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小南海宋代壁画墓_李明德

合集下载

东门里东汉壁画墓

东门里东汉壁画墓



石壁上的彩绘画有门卒图:站立男子头结黑色牛 心帻,着右衽短衣,黑绿领袖,手执长方形盾和 环首铁刀;小吏图:头戴黑色单梁进贤冠,着束 腰青长袍,腰带一棒状器,拱手执棨戟;出行图: 画二骑吏,一人头戴黑色屋形帻,着右衽白袍, 黑缘领袖,一人倒骑马,身着圆领长袍,持环首 铁刀,一辆轿车在后,幔圆朱篷,驾一黄牛;宴 居图:画一男子坐像,黑冠袍,一女立像,高髻, 着红色束腰拖地衣裙;墓顶板天象图:画日上金 鸟,月上蟾蜍及数十个红色星点;装饰图案,西 壁画水波纹中画一马形飞廉,东壁水波纹中画白 色羊首人身异兽,头有曲角,身披长毛。
文物展柜
东汉陶薰炉-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汉陶盉-辽阳东门里壁画墓出
东汉束腰形套盒-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汉有把陶杯-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门里墓和玉皇庙2 号墓的明器台向左右扩展形成后廊显然要比 前期成熟一些,只是棺室仅以立石简单分隔,并留有较大间距。 棉花会社墓采用双室结构不见于前,当受中原影响所致。东门里 墓壁画内容较简单,家居图、车马图的描绘尚嫌稚拙,反映壁画 艺术在辽东尚未完全发展。东门里墓和棉花会社墓所出陶房、灶、 俎、鼎均极相类,说明两者年代接近。后者又出有器身如洗状, 圜底,浅腹,口沿外敞,口沿下有三匝凸弦纹,底加三足的陶鼎。 这种鼎还曾发现于河南洛阳烧沟1037 号墓、内蒙古和林格尔墓、 山东济南青龙山墓和济宁普育小学墓等。烧沟1037 号墓出有东 汉建宁三年(170)镇墓瓶,和林格尔墓报告作者将年代定为东 汉永元五年(135)至二世纪六七十年代,青龙山墓年代应在东 汉晚期前段的桓帝至灵帝初年,济宁普小墓年代在东汉桓灵之时。 这便为判断此期墓葬年代提供了参考。另外与前期流行的圆灶相 比,此组墓的方灶也当是东汉中期以后产物。东门里墓出土铜镜 背宽缘,外圈饰卷勾纹,内圈饰锯齿纹,镜钮外围为对称的两条 奔龙,外为一圈凸弦纹和芒状条纹,大体属于东汉中期始现,晚 期流行的龙虎镜系统。钱币包含四铢半两及五铢两类,从五铢钱 特征上看,多系“釒”旁清晰、“朱”旁圆折的东汉五铢,且制 做精好。同时,辽阳地区东汉末年墓葬中常见的剪轮五铢、綖环 五铢、四出五铢等均不见于此墓。据《后汉书· 孝灵帝纪》,四 出五铢始铸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东门里墓或当早于此。 综合前述因素并考虑年代上与前期的承接可以认为此期墓葬的年 代在东汉晚期前段,即公元二世纪中期至二世纪六、七十年代。

“壁上观”,山西壁画的乱世风华

“壁上观”,山西壁画的乱世风华

“壁上观”,山西壁画的乱世风华作者:雨田来源:《收藏/拍卖》 2018年第1期中国古代墓葬壁画,它是记录名门显贵、市井豪强生活的画卷,反映着一个时期人们的生死观念,并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又是了解一个时期艺术成就的绝佳材料,尤其是一些缺乏相关实物或文字记录的时期,墓葬壁画往往能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

然而,壁画又是脆弱的,它不易保存,故专题的壁画展览并不多见。

山西博物院,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壁画收藏单位,历3年打磨,与上海博物馆联手,终于在新旧年交替之际为观众奉上一场饕餮盛宴。

2017 年年底“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是山西博物院2017年度重点输出的原创展。

展览遴选12 组该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时期的代表性壁画,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是迄今为止国内罕见的大型古代壁画特展。

若论展品规格,此次展出的壁画不仅内容精彩,而且均为艺术佳构,包括娄叡墓壁画等高水准的珍品;若论展览规模,展览双方共同酝酿策划,由山西博物院采用“复原性保护”的新方式,对墓葬结构整体拼接复原,在展厅原汁原味地呈现,令观众宛如置身墓葬现场,零距离观赏壁画。

北朝与宋辽金,山西壁画的黄金时代展览依北朝和宋金元两个时期分别设“天似穹庐”和“人亦黄土”两大部分,至于为何只选取这两个时期的壁画,则要从山西的地理环境说起。

山西是我国中北部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这里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地带,境内山岭峪谷纵横交错,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自古冠有“表里山河”之名。

每遇乱世,各族移民便会大量涌入躲避战火,随之而来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因而,山西反而会在乱世中迎来文化艺术发展的高潮。

众所周知,北朝与宋金元这两个时期,都是我国历史上战火动荡的年代。

北方游牧民族大举挥师南下,屡屡威胁汉族王朝,多个北方民族政权曾定都山西。

本次展览遴选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这两个时期的12 组89 件墓葬壁画作品,均很好地反映这个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轨迹,描绘民族文化碰击与交融的壮观场面。

走进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探秘二十五座地下墓穴

走进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探秘二十五座地下墓穴

走进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探秘二十五座地下墓穴这个博物馆在文博爱好者的圈子里太有名了,也还有很多盗迷为其着迷。

这个馆是1987年建的,很早了吧,他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古墓专题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不知道为什么改名字叫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了,原来的字号多响亮!整个博物馆分为三个区域:第一是历代典型墓葬展区。

搬迁复原了从西汉到宋金的25座典型墓葬,内容涉及墓室建筑、砖雕、壁画、文物等。

这是最精彩的部分!第二是古墓壁画专题馆。

2011年扩建的,展示了洛阳地区出土的墓葬壁画53组90余幅和彩绘雕砖,来自于跨越了8个朝代的15座壁画墓。

第三是北魏帝王陵展区。

以北魏宣武帝景陵为核心,这座帝王陵是1993年考古发掘的。

两侧还搬迁了北魏清河王元怿和江阳王元乂两座壁画墓。

本文重点介绍一下那25座古墓,有图有真相,流量不富裕的,请在Wifi下阅读。

这些古墓被安置在了地下回廊中,灯光昏暗,即使2.8的大光圈,有的地方都难以对焦。

古墓博物馆实在可以看一天的地方,但有朋友同行,并非都那么热衷古墓,只好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拍了一圈。

等有机会还要再去一次,仔仔细细的看一遍。

(1)西汉空心画像砖墓1985年发现于洛阳市宜阳县,属西汉中晚期。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顶为平脊斜坡式,由三十二块巨大的画像砖拼装而成。

