研讨交流和总结(预设10分钟)1.我们把物品按材料类别分成了哪几类?(师生共同探讨研究)2.每一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完成班级记录表)板书设计:《我们生活的世界》分类标准:自然世界人工世界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2.不同材料的餐具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2课。
本课教学将以常见餐具为载体引领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对不同材料进行多角度观察,进而了解金属、陶瓷、木头、塑料几种材料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入手。并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活动内容,突出本
课的三维目标,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
变化。
确立难点的依据: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
实际存在的东西,但是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
物质学生接受起来会有难度,物质都在变化,而且变化
存在着相同和不同,学生很难分清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
物质,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
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 学生学习能
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力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
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
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 新的物质。
在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对学科核 心素养的理解,采用“听、看、摸”教学实施策略,来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科学
教学课例名
《我们身边的物质》
称
《我们身边的物质》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
二单元物质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
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
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
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
的实际存在的物体。(板书:间接观察。) 6、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出示课件) 7、小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三、物质在变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在变化。 1、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物质 (1)、(出示压扁的易拉罐)观察压扁的易拉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网格式教案)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板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3.纸
14.金属
15.塑料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
本课作为本单元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并不像前三个主题一样通过指导动手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的性质,而是直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此材料的优点、缺点。
本课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带物品,交流对塑料特性的认识,比较塑料制品和其他材料制品的优缺点。
教材列出四组物品:塑料尺和钢尺、塑料袋和纸袋、塑料碗和瓷碗、塑料椅和木椅,使学生认识到塑料的优点是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
第二部分,用多种方法比较羊毛毛线与塑料绳,看一看外表,拉一拉结实程度,烧一烧有什么气味,捻一捻灰烬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仅了解了羊毛和塑料的区别,也学会了生活中辨别羊毛产品的方法。
第三部分,研讨塑料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塑料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易分解,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废弃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小学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在这一单元里,我们
已经研究了一些常见的材 料。
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
看一看下图中的物品分别 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
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将这些物品分成4类,每类至少写出4个。
总结我们学过的材料,归纳它们都有哪些特性。
木条
卡纸
金属尺
砖
用指甲有
划出痕迹
√
吗?
在水中是 沉还是浮?
√
×
√
容易弯折
吗?
√
√
×
√
×
√
瓷
塑料尺
×
×
×
√
×
×
这些木质材料是哪里来的?
树木
这种行为对吗? 乱砍滥伐的后果。。。
这些塑料制品,使用完后,你们怎样处理呢?
白色污染
1、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材料,减 少对环境的破坏呢?
2、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库。
3、除了课堂上学习的几种材料之外, 你还认识哪些其它材料呢?它们有什 么特性?请同学们课后继续了解你们 身边的材料。
小学科学课目录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我们的大丰收
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蚕的生长变化
3蚕变了新模样
4蛹变成了什么
5蚕的生命周期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我们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二态变化
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2磁铁有磁性
3磁铁的两极
4磁极的相互作用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指南针
7做一个指南针。
【新课标】2022版小学科学课标之案例分析题
【新课标】2022版小学科学课标之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一)认识身边的材料结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站在教学设计的角度,评析下列教学案例。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能举例说出身边物品由不同材料做成、一种物品可由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材料组成。
幼儿园阶段,儿童曾用积木搭房子、用卡纸做手工、用泥巴捏泥....他们对木头、纸、黏土等并不陌生,但还没有从材料的视角对其进行过观察,也没有思考过某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各种物品与材料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教学时,首先开展“家里的物品是用什么做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识别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材料,丰富学生对材料的感性认识:其次进行“给材料宝宝找家”的探究性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识别常见材料的同时按照材料的种类对生活物品进行分类;最后通过“介绍我的文具盒”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同种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做成,一个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为进一步观察和比较不同材料的软硬、轻重、光滑粗糙、是否透明等特征做好准备,逐渐认识到人们利用不同材样的特点来制作需要的物品。
通过本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材料的探究兴趣,打开认识材料世界的一扇门。
案例分析(二)植物是“活”的吗结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析下列教学案例。
