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第五章章末综合检测(五)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课后习题 第5章 章末测评卷(含答案)
第5章章末测评卷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2湖北腾云联盟联考)酶抑制剂是指使酶的活性下降或丧失的物质。
酶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可逆抑制剂(与酶可逆结合,酶的活性能恢复);另一类是不可逆抑制剂(与酶不可逆结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复)。
已知物质甲对酶A有抑制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欲探究物质甲对酶A的抑制作用类型,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注:透析袋是人工合成的半透膜,物质甲能透过半透膜。
A.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可用酶促反应速率表示B.该实验还需要设置一组加入等量蒸馏水和酶A溶液的试管作为对照C.透析处理的目的是去除试管溶液中的物质甲D.若透析后的酶活性升高,则物质甲为可逆抑制剂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来测量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反应放出的O2含量,在最适温度和pH等条件下将反应室旋转180°,使滤纸片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每隔30 s读取并记录注射器刻度,共进行2 min,得到如下图2所示曲线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图2A.若仅改变滤纸片的数量,可以探究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B.若仅提高环境温度,实验结果如曲线②所示C.若仅提高过氧化氢溶液pH,实验结果如曲线②所示D.若仅增加滤纸片数量,实验结果如曲线①所示,说明酶具有高效性3.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催化剂,ATP是细胞内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下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合成的ATP比线粒体内合成的用途单一B.酶a~c催化的反应(底物的量相同),产生⑤最多的是Ⅲ过程C.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宜pH,实验的自变量范围应偏酸性D.酶a~c催化的反应体现了酶的专一性4.骨骼肌线粒体Ca2+—ATP酶能催化ATP水解,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Ca2+转运到线粒体基质中。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章末检测试卷(第5章)
章末检测试卷(第5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叙述与图示实验不相符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气泡产生的速率C.该实验能证明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D.加入肝脏研磨液和Fe3+,前者的反应速率总是较快答案 D解析肝脏研磨液加快反应速率的前提是保证酶的活性,若条件不适宜使酶活性降低,则其催化的反应速率也将变慢,D错误。
2.下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反应为放能反应B.曲线Ⅰ表示有酶参与C.E2为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D.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E4答案 D解析由题图可知,反应物甲的能量小于生成物乙的能量,此反应为吸能反应,A错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曲线Ⅱ表示有酶参与,曲线Ⅰ表示无酶参与,B错误;E1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E2表示在有酶参与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因此,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E1-E2=E4,C错误、D正确。
3.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
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A.蛋白酶B.淀粉酶C.RNA D.脂肪酶答案 C解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NA,其中的蛋白质被蛋白酶去除后仍能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说明核糖体中的RNA能催化该反应。
4.(2020·天津高一期末)下列实验所采取的措施,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的是()A.利用果胶酶提高水果的出汁率B.滴加唾液促使淀粉分解C.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D.利用水浴加热提高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的反应速率答案 D解析利用水浴加热促进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实验中,水浴加热为反应提供了活化的能量,使反应速率加快,而滴加FeCl3使H2O2分解加快、利用果胶酶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和滴加唾液促使淀粉分解,都是利用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生物必修2:章末综合检测(三)
章末综合检测(三)(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解析:选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两实验中都没有突变和重组。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如图所示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答案:A3.在下列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结构的简图中,正确的是()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脱氧核苷酸结构的认识。
在脱氧核苷酸简图中,圆圈代表磷酸,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长方形代表碱基,它们的连接方式同D。
4.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结构和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解析:选D。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DNA和蛋白质。
5.下列关于DNA或基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B.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碱基配对方式的不同C.可利用DNA做亲子鉴定是因为DNA分子具有特异性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是指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解析:选B。
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6.某双链DNA分子中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A+T)/(C+G)=2/5,问该DNA分子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A.150个B.200个C.300个D.400个解析:选B。
2022届高三生物(浙江学考)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5章 学考章末检测卷(五) Word版含答案
学考章末检测卷(五)第五章孟德尔定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月季的红花与绿叶B.蚕豆的高茎与圆叶C.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D.兔的长毛与狗的黑毛C[相对性状是指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C项正确。
]2.下列关于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别B.杂合子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别C.纯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别D.杂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别A[纯合子(如AA、aa)自交,后代仍为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别,A项正确,C项错误;杂合子杂交,如AaBB与Aabb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别,B项错误;杂合子自交,如Aa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别,D项错误。
]3.下列基因型的生物中,属于纯合子的是()A.EE B.eeFfC.EeFf D.EeffA[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称为纯合子,A选项符合。
]4.a1、a2、a3和a4为一个基因的4个不同等位基因,杂交组合a1a2×a3a4的F1中,两个个体基因型都为a1a3的概率是()A.1/16B.1/8C.1/4D.1/2A[a1a2×a3a4的F1中消灭a1a3的概率为1/4,两个个体基因型都为a1a3的概率为1/16。
]5.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下列不是..实现3∶1分别比必需满足的条件的是()A.F1形成的两种配子生活力相同B.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同C.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D.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同D[只有F1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同时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F2才可能消灭3∶1的性状分别比;若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同,则F2中杂合子与显性纯合子的表现型不同,F2不会消灭3∶1的性状分别比,D项错误。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章末检测:第4章 免疫调节(含解析)
