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政策评估)【圣才出品】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
公共政策导论(第三版)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政策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美籍加拿大裔学者戴维•伊斯顿在《政治学系统》一书中确定了政治学系统的概念,即丘个对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系统,它由整个政治活动组成,并以人机互劫为基本单位。
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社会系统的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全社会的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政治现象)他对政策的解释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社会性利益分配的主要形式,即决定什么人取得什么和取得多少。
3、【名词解释】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于它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它面向所有人不具有排他性。
公共物品用税收和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它们的价格表现与在资助其生产所要求的征税说水平。
4、【名词解释】俱乐部理论:它是由布坎南提出,他认为俱乐部形式的存在能够通过一种收取费用的机制排除部分公共成员的参与。
这种理论的出现代表了公私问题争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那些所谓具有价值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将会当场排除部分社会成员,这即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参与分配的资格和条件。
换句话说,公共物品或服务经常仅有利于社会中某些团体和个人,有时还需要通过付费的形式或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定额定量地分配。
5、【名词解释】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X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C.公共职能一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一、概念题1.群体狂想症(人大2010年研)答:群体狂想症是指在决策小组中存在着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
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组意识表现出以下特征:①一致性思维;②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③极端化的盲目情绪;④对群体的过分自信;⑤很强的群体凝聚力;⑥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美国学者詹尼斯称这种行为趋向为心理传染病,或称群体狂想症。
2.有限理性模型(人大2011年研)答:有限理性是指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其追求的是满意决策,而非最优决策。
它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西蒙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他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3.渐进模式(华农2011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渐进决策模型是指以维持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将整个决策过程视为对现有政策的渐进调整过程的分析模型。
该模型是由美国的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
在这一模型中,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前进的过程,通过对现有政策的不断完善达成最终的决策目标,决策者只需以现有政策为基础,通过与新方案的对比对现有政策进行小规模或大规模的调整,无需全面调查与评估的政策方案,只着重于那些与现存的政策具有渐进差异的政策方案,对每个政策方案也只评估几个很可能产生的并且很重要的后果。
渐进决策模型的主要特点有:渐进主义;积少成多;稳中求变。
4.程序性决策(东财2010年研)答:程序性决策又称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以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东师《公共政策导论》2023年试题与答案
《公共政策导论》2023年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投票规则的主要功能在于()A加总个人偏好找到共同利益B保持形式公正C降低决策成本D帮助人们确定偏好顺序正确答案:B2()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系、矿藏甚至人种等自然构成。
A地理环境B经济环境C社会环境D文化环境正确答案:A3公共政策一旦____,便意味着它取得了政治系统的承认,获得了正式的公共性和权威()A可行B合法化C合理化D乐系统化正确答案:B4将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作用后产生的某种变化值减去此前得到的值,两者之差就是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是()A前后对比法B简单对比分析法C投射对比分析D实验性对比分析正确答案:B5保证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是()A人员B体制C资金D信息正确答案:A6人们把决策活动中冠冕堂皇地进行拖延的做法喻为()A新因效应B黄灯效应C红灯效应D乐队效应正确答案:B7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是() A专家会议法B正负表决法C德尔菲法D同意表决法正确答案:C8设计政策方案时应该()A不遗漏任何可能的方案B只要找到少量的方案就行了C达到“满意”的程度D以上选项均错正确答案:C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A地理环境B经济环境C社会环境D文化环境正确答案:B10()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A政策主体B政策客体C官方决策者D非官方参与者正确答案:B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们提高认识,消除不满进行的政策终结的措施是()A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B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C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D做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正确答案:C12()是指生物体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它与生物体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的含义1.研究公共政策的原因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1)科学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专业角度,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政策分析能够产生专业性建议,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3)政治角度,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的内涵(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这一定义主要是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界定,并借助政策的概念解释了政治和行政的不同,对理解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在政策科学创立之初就曾提出,公共政策实际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这一定义突出了公共政策的设计功能及其目标取向,强调了理性的政策制定通常应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程序。
(3)台湾学者伍启元先生在《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采取的对公私行动的指引;公共政策是将来取向的;公共政策是目标取向的;公共政策是与价值有密切关联而受社会价值影响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有决策权者所采取或选择的;公共政策是具有拘束性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动指引。