“植物是活的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把自己在一个月前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来,找一找“它是活的吗”这一事实的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已完成的观察记录表再次观察自己种养的植物,回顾种养过程中植物发生的变化以及植物养护的经验,与组内同学交流那些能说明“植物是活的”这一事实的现象。
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体现出一些前概念,如认为有香味、有叶、绿色、长在泥土里、有茎等就能说明植物是“活”的。
教师可顺应这些观点,补充相关证据,如茎、叶完整的枯萎植物,非绿叶植物或水生植物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分享植物养护的经验。
冀教小学科学三下《1身边的材料》word教案(4)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身边的材料一、教材分析通过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并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二、学生分析: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
他们会用积木搭盖“房子”,把金属丝弯曲成各种形状,当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材料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有关身边材料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由老师带来一些身边物品,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物品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想知道有关身边所用材料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科学概念: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以及材料的分类、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分、创新意识【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科版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优秀教案2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
通过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早就在不知不觉地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在本课中,他们要对前3课用到的所有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清晰、有序地认识它们的属性。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玻璃珠、磁性白板、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小学科学三上《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三上分层探究活动手册参考答案植物单元1.我看到了什么活动一:观察照片上的大树,我看到了:绿色茂密的树叶,褐色粗粗的树干等。
活动二:回忆看到过的大树,我看到过:树上有果实、树干上有树瘤、藤蔓、苔藓;有小动物在爬,树枝上有鸟巢、小鸟,树下还有小草小花等。
拓展提升:略日积月累:1.除了D称重的方法不打勾,其他都可以打勾。
2.B2.校园的树木活动一:顺序可以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方法有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叶的气味、看是否有果实、拓印树皮、捡果实和树叶等。
活动二:写一写:树叶很茂盛,树干很粗大,叶子绿色是椭圆形的,树上有鸟窝等。
画一画,贴一贴:略活动三:写一写:校园里的树木,我认识的有:樟树、栾树、桂花树、桃树、柳树等 画一画、找一找:略3.大树和小草活动一:组内说一说,你知道的小草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等有理即可) 活动二:(简图略),狗尾草的特点:茎细长、柔软,在地上有点躺倒的,叶子长长的有15—20厘米,宽只有1—2厘米,顶点有一个毛茸茸的象狗尾巴一样的果实,果实长3—7厘米,根细细的,轻轻一拔都断在地中。
狗尾草最高有1米左右,根像胡须,细细长长的。
活动三:拓展提升:1.我认识的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车前草、荷花、蒲公英等。
2.认识草本植物各方面的作用。
日积月累:我会选择:1.B A 2.木本植物:B 、D 草本植物:A 、C4.水生植物活动一:水葫芦画简图略,特点:叶片绿色较大,浮在水面上,叶柄膨大,会开花等。
活动二:以水葫芦和金鱼藻为例:拓展提升:大树 高大 茎很硬 叶片宽阔 寿命长 …… 小草 矮小 茎软 叶子细长居多 寿命短 …… 有生命 有根、茎、叶 会开花、有种子 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 会长大…… 水葫芦 浮在水面 叶柄膨大 会开花 叶片较大 …… 金鱼藻 长在水底 叶片细小 没看到开花 …… 生长在水里有根、茎、叶 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 会长大……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陆生植物 生长在陆地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我会选择:1.C 2.B 3.A 我会连线:水仙花陆生植物 梧桐树 水花生 青菜 桂花树 水生植物 荷花5.植物的叶活动一:1.略活动二:1.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周围的材料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创新教案】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给它们分类。
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根据教科书插图给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其依据是“根据所用的材料不同”,然后归纳材料的特点。
提示特点归纳的依据是硬度、在水中沉浮的能力、柔韧性和吸水性。
第二部分:材料与环境。
这里出现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概念,需要教师举例说明和讲解。
建议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对能够再次加工利用的材料进行梳理和介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时播放与材料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视频资料或图片也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部分:课外阅读。
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材料与人类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认识探究材料的意义。
“蔡伦与造纸术”,可以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蔡伦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发明在历史上的作用。
复合材料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课后阅读与实践。
例如鼓励他们做一张用普通纸和塑料薄膜做成的复合纸,并同普通纸的性能进行对比。
学情分析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
在第1课,学生从周围的物品开始关注材料,寻找常见材料,并试着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它们。
显然是从已有经验出发的,是他们对构成物体材料的经验性描述,反映了他们对材料的初始认识和理解。
从第2课开始,教科书引导学生分别对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进行了独立的探究和测试。
在第6课,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新的情境。
在第7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场景中去,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
可以想见,这时学生头脑中的各种常见材料,已不是纯经验层面上的了,他们已经有了科学描述的方法,已经能够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描述和比较它们。
气泡图的使用也使他们关注到材料除显着特征外的其他特征方面,使他们能够从材料更多的属性方面去识别它们、认识它们。
对6种材料性质的总结,也使学生们有机会不是从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对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性质在描述物体和组成它们的材料方面的作用。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1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的第1课。
本课是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的引领概括。
