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降粘剂
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ddd4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0.png)
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摘要:一、引言二、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的特性1.结构特点2.降粘原理三、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的制备方法1.原料选择2.制备步骤3.工艺条件优化四、应用领域及前景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稠油资源的开发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
稠油开采过程中,高粘度导致泵送困难、采收率降低等问题,因此研究高效降粘剂成为稠油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二、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的特性1.结构特点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材料。
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亲水基团,另一部分是疏水基团。
亲水基团使降粘剂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而疏水基团使其具有较高的油溶性。
这种特殊的结构使降粘剂在油水两相中均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能。
2.降粘原理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效地降低油品的粘度。
当降粘剂加入稠油中时,其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形成一个水化层,使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
同时,疏水基团与油分子结合,使降粘剂分子均匀分散在油相中。
这样,油品的粘度得到降低,流动性能得到改善。
三、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的制备方法1.原料选择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的制备主要选用具有良好水溶性和油溶性的单体。
常用的亲水性单体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苯乙烯等;疏水性单体有异丁烯、己烯等。
2.制备步骤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聚合、沉淀、洗涤、干燥等步骤。
首先将亲水性单体和疏水性单体混合,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聚合。
聚合完成后,将产物进行沉淀、洗涤,最后干燥得到降粘剂。
3.工艺条件优化为了获得性能优良的降粘剂,需要对聚合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主要包括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
通过正交试验等方法,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四、应用领域及前景两亲高分子稠油降粘剂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
特别是在稠油开采、输送和炼制过程中,具有显著的降粘效果。
降粘剂知识
![降粘剂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79c464fe518964bcf847c85.png)
降粘剂的相关知识通常说的降粘剂有两种一、采油用的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主要是针对稠油而言,故被称为稠油降粘剂,稠油由于轻组分含量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所以很多稠油都具有高粘度,粘度过高流动性能差,对开采和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所以通常在开采之前加热稠油,或者加入稠油降粘剂。
稠油降粘剂主要分为两种:水溶性稠油降粘剂和油溶性稠油降粘剂1、水溶性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极易溶于水,配制成一定的比例注入开采井中使稠油的粘度降低,由自然状态下的油包水变成水包油,从而大大降低了稠油的粘度,以便于稠油的开采和运输。
这种降粘剂主要在取水方便的油区使用。
2、油溶性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主要的溶剂是稀油,就是用稀油溶解降粘剂,把溶有降粘剂的稀油注入稠油开采井,便于稠油开采和运输,这种降粘剂主要用在缺水的油区,由于油区缺水,所以不可能使用水溶性稠油降粘剂。
综上所述,稠油的开采可以伴热,也可以注入化学降粘剂的方法,由于伴热不利于提高泵效和油井的动液面,减少动力消耗,降低系统压力,增加单井原油产量,特别在高含砂井中,由于乳化剂对井下泵具有润湿性,使泵速更协调。
所以开发用量少、成本低的降黏剂是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的,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研究降粘剂的效率,可见其客观的经济效益,很多降粘剂不具有耐温性能,然而在才有的时候,一般都要注气(向开采井里注入高温蒸汽),这样有利于降低粘度,可是很多降粘剂由于不具有耐温性,所以注入蒸汽之后,没有耐温性的降粘剂就会失去效力,所以现在很多的研究单位和机构都在研究怎么使降粘剂具有耐温性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很多单位研究出了耐温性降粘剂,这项技术逐渐成熟。
