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贫困地区分布新格局及分布特点和类型

合集下载

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社会扶贫与乡村振新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社会扶贫与乡村振新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社会扶贫与乡村振新发展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这些地区贫困程度深,发展基础薄弱,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全面振兴,必须加大对这些特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步伐。

研究背景下,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在全国扶贫攻坚战役中,这些地区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有效实施社会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有效的社会扶贫和乡村振新发展对策,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和推动这些地区的脱贫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背景】的明确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有效的社会扶贫和乡村振新发展对策,为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推动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还可以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通过探讨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社会扶贫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旨在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多方合作的格局,共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在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行关于社会扶贫与乡村振兴发展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这项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14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社会扶贫和乡村振兴发展对策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有效的政策参考,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扶贫一直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本文将就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回顾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并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扶贫工作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在解放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和农垦开发等政策,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

然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中,中国农村遭受了由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等多重原因引起的严重困境,农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实施了以农田水利、农谷绿化、粮棉增产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为主的农村改革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农村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农村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

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这一改革使农民可以长期占有和使用土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农村小额信贷、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扶贫政策,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条件。

然而,尽管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国农村扶贫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贫困区域集中、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的问题是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2001年启动了农村扶贫开发计划,将农村扶贫工作列为国家重点工作。

在农村扶贫开发计划的推动下,中国农村扶贫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加强农村扶贫工作。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同时,政府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建立财政扶贫、社会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手段,精准识别和帮助农村贫困人口。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学界所采用的西方主流经 济学微观—宏观分析范式难以客观描述中国现实 发展成果及区域发展差异,一方面,由于其范式本 身的缺憾,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空间经济学的 某些特征使得它从本质上就成为主流经济学家掌 握的那种建模技术无法处理的领域;另一方面,中 国广阔的地域、丰富的实践,使得西方主流经济学 微观—宏观分析范式难以把握中国革命、建设、改 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的现实精髓,与分析范式的很多 所谓公理性结论难以吻合,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将人 民利益第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诸多非经济因 素作为治理的第一价值取向时,其很多研究结论难 以与中国发展现实契合而使其分析范式的局限性 日益显现。以工业化推动的现代经济发展,从来就 是一个域观经济过程,而不是主流经济学假设的微 观—宏观抽象研究的经济过程。所以,无论是在理 论描述上还是在现实区域战略与制度安排上,都不 能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简单地视为微观—宏观结构 的抽象,具体区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必须体现域 观经济的特质,即所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此, 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根据国 家安全战略的不同排序,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综合 国力等现实情况来确定区域战略和具体政策安排。
(18VXK002);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登峰计划(产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 库基础研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状况评估研究”(2020G04)。 作者简介:陈晓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北京 100836)。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政治承诺。进入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时期,中国经 济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区域间巨大的 不平衡性。工业化不可能表现为所有地区在同一 时期内实现同步发展,加之大国在自然空间和经济 空间方面的差异就更加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有 先有后,甚至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表现出巨大的 速度差距和成就落差。

区域经济差异及措施

区域经济差异及措施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一是天然资源的差异,如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深林资源、水资源、甚至是旅游资源等。

这些都是能够进行生产的基本的先天的保证,也是能够造就未来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条件。

东南地区相对西北地区来说,有很大的自然资源上的优势,如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东北及中原地区的煤炭资源,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农业生产几近困境。

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小规模的交通问题,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命伤。

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的先天性的困难和不足,还有碍于未来长足的发展,没有待开发的可能就不可能吸引人力、无力和财力的投入。

这样,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的可发展的缺陷,成了西部地区相较东部地区的巨大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是气候物候环境差异。

东南地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年温差较小,热量充足,降水量丰富,土地肥沃,农作物种类繁多,一年两熟或三熟。

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大风干燥为主,年温差大,热量不足,降水量少,土地贫瘠,农作物种类少,多为一年一熟。

比较可知,东南地区比西北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生产,更何况干旱问题严重的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甚至是本地人口的温饱问题。

第一产业的发展差异标志着地区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异,这必然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而进一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地形地势的差异。

东南地区多丘陵,但大体地势较平缓;东北、华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西北地区则以高原为主,多荒漠;西南地区则多是喀斯特地形,崎岖不平。

