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及其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无题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范文一: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无题李商隐的一些内容。

无题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名。

他的诗歌以写景、抒情、离别、怀古、爱情等为主要题材。

这篇文章将从诗歌特点、文学价值、诗句分析等方面来谈谈无题这首诗歌。

首先,无题这首诗歌的写景手法独特。

其以雨为象征,形容了春天的悲伤和孤独。

每句诗都有深刻的意象,例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这些诗句在形象描写上十分生动,读起来让人如身临其境。

其次,无题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它以一种自然、抒情、深沉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所感悟的世界。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深情,而且也能引发读者对此种情感的感悟。

无论是对爱情还是人生,都发人深省,并给人以启示。

最后,诗句分析。

无题这首诗歌处处透露出李商隐脆弱的内心世界,其充满悲怆、失落和孤独。

其中“若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这句话流露出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

因此,诗人仍然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中焦灼不安。

写作重点:第一段指出了无题这首诗的主要题材,即写景、抒情、离别,怀古、爱情。

第二段强调了无题的文学价值。

最后一段为其他重点,提到了诗句分析。

用词分析:总的来说,文章的用词准确生动,比较通俗易懂,很容易让读者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如果能在表达中加入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鲜明度,将会更好。

范文二: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

这首诗的主要题材是爱情,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于爱情的细腻和感悟。

接下来,我们将从诗歌内容、表现方式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来逐一剖析这首著名的无题诗。

无题这首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梦想。

其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句话可以说是无题这首诗歌的核心句。

这句话让人不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更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短暂和不易。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能遇到一个值得爱的人并与之相濡以沫,已经是十分不易的了。

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

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

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李商隐无题诗深情绵邈,意境朦胧,婉曲晦涩,将其感伤情调抒发得淋漓尽致而最富艺术独创。

其无题诗的感伤情调的成因、表现、独特特征,以及突出贡献,值得我们探讨。

一李商隐无题诗表现了感伤情调的倾向。

他的感伤以自我为主,又扩大到为国家、社会而感伤,形成了他作品的基调与风格,这与他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独特个性是分不开的。

从其生活经历看,李商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但从幼时起他就是一个孤儿,饱受人生困苦。

虽然经过努力得到令狐楚等人的赏识、推荐,先后考取了进士和博学宏词科,但踏上仕途,也无辜的被卷入了牛李两党之争。

因为娶王茂元的小女儿为妻,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

于是他长期受到压抑,排挤打击,加之后来王氏病故,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

这样衰败的家世、没落的时世,仕途的坎坷,妻子的早逝等使这位本具有抱负和才华的人,常以借未嫁女子的幽怨,来诉说自己理想难成的失望,用生死离别时的相思来烘托孤独寂寞的心境。

正如余恕诚先生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不幸”。

西方体验美学理论认为“一个文本是作家的一种体验,解读文本是体验作家的体验。

”于是读李商隐无题诗,会体验到“人生空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的人生哀吟,“相识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爱情感伤,更会体验到年仅四十六岁的李商隐在寂寞中郁郁而终的无奈与痛苦……从其社会背景来看,晚唐时期政治经济的衰败,危机四伏,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朋党之争变本加厉。

国运腐朽衰颓之势渐成,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普遍孳生起“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的危机感和失望颓唐的心情,愈到后来,国家在分裂的道路上越来越快,广大知识分子仕进无路,报国无门,更痛感国事日非,无力回天。

李商隐也一样,在这段时期中,他的政治理想濒于破灭,思想上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危机感和幻灭感,个人生活的不幸的感伤再加上对国家社会的感伤,形成了贯串李商隐诗歌始终的主旋律。

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毕业论文(xiexiebang推荐)[修改版]

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毕业论文(xiexiebang推荐)[修改版]

第一篇: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毕业论文(xiexiebang 推荐)【标题】???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作者】冯瑛【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悲剧【指导老师】李荣【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李商隐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百花苑中,一株馨香别具的奇葩。

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无题诗。

无题诗一名二体:一种直接以“无题”命名;一种以篇首或句中二字作为标题,题目与诗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联系。

如《锦瑟》之类,也可以看成无题诗。

两类无题诗,合起来将近二十首。

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可将其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

