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886683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哲学史论⽂西⽅哲学史是欧洲哲学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现代哲学的发展史。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西⽅哲学史论⽂1 题⽬:关于西⽅哲学中“存在”的理解 所在系别: 作者: 学号: 专业年级: 所在班级: 摘要:在西⽅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中就“存在神学”问题的探讨,是历代学者们经常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史学家从多⽅⾯曾做过诸多论说。
“存在”是西⽅哲学的核⼼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哲学的发展。
因此,本⽂就“存在 ”这个概念进⾏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巴门尼德存在唯⼀本质 1 存在的提出 “存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处于繁芜丛杂的流变中,直接对于万物进⾏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于事物的流变性⽽不够稳定与可靠。
他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其认识对象必须具有永恒性,因⽽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
⾃希腊哲学诞⽣之⽇起就以获得关于⾃然的知识为最⾼理想,⽽⾃然哲学由于⾃⾝局限于感性领域⽽⽆法达成这⼀⽬标。
基于对⾃然哲学局限性的认识,巴门尼德将眼光从流变中的万物投向单⼀的本质,从⽽提出“存在”这⼀概念。
进⽽开创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形⽽上学之路。
在《论⾃然》⼀开头巴门尼德就借助⼥神之⼝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第⼀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条是“存在不存在,⾮存在存在”。
第⼀条路被他称为真理之路,第⼆条被他称为意见之路。
他认为,只有沿着第⼀条路研究,即认为承认万物的本原——存在,并对其进⾏研究,才有可能获取真理性认识。
接下来他⼜描述了“存在”所具有的属性: 第⼀:存在是唯⼀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存在是永恒的,不⽣也不灭。
西方哲学史论文伦理学范文
柏拉图理念论对其伦理学思想的影响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哲学体系,作为古希腊哲学的精髓,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在其伦理观念的构筑中占据了轴心位置。
本研究细致探究了理想国理论对柏拉图伦理思想的深远意义,阐明了这一理论如何奠定追求美德的哲学基石,怎样指导个体在道德抉择中的思考与评判,并深入挖掘了它与正义理念之间的内在纽带。
在理想国理论的指导下,柏拉图的伦理体系围绕“善”的最高理想构建,倡导以正义为道德实践的指引,强调通过理性的自我提升与社会公正的实现,达成道德生活的和谐统一。
同时,该理论为道德教育铺设了道路,提倡通过启发和加强理性力量,使个人能够掌控情感与欲望,实现心灵层面的和谐共生。
此番探讨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柏拉图哲学深层意涵的认知,也为当代伦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贡献了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伦理学思想;善的理念;正义观;道德教化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柏拉图理念论概述 (3)1.2 伦理学思想在柏拉图哲学中的地位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5)第二章柏拉图理念论的核心概念 (7)2.1 理念与现实的关系 (7)2.2 理念的等级制度 (8)2.3 回忆说与灵魂转向 (9)第三章柏拉图伦理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10)3.1 善的理念与至善目标 (10)3.2 正义观与道德责任 (10)3.3 灵魂的三重区分与道德教化 (11)第四章理念论对伦理学思想的影响分析 (13)4.1 理念论对善的追求的引领作用 (13)4.2 理念论与正义观的内在联系 (13)4.3 理念论对道德教化的指导意义 (14)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16)5.1 研究结论与启示 (16)5.2 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16)第一章引言1.1 柏拉图理念论概述柏拉图,古希腊哲学的璀璨明星,其独创的理念论对西方哲学的演进历程产生了深远的涟漪效应。
理念论,概而言之,乃是柏拉图对宇宙根本实质的哲学构想,他提出在我们目所能及的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朽、极致完美的理念王国。
西方哲学史结业论文
西方哲学史结业论文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1.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
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其哲学意义在于: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2.对于我来说,认识你自己的意义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灵魂。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花花世界的种种诱惑和牵绊识人们迷失了自我,竞争过度的学习生活使人们无心也无暇欣赏关心别人的内心世界,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喧嚣使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机会也日渐减少,过多不符合人们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东西堆积起来,使人们的心越来越疲惫老化,不愿也没有更大的精力思考,一味沉浸于网络、电视、游戏等对深度思维要求更少的消遣活动中,可能过着一种机械式的没有理想缺乏思想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美国一位学者的册子中所提出的娱乐至死现象的浅度延伸。
这样的现状提醒人们现在急需重新拾起照顾好自己心灵的技能。
作为人类,同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善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
大至人生、职业,小至学习,一个人要想有所建树,在做一件事前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擅长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时刻提醒激励自己,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这样才有可能会成功。
二、西方哲学史导论学习感想虽然身为一名工科学生,而且对哲学方面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研究和认识,我一直对思想界和哲学有浓厚兴趣,这次选修了西方哲学史课后认识到自己对于哲学和某些哲学家的认识是十分浅显和片面的,很多观点和细节都是道听途说、沿袭陈旧观点,而且之前一直以为哲学是枯燥宽泛的普遍思索,在修完这门课时通过观看课件和听老师讲课后,发现哲学实际上是很有趣的,哲学的发展与历史的需要分不开,从古希腊甚至更早就开始并至今发展不止,它是非常有活力的。