二、钻井液用降粘剂在钻井的过程中由于固相含量增、温度升高、盐侵和钙侵,钻井液形成了网状结构或使网状结构增强,导致钻井液粘度和切力增加,使得钻井液泵送非常困难、钻屑难以除去或钻井过程中激动压力过大等现象。
所以,必须加入降粘剂,来降低粘度和切力,使其具有合适的流变性。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31c1cd4df7ec4afe04a1df02.png)
f 0 100 0
…………………………………(1)
式中:
f —— 降粘率,%;
R
R
μ 0R
R
——
R
R
50
℃
时稠油油样的粘度,mPa·s;
μ—— 加入样品溶液后稠油乳液的粘度,mPa·s。
R
R
5.6.6 报告
每个样品做两个平行样,取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每个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不大于 1.0 % ,
T
SY/T 5370-1999 中 3.3 规定用旋转滴法测定。
5.6 降粘率
5.6.1. 将稠油在(50±1)℃的恒温水浴中恒温 1 h,搅拌去除其中的游离水和气泡,迅速用旋转粘度 T
计测其(50±1)℃时的粘度TμR0RT。
5.6.2
配制含 3
T
%
NaCl和 0.3
%
CaClR2R的盐溶液,用盐溶液将液体样品配成质量分数为 1
在自然光下目测若无悬浮物及分层现象,则溶于水。
5.3 pH值
用酸度计测试原液。
5.4 表面张力
用蒸馏水将液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1 % 的溶液,固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0.3 % 的溶液,按
T
GB/T 5549 的规定执行。
5.5 界面张力
用蒸馏水将液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1 % 的溶液,固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0.3 % 的溶液,按
5
gbt5549表面活性剂用拉起膜法测定表面张力gbt66782003化工产品采样总则gbt6679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6680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6682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syt53701999表面及界面张力测定方法要求稠油降粘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表1的技术要求
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意义
![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e9be62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0.png)
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意义1. 什么是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稠油啊,就像那种特别粘稠的油,开采和运输都很麻烦呢。
生物化学降粘剂呢,就是一种利用生物化学原理制成的东西,它可以让稠油变稀一些。
打个比方啊,就像我们喝的蜂蜜,如果太稠了,我们加点水或者加热一下,它就变稀了,好倒出来了。
这个降粘剂对稠油就有类似的效果,不过它的原理可是很复杂的,是通过生物化学的反应来达到降粘的目的哦。
2. 开采方面的意义在开采稠油的时候,如果没有降粘剂,那可就像在拔特别粘的糖块,很难搞哦。
有了生物化学降粘剂,就好比给我们的开采工具加了一把助力的小铲子。
它能让稠油在油层里更容易流动起来,这样我们的油泵就能更轻松地把油抽上来啦。
以前可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和成本去开采稠油,现在有了这个降粘剂,开采效率提高了不少呢。
就像我们挖土豆,如果土太硬,土豆就不好挖,但是如果把土松一松,土豆就很容易出来了。
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就是给稠油开采松“土”的好帮手。
3. 运输方面的意义稠油很粘,运输的时候就像拖着一个特别重的大包袱。
生物化学降粘剂可以让稠油在管道里流动得更顺畅。
你想啊,如果油太粘,在管道里走走停停,甚至堵住管道,那得多麻烦啊。
而降粘剂就像是管道里的润滑剂,让稠油可以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这就好比我们在冬天,如果水管里的水太凉太粘,水流得很慢,但是如果给水里加点东西让它变稀一点,水就能畅快地流了,对于稠油运输也是同样的道理。
4. 能源利用方面的意义稠油可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呢。
如果因为它太粘不好开采和利用就浪费了,多可惜啊。
生物化学降粘剂的出现,让更多的稠油可以被开采出来并加以利用。
这就像我们家里有很多旧衣服,如果不处理就只能扔掉,但是如果把它们改造成新的东西,就能继续发挥作用了。
稠油通过降粘剂变得容易开采和利用,就相当于旧衣服被改造成新的有用的东西了。
5. 经济方面的意义对于石油公司来说,使用生物化学降粘剂可以降低开采和运输成本。
开采效率提高了,运输也顺畅了,那在成本上就可以节省不少呢。
稠油降粘剂
![稠油降粘剂](https://img.taocdn.com/s3/m/6c8da8c389eb172ded63b7a9.png)
稠油降粘剂
稠油中轻组分含量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直链烃含量少,从而导致大部分稠油具有高黏度和高密度的特性,开采和运输相当困难。
目前,在稠油开采过程中国内外常用的降黏方法有加热法、掺稀油法、稠油改质降黏及化学药剂降黏法。
