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这首古诗词,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理解关于秋天、渔民和生活的诗意表达;•学习并掌握该诗的韵律和韵部。

2.能力目标•能够独立朗诵和欣赏渔家傲秋思这首古诗;•能够通过导读和解析,理解deep-learning和parapharsing 思维模式,掌握人工智能对于诗歌的自然语言处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习惯;•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景色和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渔家傲秋思古诗的解析和学习;•韵律和韵部的学习;•情感教育。

2.教学难点•诗歌的语言的理解;•音韵的学习;•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1.导读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导读法是比较有帮助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先由浅入深带领学生阅读渔家傲秋思,解读每一句诗的意思和语言特色;通过逐句细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

2.分析法分析法适用于进阶学习者,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提供一倍提示,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深层含义;同时,通过分析每一个字和音,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渔家傲秋思这首诗歌。

3.讨论法讨论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渔家傲秋思基本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是让学生集思广益。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从而进一步领悟诗歌内涵。

四、教学流程设计1.自学阶段在自学阶段,学生可以先自行阅读《渔家傲秋思》的相关资料,并思考一下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唐代诗歌和《渔家傲秋思》的学习资料,加深自己的理解。

2.导读阶段在导读阶段,教师可以针对诗歌的每一句逐一讲解,同时分析其特点、韵律和韵部等等。

导读要化简,能通过多种形式,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展示给学生更加形象。

分析李白用古汉语的表达特点。

“渔舟唱晚”、“过零丁洋”、“海上生明月”等句,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文化,陶冶情操。

3.深入学习阶段在深入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儿女情长、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古诗词的表达意境,并能对其中感情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渔家傲·秋思教案5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5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5篇渔家傲·秋思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有人说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

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

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

对他们来说,思乡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怀。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再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板书)。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

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

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渔家傲·秋思》的诗意和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图像思维和创意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渔家傲·秋思》的作者王之涣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创作背景。

2.2 课文解读: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逐句解读诗歌内容,讲解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3.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展示和解释。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评估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效果。

4.2 作业和测试: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翻译作业,测试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官方推荐的《渔家傲·秋思》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材料。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提供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渔家傲·秋思》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二、学习新课(一)读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

渔家傲 秋思 教案

渔家傲 秋思 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以及《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中描绘的塞外风光和思乡之情。

3、品味词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积累文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中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思乡与爱国、壮志未酬等。

(2)感受词中独特的意境,理解作者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塞外的辽阔与荒凉。

提问学生对边塞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渔家傲·秋思》。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强调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西北戍边时的处境和心情。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点名让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四)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词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

(五)赏析词句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引导学生思考“异”字的含义,体会塞外秋天与内地的不同之处。

(2)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一景象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边地的荒凉。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让学生想象“边声”“角声”交织的场景,体会其营造的紧张氛围。

(2)讲解“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感受边塞的孤寂与壮阔。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引导学生理解“浊酒”所表达的愁绪,以及“家万里”的思乡之情。

(2)解释“燕然未勒”的典故,体会作者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o引导学生理解边塞诗词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塞诗词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边塞的诗词或故事吗?请分享给大家。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词做好铺垫。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意境: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o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认为词人想通过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2.理解情感表达:o引导学生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句子,理解词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诗意,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培养对自然和文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渔家傲·秋思》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课文《渔家傲·秋思》的文本和相关的解读资料。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

向学生介绍《渔家傲·秋思》的作者和背景。

5.2 朗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传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5.3 分析与欣赏(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5.4 创作与表达(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以秋天为题材的短诗或画作。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情感。

5.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学生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秋天和文学的思考。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素养,鼓励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拓展6.1 parision with other autumn poemsIntroduce and pare "Autumn Meditation" Du Fu and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Ezra Pound to highlight different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autumn and the use of imagery and metaphor.6.2 Viewpoints and perspectivesDiscuss how the poet's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context may have influenced the creation of the poem.Explore how the theme of longing and homesickness is universal, despite the specific cultural references in the poem.七、小组活动7.1 Group work: interpreting the poemDivide students into small groups and assign each group a specific aspect of the poem to analyze (e.g., the imagery, the use of metaphor, the structure, the emotional tone).Allow groups to discuss and create a presentation or poster summarizing their findings.7.2 Group sharingEach group presents their findings to the class, and the class engages ina discussion to pare and contras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八、写作练习8.1 Writing exercise: writing a response poemInstruct students to write their own poem responding to "Fisherman's Song of Autumn Thoughts," using the same structure or style.Encourage students to incorporate their own experiences or emotions related to autumn.8.2 Peer review and sharingStudents exchange their poems with a partner for feedback, and then select a few poems to share with the class.九、评估9.1 Assessment: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poemThrough a written quiz or an oral presentation, assess students' prehension of the poem's content, themes, and literary devices.9.2 Self-assessment and reflectionStudents reflect on their learning and self-asses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m and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create poetry.十、总结10.1 Class discussion: summarizing the learningConvene a class discussion to summarize the mn points covered in the lesson, including the poem's meaning, themes, and literary techniques.10.2 Homework assignmentAssign a homework task tha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flect on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nd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on the poem and its creation process. This could be in the form of a written essay, a blog post, or a creative project.10.3 ClosingConclude the lesson reminding students that poetry is a powerful medium for expressing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Encourage them to continue exploring and creating poetry both in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十一、多媒体教学11.1 视频引入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如自然风光、人们秋收的场景等,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篇一: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 、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 、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 、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作者简介(略)背景介绍(略)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 、老师范读2 、齐读3 、自由读(提出质疑)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1 、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 、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 、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理解和欣赏《渔家傲·秋思》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和解读《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渔家傲·秋思》的意境和情感。

