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认识性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1_认识汇编语言

实验1_认识汇编语言

实验一 认识汇编语言1.1 实验目的(1)理解汇编语言的概念及其与高级语言的区别(2)了解MASM6.11和TASM软件包的安装及配置(3)了解常用汇编语言集成环境(4)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1.2 预备知识1.2.1 系统环境对汇编语言的初学者来说,DOS环境的优点是:DOS操作系统简单,程序员可以管理系统的所有资源,访问和修改系统中的所有内存(包括内存控制块、中断向量表),直接对I/O端口进行读写,便于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其缺点是:单任务的DOS操作系统只有一个运行级别,任何进程与DOS操作系统都是同等级别的,致使系统中各个进程会相互影响。

如果某个进程死机,整个系统就会瘫痪。

但是DOS系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目前的学生只熟悉Windows环境而对DOS知之甚少,继续要求学生在DOS系统的命令行界面下编写和调试程序,无疑存在巨大的困难。

目前,IBM PC及其兼容机配置的Intel系列微处理器可以工作在实模式、保护模式和虚拟86三种模式下。

实模式是汇编语言入门的基础,是汇编语言教学中无法跨越的阶段。

了解实模式是理解内存分段式管理和寻址方式的基础。

保护模式是Windows系统的工作模式,虚拟86模式则是在保护模式下提供的模拟8086处理器工作的模式,为学习汇编语言提供了便利。

DOS汇编程序在Win32环境中运行时,操作系统会模拟实模式运行16位进程。

对于一些可能会影响整个操作系统工作的指令,windows操作系统会拒绝执行。

64位的Windows 环境则不提供16位应用的虚拟环境。

因此,采用Win32环境进行汇编语言程序的编辑工作,在虚拟控制台环境中学习(汇编、连接和调试)汇编语言是最佳方案。

下面我们将逐步给大家讲解如何安装和配置汇编语言的编译调试环境,并选择适合的编辑软件来组建汇编语言的集成环境。

最后,叙述如何使用Visual Studio 2008 Express作为汇编语言的工作环境。

1.2.2 汇编语言上机过程汇编语言程序需要经过编辑、汇编、连接、调试与执行等过程才能实现其具体功能。

幼儿认知小实验报告

幼儿认知小实验报告

幼儿认知小实验报告1. 引言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思维、记忆和理解能力。

在幼儿阶段,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探究幼儿的认知能力,我们进行了一项小实验,旨在了解幼儿对于物体属性的辨别能力和分类能力。

2. 实验目的- 探究幼儿对物体属性的辨别能力;- 了解幼儿的分类能力;- 分析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

3. 实验设计3.1 实验对象我们选择了两组幼儿,分别是3岁组和5岁组,每组10名幼儿。

3岁组的幼儿具有较低的认知发展水平,而5岁组的幼儿认知能力相对较强。

3.2 实验材料- 大小不同的球体玩具(红色、蓝色、绿色);- 大小不同的方块玩具(红色、蓝色、绿色);- 实验记录表。

3.3 实验步骤1. 将玩具球体和玩具方块混合在一起。

2. 让幼儿观察玩具,并要求他们按颜色将球体和方块分成两堆。

3. 记录每个幼儿的表现和分类结果。

4. 对5岁组的幼儿进行进一步实验,要求他们按颜色和形状将球体和方块分成四堆。

5. 再次记录每个幼儿的表现和分类结果。

4. 实验结果幼儿的分类能力和辨别能力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4.1 3岁组结果大部分3岁组的幼儿能够按颜色将球体和方块分成两堆,但在颜色相同而形状不同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混淆。

他们大多数只能按照一种属性进行分类,例如只按颜色或只按形状。

4.2 5岁组结果5岁组的幼儿表现出更为准确和成熟的分类能力。

他们能够按照颜色和形状将球体和方块分成四堆,并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属性之间的差异。

5. 讨论与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幼儿的认知能力在3岁到5岁之间得到显著的提高。

幼儿在3岁时,主要按照单一属性进行分类,对于属性之间的差异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但到了5岁,幼儿能够同时考虑多个属性进行分类,并且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属性之间的差异。

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与身体和大脑的成熟度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大脑逐渐发育成熟,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思维、记忆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验一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

实验一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

实验一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典型机构运动的演示,初步了解《机械原理》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

2、学会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

3、初步了解《机械设计》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零件的结构、类型、特点及用。

4.了解各种标准零件的结构形式及相关的国家标准。

5.了解各种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6.增强对各种零部的结构及机器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方法陈列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及各种零件,实验教师只作简单介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对常用机构的及基本零件的结构、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兴趣。

三、实验内容1.机构认知(一) 机器的认识机器是由一个机构或几个机构按照一定运动要求组合而成的。

(二) 平面四杆机构分成三大类:铰链四杆机构;单移动副机构;双移动副机构。

(三) 凸轮机构把主动件的连续转动,变为从动件严格按照预定规律的运动。

只要适当设计凸轮廓线,便可以使从动件获得任意的运动规律。

凸轮机构有三部分:凸轮、从动件、机架。

(四) 齿轮机构根据轮齿的形状齿轮分为: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及蜗轮、蜗杆。

根据主、从动轮的两轴线相对位置,齿轮传动分为:平行轴传动、相交轴传动、交错轴传动三大类。

(五) 周转轮系根据自由度不同,周转轮系又分为行星轮系和差动轮系。

差动轮系能将一个运动分解为两个运动或将两个运动合成为一个运动。

(六) 其他常用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常见的有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