化学药剂降黏法中的乳化降黏法受到普遍关注,在稠油蒸汽驱时添加乳化降黏剂,是一种较新的稠油开采技术,乳化降黏剂的主要组分是表面活性剂,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地层中的稠油从油包水的乳化状态转变为以水为外相的乳化状态,使稠油黏度大幅度降低,采收率明显提高。
应用井下乳化降黏技术,可提高泵效和油井的动液面,减少动力消耗,降低系统压力,增加单井原油产量。
在高含砂井中,由于乳化剂对井下泵的凡尔具有水润湿性,使泵速更加协调。
因此,开发用量少、成本低的乳化降黏剂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稠油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地质条件的复杂化,对乳化降黏剂提出了耐高温和抗矿盐的要求。
石油磺酸盐虽然价格低廉,且在一些油田已成功应用,但是由于它属于阴离子型乳化降黏剂,因此抗矿盐能力较差。
采用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方法虽然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但用非离子-阴离子复配型的乳化降黏剂在地层中会发生"色谱"分离现象,无法避免复配体系的性质和状态在地层中发生改变。
企业标准 稠油降粘剂
![企业标准 稠油降粘剂](https://img.taocdn.com/s3/m/0103e20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f.png)
企业标准稠油降粘剂稠油降粘剂是一种应用于油田开采的特殊化学剂,用于改善稠油的流动性,提高采油效率。
企业在研发和生产稠油降粘剂时,通常会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稠油降粘剂企业标准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示例:稠油降粘剂企业标准1. 引言1.1 目的本标准旨在规范稠油降粘剂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使用,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法规、安全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企业内稠油降粘剂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储存和使用等全过程。
2. 规范性引用列明了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以确保符合相关法规和行业要求。
3. 术语和定义明确本标准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以消除可能的歧义。
4. 产品分类和性能要求4.1 产品分类按照产品的用途、成分、适用条件等分类,明确每类产品的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
4.2 性能要求列出稠油降粘剂应满足的基本性能要求,包括但不限于:降粘效果;温度稳定性;流动性改善效果;对设备和管道的腐蚀性。
5. 原材料要求5.1 主要原材料明确主要原材料的选用标准、来源要求和质量控制要求。
5.2 辅助原材料明确辅助原材料的种类、用途和添加比例,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 生产工艺和控制6.1 生产工艺流程描述稠油降粘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混合、反应、分离、提纯和包装等环节。
6.2 生产设备和条件规定生产设备的选用标准、操作条件、维护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3 质量控制明确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取样检测、实时监控、成品检验等,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可控性。
7. 质量检验和测试方法7.1 质量检验规定对成品的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性能要求。
7.2 测试方法明确稠油降粘剂性能测试的标准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测试、现场测试等。
8. 包装、储存和运输规定产品的包装标准、储存条件和运输要求,确保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b298cfbb4cf7ec4afed089.png)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2013-07–05 发布 2013-07–15 实施Q/SH1020 2193-2013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采输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文媛、曹秋芳、宋 丹、赵晓红、王善堂。
IQ/SH1020 2193-20131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以及 HSE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采购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Q/SH1020 2093 油田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3 技术要求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 1 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 指标 项目液体 固体 外观均匀液体,无机械杂质 自由流动粉末及颗粒,无结块 水溶性溶于水 pH 值(1.0%的水溶液)7.0~9.0 固含量≥30.0% 2000~5000 ≥95.0% 5000~10000 ≥98.0% 降粘率(50℃或油层温度) 原油粘度 mPa·s10000~50000 ≥99.0% 耐温性能(300℃、24h 处理)降粘率保持在原有的92%以上 乳液状态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未见透明水层 高温后沉降脱水率≥80% 有机氯含量 0.0%Q/SH1020 2193-201324 试验仪器a)分析天平:感量 0.01g;b)恒温干燥箱:室温~350℃,控温精度±2℃;c)高温高压热处理容器:内径 25mm,长度 150mm;d)BROOKFIELD 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 1mPa·s;e) 搅拌器;f)精密 pH 试纸;g)恒温水浴:可控制在(50±1)℃。