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如《照梁初有情》;另一种是借恋情而有所喻托,正如《楚辞》之“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如《相见时难》,诗情扑朔迷离,难以捉摸;还有一种兴寄难明,托意在有无之间,颇难指实。

如《万里风波》。

尽管内容各有区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用题目概括的情况,故统一归之为“无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以婉转含蓄的情思,优美生动的想象,富艳精工的词藻,和谐优美的声调,融会并抒发诗人在那个特定时代政治环境下丰富复杂的人生体验,有着显著的感伤化倾向,成为其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

本文则将从三个方面对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进行浅略探析。

寻访着李商隐的生命轨迹,我们不难看到,无论是作为杰出的诗人,还是作为普通的官吏,抑或是仅仅作为本体的人,他始终都困扰在感伤情境之中,难以自拔。

而他的这种感伤的心理倾向,首先来自于童年的基本心理建构,同时也来自于现实人生的投射。

“情深于言,义山所独”多情善感的个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心灵,使他对于时代、人生、个人命运包括爱情方面的悲剧都有极深的感受,但又无法摆脱,无法解脱,总在彻骨、弥漫的悲哀中咀嚼悲哀中的美,这一切构成了李商隐最有特色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感情内容,即感伤,也构成了其诗歌特有的美感和魅力。

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析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析李商隐是晚唐时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无题”诗别具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

文学史上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向来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无题”诗只是李商隐在抒发自己的政治失意,有人说“无题”诗是在单纯描写爱情,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乏偏颇之处。

我认为应该全面来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大致分为三类:(一)感慨命运坎坷、影射现实的寄托怀抱之作。

李商隐一生坎坷,他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

在他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协助母亲和弟妹们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南,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年少的李商隐备尝艰辛。

家境困厄,但李商隐没有荒废学业,16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培植奖掖。

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开成二年,837)年末,令狐楚病逝。

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

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

婚后夫妻恩爱情笃,但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其岳父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

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

李商隐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仕途坎坷,只做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秘书省正字、(今陕西周至)县尉、盐铁推官等低级官职。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

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

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李商隐从太和三年(829)受聘于当时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开始,多次进入地方官员的运作机构中担任幕僚的角色。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李商隐诗的总特点是“深情绵邈”,尤其体现在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上。

这部分诗典雅华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惊采绝艳”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乱”的地步。

无题诗之所以能“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其原因在于成功地抒写深挚的感情。

感伤情调是无题诗共同的情感基调。

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

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他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着,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

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

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

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

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着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吧。

结合作品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风格。

结合作品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风格。

结合作品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风格。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独特风格的分析:1.抒情细腻:李商隐的无题诗常常以抒情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他善于运用含蓄、细腻的语言描绘人物、景物和情感,表现出内心的愁苦、伤感和无奈。

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一种微妙的情感变化,使读者在细腻的笔触下感受到深邃的情感。

2.感受生活瞬间:无题诗中,李商隐常常捕捉和表达生活中的瞬间和细节。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人物形象还是情感体验,他都以细腻入微的文字表达出了那一瞬间的美感和情感的变化。

他擅长运用意象与比喻,以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刻表现了短暂但又印象深刻的瞬间。

3.修辞手法的运用:李商隐的无题诗常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他善于使用比喻、对偶、转喻等修辞方式,使诗作更具艺术性和意境性。

他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既有细腻的描写,也有意境的构建,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的结合:李商隐的无题诗常常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相结合,将个体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中。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和思考的深度。

这种主客融合的表达方式,使诗作既有个体情感的抒发,又将情感与自然世界相融合,产生了独特的诗意和情感的共鸣。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抒情细腻、感受生活瞬间、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的结合为特点。

他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关注,展示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使读者在情感与意境的交融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和美丽的诗意。

李商隐的无题诗对于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一大瑰宝。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品质

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品质

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品质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品质李商隐《无题》一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篇抒情诗。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对于世事的感叹,诗句中包含了深深的感情与思考,是一首充满情感品质的诗。

首先,李商隐在《无题》中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他通过几句简单明了的句子,表达了多种情感。

他先是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同时,他也表达了人们在彼此相知相思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那种痛苦与无奈的感觉。

