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2.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过程;3.理解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发展;3.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教师介绍土地制度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发展过程;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对古代社会的影响;3.视频观看:辅以相关历史纪录片或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土地制度。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的农村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村土地是如何组织和分配的。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二:讲解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15分钟)1.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介绍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如土地所有权、土地流转和种植方式等。

步骤三:分组讨论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发展(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秦朝、汉朝、唐朝等),通过资料查询和讨论,总结该时期的土地制度特点。

2.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步骤四:观看视频(10分钟)观看合适的历史纪录片或教学视频,进一步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步骤五:总结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发展、社会阶级分化等。

步骤六: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评价1.小组讨论表现:根据小组汇报和讨论表现评价小组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学生作业:布置学生针对本课内容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文章;3.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质疑程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

2.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商周时期)(1)性质:是一种以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①“公田”:占有,由集体耕种。

②“私田”:是村让成员的份田,只有。

(3)演变:①出现:时期。

②瓦解:春秋时期A原因:a.根本原因:的发展。

b.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改革。

B表现:“公田”被,“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土地。

③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1)形式①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③地主私有土地: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发展①宋初“田制不立”,“”,两极分化加剧。

②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3)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①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

②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内容:(见课本)前提: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实质:土地国有制结果:出去具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改变不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新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

(3)普及:自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深化: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1)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直接:土地兼并。

(3)推动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

4.租佃关系的影响(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个以项目学习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个以项目学习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岳麓版
3.讲解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探讨其优缺点及其历史背景。
a.介绍均田制的实施原则和目的。
b.分析均田制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演变。
c.阐述均田制在解决土地问题方面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4.讲解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分析其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影响。
a.介绍租庸调制的实施方式和特点。
b.分析租庸调制在隋唐时期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古代的土地是如何分配和利用的?不同的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商周时期的井田制,阐述其特点、背景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对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分类认识模糊,对各个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梳理和巩固相关知识。
2.学生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表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但如何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土地制度的学习中,还需教师进行引导和培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念,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
4.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农民的价值观,使其认识到农民是我国社会的重要支柱,为农民谋福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演变的小论文,要求如下:

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教案

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教案

课题: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型:讲授新课教学目标:1.通过电子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井田制度下公田与私田的本质区别。

2.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的过程和形式。

3.通过课堂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明白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

课时:一课时教学重点:本课重点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转化的原因,还有私有制土地形态下的租佃关系的普遍化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为什么会从开始的井田制演变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怎么会失去了它所存在的土壤呢,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必须讲清楚。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谈话法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还采取讨论法、阅读法和角色扮演法。

教学手段:采用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已从古代社会单纯地对土地的需求转化为今天对住房的需求。

这是一张有关现代“房奴”的漫画。

(课件显示:一组漫画和各地房价表。

)这组漫画反映了当前我国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问题,事实上这种人地矛盾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是古已有之,那么在古代我们国家的统治者要如何解决人和土地之前的矛盾呢?又会制定怎么样的土地制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电子课件展示一幅原始社会的图景)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及其低下,所以大家采取集体劳动、集体分配的生产方式,土地是公共所有的。

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在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被破坏,井田制开始出现。

井田就是以沟洫将现有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天,构成“井”字形态。

甲骨文中的“田”字,就写作“田”,甲骨文是什么时代的文字啊?生:商代。

师:对,是商代。

这就证明了商代就有了井田制,而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2)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授课题目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课型□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导入新课:今天农村中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质是土地国有制,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那么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中国曾经出现过哪些土地制度?授课过程:请学生阅读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井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一、奴隶社会(夏商周):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3、实质:贵族土地所有制。

由井田制的特点和性质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提示]: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二、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A、确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自耕农土地私有制C、土地兼并①原因: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制度。

②危害: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均田”、“限田”(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发展过程:战国: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明清:进一步发展。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授课1课时2013.2.27 周三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了解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培养整合教材主线及深入挖掘历史名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案和多媒体相结合,宏观整合与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相结合,师生合作探究,从他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与土地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原因,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培养对本民族农业文明的温情。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及表现难点:土地兼并的原因、危害,尤其是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统治者的措施、目的。

