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骨骼解剖
人体骨骼解剖图
人体骨骼解剖图正确认识我们的骨骼结构,在运动中避免伤害,对骨伤病人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骨骼中所包含的组织:1.结缔组织硬骨、软骨、纤维性结缔组织、血管、血液。
人体骨骼解剖图2.神经组织@骨骼的功用支持、保护、运动、造血〈红骨髓〉、储存脂质〈黄骨髓〉及矿物质。
@骨骼的种类:长骨、短骨、扁平骨、不规则骨、圆骨〈种子骨〉1.长骨----肱骨、股骨〈长比宽=非常大〉2.短骨----腕骨〈长比宽=非常小,近似立方形〉3.扁平骨----肩胛骨〈板状〉4.不规则骨----脊柱骨5.圆骨〈种子骨〉----膑骨〈通常很小,位于关节内层〉骨骼的大体解剖:中轴骨骼、四肢骨骼中轴骨骼--头骨---颅顶骨----额骨、顶骨、枕骨、颞骨、蝶骨、筛骨。
颜面骨----上颚骨、下颚骨、颧骨、鼻骨、腭骨、涙骨、犁骨、下鼻甲。
---舌骨(1)---听小骨(6)--脊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胸骨--肋骨各部重点:1.枕骨(1)由项平面的鳞部不成对部份:成对的外侧质块和不成对的基底部组成。
(2)枕骨大孔为颅腔和脊椎管之交通所在。
(3)舌下神经管。
2.颞骨外侧只看到鳞状部。
颧骨的颞突+颞骨的颧突=形成下颔枝部的关节(颞颚关节)及颧骨弓3.蝶骨大翼小翼之间是一三角形裂缝称眶上裂,有动眼神经(3)、滑车神经(4)、外展神经(6)及三叉神经的眼支(第一支)通过。
大翼上有三孔,由上而下分别为:圆孔(三叉第二支通过)、卵圆孔(三叉第三支通过)、棘孔。
4.筛骨(1)可区分为外侧质块、垂直板及筛板。
(2)由筛板向上的一三角形突起称为鸡冠,为脑膜附著点。
5.上颚骨上颚骨及蝶骨间有一裂缝称眶下裂6.下颚骨(1)髁状突和颞骨的下颚窝及关节结节形成关节,称为颞颚关节(可动)。
(2)下颚舌骨线为下颚舌骨肌起始。
(3)头骨中唯一可动。
7.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教学目标1、通过讲解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
2、通过典型事例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
正常人体解剖学之四肢骨骼ppt课件
四肢骨骼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
四肢骨骼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涉 及多种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
VS
详细描述
四肢骨骼是许多临床疾病的常见发病部位 ,如骨折、骨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医 生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和MRI等手 段了解骨骼结构和病变情况,制定相应的 治疗方案。同时,四肢骨骼也是康复医学 中重要的治疗对象,涉及物理治疗、运动 康复等多种干预措施。
股骨
位置
位于大腿部,是人体最长的骨 头。
作用
支撑身体重量,参与运动,保护 盆腔脏器。
大转子
股骨大转子是股骨颈与股骨干连接 处较大的凸起部分,是重要的体表 标志。
胫骨和腓骨
位置
位于小腿部,胫骨在内侧 ,腓骨在外侧。
作用
支撑身体重量,参与运动 ,保护盆腔脏器。
胫骨平台
是胫骨与股骨之间最大的 关节面,容纳股骨头。
05
四肢骨骼的病变与治疗
四肢骨折的分类与治疗
分类
根据骨折部位、类型和程度,四肢骨折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上肢 骨折、下肢骨折、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等。
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明显移位、稳定性好的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固定和康 复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移位明显、不稳定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需及时行手 术治疗。
四肢骨骼的组成
四肢骨骼由多个骨骼组成,每 个骨骼都有其特定的形态和功 能。
上肢骨主要由上臂骨、前臂骨 和手骨组成,而下肢骨主要由 大腿骨、小腿骨和足骨组成。
每个骨骼都有其特定的生长点 和连接点,这些连接点为肌肉 和韧带提供附着点,从而实现 四肢骨骼的功能。
四肢骨骼的功能
四肢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保护内脏器官,维持身体平衡,并协助身体完成各 种运动和活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骨骼系统
颅的侧面
骨性鼻腔:位于两眶及左、右上颌骨之间,上邻颅 前窝,下邻口腔。鼻腔被鼻中隔骨部分分为左、右 二腔。鼻腔上壁主要由筛骨(筛板)和蝶骨体下面 构成。下壁由硬腭构成。内侧壁即鼻中隔骨部,由 筛骨(垂直板)和犁骨构成。外侧壁可见三个骨性 突起,自上而下分别为上、中、下鼻甲,除下鼻甲 为独立的骨块外,其余都属于筛骨。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骨骼系统
面颅
上颌骨:位于面颅中央,与下颌骨共同构成颜面的大部分。 鼻骨:位于两眶之间,构成鼻背。 颧骨: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 泪骨:位于两眶内侧壁的前部,为一小而薄的骨片。 下鼻甲:为一对卷曲的薄骨片,呈水平位附于鼻腔的外侧壁。
腭骨:位于上颌骨后方。 犁骨:为斜方形薄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颞骨 顶骨 鳞缝 人字缝 枕骨
蝶鞍 枕骨大孔
头颅矢状面
颅的顶面:颅顶各骨之间在膜的基础上骨化形成缝的牢固结合。 额骨与顶骨之间有冠状缝,左、右顶骨之间有矢状缝,枕骨与 顶骨之间有人字缝。
颅的内面
颅的整 体观
颅底外面
颅的前面
颅的侧面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骨骼系统
顶骨
冠状缝
额骨
人字缝 颞骨
鳞缝
颧骨的颞突 枕骨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骨骼系统
脑颅
额骨:位于脑颅前上部,骨内含有空腔,称额窦。
顶骨:位于颅盖中线的两侧,介于额骨和枕骨之间。
蝶骨:位于颅底中部,枕骨前方,形似蝴蝶。可分为体、 大翼、小翼、翼突四部分。体内的空腔称蝶窦。
枕骨:位于脑颅的后部。 筛骨:位于蝶骨的前方、额骨的下方及左、右两眶之间。可 分为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筛板为筛骨上部水平 位的薄骨板,位于颅底前部的中央;垂直板呈矢状位,自筛 板正中垂直向下伸入鼻腔,构成骨性鼻中隔上部,与犁骨相 接;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两侧,内含许多空腔,称筛窦。筛 骨迷路的内侧面超向鼻腔,向内下方伸出两个卷曲的骨片, 上方的较短小,称上鼻甲,下方的称中鼻甲。 颞骨:位于脑颅的两侧,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侧壁。颞骨外 侧面的下方有一圆孔,称外耳门。以外耳门为中心可将颞骨 分为鳞部、乳突部和岩部。