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0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0](https://img.taocdn.com/s3/m/3b2da43d67ec102de2bd897f.png)
A总
=
( X1
− X01)×100 m1 ×106
×100%
…………………………………(1)
式中:
A总 —— 总氯含量; X1 —— 烧后样品水溶液中总氯的浓度,mg/L; X01 —— 空白中总氯的浓度,mg/L; 100—— 定容体积,mL;
m1 —— 试样质量,g。
5.5.2.2 无机氯含量的测定
I
Q/SH1020 1519—2010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稠油降粘剂(以下简称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 输、贮存及安全环保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降粘剂的室内评价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98.0%
80%
mPa·s
10000 ~ 50000
≥99.0%
乳液稳定性
无明显可见相的分离,未见透明水层
/
自然沉降脱水率
4 仪器设备及材料 4.1 酸度计:精度 0.01;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66ae64e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6.png)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简介稠油是指比重较大且粘度高的原油,通常其粘度指标大于1000mPa·s。
稠油在开采、加工和输送过程中,容易产生结垢、堵塞管道、降低采收率等问题,因此稠油降粘剂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本篇文档将对国内外稠油降粘剂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展望。
国内稠油降粘剂在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其中,聚丙烯酰胺(PAM)类降粘剂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改善油、水相的界面性质,从而起到降低粘度的作用。
此外,生物降解性聚合物、阳离子聚合物、复合型降粘剂等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然而,国内稠油降粘剂在研究和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如降粘效果不理想、副作用大、降解性差等。
因此,未来需要加强降粘剂的研究和优化,提高其降粘效力和环境友好性,同时开发更多的新型稠油降粘剂。
国外稠油降粘剂国外稠油降粘剂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早,并且稠油降粘剂的种类较为丰富。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分别开发了适用于不同稠油的降粘剂。
其中,有机渗透剂、均聚物类、超分子聚合物等降粘剂,在稠油压裂、水平井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外国公司还结合稠油油藏特点,将稠油改性为可开采的油,提高了稠油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如美国的Slurry Fracturing、Solvent Aided Process和Canada的VAPEX(Vapour Extraction Process)等技术。
展望稠油降粘剂是稠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未来,稠油降粘剂需要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粘度降低效果等方面继续进行改进和创新。
同时,稠油降粘剂在稠油改良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和开发新型稠油降粘剂将是未来稠油工业发展和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向。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QSHCG 65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QSHCG 65](https://img.taocdn.com/s3/m/22a81c0d16fc700abb68fca7.png)
降粘率
乳液稳定性
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未见透明水层
/ 1
Q/SHCG 65—2013 表 1(续)
自然沉降脱水率a b≥80% Nhomakorabea/
对于一般地区,要求油溶性降粘剂闭口闪点应不低于 30℃,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由供需双方协调。 对于一般地区,要求凝点不高于-10℃,对于特殊地区,凝点应不高于当地最低气温。
4
