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理论
邻里实际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地方的改良社会,其结构是建筑自 发的邻里组织基础之上的,其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表达当地人们的情感, 以维护他们的利益。
由于现如今信息、经济等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各地区人口类型的差 异,人们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的社区之中。邻里这种基础关系和形式 逐渐淡薄,以一些更高效率的组织与形式所替代。
01 人口
02 邻里关系
03 职业
社会发展过程
帕克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社会发展分为:
帕克等认为,城市是一种 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 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如同生 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 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 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学
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 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 式。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 不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它是一种心 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 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 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的增加。
城市社会学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经 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 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 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城市社会学
(三)城市性状态(Urbanism)
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 1938 年在 《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来的。概 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为:
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
帕克城市社会学理论汇总
(一)帕克
R· E· 帕 克 (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 ) 生 于 宾 夕 法 尼 亚州。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 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 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从事对城 市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 了参与观察法,是一位经验社会 学学派的领袖。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
1 2 3
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 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 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
4
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
5 式; 6
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
的差异,居民容忍意识较强。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
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 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 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乡 村居民高; (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烈。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标题
01 人口
02 邻里关系
03 职业
社会发展过程
帕克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社会发展分为:
帕克等认为,城市是一种生 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 过程是竞争和共生。如同生物 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 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
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 四周影响及扩展。 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 个过程。 。 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 征的出现。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认为课程中心
城市社会学
五、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工业化以前城市规划的不同,典型地反映在古 罗马和古希腊的城市风格差异上。文艺复兴时 代的城市规划堪与古代城市文明媲美,建筑设 计充满智慧和想象力,典型的例子如18世纪法 国巴黎雄伟的皇宫建筑是巴罗克时代的典范。 19世纪欧洲城市规划表现成两种主要倾向:一 是继承巴罗克时代的城市规划传统;一是工业 无政府主义,城市建筑完全取决于私人的随心 所欲,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城市社会学
F.tonnies
费迪南德.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 上,他最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围绕 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建立了自己的社会 学体系。腾尼斯以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 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同 时还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即本质意志、 选择意志与社区、社会分别相对应。
其代表著作有《社区与社会》等。
(1855—1936)
城市社会学
从生态学角度,芝加哥学派将社区分为四类: 第一类基本服务社区,诸如农业乡镇等; 第二类社区指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履行次要功 能的社区,诸如商业社区等; 第三类社区是工业乡镇;第四类社区是指那些缺 乏自身明确经济基础的社区,它在经济上依赖 其他地区,并且在商品的生产与分配中不负担 任何功能,如娱乐旅游地点,政治教育中心等。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 征是: (1)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 (2)那些人口生活在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 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 集中的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 率的增加。
城市社会学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 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 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 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 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都市研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人物简介
城市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
• 帕克的城市社会学方法论成为都市研究的重要基石 • 对后来的都市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示