2.机械零件认知(一)螺纹联接螺纹联接主要用作紧固零件。

常用的有普通螺纹、管螺纹、梯形螺纹、矩形螺纹和锯齿螺纹。

前三种主要用于联接,后三种主要用于传动。

基本类型有普通螺栓联接,双头螺柱联接、螺钉联接及紧定螺钉联接。

还有一些特殊结构联接,地脚螺栓联接,吊环螺钉等。

(二)键、花键及销联接1.键联接:键是标准零件,用来实现轴与轮毂之间的周向固定以传递转矩,有的还能实现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或轴向滑动的导向。

实验一COP2000认识实验报告

实验一COP2000认识实验报告

实验一 COP2000认识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COP2000实验箱组成及工作方式。

2 掌握实验教学软件的使用。

3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

【实验要求】1 预习并总结组成原理的组成。

2 注意工作软硬件环境。

3 观察实验箱各部件。

4 熟悉教学软件。

【实验步骤】1 学习实验仪的硬件检测步骤2 学习并了解实验仪开关、指示灯、按键的使用方法3 学习实验仪与微机的连接及使用方法4 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5 练习实验仪键盘的使用【实验内容】一学习实验仪的硬件检测步骤1. 将IA的开关拨成“11100000”,将中断地址设成0E0H,J1接J2控制开关拨到“微程序”方向。

2.按住“RST”键不松,同时开机。

在显示屏有显示后,松开“RST”键。

3.实验仪进行自测,自测后,显示“1234”,分别按1、2、3、4键测试各LED灯的情况。

按1:检测各寄存器的LED,LED从右至左逐个点亮,8段管显示01-80数字。

按2:检测uM输出的LED,24位分三段,从右至左逐个点亮。

按3:检测各个寄存器输出LED(红色LED),循环点亮每个寄存器的输出LED。

按4:检测各个寄存器输入LED(黄色LED),循环点亮每个寄存器的输入LED。

4.手动检测键盘,将键盘每个键都按一次,显示屏会显示相应的键码。

5.检测24个开关,将开关上下拨动,观察灯是否有正确地变化。

6.将开关拨到“组合逻辑”方向,不按“RST”开机,按“EXEC”键运行程序,可以看到累加器A做加1运算,按“INT”键,产生中断,将累加器A的值输出。

7.将开关拨到“微程序”方向,不按“RST”开机,按“EXEC”键运行程序,累加器A开始加1,按“INT”键,将累加器A的值输出。

二学习并了解实验仪开关、指示灯、按键的使用方法实验仪上有寄存器组R0-R3、运算单元、累加器A、暂存器B、直通/左移/右移单元、地址寄存器、程序计数器、堆栈、中断源、输入/输出单元、存储器单元、微地址寄存器、指令寄存器、微程序控制器、组合逻辑控制器、扩展座、总线插孔区、微动开关/指示灯、逻辑笔、脉冲源、20个按键、字符式LCD、RS232口。

新版教科版小学数学实验目录一年级

新版教科版小学数学实验目录一年级

新版教科版小学数学实验目录一年级实验一:认识数字
实验目的: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数字,并培养他们的数字意识。

实验材料:
1. 数字卡片:0-9
2. 黑板或白板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数字卡片和黑板(白板)。

2. 随机选择一个数字卡片,将其展示给学生。

3. 让学生说出该数字,并在黑板上写下这个数字。

4.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学生能熟练认识0-9的数字。

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快速认识数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数字。

实验二:数数小游戏
实验目的:
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

实验材料:
1. 摆放好的小球(10个)
2. 计数卡片:1-10
实验步骤:
1. 将摆放好的小球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编号,从1到10。

2. 准备好计数卡片,并把它们打乱顺序。

3. 让学生按照卡片上的数字顺序数出小球。

4. 检查学生的数数正确性。

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方法,并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实验三:数字比较
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数字大小,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实验材料:
1. 数字卡片:0-9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数字卡片。

2. 随机选择两个数字卡片,将其展示给学生。

3. 让学生说出这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4. 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并解释数字的大小关系。

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正确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
(继续编写其他实验项目)。

幼儿园认知科学实验教案 幼儿园科学

幼儿园认知科学实验教案 幼儿园科学

幼儿园认知科学实验教案一、概述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的科学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能够激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设计一份符合幼儿园孩子认知发展特点的科学实验教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验主题实验主题:水的三态转化三、实验目的1. 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转化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能力;2. 提高幼儿对物质的认知水平,启发幼儿对物质的探索和思考。

四、实验材料1. 水2. 冰块3. 锅、火源五、实验步骤1. 讲解水的三态:水、冰、水蒸气。

介绍水的三种状态并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以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操作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在不同温度情况下的状态变化。

向幼儿展示一杯水,让他们观察水是液态的;将冰块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冰块逐渐融化成水的过程;将锅放在火源上,让水被加热,观察水会变成水蒸气。

3. 深入讨论:通过实验操作,与幼儿讨论水的三态转化过程。

引导幼儿总结并认识到水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不同的状态,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六、实验效果经过此次实验活动,幼儿们对于水的三态转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欲。