本产品的供应商应就本产品的安全问题提出建议, 如属危险化学品应提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 操 作时应使用防护用品,当稠油降粘剂喷溅到眼睛、皮肤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或及时医治。稠油降粘剂洒 落在地下,应及时回收,对少量的稠油降粘剂用土填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I
Q/SHCG 65—2013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稠油降粘剂(以下简称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 输、贮存及HSE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降粘剂的采购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10 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2—2008 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21615 危险品 易燃液体闭杯闪点试验方法 Q/SHCG 39 油田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 3 技术要求 降粘剂应符合表 1 的技术要求。 表1 技术要求
【解决】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解决】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6c4757f76c175f0e7dd137b4.png)
【关键字】解决有机硅稠油降粘剂配方技术开发,降粘机理及问题解决方案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的研究背景,理论根底,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方面,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
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
掺稀降粘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筛选困难的缺点;乳化降粘因其使用范围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且工艺简单等优势而研究活跃。
有机硅降粘剂是由甲基三氯烷类做主要原材料,在有机溶剂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环状的、线性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
再经过碱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生成的产品相对稳定。
分子结构中含有Si-C 键的化合物,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
有机硅分子中的≡Si—OH 键易与粘土上的≡Si—OH键缩聚成≡Si—O—Si≡键,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层甲基朝外的CH3-Si牢固化学吸附层,使粘土表面发生润湿反转,阻止和减缓粘土表面的水化作用,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坍塌。
能够有效地控制钻井液高温增稠,防止高温聚结作用,形成端-端(E-E),端-面(E-F)的结合,削弱和拆散了粘土颗粒的空间网架结构,并放出大量自由水,致使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下降,达到了稀释降粘的目的。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0e031b4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5.png)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稠油降粘剂是一种用于减少稠油粘度,改善流动性的化学添加剂。
随着近几年油田开发的深入和对油藏勘探程度的增加,稠油的开采比例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稠油粘度高、流动性差,给油田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当下油田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内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如下:首先,国内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研发方面,许多石油化学研究院和企业致力于降低稠油粘度的技术研发,不断试验各种化学添加剂和方法,以改善稠油的流动性。
一些新型的稠油降粘剂在实验室和小试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稠油开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其次,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应用逐渐推广。
随着研发的成果逐渐转化为产品,越来越多的油田开始采用稠油降粘剂来改善稠油的流动性。
在一些试点地区,稠油降粘剂已经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稠油开采效率和油田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油田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目前稠油降粘剂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选择合适的添加剂、确定最佳添加剂浓度等。