从而造成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

东南地区靠海,海陆运输交汇,面向东南亚,市场广阔。

近代史上又有很多海岸城市和内河航运枢纽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较内地城市发展的早。

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特点新任务新思路

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特点新任务新思路

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特点新任务新思路作者:臧学英罗琼来源:《求知》 2018年第2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对我国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确立新目标、部署新任务。

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极其重要。

不断强化和优化我国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不仅有利于推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更有助于从总体上节约发展成本,实现总体发展效益最大化。

一、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呈现的新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这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以往相比,其特点在于:1.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新使命。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发展到“美好生活”,从曾经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就我国区域发展而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诸多方面,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发展严重滞后于东中部地区,区域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等,其不仅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尤其是公共服务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赋予区域协调发展的崇高历史使命。

扶贫新时代

扶贫新时代

扶贫新时代作者:来源:《决策探索》2011年第23期编者按: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扶贫开发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扶贫工作遭遇新的挑战。

在“十二五”顺利开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的重要时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面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根据新形势,确定了我国今后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鉴于此,本刊本期特聚焦“扶贫”,从多视角剖析扶贫工作,以飨读者。

十一月,寒冬的气息越来越重。

而一股暖流,却自京都涌出,并迅速传布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11月29日至30日在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贯彻落实工作,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

这一消息,不仅立即占据了各大媒体的醒目位置,也蓦然拨动广大受贫困烦扰的群众的心弦,让他们深深地陶醉在提前到来的“春天里”。

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扶贫开发站上了再出发的新起点。

既有的扶贫成绩令人欣慰,扶贫标准的新高度令人兴奋,但不可否认的是,贫困地区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扶贫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不容小觑。

只有清醒地认识所有的优势与困境,才能真正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才能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贫困群众受益,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华夏崛起、民族振兴!扶贫形势:从绝对贫困到转型性贫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受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数量众多。

乡村振兴的主要战略是啥

乡村振兴的主要战略是啥

乡村振兴的主要战略是啥乡村振兴的主要战略是以农业农村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人才引领、生态宜居为重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增加农业生产品质、效益和可持续性,推进农村产业升级、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农业大生产、大创新、大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战略打破城乡割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资源向乡村流动,让城市人民享受乡村美好生活,促进城乡消费和服务的互通共享。

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强化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调,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培育和壮大乡村产业,提升乡村品牌,引领产业发展新趋势。

四、人才引领战略加强乡村人才建设,吸引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培育乡村和农业的各类专业人才,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激发乡村人口红利。

五、生态宜居战略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推进乡村生态治理,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农业和生态相互促进,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美丽家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的主要战略是以农业农村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人才引领、生态宜居为重点,推动乡村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同时,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加强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社会融合,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大计。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项重要的战略,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产业和服务的均衡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样可以使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减小,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围绕产业发展和服务配置两个方向开展。

一方面,要加强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培育和发展一批适合乡村特点、有竞争力和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及其空间分布——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及其空间分布——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及其空间分布——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李响; 齐文平; 谭畅; 王艳慧; 王白雪【期刊名称】《《高技术通讯》》【年(卷),期】2019(029)011【总页数】12页(P1136-1147)【关键词】农村家庭; 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 空间分析; 贫困脆弱性分布; 影响因素【作者】李响; 齐文平; 谭畅; 王艳慧; 王白雪【作者单位】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贵阳 550022;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 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 首都师范大学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048【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脱贫是当今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维度。

为了提供更具有前瞻性的反贫困干预政策,不仅需要精准识别农户家庭当前是否处于贫困状态,更要预防和减少将来的贫困,了解这些家庭现在面临哪些风险冲击及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即客观估计家庭的贫困脆弱性[1]。

脆弱性不仅是贫困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且是造成贫困和赤贫的原因[2]。

尤其是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有巨大的关联。

“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 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 660万人,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但是,成绩的背后,还应充分认识到,今后的脱贫攻坚战仍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生态环境、区位交通、历史文化、自然灾害、个人发展能力(教育、健康、资源禀赋状况等)等因素制约,贫困地区往往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和贫困的双重压力,农村贫困呈现出脆弱性、动态性的新特征[3,4]。

而贫困脆弱性预警有助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准确的贫困定位,防患于未然,便于从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开展精准扶贫,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5,6]。