三、教学方法史论结合、创设情境、讲授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中国的原始农业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域,其中南北各具特色,分别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有无交流?3、商周时期的主要耕作工具?铁器出现的时间?牛耕出现及普及的时间?耦犁出现的时间?曲辕犁出现的时间、地点、意义?4、古代主要的灌溉工具及水利设施?5、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含义、最主要的特点、评价?导入:第一课主要从生产力(工具、技术)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第二课则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制度)的角度出发,现在请大家阅读导言部分,找出里面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主线。

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兼并租佃关系(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2、商周时期井田制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通过以上二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名称、性质、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2.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能够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3.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4.隋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5.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6.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设计由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组织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实际情况;4.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课堂展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农田分配图或古代土地制度的简介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包括封建土地制度和公田制度;3.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讲述秦始皇的“井田制”和汉武帝的“屯田制”;4.隋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介绍均田制和农田水利制度的实施;5.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分析三世两田制度和草莽田制度的特点。

第三步: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土地制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比如土地兼并对农民的影响、土地税收对国家财政的作用等。

第四步: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村或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古代土地制度在实际中的运作情况,并撰写考察报告。

第五步:总结由学生汇总考察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

评价方式:1.参与度: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活动的积极程度;2.学习成果:评价学生的独立研究成果、报告展示和总结能力;3.知识掌握:通过笔试、口头答辩等形式对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高中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错误!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学好这一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也可以为以后学习中国近代前夜经济发展的迟滞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打下基础。

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目“废井田,开阡陌",讲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情况;第二目“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介绍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多种形式,并讲述不同时代土地兼并的情况和政府的对策;第三目“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讲述租佃经营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的逐渐减弱。

教学重、难点错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视频、图片材料等,运用问题教学法,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多种形式.错误!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处理方法:通过展示文字材料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土地兼并的不可避免性、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政府的对策。

教学方法1.情境探究学习法:创设历史情境,穿越时空,回归历史,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自主学习与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层层设问,突出本课内容的线索性和重点、难点的突破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较好地控制课堂气氛。

3.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中捕捉相关的历史信息,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错误!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设计一:设计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错误!导入设计设计一:多媒体课件播放《末代皇帝》片段。

在隆裕太后的教育下,面临清王朝行将灭亡的时代趋势,年幼的溥仪皇帝总是像念咒语一般地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什么年幼的皇帝要反复说这样一句话?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这句话对封建王朝意味着什么?幼儿的呓语却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演化,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的根基的演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教材分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开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根本形态。

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通过兼并获得土地,经济开展和人民的对抗斗争,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逐渐减弱,租店关系日益普遍化。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开展的一般情况,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理解中国古代以土地为中介而引发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连锁性的开展。

从土地制度的开展变化中把握人与土地的关系,理解消费者和土地相结合的方式及由此所决定的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民根本的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老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开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2、教学难点:土地兼并问题〔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俗话说的好“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句话表达出农业的重要性,再者中国古代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离不开土地。

因此这节课让我们来理解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确实立老师提问: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或者说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靠什么生活?〕学生答复:采集、狩猎老师提问: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后来开展了原始农业。

那这个时期的土地归谁所有呢?学生答复:原始社会时期消费力比拟低下,消费出来的产品很少,而且需要集体劳动。

因此原始社会时期的土地归集体所有。

老师总结: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老师提问:你如何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学生答复:消费力比拟低,应该是集体耕作。

消费的产品数量比拟少,因此消费出来的产品平均分配。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2)3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2)3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变化,土地兼并问题(2)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2、过程与方法:情境营造法,讲述法,引导法,学生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难点:土地兼并总问题教学过程: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战国前——井田制(商周)春秋——过渡期战国后——私有制2、井田制的性质是什么?公田与私田有什么区别?其发展历程又是什么?(1)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公田”是贵族占有的土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历程:产生——商;鼎盛——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3、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1)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

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哪几种形式?三种: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2、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有那些来源?一是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二是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但是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

3、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土地兼并4、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封建政府如何进行协调?能不能根本解决?(1)危害:①对农民而言: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普遍化;农民经济状况恶化,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危急王朝统治;②对地主而言:土地兼并使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③对国家而言: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2)协调措施:“限田”、“均田”(均田是国家公田,农民只能使用,不得买卖。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培养学生总结当堂内容的能力
5


5.