(2)西汉画像石墓西汉中晚期的夫妻异穴合葬墓,墓主人姓名不详。

墓室包括两个主墓室和一个耳室,主室之间有一堵隔墙。

关注重点是异穴合葬、画像石。

(3)西汉打鬼图壁画墓1957年发现于洛阳市烧沟村,夫妻合葬砖室墓。

关注重点是壁画。

前堂顶脊的天象图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天文图。

(壁画二桃杀三士,图自互联网)(4)西汉卜千秋壁画墓1976年发现于洛阳市烧沟村,墓主人为郡级官员卜千秋夫妇,属砖室墓,包括主室和耳室。

重点是壁画,包括方相氏打鬼图、夫妇升仙图(下图自互联网)等。

(5)新莽天象神话壁画墓1978年发现于洛阳市金谷园。

砖室墓,有墓道、甬道、前室、后室、耳室组成。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7辑目录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7辑目录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1994)—第十四辑(2007)目录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作者】:陈全方主编【形态项】:257 ; 26cm【出版项】:三秦, 1994【ISBN号】:7-80546-811-7 / G268.3-55【原书定价】:$3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发刊辞陕西历史博物馆刊编辑委员会贺信祝辞:贺辞张岂之石兴邦先生贺辞贺《陕西历史博物馆》创刊周伟州中国先秦史学会贺信祝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闻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写长歌以贺宋伯胤贺新郎——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而作《秦陵秦俑研究动态》编辑室考古研究:膳夫山鼎与西周年历问题李学勤中国陶俑和唐三彩陈全方法国吉梅博物馆所藏中国商代青铜盘尹盛平释史墙盘铭中的“逖髟”林氵云试论秦与中原诸国陵寝制度的异同马振智法门寺地宫出土琉璃器皿韩伟史学论坛:葵园读史二札武伯纶先生遗作武晓颖整理读《豳风》诗篇兼论公刘迁豳史实及文化斯维至唐代列戟制探析申秦雁长安韦氏宗族述论黄利平唐宋汉朝、石泉县治考吴镇烽简牍与典籍汉简中一封奇怪的信林剑鸣司马迁一家言之界说张大可《史记·日者列传》小察张铭洽《鹖冠子》考辨叶荣唐墓壁画鉴赏李寿墓壁画张鸿修浅谈壁画源流及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的艺术成就李域铮唐代中外乐舞交织图——苏思勖墓的乐舞壁画李国珍昭陵唐墓壁画陈志谦文物丛谈“汉三颂”价值论杨培钧从瓦当文字看秦汉习俗及演变——读陈直《摹庐丛著七种·秦汉瓦当概述》札记谭前学中韩间有深远意义的文化交换王世平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乐舞的流行状况晏新志日本国收藏的汉唐珍贵文物魏女勇娥从文献看古代饮茶风尚对茶具色泽的影响胡小丽馆藏文物精品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文物精萃韩建武赵峰朱天舒西汉“王许”龟纽银印师小群刻花“乾封泉宝”钱禾古文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法花人物罐乔文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曼生款茗壶王昱东学术博览申国考(日)谷口义介著赵世超译汉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政府的权力(美)陈启云著胡志宏译中国早期的丝织品——比较斯坦因和中国考古学家发现的汉代带花纹丝绸(法)克里沙娜·里布著杨瑾译巴黎吉梅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礼器——角(法)任淑兰(Maud Girard- Geslar)著段萍译随笔·札记树·莲花及其在佛教中的寓意文军法国考古工地见闻党士学文物保护新建博物馆的温湿度问题研究谢伟张群喜浸渗技术对酥解陶器的渗透加固保护郭岚任重远唐墓壁画加固的方法研究罗黎张群喜徐建国博物馆学电脑管理藏品分类法的探讨徐建国感知特征与陈列设计郑雅坤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的商品化趋势赵峰韩建武回顾·展望陕西历史博物馆与碑林博物馆李西兴形式与实质感觉与理性——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创作的体会张锦秋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本思路李伟浅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设备管理张腊梅有朋自远方来——开馆以来重要接待记略王彬书评书讯资料完备考证翔实——《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评介周苏平出版消息·简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作者】:周天游主编【形态项】:354 ; 26cm【出版项】:三秦出版社, 1995【ISBN号】:7-80546-919-9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史学论坛说《召诰》《洛诰》赵光贤《士冠礼》的礼法与礼仪彭林商代军事制度研究宋镇豪老庄的财富观罗世烈战国时期军事后勤保障制度刍论黄朴民徐勇《春秋》日食历日校订李仲操《诗·十月之交》作于平王时期新证沈长云秦人多神崇拜及王权影响下的中国宗教张文立论民族迁徙与秦东陵骊山陵的关系及相关问题杨东晨秦人祖先祭祀考述史党社田静大唐长安皇城[台]石尔琪论清代陕西人口的迁徙赵静考古研究由亚箕诸器铭文推论燕齐建国文化斯维至金文召王南征考略尹盛平东周的人口、生态和社会变迁常金仓也谈秦早期都邑犬丘王世平朔字探源[日]成家彻郎著许宏译试说“多生”“百生”与“婚媾” 刘桓从张庄桥汉墓所出铜器看蜀赵两地的文化交流郝良真姜春陕西帝陵概述周魁英刘林西陶灶图案所反映的汉代人民生活陈安利三星堆“饰鸟玉璋”略议史延廷中国史前时期捕鱼工具之演进韩建武从出土文物看唐代的主要畜力交通工具朱天舒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王翰章从文物普查看明清陕西人文历史变迁张在明赵强博物馆学博物馆需要心理学宋伯胤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发展之我见陈全方博物馆陈列建档工作概论周劲思王昱东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全体系及其管理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卫处浅谈中央控制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李鸣扶风历代铜镜陈列小记蔡昌林文献与简牍研究《史记·六国年表》校读札记缪文远《鬼谷子》散论刘宝才秦简《为吏之道》与秦统一前后的文化嬗变张铭洽《山海泾》中的“甘木”考辨张维慎壁画研究陕西唐代墓葬壁画李西兴壁画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黄利平文物丛谈陶鬲——高效的传热炊器秦建明赵琴华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银花钗申秦雁谭前学两通记载唐代乐舞的珍贵碑石魏女勇娥唐三彩辨伪胡小丽觿的用途及象征意义梁彦民篆书钱文的演变师小群从考古资料看隋唐的五弦琵琶贺达炘唐代两方墓志考汪勃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怀黄桂珍学术博览《西京杂记校注》简评[台]陈文豪秦的起源与文化[日]饭岛武次著晏新志译汉代的思想构架[英]鲁惟一著谭前学译创新中的发展——记英国伯明翰博物馆人类学陈列室翟晓兰编译美国查科峡谷的古代遗存保护张沛心编译随笔、札记佛指舍利巡礼曼谷纪实韩伟前秦冯翊相氏族属辨杨铭成汉政权中的民族成分叶荣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工艺美术的影响范淑英纪念何正璜先生深切怀念何正璜先生方鄂秦蜡烛和小桥何正璜文物精品两件带“翰林”款的白瓷罐韩建武雪景山水图张梅王端淑山水立幅杨亮书讯、简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三辑【作者】:周天游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290 ; 26cm【出版项】: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ISBN号】:7-5604-1093-6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陕西历史博物馆建馆五周年贺辞周天游考古研究中国青铜时代金属加工工艺——打锻、锤揲法考察卢连成金文“ 京”即秦之“阿房”说王辉金文札记三则刘桓汉代神车画像王子今唐羽林大将军臧怀亮两方墓志合考曹发展建窑黑釉盏与宋代的斗茶胡小丽试论辽代金银器的分期及特点韩建武唐代妇女常服浅议王彬史学论坛西安古都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张大可论子华子管敏义先秦时期陕北的民族迁徙与融合杨东晨秦帝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张文立秦代的文化政策与秦文化——再谈秦文化的层次性张铭洽秦老人问题浅议薛瑞泽试论秦汉统治者的天地祭祀活动马振智浅论巴蜀地区在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地位叶荣论司马迁对帝王追求长生的实录与批判张强试析西汉的重农抑商政策谭前学略论唐代体育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的地位董理简牍与典籍《淮南子》与《文子》关系辨析王云度从简牍看秦汉时期的乡与里组织杨剑虹圆仁笔下的“茶” 牛致功释吐鲁番文书中的五道大神贾二强试论云梦秦简《日书》的楚文化色彩史党社《史记》“袒”字注解商榷张维慎馆藏文物丛谈“鼓形器”之时代与用途考核庞雅妮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文物选释师小群韩建武陕西三桥镇出土宋卢士隆墓志万晓凝重幽艳的宣德青花大盘黄桂珍袁耀《汉宫春晓图》赏析杨亮唐绞胎碗吾健唐黑人俑贺达炘元三彩罐含辛唐双狮双鸾纹菱花铜镜岁寒唐蝴蝶纹海棠形银盒含辛晚风独立图董洁唐墓壁画研究唐墓壁画的制作工艺唐昌东说唐墓壁画的史料价值黄利平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唐安公主墓的花鸟壁画李国珍李贤墓《马球图》等三幅壁画赏析李国选学术博览辽宁大凌河流域的商周青铜器[日]广川守著晏新志译中亚银器及其对中国陶瓷器的影响[英]J·罗森夫人著杨瑾译发掘丝绸之路的深处——被称作中国“死亡之海”的沙漠中是否隐藏着早期人类的遗迹?[英]约翰·W·奥尔森著张梅译博物馆应用交互式讲解系统需考虑的几个问题[英]彼得·N·路易斯著翟晓兰译随笔札记中华古训浅议吴枫中国古代的防水织物秦建明郭子仪之父郭敬之事迹考张应超从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发式与妆饰晏新志庞雅妮美国孟菲斯《中国皇陵展》见闻申秦雁福冈市博物馆“活动体验室”参观有感沈建康乙亥夏日访台归来写长歌抒怀宋伯胤文物保护谈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操作技术于平陵郭岚张晓梅降尘对彩绘文物颜色影响之探讨杨文宗谢伟光导技术在文物采光及保护中的应用张群喜新建博物馆害虫的防治谢伟博物馆学论陈列的美育功能郑雅坤谈青铜器的陈列富君王桂枝博物馆陈列说明英译浅论范淑英论博物馆的经济效益李彦平周鼎安博物馆专业档案管理浅谈杨维娟诗词六首李炳武书讯本刊征稿英文要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67 ; 26cm【出版项】: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7【ISBN号】:7-5604-1244-0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考古研究汉代骨签与汉代工官研究刘庆柱工师文罍考吴镇烽秦兵三戈考王辉从出土文物及文献资料看汉代的养猪业杨亮唐代妇女常服的分期与演变王彬唐、宋、辽金银器上的凸纹工艺朱天舒史学论坛西周宗法制度新证王晖试论西周的公族土地所有制陶磊关于吕尚的出身及其被举用史事索隐刘桓西周时期齐国的军事制度初探徐勇黄朴民战国时秦国中央官制的转变与王权的加强李金学试论秦统一前后的法制建设方针谭前学刘邦身世辨析王云度汉代交际语言考述彭卫论唐代的权相黄利平试析唐代体育繁荣的原因董理中国古代的毒鱼及其与川泽的环境保护张维慎吴大康历史地理研究关于秦汉地方行政体制中的“道” 周伟洲先秦时期陕西地区古国古城考杨东晨秦甘泉宫地望考曹发展唐以后西安失去全国政治中心地位的原因徐卫民两宋汉中山河堰的兴废及其原因冯岁平固原地区的自然地理和古代长安的西北防卫恰恰民族、宗教史研究义渠族属辨杨铭古代巴蜀诸族同华夏族之关系叶荣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少数民族分布及姓氏韩香长安大荐福寺与“周、唐革命” 王亚荣王重阳与全真道的创立张应超馆藏文物精品旷世奇珍璀璨玑珠——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特色杨培钧新征集文物丛识韩建武师小群馆藏鄂尔多斯式青铜带饰刍议庞雅妮华贵艳丽的粉彩牡丹纹碗黄桂珍西安郊区出土唐韩国信、康氏墓志考述师小群文物丛谈唐代国长公主碑考略王翰章魏女勇娥唐方元瑾墓志铭考释王建荣延安出土的两方明代墓志铭考释姬乃军姬中林说湖南常德出土汉“长沙邸丞”印施谢捷唐代胡俑、胡商与丝绸之路胡小丽唐代三彩盆和灰陶熏炉刘瑞宋钧窑瓷器与后世仿品尹夏清唐墓壁画、艺术史研究中国画概论——为《陕西藏画集》作序张鸿修方鄂秦李寿墓线刻乐舞图与唐代坐、立部伎考述晏新志唐墓壁画人物造型之社会风尚戴俊英唐墓壁画临摹材料与技法研究李国选唐朝与新罗国的艺术交流田廷柱中国古代书画鉴赏随谈石头娃学术博览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礼宾图》的有关问题[日]西谷正著马振智译列宁格勒爱尔米塔什博物馆所藏中国转变期瓷器[俄]塔提亚娜·阿尔波娃著周劲思译海兽葡萄镜与中国之旅[日]胜部明生著汪勃译和平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和课题[日]山边昌彦著李彦平李淑艳译随笔札记96’西北专线考察行纪王世平福冈市博物馆现代化讲解咨询服务系统考察纪实徐锡荣荣碛砂藏经影印经过罗宏才文物保护唐墓壁画颜色破坏诸因素探讨单日韦谢伟全封闭式博物馆展厅环境空气监测的探讨张美蓉略谈古代壁画揭取中的保护工作杨文宗埃勒凡蒂内上埃及庙的岩石保护[德]霍斯特·舒著阎敏译博物馆学从文化人类学看博物馆材料宋伯胤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文物搜集与民族学博物馆建设王建民论西北五省区博物馆的优势互补和协作交流刘建安开馆六年来陈列工作的回顾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部文物多媒体光盘(CD-Title)的开发制作刘克宇谢伟摹庐遗诗选注陈直先生遗作周天游选注痛悼林剑鸣先生周天游国失良才吾失友——怀剑鸣张文立附:林剑鸣先生行述补白瓷砖的鼻祖(13)西周璇玑、玉衡(45)秦高奴铜石权(75)隋琉璃、玛瑙围棋子(94)唐女跪拜俑(110)汉绿釉伏羊陶尊(115)隋圆球体玻璃香料瓶(152)碑刻中的三绝(205)唐男跪拜俑(161)唐圆雕玉立人(180)唐带护背铜镜(196)唐鎏金铜药师佛立像(205)书讯(203、225、233、277)唐银力士造像(283)北宋达摩渡海镜(297)唐彩绘陶罗汉像(305)宋彩绘俑首(321)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95 ; 26cm【出版项】: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ISBN号】:7-5604-1352-8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庄子·杂篇》竹简及有关问题李学勤考古研究咸阳塔儿坡新出陶文补读王辉关中西部出土商代铜器及相关问题——兼论益家堡一期的文化性质高西省秦币考略何清谷秦信宫考——试论秦封泥出土地的性质刘瑞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王云度“黄”非“珩”之本字韩建识延安市出土的唐代画像砖姬乃军王沛袁继民史学论坛秦对传统文化整合的启示张文立试论春秋战国秦文化的走向黄留珠秦代“以吏为师”政策的历史考察张铭洽秦始皇造铸“金人十二”之谜王子今秦宫廷乐舞考论田静史党社论汉文化的渊源刘洁论两汉时期关中农业经济区的兴衰杨振红试说隋唐关中本位政策马驰简牍与典籍研究关于包山楚简中的四个地名史杰鹏《吕氏春秋》:百科全书式的宫廷教科书卢鹰《汉书新证》征引新史料析论——民国以来的汉代新史料与史学研究举隅[台]陈文豪历史地理研究古都与“丝绸之路”的研究要走出误区——兼评《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王世平秦甘泉宫所在位置辨徐卫民秦都咸阳新论杨东晨民族·宗教史研究论先秦天神—山岳文化圈王晖佛教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神风貌方光华《维摩诘经》与唐代佛教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图》文军景教碑出土于大崇仁寺郗琳清代陕北地区民间信仰初探秦燕馆藏文物精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泥佛像综述周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三批出土玉器贺达炘韩建武罕见的明正统青花缠枝莲大缸黄桂珍馆藏银元辨伪师小群文物丛谈对仰韶时期尖底器的再认识赵宇共西安附近宗教石刻综述李域铮试论摩崖石刻“衮雪”的时代及书者王彬唐“乐舞俑”考辨董理唐墓壁画·艺术史研究大唐墓室壁画艺术——《中华文物精粹·壁画卷》序唐昌东李国珍谈唐代帝王的狩猎活动——兼谈章怀太子墓《狩猎出行图》申秦雁唐代墓室壁画之研究李国选唐墓壁画中所见的建筑翟晓岚学术博览銮(车銮)考[日]网干善教著汪勃译远东地区发现的西亚玻璃综述[美]艾伦·约翰斯顿·莱赢著杨瑾译关于沃特斯艺术馆所藏中国漆木佛像的技术研究报告[美]Donna