”二、透视“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建立公共理念的先决条件是: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个不是私人或纯粹个人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和处理的领域及其范围。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绪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一、关键词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该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①社会公共权威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国家政府或执政党派,又涵盖宗教团体或宗族势力,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②政策既可能是个人制定的,也可能是群体制定的。
但个人是代表群体的个人,群体是作为组织核心的群体。
③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即所谓的时空条件。
④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一般而言,制定政策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主观来看,不会有无的放矢的政策。
⑤行动方案是指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动准则是指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2.公民公决答:公民公决又称全民投票或公民表决,指全体公民对重大问题投票作出决定。
它起源于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民大会,全民公决是一种直接民主形式,它是民主国家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选民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对相关议题表达同意、反对或弃权的明确态度,然后根据表决结果达成决策的一种制度;它是人民自决权实施的一种特定程序选择,属于民主宪政的范畴,从性质上讲,它不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否定,而是对代议制民主的补充和修正。
3.公共物品答: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换句话讲,如果把公共物品提供给任何一个人,那么也必须提供给所有的人,对单一消费者而言,该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其价值。
塞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表现于它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它面向所有人,不具有排他性;公共物品用税收和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它们的价格表现在资助其生产所要求的征税水平,而私人物品则是通过在市场条件下运行的价格体系予以支付。
4.俱乐部理论答:俱乐部理论是指研究非纯公共品的供给、需求与均衡数量的理论。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看不见的手”原理2.分配性政策3.政治文化4.有限理性模型5.政策终结二、简答题1.公共政策应如何体现社会公正?2.“精英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3.解释政策合法性的含义。
4.政策执行有哪些策略?5.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评估?三、论述题1.试论述非官方政策活动者有哪些?2.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举例说明政策的终结的对象与形式。
答案与详解一、名词解释1.“看不见的手”原理答:“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更大。
2.分配性政策答:分配性政策是一种进行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分配的政策,其分配对象往往是部分特定群体,当然,这一群体可能是多数人,也可能是少数人。
分配性政策只会产生受益者而不会产生权益直接受到侵害的群体,例如,我国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对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就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分配性政策,农民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却不存在直接的受害者。
当然,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分配性政策往往是以政府的税收为依托的。
3.政治文化答: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
政治文化是影响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不同国家公共政策及其制定过程的差异可以用政治文化的不同来解释。
在不同政治文化氛围中,政策系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政治文化影响政治行为,它尽管并非绝对地支配行为,但与各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可能性直接相关。
4.有限理性模型答:有限理性模型是西蒙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_第三章_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公共政策导论
(修订版)
谢明 编著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 政策环境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一节 一、官方决策者
(一)立法机关 (二)行政决策机关 (三)行政执行机关 (四)法院
政策主体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环境
二、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 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 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 化。 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 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环境
三、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
(三)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
(四)社会变迁的影响
(五)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 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 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 相互关系。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二节
政策客体
二、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通常是由 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二)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 (三)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 (四)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五)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 (六)避免受到惩罚 (七)环境条件的变化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3.1 复习笔记一、政策主体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的类别多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进行划分。
1.官方决策者现代西方政治体制多以三权分立为原则构建国家的公共权力。
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内阁和法院掌握,这三大系统各司其职,彼此独立,依靠国家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制定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
(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当然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任务。
(2)行政决策机关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行政国家”已成常见提法。