导学案选择题
1、巡视学生作答
2、给出答案
3、互批
1、做题
2、订正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分钟验收学习目标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用20分钟阅读教材第2课内容,复习课堂所学
2、完成第2课练习册,要求选择题要有做题痕迹(提前收齐,交给老师批阅)
3分钟让学生明确下课所学进行提前学习
1、核对自主学习任务中的填空题、选择题答案
2、学生提出的困惑
3、主体知识
一、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
2.井田制的内容
(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重点答案: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主要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封建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
(1)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2)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
(3)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4)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2、讲解本课主体知识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演变过程;2.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兴趣;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如何组织和管理土地的?它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演变过程;2. 解释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特点,如夏商周时期的封建土地制度、秦汉时期的均田制、唐宋时期的均田经营制等;3.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稳定等的关系。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如历史文献中的土地制度实践,或者某个朝代的土地制度改革,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土地制度的利弊,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2. 鼓励学生就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比较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分析其优劣之处。

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 展望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教学辅助手段:1. 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具;2. 历史文献和案例资料;3. 小组讨论活动。

评估方式:1.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测试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理解;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表达能力;3. 收集学生的讨论笔记和小组报告,评估他们对土地制度影响的分析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研究资料,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制度相关遗址或博物馆。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课题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2、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3、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知道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知道。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集体教案个性教案2、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3、各国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四、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1、标志:商鞅变法,以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2、意义:中国土地私有制存在了2000多年(二)土地私有制的形式: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中哪种占主要地位?1、君主私有土地2、自耕农私有土地3、地主私有土地(主要)(1)主要来源:问题一:假如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主,请讲讲你成为地主的原因。

问题二:成为地主后,关于土地你会有什么样的愿望?(2)扩产途径:土地兼并①影响危害: A.大量自耕农破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B.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

C.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抑制措施:A.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如北魏到唐朝前期的均田制等。

B.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如西晋的占田制等。

(三)土地私有制下的经营方式:1、男耕女织经营方式:自耕农私有土地下经营2、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私有土地下经营(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历史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历史教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2、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资源]岳麓版课本和教师用书,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春秋以后: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节选秦牧《土地》中一段材料,以此抓住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思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总结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主要过程,使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本课的重点。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条理较为清楚,首先采用问题导学方式,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思考回答相关的几个问题。

首先出示原始社会图片并组织学生迅速浏览教材第一段的内容,思考问题:原始社会实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商周时期,随着土地公有制的破坏,井田制出现。

展示图片及材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设问从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有何特点?设问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两者有何关系?教师总结过渡: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设问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设问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时的税制改革和战国时的变法,重点掌握其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理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过程;识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理解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识记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理解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

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春秋战国起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使用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土地兼并获得土地。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租佃关系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租佃关系从秦朝产生后,在各朝代不断得到发展。

特别是各朝代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自耕农大量破产,佃户的队伍不断扩大而迅速发展。

在其发展过程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设计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展示“井”和“田”
这两个字在甲骨文
中的写法,以此抓
住学生的情绪,打
开学生的思路。

组织学生阅读教
材,思考相关的几
个问题:(1)中国
古代土地制度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
(2)井田制是什
么性质的土地制
度?(3)井田制
后来是如何瓦解
的?
展示井田制图片,
思考回答问
题。

学生分组讨
论。

原始社会实行
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实行
井田制;春秋
以后,井田制
逐步瓦解,封
建土地私有制
逐步建立起
承上启
下。

学生初步
掌握划分
层次、概
括层意的
阅读方法
和获取信
息的能
力。

多媒体导
入图片。

学生合作
学习与教
师讲解相
结合。

四、知识链接
1、土地制度的变迁:①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
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②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东汉至唐朝盛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④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

⑤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

⑥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⑦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2、农业经济的特点:①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这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③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五、课后反思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增强同学们的目标意识,我们除在学案中设计了三维目标外,在导入新课后,还进一步重申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重点掌握土地制度,认识土地制度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并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动态展示每一项目标,通过问题反馈看,各小组全部达标,进一步说明:只有增强同学们的目标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