K. Strahan 著王昱东译随笔·札记先秦时期的焊接技术徐建国唐德宗放归驯象地点考辨王元林《清代名人轶事》所反映的鞭、杖、笞之罚张维慎文物保护唐墓壁画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谢伟宝鸡戴家湾古墓发掘中微型考古及发掘器物的保护修复詹长法杨文宗周萍博物馆学衔华佩实雅俗共赏——《唐代金银器大观》陈列形式设计研究王有庆多媒体导游展示系统的研究实践与思考徐锡荣博物馆与Internet 邵小龙书评史学“多重证法”的典范之作——读斯维至《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稿》王辉《先秦民族与文化》序(摘要)陈连开附录陕西考古学论文索引(1994~1995)楼宇栋书讯·简讯补白镀金嵌宝观音(8)杜虎符(21)鸠摩罗什及葬舌塔(49)彩绘雁鱼铜灯(218)素面带把银杯(229)鎏金春秋人物纹三足银罐(236)绿度母(271)三彩女立俑(284)骨雕人头像(303)群策群力,推动我馆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328)吉祥天女(346)藏式塔(351)十一面观音(362)汉代的麟趾金与马蹄金(372)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六辑【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82【出版项】: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ISBN号】:7-5419-7742-X / 37.773087/S150/6/003771【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突出优势办出特色——设立唐墓壁画馆的可行与构想…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冯庚武考古研究西周的昭穆制度与金文中的“康宫”问题尹盛平秦史三题王辉由汉阳陵冥币谈古代的瘗钱葬制王学理汉代画像中的钱纹图案王子今北赵晋侯墓群与昭穆墓位彭林中国兽面纹砖瓦的形成与发展汪勃谈陕西商代文化的表现巩文老官台文化命名刍议净毓民周春茂史学研究周代同姓不婚礼俗的成因新探王晖司马迁的史学意识简论张文立谈秦汉之际的文化整合张铭洽论汉代的人口、耕地与基本经济区杨振红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的主要思潮简论田旭东武则天晚年驾临长安考析赵文润唐代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原因董理典籍·简牍·墓志论曾子对孔子道德论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罗新慧论《淮南子》的察人之道张维慎乾陵新出唐豆卢钦望墓碑考释杨希义刘向阳《唐壮武将军守左威卫大将军兼五原太守郭英奇墓志》初探李慧历史地理研究论汉都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和发展杨东晨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徐卫民简论秦汉以前宝鸡渭水流域的生态环境霍彦儒论清代陕西人口再生产及其结果与教训赵静民族·宗教史研究藏传佛教泥造像“擦擦” 周越北魏经略仇池的几个问题杨铭从《古兰经》看穆斯林社会妇女的地位文军南朝僧官制度初探魏琪仙游寺法王塔的时代风格及地宫瘗埋舍利制度林通雁从陕西的道教碑石史料看成吉思汗与全真道的关系张应超馆藏文物精品“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考王昱东陕西出土的唐代黑人俑韩建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宋元明陶俑精选胡小丽姜涛军持浅淡——从馆藏两件器物定名谈起张沛心文物丛谈甘泉出土秧歌舞画像砖浅议姬乃军流散在日本国的一口唐代铜钟魏女勇娥秦王府出土的干支年款青花瓷刘恒武张沛心美国印第安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长沙铜官窑瓷器杨瑾王锐唐墓壁画研究对懿德太子墓“宫女图”的一点看法申秦雁周柏龄长乐公主墓壁画《瑞云车马送行图》琐谈邹规划张晓阳石墨影作木构间的树石——懿德太子墓与章怀太子墓壁画的比较研究杨效俊论唐墓壁画的艺术风格李国选学术博览唐高宗时期的中枢格局[韩]任大熙著蒋菲菲译唐代波斯基督教会向中国的扩展[奥]霍夫力著侯昕译和同开王尔铸造之变迁[日]石川谆著晏新志师小群译佛传艺术沿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日]宫治昭著庞雅妮译随笔·札记颜真卿与长安王翰章也谈“东方维纳斯” 王世平清末民初石门拓工、拓技与拓本传销诸事罗宏才浅谈代笔书画石头娃汉代农业技术上的代田法和区田法叶荣拓印略说李文英文物保护文化骨片沉积物的清除单暐张群喜王和平金银器文物上铜锈产生的原因、机理及处理方法探讨罗黎文物库房的环境质量监测与文物保护张美蓉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壁画霉菌及环境霉菌调查研究谢伟张星群博物馆学浅淡实物材料与实物教育宋伯胤《延安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的形式设计及艺术特色韦纯学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控系统的能量管理李鸣试探唐墓壁画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万晓浅谈运动镜头在文物摄影中的运用和体会刘万虹书评考古学的文化新境——读李学勤先生《比较考古学随笔》王子今陕西文物工作的新成就——《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问世马振智书讯补白1、新城公主墓壁画顾盼、捧物二侍女图(19)2、“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脊瓦(42) 3 、宋代罗汉(52)4、新城公主墓壁高髻侍女图(64)5、“千秋万岁与天无极”瓦当(77)6、“华仓”瓦当(103)7、鎏金铜蚕(110)8、凤鸟云纹瓦当(126)9、“永隆”瓦当(140)10、新城公主墓壁画顷心交谈二侍女图(145)11、黄爱庐兰竹(159)12、唐代石刻(180)13 、张崟山水图轴(185)14、彩绘陶囷(190)15、云鹤纹瓦当(199)16、吴岱观山水图轴(216)17、“棫阳”瓦当(250)18、“泱茫无垠”瓦当(270)19、新城公主墓壁画起舞、秉烛二侍女图(277)20、“折风阙当”瓦当(284)21、新城公主墓壁画侍女图(297)22、唐千秋云龙纹镜(313)23、新城公主墓壁画起舞驻足二侍女图(320)24、“延年益寿”瓦当(354)25、西夏雕像石座(365)26、绿陶烤炉(375)27、黄河淹没区的北宋墓壁画(379)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作者】:周天游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76 ; 26cm【出版项】:三秦出版社, 2000【ISBN号】:7-80628-461-3 / G268.3-55【原书定价】:CNY60.0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省学科: 丛刊)·考古研究·周原的非姬姓家族与虢氏家族曹玮。