人体骨头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和结构。
2. 观察骨骼的形态和功能。
3. 掌握骨骼解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人体骨骼标本2. 解剖器械: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针等3. 实验图谱和教材五、实验方法1. 观察骨骼标本的整体结构。
2. 分别对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进行解剖观察。
3. 记录骨骼的名称、形态、位置和功能。
六、实验内容(一)颅骨1. 观察整体结构:颅骨由23块骨头组成,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
颅盖主要由额骨、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颅底由蝶骨、筛骨、颞骨和额骨等组成。
2. 解剖观察:- 额骨:位于颅前部,呈三角形,保护大脑。
- 顶骨:位于颅顶部,呈扁平形,保护大脑。
- 颞骨:位于颅侧部,呈三角形,保护大脑和听觉系统。
- 枕骨:位于颅后部,呈扁平形,保护大脑。
3. 功能:颅骨主要起到保护大脑和感觉器官的作用。
(二)躯干骨1. 观察整体结构:躯干骨由51块骨头组成,分为脊柱、胸骨和肋骨三部分。
2. 解剖观察:- 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组成,保护脊髓。
- 胸骨:位于胸前部,呈长方形,保护心脏和肺部。
- 肋骨:12对,保护胸腔器官。
3. 功能:躯干骨主要起到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和参与呼吸运动的作用。
(三)四肢骨1. 观察整体结构:四肢骨由126块骨头组成,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两部分。
2. 解剖观察:- 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 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3. 功能:四肢骨主要起到支持身体、参与运动和平衡身体的作用。
七、实验结果1. 人体骨骼共有206块,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
2. 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共同构成人体的骨架。
3. 通过解剖观察,掌握了骨骼的名称、形态、位置和功能。
八、实验心得1. 人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体骨骼解剖
第一节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人体各部位名称(如图2—1)I 小腿远侧端團2-1人体各部位名称、人怀解剖姿势及方便术语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
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
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 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 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 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 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 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 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后 接近背侧的称为后;内侧 ——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 ——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 近侧一一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 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一一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一一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一一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 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 人体的切面(1) 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
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 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 水平面(横切面)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正中线上肢上臂尺侧胫测腓侧小腿(3)额状面(冠状面) 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二、体表标志(如图2 — 2)1)测面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 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
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
锁骨:全长。
肱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 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
桡骨:桡骨头、茎突。
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生骨结节。
人体骨骼解剖学
上端膨大称腓骨头,其下端膨大部位称外 踝。
胫骨骨体中、下1/3 交界处较细,为骨 折多发部位。
胫腓骨影像学
足骨
足骨由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
骨组成。
跗骨包括3块楔骨、骰骨、足舟骨、距骨、跟骨。
跖骨和趾骨与掌指骨相似。
足骨影像学
谢 谢 !