这种情感的表达,从文字中领会起来,十分真实,可以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其次,《无题》中的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感悟。

李商隐通过这首诗表述了他对于生活、人生的感悟。

如诗中所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他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这句话表达出了一种“初见”之感,也即,人们在出生之前所看到的那个世界。

而在诗中,他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在逐渐长大成熟后所会体会到的“秋风悲画扇”之感。

这种感悟的到来,是在经历一些人生的变故之后,充满深情与感慨。

此外,《无题》中还表现出了李商隐强烈的思乡情感。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家乡、亲友们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是人类无法抵挡的,即便是异地他乡,依然会对主人产生一种深深的感情。

作为一位在异乡生活的诗人,《无题》就像他心中“思乡念亲”的愿望一样,充满了诗人对家乡、亲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在诗中表达出来,也让读者深感其真实性,让人为诗人的遭遇感到心疼与感动。

最后,《无题》中的情感品质也体现出了诗人对于自我放逐的反思。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时常表达出内心的孤独感。

但是,他在情感品质表达中,也表现出了对于自我放逐行为的反思。

这是一种深刻且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自己行为的自省。

总之,《无题》是一首充满情感品质的诗歌,它包含了多种情感,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沉感受。

诗人通过这首诗歌的表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的情感世界。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摘要: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他创造了具有深婉精丽、富于感伤情调的无题诗,其中感伤情绪是其无题诗的情感主调,本文重点探讨无题诗感伤情调的成因和感伤情调的艺术手段。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感伤情调,象征化,心象一、无题诗以感伤基调为主“无题”诗是指标题为《无题》以及以首二字为题或以篇中任意二字为题的诗歌作品。

一般认为是作者书写不愿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

由此可见,“无题”诗,“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1].对于无题诗的深层研究,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都一致认同感伤的情绪是无题诗的感情基调。

正如何焯针对《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所做的评语“义山的《无题》不过自伤不遇,无聊怨题,此篇乃直露本意”[2]就一些具体诗篇来看,都充斥着感伤心绪。

《无题》(八岁偷照镜)写下一个热爱生活、向往爱情的少女,愿望不能实现的伤感,带有自怜自赏、忧虑愈合的自喻色彩。

”《无题》(相见时难)写暮春季节与所爱女子的写暮春季节与所爱女子的伤感别离,表达了悠长而执著的苦苦思念,融入了诗人理想失落的人生感受。

李商隐“沦贱艰虞”的坎坷经历、羁旅飘泊的孤孑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丰富的辛酸素材和凄凉的人生体验,而无题诗宣泄的主导情感,正如余恕诚先生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3]以上所说可以看出感伤情绪是李商隐无题诗共同的情感基调,无论诗人描写的任何指向,感伤情调都是无题诗的主要特点.二、感伤情调形成的原因构成李商隐无题诗感伤情调的因素有多方面。

(一)个人身世的坎坷李商隐的父亲李嗣同一生奔波于幕府之间,郁郁不得志。

在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去世,“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4]。

作为长子,他小小年纪便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既为人抄书,又贩卖舂米,打短工干零活,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养成内向伤感的性格。

(二)政治生活的不幸李商隐企图由科举进身以振兴家道,在十六岁以后就开始应举,他得到了当时朝廷元老和骈文名家令狐楚的赏识,然而初次应试,李商隐落第了,这时候他遇见了华州刺史崔戎,被招聘为幕僚,可惜赴任不到几个月,崔戎便病故了。

无题李商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无题李商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无题李商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 李商隐的诗《无题》是一首表达什么情感的诗这首《无题》描写了爱情的珍贵难得和对爱情的贤贞不渝,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文人对爱情生活的挚着追求和特有的恋爱心态,可看作一首爱情诗,并无更深政治寓意。

此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

首联写见难别难,颔联写爱情之生死不渝,颈联拟想别后对方的生活,尾联表达了无望中的希望,层次清晰,拟想合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情人们的离别相思之苦和缠绵灼热之情。

此诗语言精美,丰富多彩,“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象征,“春蚕”二句的比喻,使诗歌在表达感情方面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深含。