西方哲学史论文——叔本华
探寻幸福之路——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以上文字是摘自百度百科。
由于时间紧迫的关系,笔者只拜读了他的《人生的智慧》一书(1850年《附录与补遗》中的一部分)而心有所感,因此,对于此人的思想的见解或许会有片面和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能够谅解。
“悲观主义哲学家”似乎已经成为了叔本华的代名词,而作为乐天派的我也差一点儿为此而放弃选择他作为我这次论文的参考对象。
然而,正是了解到他那“欲望乃一切痛苦之源”的思想与我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我还是决心一读他的文章去一探究竟。
值得惊喜的是,从这本《人生的智慧》中,我并没有看出他的悲观主义,相反的,它像一盏明灯般给我以启迪,告诉我如何去追求更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这如这本书中的引言所说: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的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刻成为“幸福论”。
因此,这本著作指导人们如何才能想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方面论说我的一些见解(其中也会掺带自身的经历作为引例)。
泛论幸福正如叔本华所说:“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使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确实肯定的。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和快乐,就是竭尽可能去避免和减少痛苦。
而痛苦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
当我们的各种欲望无限大,而我们所能满足的却十分有限时,痛苦就随之而来了。
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尽量的节制甚至是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
如果达到这用无欲无求的状态,我们便不会为了失去什么而悲伤难过,也不会因为得不到什么而失望。
相反的,正因为我们不刻意得去追求或者去争夺什么,那么也许一点点意外所得便会让我们感到惊喜,从而满足和快乐不已。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西方哲学史论文
我所认识的“古希腊三贤”人类的思想广袤深邃并且源远流长,若是这般假手于西方哲学史的航船,承载着我们富有激情的心,吹散环绕在发迹间的迷雾,洞穿隐约朦胧的假象,给人类思想境界找寻一个足够的高度。
驻足回首,撩开人类历史的长河,为数不多的思想大师们与人类命运和时代文明息息相关。
我深深地懂得,他们为我们全人类的精神世界描绘了一座座多彩美丽的花园,信步其间,我们心旷神怡,掩卷长思,痴醉于中。
他们是真理的发现者,是思想的解放者,是文明的启蒙者,是科学的传播者。
他们以其光芒四射的智慧改变着人类的前进方向,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
还记得有人曾语:“希腊哲学的理性思想与希伯来基督的宗教信仰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经和纬。
”这足以使人们认识到希腊哲学对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古希腊的文明发展是灿烂且辉煌的,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内先后出现了三位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之为“希腊三贤”。
他们不但哲学贡献显赫,更以其师徒关系而举世闻名,并且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迈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不可不谓是哲学界历史上的一大盛况。
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声望、最有声誉的人物。
他的地位和影响,几乎堪比中国的孔子。
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哲学”,讨论一些“世界本源”、“宇宙构成”等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正是他针锋相对的提出应该研究“人类本身”的观点,即“心灵的转向”。
正因如此,人们常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
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也有灵魂不灭的说法,但是思想比较模糊不定,后来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作是与物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使得苏格拉底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追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要求认识人类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即“德行就是知识”。
西方哲学课程论文
西方哲学课程论文第一篇:西方哲学课程论文德国古典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史的意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之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
由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典型地体现了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并且将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它的理想,因而我们通常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
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德国始终处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尽管德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极其落后,但是在文化领域却卓有建树,走在了哲学领域的最前列。
德国哲学家们像其他近代哲学家一样,他们在思考深刻的哲学问题,构造形而上学体系的同时,亦肩负着启蒙的重任。
在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启蒙主义的最高阶段。
启蒙主义以理性和自由为其根本的主旨,理性是权威和基础,而自由则是最终的目的。
然而卢梭却在启蒙主义的内部发现了矛盾:理性与其成果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不但不能使我们逐步摆脱种种的束缚与限制从而走向自由,反而与自由是背道而驰的,科学、文明越是进步,人类就越是不平等不自由。
理性与自由、科学与道德是相互矛盾的。
形而上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它以超验的东西作为认识的对象--这一点与宗教是一致的,尽管形而上学企图成为科学而且自认为是科学甚至是科学之科学,然而从形而上学诞生之日起它就从来也没有具备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普遍必然性。
对于以科学作为衡量知识的有效性的18世纪哲学来说,形而上学不是科学这一事实无疑宣判了形而上学的死刑。
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反衬出形而上学的困境:科学越来越进步,而自称是科学之科学的形而上学却始终无法证明自己是科学。