人体骨骼解剖学
谢财用
方位术语
正确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
前、两足并立,脚尖向前。
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近腹者为前,
近背者为后。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远者 为外侧。在四肢根据距肢体根部的距离而 有远侧和近侧之分。
骨 的 概 述
成人骨一般有206块。
按所在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按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
不规则骨和籽骨五类。
骨 的 形 态
长骨呈长管状,多分布于四肢。 短骨近似立方体,分布于手腕和足的后半
部。
扁骨呈板状,主要分布于颅盖和盆腔壁部。
不规则骨形状不定,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
和面部。
籽骨形如豆状,主要分布于手足的肌腱内。
骨的构造和功能
与寰椎相关节。
颈椎的影像学
胸椎的形态
椎体似心形,椎孔相对小呈圆形。椎体由
上至下逐渐增大。
椎体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均有小关节面,
称肋凹。肋凹都与肋骨相关节。
胸椎棘突较长,且向后下倾斜,相邻棘突
依次重叠呈复瓦状。
胸椎影像学
腰椎的形态
腰椎由于承受体重压力大,故椎体肥厚,
椎弓发达,椎孔大,呈三角形,棘突宽短 呈板状,水平地伸向后方,棘突之间的间 隙较宽且水平,临床多在腰椎棘突间隙施 行腰椎穿刺。
人体解剖图
肾脏内部包括肾小体、肾小管等结构,其中肾小体由肾小 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脏功能
肾脏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排泄体内代谢废物、毒物和药 物,同时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作用
01
输尿管作用
输尿管上接肾盂,下连膀胱,是一对细长的管道,呈扁圆柱状,主要作
用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到膀胱。
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组成,构成身体的支柱,保 护脊髓。
肋骨
12对肋骨与胸骨、脊柱共同构成胸廓,保护胸腔内脏器。
四肢骨骼
上肢骨骼
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桡 骨等,完成上肢运动。
下肢骨骼
包括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等,完 成下肢运动。
骨连接与运动范围
关节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点,分为不动关节、微动关节和可动关节三类。
四肢肌肉
肱二头肌
小腿三头肌
位于上臂前侧,整肌呈梭形,有长、 短二头,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 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
位于小腿后侧,由浅层的腓肠肌和深 层的比目鱼肌组成,可屈小腿、提足 跟。
股四头肌
位于大腿前侧,是全身体积最大的肌 肉,由四个头构成,包括股直肌、股 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肌肉功能与运动
04
人体消化系统
口腔结构与功能
牙齿
咀嚼食物,将其破碎成小块,以便后续消化。
舌头
协助牙齿咀嚼,并将食物推向咽喉。
唾液腺
分泌唾液,其中含有消化酶,帮助初步分解食物 。
食管、胃和小肠结构特点
食管
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具有蠕动功能,将食物推送至胃。
胃
呈J字形的器官,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内的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一、人体各部位名称(如图2—1)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
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
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下——接近足底称为下;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远侧——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1)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