第4章免疫调节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组一 特异性免疫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当某种流感病毒进入机体后,首先会被吞噬细胞吞噬B.机体细胞能被自身免疫细胞识别,主要是因为其表面有一组作为分子标签的蛋白质C.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抗体来辨认“敌方”和“己方”的D.当某种流感病毒突破机体前两道防线,就会产生特异性免疫2.如图中甲、乙表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为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B.b和c的结合具有特异性C.图乙为细胞免疫,f细胞可来源于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D.若某人胸腺发育不良,则图中两种免疫类型几乎全部丧失3.如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Ⅱ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表面B.物质Ⅰ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C.细胞b和细胞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图中细胞b和细胞c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4.(2024·枣庄高二联考)研究发现,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发生免疫反应。
癌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B.利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以使T细胞有效对付癌细胞,从而实现对多种癌症的治疗C.细胞中的PD-L1表达量提高会使癌细胞实现免疫逃逸而大量增殖D.癌细胞表面抗原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后,直接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死亡5.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IL -10,促进TAM 转变成可抑制T 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高中生物 第4章 章末综合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章末综合检测(四)(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高一检测)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C.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D.膜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答案:B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
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多的可能是( )A.类囊体膜B.线粒体膜C.细胞膜D.内质网膜解析:选C。
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主要是细胞的识别和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而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种植物的细胞(细胞液浓度相同)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c>b>aB.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c=b≥aC.实验后细胞的吸水能力:丙>乙>甲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丙>乙>甲解析:选B。
实验后a、b、c溶液中的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均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于此时细胞液浓度为丙>乙>甲,所以外界溶液的浓度也是不相同的,应为c>b>a。
4.(2019·某某某某一中高一上月考)下图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病菌的过程,结构①②为两种细胞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能识别病菌,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B.结构①与蛋白质的分泌有关C.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全部排出细胞外解析:选D。
糖蛋白具有识别能力,A正确;结构①高尔基体可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B正确;该过程中细胞膜的形态发生改变,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新利用或者排出细胞外,D错误。
人教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章末质量检测(五)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人教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章末质量检测(五)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着丝点的分裂C[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是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B错误;基因重组包含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C正确;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加倍,D错误。
]2.(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为生物常见变异类型,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出类型、特点、实例都正确的选项()选项变异类型特点实例A 不可遗传的变异体细胞遗传物质改变囊性纤维病B 基因突变染色体上基因顺序的变化镰状细胞贫血C 基因重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孟德尔F1黄圆豌豆自交后代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比D 染色体变异用光学显微镜不可以观察到猫叫综合征C[囊性纤维病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A错误;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DNA中碱基的替换导致的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上基因顺序的变化引起,B错误;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如孟德尔F1黄圆豌豆自交后代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D错误。
]3.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
若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D[由于“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若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理论上应该全部表现为白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章末复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测试1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选择题1.从叶绿体中提取色素,选取菠菜的最佳叶片应是()A.肥嫩多汁B.革质叶片C.刚刚长出来的小嫩叶D.鲜嫩,色浓绿的叶片2.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条的最上端的色素名称和颜色分别是()A.叶绿素a、蓝绿色B.叶绿素b、黄绿色C.胡萝卜素、橙黄色D.叶黄素、黄色3.每一个分子ADP中,含有腺苷、磷酸基和高能磷酸键的数目依次是()A.1、2、2B.1、2、1C.2、1、2D.2、1、14.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实验中用新鲜动物肝脏制剂的目的是()A.有利于过氧化氢酶的释放B.保护过氧化氢酶C.提高过氧氢酶的活性D.以上说法都不对5.要计算酶促反应的速率,以下实验中哪个是最必要的()A.设其他条件最适,改变温度,观察反应生成物的量B.设其他条件最适,改变反应时间,观察反应生成物的量C.设其他条件最适,改变酶的浓度,观察反应生成物的量D.设其他条件最适,改变酶的浓度,观察反应物的量6.能正确反映酶特征的说法是()A.酶都是蛋白质B.酶是活细胞产生且只能在生物体内起催化作用C.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不断提高D.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7.关于“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描述中,不属于实验要求的是()A.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B.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C.了解各种色素的分子结构D.验证叶绿体中所含色素的种类8. ADP+Pi+能量ATP,在人体内完成此反应所需能量主要来自()A.有氧呼吸B.无氧呼吸C.肌糖原分解D.磷酸肌酸能量的转移9.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由ATP提供B.生命活动如: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细胞分裂、生长发育等都需要能量C.糖类是提供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D.生命活动最终的能量来自太阳10.如下图,在下列试管中均加入3mL浆糊。