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至少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形而上学对象的认识问题,一个是形而上学的科学体系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形而上学问题,康德采取了批判的立场,亦即对理性进行分析和考察,通过揭示我们的认识能力能够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来解决形而上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问题。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优秀论文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优秀论文罗素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罗素在写作哲学史的时候注重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阐释,关注权利、经济、欲望等基础性因素。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论文篇1浅析罗素的哲学史观摘要:罗素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罗素在写作哲学史的时候注重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阐释,关注权利、经济、欲望等基础性因素。
在谈到中国文化时,他提到了历史决定论的害处。
他看到了西方哲学的两部分,一部分是“暗流”,一部分是“阳光”。
他告诉我们哲学使人宽容,使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找到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生活方式宗教科学多元决定论宽容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3-0000-01罗素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其原因在于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是我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为一个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
它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
哲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智慧。
历史在这个根本点上与哲学是相通的。
而罗素的哲学史观,便是在他的历史观和哲学观中展开的。
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罗素的哲学史观。
一、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罗素认为,“一般人的眼中,哲学是高高在上、远离大众、远离社会生活的,这是不正常的。
造成这种不正常的原因有许多,既有人们的误解,认为哲学思想过于艰深;也有从事哲学工作的人把哲学本身哲学化了。
不错,在现代社会中,哲学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也是一门学科,需要专门的人才去研究。
但是,哲学与其他专业学科又有所不同,它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密切相关,因为哲学乃是广义的人生哲学。
”①人生观或人生哲学看起来涉及的范围好像比较小,只与人有关,甚至仅仅与个人有关,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与世界相关,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归根结底会影响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而且更进一步说,我们之所以要认识世界,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认识人生。
西方哲学史期末论文模板
西方哲学史期末论文模板摘要: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西方哲学史期末论文的通用模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撰写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论文。
通过对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和重要哲学家思想的分析,探讨哲学思想的演变及其对社会、文化和人类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哲学思想;哲学家一、引言西方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哲学家。
研究西方哲学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的思想成就,还能为我们思考当下和未来提供深刻的启示。
二、古希腊哲学(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对话和质疑的方式,探寻真理和道德的本质。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二)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以理念论为核心。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和永恒的。
(三)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对哲学、科学、逻辑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获取知识,其思想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世纪哲学(一)基督教哲学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占据主导地位。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试图将基督教教义与哲学思考相结合,探讨上帝、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二)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注重对宗教教义的逻辑论证和思辨,其方法对哲学思维的训练和逻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近代哲学(一)笛卡尔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强调通过怀疑和思考来确立知识的基础,开启了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二)洛克洛克主张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和感觉。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康德康德试图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其哲学体系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现代哲学(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选择,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观点反映了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西方哲学史论文
浅析卢梭和谐、自然的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卢梭;启蒙;和谐;自然;公民宗教[论文摘要]:卢梭兼具作家和学者两种身份。
