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绘卷——读《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民的绘卷

——读《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林斯娴

行人、轿子、推车将不甚宽敞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各色人等,不一而足,喧闹之声不绝于耳。拥挤的人群中还不时穿梭着小孩、鸡禽和猪豚,猛窜出来,吓得路人一怔。女人们有的踮着小脚跨篮购物;也有的花枝招展,跺着高跟鞋,引来身后一片闲人的目光。男人们则大多背着手,或提着鸟笼,不断穿梭于各大茶馆。茶馆穿插在满街的酒肆、店铺、货摊、旅店之间,每间里都塞满了人,人们或喝茶、或谈天、还有站着给人扇风的乞丐和拉着胡琴吟唱的艺人……

还未来得及放下手中《街头文化》一书,一副描绘着成都街头日常生活的画卷便已在眼前展开。长这么大,我还从未见过哪本书能像《街头文化》这样,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能做到如此详尽而又不失主次。无论是街头之景还是街头之人,相信凡是曾出现在成都街头的,在此书中必都有详尽的记载。论景,从城墙到街道,从店铺到地摊,其结构、布局、景观、特点,无不介绍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令我这个从未到过成都的人都能在胸中描画出这个城市的布局;论人,从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到把舞台摆上街头的民间艺人,从搔首弄姿的妓女到出卖力气的工匠苦力,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思想,却能从这同一本书中深刻体会。街头,在我眼中它曾经是如此普通,从未想到那年代久远的石板路,那熙熙攘攘的人群,那挤满了道路两侧的凉棚、幌子、旗子、招牌之间竟能藏得下那么多深刻的真实。就在这些街道上,走过大清王朝的老秀才,走过举着青天白日满地红大旗的革命者,走过要打倒孔家店的年青学生,还走过端着枪杆四处趁火打劫的逃兵。另一方面,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符号,绝难如同形象艺术那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街头文化》一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我更愿意将它看作一副如同《清明上河图》般的长长绘卷,描绘了成都街头的老百姓们,各操各业,乱世之中努力活着,捍卫着属于他们的一方乐土。

1870-1930,记载着这个时代的文献多不胜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覆盖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几乎每本书都是高高在上,从一个个下层民众伸手却不可及的角度来评述这个时代。其中真正放下了社会精英的架子,拨开重重历史的尘埃,探入社会最底层,真实记录下层民众生活的著述又有多少?即使有那么少量几本,却又有几分是未经扭曲而完全真实的?如书中所说,“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关于下层民众和大众文化的描述,基本上都不

是由民众自己来叙述的,而是由精英来记录的,也就是经过了精英的过滤。1”而“毫无疑问精英对下层民众是存在偏见的2”。如此一来,究竟下层民众能否发出自己的声音?王笛说,“我认为他们是可以讲话的,他们是有声音的,但这取决于从怎样一个角度去使用者写记录下来的资料。3”他这么说了,也实际去做了。我能想象得到,要将那些已经完全渗透了文献资料的精英意识从中剥离出来是多么困难而繁琐。书中的叙述,每一句想必都经过复杂的分析和谨慎的推敲。除此之外,文中还大量引用相对更能体现大众思想的竹枝词,有趣而现实。如描述成都人爱花时,引用道:“青羊小市卖花天,何惜缠腰十万钱。”“一夜闺中嘱夫婿,明朝多买并头莲。4”再比如描述新风盛行时,妇女缠脚陋习的改变:“大方天足行飞快,反觉金莲步步羞。5”另一方面,相较于文字,无疑图片更能直观体现真实。全书113幅照片和插图,每一张都配有详尽的说明和出处且极具代表性,有着一种“让资料自己说话”的效果,一图便足能代替千言万语。作者自序中便记叙了他为了其中几幅插图的版权而大海捞针般辗转寻找作者的经历。之所以这样做,美国的版权保护非常严格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也能体现出王笛作为一个学者的严谨与负责。而绝不像现在某些书,从网上下载些模糊不清的图片,有时甚至还有错误。

“街头文化”——Street Culture,此词源于作者自创,由于现有词汇如“Popular Culture”或“Mass Culture”之类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全书内涵,而Street Culture一词则体现了一个新视角,即从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来观察城市的面貌和发展。何谓街头文化?街头文化是茶馆里摆出的龙门阵,是月市时鳞次栉比的货摊,是算命先生手中燃烧的符纸,是女人头上新潮的发髻。可是我却觉得,书中写的是不仅仅是文化,更写的是人。乞丐、小贩、妓女、郎中、工匠、苦力……一个个普通人,在这乱世之中努力求生。而街头则是他们每一个人生命轨迹相交汇之处,也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街头文化之中。然而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书中提到的民众捍卫赌博的故事就是一个反抗改良的典型例子:“方圆茶馆随处可见人们赌得热火朝天,桌子上、椅子上甚至地上,到处都在进行。无论警察怎样搜查,赌徒们都能与之周旋,躲过难关,难怪傅崇矩感叹道:‘赌窟中人,皆有绝大本领、绝大神通’。6”在民国初

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第6页

2《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第9页

3《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第6页

4《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第43页

5《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第130页

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譬如1911年夏,发生在湖南、湖北、广东以及四川的保路运动。“改良者与下层民众首次加入同一政治性组织——四川同志保路会,这一时期阶级的鸿沟得到暂时的弥合。同志会以街道、职业、社会集团为基础建立了许多分会,如太平街分会、妇女分会、学生分会、丝帮分会甚至乞丐分会。7”这应该就是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了:文化在各种政治、社会力量冲击和在自身各种利益矛盾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迁及转化,以及国家、精英、下层民众三者之间在大众文化问题上的合作、斗争和反抗。

曾经我们在评价中国近代的革命运动时,大多着眼于国家政治的演变,讨论历史的进步与倒退,却很少想到这种剧烈的政治变革怎样影响到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街头文化》一书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件事实:尽管许多社会进步人士相信社会和政治的现代化最终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可事实却是人民基本没有从这些政治剧变中得到任何实惠。“社会转型极大地扩展了政治空间,但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却相对缩小了。经常打着为民众利益而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和运动,造成了社会动乱并使人民处于动荡不安甚至水深火热中。8”我还认为此书可贵在于,总结议论性的话语仅见诸于末尾,全书以一种叙事性的方式书就,将成都下层民众生活百态一一描绘。对于发生在此期间的一系列社会历史变革,虽只一笔带过,但却能将其带来的影响藉由老百姓生存状况的变化展现得真实清晰。

在我眼中,《街头文化》已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幅平民的绘卷。这绘卷中虽然满满的都是老百姓的身影,可它却描绘的是政治,是战争,是人性,是成都街头那几乎永已消逝的文化。藉由此卷,我从地底望到了天空。

7《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第31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