A、C两试管中各注入2毫升清水,B、D两试管中各注入2毫升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把四支试管均置于水槽中保温5分钟,分别滴入2滴碘液,其中不变为蓝色的是()11.绿色植物在进行“ADP+Pi+能ATP”反应中,能量不可能来自()A.光B.葡萄糖C.磷酸肌酸D.三磷酸腺苷12.在煮过的和没煮过的土豆(马铃薯)片上分别滴上几滴H2O2。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A.M代表植物吸收的光能和有机物,N代表热能,P代表CO2B.共有3条捕食链,秃鹫都是最高营养级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4、在如图食物网中α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0ax+10x5、表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群[表中数据单位:1022.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种群同化固定的能量体内贮存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甲16.74 4.54 12.2乙70 15.8 54.2丙930 229 701丁69.5 20 49.5戊 1.674 0.4 1.274B.表中的种群构成2条食物链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大量减少时,戊的数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6、生物体内残留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生物体 A B C D E有机汞浓度mg/kg0.05 7 0.51 68 0.39A.D→B→C→E→AB.C. D.A→E→C→B→D7、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章末检测(原卷版+解析版)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章末检测(原卷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如图表示人类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
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一段基因任意一个碱基发生替换都会引起贫血症B.人发生此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在于蛋白质中的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C.②过程是以α链作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由ATP供能,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D.转运缬氨酸的tRNA一端裸露的三个碱基可能是CAU2.央视一则报道称,孕妇防辐射服不仅不能防辐射,反而会聚集辐射。
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变异。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是由辐射引起的B.环境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C.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变异D.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3.基因重组使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进而产生基因组合多样性的子代。
下图表示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类型的基因重组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B.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都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C.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D.纯合子自交会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4.在观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的配对出现如甲图所示的“环”状结构,另一个细胞中出现如乙图所示的“环”状结构,且相应细胞中都只有一对染色体出现这样的异常配对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甲乙A.甲图和乙图所示的变异都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B.甲图出现的原因是染色体①发生了重复C.乙图出现的原因是染色体③或④发生了倒位D.发生乙图所示变异的细胞形成的子细胞中都有异常染色体5.下图中,甲、乙分别表示两种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丙表示果蝇的X染色体及其携带的部分基因。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甲乙丙A.甲、乙两种果蝇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B.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C.丙中①过程,可能是发生在X和Y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易位D.丙中①②所示变异都可归类于染色体结构变异6.(2022·广东省广雅、执信、二中、六中、省五校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中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C.用γ射线处理生物使其染色体上数个基因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D.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相应片段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7.(2022·山西省吕梁市高一期末)下列有关变异的原理分别属于()①囊性纤维化患者中,编码某蛋白质的基因缺少了三个碱基对,导致该蛋白质功能异常②将矮秆易感锈病与高秆抗锈病的小麦杂交,获得矮秆抗锈病的品种③育种工作者将某种植物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④果蝇染色体的某片段位置颠倒,形成卷翅A.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8.(2022·广西容县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考试题
第五章检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2.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3.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5.图11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I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8.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9.右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高中同步训练生物学必修2配浙科版课后习题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综合检测(B卷)
综合检测(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哪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A.测交预期结果为高茎∶矮茎接近1∶1B.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答案:A解析:演绎推理的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开,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测交实验对演绎推理进行验证。
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属于假说内容。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
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实验结果,不是演绎过程。
2.孟德尔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发现任意2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均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这7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互不干扰的B.豌豆至少有7对同源染色体C.7对相对性状中任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符合分离定律D.豌豆所有相对性状中任意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答案:D解析:只有控制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绵羊面部的毛色有白面和灰面两种,这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遗传实验发现,让多对白面绵羊和灰面绵羊杂交,F1绵羊的面部毛色比例为1∶1,让F1多对灰面绵羊杂交,F2面部毛色比例仍为1∶1。
下列推断和分析错误的是( )A.绵羊的灰面是显性性状B.可能是含灰面基因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C.F1灰面绵羊为杂合子D.F2与F1中灰面绵羊的基因型不同答案:D解析:让F1多对灰面绵羊杂交,F2面部毛色比例仍为1∶1,说明灰面的后代出现了白面,则灰面是显性性状,白面是隐性性状,A项正确。
根据F1多对灰面绵羊杂交,F2面部毛色比例仍为1∶1,说明有一个亲本含有显性基因的配子致死,B项正确。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的概念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探讨”,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
三位同学在抄写英语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猫坐在草席上)时,分别抄成了下图中的句子。
请将抄写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看看意思发生了哪些变化?1.THE KAT SAT ON THE MAT.阿拉伯茶坐在草席上。
2.THE HAT SAT ON THE MAT.帽子坐在草席上。
3.THE CAT ON THE MAT.猫在草席上。
我们发现错误类型为一个字母种类的改变和一个单词的丢失,经翻译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三种情况。
如果DNA分子复制时发生类似错误势必会导致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将改变DNA遗传信息。
但由于密码的简并性,DNA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所以这些变化不一定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介绍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积极思维:正常血红蛋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1.从图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圆饼形状。