培养了幼儿对物质的认知,为科学认知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七、总结通过设计并实施这样一份科学实验教案,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认知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满足幼儿的认知发展需求,为幼儿的科学认知能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八、实验教学过程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以便引起幼儿对实验内容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实例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例如“为什么冰块会融化成水?”或者“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实验主题的兴趣和探索欲。

在教师引入实验主题后,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交流,让幼儿们共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从而让他们在实验前就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

接下来是实际的实验操作环节,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水和冰块,并引导幼儿对水和冰块进行初步的观察。

试验一 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实验报告

试验一 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实验报告

试验一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认识DS3水准仪各部件及有关螺旋的名称和作用。

(2)掌握水准仪的安置和使用方法。

(3)练习水准仪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二、实验组织(1)性质:基础性实验。

(2)时数:4学时。

(3)组织:4人1组。

(4)场地:在一较平整场地不同高度的3~5个地面点上分别竖立水准尺,仪器至水准尺的距离不宜超过50米。

三、实验设备(1)每组DS3水准仪1台、测伞1把,记录板1块。

(2)自备:铅笔。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安放仪器仪器架设在测站上打开脚架,按观测者的身高调节脚架腿的高度,使脚架架头大致水平,如果地面比较松软则应将脚架的三个脚尖踩实,使脚架稳定。

然后将水准仪从箱中取出平稳地安放在脚架头上,一手握住仪器,一手立即用连接螺旋将仪器固连在脚架头上。

(2)认识仪器各部件,并了解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微倾式水准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构造,掌握各螺旋和部件的名称、功能及操作方法。

准星和照门;目镜调焦螺旋;物镜调焦螺旋;水平微动螺旋;脚螺旋;圆水准器等。

注意比较微倾式和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构造上的区别。

(3)粗略整平粗略整平通过调节三个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从而使仪器的竖轴大致铅垂。

在整平过程中,气泡移动的方向与左手大拇指转动脚螺旋时的移动方向一致。

如果地面较坚实,可先练习固定脚架两条腿,移动第三条腿使圆水准器气泡大致居中,然后再调节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

(4)瞄准瞄准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成像清晰;松开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照门和准星瞄准水准尺,旋紧制动螺旋;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位于视场中央;转动物镜调焦螺旋,消除视差,使目标清晰(体会视差现象,练习消除视差的方法)。

(5)精平(微倾式)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两端的半影像吻合(成圆弧状),即符合气泡严格居中。

(6)读数读数从望远镜中观察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的分划位置,读取四位数字,即直接读出米、分米、厘米的数值,估读毫米的数值。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探索物质性质活动方案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探索物质性质活动方案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探索物质性质活动方案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一些趣味的科学实验,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特别是关于探索物质性质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一:探索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1. 准备材料:蜡烛、水杯、气球、沙子2. 实验步骤:- 实验一:蜡烛的燃烧- 让孩子们观察蜡烛的特点,点燃蜡烛,让孩子们观察燃烧过程。

- 引导孩子们探讨固体状态下的蜡烛变成了什么形态,可以产生什么效果。

- 实验二:水的性质- 让孩子们观察水的特点,加热水杯中的水,观察水的变化。

- 引导孩子们探讨液体状态下的水可以变成气体状态,水蒸气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 实验三:气体的特点- 使用气球将沙子装入其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 引导孩子们探讨气体状态下的气球可以变得更大,产生了什么效果。

3.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实验,孩子们可以深入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

个人观点:这些实验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

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思考,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索意识。

活动方案二:探索颜色的混合原理1. 准备材料: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专用画笔、纸板2. 实验步骤:- 实验一:颜色的基本原色观察- 让孩子们观察红、黄、蓝三种颜料的特点,用画笔分别涂抹在纸板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 引导孩子们探究红、黄、蓝三种颜色是如何混合出其他颜色的。

- 实验二:颜色的混合实验- 将红色和黄色颜料混合,观察颜色变化,记录混合颜色的名称和特点。

- 再将蓝色和黄色颜料混合,观察颜色变化,记录混合颜色的名称和特点。

- 实验三:颜色的混合创作- 让孩子们自由地将颜料混合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

3.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实验,孩子们可以了解到红、黄、蓝是颜色的基本原色,不同颜色的混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颜色。

实验一 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

实验一 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

实验一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实验一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实验一机械零件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典型机构运动的演示,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学习的各种常见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和应用实例。

2、学会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

3、初步了解《机械设计》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零件的结构、类型、特点及用。

4.了解各种标准零件的结构形式及相关的国家标准。

5.了解各种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6.提高对各部件和机器结构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方法展厅展示了各种常见机构的模型和零件。

实验老师只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通过观察,使学生对常见机构和基本零件的结构、类型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兴趣。

三、实验内容1.机构认知(一)对机器的理解机器是由一个机构或几个机构按照一定运动要求组合而成的。

(二)平面四杆机构它分为三类:铰链四杆机构;单移动子机构;双移动辅助机构。

(3)凸轮机构把主动件的连续转动,变为从动件严格按照预定规律的运动。

只要适当设计凸轮廓线,便可以使从动件获得任意的运动规律。

凸轮机构有三部分:凸轮、从动件、机架。

(四)齿轮机构根据齿轮齿形,齿轮分为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伞齿轮、蜗轮和蜗杆。