(3)行政执行机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互缠绕、不可分割,行政执行部门对政策制定有很大影响。
行政执行部门不仅能够参与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而且能够使其他机构所制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无的放矢,其最拿手的办法就是行动拖拉和无所作为。
(4)法院①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法院难以介入政策制定过程,不具备实际的决策功能,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在有些国家它不仅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②司法审查权是指法院有权审查立法和行政机关的活动是否违宪,有权决定这些活动无效。
③法院还有权解释和决定那些只有抽象的表述且容易引起歧义的法规的含义。
2.非官方参与者非官方参与者相对于官方决策者,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较为间接,但同样是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因素。
(1)利益集团①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
②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就是游说,努力劝说立法官员或政府官员,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利益集团所赞同的议案。
③某一利益集团只关注与其集团利益相关的政策领域,其行为动机无疑是追求集团利益的最大满足,这种需要的满足很可能会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
东师-《公共政策导论》2023年秋学期在线作业1-答案2
公共政策导论23秋在线作业1-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第一题,评估的价值标准主要考虑的是()
【A.项】该不该,值不值的问题
【B.项】是不是问题
【C.项】行不行问题
【D.项】对不对问题
【正确-答案】:A
第二题,现代()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电子信息网等人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
【A.项】思想库
【B.项】大众传媒
【C.项】政策活动
【D.项】社交网络
【正确-答案】:B
第三题,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
【A.项】三权分立
【B.项】四权分立
【C.项】议行合一
【D.项】两权并行
【正确-答案】:C
第四题,在政策实践中,多数政策都属于(),往往着眼于整体和全局。
【A.项】微观政策
【B.项】宏观政策
【C.项】整体政策
【D.项】个体政策
【正确-答案】:C
第五题,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项】系统议程
【B.项】政府议程
【C.项】正式议程
【D.项】规划议程
【正确-答案】:A。
行政管理考研人大行管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独家资料
★二、第五章制定第一节(认定主体+类型)1、谢泼德和沃思认为社会问题是谁认定的?P114第二节(察觉+界定+描述+不能及时发现原因+自然史观)1、政策问题的确认过程是怎样的?①问题确认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对客观事实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问题确认是问题求解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对问题进行明确和系统的阐释是探求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②问题察觉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
问题察觉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客观条件,而且取决于相关人员的主观条件,如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个人利益、价值观念等。
③问题界定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A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B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一是问题何在,二是原因何在C需要把问题强劲转变为实质性问题。
④问题描述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数字、文字、图表、符合等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应注意:A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B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2、问题界定阶段的主要方法有哪些?①类别分析法:是为了澄清、界定、甄别和区分问题情景而对问题情境进行类别划分的一种方法。
②类比分析法:建立若干类比的标准和模型,对已出现的问题成因、表现形式、具体特征等与其他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此问题与彼问题的相似性、相关性和差异性,并以类比的结果为基础,对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确认。
③假设分析法:通过假设一定的前提,推到相关的结论,提供有效的方法。
假设的焦点在于问题主要因素尤其是相互冲突的因素。
④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帮助认定问题的三种原因,即可能的原因、合理的原因和可行的原因。
3、政府不能及时发现政策问题的原因有哪些?①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识别难度相当大。
②许多社会问题不很明显,人们容易忽视这些隐含的问题。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4.1 复习笔记一、模型概述1.什么是模型(1)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
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
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的问题。
(2)模型可分为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①具体模型是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
这些模型对原形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
②抽象模型是指用语言、符号、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模型评述(1)进行政策分析,如果不使用模型的方法,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模型源于人类的经验,但它绝不是经验的再现和翻版,而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一种认识方式,是人们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个人信仰的综合体现。
因而,在政策研究领域,我们不得不非常谨慎地对待模型所代表的“真实”。
这种“真实”往往只是一种主观的构建,是人们对复杂现实的一种人为的想象。
(2)然而,有时候我们却常常百分之百地确信这种想象的真实性,把主观的抽象完全等同于客观的现实,这也正是模型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所面临的一种风险。
(3)没有简化和抽象,我们就难以认识复杂。
为了认识和解释形形色色的政策现象,我们需要借助于一些分析模型。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许多政策学家曾多次提到的潜在危险——“错置具体的谬误”即把源于经验的抽象认识等同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
3.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用以评估模型效用的一般性准则:(1)排列并简化现实政策模型的有效性首先依赖于它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序化和简化的能力:①序化(理清顺序)能够使真实世界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建立逻辑上的联系;②简化(变复杂为简单)有助于人们清楚地理解那些难以琢磨的复杂现象。
(2)认定重要层面政策模型的有效性与其概括政治生活中重要内容的能力有关。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政策制定一、关键词1.过失性问题答: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理解过失性社会问题需要注意:①一些社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即一些社会规范的边界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在这个空间,有的行为并不至于被认定是超越规范极限的过失行为。