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二、体表标志(如图2—2)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
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
锁骨:全长。
肱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
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
桡骨:桡骨头、茎突。
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生骨结节。
股骨:大转子。
膑骨:前面。
胫骨:胫骨前缘。
腓骨:腓骨头和外踝。
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第二节骨骼结构知识一、骨的构造(如图2—3)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组成人体的支架。
根据骨的形态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骨主要由骨质构成,外面包着骨膜,内部藏着骨髓。
1.骨质骨质是骨的主要部分。
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坚硬,位于骨的表面;骨松质位于骨的深部。
2.骨膜骨膜是位于骨表面(关节面除外)紧贴骨密质的薄层结缔组织膜。
它富有神经、血管和造血细胞,故骨膜对骨质的营养和骨折的修复赳看里妥作用。
3.骨髓骨髓充满在骨松质的网眼中和骨髓腔内。
胎儿、新生儿骨髓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变成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
长骨的骨松质内或扁骨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始终保持着造血功能。
二、颅骨1.颅骨由23块骨组成。
颅骨以眶上缘至外耳门下缘的连线为界,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脑颅,下部为面颅(如图2—4)。
(1)脑颅骨由8块骨构成,围成的腔叫颅腔,脑位于腔中。
脑颅骨分别是额骨1块,位于颅前,可分额鳞、眶部及鼻部;顶骨2块,位于额、枕骨之间;枕骨1块,位于颅后;蝶骨1块,位于颅底中部,居枕骨前,因形似蝴蝶而得名,该骨分蝶骨体、大翼、小翼和翼突;颞骨2块,左右各一,位于蝶骨、顶骨、枕骨之间,构成颅底和颅腔的侧壁,颞骨分为鳞部、乳突部、岩部、鼓部;筛骨1块,位于额骨的前下和颅底的前部,夹在两眼眼眶之间,分为筛板、垂直板及筛骨迷路。
(2)面颅骨由15块骨构成,形成了眶腔、鼻腔、口腔等面部轮廓。
面颅骨分别是犁骨1块,位于两鼻腔之间,为构成鼻中隔下部、后部的扁平薄骨板;下颌骨1块,其关节与脑颅的颞骨相连,它是颅骨中除舌骨以外唯一能够活动的骨,是面颅中最大的骨;舌骨1块,位于颈前,在下颌骨和甲状软骨之间,通过韧带和颞骨茎突相连,分为舌骨体、大角、小角;上颌骨2块,分为上颌体、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构成了口磕上壁、眶下壁、鼻腔的外侧壁;鼻骨2块,位于左右上颌骨、额突之间,为鼻腔上壁的一部分;泪骨2块,薄而脆,似指甲大小,前接上颌骨额突,后连筛骨迷路的眶面,位于两眶内侧壁的前部;颧骨2块,在额骨与上颌骨之间,位于眶的外下方,颞突与颞骨颧突连结而成颧弓,是面颊的骨性突起;下鼻甲2块,附在上颌体的鼻面,为卷曲的薄骨板;腭骨2块,位于上颌骨腭突的蝶骨翼突之间,构成鼻腔的外侧壁的一部分和硬腭的后一部分。
三、躯干骨2.躯干骨躯干骨是由24椎骨、1 骶骨、1尾骨构成的。
(1)椎骨根据不同的部位而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骶骨)和尾椎(尾骨)。
1)椎骨的构造椎骨有椎体和椎弓两部分。
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二者围成椎孔。
各椎孔相连成的管腔叫椎管,内藏有脊髓。
椎弓有7个突起:后面的叫棘突,两侧的两个突叫横突,上和下的两对突起叫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
2)椎骨的特征①第三至第六颈椎的横突上有横突孔。
棘突有分叉(如图2—5)。
第七颈椎的棘突较长,颈后部可以摸到。
第一颈椎上没有椎体和棘突。
该椎又叫寰椎。
第二颈椎体上有一个齿突,又叫枢椎(如图2—6)。
②胸椎棘突细长,尖向后下,椎体两侧和横突有关节面(如图2—7)。
⑧腰椎椎体最大,棘突呈板状(如图2—8)。
④骶椎(骶骨)成年人骶椎愈合为一块骶骨,似三角形。
前面光滑而凹陷,后面粗糙隆凸,骶骨外侧缘上面有形似耳朵的耳状面(如图2—9)。