作为一位令世人瞩目的近代西方思想的启蒙者,他的自由民主理论影响深远;而作为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文知识分子,他的宗教观念却常常为世人所忽略。
恰恰在被诸多启蒙先锋批驳得无以复加的“上帝”那里,感性卢梭开始了理性的思考,从终极的灵魂栖息所发掘到了人的道德本性和情感基础。
卢梭的宗教思想是其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他与其他启蒙大师之间差异的一把钥匙。
卢梭对天主教和无神论进行着双重批判。
卢梭曾经这样写到:“一到日内瓦……我决心公开地重奉祖先的宗教。
……我和百科全书派人们的往来,远没有动摇我的信仰,反而使我的信心由于我对论争与派系的天然憎恶而更加坚定了。
我对人与宇宙的研究,处处都给我指出那主宰着人与宇宙的终极原因与智慧。
几年以来,我致力于研读《圣经》,特别是福音书,早就使我鄙视最不配了解耶稣基督的人们所给予耶酥基督的那些卑劣而愚昧的解释。
可见,他虽为上帝辩白,但却与当时教会的立场截然不同。
卢梭看不惯教会的虚伪残暴和教士们的腐朽堕落,斥责天主教“狭隘的教义不仅不能阐明伟大的存在的观念,反而把这种观念弄得漆黑一团;不仅不使他们高贵,反而使他们遭到毁伤;不仅给上帝蒙上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神秘,而且还制造了无数荒谬的矛盾,使人变得十分骄傲、偏执和残酷;不仅不在世上建立安宁,反而酿成人间的烧杀。
……我在其中看到的,尽是世人的罪恶和人类的痛苦。
”而另一方面,卢梭又无法忍受启蒙运动中的无神论立场,他不同意只从经验论和科学主义的立场建构幸福的此岸世界,从而肆意对上帝展开侮辱和蔑视。
卢梭极力捍卫上帝的善与正义,提出了灵魂不死的观点:肉体是终将会消灭的被动的实体,而灵魂则是能超越生死的能动的实体,即使肉体消失了,灵魂却依然存在,而且“一个人在一生中只不过是活了他的生命中的一半,要等到肉体死亡的时候,他才开始过灵魂的生活”。
西方哲学史论文伦理学范文
康德道德律令的哲学基础与实践意义摘要本研究全方位地探究了康德道德律令的哲学根基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深度挖掘其理论深度与现代社会应用的广阔天地。
通过细致解构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本研究阐明了道德律令背后的先验理性、纯粹理性和形而上学原理,确立了其作为普世且不变的先天理性法则的地位。
实践维度上,道德律令不仅巩固了社会道德准则的理论基础,还在个人品德塑造与行动导向上展现出不可或缺的作用。
进一步地,本研究审视了道德律令在现代时空下的意义,强调其在维系公正公平、驱动文明前进步伐及构建全球伦理共识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本研究保持了学术的客观性,诚实地讨论了道德律令面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张力,以及它在确保个人自由方面的局限,进而提出了关于如何进化与完善康德道德律令的前瞻思考。
此番探索不仅丰富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认知维度,也为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路径。
通过全面剖析康德的道德律令,本研究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参照与实践指南,助力人类社会在道德与文明的征途上不断向前迈进。
关键词:康德道德律令;哲学基础;实践意义;社会道德规范;个人道德修养;道德创新与发展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康德道德哲学的历史背景 (3)1.2 康德道德律令的核心观点 (4)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5)第二章康德道德律令的哲学基础 (6)2.1 先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6)2.2 道德律令与理性主义 (7)2.3 道德律令的形而上学基础 (8)第三章康德道德律令的实践意义 (9)3.1 道德律令与个人道德修养 (9)3.2 道德律令在个人行为指导中的应用 (9)3.3 道德律令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第四章康德道德律令的批判与反思 (12)4.1 道德律令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2)4.2 道德律令与个体自由的张力 (13)4.3 对康德道德律令的改进与发展 (14)第五章结论 (16)5.1 研究成果总结 (16)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6)第一章引言1.1 康德道德哲学的历史背景康德道德哲学,不仅是伦理学领域的一座丰碑,更是深深地烙印在启蒙时代的社会与思想背景之中。
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
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历史上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摘要: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历史上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此问题较为自觉研究的,只有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康德。
康德的图式说不仅提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结构问题,把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了,而且开创了现代认识论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主体自身因素;认识过程;作用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主体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些因素在认识过程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此恩格斯有过明确的说明。
他说:“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个思想映象的发生,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
”[1]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现代认识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过程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一、主体自身因素对主体的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制约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引起了一些哲学家的注意。
古代原子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德谟克利特,在讨论认识的相对性时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人的认识无论是“真实的认识”还是“暧昧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认识相对性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认识与“中介”物有关;二是与主体自身因素有关。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他十分重视客体对主体的作用。
但他也不否认主体的作用。
事实上他已经开始注意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人的认识与人的“身体变动有关”。
他说:当灵魂“处于温度合适的状态时,会产生思想,如果处于太热或太冷的状态,思想就会混乱”,灵魂也就“不能真实地思想”。