我国贫困人口变动与反贫困战略转型

我国贫困人口变动与反贫困战略转型
热点问题探讨
我 国贫 困人 口变动 与反贫 困战略转型
周 仲 高
( 广东省社会科 学院 社会学 与人 口学研 究所, 广东 广州 5 1 0 6 1 0)
摘要 : 贫 困人 口的规模 、 结构 、 分布及 其诉求正在发 生 变化 。分布 呈碎 片化 , 相对贫 困人 口成 为主体部 分 , 发 展 机会 的欠缺和 陷入代 际传递 困境 等特征促使我 国反贫 困战略 亟待 转型。借鉴和反思 国 内外反 贫 困战略 , 当前
贫 困一般分 为绝 对贫 困与相对 贫 困两种 类型 , 绝对 地对不合理 的制度 进行 “ 纠错” , 并通过相关制度安排 和 贫 困又称生存贫 困.是指在一定 的社会生产方 式和生活 制度激励 , 来形成 具体有 效的补偿和保障措施 。否则 , 当 方式下 , 个人和家 庭依靠其 劳动所得 和其他 合法收入 不 制度性贫 困成 为常 态时 , 社会不稳定因素将增多 , 社会矛 能维持其基本 的生存需要 。相对贫 困是相对周 围的人 而 盾将会进一步激化 。 言 的, 是 指与社会 平均水平 相 比其 收入水平少 到一定程 ( 四 )贫困人 口易掉入代 际传递 陷阱 度时维持 的那种 社会生活 状况 , 各个社 会 阶层 之间和各 贫 困代 际传 递问题 的研 究始 于国外 。2 0 世纪 6 0年
亿的贫 困人 口。[ 1 ] P 4 5 可见 , 我 国贫困线标准历 来偏低 , 经 根据按劳分配 、 多劳多得 的原则 , 其 收入水平 自然也就不 测算 , 中国新 的 国家 扶 贫标 准 大致 相 当于 每天 1 美元 。

样 。在这个层面 , 贫 困人 口的分布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
国扶贫开发工作迈 向新阶段 。

气候 、 地 形地貌 、 地理位 置等诸 多方面 。在这个 层 面 , 我

中国贫困人口变动与反贫困战略转型

中国贫困人口变动与反贫困战略转型

中国贫困人口变动与反贫困战略转型作者:仲高来源:《西部学刊》2013年第09期摘要:贫困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及其诉求正在发生变化。

分布呈碎片化,相对贫困人口成为主体部分,发展机会的欠缺和陷入代际传递困境等特征促使我国反贫困战略亟待转型。

借鉴和反思国内外反贫困战略,当前我国反贫困战略需要实现扶贫对象由面到点,扶贫方式由开发式向发展式,扶贫主体由线性式向网络式的三大转型。

基于此,反贫困的重点是了解贫困人口的特征与需求,进而从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扶贫主体、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贫困人口;反贫困;战略转型;对策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学中的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贫困也表现为一种相对状态,且贫困的范畴不断拓展至精神、文化甚至是心理层面。

探讨贫困问题,实质上就是分析处于贫困状态的这批人群(即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帮助或引导他们走出贫困状态,同时也要防范处于贫困边缘的人口掉入“贫困陷阱”。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反贫困战略侧重于贫困人口所在的地理位置,如界定贫困县、贫困村等,但却相对忽略了贫困个体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特征。

随着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深入与发展阶段转变,当前反贫困战略需要同时关注贫困人口的整体变动趋势与贫困个体的现实诉求,从而推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迈向新阶段。

一、中国贫困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特征贫困线标准是一个动态的参考体系,与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联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贫困人口是指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

从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来看,按2010年标准贫困人口仍有2688万,而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

[1]P45可见,我国贫困线标准历来偏低,经测算,中国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天1美元。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编者按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是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刊》长期关注主体功能区定位及优化实施。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樊杰研究员及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团队长期致力于地域功能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现代空间治理体系的研究;在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研究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刊》曾分别刊登主要基于该团队研究成果的“‘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16年第1期)和“‘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2020年第7期)专题,收到多方良好反馈。

时值“十五五”即将到来,为更好地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优化实施规划》,樊杰研究员牵头开展了前期研究;目前已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思考和战略创新、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及其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的途径、综合功能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探索,以及促进高品质空间安全和高质量空间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策配套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