②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在某种情形下被认定是偏离社会规范的过失行为,而在另一种情形下则可能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2.结构性问题答: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社会冲突理论对社会问题成因的三种观点:一是价值冲突论,价值冲突造成人们思想准则的混乱,人们长期受这种冲突的价值观的影响,就很容易出现越轨行为;二是群体冲突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构成的,各个群体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会与其他群体发生冲突;三是阶级冲突论,阶级是最主要的社会群体,阶级之间因利益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是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3.公众议程答: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情绪和大众传播媒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政府议程答: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政府议程的项目有新旧之分。
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政府官员对这些问题较为熟悉,而且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成型;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有时新项目还可能由不断加大的社会压力(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政府对某些问题做出反应)所引起。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政策终结)【圣才出品】
第八章政策终结一、关键词1.废止答:废止就是彻底结束旧的政策,完全取消其相关功能,废止并非经常采用的政策终结手段。
有时政策虽然废止了,但并不代表问题就解决了;有时一个问题解决了,却并不说明相关问题就不存在了。
政策终结更多时候表现为替代、合并、分解和缩减的形式。
2.替代答:替代就是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
新的政策往往是在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方面做了较大变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旧的政策没有解决或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满足目标群体的政策需求,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3.合并答:合并是指旧的政策虽被终止,但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政策内容中去。
政策合并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终止的政策内容合并到一项已有的政策当中;二是把两项或两项以上被终止的政策合并为一项新的政策。
4.分解答:分解就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形成一项新的政策。
分解作为政策终结的方式之一,虽然从形式上终结了原有的政策,但其实质性内容却通过各个新政策的形成而保留下来,当原有政策由于内容繁杂、目标众多而影响政策效果时,分解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
5.缩减答:缩减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其目的是有效缓解因政策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比较稳妥地实施终结,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损失。
一般来说,缩减往往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逐渐缩小政策的实施范围,放松对执行标准的控制等措施加以实施。
6.强化理论答: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理论的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刺激对他有利,他的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如刺激对他不利,则他的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奖励那些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以进一步加强,重复的出现,从而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正强化的方法包括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负强化是惩罚那些不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负强化包括物质处罚和精神处分,减薪、扣奖、罚款、批评、降级等都是可用的方法。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一、关键词1.具体模型答: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这些模型对原形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
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的问题。
2.抽象模型答:抽象模型主要是指用语言、符号、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的问题。
3.传统理性答:理性英文为“rationality”,通常解译为合理、有理,它与感性相对,指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传统理性主义是一种从“经济人”假设出发,以逻辑推理方式确立规范性政策的理论。
传统理性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对当时经济领域的微观决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政策制定过程的实际行为。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粹的理性,传统理性模型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缺少实践的基础。
4.有限理性答:有限理性是指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其追求的是满意决策,而非最优决策。
它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西蒙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他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一、关键词1.利益集团答: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般取决于这样一些因素:团体的规模、资金及其他资源条件、团体的凝聚力、领导层的工作技巧、团体的社会地位、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官方决策者对其的态度、在政治系统权力体制中所处的位置等。
2.思想库答: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
思想库或脑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它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被认为是现代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思想库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信息不断增多,科学技术发展,决策任务增加,所有这些为思想库的发展提供了活跃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思想库既从事理论研究又从事应用研究,既关注学术问题又关注实际问题,其服务对象、成员组合、研究领域和构成形式有很大差别,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3.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当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呈现出团体性或社会性,涉及到具有组织共享性的团体利益和具有社会分享性的社会利益,就需要通过团体协商、公共选择等机制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从抽象意义上讲,社会问题就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问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其特征有:①是一种客观条件;②是一种主观定义;③受价值判断的影响;④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⑤其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⑥往往是系统性问题。