安阳灵泉寺石窟隋唐塔铭书法风格研究

安阳灵泉寺石窟隋唐塔铭书法风格研究

安阳灵泉寺石窟隋唐塔铭书法风格研究作者:郑智心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过整理安阳灵泉寺石窟现存的40余方隋唐塔铭资料,分析安阳灵泉寺石窟隋唐塔铭书法的风格及时代特征,呈现隋唐时期民间书法风格的多样性。

关键词:塔铭;隋唐书风;塔铭书法叶昌炽撰《语石》卷四塔铭条云:“释氏之葬,起塔而系以铭,犹世法之有墓志也。

然不尽埋于土中,或建碑、或树幢。

”[1]塔铭是佛教僧尼的墓志,多称塔铭或幢,或嵌于塔上,或置于塔内。

这些塔铭形制较小,铭文较短,如《比丘尼那延法师灰身塔铭》文字内容:“圣道寺故大比丘尼那延法师灰身塔记,大唐贞观廿二年二月八日弟子敬造。

”塔铭清楚地交代了僧人身份、敬造人和刻字时间。

据现有研究成果,安阳灵泉寺石窟塔铭主要分为佛教僧侣塔铭,居士或信士塔铭,僧侣塔铭,这些非官方的塔铭书法可以从侧面角度反映隋唐书法的发展情况。

河南省文物出版社《宝山灵泉寺》收录的隋唐塔铭拓片和文字资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

进一步研究安阳灵泉寺石窟隋唐塔铭的书法特点,笔者对安阳灵泉寺石窟隋唐塔铭进行书法风格分类。

在结字方面,按照沙孟海先曾提出“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进行划分。

在用笔方面,则从“楷隶杂糅”“楷体”“掺杂行书笔意”三部分进行归类。

根据46座塔铭一览表(表1),从结字角度来看,出现了20处斜画紧结的现象,26处平画宽结的结字现象,用笔6处楷隶杂糅,38处纯正楷书,2处掺有行书笔意。

总体来说,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同时出现,平画宽结的现象比较明显,用笔以楷体为大宗,楷隶杂糅占小部分,掺有行书笔意的仅有两处。

(一)清新秀丽景龙三年(709年)《玄林禅师神道碑并序》具有清新华丽之气,在安阳灵泉寺隋唐塔铭中别具一格。

《玄林禅师神道碑并序》字在結体上与王羲之的《圣教序》有相似之处,“即”字左边横画紧密贴合与右部分空白方的形状处理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呈现修长遒劲之态。

“法”字最后一点有切笔动作,在用笔上掺杂行书笔意,笔画与笔画衔接处有连带,转折提按变化明显。

河南现存名碑录

河南现存名碑录

河南现存名碑录两汉:《冯孺⼈墓记》西汉新莽天风五年(18)刻,唐河出⼟。

《冯孺⼈墓记》《赵菿碑》东汉建武四年(28)刻,南阳出⼟。

《赵菿碑》《姚孝经墓记》东汉永平⼗六年(73)刻。

《姚孝经墓记》《侍廷⾥⽗⽼郸买⽥约束⽯券》东汉建初⼆年(77)刻。

《侍廷⾥⽗⽼郸买⽥约束⽯券》《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92)刻,偃师出⼟。

《袁安碑》《张禹碑》东汉永初七年(113)刻。

《张禹碑》《⼦游残⽯》东汉元初⼆年(115)刻,安阳出⼟。

《⼦游残⽯》《嵩⼭太室神道⽯阙铭》(⾪书) 东汉元初三年(116)⽴。

《嵩⼭少室神道⽯阙铭》(篆书)东汉延光⼆年(123)⽴。

《嵩⼭开母⽯阙铭》(篆书) 东汉延光⼆年(123)⽴。

《⽢陵相碑》(⾪书) 东汉建和元年(147)刻,孟津出⼟。

《李孟初神祠碑》(⾪书) 东汉永寿⼆年(156)⽴。

《张景碑》《张景碑》⼜名《张景造⼟⽜碑》。

东汉延熹⼆年(159)⽴。

《桐柏淮源庙碑》东汉延熹六年(163)⽴;元⾄正四年(1344)重刻,吴炳⾪书。

《桐柏淮源庙碑》《肥致碑》东汉建宁⼆年(169)刻,偃师出⼟。

《肥致碑》《许阿瞿画像⽯题记》《许阿瞿画像⽯题记》东汉建宁三年(170)⽴,南阳出⼟。

《闻熹长韩仁铭碑》(⾪书) 东汉熹平四年(175)⽴。

《熹平⽯经残⽯》(⾪书) 东汉熹平四年(175)始刻,蔡邕等书丹。

《尹宙铭》《尹宙铭》⼜名《豫州从事尹宙碑》。

东汉熹平六年(177)⽴,尉⽒发现。

《刘君残碑》东汉光和四年(181)刻。

《刘君残碑》《诸葛亮留侯祠铭》东汉建安六年(201)⽴,诸葛亮书。

《诸葛亮留侯祠铭》三国:《上尊号碑》(⾪书)⼜名《公卿将军上尊号碑》。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传为钟繇书。

《上尊号碑》《受禅表碑》(⾪书),三国魏黄初元年(220)⽴,传钟繇书。

《受禅表碑》《正始⽯经》《正始⽯经》⼜名《三体⽯经》、《魏⽯经》。

三国魏正始⼆年(241)始刻。

《王基墓碑》⼜名《东武侯王基碑》,俗称《王基残碑》。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豫政〔2016〕4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豫政〔2016〕4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正文:
----------------------------------------------------------------------------------------------------------------------------------------------------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豫政〔2016〕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核定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329处(见附件1),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9处,石窟寺及石刻8处,古建筑149处,古遗址86处,古墓葬26处,其他1处;另有与现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2处(见附件2),现予公布。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6年1月22日
附件1: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附件2:与现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结束——。