⑤尾椎(尾骨)成年人尾椎愈合为一块三角形的实性尾骨(如图2—9)。
(2)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组成。
胸骨柄上缘有一浅而宽的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骨切迹(锁切迹),胸骨和胸骨体两侧各有7个切迹(如图2—10)。
(3)肋骨共有12对。
肋分前后端和体三部分。
后端包括肋头、肋颈和肋结节等。
肋的前端借助软骨和胸骨相连,后端与相应的胸椎构成关节(如图2—11)。
四、四肢骨3.四肢骨由上肢骨和下肢骨构成。
(1)上肢骨由肩带骨和游离上肢骨组成。
1)肩带骨由锁骨和肩胛骨组成。
①锁骨位于颈根皮下,全长均可触及。
水平位,.内端粗大,与胸骨柄相关节;外端扁平,与肩胛骨相关节(如图2—12)。
②肩胛骨肩胛骨前面凹陷,叫肩胛下窝,后面隆起,叫肩胛冈,并分成冈上窝与冈下窝。
肩胛冈外端的增高与膨大部分叫肩峰,锁骨与其相连。
外侧角有一浅凹叫关节孟,与肱骨头构成关节。
关节盂的内侧上有一指状突起叫喙突(如图2—13)。
2)游离上肢骨①肱骨是典型的长骨。
肱骨上端的膨大叫肱骨头。
肱骨头前方粗糙的突起叫小结节;外方的突起叫大结节。
肱骨体外侧粗糙的隆起叫三角肌粗隆。
肱骨远端后面的窝叫鹰嘴窝;前面内侧窝叫冠突窝,外侧的窝叫桡窝。
冠突窝下方的突起叫肱骨滑车,桡窝下方圆形的突起叫肱骨小头,两者均有关节面。
在肱骨远侧端的内侧的突起叫内上髁;外侧的突起叫外上髁(如图2—14)。
②尺骨位于前臂内侧。
上端前有冠突(喙突),后有鹰嘴。
两者之间的深凹叫滑车切迹(或叫半月切迹)。
冠突的外侧,有一凹陷的关节面,叫桡切迹。
冠突的下方有一粗糙面,叫尺骨粗隆。
尺骨干上有一个锐利的外侧缘叫骨间缘。
尺骨远端呈圆盘状,叫尺骨头。
内侧小突起叫尺骨茎突(如图2—15)。
③桡骨位于前臂的外侧。
上端呈圆盘状,叫桡骨头。
头的周围有环状关节面,头的上面有凹陷关节面,叫桡骨头关节凹。
头的内侧下方有桡骨粗隆。
桡骨体有一个锐利缘叫骨间缘。
下端肥大,外侧有一向下的突起叫桡骨茎突;内侧有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如图2—15)。
④手骨手骨由8块腕骨、5块掌骨、14块指骨组成(如图2—16)。
腕骨为小而不规则的短骨。
其名称多标志各自的形状。
分上下两排排列。
上排从外向内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下排从外向内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掌骨每一块掌骨没有特殊的名称,由拇指向小指方向分别冠以第一、二、三、四、五掌骨。
掌骨近侧为底,中间为体,远侧为头。
第一掌骨底呈鞍形为鞍状关节面;其余的是平面关节面。
(2)下肢骨由下肢带骨和游离下肢骨组成。
1)下肢带骨主要由髋骨组成。
每侧髋骨均由位于上方的髂骨,后方的一块坐骨,前下方的耻骨组成。
①髂骨位于髋骨上外。
骨的上部宽而扁薄,叫髂骨翼。
翼上缘变厚,叫髂嵴。
髂嵴前方突起部叫髂前上棘,下方突起部叫髂前下棘。
髂骨内面的凹陷叫髂窝,髂窝后部的两个粗糙面分别称耳状面和髂粗隆。
髂骨内面稍显弯曲的部分叫弓状线(如图2—17)。
②耻骨是髋骨的前下部分。
有上支、下支和体三部分。
上支接近弯曲处上缘的突起部分叫耻骨结节。
上下支弯曲处内面较粗糙部分为耻骨联合面。
它与对侧的耻骨联合面连接起来,构成耻骨联合。
③坐骨是髋骨的后下部分。
分坐骨体、坐骨支两部分。
其相接的外面,有一粗糙结节叫坐骨结节。
④髋臼由髂、耻、坐三骨的骨体构成,深陷呈环状的窝。
⑤闭孔由坐骨与耻骨围成的卵圆形大孔。
⑥骨盆由前外侧的两块髋骨和后方的骶尾骨构成。
2)游离下肢骨①股骨是人体骨胳中最大的长骨。
分为上下端和中间的骨体(如图2—18)。
上端似球形叫股骨头,头下方较细的部分叫股骨颈。
骨体上方较大隆起叫大转子,在大转子后下方的小突起叫小转子。
股骨后面在骨的长轴上有一条股骨粗线。
股骨下端膨大,其后面的两个隆起,分别叫内、外侧髁。
髁间的凹陷叫髁间窝。
两髁上各有一隆起,分别叫内、外上髁。
②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
位于股四头肌腱内。
在皮下可以触及(如图2—19)。
③胫骨是小腿内侧的粗大长骨。
其上端膨大,由内、外侧髁组成。
两髁的上面是光滑、稍凹的关节面,两关节面之间有一小突起叫髁间隆起。
胫骨上端前面有一大的突起叫胫骨粗隆。
胫骨下端的下面有一胫骨下关节面,其外侧有一三角形凹陷面叫腓切迹。
胫骨下端内侧有二突起叫内踝(如图2—20)。
④腓骨位于胫骨的外侧。
上端膨大叫腓骨头。
下端较长,超过胫骨部分叫外踝(如图2—20)。
⑤足骨分跗骨脯趾骨(如图2—21)。
跗骨共7块。
分别是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
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
跖骨共5块。
近端与跗骨相关节,远端与趾骨相关节。
趾骨共14块。
躅趾有两节趾骨,其余均有3节趾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