2.《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对《渔家傲·秋思》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2.对《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解读。

教学准备:1.《渔家傲·秋思》的文本。

2.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秋天的诗词,激发学生对秋天主题的兴趣。

2.介绍《渔家傲·秋思》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诗词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阅读和理解(15分钟)1.学生自读《渔家傲·秋思》,注意理解每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教师对诗词进行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分析和解读(20分钟)1.分析《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如对偶、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解读《渔家傲·秋思》的表现手法,如写景、抒情、寓意等。

四、讨论和交流(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渔家傲·秋思》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代表发言,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五、拓展和练习(15分钟)1.学生根据《渔家傲·秋思》的主题,创作一首自己的秋思诗词。

2.学生互相交流创作的诗词,互相评价和借鉴。

六、总结和反思(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学延伸:1.进一步学习和欣赏其他秋天的诗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2.研究和探讨《渔家傲·秋思》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深入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课前准备1.教师备课(1)阅读《渔家傲秋思》原文,认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根据教材,了解该诗歌的背景知识。

(3)根据教材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备课(1)认真阅读该诗歌,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2)预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后续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准备好必要的文具和工具。

二、课堂教学1.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一幅精美绝伦的秋景图片打开本节课堂。

让学生观察图片,诱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在引导学生欣赏这幅画面的同时,可以简单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

2.分析(1)讲解古诗的形式结构,以及该诗歌的写作特点。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景中有人”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每个意象的意义,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欣赏诗歌时抓住诗歌中的关键情感和思想。

(4)通过个人思考,小组探讨,讨论发言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超然远思”的精神内涵,感悟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拓展在探究完诗文后,辅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杨万里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了解杨万里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及文学思潮。

4.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优化了自己的美学素养。

积极感受古诗词艺术的美感和丰富的意蕴,锻炼自己的文学化思维以及文化素养,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拓展了自己的人文视野和国际视野。

这样的课堂状况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娱审美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和解决问题。

5.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增强课堂学习的价值创造性。

同时,排写篇评价该诗歌的读后感并发表于班级微信群中,让同学们共同欣赏、交流、学习。

三、课堂小结通过对《渔家傲秋思》的优质课教学设计,学生们在欣赏古诗时,不仅愉悦情感,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思维的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获益匪浅。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方案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渔家傲·秋思》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及基本内容。

-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句,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

-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句的品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戍边生活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军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渔家傲·秋思》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提问: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二)分析诗歌1. 介绍诗人范仲淹及其生平事迹,为学生了解诗歌背景提供帮助。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诗歌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 上阕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下阕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3. 解读关键词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燕然未勒归无计”:反映了诗人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对归乡的渴望。

(三)品读与鉴赏1. 分组讨论:- 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品读和分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全班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朗读比赛:-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 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结构和情感。

- 强调诗歌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运用。

2. 拓展:- 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合作意识、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背景透视《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文体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字词:学诗màn()有惊人句 péng()舟殷勤()嗟日暮()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多媒体一课时1、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二),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岳阳楼记》两句名言导入: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

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由学生介绍师再补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

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2、背景简介: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3、释题:“渔家傲”是什么?“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三、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字音(指名学生朗读)2、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指名谈理解)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1、小组讨论:题目是“秋思”,词中有没有写秋景,写秋景体现在什么字上?而“思”又体现在什么字上?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渔家傲(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

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二、解题三、走近作者(回顾,介绍)四、背景介绍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侧重于写下片侧重于写七、合作探究赏景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八、合作探究悟情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用“我从句中,感受到”来谈一谈九、思维训练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一语立骨,以泪切入,层层深入,推进课堂。