其次,稠油开采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稠油降粘剂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此外,稠油降粘剂的成本较高,对开采成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需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展望未来,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发展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首先,随着研究的深入,稠油降粘剂的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类型的稠油。
其次,随着稠油开采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和稠油降粘剂的应用推广,稠油的开采效率和油田产量将会大幅提高,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最后,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将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降粘剂的使用效率,为稠油开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国内稠油降粘剂在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然而,稠油降粘剂的研发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
环保型生物低温稠油降粘剂
![环保型生物低温稠油降粘剂](https://img.taocdn.com/s3/m/8f6355fb4b35eefdc9d33394.png)
专业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制造商
环保型生物低温稠油降粘剂
一、产品性能
稠油含有大量的蜡质、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及少量重金属,密度大,粘度高,常温下流动性差,因此,稠油开采的关键问题是降低稠油的粘度,提高稠油在地层和井筒中的流动性。
降粘剂可对稠油进行分散和乳化,降低稠油粘度,增加稠油的流动性,提高稠油的采收率。
因此,在稠油的开采过程中,主要利用降粘剂降低稠油的粘度。
本品由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功能性助剂经科学计量复配而成,能够发挥很好的驱油作用,并且不会对地层造成损害。
二、技术指标
外观:淡黄色液体
pH:7~9
三、产品特点
1、抗硬水,能够耐受钙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小于或等于
4000mg/L;
2、适用于低温储油地层,在60℃以下具有优异降粘性能,对粘度为小于或等于75000mPa·s的稠油的降粘率在98 .5%以上;该稠油降粘剂对粘度为大于75000mPa·s小于或等于120000的稠油的降粘率在95 .1%以上;
3、适用于低温储油地层,在60℃以下,具有优异的将粘性能;用量少,综合成本低;
4、易于生物降解,不会造成污染,绿色环保。
四、产品用途
本产品适用于低温稠油地层的开采。
五、包装
200公斤塑料桶装。
小样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66c1b1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9.png)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
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长期涌采,油井产液性质变化严重,粘度增大,极易封堵井筒内部,阻碍油井的高效采收,如何降低粘度为油田开发带来巨大挑战。
有效降低原油粘度,采用乳化降粘剂可以较好的解决问题。
乳化降粘剂是一种以乳化原理及改质的缓蚁剂及悬浮剂为主要组分的复配性物质,具有合理的施工剂量,少残渣,乳化降粘剂性能稳定等优点,乳化降粘剂能将原油粘度加以有效地降低,改善液性,保护油井免受粘度过高引起的封堵,增强油井的采收能力,节约整体经济成本,是采收稠油的常用剂种之一。
本文就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对乳化原理、主要原理成分、常用乳化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另外,还结合实际,论述稠油乳化降粘剂的施工性能及效果的测定分析,最后,对稠油乳化降粘剂的应用进行乳化剂性能和施工量进行优化,从而为控制油井粘度提供有效方法。
一种二氧化碳增效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一种二氧化碳增效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92b3f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a.png)
一种二氧化碳增效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二氧化碳增效稠油降粘剂是一种用于增加稠油流动性和降低粘度的特殊化学剂。
它主要用于增强稀油采收率和提高油井产量。
该种降粘剂的主要成分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具有增效稠油和降低粘度作用的化学物质。
这种组合可以在油藏中形成微观的泡沫结构,使原本黏稠的油变得更流动,提高了油井生产效率。
该种降粘剂的应用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适合的油井:选择需要增效稠油降粘剂的油井,通常是那些粘度较高的稠油井。
2. 准备工作:清洗油井管道,确保油井内没有杂质和堵塞物。
3. 注入降粘剂:将降粘剂注入油井孔隙中,通常通过注水井或注气井进行注入。