运输氧气功能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有,运输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的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直接原因:正常血红蛋白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病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DNA分子中碱基对替换__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生物环境保护(判断题含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及生物环境保护(判断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错误。
2.土壤微生物只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固氮作用等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错误。
3.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因而其是自养生物()【解析】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但不能自己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异养生物,错误。
4.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因而其不属于分解者()【解析】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正确。
5.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解析】黑藻属于真核生物,错误。
6.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解析】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正确。
7.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解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
8.制作生态缸,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能够实现短期内的相对稳定()【解析】在有限的空间内。
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短暂的,正确。
9.生态缸密封后,要能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要置于阳光直射下()【解析】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错误。
10.人工生态缸只能够实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解析】人工生态缸还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错误。
11.人工制作的生态缸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高()【解析】制作生态缸时,放置的动、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要适宜,并不是越多生态缸越稳定,错误。
1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A正确。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章末过关检测(5)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详解)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章末过关检测(五)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
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D.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解析:选D。
根据题意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IAA,所以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均不含IAA,琼脂块a′中含有IAA,所以胚芽鞘b′侧含IAA,A、B项错误。
胚芽鞘细胞均能运输IAA,C项错误。
2.(2021·吉林长春高二期末)下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B.光照引起生长素向下运输C.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D.光照促进生长素的合成解析:选C。
比较题图3和题图4,光照条件下和黑暗条件下,胚芽鞘尖端产生和向下运输的生长素含量几乎一样,A、B、D错误;比较题图1和题图2,两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总含量大体相同,但没有玻璃隔板的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含量比背光侧少,说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C正确。
3.为了验证“发育中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并促进果实发育”,研究人员利用某异花传粉的高等植物进行对照实验,甲组植物正常受粉后套袋处理,乙组植物在开花前进行套袋处理,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课后习题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5章 章末测评卷
第5章章末测评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甲为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的示意图,图乙为单侧水刺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根的向水弯曲示意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由图甲可知,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由图甲可知,单侧光会引起向光侧、背光侧的细胞伸长程度不同C.图乙中根向水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背水侧,导致根向水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过高浓度抑制生长D.图乙中生长素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2.如图所示,a、b、c表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用单侧光照射。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b、c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均发生了横向运输B.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c向光弯曲生长C.若固定d中植株,旋转纸盒,则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若将d中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小孔弯曲生长3.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
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和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B.喷施2,4-D比喷施赤霉素更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C.与内源脱落酸一样,赤霉素和2,4-D也都属于植物激素D.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4.瓜藤上还没有成熟就“疯狂”地炸裂开的西瓜被称为“爆炸西瓜”,罪魁祸首是膨大剂,膨大剂对细胞的分裂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促进叶绿素合成,延长叶片保绿时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膨大剂不是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它应该属于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的一种B.膨大剂与细胞分裂素间存在协同关系,与脱落酸间存在对抗关系C.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D.用膨大剂处理后的叶片制成的色素带,其下面两条会变宽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至今仍有许多实践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综合检测(五)(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多选)()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C.因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D.人口快速增长不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析:选BD。
环境容纳量表示的是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
我国现有的人口并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的减少、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PPE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是指贫困—人口—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是“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下列有关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PPE怪圈”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B.贫困、人口、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C.贫困与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退化没有必然关系D.人口增加会加剧贫困,并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会使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解析:选C。