从自然环境得出军旅凄苦之泪,从人事环境得出强敌难却之泪,从直接、间接抒情得出思念家乡之泪,从归与不归的矛盾中得出精忠报国之泪,以此,直抵范仲淹思想深处。

【设计流程】学生需求分析:词中暗用典故,内容充实,理解的难度较大,且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感情深沉,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去体悟,很多学生对此词的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说在《渔家傲秋思》中学生就会粗浅地认为只有思归之情,而不能深入感知作者深切的优惠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此课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学习此课要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并且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空前加剧,前有辽、西夏虎视眈眈,后有金、蒙古踏破山河,边疆烽火连绵不绝。

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你生在此时,你想有合作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多男孩子有着驰骋疆场,奋勇杀敌。

面对此一现状,志士文人或驻守边疆,或建言献策,或吟咏高歌,他们留下许多动人篇章。

后人将御边西夏之作命名为御夏词,取抵御西夏之意。

过渡语:(师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我们来看看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此时在做什么?读注释。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渔家傲·秋思》诗歌。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介绍。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引发对《渔家傲·秋思》的思考。

3.2 诗歌朗读与翻译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分组讨论并翻译诗歌中的难懂句子,分享翻译成果。

3.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从、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夸张、对比、借景抒情等。

第四章:课堂练习与拓展4.1 课堂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短文,可以是抒发对秋天的感受,或是对诗歌中的某一意象的描述和赏析。

4.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诗歌的情感。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或诗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练习等。

5.2 练习与拓展评价学生写的短文,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评价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深层含义。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句和意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
教学流程:
读——品——悟——诵——练
导入:情景创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按照题材分,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

而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这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一、读
1、听该诗的朗读,注意停顿和注音。

千嶂里燕然羌管人不寐
2、请同学们齐读,做到
正姿势:把书捧起;
凝精神:目光专注;
定气息:把气提起。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

而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许的把握不到位,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该词,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后能朗诵该词。

二、品(景)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秋思:词名
我们知道词的篇幅可以分为上、下阙(片),本词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2、上阙:
(1)、男生齐读,女生试着想象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苍凉、悲凉…
请同学们试想(言语引导想象画面):
塞外,我看到层峦叠峰之中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我的耳畔传来军中集结士兵准备迎敌的号角的声音。

(2)、请问词中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
秋来:点明了时节
(3)、我们现在也正值秋季,范仲淹笔下的景和我们身边的景一样吗?那个字告诉我们不一样了呢?
异:统领全词
(4)、细细地感知词人所描绘的这个景有什么不一样?
A、“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飞到了衡阳。

〔知识链接:衡阳,又称‘雁城’。

传说,秋天,大雁南飞过冬,飞到我们的衡阳便徘徊在我衡阳的上空,不再南飞,于是,“雁城”便由此而来,衡阳也一个地方与大雁有关---“回雁峰”〕“大雁南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

作者在此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拟人,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边塞已经是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
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问:1、这是从哪种感官上来写塞外的风景的?
[视觉上悲凉]
2、除了运用了视觉,作者还运用了哪种感官?
[听觉上],听到的是什么?
B、“四面边声连角起”
塞北,作者眼前所见之境处处悲凉,而此时四周响起了特有的声音: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悲凉。

[听觉上的震撼]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问:这样的壮阔的边塞特有风光,戍边的将士是不是也在欣赏美景,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不禁会让我们去想:双方打战,城门紧闭则表示休战,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感觉上的紧张]
3、小结
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和感觉,将所见、所闻和所感等现象连接了起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

三、悟(情)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感悟词中的情。

1、词人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忧国思乡
2、为什么会这样?
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谥号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少孤贫而能刻苦自学。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作者任陕西副使,抵御西夏的侵扰。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问: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问:我们都说“千古情愁酒一杯”,那么,作者是否也像这句话所说的一样,仅仅一杯浊酒能否消解作者心中万里的乡愁?
非也非也,词中的“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那深切的思恋,
3、既然思亲又思家,他为何不回家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勒功”。

燕然,山名。

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

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运用典故的作用: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4、这时作者又处在一种什么景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问:听到了这样哀婉、凄切的音乐,又看到了满地银霜,词人会是何种心境?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

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
温故又知新。

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5、此情,此景,戍边的将士,他们又是何种情境?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那些将士则是连头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6、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
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7、小结
下阙的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

总结: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苍凉肃杀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

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四、诵
请同学们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再加上自己独特的领悟,注意停顿和注音,诵读该诗。

五、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有说有练真有戏”,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口语训练,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成效。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
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羌管悠悠霜满地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