• 帕克的城市社会学方法论对当代都市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作用 • 为都市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城市生态学理论
• 帕克提出城市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理论 • 研究城市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城市社会问题研究
• 芝加哥学派关注城市社会问题 • 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芝加哥学派与其他都市研究学派的比较
与欧洲都市研究学派的比较
• 芝加哥学派注重实证研究 • 欧洲都市研究学派注重理论探讨
与其他美国都市研究学派的比较
• 芝加哥是当时美国第三大城市 • 芝加哥城市社会问题尤为突出
芝加哥学派的产生 03
• 1915年,芝加哥大学成立社会学系 • 1920年代,芝加哥学派逐渐形成 • 代表人物包括帕克、伯吉斯、莫尔等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和贡献
城市社会学方法论
• 芝加哥学派倡导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 注重实地考察和定量分析
帕克对于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思路
城市社会问题研究
• 芝加哥学派关注城市社会问题 • 帕克对城市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思路
• 帕克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帕克的城市社会学方法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方法论
• 芝加哥学派倡导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 帕克注重实地考察和定量分析
帕克的研究课题及其成果概述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文化生态学
与新正统生态学有所区别,社会文化生态 学不同意古典人类生态学认为的经济因素 是决定人类居住行为的主要变量,而是认 为,文化在决定人类居住行为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一)费雷对波士顿土地利用的分析
沃尔特· 费雷毕业于哈佛大学社会学系, 1945年,他发表了《作为生态学变量的情 感和象征》,此文是他博士论文的核心内 容。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第二节 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与重建
第一节 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一、帕克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帕克被人们誉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加哥学派的旗手或开山 祖师,因为正是他的研究工作,才使芝加 哥大学社会学系获得了芝加哥学派的美称。 他同时也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
二、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按照伯吉斯的观点,城市最终会形成以中 心区高度聚集的形式,该中心成为城市的 控制中心,也是地价最高的地方,围绕中 心区会形成数个同心圆。这就是著名的 “同心圆假说”,以当时的芝加哥市为模 本,他第一个应用人类生态学理论构建了 城市生态地图。
7
三、麦肯齐的城市生态过程研究
麦肯齐是帕克与伯吉斯的学生,始终致力 于将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应用于城市区域的 研究。他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产生新的社 会组织形式的交通工具和沟通技术进步的 结果。
11
(二)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中心模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的城市空间 结构已经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即向中心 集中化的趋势逐步被相反的趋势——分散 化取代。哈里斯(Chauncy Harris)和厄尔 曼(Edward Ullman)注意到这种新的现 象,1945年,他们在《城市的本质》一文 中提出了“多中心模式”。
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
价值取向学派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 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主张应以社 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 据。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 别。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 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
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 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 益,并有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 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 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 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 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
城市社会学
费迪南德.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 上,他最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围绕 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建立了自己的社会 学体系。腾尼斯以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 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同 时还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即本质意志、 选择意志与社区、社会分别相对应。 其代表著作有《社区与社会》等。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 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满足大 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化的进程 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社会分工又取 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学派将城市社会 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四个基本因素作为 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 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 果。
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1910年7月4日默顿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平民家庭。 1931年获坦普尔(Temple)大学学士学位,尔后进入享誉世界的哈 佛大学,师从著名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和科学史家 G.A.L.萨尔顿。 1936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3年。 1939年至1941年间在图兰恩(Tulane)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 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 1941年默顿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度过了他此后全部的社会 学生涯 197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并荣膺特殊服务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 2003年2月23日默顿在纽约逝世,享年92岁
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腾飞, 一方面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另一方 面,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有可能进入更深的层面 和更广阔的范围。