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四孝图像补释

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四孝图像补释

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四孝图像补释江玉祥摘 要:采用图像来表现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是宋代丧葬文化中的一大特点,考古发现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出土资料。

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出土的二十四孝图像,即是比较典型的考古发现。

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对这些图像的定名和故事内涵作了考证,为研究和鉴赏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宋代墓葬 砖雕 二十四孝 故事图像中图分类号:K87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62(2001)04-0022-12 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公开发表的宋代墓葬中出土的二十四孝图像资料共有14份,其中只有《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一份简报未对图像定名。

在此笔者拟对该墓出土孝子故事图像内容作一分析,同时对宋代其它墓葬某些孝子故事图像的定名提出一些商榷意见。

错误之处,请读者指正。

一山西壶关县东柏林乡南村宋哲宗元二年墓中人物砖雕共24块,其中武士砖2块,侍女砖2块,孝子故事砖20块。

孝子故事砖无榜题,突出人物,缺背景刻画,很不容易推断每幅雕像的内容。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其它有榜题的行孝故事砖雕、线刻或壁画图像来比较研究,从而解决其定名问题。

以下便按《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一文所编雕砖号码顺序,一一进行考释,对于暂时未查到故事出处的雕砖阐释则略而不详。

第5号砖,“砖面刻二人。

右上一老妇梳盘髻,内着罗衫,外套开襟半衫,伸指作训斥状。

下有一拱手作揖的男子”〔1〕。

此图的内容应为汉代“韩伯俞”的故事。

其本事见〔汉〕刘向撰《说苑》卷3《建本》:“伯俞(《艺文类聚》卷20、《太平御览》卷649俱作“韩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

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也。

’”洛阳出土北宋宣和五年王十三秀才石棺,其棺侧和后档单线勾勒阴刻的十五个孝子图均有榜题,题名为“韩伯瑜(俞)”一图正作“韩伯俞拱手恭立在老母前”〔2〕。

宋代洪适撰《隶续》载《武梁石室画像》“〔伯〕榆母”一图类此。

山西高平开化寺宋壁画探析

山西高平开化寺宋壁画探析
壁画的创作背景
开化寺内的壁画是宋代画师们为数不多的传世之作,这些壁画见证了宋代佛教 在当地的传播和影响。
02
壁画的题材与内容
壁画的题材与主题
佛教题材
开化寺壁画主题以佛教故事为主,涉及佛、菩萨、罗汉、护法神等形象,以及佛 教传说的各种场景。
世俗生活
壁画中也有部分世俗生活的描绘,如农耕、渔猎、商贸等场景,反映了宋代普通 百姓的生活面貌。
历史价值
这些壁画为研究宋代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 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宋壁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涵丰富,对于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宋壁画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保护措施
针对壁画保护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科学、有 效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保护档案、进行修复 保护、加强监测等,以延长壁画的寿命。
壁画的保护措施与修复技术
保护措施
为保护这些珍贵的宋壁画,应采取有效 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保护档案、控制环 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预防 性保护针对损坏程度不同的壁画,采用相应的修 复技术,包括清洗、加固、修补、还原等 ,修复过程需遵循“最小干预”和“可逆 性”原则。
壁画的人物形象与服饰
人物形象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既有威严庄重的佛菩萨造像, 也有生动活泼的世俗人物。
服饰特点
壁画中的人物服饰丰富多彩,既有华丽的宫廷服饰,也有朴 实的民间衣着,反映了宋代不同阶层人物的风俗习惯。
壁画的色彩与线条
色彩运用
壁画采用矿物质颜料,色彩鲜艳持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宋代的壁画开始将世俗生 活与宗教题材相结合,呈 现出更加生动真实的画面 。
细腻的绘画技巧
宋代壁画以其细腻的绘画 技巧而著称,画师们追求 细节和写实,使得壁画更 加栩栩如生。

李明德 素材整理——狄仁杰

李明德  素材整理——狄仁杰

狄仁杰人物生平狄仁杰踏入仕途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授汴州判佐,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

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

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充任知顿使。

狄仁杰累职拜相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刺史。

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爱戴。

宁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

当时,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弹劾了大批州县官吏。

但当他到达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境内后,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称颂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荐狄仁杰。

不久,狄仁杰被征拜为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

当时,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间自行设立、不在祀典的祠庙)。

狄仁杰奏知朝廷,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四所祠庙,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

不久,狄仁杰又改任文昌右丞。

同年九月,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

当时,越王李贞在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起兵反抗武则天。

宰相张光辅率军讨平叛乱,但却纵容部将大肆勒索。

狄仁杰一概不予听从,还正言斥责张光辅,称其之罪甚于李贞。

张光辅怀恨在心,便于回朝后弹劾狄仁杰出言不逊,侮辱宰相。

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武则天对他道:“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

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

”武则天叹服。

狄仁杰谪贬彭泽长寿元年(692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

当时律法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

狄仁杰当场认罪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口供,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只待来日行刑,不再严加防备。

河南偃师宋代李氏墓志考释

河南偃师宋代李氏墓志考释

河南偃师宋代李氏墓志考释作者:李秋展来源:《大众考古》2020年第04期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藏有一方出土于偃师山化镇关窑村北的《宋长安县君李氏墓志铭》(以下简称《李氏墓志》),志主本人是刘绚的母亲,志盖由范祖禹篆,志文由程颢撰写,刻工为张士廉。

该墓志可以说是集名人志石、名人篆盖、名人撰文、名工刻石于一体的“四绝墓志”。

志石概况盖呈方形,青石质,盝顶,四边及四刹素面无纹饰,顶部纵三行篆书“宋长安县君李氏志铭”,无界格。

左下方落款一竖行,楷书“秘书省著作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题”。

盖石底边长71.5厘米,顶边长43厘米,厚10.5厘米。

志呈方形,青石质,志文楷书。

首行题“宋长安县君李氏墓志铭”,共29行,满行31字,包括题目,撰文、篆盖者结衔,墓志正文及刻石者。

志石边长71厘米,宽70厘米,厚10厘米。

现将志文移录并点校如下:宋长安县君李氏墓志铭太常丞知开封府扶沟县兼管句兵马司公事及沟洫河道骑都尉赐绯鱼袋程颢撰东平李徹书长安县君李氏,职方刘君师旦之夫人。

年六十有三,元丰庚申八月辛亥疾终于河南缑氏之居,越仲冬丙申葬于偃师之北原。

前期,职方洎其子绚以书抵广平程颢曰:“愿得子之文,以识其墓,将为信于后世。

”噫!刘氏父子知予者也,岂以其文真能有益于夫人之传哉!顾以予为非妄人耳,此其所以庶几与为信者也。

刘氏与予世为通家,自予少时已能知夫人之贤,故得论次其所闻,无虚美,无愧辞以尉刘氏之望。

夫人之先本河内人,徙家缑山五世矣。

皇考讳盛,始以儒学起家,为太子中舍致仕,累赠特进户部尚书;母潘氏封长寿县太君。

李氏浸昌,世多闻人。

而夫人女子,休有德称,斯可尚巳!夫人冲和浑粹,靖安夷易,无表襮之饰,无琢磨之迹,曾何事于有为之间。

而自幼及终,人无闲言见者。

宗族称其孝,舅姑悦其恭,子孙从其善,中外服其贤。

使士大夫目刘氏为善人之门,乃出于夫人之助。

盖温仁端厚之美完于天质,故徽柔懿恭之行成于自然。

而又生于令家,归于善族。

父良母仁,夫义子顺。

宋墓-河南焦作白庄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_赵德才

宋墓-河南焦作白庄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_赵德才

W E N B O W E N B O18焦作白庄宋代壁画墓位于焦作市马村区待王办事处白庄村北200米处,焦作建设东路北侧(图1)。

为配合白庄翠园小区的建设施工,2008年5月13日-22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对32号楼基础内发现的一座宋代壁画墓,进行了清理发掘,现将有关情况简报如下。