关于外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外国哲学史论文从古希腊先哲们开始,西方哲学就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这种层层递推的思维必然导致数学的发达,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外国哲学史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外国哲学史论文篇一从古希腊先哲们开始,西方哲学就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这种层层递推的思维必然导致数学的发达,于是毕达格拉斯主义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西方哲学的中流砥柱,西方人思维的特点,逻辑性强、规则性强、进攻性强、思维严密、对自然知识和终极真理的追求有无法遏制的狂热等无一不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恰恰相反,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把儒学、道学、佛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安静、圆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不断净化,最终达到出于宇宙融于宇宙的境界。
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家不需要科学的确定性,因为他们想知道的只是自己;同样的,中国哲学家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想征服的是自己的心灵。
对他们而言,智慧的内容不是知识,其功能也不在于增加自己的财富。
”简言之,西方哲学的目的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东方哲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前者必然以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扩张、不断的进攻、不断的破坏来达到目的,以无法遏制的欲望作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唯一动力;后者强调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和谐静谧、天人合一,以知足长乐为座右铭。
古希腊哲学对西方世界最大的影响莫过于留下了逻辑概念,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今天所羞愧的,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并没有这个遗产。
然而这种严密的逻辑概念又怎样呢?其基础不过是同一率(A是A)、矛盾率(A不是非A)和排中率(A不能既是A又是非A,也不能即不是A又不是非A),这一理论对西方人影响之深以至于他们无法理解“X既是A又是非A”,并且对逻辑的追求也一发不可收。
中国哲学里占主导地位的是与西方相反的悖论,即不追求清晰的逻辑关系,对混沌状态的接受程度比较高。
西方哲学把重点放在思想上,指望通过不断的逻辑推理找到终极真理。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西方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近些年我国人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也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自然形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1-3个):中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西方哲学史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并将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西方哲学史论文,欢迎阅读!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摘要:西方哲学史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并将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为了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学习和研究它。
要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史,必须首先弄清楚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发展的规律,只有搞清楚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哲学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好西方哲学史。
关键字:西方哲学史;璀璨;明珠;对象;规律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69-01哲学史就是哲学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要了解哲学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必须弄清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演变。
哲学是具有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他的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科学。
绝大多数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如天文学、数学、生物学、法学等,都是以世界的某一特殊的领域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们的研究对象都较为确定。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早起哲学家们最先讨论的是万物的“本原”问题,研究宇宙万物是有什么东西演化而来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的哲学学说)是哲学思维的最初的历史形式。
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早期,哲学正如在希腊文中这个字所具有的“爱智慧”的字面意思所表明的,是包括一切知识的。
所以那时没有哲学与科学之分的,这些是包括各种学问在内的“知识总汇”。
西方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正象恩格斯所指,也经历了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两个阶段。
如果说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学说及嘉言钞》的问世一直到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诞生之前,西方哲学史学科都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
在这部光辉著作中,黑格尔批判了以前的哲学史家的经验主义的哲学史观。
所以他们写出的哲学史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哲学意见的堆积罗列、展览。
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论文