深情绵邈,典丽精工,是此诗的风格特色,也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风格特色。

2. 李商隐的无题表达情感第一句是昨夜星辰昨夜梦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

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

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

“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

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

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

李商隐的无题诗看作者悲剧性情感

李商隐的无题诗看作者悲剧性情感

李商隐的无题诗看作者悲剧性情感唐代诗人李商隐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在李商隐的众多诗歌中,最能代表李商隐创作个性的是大量“无题”诗的创作。

在这些诗歌中,李商隐用隐晦含蓄的语言、迷茫朦胧的意境再现了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际,悲剧性情感充斥其中。

下面主要就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进行分析,体验蕴含于其中的悲剧性情感。

从内容上看,李商隐的无题诗意境朦胧、婉曲晦涩,李商隐自己也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梁启超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曾谈到自己读无题诗的感受:我理不会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也就是说无题诗语言隐晦朦胧,不像其他诗歌条例清晰、字句分明。

确实,李商隐写得就是一种情绪,一种因历经坎坷而不平的情绪,是诗人心灵世界的艺术性外化。

李商隐“沦贱艰虞多”的坎坷经历,羁旅漂泊的孤孑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大量的辛酸素材。

要绝对分清李商隐的无题诗究竟表现了什么内容比较困难,因为他的无题诗内容上呈现出一种丰富性――不管是抒写“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离愁,还是描写“中心最不平”的愤慨;不管是抒写“归来辗转到五更”的惆怅,还是描写“锦瑟无端五十弦”的迷惘,都往往表现为政治、爱情、人生的悲剧性情感的结合体。

诸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首爱情诗。

李商隐是个感情细腻的人,在宦游生涯中,经历了一些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如早年恋爱的失败,中年爱妻的亡故。

这首诗曲折地展现了自己因爱情失意而引发的感伤、幽怨等悲剧性的.情感内容。

暮秋时节有情人痛苦离别,而“东风无力百花残”衬托了离别之时的无奈,离别之后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更添离愁别恨。

“到死、成灰、丝尽、泪干”,充满了悲剧情调,甚至带有悲观绝望的色彩;然而,正是在这种仿佛是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漏出感情的坚韧执著,既痛苦又缠绵,这一切让这首爱情诗融入了诗人对人生深刻的感悟。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及其形成原因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及其形成原因

趣 的 相 互 融 入 又 加 深 了 他 无 题 诗 的 朦 胧 美 和 悲 剧 美 。诸 如 黑 夜 、
李商隐自小几经离丧, 饱受人生困苦, 深感世态炎凉, 情感细 孤月、哀筝、细雨、弱风等大量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与佛道的“有求
腻脆弱。在他 10 岁前后, 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 他和母亲、弟 皆苦, 无常幻灭, 离情去欲”的精神融合演绎着诗人无尽的哀叹,
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句是此诗精华, 艳绝千古, 传诵不衰。情 的时间来细细品味思考人生。”
人间心有灵犀相通之说, 由来已久, 而李商隐一语道破之。人生中
如《锦瑟》一诗, 感叹年华逝岁。全诗笼罩着一层浓重的பைடு நூலகம்怨
能有一意相通的红颜知己, 该是何等慰藉和欣喜! 无怪乎有人宁 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诗人悲剧心理: 既不满环境的压
李商隐无题诗的人生主题也颇使人感慨。刘学锴先生在分
个 感 情 细 腻 细 微 的 领 域 , 这 些 诗 深 情 绵 邈 , 意 境 朦 胧 , 书 写 着 希 析无题诗时说:“尽管诗人主观未必有意识地另有寓托, 但郁积
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
于胸的涵容深广的普泛性人生体验, 却使他书写爱情体验时也
快。”李商隐的无题诗从审美角度看, 它写的是内心情绪体验: 或 “ 虚 负 凌 云 万 丈 才 , 一 生 襟 抱 未 曾 开 ”的 李 商 隐 只 能 用 隐 曲 晦 涩
忧叹离怀, 或哀婉缠绵, 或执著清醒, 或迷惘暗淡。确实, 心灵细 的语言来表达对政治的感慨。
腻的诗人将其感伤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是他所创造的“无题诗”。不仅音调谐美, 含蓄隐涩, 而且富于象征 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 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