基于此,本刊特组织“‘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专题,旨在为研制“十五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我国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发挥智库作用。

本专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樊杰研究员指导推进。

引用格式:樊杰.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05-6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21003.Fan J. Theory, strategy and path of China’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uring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05-6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21003. (in Chinese)“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樊杰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1408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等举措,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村庄和农村人口。

本文将探讨中国村庄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村庄的空间分布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大部分村庄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周边或沿江、沿海地区,形成了密集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区。

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村庄分布较为分散,多位于山区、高原等地区。

从南北地区来看,中国村庄的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因此村庄分布较为密集。

而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困难,因此村庄分布较为稀疏。

在城乡结合部地区,中国村庄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这些地区的村庄多位于城市周边,交通便利,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村庄逐渐被城市所包围,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影响中国村庄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和政策因素。

自然因素方面,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都会对村庄的分布产生影响。

历史因素方面,不同地区的村庄往往受到不同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政策因素方面,政府的农业政策、土地政策、扶贫政策等也会对村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南北差异。

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分布较为集中,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历史和政策等多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入分析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通过规划和管理,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如何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对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的村庄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读本考试及答案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读本考试及答案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读本考试及答案满分卷一、单选题1.()是环境权的核心,是指日照权、眺望权、景观权、嫌烟权、亲水权、清洁空气权、公园利用权、历史性环境权、享有自然权等。

(1.0分)A.环境资源使用权B.环境状况知情权C.环境参与权D.环境侵害请求权我的答案:A √答对2.()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1.0分)A.十六大报告B.十七大报告C.十八大报告D.十九大报告我的答案:C √答对3.()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

(1.0分)A.游牧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生态文明我的答案:D √答对4.(),国务院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

(1.0分)A.2013年9月B.2015年4月C.2016年7月D.2018年9月我的答案:B √答对5.()的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0分)A.人与自然B.人与人C.人与社会D.人与人工自然我的答案:A √答对6.发展生态产业集群的实质是()。

(1.0分)A.共生理论在产业链接与区域合作中的应用B.加快生态工业建设的步伐C.提升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效D.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的答案:A √答对7.()是指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的特别关税。

(1.0分)A.碳税B.碳关税C.环境税D.资源税我的答案:B √答对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痕量污染物的是()。

(1.0分)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B.内分泌干扰物C.持久性毒害污染物D.常规污染物我的答案:D √答对9.2012年,中国北极科考船()穿越了5个北冰洋边缘海,成功首航东北航道。

(1.0分)A.“雪龙”号B.“永盛”轮C.“天恩”号D.“白濑”号我的答案:A √答对10.()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和解决途径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和解决途径

WORD格式整理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及解决途径摘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农村贫困人口,然后总结了贫困人口的规模、分布、状况等方面的现状特征,最后对贫困地域、教育、政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贫困人口;特征原因;对策一、引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

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关注“三农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强调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收入也大大提高。

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70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

但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及自身的制约,导致农村贫困现象仍然严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

目前农村尚有少数农户仍难以摆脱贫困的束缚,生活依然十分拮据。

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还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820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还有可能返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5825万。

切实解快农村贫困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其致贫因素,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二、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

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培训之乡村振兴战略考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培训之乡村振兴战略考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之乡村振兴战略考试题及答案单选题:1、()是由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集成,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定领域的应用。

C、智能化2、美国()的智慧电网项目,将智慧农村建设融入项目。

A、佛罗里达州3、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年。

B、304、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一方面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

D、农业生产性服务业5、根据本讲,()创造了一个变沙漠为绿洲的奇迹,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A、塞罕坝6、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积约占陆地的()C、27.4%7、根据本讲,我国森林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差很远,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A、1/48、我国传统牧区草原以集中连片的天然草原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等省(区),其中面积最大的是()。

B、9、根据本讲,规划编制改革要()规划数量,()规划容。

B、减少,精简10、本讲提到,多规合一坚持以()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运营规划。

C、主体功能区11、下列哪个不是生态文明典型实践创新基地?()B、塔克拉玛干沙漠12、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国家重点战略是哪次会议提出的?()B、十七大13、1 “风萧萧兮易水寒,众生一去兮不复还”指的是对我国何种生态资源减少的感叹?B、生物多样性14、根据本讲,我国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及其他建设的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C、30%15、根据本讲,以下哪项是补齐发展短板,打造幸福小康路的措施()。