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论文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论文摘要: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主体的认识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纵观西方哲学史,自哲学诞生起,主体问题就成为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哲学的全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哲学发展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主体性一、古希腊哲学的主体性思想随着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奴隶主民主制的确立以及人类思维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哲学学派智者派开始在希腊崛起。
智者们崇尚感觉,主张怀疑,反对传统的自然论。
普罗泰戈拉明确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是其所是的尺度,也是事物不是其所不是的尺度。
这里,他把人提高到了宇宙的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同早期希腊哲学中那种处于被淹没在万物之中的、被动的人相比,这一命题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里,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价值和真实性,只有在与人的关系中才存在,只有在被人意识到的时候才成为现实。
人是万物的主体,能动的主体,这是西方哲学史中主体性思想的最初表述。
苏格拉底,也是从人出发来研究道德哲学,探讨宇宙的原因。
他一反自然哲学家对美德的规定,首次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因此知识就是人类获得美德的前提。
但如何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呢?那就要认识你自己,自知自己无知,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努力学习、把握真理,变无知为有知,使自己的灵魂具有美德。
这里,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看作获得美德的前提,这就在普罗塔戈拉的基础上把主体性思想推进了一大步。
二、中世纪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黑暗漫长的中世纪,希腊哲学中刚刚诞生的主体性思想被超然的上帝所窒息。
基督教对希腊思想的推毁,最根本的是对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人形象的推毁。
在上帝面前,人一无所有,人的理性和感觉一文不值,而上帝却在神学家的拥戴下居于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的主宰地位,而人却成了上帝的函数,人的主体性被完全剥夺。
但从上帝的角度看,人却在上帝中曲折地表现了人的最充分的主体性,上帝对人的主体性的占有,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异化,上帝无限的主体性不过是人们对自身全知全能、无拘无束的主体性的幻想。
西方哲学史论文
试论“知识就是力量”的意义弗兰西斯.培根是西方近代杰出的哲学家。
他所处的时代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和十七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各种“绝对主义”思想在欧洲兴起。
尤其是在英国,在宗教方面,受到当时教会权威及教条式的思想控制着,使人的理性受到限制,无法抬头;在哲学方面,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在此同时也受到打击;在科学方面,也一反以前墨守成规、不求甚解的因循方法,而以实验为主。
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培根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
为此,培根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吶喊,走向另一个新局面,象征知识与力量合一,一种权力的象征,也是说“知识”是统治自然万物的唯一利器。
首先,培根认为人类通过知识认识大自然,并且掌握改造大自然的能力。
人类获得知识的终极目标是把自在自然改造成自为自然。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人类社会自身的前景处于被动的懵懂状态的阶段,目前还没有完全结束。
为了脱离原始愚昧的自私本性,不再受自身矛盾和斗争的困扰,人类需要将全部的力量集中在如何通过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来满足人类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以及不断提高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包括利用人类自身文明成果的能力,以及克服并战胜自然和人为灾害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类本质力量确证的自然界。
也就是说,人们掌握了反映自然及其规律的科学知识,并且运用于自然,变知识为能力,人们就可以控制自然,通知自然,使自然为人类造福。
所以只是就是力量,力量就在于掌握的知识。
其次,培根认为因为有知识才会产生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
直接或者间接的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而人类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己经不切适用,因此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培根在科学现状的分析估量中,遵循着发展的原则,用向前看的态度对待以往的成就、挑战人们认定的旧日权威。
同时,他又用实践的原则来衡量、估计原有贮藏的价值,重新审查人类已有的知识。
西方哲学史结课论文
西方哲学史结课论文一、课程总结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于西方近代哲学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然而,单单了解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学说恐怕是不够的。
既然是学习哲学史,那么就必须要先站在一个宏观的、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近代西方哲学为什么会诞生?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是什么?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变是否有必然性?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重要问题。
1、近代西方哲学的诞生为什么会出现近代西方哲学?这其实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大家普遍都赞同的有:“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人文主义”的传播的影响,“宗教改革”削弱了罗马教会的人的思想控制等。
这些历史背景都极大的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是人真正开始独立地思考自我与世界的问题。
但是,近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特点是理性的精神,但这无论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还是在宗教改革运动中都没有充分的体现。
引用周玄毅老师的说法:“文艺复兴”使人获得了感性的解放,让人“直面本我”。
而“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信仰的解放,让人“直面超我”;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的、现实的存在的“自我”呢?而这才是形成西方近代哲学的关键。
很明显我们还需要寻找其他原因来进行说明。