第一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1、结构功能主义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 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 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 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帕克主要著作有:
《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 著,1921)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The I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1922) 《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 (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 1925) 《人种与文化》(1950) 《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 (1952)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人类生态学派 马克思主义学派 韦伯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 世界体系理论
一、人类生态学派
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借用 生态学科的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 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所形成的一个理论学派。 在当时这些社会学家看来,人类社会与动植 物世界有着许多相类似之处,因此,可以发 展形成社会学领域的人类生态学理论。在结 构功能主义学派异军突起之前,人类生态学 理论支配了美国社会学界。
城市社会理论流派发展探析
城市社会理论流派发展探析1. 引言城市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对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的理论流派进行探析,以期加深对城市社会学的理解。
2. 历史发展城市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相对较新,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魏伯提出了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20世纪60年代,城市社会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涌现出一系列理论流派。
3. 理论流派3.1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最早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该学派主要研究城市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强调社会空间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代表人物包括帕克等学者。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为主,注重实证研究,对城市发展和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2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城市社会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
该流派强调社会结构对于城市功能的影响,并将城市视为一个功能互补的系统。
代表人物包括杰出的社会学家托恩斯蒂和帕尔森斯。
结构-功能主义的贡献在于对城市社会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城市社会的内在规律。
3.3 新城市社会学新城市社会学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流派。
这一流派关注城市中的社会差异和社会冲突,并试图解释城市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代表人物包括哈维、卡斯特尔等学者。
新城市社会学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阶级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框架,为研究当代城市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4. 总结城市社会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分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注重实证研究,结构-功能主义关注城市结构和功能,新城市社会学强调社会差异和冲突。
这些理论流派共同构建了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为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帕克城市社会学理论资料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 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社会学
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
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其实是由当地的物质、地理与自 然环境的各项优劣条件决定的,包括交通设施。在自然环 境的基础上,人口的增加,商业,经济支柱等事物开始发 挥它的作用。市中心依靠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一个城 市中最繁华,地价也是最贵的地区,就出现之前提到的人 口流动。贫穷的人开始向地价便宜,生活条件底的城市边 缘地带。就形成了所谓的“贫民窟”。因此城市的每个地 区实际上都被赋予了当地居民的品格和特点,有着属于该 区特有的文化,独特的氛围。
人口集中的过程,其 中城市(镇)人口占 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城市社会学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经济 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 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帕克城市社会学的核心思想
城市看成是一个生物来进行研究。用人类生态 学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是研究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人与自 然协调发展的科学;人类在其对环境的选择力, 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 上的联系的科学。
种族
城市
帕克城市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
end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关于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Park,Robert Ezra (1864~1944)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864年2月1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个商人家庭。
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随后投身新闻界,热衷于城市社会问题和贫民阶层的调查报道。
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师从W.詹姆斯、J.罗伊斯、G.齐美尔等。
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
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
他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
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
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开放、进步,黑人不满意、不顺从传统的不平等秩序。
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
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
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
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
美国社会学家。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之一。
早年就学于密歇根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
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简答题一、芝加哥学派的概念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芝加哥学派应运而生。