根据主动轮和从动轮两轴的相对位置,齿轮传动分为三类:平行轴传动、相交轴传动和相交轴传动。

(5)周转轮系根据自由度不同,周转轮系又分为行星轮系和差动轮系。

差动轮系能将一个运动分解两个动作或两个动作合并成一个动作。

(6)其他共同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常见的有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

2.对机械零件的认知(一)螺纹联接螺纹连接主要用作紧固件。

常用的有普通螺纹、管螺纹、梯形螺纹、矩形螺纹和锯齿螺纹。

前三种主要用于联接,后三种主要用于传动。

基本类型包括普通螺栓连接、双螺柱连接、螺钉连接和固定螺钉连接。

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连接、地脚螺栓连接、吊环螺栓连接等。

通过亲身实验认识水,水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来指引

通过亲身实验认识水,水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来指引

通过亲身实验认识水的教案
1.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实验,使幼儿:
-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探索水的用途;
-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本次实验主要围绕水的性质和特点展开,包括水的三态、水的透明和流动、水的溶解等知识点。

3.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老师可以先向幼儿们提问,询问他们对水的认知。

比如问:“大家能说出水的性质是什么吗?”
第二步:实验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水、两个透明的杯子、一张白纸和颜料。

第三步:实验过程
-老师将一杯水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观察这杯水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液态)。

-接着,老师将另一个杯子中的水倒在白纸上,让幼儿观察这杯水的透明度。

-老师会要求幼儿用手指在水中搅动,观察水的流动性质。

-老师将颜料倒入杯子中的水中,让幼儿观察水的溶解性。

第四步:总结
在完成实验后,老师将询问幼儿们对实验的收获和体验。

接着,老师将根据实验结果对水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幼儿们更深入地了解水。

4. 教学评价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们可以亲身体验水,深入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的能力。

5. 教学拓展
通过这个实验,老师还可以带领幼儿探究水的用途,比如灭火、洗衣服、浇花等。

总体来说,这个实验能够帮助幼儿们更好地认识水,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实验一:造岩矿物的认识与鉴定实验一:造岩矿物的认识与...

实验一:造岩矿物的认识与鉴定实验一:造岩矿物的认识与...

形状:片状鳞片状
颜色:黑或棕黑色
条痕:无
光泽:珍珠光泽
硬度:2—3
解理:一组完全
主要鉴定特征:形状、光泽、颜色、解理。
(6)角闪石(Ca2Na(Mg、Fe)4(AlFe)[(Si、Al)4O11]2(OH)2)
形状:长柱状
颜色:绿黑色
条痕:淡绿
光泽:玻璃光泽
硬度:6
解理:两组解理交成124°
断口:锯齿状
(4)硬度:刻划工具有摩氏硬度计、指甲(2.5)、小刀 (5.5—6甲能划动时为 2,指甲划不动而刀刻极易者为3,刀刻中等者为4,刀 刻费力者为5,刀刻不动而石英能刻动为6,石英为7。
4 鉴定矿物
(1)黄铁矿(FeS2) 形状:立方体或块状
颜色:铜黄色
粉砂质结构 碎屑粒径由0.005~0.05mm,如粉砂岩。

泥质结构 几乎全部由小于0.005mm的粘土质点组成。如泥岩、页岩等


结晶结构 由溶液中沉淀或经重结晶所形成的结构。如石灰岩、白云岩

生物结构 由生物遗体或碎片所组成,如贝壳结构、珊瑚结构等。
3 岩石的结构构造
(2)沉积岩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其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间 的排列关系。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
3 岩石的结构构造
(3)变质岩 变质岩的结构和岩浆岩类似,几乎全部是结晶结构。
但变质岩的结晶结构主要是经过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所 以在描述变质岩的结构时,一般应加“变晶”二字以示区 别。如粗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等。
如果变质作用进行得不彻底,在形成的变质岩中还 残留有变质前原来岩石的结构特征时,则称为变余结 构。
实验一:造岩矿物的认识与鉴定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直流电机实验2-1认识实验--第7组

直流电机实验2-1认识实验--第7组

直流电机实验2-1 认识实验实验时间:2015.10.18 一、实验目的1、认真学习安全实验操作时应注意的相关事项。

2、学会实验台各种仪表、变阻器以及电源的连接方法。

3、掌握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接线、起动、改变电机转向与调速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序号 MEL-I 名称数量 1 G 校正直流测功机 1 2 M03 直流并励电动机 1 3 MEL-06 直流电压、毫安、安培表2 4 MEL-13 转速转矩测量装置 1 5MEL-09电机启动箱1三、实验步骤1、伏安法测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的冷态电阻 (1)连接线路,并将电阻调至最大。

(2)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调至220V 。

调节R 使电枢电流达到0.2A ,测取电枢两端电压U 与电流I 。

将电机分别旋转三分之一周和三分之二周,同样测取电压电流。

(3)增大R 是电流分别达到0.15A 、0.1A ,用同样的方法测取数据。

(4)计算基准工作温度时电枢电阻。

表2-1序号 U(V) I(A) R(平均)(Ω)a R (Ω)arefR (Ω)18.23 0.20011a R =41.15 1a R =41.3041.4149.988.34 12a R =41.70 8.2713a R =41.352 6.18 0.15021a R =41.20 2a R =41.226.22 22a R =41.47 6.1523a R =41.003 4.21 0.10131a R =41.68 3a R =41.714.2532a R =42.074.1833a R =41.392、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1)选择合适的电压表、电流表、电机与变阻器。