焦作白庄宋代壁画墓座北朝南,方向172,由墓道、甬道、墓主室、后室和西侧室组成,编号2008JBM1(图2)。

位于墓室南部,阶梯式。

平面呈长方形,长2.5米,宽0.7米,深4米。

台阶高度0.3、0.4、0.5米不等。

墓道北接墓门。

墓门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门框,在门额上安装有2个用砖磨制的长八棱体门簪,残砖平列封门,门框内为券洞式甬道。

拱形顶,宽0.54米,进深0.66米,高0.92米。

从铺地砖以上高约0.7米处起券,券高0.22米。

(一)主室平面呈不等边六边形,其中墓北壁、东南壁、东北壁边长相等,长度为1米;南壁0.98米、墓西北壁、西南壁、西北壁边长相等,长度为0.62米。

墓壁上部为仿木结构建筑的六角攒尖顶,一、墓葬形制o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焦作市文物工作队河南焦作白庄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图1白庄宋墓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2008JBM1平剖面图结合“虢姜”组器来看,虢仲的妻子“虢姜”应该和“丑姜”是同一人,是姜姓丑国的女子嫁于虢国国君。

(摄影:常军)注释:[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2]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考古》,1999年第6期。

[3]高兵:《周代婚姻形态研究》,巴蜀书社,1989年。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的发掘清理》,《文物》,2000年第12期。

[5]姜涛、王龙正、乔斌:《三门峡虢国女贵族墓出土玉器精粹》,众志美术出版社,2002年。

顶部正中间砌出边长0.12米的六边形孔,以砖填实。

墓高3.1米。

安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省级保护单位)时代类别地址灵泉寺石窟东魏至隋、唐石窟造像安阳县袁世凯墓民国近现代安阳市府城隍庙明清古建筑安阳市高阁寺明清古建筑安阳市小白塔元古建筑安阳市昼锦堂记碑与韩王庙宋古建筑安阳市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旧石器古文化遗址安阳县大寒遗址新石器古遗址安阳县永和桥金古建筑安阳县英烈楼旧址1949年近现代安阳县西门大夫记碑宋石刻安阳县马氏民居清古建筑安阳县洪谷寺塔唐古代建筑林州市崇善寺石塔明古建筑林州市双龙寺摩崖像及双石塔宋明古建筑林州市河顺桥宋明古建筑林州市城峪故城宋明古建筑林州市惠明寺明清古代建筑林州市内黄农民革命起义旧址1928近现代内黄县"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公墓碑1942近现代内黄县荒年志碑清石刻内黄县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幢唐石刻内黄县刘茨范遗址新石器、商、周古遗址内黄县大刘营范遗址新石器-汉 古遗址滑县三义寨遗址新石器-汉古遗址滑县岳飞故里明古建筑汤阴县汤河桥明古建筑汤阴县天宁寺塔五代古建筑安阳市汤阴岳飞庙明古建筑汤阴县小南海石窟北齐石窟造像安阳县灵泉寺和尚塔唐石窟寺安阳县里城遗址商代古遗址汤阴县里固石塔唐古代建筑内黄县颛顼帝喾陵(二帝陵)古遗址内黄县清净寺大像碑唐石刻内黄县宋氏墓碑元至明石刻滑县大兴寺塔宋古建筑内黄县兴阳禅寺塔宋古建筑安阳县昊天观明清古遗址林州市彰善桥明古建筑安阳市玄武帝庙明古建筑内黄县慈源寺清古建筑林州市滑县大王庙清古建筑滑县永安寨遗址新石器至战国古遗址安阳冢上遗址新石器古遗址滑县渔洋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安阳县司母戊大方鼎保护埋藏处1939-1947安阳市赵窑石佛宋石窟寺及石刻汤阴县四面佛造像碑北魏石窟寺及石刻汤阴县奎光阁清古建筑汤阴县文笔塔清古建筑汤阴县玄帝庙明古建筑汤阴县汤阴文庙大成殿明古建筑汤阴县黄华塔林元清古建筑林州市林州文峰塔清古建筑林州市林州文庙清古建筑林州市智全石塔金古建筑林州市白龙庙清古建筑安阳市天赐殿清古建筑滑县固岸墓地战国-隋唐古墓葬安阳县五里岗墓地战国古墓葬汤阴县画像石墓汉古墓葬内黄县岳飞先茔宋古墓葬汤阴县扁鹊墓庙战国清古墓葬汤阴县。

盛世开皇、巍巍相州 安阳隋代麴庆夫妻合葬墓

盛世开皇、巍巍相州 安阳隋代麴庆夫妻合葬墓

盛世开皇、巍巍相州安阳隋代麴庆夫妻合葬墓作者:胡玉君来源:《大众考古》2024年第02期2020年4—6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抢救性发掘了隋代麴庆夫妻合葬墓。

该墓建造于隋开皇十年(590年),为长斜坡墓道“甲”字形单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石棺床等组成,出土瓷器、素烧瓷模型、素烧瓷俑、素烧瓷镇墓兽、石俑、墓志等文物338件。

石棺床墓室北部正中位置设长方形围屏石棺床一具,汉白玉和青石制成,东西向横置,由前挡、后挡、东西侧挡、床面石板,以及围屏、屏风、床踏等组成。

棺床各部分均雕刻有图案,多有彩绘和贴金,彩有红彩、绿彩、粉彩、黑彩等,但脱落较为严重。

前挡的雕刻为透雕和浅浮雕相结合,图案最为精美,内容有瑞兽、神王、圣火坛、天宫伎乐等,具有浓厚的祆教和佛教风格。

正面两处壸门内各雕刻有一瑞兽,壸门之上刻有手持乐器(笛子、直项琵琶、曲项琵琶或五弦、笙、筚篥等),骑马、骑羊或骑瑞禽的伎乐人物,其中左侧人物皆刻有圆形头光,右侧人物则没有头光。

壸门两端各雕刻有一神王,右侧神王为四臂神王。

侧挡主要雕刻莲纹。

后挡正中刻莲纹,莲纹左右刻祥云、瑞禽和神兽。

围屏共计7块,背部为一独版,东西各3块。

围屏为浅浮雕,采用平地减底的雕刻技法,图案共分12单元,刻有墓主出行、宴乐、修行、闻道、起居等日常生活场景和亭台楼阁、水榭花园等建筑。

棺床前立有方形石屏风一块,由青石制成,前后均为阴线雕刻,正面上方刻有题记,右下角为太子驷驾出行图,题记和刻图均与西汉学者刘向所著《新序·第一·节士》内容相吻合,以忠孝为主题。