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有:帕克:人类生态学、伯吉斯: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费瑞、邓肯:“生态复合模型”理论即人口、组织、经济、技术。
芝加哥学派受到生态学的影响,开创人类生态学,他们认为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竞争争夺城市总的有利资源,这样一来强者占据了城市的有利空间,而弱者则处于不利地位,形成现代城市的区域功能分化。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就是这种观点的产物,后期经过修改,形成霍伊特的“扇形理论”和哈里斯的“多中心理论”。
沃思总结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它们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变成次级关系,人际关系更加疏远,人与人交往中的感情成分更少,更加计算功利的考虑。
社会控制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正式,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重要变化——更加孤独、无助并有深刻的受挫感。
二战后,费瑞认为在城市空间的维度中,不能只考虑经济造成的分化和扩展,还要考虑到文化的因素,但是他忽视了政治和政府的作用,认为是经济自发起的作用,其实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商起的作用最大,政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邓肯认为城市本身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他把城市放到生态环境中进行思考,其研究视野比原来生态学的视野要开阔得多。
二、新城市社会学新城市社会学主要有三大理论流派,即以卡斯特为代表人物的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以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以帕尔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侧重于从经济因素解释城市现象。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揭示了城市社会系统的一些重要特征,对重塑城市社会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丰富了城市社会学理论。
但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同,原因在于这些理论过于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忽略甚至无视其他因素对城市变迁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认为-课程中心知识讲稿
王玲玲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不 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它是一种心理 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 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 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 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 何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 需要。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 来满足大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 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 社会分工又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 学派将城市社会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 四个基本因素作为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
城市社会学
第二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一、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
(1)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城市School)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 的影响,探讨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 市社会转变的城市模式。他们认为:城市主要特 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 规范秩序的解体。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农村人口 的较少流动性等使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主要研究农村生活方式如何为城市生活方式 所替代。
城市社会学
霍华德,E. (Ebenezer Howard , 1850—1928)
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1850年 1 月29日生于伦敦,1928年5月1日卒于韦 林。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 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 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 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 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 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 田园城市》。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芝加哥大学可称为美国社会学的发祥地。
1892年,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在这里建立。
其后,大批社会学学者逐渐汇聚过来,并形成了以罗伯特·帕克教授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群体,这就是今天所谓的芝加哥学派。
该学派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统计学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对城市社会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兴盛适逢美国城市的大发展时期。
1840年,芝加哥还是个仅有4000多人的小镇;1890年,它的人口达到100多万;1930年则超过了300万〔1〕。
城市人口的剧增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并带来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
在帕克等人的大力推动下,芝加哥学派对城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城市社会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
关于城市结构的研究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着眼点首先是城市结构,关心的是土地利用模式和人口与机构在城市社区里的分布状况。
具体来说是下面这些问题:如城市化、郊区化的原因和后果;不同人群住在城市的什么地方;为什么有些群体处于居住隔离状态;社区是如何移民、增长和衰落的。
城市结构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在芝加哥学派那里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帕克教授认为人类生态学是考察城市结构最合适的角度。
帕克说,“城市社区里存在一些因素,它们导致一种有序的、典型的人口和机构组合方式。
分离这些因素并进而描述由于这些因素的合力而造成的人口、机构群集方式的科学,就是人类生态学。
它不同于植物和动物生态学”〔2〕。
生态学最初是生物学的术语,主要研究动植物间的环境及其与空间的联系,研究这些联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19、20世纪之交,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理论风行美国学术界,帕克也深受影响。
他认为生态学规则十分契合城市结构发展、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于是第一个将人类生态学引入城市社会研究。
当然,他首先确定了人不同于动植物的前提。
人类是有文化的,人类对城市土地空间的竞争不可能像动植物那样漫无限制,而受着习俗、法律的制约;通过象征性的交换、协商、理解和谦让,最后达到相互适应而不是相互毁灭。
芝加哥学派之帕克
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