B、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16、本讲指出,在城乡客运一体化方面,省市舒城县城乡公交采取(),执行“全县一个价,上车一块钱”D、公益化定价模式17、())人民政府2018 月刚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构建“以省级奖补为引导、市县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为补充”的“四好农村路”多元化投资长效机制。

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十二五”区域规划布局

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十二五”区域规划布局
成渝 、 中 、 中、 黔 滇 藏中南 、 关中一天水 、 兰州一西宁 、 宁夏沿 黄 、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区域 发展格局 。其根 本 目的是优化格 局 , 促进 区域 协调发展 , 实现福利共享式发展 。”


中 国 区域 经 济 新版 图和 “ 二 五 ” 济 区划 与 布 局 十 经
牧业、 以及科学 合理开 采矿 产资源 , 成可持续 发展 的产业模 形 式, 并在西部地区优启动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 复工程 。
三 、 十 二 五 ” 疆 经 济 规 划 与 布 局 :两 带两 区” “ 新 “ 发展 战 略
万平 方公里 : 区包括 宁夏沿黄城市带 、 依托 内蒙古河套 地区 , 陕 西延安市 , 面积 3. 平方公里。 45 6 蒙陕甘宁能源“ 金三 角” 国家 被
青蒇高原 不仅地理 位置特殊 , 自然 资源丰 富 , 且 是我 国重 要 的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规 划 , 青藏高原将按照保护优先 、 预防 为主 、 统筹规 划 、 重点突破 、 区管理 、 分 协调推进 、 创新机制 、 依
() 2关中一 天水经济区 : 西北内陆经济新 引擎 。关中一 天水
经济区规 划 范围 包括陕 西省 西安 、 阳 、 咸 宝鸡 、 铜川 、 渭南 、 杨
凌、 商洛部分 县和甘肃 天水所辖行政 区 , 直接辐 射 区域包括 陕
靠科技 的原 则 , 坚持 自然恢复和 工程修复相 结合 , 重点 地 推进 区生态环境 保护 、 加大 产业结构 调整 和污染 防治 力度 、 解决 影
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 、 主体动能定位 清晰 、 国土空间高效 利用 、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 纲要》 出 :充分 发挥不 同地区比较 优势 , 指 “ 促进 生产要 素合理 流动 , 深化 区域 合作 , 推进 区域 良性互动 , 逐步缩小 区域 发展差 距。” 推进新一轮 西部大开发 , “ 要 坚持 以线串点 、 以点带面 , 推 进重庆 、 都 、 成 西安区域战略合作 , 推动 呼包鄂榆 、 广西北部 湾 、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使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为促进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我国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

一、区域差距的现状分析我国地域辽阔,拥有不同的地理、自然、经济等条件。

由此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均。

一些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经济发达,而一些内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滞后。

这些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但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着全国的经济平衡发展。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平衡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的经济平衡发展。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再次,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最后,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交流,增强各地区的合作与交往。

三、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主要特点我国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制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

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各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市场连接度。

3. 推动资源要素流动。

通过放开流动人口的限制,鼓励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向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流动,促进资源配置的均衡。

4. 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升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吸引力。

5. 深化改革开放。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各地区的对外竞争力。

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及解决途径2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及解决途径2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及解决途径摘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农村贫困人口,然后总结了贫困人口的规模、分布、状况等方面的现状特征,最后对贫困地域、教育、政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贫困人口;特征原因;对策一、引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

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关注“三农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强调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收入也大大提高。

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70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

但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及自身的制约,导致农村贫困现象仍然严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

目前农村尚有少数农户仍难以摆脱贫困的束缚,生活依然十分拮据。

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还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820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还有可能返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5825万。

切实解快农村贫困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其致贫因素,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二、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

人口6000万。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

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

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

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

建国以来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甘肃作为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投资区域,获得了较多的中央投资,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以资源开采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

但是,受区位因素、历史因素和改革开放后国家梯度开发发展战略的影响和限制,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东部发达省区相比,差距较大。

____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341元,仅为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52.65%,比全国平均水平13944元低6603元;财政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是总量仍然较小,还不到全国的l%;____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98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3255元的水平,多年来位居全国倒数。

甘肃城市化水平低,____年仅为30.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近l3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