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常见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以下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认识材料,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平常的积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依据,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从而引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奥秘。
第二个内容:是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平时积累较好抓住材料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
第三部分内容:是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在对棉花和腈纶进行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旨在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
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思考身边的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
意在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单元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把握课堂节奏,逻辑清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我们周围的材料7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物品往往都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物品的制成。
【解答】生活中的物品大多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2.【答题】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无法代替的性能和优点。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人造材料。
【解答】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造许多新材料。
3.【答题】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只靠天然材料是不够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天然材料。
【解答】我们生活中,许多必需品都是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取代不了的性能和优点。
4.【答题】玻璃属于天然材料。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天然材料。
【解答】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也属于硅酸盐工业产品塑料就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玻璃属于人造材料。
5.【答题】下列我们使用的材料是天然材料的有()。
A.黏土B.塑料C.砖和陶瓷D.橡胶【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天然材料的识记。
【解答】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再拿来使用。
6.【答题】下列材料的硬度最大的是()。
A.砖B.铁C.塑料D.木材【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硬度的识记。
【解答】硬度,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称为硬度。
木材、塑料、铁和砖按硬度从大到小的排列为:铁>砖>塑料>木材。
7.【答题】用下列材料做成的实心小方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的是()。
A.木头B.塑料C.铁D.蜡烛【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原理的识记。
【解答】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它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物体上浮;如果它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悬浮;如果它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
铁密度比水大沉。
8.【答题】下列材料最容易被铁钉划出痕迹的是()。
人教版小学科学实验目录
√
√
7、岩石、矿物和我们
无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课应完成实验项
单元 章 节 实验类型 课题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 长 4、蚯蚓的选择 实验课题 演示 分 组
√
种子发芽具备哪些条件
改变种子发芽条件
√
生 物 与 环 境
观察绿豆芽生成条件
√
观察蚯蚓生活条件
√
5、食物链和食物网
√
6、建高塔
研究建高塔办法
√
模拟建造钢索桥 7、桥的形状和结构 做一个没有外推力的拱形
√
√
8、用纸造一座桥
用纸造一座桥
√
1、电和磁
研究电磁的产生现象
√
2、电磁铁
研究电磁铁性质
√
3、电磁铁的磁力 (一)
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 有关 检验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 有关 做一个强磁力电磁铁
√
√
√
能 量
4、电磁铁的磁力 (二)
√
√
听听音又发出的声音
√
声音是怎样生产的
√
3、声音的变化 声 音
观察比较声音强弱、高低的变 化
√
4、探索尺子的音高 变化 5、声音的传播
探索尺子的声音变化
√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
耳的结构和功能 6、我们是怎样听到 声音的 观察比较鼓膜的震动 声 音
√
√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控制物体的发音
√
1、身体的结构
无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 4、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
√
一、温度和温度计
比较水的冷热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课件
材料是可以根据不同标 准来分类的。经过分类 后,能更好地便于人类 购买、回收或使用。
材料
木条
卡纸
铁片
砖
瓷
塑料尺
特性
用指甲能划出 痕迹吗 在水中是沉还 是浮 容易折弯吗 容易吸水吗
√ ↑ × √
√ ↑ √ √
× ↓ √ ×
√ ↓ × √
× ↓ 分用√、× 表示
天然材料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多达7300万条鲨鱼被 捕杀,约三分之一鲨鱼物种正在受到 或即将面临灭绝威胁。
由于森林的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 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我国近几年来 出现了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
黄河里的沙过度被挖,3年来,河南省郑州 市南沙滩河岸已经被河水蔓延2里地, 越来越临近公路,河岸不断后退,湿地 遭到大面积吞噬。
执教: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李震
1
2
3
公交车、砖墙、空调、枕巾、木屋
被褥、音响、台灯、木桌、床垫、
4 5 6
瓦顶、自来水管、小轿车、瓷板、
瓷缸、茶几、陶缸、陶缸盖、铁门 编织篓、车站广告牌、塑料门、
腰包、沙发、电视、石头……
按制造原料分
金属类 公交车、小轿 车、自来水管、 广告牌、铁门 木质类 木桌、陶缸盖、 茶几、编织篓、 木屋 石、砖瓦、陶瓷类 石头、陶缸、 砖墙、瓦顶、 瓷板、瓷缸 纤维、布类 被子、枕巾、 床垫、腰包、 沙发
按是否用电分 用电
广告牌、汽 车、空调、 电视、音响、 台灯
不用电 其 他
按材料是否吸水分
吸水 木质物品、 被褥、枕 巾、腰包、 沙发 不吸水
其 他
按人工、天然材料分 人工
汽车、电视、 陶、瓷、空 调、音响、 砖瓦腰包、 塑料门、铁 门、台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吗?
√
√
√
×
√
×
√
瓷
塑料尺
×
×
×
√
×
×
这些木质材料是哪里来的?
树木
这种行为对吗? 乱砍滥伐的后果。。。
这些塑料制品,使用完后,你们怎样处理呢?
白色污染
1、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材料,减 少对环境的破坏呢?
2、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库。
3、除了课堂上学习的几种材料之外, 你还认识哪些其它材料呢?它们有什 么特性?请同学们课后继续了解你们 身边的材料。
在这一单元里,我们
已经研究了一些常见的材 料。
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
看一看下图中的物品分别 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
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将这些物品分成4类,每类至少写出4个。
总结我们学过的材料,归纳它们都有哪些特性。
木条
卡纸
金属尺
砖
用指甲有
划出痕迹
√
吗?
在水中是 沉还是浮?
√
×
√
容易弯折
吗?
√
容易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