4.政策问题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2.政策主体3.风险性决策4.头脑风暴法5.帕累托最优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2.简述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
3.为什么绝大多数政策变动是渐进调整的过程?4.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5.简要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
三、论述题1.结合实例论述政策分析的一般步骤。
2.论述政策评估中的合理性与政治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与详解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认定、政策方案制定、政策分析、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分析等步骤。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①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②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③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④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⑤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⑥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政策主体答: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
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3.风险型决策答:风险型决策又称随机决策,是指有理想的决策目标和两个以上的可供选择决策的方案,但是决策条件中包含着不可控制的因素,某一决策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统计概率,但是并不完全可靠,因而决策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活动。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详细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公共权威部门特别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2.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科学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专业角度: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政治角度: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素材,促使政治意识提高,完善政治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
指公民对重大问题投票作出决定。
优点: 基于平等原则,使每个公民都有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
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缺点: 关注自身利益,忽略国家利益,不能使国家利益达到最大化。
简单多数通过办法,少数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成本过高。
花费时间长,不适合迅速作出决定。
政府只执行结果,易推卸责任,造成决策失误。
4.公共政策的作用: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管制功能。
5.公共职能:政治职能,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
经济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
文化职能,对文化事业实施的管理。
社会职能,出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
6.公共利益遵循的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7.公共政策分类: 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8.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
9.政府收入主要有哪些形式?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行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10.政府失灵: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政治体制中得不到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从众效应2.实验性理论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B.社会组织C.政府D.个人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B.内化C.反映D.响应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D.兰德公司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B.惩罚性C.温和性D.权威性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B.合法性C.系统性D.倾斜性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B.协调C.-致D.排斥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B.直觉思维C.灵感思维D.豁然开朗思维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B.理性型C.发展型D.综合型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 )等子系统。
A.智囊B.信息C.监控D.决断2.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 )。
A.目标具体明确B.目标有效协调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D.目标与手段的统一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A.多变化B.民主化C.高效化D.科学化4.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A.管制性公共问题B.国际性公共问题C.全国性公共问题D.服务性公共问题5.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政策评估一、概念题1.政策评估(中财2010年研;河海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有系统地收集相关的信息,评估政策方案的内容、规划、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的活动。
依评估学家罗西与福里曼的观点,政策评估是指系统的运用社会研究程序,以评估社会干预计划的概念化、设计、执行与效果。
基于上述观点,政策评估的内涵包括:①评估的对象为足以影响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与计划;②评估的方法为多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③政策评估者包括官方的、非官方的评估;④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政策产出和政策结果,其中尤其以政策结果为重要。
政策评估目的是通过将评估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人员,促使他们适时做出政策反应、选择好的政策方案、及时调整不当的政策、废除无效的政策、改善政策执行的行为,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
2.政策输出(人大2014年研)答:政策输出是政府部门追求政策决定与政策声明而实际做的事情,是工作总结需要关注的内容,在描述一个政策甚至解释一个政策的时候,衡量政策输出是非常重要的。
系统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输出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要求与支持的输入是社会团体与个人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表现。
政策输出可能会起到缓解环境影响、弱化公众要求和影响政治系统内在特征的作用。