我认为,近代西方哲学中体现出的“自我”的精神,其来源有两个:中世纪经院哲学以及近代自然科学。
哲学、宗教、科学,这三者永远都是相互联系,同时又会互相产生影响的人类对世界的三大认识方式。
所以,在研究近代哲学的诞生问题时,就不得不关注宗教与科学对其产生的影响。
首先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是中世纪天主教的经院哲学,而不是宗教改革后产生的新教对近代西方的理性精神影响更大呢?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首先,宗教改革是一场社会性的运动,其主体是受罗马教会剥削严重的中下层的农民以及刚刚兴起的资产阶级。
然而无论是农民还是当时的资产阶级,都是属于文化水平极低的群体。
因此,宗教改革更加注重的是人获得宗教信仰的解放,其高举的是“信仰”的旗号而不是“理性”,这从马丁.路德拒斥理性并称其为“娼妓”时便可看得出来;而经院哲学则不同,虽然经院哲学将哲学当做“神学的婢女”,但它十分重视运用哲学的思辨来为基督教义做辩护。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从功利主义角度而言的道德哲学,是有利于集体和国家民主的道哲学,所谓“思想离开利益就会出丑”,他的核心思想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哲学康德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西方哲学康德论文篇一康德道德哲学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被称为道德金律的“绝对命令”、道德的三大命题、以及《实践理性批判》中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实践理性的判断力模型论和实践理性辩证论的三大悬设概念的简要阐述与分析,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了细化与整理,为进一步研究康德的道德哲学提供了理论平台。
关键词道德哲学绝对命令实践理性康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从功利主义角度而言的道德哲学,是有利于集体和国家民主的道哲学,所谓“思想离开利益就会出丑”,他的核心思想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道德与法律是不同的,道德从内在要求自我,法律从外在规范自我。
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从利益的角度来看不会存在共同的道德标准,因而道德会成为相对论。
康德的道德学从功利主义思考人的价值,从伦理视域来考虑涉及人的善,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现实又具体。
他通过现实案例以及道德情景模拟阐述了先验的、形而上学的、非经验层面上的道德分析,通过德性问题,宗教信仰问题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道德与政治有相通之处,康德的道德学对现实状况、道德建设进行思考,解决怎样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纯粹的人。
外在的强制灌输只能让人成为权力的奴隶,成为只会听话、服从的人,而道德要实现的是自由的人,至善的人。
康德的道德哲学以主体性为基础,以理性为思维方式,以自由与平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启蒙现代性道德理论体系,康德是现代哲学的代表,他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新思路。
1《道德形而上学》基本理念康德道德哲学是义务论的伦理学,注重的是道德法的普遍存在性,从德性的角度,努力促使道德法更加完善。
人类肩负有怎样获取更多知识、掌握真理的道德使命,善恶价值观具有人的主观性,它根据人设定标准,达到的就称之为善,违背的则称之为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论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09级经济二班姓名:王重政学号:20090700156浅谈欲望这小事1 引言欲望是能够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情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
欲望是改变世界、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
欲望这个字眼一直都是很受争议的,特别是性欲。
有人提倡压制,也有人提倡顺其自然的释放,至今为止,人们也没有找到那个压制与释放的平衡点。
生活中有很多欲望是很平常的,比如衣、食、住、行,都是大家能够正常接受的。
但是也有很多比较强烈的,很难控制的,比如性、虐待、占有等,控制不住就很容易影响正常生活,扰乱社会稳定。
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它是自发的或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体内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刺激。
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刺激很难控制!因为强烈的欲望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兴奋,产生欲望的激素与压制欲望的激素相矛盾,而兴奋产生的激素又与压制欲望的激素相矛盾,兴奋越强,越难以控制。
2 欲望的产生一些学者认为人为什么会有欲望,其实这个问题到底了,也是生死的问题。
活着,就会产生问题。
欲望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与问题共生的。
所有的问题都归于一个情况——活着。
真正的问题在于活着。
我对欲望的认识就是,它是人活着的保障,因为它提供了解决活着所遇到的的阻碍的方法。
它与问题是共生的。
活着就会遇到问题,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也是欲望产生的必然性。
所以欲望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活着。
欲望成了一个属性。
如果要线性逻辑,那就是活着决定了问题的存在,也决定了欲望的存在。
要回答为什么有欲望,就要回答为什么有问题,就要回答为什么活着。
·欲望机器论欲望到处发挥作用,有时平稳运作,其他一些时候,则间歇性地行使其功能。
它呼吸、发热、饮食。
它排泄和射精。
说到本我,何等的错误!它处处都是机器--真实的机器,而非比喻的机器,机器驱动其他机器,机器又被其他机器所驱动,当然具有所有必要的连接和牵引。
一架官能机被插上能源机。
一台产生电流,而另一台将其拦断。
乳房是一架产奶的机器,嘴则是与其配接的机器。
患厌食症的嘴,在几种功能之间,犹豫不决;其持有人弄不清楚它是一架吃饭的机器,一架肛门期的机器,一架说话的机器,还是一架呼吸的机器(哮喘病)。
因此说,我们都是干零活的人;每个人都带着他的小机器。
对一架官能机器而言,有能源机器与之配合,一直在流动和中断着。
法官施莱伯感到屁股上有热光。
i一种太阳肛门,休息则保证其功能健全。
法官施莱伯感到是某种东西在生产另一种东西,并能从理论上解释这一过程。
一种东西被生产出来:是机器的效果,而不仅仅是隐喻。
3 欲望的产品弗洛伊德:“如果欲望产生什么,那么其产品是现实。
如果欲望是能产的,那么只有在现实世界才能产,并且只能生产现实性。
欲望是一组被动的综合,它们操纵着局部性的客体、流量及躯体,行使着生产单位的职能。
现实是终端产品,是欲望被动综合的结果,即无意识的自发生产。
欲望不欠缺什么东西:它不缺少客体。
毋宁说,它是欲望中所缺少的主体,或缺乏固定主体的一种欲望。
除非有压抑,否则没有固定的主体。
欲望及其客体完全是同一种东西,是机器,是机器的机器。
欲望是一种机器,而欲望的客体则是与之相关的另一架机器。
因此,产品是某种从生产过程中去除或减掉的东西:在生产行为和产品之间,有某种东西变得分离开来,因而给漂泊流浪的主体提供了一处居所。
欲望的客观存在本身就是现实之物。
12没有任何特殊的存在形式,可以贴上心理现实的标签。
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事实上存在的东西,不是匮缺,而是作为自然和感觉客体的激情。
欲望并不因需求而加强,而是相反,需求来自于欲望,它们在欲望所产生的现实之物中,相互抵销。
匮缺是欲望的一种反作用。
