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理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过程;识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理解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识记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理解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春秋战国起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使用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土地兼并获得土地。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租佃关系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租佃关系从秦朝产生后,在各朝代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各朝代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自耕农大量破产,佃户的队伍不断扩大而迅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设计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展示“井”和“田”

这两个字在甲骨文

中的写法,以此抓

住学生的情绪,打

开学生的思路。

组织学生阅读教

材,思考相关的几

个问题:(1)中国

古代土地制度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

(2)井田制是什

么性质的土地制

度?(3)井田制

后来是如何瓦解

的?

展示井田制图片,

思考回答问

题。

学生分组讨

论。

原始社会实行

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实行

井田制;春秋

以后,井田制

逐步瓦解,封

建土地私有制

逐步建立起

承上启

下。

学生初步

掌握划分

层次、概

括层意的

阅读方法

和获取信

息的能

力。

多媒体导

入图片。

学生合作

学习与教

师讲解相

结合。

四、知识链接

1、土地制度的变迁:①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

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②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③东汉至唐朝盛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④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⑤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⑥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⑦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2、农业经济的特点:①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③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五、课后反思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增强同学们的目标意识,我们除在学案中设计了三维目标外,在导入新课后,还进一步重申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重点掌握土地制度,认识土地制度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并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动态展示每一项目标,通过问题反馈看,各小组全部达标,进一步说明:只有增强同学们的目标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