3.非正式评估(首都经贸大学2008年研)答: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必须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本身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4.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北航2010年研)答: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该定理是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阿罗提出的。
阿罗对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投票悖论进行了研究,意在证明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
”即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成社会偏好。
阿罗的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又称“阿罗悖论”。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
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5.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北航2009年研)答:投票悖论又称“孔多塞悖论”,是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B、C)中进行选择。
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乙:B>C>A;丙:C>A>B(符号“>”表示“偏好大于”)。
由于甲、乙都认为B好于C,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好于C;同样乙、丙都认为C好于A,社会也应认为C好于A。
所以社会认为B好于A。
但是,甲、丙都认为A好于B,所以出现矛盾。
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上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6.帕累托最优答: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中,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且至少有一部分人能赢,帕累托改进是通过持续改善,不断提高效率,对各方都有利、使各方都同意的事情或制度安排。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评估的主要内容。
(华南师范2013年研)答:政策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政策体系、政策过程(或其中某一组成部分)的状态或质量。
行政机关推动的政策评估,即“行政评估”,是政策评估的重要类型。
行政评估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行政评估的内涵行政评估是指由行政机关,即政府所推动的政策评估活动。
这种评估主要是由政府内部的财务、法规或者政治监督部门、专门的行政部门、立法者或者司法部门来实施的。
财务部门往往推动很大一部分,如公共工程,还有监察部门直接对效果进行评估。
偶尔也由政府聘请政府之外的专业组织甚至私人顾问来进行评估。
(2)行政评估的内容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政策产出和政策结果,其中以政策结果最为重要。
政策结果包括政策产出和政策的影响。
政策产出所指向的人口或受益者接受政府给予的财货、服务或资源;而政策影响指政策执行后造成的有形与无形、预期与非预期的实际情况的改变。
行政评估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上述两个方面,政府进行行政评估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评估来检查自己提供公共服务的效果,主要是效率,即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的,政府是否使用了最小的成本或者尽最大努力减少了给公众施加的负担。
政府推动行政评估的最终原因是政府可能面临着改进效率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年度预算的编制和审计过程。
行政机关所推动的政策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效率,对各个部门乃至部门内部分支机构甚至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
(3)行政评估的具体内容按照评估的形式,行政评估的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政策投入评估。
这是所有评估中最基本的评估,是效率评估或者质量评估的基础,内容主要是测算为实现政策目标政府投入的总量。
这里,投入包括人员、办公设施、通讯、交通等所有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
所有投入都需要用货币来表示。
②政策绩效评估。
主要用来测算政策的直接结果,如建立了多少学校、医院等。
绩效评估的直接目的是评估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到底实现了什么,同时也成为更为复杂的评估方法。
③效能评估。
主要是比较政策目标和政策效果。
效能评估的结果可以用来对改进政策提供建议。
它与简单的投入评估和绩效评估相比,所涉及的信息要复杂得多,因此其完成也要困难得多。
④效率评估。
主要是比较政策投入和产出,通常是行政评估的主要内容。
⑤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
主要用来评估政策实施的组织方法,包括为了实施政策所指定的规则和操作程序。
其目的是发现实施过程是否可以更加合理化和提高效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实施过程通常被分解为不同的任务,然后分别评估其效能、效率。
从实践过程来看,许多行政评估方法都是从企业的评估方法中借鉴过来的;从实践结果看,由于政策目标不明确、多目标并且目标之间优先次序的不明确等因素的作用,行政评估的效果受到局限。
2.什么是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并分别予以举例说明。
(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研)答:(1)内部评估是指政策评估的主体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系统之内;外部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主体不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系统,而是独立于系统之外的。
(2)以办培训班为例来说明办培训班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管理、监督、控制、考核等手段进行内部评估和反馈,内部评估和反馈主要体现为让学员填写评估表或进行访谈、观察,对授课教师、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室及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培训时间等的反应评估,以及对学员进行测验、写心得体会和专题论文的学习成果评估,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建档、分析汇总上报,并在相关例会上提出改进意见。
在培训班结束后还可通过观察、访谈、行动计划书、业绩评估等追踪方法建立一套外部评估与反馈机制。
而外部评估与反馈则体现为培训后对学员行为改变和绩效改善两方面的评估,具体可通过主管的观察或访问学员主管、同事、部属,针对学员接受某些课程的培训后的表现和能力改变来开展,也可制作并填写培训后跟踪调查表等来实现,并在本专业指导小组总结工作会议或公司相关会议上将有关培训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反馈,同时向公司人教部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3.结合实例,说明政策评估的前后对比法?(人大2011年研)答:(1)“前—后”对比法的含义“前—后”对比分析评估方法是指政策实施前后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时间点上同一情况的不同结果:一种结果是实施方案前的,一种结果是实施方案后的。
通常只是针对目标群体进行检验。
这种前后比较是为了证明方案的影响和效果,然而,很难得知可观察到的社会变化。
如果有,也很难判断是实施该方案直接带来的结果,还是源于同一时问内社会上发生的其他变化。
(2)优缺点①优点是简单、方便、明了;②缺陷是不够精确和全面,无法将公共政策执行所产生的效果和其他因素,如公共政策对象自身的因素、外在因素、偶发事件、社会变动等所造成的效果加以明确区分。
(3)“前—后”对比法分析的实例比如,一个人可以比较某一污染控制计划实施前后某条河的水质变化。
“前—后”对比分析通常可以降低成本,并且节省实际操作的时间。
然而,它也存在一个主要缺陷,即所发生的变化可能存在其他的解释。
我们可以想象,河水水质的改善可能源于水流量的增加,污染制造者的自我抑制,或是导致工业生产减少的经济衰退等。
另一方面,如果“前—后”对比分析在预期的方向上没发现有多少变化,那么也不一定就可以断言这个计划没多大效用。
即使如此,对照式研究仍然有可能提供别的方式所无法获得的有关某一计划的信息。
4.政策评估面临哪些困难?(华农2007年研)答:公共政策评估面临着种种困难与障碍,突出地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政策评估目标的不确定性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政策制定者方面的主观因素,可能使政策目标出现分散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