石屏风的背面刻有一幅树下牧牛图,牧童短发、高鼻、戴耳环,有明显的西域胡人特征。

随葬器物麴庆墓早期曾遭盗掘,墓葬上部被破坏,未见人骨架,但墓葬残留随葬品仍然较为丰富。

棺床前方正对甬道口处,东西两侧分别放置一合墓志。

其他遗物分布较为散乱,主要摆放在石棺床的四周及墓室四角,共出土日用瓷器、素烧瓷模型、素烧瓷俑、素烧瓷镇墓兽、石俑等各类编号文物194件/套(计338件),做工考究、造型精美、色彩艳丽。

孔德铭:安阳的考古文化序列悠远广阔

孔德铭:安阳的考古文化序列悠远广阔

孔德铭:安阳的考古文化序列悠远广阔作者:莫倩来源:《人民画报》2019年第12期孔德铭摄影陈建/人民画报甲骨文中有“商邑”“大邑商”的记载。

但“大邑商”的范畴具体为何,直到近几年才为大众所知。

2016年5月,河南省安阳市柏庄镇辛店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称“研究所”)进行灰坑(垃圾坑)和墓葬的考古挖掘。

坐下喝口水的功夫,研究所所长孔德铭发现地面“有一块灰色的东西,我捡起来看了会儿。

”孔德铭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是陶范的碎片。

基于此,孔德铭坚信辛店遗址有铸铜作坊。

就这样,距离殷墟中心区10千米的安阳商代辛店铸铜作坊这一具有重要考古和史学意义的遗址被发现了。

辛店铸铜遗址,是殷墟范围内(殷墟宫殿宗庙区、王陵遗址及洹北商城遗址)铸铜遗址之外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晚期大型铸铜遗址,其与殷墟文化遗址共同构成了“大殷墟”文化,让殷商成为真正的“大邑商”。

据考证,这一大型铸铜作坊区距殷墟中心区10千米,南北相距1400米,东西750米,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在安阳市考古研究所已发掘的3000平方米中,发现了至少5处晚商(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时期的大型四合院建筑及6个独立的铸铜遗址区。

同时,还发现有大型的房基、密集的铸铜作坊、大批与铸铜有关的工匠墓地,铸铜工具200多件。

除此之外,出土的60多件青铜礼器中,有40多件铸有“戈”字青铜铭文。

“我们称之为‘戈’族。

辛店遗址是在‘戈’族控制下的一个大型晚商时期的铸铜遗址。

”孔德铭说,“辛店遗址让我们对殷墟的范围、布局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由此,殷墟遗址的范围得到了大大扩展。

”孔德铭说,辛店遗址延续时间长、规模大,代表了商代晚期中国青铜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也为研究商代晚期铸铜技术的交流、传播,青铜制品流通、管理与使用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辛店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印证了甲骨文中“商邑”“大邑商”的记载,展示了真实意义上的“大邑商”的范畴,对于研究殷墟时期都城的布局、范围等都是一次突破性的发现。

济源市东石露头村宋代壁画墓_赵宏

济源市东石露头村宋代壁画墓_赵宏

济源市东石露头村宋代壁画墓赵 宏1 高 明2(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0;2.济源市文物局,河南 济源 454650)A b s t r a c t:T h e f r e s c o t o m b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 a t D o n g s h i l u t o uV i l l a g e i nJ i y u a n i s a n e a r l y s q u a r e b r i c k t o m b w i t h a h i p p e d p a v i l i o n r o o f.I t u n e a r t h e d t h r e e h u m a n s k e l e t o n s a n d m o r e t h a n f i f t y b r o n z e c o i n s d a t i n g f r o mW e s t e r nH a nt o S o n g D y n a s t y.T h e t o m bw a s w e l l-p r e s e r v e d.T h e f r e s c oo ni n n e r w a l l s i s c l e a r a n d b e a u t i f u l,s u g g e s t i n g a n u n c o m m o n s t a t u s f o r t h e d e c e a s e d.T h i s t o m b p r o v i d e s v a l u a b l e m a t e r i a l s f o r s t u d y i n g t h e b u r i a l c u s t o m,c i v i l i a n l i f e,p a i n t i n g,f r e s c o a r t a n dB u d d h i s m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K e y w o r d s:J i y u a n;S o n g D y n a s t y;f r e s c o t o m b;f r e s c o a r t摘 要:2004年在济源市东石露头村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壁画墓,清理出人骨3具、西汉至宋代铜钱50余枚以及棺钉等物。

【宋朝历史】宋少帝陵,宋卫王赵的陵墓

【宋朝历史】宋少帝陵,宋卫王赵的陵墓

【宋朝历史】宋少帝陵,宋卫王赵的陵墓【宋朝历史】宋少帝陵,宋卫王赵?的陵墓赵?的陵墓,被称为“宋少帝陵”,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赤湾村少帝路,就在赤湾公园和赤湾小学附近。

这是广东省境内唯一的一座皇帝陵寝,也是深圳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反攻崖山,宋元两军在广东新会的崖山海面对决,结果,张世杰所率宋军寡不敌众,大败于海上。

3月19日,陆秀夫见到大势已去,于是身着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拉到船头,磕头叩头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去。

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容再辱!”言辞,背著小皇帝,跳进茫茫大海,至此,南宋全盘覆灭。

《赵氏族谱·帝?玉牒》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有遗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窃以异之。

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山麓之阳。

”而民间则传说,当时赤湾海滩漂来一具身着黄袍龙衣的童尸,而赤湾海边天后庙(即今天位于赤湾的天后博物馆)的一根栋梁却突然塌下,庙祝与乡绅父老急忙焚香问卜,得知童尸为少帝遗骸,塌下的栋梁是天后娘娘送少帝做棺材的材料,当地百姓于是礼葬赵?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脚下。

据说,1911年香港赵氏后裔才修建了少帝墓,1963年被赤湾驻军发现。

1984年初,香港赵氏宗亲会和蛇口工业区旅游公司又捐资四十多万港元,对陵墓进行了修葺扩建。

宋少帝陵离没通常的皇帝陵那么大气,整个陵园几乎一览无余。

陵园北依小南山,南临伶仃洋。

正中就是少帝墓,墓地中央立起一块大石碑,墓碑的上方铸有祥龙两幅,中间铸有一太阳浮雕;墓碑正中刻“小宋祥庆少帝之陵”八个填金大字(据传,“祥庆”应属“祥兴”之讹,但在粤语中,“庆”和“启”读音相似);右左两行填金小字为:“本山端坐并任祭复卦四支”、“辛亥岁赵氏三派裔孙重修”,两旁存有一金字对联:“黄裔于今延宋祀,赤湾长此苟皇陵”。

碑后为坟堆,存有两重弧形围墙,前段中间顶上面塑祥云拱形月,流光溢彩朱红,后段顶面塑双龙拱形日,下存有一只凤鸟装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