它贮藏、分布、疏散在某种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现实之中。
欲望总是和客观存在的条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它包含它们,遵循它们,因其变迁而变迁,也不比它们更有生命力。
出于这一理由,它常常变成死亡的欲望,而需求则是衡量同时已丧失其欲望的某一主体如何退缩的尺度。
情况如此之甚,以致于欲望丧失了对条件的被动综合。
这严格讲,就是作为真空中所搜寻的需求的意义所在:在其恰巧存在的模糊世界里,四处猎寻,竭力捕捉或变成被动综合的寄生物,这样说没有什么用处:我们并不是绿色的植物,我们早就不能够综合绿色素,因此有必要食用......欲望因而变得令人绝望地害怕缺少什么东西。
但是,应该强调指出,这不是穷人或被剥夺财产者说出的话。
相反,这样的人明白,他们离绿草很近,几乎与之亲近,而且这种欲望几乎不需要什么东西,不是那些恰巧出现的剩余物,而是从它们那里不断获取的东西。
所缺少的,不是主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到欠缺的东西,而毋宁是人的客观性,即人的客观存在。
对他来讲,欲望等于生产,即在现实领域内部进行生产。
”而在现在,欲望能够产生什么呢?成功?失败?平淡?波澜?光耀?罪恶?其实,在我看来,世间一切因缘成果都是人的欲望带来的。
想让它朝着人类崇尚的道德价值关走,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看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
4 自我欲望说到欲望哲学,不得不提提弗洛伊德。
他从精神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得出了精神分析学的第一个令人很不愉快的命题: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作用则是次要。
无意识的核心是性欲望性冲动。
因为性欲望性冲动是被压抑得最深重的,所以也是最隐秘最诱惑最顽强的。
我们必须注意,弗洛伊德的“性欲望”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
它不只是代表男女性爱以及生殖活动,而是充分体现人类追求快乐的天然色彩。
生命快乐的冲动,才是人性的根本所在。
由于文明社会的制裁,这种冲动只好躲在暗处向我们发号施令。
在我们的过失行为和玩笑中,它可以曲折地表达自己;在我们的睡梦中,它经过伪装得以暂时的现形;在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它通过升华作用来尽情抒发自己。
我们一直以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
可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假设完全推翻了我们自以为是的常识,完全颠倒了我们以往固守的“真理”。
人不再是自己的主宰,无意识的欲望才是人的主宰。
你还以为你是自己的当然主人,你始终拥有一个独立的反思的自我。
其实,你只是一个被本能所操纵的生命木偶。
人一生下来就被判了欲望的徒刑,就被囚禁在欲望的牢笼里面。
人为什么需要宗教需要艺术需要理想?就是因为人一直想挣脱欲望的捆绑。
事实上,天底下最难对付的东西就是人自己的欲望。
当你看见一件吸引人的东西,你想要它。
你看见一部车子,一艘船,然后你想拥有它。
或是你想要达到有钱人的地位,或成为灵性上师,这就是欲望的源头。
眼见,身触都是感官的刺激,在感官的刺激中升起了欲望。
因为认识到欲望会带来冲突,于是你才问:“我要如何才能从欲望中解脱?”所以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脱离欲望,而是欲望所引起的担忧,焦灼和痛苦。
你想从欲望的苦果中解脱,而不是脱离欲望本身,这是必须了解的重点。
如果你能把痛苦,折磨,挣扎和一起欲望所引起的焦灼及害怕都摆脱,只剩下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你还想脱离欲望吗?只要你存有获取成就或是变成什么的欲望,不论程度的深浅,你不可避免的一定有焦灼,懊悔及恐惧。
你一直存在着变成有钱人的野心,以及想得到这样或那样东西的期望,只有党你看见野心的腐化于败坏的本质时,你的野心才会消失。
一旦我们看见追求权利的欲望在各种形式上产生——譬如成为政府首长,法官,传教士,灵性上师等——我们看见这种欲望的根本是恶的,我们就不会再有求取权利的欲望。
然而我们现在并没有看见野心的破坏性;相反的,我们却说我们将运用权利去做好事,这种言论根本是毫无道理的。
一个错误的方法永远不可能用来达到正确的目标。
如果方法是恶的,结果也是恶的。
好并不是坏的反面,好的品质只有在坏完全停歇时才会出现。
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欲望的整个重点,不了解它的结果,它的副产品,而只是尝试去消除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5 控制欲望所谓控制,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什么时候应该收敛。
并且在使用的时候,物尽其能;在收敛的时候,尽量控制其负面作用。
如果你是把控人类欲望的高手,你将拥有驾驭一切的威力,并将无往而不胜,成为不凡的人。
那么,如何驾驭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奇迹与辉煌呢?老子的方法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可谓囊括宇宙,博大精深。
在驾驭人类欲望的过程中,有着莫大的指导作用。
你如果要说服别人,引导人类的行动,切不可强力而为,否则就是暴力了,你必须深刻洞察对方内心之欲求,顺势而为,即所谓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样方能百战百胜,制胜于无形。
老子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都是驾驭人类欲望的实战经典。
“慈”,就是慈悲、慈爱,这能使人产生好感;“俭”,就是节俭、勤俭,这不仅能自律,又能给人以一些物质的帮助,别人当然会尊重、感激;“不敢为天下先”,反过来就是以别人为先,这能让人获得被尊重的感觉。
如此一来,别人对你又是好感,又是尊重、感激,又能从你这里获得被尊重的感觉,你自然可以获得人心,以至于“可驭天下”。
圣人孔子,也在他的儒学圣经《论语》中,提出了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类欲望驾驭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别人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家。
这样一来,别人就会觉得你有同理心。
反过来就是,别人很渴望的,就帮人家得到。
做到这个地步,你就能取信于民,并使天下“归心”。
不管是道家、儒家、兵家,还是法家、纵横家,都注重研究“人欲”。
因为“人欲”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始,把握这个主宰一切的本源,将会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
欲望是一切人类活社会产生、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才能在操控人类欲望的说服中,从心所欲,道法自然,巧施法术,百战不殆。
但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历史地被决定的。
" 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
" 由于欲望这种不知厌足的特性,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
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
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不想,不要,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有“不”的欲望。
所谓“清心寡欲”、“无欲”,其实又是另一种欲望。
正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区别在于欲望的本身。
6 大学生欲望之说当今社会的欲、表现欲、求知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