帕克提出了“同心圆说”。将一个现代都市划分为中心商业区、过 渡区、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和郊区或往返带。 这本著作连同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献,确立了城市社会学的最初地位。
社区是一些或多或少依附其居住地区的人口,这些人口 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群体关系中个体相互独立又相互 依存的关系)。
人们为了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而竞争合作。通过竞争, 社区能调解自身成员的数量和质量,以同相互竞争的集 团保持均势,对于社区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利的。
帕克是把社区看做相互竞争而又相互联系的各部分构成 的一个系统,其各个组织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求平衡的 自由趋向。
1子9确3到2北年定京,社的即天在会桥帕学去克参从的观芝加‘意哥下义社层会社—学会—系’退”对休,社的他前希会一望学年学,生的还能带够影着从响费人孝们通的实“际这生批活小中伙
学习社会学.
帕 的在社克第19,一2会1是批-学将学1社者9与3会。1的社学1与会0年社工间会,心作帕理的克学指性从导“别的扶博区手士椅分研”—究中生解—进放对行出了来社城,会市赋问工予题其作的现研的实究品影格响
移民社区保持和培养移民们的身份,以便在他们的 旧身份和新身份之间建立联系。
少数族群的个性特征是有利于同化的。即强大的 文化认同实际上加速了少数族群融入主流社会。
移民社区组织缓解了新世界对旧世界“习惯”的冲 击,为移民在城市困难环境中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 行为方式提供了集体支持。移民社区组织“像一个 调节机制一样必要”。移民通过参与移民社区组织 也得到了承认和自尊,从而有利于他们参与美国生 活,最终同化于美国社会。
park的城市社区结构理论
park的城市社区结构理论
park着眼于把社区作为一种空间现象或区域单位来研究。
一般认为芝加哥学派是区位理论的创始者。
学派的区位理论是通过研究都市社区而形成的,它是区位理论的主流。
但社区区位理论还来源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
在国外学派形成人文区位理论之前,农村社会学家C.J.加尔平于XX至XX年在XX州从事社区研究。
他发现农村社会组织中的商业功能是形成农村社区的主要因素,因而提出了以农村交易地带范围作为划定某一农村社区界限的理论。
他认为,构成一个农村社区的要素是交易中心及其周围区域。
村民和周围的农民有着共同的机构并过着共同的生活,两个社区之间的界限以人们与不同交易中心的机构来往来划分,而社区的界限则不一定与政府单位管辖的疆界相重合。
后来,其他社会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服务区域范围来划定农村社区界限的理论。
由国外学派创立的区位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古典理论、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新正统理论,以及社会地区分析论等。
从伯吉斯和帕克的视角分析当时的城市特征
公共管理学院文献综述题目从帕克和伯吉斯的视角分析当时的城市特征专业城市管理班级131班作者于晓静完成日期2016.05.16指导教师林明鲜从帕克和伯吉斯的视角分析当时的城市特征摘要在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历史中,芝加哥学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们特别重视城市问题研究,罗伯特·帕克可以说是整个芝加哥城市社会学的旗手。
随后芝加哥学派创立了人类生态学,以帕克和伯吉斯为主要代表,在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家看来,城市并不是随意发展起来的,城市生活的发展与演变趋势同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是类似的。
城市就如同一个有机体,城市的一系列变化及特征成为帕克、伯吉斯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当时的社会时代,帕克、伯吉斯对城市的变迁及特征做出了深入研究。
一、关于城市的基本概念城市(City)又称都市,是城市社会学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难下定义的概念之一。
据考证,最早的代表城市的象形文字是一个被圈包围起来的十字,圈代表围墙或壕沟;十字代表道路上将人们、商品和思想整合在一起。
[1]美国人口普查局为统计方便,把常住居民不少于50,000人的地区成为一个“城市”。
[2]在巴西,城市的概念与居民多少无关,所谓城市就是指首都或首府。
[3]联合国为了进行国际性的对比调查,则建议所有国家的人口普查和官方统计,把集中居住人口达100,000人以上的地方称为城市。
[4]《中外城市知识辞典》把城市界定为“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
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集中的社会物质系统”。
[5]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若别克在中把城市界定为“有相当大的面积和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一个地域共同体,其中住有各种非农业的专门人员,包括专家”。
[6]美国的《现代社会学词典》对城市的解释是“人口密集,居住在一个比较小的地区,从事非农业职业的人们。
一个城市人口的活动是专业化的,而且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并有一个正式的政治体系所管制。
”[7]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曾经指出的:“城市现象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1]R.E.Pahl(ed.),Readings in Urban Sociology,Pergamon Press,1968,op.cit.,P3.[2]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Third Edition,1996,By Simon & Schuster,Inc.P1467.[3]《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7月,第27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k,Robert Ezra (1864~1944)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864年2月1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个商人家庭。
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随后投身新闻界,热衷于城市社会问题和贫民阶层的调查报道。
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师从W.詹姆斯、J.罗伊斯、G.齐美尔等。
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
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
他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
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
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开放、进步,黑人不满意、不顺从传统的不平等秩序。
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
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
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
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
美国社会学家。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之一。
早年就学于密歇根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
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
他主要研究种族和城市问题,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
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
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3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
从城市的人口、邻里关系、职业3个方面着手研究。
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
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E.W.伯吉斯、L.沃克等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
著有《社会学导论》(合著)、《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合著)、《人种与文化》、《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