4. 注入二氧化碳:在降粘剂注入完成后,注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与降粘剂反应生成微泡,在油井中形成微观泡沫结构。
5. 等待和观察: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油井产量是否有所提高,以及粘度是否降低。
该种降粘剂的应用可以提高油井产量,降低粘度,增加稀油采收率。
此外,由于使用了二氧化碳,还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和利用的目的,对环境友好。
稠油降粘冷采处理剂
![稠油降粘冷采处理剂](https://img.taocdn.com/s3/m/2dc5ae00a8114431b90dd8e6.png)
HMD-11稠油降粘冷采处理剂使用说明HMD-11稠油降粘冷采处理剂是我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国内各油田稠油油品性质,结合多年的稠油现场处理经验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它以特殊枝节改性合成的特种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配合专用渗透剥离剂、润湿分散剂及其他助剂复合而成。
一、产品特点及应用范围由于产品组分的特异性,使得该产品在油田注汽、采油、注水等多个领域有其广泛且高效的应用特性。
1.产品具有耐高温特性,其中的特效表面活性剂可耐370℃高温;2.产品具有抗盐特性,在高矿化度、高电解质地层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驱油效能;3.产品具有耐低温下可使用的特性,在稍高于原油凝固点以上的温度下可保持油水良好的润湿分散,原油在水中一般以粒状分散(超稠油可用肉眼看到分散粒子);室内实验及现场试验均表明该产品可在28℃-95℃,电解质0-15万mg/L,硬度0-4万mg/L条件下应用,并且具有良好的冷采驱油性能(该性能在药剂耐受250℃高温条件后仍不会改变)。
HMD-11应用范围如下:1.可实现替代稠油电加热杆加降粘剂的开采模式,真正实现冷采;2.可应用于常规的稠油井筒降粘处理;3.可应用于稠油油藏驱油,可与水驱驱油、蒸汽驱驱油相结合使(可增加原油采出量,实现原油稳定增产);也可配置成5%的水溶液进行活性水驱驱油。
二、产品应用作用机理1.冷采机理原油机采抽提过程的负荷由油水自身重量,油水与油管壁及抽杆杆作用力及井口外输管线内原油对油管内原油反作用形成。
抽油机上行过程,抽油杆与油相对静止,油水与油管相对运动,下行过程油管内油水与油管相对静止,抽油杆与油水相对运动。
由于该产品具有的特效润湿作用,在水溶液作用下可有效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选择性接触角,从而增强了对油管壁的润湿性,使油滴变形,降低了油与油管间的吸附功,促使吸附油从油管壁脱落,然后活性水吸附于油管及抽油杆壁上,形成了一层活性水膜,从而使抽油机上行过程中,油水与油管的固相摩擦变为油与水膜间的摩擦,从而显著降低了摩擦阻力;下行过程中,同样由于活性水膜的作用,使原油与抽油杆固相摩擦转变为油与活性水膜的摩擦,同样显著降低了摩擦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条件下原油的粘度: 98.2×104mPa·S
原油粘度对解聚效果的影响 ※单56-7-11井 56- 11井
mPa·S) 2#复配解聚体系解聚效果评价(27040mPa·S)
解聚体系 处理后原油粘度,mPa·S 降粘率,%
100 处理后原油粘度 m P a . S 处理后原油粘度m 80 60 40 20 0 1 2 3 2 # 与 1 2 # 解聚剂比例 4 5
处 理 后 原 油 粘 度 , mPa.s
700
600
500
400 0 1 2 3 解聚剂浓度,% 7 # 解聚剂浓度,% 4 5 6
浓度对2#解聚剂解聚效果的影响
浓度对7#解聚剂解聚效果的影响
2#和7#解聚剂处理营47×23井的原油粘度从5280mPas降低到600mPas左右。
原油粘度对解聚效果的影响 ※营47X23井 47X23井
二:稠油分子聚集及解聚机理探讨
☆源相浓度(迁移速度与源相浓度成正比)
影响迁移速率的因素
☆温度(升高温度有利于表面活性剂阴、阳离 子进入膜相并复合成离子对,迁移速度增加)
稠油分子解聚体系渗透迁移入油相并 与油分子键合示意图
+
稠油分子解聚体系与原油分子 的氢键结合示意图
二:稠油分子聚集及解聚机理探讨
分子结构表征
单56-7-9井原油的红外光谱图
解簇剂分子的红外观谱图
分子结构表征
原油-解簇剂络合体的红外观谱图
几个主要峰的变化
稠油分子的红外光谱 N-H,O-H,C-H C=O C-N 3481-2853cm-1 1602cm 1459cm
- 1600cm 1429cm
100 处理后原油粘度mPa.S 80 60 40 20 0 1 2 3 7 # 与 1 2 # 解聚剂比例 4 5
7#复配解聚体系解聚效果评价实验效果
7# 65.0×104 33.81 7#:12# 2:1 9.64×104 90.18 7#:12# 1:1 8256 99.16 7#:12# 1:2 4628 99.53 12# 3403 99.65
稠油分子聚集机理及油层降粘 技术探索
2007年9月 年 月
提 纲
一、稠油聚集机理探讨
二、油层降粘技术的探索研究
一. 稠油簇集体的分子结构与动力学
组分与粘度之间的关系:
族组分分析统计表
井 名 粘 度 MPa.S 70200 66600 26100 9200 312000 稠 油 类 型 超稠油 超稠油 特稠油 普通稠油 超稠油 烷 烃 % 19.41 19.05 22.55 26.88 17.75 芳 烃 % 21.52 23.33 21.66 25.14 23.38 非 烃 % 30.92 30.83 24.93 30.64 38.53 沥青质 % 10.44 10.34 11.57 13.29 16.45 Mw 10595 5931 7520 11106
1--7# 2--7#:12#=2:1 3--7#:12#=1:1 4--7#:12#=1:2 5--12#
60℃条件下原油的粘度: 98.2×104mPa·S
原油粘度对解聚效果的影响 ※郑418井 418井
解聚体系 处理后原油粘度,mPa·S 降粘率,%
100 处理后原油粘度 m P a . S 80 60 40 20 0 1 2 3 2 # 与 1 2 # 解聚剂比例 4 5
2# 317.4 98.83
2#:12# 2:1 9654 64.30
2#:12# 1:1 18960 29.88
2#:12# 1:2 12580 53.48