(2)正常接线。

检查极性、量程、接线是否牢固。

电枢调节电阻调到最大,磁场调节电阻调至最小,转矩设定电位器逆时针调到底。

(3)开启电源,逐步调整电枢调节电阻、磁场调节电阻、转矩设定电位器,调节电机转速。

四、思考题1、画出直流他励电动机电枢串电阻起动时的接线图。

实验一、微波测量系统的认识和调整

实验一、微波测量系统的认识和调整

实验一、微波测量系统的认识和调整一、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1.了解微波测试系统的组成;2.了解组成微波测试系统各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3.掌握测量线的调整方法;4.掌握交叉读数法测量波导波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测量线系统是微波测量重要的测试系统,特点是历史悠久、理论清晰、方法简便、参数测量完整,对微波测量课程的学习作用重要。

图1-1实验过程图1-2测量线测试系统组成为了避免后面元件对源的影响,在源后要加—隔离器;为了避免信号源输出功率过大而使指示设备超过量程,在源后还要加一个可变衰减器。

此外,再加上频率测量设备—谐振式频率计(或波长计)而构成一个常用微波测量系统的等效源,这样组成的测量线测试系统框图如图1-2所示。

驻波测量中最常用的检波设备是测量线,它是一段宽边中心纵向开槽的传输线,在槽中插入一段金属细丝,通常称为探针。

由于探针很细,对传输线内的场分布基本上不产生影响,探针可从传输线捡取很小一部分能量,在纯驻波或行波状态下(如图1-3所示),依探针在传输线内位置不同,捡取的能量亦不同,在波腹点捡取的能量多,在波节点捡取的能量少。

如将检出的能量检波后接上高灵敏度的指示器(如光点检流计、选频放大器等),就可以了解终端负载的情况。

使用测量线最基本的技术是波导波长的测量,准确的测量相邻两波节点间的距离对于熟练地使用测量线和较好的进行阻抗测量均很重要。

波导波长的测量是在终端短路;沿线为纯驻波的情况下,测量两相邻波节点间距离再乘以2得到。

理论上说,相邻两波腹点间距离的二倍也是波导波长,但由于波腹点附近较之波节点附近电场变化缓慢,很不易准确测量,故而通常测波导波长等均以波节点为准,尽管如此,再波节点附近场强很弱,有极小一段变化不明显,为了更加准确的测量波导波长,一般采用交叉读数法,即在波节点两边取斜率最大的电流同一指示点进行测量(如图1-4中D 1和D 2点),然后取平均即为波节点位置。

122D D D += (1-1)图1-3纯驻波和行驻波 图1-6交叉读数法三、 实验步骤1. 观察各元器件的形状、结构,了解使用方法及在测试线路中的作用。

实习一 实验报告

实习一   实验报告

实习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习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实验主题的相关原理和过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设备名称 1:设备型号 1,设备数量 12、设备名称 2:设备型号 2,设备数量 23、实验材料 1:材料名称 1,材料规格 1,材料数量 14、实验材料 2:材料名称 2,材料规格 2,材料数量 2三、实验原理简要阐述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以帮助读者理解实验的设计和预期结果四、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检查实验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全完好。

对实验设备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第一步:详细描述第一步的操作内容和方法第二步:按照步骤依次描述第三步:……3、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记录各项实验数据,包括数据名称1、数据名称 2等。

记录数据时,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和测量条件。

4、实验结束关闭实验设备,清理实验现场,整理好实验材料和工具。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实验数据将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以便清晰地展示和分析。

|序号|数据名称 1|数据名称2|……|||||||1|数据值 11|数据值12|……||2|数据值 21|数据值22|……||3|数据值 31|数据值32|……||……|……|……|……|2、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和绘图等方法,得出实验结果。

例如,得到了实验结果 1,表明结果解释 1;得到了实验结果 2,表明结果解释 2。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误差分析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分析误差的来源,如设备精度、实验环境、操作方法等,并评估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2、结果讨论将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

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改进建议根据实验分析,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幼儿认识类实验报告

幼儿认识类实验报告

幼儿认识类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的事物,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实验材料1. 图片卡片:包括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各种不同的事物,用于幼儿观察和辨认。

2. 彩色材料:纸张、颜色笔等,用于幼儿进行涂色和创作。

3. 实物模型:小动物、形状积木等,用于幼儿进行触摸和拼搭。

实验过程第一阶段:认识动物世界1. 准备一些卡片,每张上面印有不同的动物图片。

2. 随机展示一张动物卡片,让幼儿说出这个动物的名字,并描述它的外形特征。

3. 播放相关的动物视频或动画,向幼儿展示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第二阶段:发现植物的奥秘1. 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卡片,包括花朵、树木等。

2. 让幼儿观察这些卡片,询问他们对植物有什么了解,并介绍植物的功能和价值。

3. 带幼儿到校园或公园中,让他们触摸、嗅闻和感受植物,体验自然的美妙。

第三阶段:探索交通工具的世界1. 准备一些交通工具的图片卡片,如汽车、飞机和火车等。

2. 让幼儿辨认这些卡片,并让他们用手指指向不同的部位,如轮子、车窗等。

3. 制作简单的交通工具模型,引导幼儿进行拼搭,同时告诉他们这些工具的功能和作用。

第四阶段:发挥创造力1. 给每个幼儿提供彩色纸张和颜色笔。

2. 让幼儿自由地画出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用纸张剪出不同的形状。

3.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颜色填充和涂抹,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和艺术才能。