贫困使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计划生育观念的淡薄,使人口增加过快,加剧贫困,致使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这又会使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可见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下列对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快速增长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B.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C.男女性别比例的逐渐失调D.处于种群增长的快速增长期解析:选C。
近几百年来我国人口呈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还有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量高等。
4.如图表示A、B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设性别比例=1∶1)。
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A.从年龄结构看,A国属于增长型,人口密度一定会越来越大B.从年龄结构看,B国属于稳定型,人口密度一定不变C.设A国某年的人口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1+a)yD.若B国的人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数量将会增加解析:选D。
从年龄结构看,A国属于增长型,B国属于稳定型,但由于人口增长还会受战争、疾病、人口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A、B错;A国的人口增长率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所以C错。
5.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解析:选D。
解答本题关键:一要明确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二要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三要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迁地保护。
6.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
下列叙述中,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是()A.人口的持续增长B.加快城市化进程C.退耕还林还草D.立法保护基本农田解析:选D。
人口的持续增加,给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等带来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保护耕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势必占用耕地;立法保护基本农田,有利于保护耕地。
7.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解析:选B。
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
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8.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主要表现有(多选)()A.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等B.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C.人口增长,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可能造成对环境的侵害D.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导致环境严重污染解析:选BC。
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等自农业社会以来就有,并不能表明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主要表现为:(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2)生活排污量剧增,往往造成对环境的侵害;(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废弃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生活排污还是生产废弃物,造成对环境的侵害都不是必然的。
9.如图表示2011、1931、1981三年,在甲桥上游20公里至下游40公里的范围中,测得的河水溶氧量。
假设河水的溶氧量是与污染程度成反比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1931年时,甲桥附近地区的污染比1981年时严重B.从1931年到2011年的80年间,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有持续改善的趋势C.在2011年时,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比1931年时轻微D.距离甲桥愈远,所测得的污染愈严重解析:选C。
坐标系中共有三条曲线,对任何一条来说距离甲桥愈远,所测得的污染上游是越来越轻微,下游是先严重后轻微,而三条曲线之间相比,在同一距离上三者溶氧量大小依次为2011、1931、1981,则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1981、1931、2011。
10.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如下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多选)()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解析:选BC。
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力;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后,使生态环境破坏,最终使环境容纳量减少,所以随着生产的发展,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容纳量可能会下降,所以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11.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右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解析:选D。
据图可知,啮齿类密度较小时,植物多样性较差;啮齿类密度适中时,植物多样性达到最大;啮齿类密度较大时,植物多样性下降,即啮齿类的密度直接影响植物多样性,或者说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A、B项正确;在啮齿类数量较为庞大的时候,植物种类数明显减少,说明啮齿类动物取食植物时有所偏好,C项正确;从图中看,植物多样性最大时,啮齿类动物数量并不是达到最大值,因此其密度也并非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D项错。
12.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A.CO2、SO2、氟利昂B.SO2、CO2、氟利昂C.氟利昂、CO2、SO2D.CO2、氟利昂、SO2解析:选A。
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会导致地球的热量不易散失,而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其主要影响成分是硫的氧化物,特别是SO2;氟利昂是导致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污染物。
13.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④⑤解析:选B。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是指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生态农业提倡生物防治,减少农药污染;生态农业还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围湖造田,早期的目的是扩大耕地面积和防治血吸虫病,后来主要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安置不断增长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但是一种短期行为。
故①②⑤正确,③④错误。
14.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由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组成的五个“福娃”。
其中的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主要是()A.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D.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解析:选C。
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藏羚羊的保护主要属于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层次。
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A.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解析:选D。
改造前优势种无水生植物,改造后物种数目增多,水生植物成为优势种,因此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因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得该区域的气候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改造的目的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质,D项错误。
1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正确叙述是()A.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多样性是对物种严格保护,禁止猎杀和采伐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选C。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之一,合理的开发、正确利用生物资源,并不是完全禁止。
17.在广西梧州发现一种可谓植物中的“大熊猫”的万年野生水稻,它生长在阴凉且缺少阳光的地方,但一穗就可达千粒。
野生稻是水稻的祖先,抗病、抗虫能力强。
同时,一种被称作“水稻杀手”的杂草稻也被发现,不仅使水稻减产,还会排挤掉水稻。
这些野生稻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万年野生水稻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B.利用万年野生水稻和现代稻杂交可改良栽培水稻的基因库C.杂草稻对水稻的影响体现了野生生物的间接使用价值D.因杂草稻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应将其灭绝,使其从地球上消失解析: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