无题古诗李商隐表达什么感情特点

无题古诗李商隐表达什么感情特点

无题古诗李商隐表达什么感情特点
李商隐的《无题》表达了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

《无题》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思想感情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李商隐人物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晚唐时期诗人。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

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剧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

李商隐的无题诗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

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如《照梁初有情》;另一种是借恋情而有所喻托,如《相见时难》,诗情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尽管内容各有区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用题目概括的情况,故统一归之为“无题”。

一、无题诗的情感主调——悲情伤感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

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李商隐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

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春草”为题材,描绘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崇尚、渺落沮丧而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整体表现出来了各种繁杂思想情绪。

李商隐对所爱女冠因人仙隔绝致成两难境悲剧的诚挚洞悉,使其诗伤感的总基调中又存有微小的情感差异:存有等候的伤感“去就是空言回去绝踪,月横楼上五更钟”,存有期望的幻灭“曾就是孤独金烬暗,割断并无消息石榴白”,存有两情隔绝的春草之痛“刘郎已怨蓬山离,更个蓬山一万轻”,存有以死去相许永志容易泯的悲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存有隔绝重深而怨己之无力“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诗的伤感之情正是这种人仙(道)嗟乎情结的充分反映,其伤感美也就是现实法则导致的诗人与女冠之间的两难处境的情感升华。

二、无题诗的佛道意趣——缥缈之美李商隐的无题诗擅于摄取仙道形象,通过抒情主体的意化和情化,就并使他的无题诗的意境蕴蓄着一层佛道的情韵。

这种情韵加之李商隐不好以媚语写下悲情,便形成了一种以艳丽、含蓄为特征的深情飘渺、沉博鲜艳的深邃风格。

李商隐《无题》诗研究

李商隐《无题》诗研究

李商隐《无题》诗研究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以下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一、情感表达李商隐的《无题》诗表现的是主观世界,重现一时的情绪。

诗人同自己谈话,从自身经历和感受出发,展现情感的变化和内心的矛盾。

这些诗歌没有明确的主题,但它们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孤独和死亡的感受。

二、表现手法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含义模糊而深沉。

同时,他还常常使用“典故”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意义。

三、艺术风格李商隐的《无题》诗充满了感性和理性交织的矛盾,这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深沉的情感力量,又具有深刻的思考和哲理。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生动,形象鲜明而富有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文化背景李商隐的《无题》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在唐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感到迷茫和无奈。

李商隐的《无题》诗正是这种时代的反映,他的诗歌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普遍思考和困惑。

五、影响和评价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对于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被后来的诗人广泛借鉴和模仿。

他的诗歌也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他们称赞他的诗歌情感深沉、思想深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六、个人特色李商隐的《无题》诗还表现了他的个人特色。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他的诗歌还表现了他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他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七、结论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一组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诗歌,它们在表现手法、情感表达、文化背景和个人特色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第一篇: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