实验结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我们观察到幼儿对于动物、植物和交通工具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能够准确地辨认不同的事物,并能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功能。

同时,我们也发现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并乐于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活动,使幼儿对于不同的事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同时,这些游戏和活动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

三年级学生实验实验操作: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实验

三年级学生实验实验操作: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实验

三年级学生实验实验操作: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实验实验题目: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性质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粗细相同(或是较为接近)的铜丝、铁丝、铝丝、木棍、塑料棍、热水、砧板、锤子、粉笔、一节1.5伏的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段长导线。

实验目的:认识金属的性质实验一:金属具有导热性实验方法:先用手捏捏各种棍状物体,感觉一下它们没有放进热水前的温度。

然后往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把粗细相同的铜丝、铁丝、铝丝、木棍、塑料棍同时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再用手捏捏各种物体,感觉它们现在的温度,经过放进热水前、后温度的对比,我们发现,铜丝、铁丝、铝丝等金属制品比木棍、塑料棍温度升得快。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如果实验物体不是棍状物,而是平时生活中的常用物体,选择时一定注意金属物体比非金属物体大些,这样在相同情况下金属先热,更能说明金属的导热性能好。

实验二:金属具有延展性实验方法:用手捏住把铁丝、铜丝的一端,把另一端放到砧板上用锤子用力锤打,随着锤打次数的增加,我们发现金属丝在慢慢变扁、变宽、变长。

放下它们,再分别锤打木棍、粉笔,发现它们在锤打时碎了、劈裂了,这个现象告诉我们,金属具有延展性。

实验三:金属具有导电性。

实验方法:将一端裸露出金属的导线缠绕在电珠的螺旋壳上,然后把电珠黑色的突起接在电池的铜帽上,拿起导线另一端露出金属的部分与要检验的物体捏在一起,用物体接触电池的锌片,注意不要让导线接触到电池的锌片,以免干扰学生的正确认识。

依次检验后,我们发现:将金属物品连接在电路中,小电珠都能发光。

而木棍、玻璃等不能使电珠发光,因此实验后我们的结论是:金属具有导电性。

总结以上三项实验,我们的结论是:金属具有导热、延展、导电的性质。

实验完毕,整理用具。

实验一:常用玻璃仪器认识和注意事项

实验一:常用玻璃仪器认识和注意事项

启旋塞,碱管用左手轻捏橡皮
管内玻璃珠,溶液即可放出。 1、保证溶液浓度
碱管要பைடு நூலகம்意赶净气泡。
不变。
3、酸管旋塞应擦凡士林,碱 2、防止将旋塞拉
管下端橡皮管不能用洗液洗。 出而喷漏,便于操
4、酸管、碱管不能对调使用。 作。赶出气泡是为
5、酸液放在具有玻塞的滴定 读数准确。
管中,碱液放在带橡皮管的滴 3、旋塞旋转灵活;
两者配套,用 于无机制备中晶 体或粗颗粒沉淀 的减压过滤。当 沉淀量少时,用 小号漏斗与过滤 管配合使用
1、滤纸要略小于漏斗的内径,
才能贴紧。 2、先开抽气管,再过滤。过 滤完毕后,先分开抽气管与抽 滤瓶的连接处,后关抽气管。 3、不能用火直接加热 4、注意漏斗与滤瓶大小配合 5、漏斗大小与过滤的沉淀或
1、磨口处需洁净,不得有 赃物
2、注意不要让磨口结死, 用后立即洗净
1、承接液体用,
上口接冷凝管,
下口接接受瓶
2、单尾应接管
可用于简单蒸 馏,支管出尾气。 也可用于减压蒸 馏,支管连接减
1、同上 2、单尾应接管的支管接橡皮 管排尾气
压系统
3双尾应接管用
于减压蒸馏,便
于接受不同馏分
以玻璃底盖外径 (cm)表示
情况下滴加液
体,用于滴加挥
发性强、刺激性
大的液体
1、不能加热
2、使用前,将活塞涂一薄层
凡士林,插入转动直至透明。
如分水岭少了,会造成漏夜;
太多会溢出沾污仪器和试液。 1、防止玻璃破裂。
3、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 2、旋塞旋转灵活,
管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又不漏水。
4、装气体发生器时漏斗管应 3、防止分离不清。
2、固定再铁架台上,下垫石

电气器件认识及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控制

电气器件认识及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控制

实验一电气器件认识及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控制一、实验目的1、常用电压电器;熟悉电器型号的意义2、熟悉电压继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型号规格及使用方法3、掌握交直流电压继电器的吸合电压和释放电压的整定方法4、通过实际电路,学习电器排列、布局和接线方案、培养实际动手操作水平5、学习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1.三相电源(380V)、单相电源(220V)2.三相异步电动机一台3.各种低压电器4.万用表一块5.导线若干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低压电器的识别①根据摆放的低压电器实物,写出各电器的名称、图形和符号②了解低压电器型号的意义③抄录各电器铭牌数据,并用万用表判断导线、电器线圈、触头是否完好。

2.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控制①在实验台上找到交流接触器等,了解其结构及动作原理。