R.E.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征是:①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②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上;③这里的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帕克关于社区本质特征的观点,对社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与社会分析芝加哥学派在二十世纪初兴起,主要由芝加哥大学的R·E·帕克(Robert Ezra Park)、E·伯吉斯(Ernest Burgess)及其它城市社会学家所建立。
二十年代帕克和伯吉斯指出五种经常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同心圆区域,当中包括被视为最易爆发危机或分崩离析的“转变中区域”。
在四十年代,亨利·麦凯(Henry McKay)和Clifford R. Shaw 聚焦于少年越轨行为(Juvenile Delinqency),发现他们都集中到“转变中区域”。
芝加哥学派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研究城市,并认为大部份的贫穷居民都在社会结构和家庭、学校等地方感到挫败。
这造成社会解体,缩小家庭与学校等社会组织控制行为的能力,与及创造偏差行为的环境诱因。
其它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因素也有影响。
现在,历史的聚光灯该将自己的光芒投向罗伯特帕克,这个在1914年已经50岁时才步入芝加哥殿堂的“大器晚成者”。
虽然他年近半百才来到芝加哥,但在密执安上大学时,受约翰%26#8226;杜威的影响,已经使他与芝加哥有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
大学毕业以后,帕克的经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1887-1898年的记者生涯,在这11年里,帕克辗转于明尼苏达、底特律、丹佛、纽约和芝加哥这5大新兴城市之间,并对城市生活有了独特的感受;第二阶段帕克再返校园,先在哈佛大学后赴德国求学,这期间他不仅在柏林的Friederich-Wilhelm 大学成为齐美尔的学生(这也是他一生接受的唯一正规的社会学教育),而且萌生了对社会心理学尤其是集群行为研究的浓厚兴趣,1903年帕克凭《群众与公众》(Crowd and Public)一文从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手中获得博士学位;第三阶段帕克再度回到社会之中,1905年他结识了黑人领袖B.T.华盛顿,并与后者密切合作了7年,“逐渐了解了黑人的生活、习俗和状况”;第四阶段,因为托马斯的热诚相邀,帕克于1913年来到芝加哥社会学系,为学生开设“美国黑人”的课程。
尽管由于社会学系没有编制,帕克是以神学院教授级讲师(professional lecture)的名义进入芝大的,并且在这个几乎无薪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九年,但是凭着对城市生活独一无二的理解,对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近乎着迷般的倾心,帕克于1923年升任正教授,并很快成为芝加哥学派的中心人物。
帕克这位后来者在1920年代以后能够成为芝加哥学派的掌门人,还与这样一些因素有关:1918年,将他引入芝加哥社会学殿堂的托马斯因“生活不检点”而被迫离开了芝加哥;1925年,芝加哥社会学系的创始人斯莫尔退休,1年后去世;也是在1925年,1919年返回芝加哥接替托马斯的社会心理学教席的埃尔斯沃斯法里斯继斯莫尔之后成为社会学系主任,不知是否与法里斯的儿子罗伯特%26#8226;法里斯跟随帕克攻读博士学位有关,这位新系主任给了帕克更大的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
有关帕克学术贡献的文献称得上汗牛充栋,2000年90岁高龄的费孝通还为自己的这位老师写下了整整100页学术札记(费孝通,2001:133-234)。
确实,帕克和托马斯一样,是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从“扶手椅”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现实品格的第一批学者。
在1921-1931的10年间,帕克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15项有关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其对象包括非法团伙、流浪汉、职业舞女、妓女、吸毒、青少年犯罪以及犹太移民等等。
1932年,即在帕克从芝加哥社会学系退休的前一年,这个来到中国北京燕京大学担任访问教授的老人,还带着费孝通“这批小伙子到北京的天桥去参观‘下层社会’”,他希望学生能够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学习社会学。
在帕克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学术著作中,用费孝通的话来说有两部是不能不关注的:其一是他与伯吉斯合作写成的《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导论》,其二是他与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合作的《城市》。
在前一部长达1000页的教科书中,帕克和伯吉斯共选择了14个主题,其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本性、人类生态学、人的社会化和集群行为,它规整了1920年代后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发展方向;而在后一部200多页的小册子中,帕克和此时芝加哥社会学的另几位主将鲜明地提出,城市决不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相反,“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
众所周知,正是在这本著作中,麦肯齐提出了后来流传盛广的“同心圆说”,将一个现代都市划分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区(帕克和伯吉斯都认为,这是各种社会问题的集中地)、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和郊区或往返带(commuters’ zone);也是这本著作连同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献,确立了城市社会学的最初地位。
1933年,帕克从中国返回芝加哥不久就退休了。
帕克的退休不仅是其个人学术生涯的结束,也象征着芝加哥学派的衰落。
有关芝加哥学派的衰落可以找到的原因有许多:包括美国整个社会背景的变化,在经历了最初的工业化浪潮之后,美国的移民潮已经回落,城市已经多少变得井然有序,人的边际性也开始减少;包括社会学力量在其他学校的崛起,比如,由索罗金创办的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在战后因帕森斯在理论方面的建树和塞谬尔使得已经成为中坚力量的布鲁默、里斯曼、沃纳和休斯陆续离去;还包括美国社会学已经从齐美尔的人道主义和解释性传统,转向高度定量化和统计性的,另外美国社会学家对芝加哥社会学家普遍怀有的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也开始下降;最后,造成芝加哥社会学衰落的直接原因是1935年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这一反叛的标志是创立了另一本杂志《美国社会学评论》(ASR),它结束了芝加哥社会学家对《美国社会学杂志》(AJS)长达31年的统治。
尽管在反叛后的1936年,美国社会学协会的大权又重新落到芝加哥学派的埃尔斯沃斯%26#8226;法里斯手中,但芝加哥社会学君临天下的“霸主”地位已经消失,新的强势集团正在东部的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浮现。
1921年美国社会学者帕克((R.E. Park)在《社会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Humanecology一词(曾译为人文区位学)。
1923年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H.H. Barrows)提出人类生态学概念,他在美国地理学者协会会刊上发表了《人类生态学》一文,主张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地理学以弄清自然环境和人类分布、人类活动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作为目标”,“以人类适应环境的观点,来观察这个问题较诸从环境的影响出发为明智”,人是中心论题,宣称地理学的中心课题是研究特定地区间的“人类生态学”。
但当时没有得到地理学家的支持。
1924~1926年美国社会生态学家麦肯齐(Me-Kenzin)尝试把植物生态和动物生态的概念运用于人类群落的研究,这一新学科被学术界命名为人类生态学,麦肯齐对人类生态学曾下过经典性的定义,即人类在受选择、分布和对环境适应能力影响下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50~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急剧增加,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关注。
地理学从人地关系论出发再次引伸出人类生态学概念,认为人类生态学以前的人地关系只停留在地理哲学研究阶段;而现代的人地关系则注重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全球生态效应研究。
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的人类生态学则注重于生态经济学研究。
70年代以来有更多的人类生态学论著问世,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为目标的现代人类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