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

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

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下面这首《无题》,大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令人耳乱”的地步。无题诗之所以能“味无穷而炙愈多, 钻弥坚而 无 聊 缠 绵 岩 往 之 致 … … 吾 故 曰 : 义 山 之 诗 , 乃 风 人 之 绪 音 , 屈 宋
酌不竭”, 其原因在于成功地抒写了深挚的感情与佛道意趣。感 之 遗 响 , 盖 得 子 美 之 深 而 变 出 之 者 也 。 ”就 是 说 , 李 商 隐 无 题 诗
李商隐无题诗的爱情主题让人回味。唐代诗坛上以爱情入 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第二首也是情诗, 但比较隐晦、深沉
诗的诗人比较多, 诸如元稹等写了很多浓艳甚至轻佻的艳情诗, 而痛苦, 结尾二句为千古佳句, 引人共鸣。虽然这两首都是情诗,
但以无题诗为中心的爱情诗, 李商隐可谓独领风骚, 而且真正把 但“ 刘 郎 已 恨 蓬 山 远 , 更 隔 蓬 山 一 万 重 ”就 是 以 刘 郎 遇 仙 女 的 典
调抒发得淋漓尽致而最富艺术独创性。
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则必然使他的诗歌形成了凄艳哀婉的美。
清 代 刘 熙 载 在《艺 概》中 用“ 李 樊 南 深 情 绵 邈 ”之 句 概 括 李 商
李商隐无题诗的政治主题耐人琢磨。冯浩认为, 在李商隐的
隐深细婉曲的诗风, 是极有见地的。而义山诗中最能代表其纤巧 无题诗中“实有寄托者多, 直作宴请少”。朱鹤龄在《李文诗集注
珠只有在明月之夜, 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 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 生命体验成为文学文本的基础而决定了文学文本的存在气质,
日暖之时, 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 人当如是。“沧海月 以此基础而建立起的话语世界呈现出只属于这种而非那种的独
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 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 特个性。“体验流不断生成新的话语流 , 话语流是对体验流的一
感 伤 , 形 成 了 他 作 品 的 基 调 与 风 格 , 这 与 他 的 生 活 经 历 、社 会 背 伤中感受到他独特的个性魅力。无法忽视源于对自己人生体验
景 、独 特 个 性 是 分 不 开 的 。
的深刻理解, 诗人便在佛道中追求慰藉, 于是感伤情调与佛道意
1.就 生 活 经 历 而 言 。
快。”李商隐的无题诗从审美角度看, 它写的是内心情绪体验: 或 “ 虚 负 凌 云 万 丈 才 , 一 生 襟 抱 未 曾 开 ”的 李 商 隐 只 能 用 隐 曲 晦 涩
忧叹离怀, 或哀婉缠绵, 或执著清醒, 或迷惘暗淡。确实, 心灵细 的语言来表达对政治的感慨。
腻的诗人将其感伤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 商 隐 有 政 治 抱 负 , 但 如 王 蒙 在《双 飞 翼》中 讲 ,“ 李 商 隐 在
题诗的感受:“我理会不着, 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 我连文义也 政治上是失败的, 甚至连失败都谈不到, 因为他根本没有得到过
解释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 读起来令我精神得到一种新鲜的愉 一次施展抱负, 哪怕是痛快淋漓地陈述一次政治主张的机会”。
如他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 , 从头至尾都融铸着 不由自主地触类旁通, 将广泛的人生体验渗透融合在上述诗句
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著的感情, 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 中 。 ” 而 且 又 说 :“ 李 商 隐 无 疑 是 一 个 最 易 产 生 人 生 感 慨 的 诗
的反映, 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 人……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悲剧氛围中 , 这种‘沦贱艰
爱佳人不爱江山, 虽有胸无大志之嫌, 却有情中圣哲之誉。
抑, 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 既有所追求向往, 凄艳间隔的美才使他 迷惘。“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
的爱情诗的风格别具一格, 与众不同。而他对于诗歌的贡献, 特别 一 弦 一 柱 , 就 仿 佛 看 到 自 己 曾 经 有 过 的 灿 烂 岁 月 、花 样 年 华 , 这
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 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 虞多’的身世境遇, 再加上锐敏而纤细, 内向而缠绵的, 多愁而善
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 连 感的性格气质, 使他对人生悲剧有极为丰富深刻细腻的感受。而
绵往复, 细微精深, 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身无彩凤双 他 屡 寄 戎 幕 , 远 离 家 世 , 在 独 居 异 乡 的 漫 漫 长 夜 中 , 又 正 有 充 裕
伤情调是无题诗共同的情感基调, 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皆托于不忘君之义, 而深惜才之不遇也”。诗人是“显言不可而
曲言之, 庄语不可而漫语之”。正如李商隐自己说“为芳草以怨王
一、感伤情调的内容表现
孙, 借美人义喻君子”。确实,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一部分带有政
治寄托。
梁 启 超 在《中 国 韵 文 内 所 表 现 的 情 感》一 文 中 谈 到 李 商 隐 无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重境界去赏析再恰当不过了。并 “五十弦”呢? 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 诗人以“锦瑟”
- 216-
· · 2008·4
CANGSANG
文学艺术
喻美好的“华年”, 以“思”引发“无端”之问, 一上来就开门见山, 点 艺术风格时说:“晚唐之诗, 秋花也。江上芙蓉, 篱边之丛菊, 可不