②通过实验,掌握基本电路的接线方法③按图1-1接线,经指导老师检查后方可进行合上电源操作④合上电源开关(380V~220V),按下、松开SB启动按钮,观察接触器的动作状态,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并作记录。

⑤关闭总电源开关。

实验完毕。

五、思考题1.实现电机反转,应采取什么办法?六、实验报告要求整理实验操作结果及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B CFU图1-1 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控制电路实验二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一、实验目的1.掌握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原理,熟悉接线与操作。

2.了解控制系统中保护、自锁、互锁环节的作用。

3.学习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通入三相交流电会产生旋转磁场。

磁场的旋转方向取决三相交流电的相序,改变相序,就能改变磁场旋转的方向,从而改变电动机的转向。

2.在生产中,要求对电动机进行保护。

通常对小功率电机用热继电器进行过载保护而用熔断器进行短路保护。

3.在控制系统中,有时要求某一电器处在加信号作用下动作后能自动保持动作后的状态。

这种作用状态为自锁作用.要求两个电器不能同时动作,这种作用称为互锁作用。

关于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教案认识实验步骤和科学观察

关于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教案认识实验步骤和科学观察

关于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教案认识实验步骤和科学观察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一、引言在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实验是一种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探索自然,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二、科学实验的认识科学实验是指通过设计具有实验性质的过程,观察和记录各种现象,并告诉其他人具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在科学实验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事物,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验证科学规律和理论。

三、科学实验的步骤1.确定实验目的在进行实验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实验的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2.准备实验工具和材料要进行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工具和材料,确保实验过程中各项工具和材料的准备达到实验要求。

3.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注意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中的细节,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操作,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总结。

5.分析实验数据在实验完成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进一步发现实验结果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和理论。

6.得出结论基于数据的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的结论,总结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和经验,进一步认识相关科学知识和理论。

四、科学观察的意义在科学实验中,科学观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观察就是通过眼睛、耳朵、鼻子、手等感官器官,对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质地、声音、重量等特征进行认知,帮助人员认识自然规律。

具体来说,科学观察主要有以下的意义:1.激发好奇心科学观察可以激发好奇心,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发现未知的现象,进一步对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提高观察能力通过科学观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描述事物,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一+主机的拆装和部件认识

实验一+主机的拆装和部件认识

实验一主机的拆装和部件认识(一)实验目的1、能熟练地拆装计算机。

2、准确识别主机箱内各主要部件。

3、培养对微机综合性能的判别能力。

(二)实验准备1、每小组一个主机箱。

主机箱内各部件最好都是已损坏的部件。

主要部件包括:主板、CPU、内存条、电源、显卡、声卡、网卡、硬盘、软驱、光驱等。

2、每小组一套工具:螺丝刀和尖嘴钳。

(三)注意事项1、拆卸和安装部件时,一定要先仔细察看,再动手拆卸,不可过度用力以防损坏部件。

2、不会拆卸和安装的部件请求实验指导教师的帮助。

(四)实验步骤1、拆开主机箱,观察机箱内部部件。

①打开主机箱,观察主机箱的结构。

②找到下列部件的安装位置,并仔细观察它们的连接方式:主板、CPU、内存条、电源、显卡、声卡、网卡、硬盘、软驱、光驱。

2、拆卸硬盘①仔细观察硬盘在主机箱内的安装方式。

②拔掉电源与硬盘相连的电源线。

③拔掉安在硬盘上的数据排线,并将数据排线的另一端从主板拔出。

④卸掉紧固硬盘的螺丝钉,取出硬盘。

3、拆卸光驱(方法同拆卸硬盘)4、拆卸软驱(方法同拆卸硬盘)5、拆卸扩展卡(包括显卡、声卡、网卡等)①用工具卸掉紧固扩展卡的一个螺丝钉。

②用双手将扩展卡从主板上拔出。

6、拆卸CPU①仔细观察CPU风扇的安装方式。

②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拆卸CPU风扇。

③仔细观察CPU的安装方式。

④在实验教师的示范下拆卸CPU。

7、拆卸主板①观察主板与主机箱的紧固方式。

②观察信号线在主板上的插法。

③拆卸紧固主板的螺丝钉。

④拔掉安在主板上的信号线和电源线,取出主板。

⑤用尖嘴钳卸下主板与机箱间的铜柱。

8、拆卸内存条①用双手掰开内存条插槽两边的白色卡柄。

②取出内存条。

9、拆卸电源①观察电源与主机箱的紧固方式。

②拆卸紧固电源的螺丝钉,取出电源。

10、安装以上拆卸的电脑配件①思考安装顺序应该怎样,并拟出安装顺序方案。

②按所拟安装顺序依次安装各部件。

③无法安装的部件请求实验指导教师的帮助。

(四)实验数据记录及思考1、依次拆卸下列部件,通过观察部件的外观及上面的标识,记录该部件的规格、型号、品牌和技术指标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认识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规程,安全用电常识。

2.了解实验室的电源配置,交、直流电源的使用。

3.练习使用直流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的直流电流挡、直流电压挡,直流稳压电源。

4.学习电阻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的连接,掌握分压、分流关系。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
1.了解实验操作规程与安全用电
电路实验是进行电工技能训练的实验性教学环节,是电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规则,按照规则要求进行实验。

电路实验操作规程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操作规程主要有: (1)阅读实验教材,了解实验任务和目的,对实验项目做到心中有数。