12# 8880 67.16
1--2# 2--2#:12#=2:1 3--2#:12#=1:1 4--2#:12#=1:2 5--12#
原油粘度对解聚效果的影响 ※单56-7-11井 56- 11井
解簇剂的液晶态显微照片(×200,2%水溶液, 30 ℃)
解聚剂机理探讨
验证方法和结果: 验证方法和结果:
由于解簇剂分子本身具有荧光性质(萘,337nm),因此 可以利用荧光光谱测定解簇剂分子在溶液中的浓度。通过对不 同时间水相中解簇剂分子浓度的变化测定解簇剂分子自水相到 油相的迁移速度和趋势。到油相的迁移速度和趋势越大,说明 解簇剂分子和油相分子生成络合体的能力越强。同时还可以证 明解簇剂分子之间(F1)、油相分子之间(Fo)以及解簇剂分子 与油相分子之间(F2)作用力大小关系。
解聚体系 处理后原油粘度,mPa·S 降粘率,%
100 处理后原油粘度 m P a . S 处理后原油粘度m 80 60 40 20 0 1 2 3 7 # 与 1 2 # 解聚剂比例 4 5
mPa·S) 7#复配解聚体系解聚效果评价(27040mPa·S)
7# 1094 95.95 7#:12# 2:1 12464 53.25 7#:12# 1:1 23760 12.13 7#:12#1:2 18690 30.88 12# 8880 67.16
沥青、胶质等成分的分子结构有一个共同点:大的芳香多环位于分子中央, 沥青、胶质等成分的分子结构有一个共同点:大的芳香多环位于分子中央, 周围分布着少许多环环烷烃和支链脂肪烃,在芳香多环的周围分布着一些杂原 子(O 子(O、N、S),并且多数与芳香多环共轭。
一:稠油簇集体的分子结构与动力学
维系稠油簇集体的作用力:
稠油分子解 聚体系嵌入
稠油分子簇集体
稠油分子簇集体被解簇
二:稠油分子聚集及解聚机理探讨
形 态 描 绘 沥 青 被 解 簇 过 程 中 的
稠油分子解聚体系进入稠油 分子体系后, 原油解簇过程中的形态 分子体系后 , 稠油分子结晶体被 破坏, 破坏 , 类似于有机络合分子对无 变化 机盐晶体的破坏一样, 机盐晶体的破坏一样 , 带来的是 稠油分子更加无序的排列, 稠油分子更加无序的排列 , 分子 间的作用力被消弱。 间的作用力被消弱。
(1) )
(2) )
稠油分子解聚体系与原油 分子的缔合
原油的形态(1)与被稠油分子解 原油的形态( 聚体系缔合后原油的形态( 聚体系缔合后原油的形态(2)
二:稠油分子聚集及解聚机理探讨
解簇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自动过程
☆解簇剂分子通过油水界面由水相渗透、扩散至油相;
☆解簇剂分子利用和稠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稠油分子簇集体解簇。
解聚剂机理探讨
※实验条件:50℃、水与油(单56
-7-9井)体积比为1:1、油水界面 为78.5cm2 、原始浓度为 0.001mol/l(3%)。 ※1至8分别为处理时间0、4、8、12、 16、20、24、28h的解簇剂在水相中 的荧光光谱。 ※实验证实: ●大量解簇剂分子由水中快速通 过油水界面进入油中; 随着时间的延长光谱强度大幅度减弱 (类似荧光淬灭),从660减弱为370。 ●F2 >> Fo ,F1 ;
-1 -1 -1(变宽)
证实:解簇剂与原油产生了分子间的络合作用。
微观解聚效果评价
单56-7-9井原油
2%解簇剂处理后的单56-7-9井原油
从单56-7-9井原油与解簇剂复合前后的显微图片可以看出,两者复 合后的形态较复合前要均匀许多。表明大的稠油簇集体已经消失。
稠油分子解聚体系的评价
☆试验材料:郑418井、单56-7-9井、单56-7-11井、单56-9-21井、 试验材料: 陈373井、郑411井、郑科平1井、营47X23井、营8-43井太4-12井等10 余井的脱水原油。 ☆试验条件:油与0.5%的解聚剂水溶液的比例1:1;在60℃条件下静止处 试验条件: 理48h(无需搅拌,与乳化降粘区别之处),静止脱水后测定原油的粘度, 评价解聚效果。 乳 化 降 粘 粘 聚 降 解
二:稠油分子聚集及解聚机理探讨
稠油分子簇集机理:
对于稠油簇集体的形成 过程的研究:首先沥青分子 之间簇集成沥青聚集体,沥 青聚集体之间再由含杂原子 较多的胶质分子连接成体积 大的簇集体,然后该簇集体 进一步通过芳香多环簇集成 体积更大的稠油簇集体。
稠油分子簇集过程
二:稠油分子聚集及解聚机理探讨
现代沥青化学理论认为,沥青是由空间网络构成的骨架 结构,一些小分子与骨架发生作用,被固定在“骨架”上, 或这些小分子自身相互作用形成的分子镶嵌在网络骨架中。 沥青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较强的离子间力、电荷转移力、 π-π作用力、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等。这些作用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使沥青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不易溶解。
1--7# 2--7#:12#=2:1 3--7#:12#=1:1 4--7#:12#=1:2 5--12#
原油粘度对解聚效果的影响 ※营47X23井 47X23井
2000 1600 1200 800 400 0 0 1 2 3 解聚剂浓度,% 2 # 解聚剂浓度 ,% 4 5 6
800 处理 后 原 油粘 度 , mPa.s
60℃营47×23井原油粘度 mPa·S 解聚体系 处理后原油粘度,mPa·S 降粘率,%
100 处理后原油粘度 m P a . S 处理后原油粘度m 80 60 40 20 0 1 2 3 7 # 与 1 2 # 解聚剂比例 4 5
7#复配解聚体系解聚效果
疏 水 亲 脂 作 用
静电相互作用模型
氢键相互作用模型
ππ堆 堆 叠效应
稠油簇集源自于稠油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维系簇集体的作用力应 该为分子间的非共价键。主要包括:静电作用、氢键、疏水亲脂相互作用 等。并且稠油簇集体分子之间有较大的接触区域、多个相互作用位点。
一:稠油簇集体的分子结构与动力学
稠油分子簇集体的研究方法
二:稠油分子聚集及解聚机理探讨
稠油分子解聚体系对稠油 的解簇集需要两个动态过程。 其一:分子通过油水界面由 水相扩散入油相; 其二:进入油相的分子要与 稠油分子通过分子间力进行大 于稠油分子之间结合力的分子 间缔合。 稠油分子解聚体系在水中形成的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