李商隐无题诗的人生主题也颇使人感慨。刘学锴先生在分
个 感 情 细 腻 细 微 的 领 域 , 这 些 诗 深 情 绵 邈 , 意 境 朦 胧 , 书 写 着 希 析无题诗时说:“尽管诗人主观未必有意识地另有寓托, 但郁积
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
于胸的涵容深广的普泛性人生体验, 却使他书写爱情体验时也
蝶翅, 己蝶难辨; 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风流故事,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可以为之一洒
不停的杜鹃鸟, 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 同情之泪, 也可以对之揶揄嘲讽。李商隐在《马嵬》中对此的批判
明, 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 是盼望 是大胆的, 他的爱情观是严肃的, 这种严肃的爱情观从某个角度
凄美风格的是其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这部分诗典雅华 序》谈无题诗时说:“男女之情, 通于君臣朋友……古人之不得志
丽 、音 韵 和 谐 、感 伤 凝 重 ,“ 惊 采 绝 艳 ”到 了“ 五 色 令 人 目 迷 、五 音 于 君 臣 朋 友 者 , 往 往 寄 遥 情 于 婉 娈 , 结 深 怨 于 蹇 修 , 以 序 其 忠 愤
界中两者的关系便更加明显地突显出来。
二、李商隐无题诗感伤情调的形成原因
正 如 王 蒙 在《双 飞 翼》中 所 言 , 李 商 隐 是“ 先 期 愁 人 ”, 有“ 先 期 悲 叹 ”的“ 夭 折 意 识 ”, 读 者 能 从“ 庾 信 生 多 情 , 杨 朱 死 有 情 ”中
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以自我为主, 又扩大到为国家、社会而 感到他的多感、多情, 又能从期望与失望、执著与缠绵, 忧郁与感
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句是此诗精华, 艳绝千古, 传诵不衰。情 的时间来细细品味思考人生。”
人间心有灵犀相通之说, 由来已久, 而李商隐一语道破之。人生中
如《锦瑟》一诗, 感叹年华逝岁。全诗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怨
能有一意相通的红颜知己, 该是何等慰藉和欣喜! 无怪乎有人宁 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诗人悲剧心理: 既不满环境的压
文学艺术
CANGSANG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及其形成原因
安萍
摘 要 李商隐是晚唐诗歌史上最富艺术独创性的大诗人, 他的无题诗堪称一簇奇葩。“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 重要的情感特征, 正是这种感伤情调使他的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关键词 李商隐 无题诗 感伤情调
李商隐无题诗深情绵邈, 意境朦胧, 婉曲晦涩, 将其感伤情 且, 李商隐很擅长于引经据典, 尤其在他的爱情诗中尤为明显,
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 使旧 使他用感伤的笔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 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
3.就 独 特 个 性 而 言 。
向前搏击奋斗“。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
“ 作 家 的 创 作 活 动 离 不 开 自 我 体 验 ”, 并 且 这 种 生 活 积 累 和
趣 的 相 互 融 入 又 加 深 了 他 无 题 诗 的 朦 胧 美 和 悲 剧 美 。诸 如 黑 夜 、
李商隐自小几经离丧, 饱受人生困苦, 深感世态炎凉, 情感细 孤月、哀筝、细雨、弱风等大量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与佛道的“有求
腻脆弱。在他 10 岁前后, 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 他和母亲、弟 皆苦, 无常幻灭, 离情去欲”的精神融合演绎着诗人无尽的哀叹,
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 生活贫困, 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他是长 向读者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
子, 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 他在文章中提
凡此种种, 李商隐的无题诗, 多抒发爱情的不幸, 表现爱情
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 即为别人抄书挣钱, 贴补家用。 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 期待与失望, 执著与缠绵, 苦闷与悲愤, 处
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 付出巨大的努力, 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区别于任何一个与之并列的晚唐绮艳作家。正是这样的存在的
理想, 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 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 强迫性也同时促使了这种自我体验的无意识性。生活在特定环
而过; 面对现实: 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 境中的李商隐, 由于独特的生存处境的框架和独特的生命经历
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 为美乎? ”可见一斑。
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 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
唐代社会较为开放, 使得唐代诗人较为率真, 唐代几乎无文
大志向的庄子, 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以至于梦生 字狱, 文禁不严, 文人思想自由, 从而导致文人精神境界的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