(2)复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3)按实验原理与说明准备仪表和设备,并确认仪表设备是否齐全、完好及规格合适。

(4)按实验内容与步骤明确实验线路的连接方法和实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过程中需测试、记录的实验数据。

(5)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观察到的现象,经初步判定是否正确和合理,然后记录下来。

若发现实验数据和现象有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应重新进行实验。

(6)在获得正确数据及合理的实验现象后,拆除实验线路,整理仪表和设备。

(7)根据实验报告的要求,在整理与计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字迹清楚,图表整洁,结论合理。

实验室安全用电也很重要,否则极易损坏仪表,甚至发生人身事故。

一般情况下,安全操作主要有:
(1)熟悉电源开关位置,区分电源电压220V 、380V 插座。

(2)在断电的情况下连接实验电路。

实验电路连接完毕检查无误,通知在场人员后,才能接通电源。

(3)严禁带电改接电路或带电更换仪表量限。

在实验过程中,不要抚摸导线裸露部分。

当身体触及高于36V 的电压时,就有可能引起触电事故。

一旦发生设备或人身事故,首先应切断电源,然后报告老师检查处理,查明原因后才能继续进行实验。

(4)若接通电源后发现仪表偏转异常,有异常声响和气味及其它危险迹象时,也应迅速切断电源,查明原因。

(5)实验完毕拆除电路前,必须先断开电源。

若实验电路中有大电容器,先放电后再拆除电路。

2.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1)电阻串联
电阻的串联是指若干只电阻头尾依次连接,每个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各电阻分得的电压与该电阻阻值成正比(以两个电阻R 1、R 2为例)
U 1=
211R R R +U ; U 2=2
12
R R R +U
这两个电阻的等效电阻为各电阻阻值之和
R = R 1+ R 2
(2)并联电阻
电阻的并联是指若干只电阻头和头、尾和尾连接,每个电阻处于同一电压作用下,各电阻分得的电流与该电阻阻值成反比
I 1=
212R R R +I ; I 2= 2
11
R R R +I
这两个电阻的等效电阻的倒数为各电阻倒数之和
21111R R R += 或 R =2
121R R R R + (3)电阻混联
电阻的混联是指若干只电阻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连接。

在混联电阻电路中,并联部分的电阻等效成一个电阻后,再与其它电阻串联起来(或者是先串联,后并联)。

并联和串联必须遵循电阻串联和并联公式。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1.220V ,380V 交流电源
2.直流稳压电源 1只 3.直流电压表 1只 4.直流电流表 3只 5.万用表 1只 6.定值电阻 3只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电源的认识
根据指导老师介绍的实验室交流电源情况,了解220V 和380V 电源插座或接线柱的位置,搞清楚交流电源开关的位置,以便在必要时能够及时切断电源。

了解清楚灭火装置的使用,安全通道的位置。

2.直流稳压电源的使用
打开直流稳压电源的开关。

调节电压选择开关,分别将其置于3V 、6V 、12V 位置上,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挡测量这三组数据,验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是否正常。

3.电阻串联电路
按图1所示电路连接串联实验电路。

调节稳压电源分别输出两组不同的电压,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记录于表1中。

表1 串联电路实验数据
4.电阻并联电路
按图2所示电路连接并联实验电路。

调节稳压电源分别输出两组不同的电压,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记录于表2中。

表2 并联电路实验数据
图1 串联实验电路 图2 并联实验电路
5.电阻混联电路
按图3所示电路连接混联实验电路。

调节稳压电源输出电压为一定值,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记录于表3中。

表3 并联电路实验数据
图3 混联实验电路
五、注意事项
1.稳压电源的内阻很小,在使用时严禁输出端短路,一般也不能作为反电动势使用。

使用稳压电源时要注意到该电源的额定输出电流,防止输出电流过大,引起稳压电源工作不正常。

2.本次实验使用直流电压表和直流电流表,要注意它们的极性,即仪表面板上的“+”极性应接电路的高电位端,“-” 极性(或“*”)应接电路的低电位端,不能接反,否则仪表指针会反偏转。

实验过程中要合理选用仪表的量程。

量程选大了会增大误差,量程选小了可能损坏仪表。

如果进行实验前无法估计合适的量程,应先用仪表的最高量程试测,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再选用适当的量程进行测量。

电压表的内阻很大,不要串联在电路中,只能并联在被测元件的两端。

若使用测棒测量直流电压,应注意测棒的颜色与仪表面板上所标明极性对应。

电流表的内阻很小,切不可并联在被测元件或电源两端,这样极易损坏仪表或引起电源短路。

测量时只能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一般情况下不要使用测试棒测电流,应将电流表通过导线和端钮固定接入电路。

3.实验电路中定值电阻选用时,一是要满足实验对电阻值大小的要求,另外要防止电
阻因过负荷而烧毁。

使用时应根据P =R
U 2
= I 2R 对电阻功率进行验算,若所选电阻功率过
小,应换用同等阻值较大功率的电阻进行实验。

六、实验报告要求
1.分析实验结果。

2.回答下列思考题:
(1)在实验中发现有人触电时应如何处理?
(2)测量直流电流或电压时发现表针反向偏转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3)根据串联电路实验数据,说明电阻大小与所分得电压之间的关系。

(4)根据并联电路实验数据,说明电阻大小与所分得电流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