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戏剧表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舞蹈作品《母亲》

藏族舞蹈《母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舞团团长张继刚创作,他有一种控制舞台的魔力。他为藏族青年舞蹈家卓玛创作的《母亲》,已不知让多少观者落泪,包括那些饱经沧桑的海外游子;张继钢曾执导舞蹈《千手观音》,该舞蹈节目在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演出,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关于《母亲》谈一点的自己的体会:该舞蹈在我第一次看完之后,母亲背负生活重担的那弯曲背影一直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她那任劳任怨、默默无言的奉献更加衬托出母爱的伟大。她的欢乐是在家人欢乐的后面,她为家人的幸福而感到欣慰。舞蹈结尾部分母亲那驼背的身影重又默默无闻地走出我们的视线再次顶起生活的重任。

屏幕上巨大的念珠蜿蜒垂下,经过舞台直至台口,曲曲折折的像是河水?是道路?还是人生的旅程……一位藏族老阿妈正从那源头之处走来,她斑白的头发,沧桑的皱纹,佝偻的身体,仿佛生命已逝去大半,但是她的舞动中却蕴含着无限的深情与活力。虽然岁月在她身上留下苍老的印痕,她却依然在每每回头之时,露出慈爱的微笑……这就是张继刚和卓玛共同塑造的母亲。

母亲,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她都是如此神圣,然而每一个人对母亲又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作品一开始,一个身穿粗布藏袍的

老妪的背影出现在舞台上,这是一种舞蹈作品尤其是独舞作品中并不多见的女性形象,一个老去的、在无私的付出与给予之后、耗尽了生命能量的母亲,怎能不对观众的心灵造成撞击。随后,藏族民间舞的体态特征自然而然地成为塑造形象的基础。松腰坐胯,上身松弛,这个体态本身就带有衰老的感觉,并且使用了一个让人难忘的姿态来刻画人物个性,那就是大幅度压低上身,前倾90度的姿态,这是作品中最典型最精彩的一个姿态,也是作品的动作动机。只有对母亲的伟大有足够深的感悟,才能选择这样一个姿态去表现这种伟大,才能理解这个姿态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正是这身体的低矮反衬了心灵的伟大,这种对比如此具有张力,母亲的形象也因此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极强的感染力。在第一段中,大部分动作都没离开这个核心姿态,表现出了母亲的苍老。然而,年老的母亲不是一个母亲生命的全部,她在每一个儿女的心中是永远年轻的。为了传达这活跃丰实的生命,编导在第二段精心设计了另一个翩翩起舞的“年轻母亲”。弦子的优美流畅在这个舞段中把年轻生命的欢愉美好充分地传达出来,膝部的轻颤与曲伸使动作充满了深情。这一段中,“母亲”的躯干出现了三个高度――平、斜、高(包括直立和仰),通过不同的高度转化,和几个重心上提的、小的腾空动态,人物的年龄被淡化了,舞者表现的是人的心灵的丰富美好。“年轻的母亲”带着少女纯真的笑靥舞遍舞台,跑动、脚尖轻点、高抬起腿轻轻跳跃,步法的改变传递出活力。她伸出手臂,手臂上就有歌声流淌;她抬起

腿,裙边就有笑声回荡;她慢慢旋转,生命的热情向空中飞翔。她越转越高,越转越快,但忽而,她又低下了头,弯下了腰,回到了苍老的岁月,巧妙地进入了第三段。原地旋转,是连接“青春的母亲”与“年老的母亲”的巧妙手法,利用旋转中体态的变化,母亲的两个不同年龄段形象既完成了时空转换,又对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冲击――岁月的流逝使母亲瞬间就老去了。这个旋转所包含的情感振荡是非常强烈的。第三段基本以生活中的老年体态再现了老去的母亲,踉跄的步子,沉重的身体。灯光渐暗,“母亲”跌跌撞撞走向舞台深处,吃力地坐在隐约的追光里,作品结束在手臂无力的下垂姿态上。

舞蹈家卓玛在这个作品中,把一个弓腰缩背、颤颤巍巍的老妪形象表现得十分传神,显示了她出色的把握形象的能力。她带着对藏族人民的深情,以真诚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她说:“我想通过藏族舞蹈把我们这个民族,千千万万像阿妈一样善良朴实的人们介绍给想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正是带着这样深厚的情感,《母亲》这个作品才能成为卓玛的代表作。

可能有人不了解西藏,可能有人不了解中国,但没有人不了解母亲。这个舞蹈是张继刚专门为卓玛编创的。藏族舞蹈有个特征――弯腰,这对编导来说是个限制。不过张继刚没被限制住,相反,他把这种限制变成了“天才的磨刀石”――就用压弯的腰

来表现生命的成熟与顽强,这样既符合了人物身份,又体现了藏族舞的特征。

面对这样一位母亲,所有人都无法无动于衷,一些曾经熟悉又似乎远去了的东西,牵引人们向记忆深出处寻去――到底是些什么呢?童年?家园?怀抱?好像还不止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