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理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总结
医学基础知识: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总结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方面在我们事业单位的考试中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所以总结一下有助于考生提高准确率。
今天今天就给大家梳理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总结。
1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为胰岛B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及胰岛炎,病程短于1年死亡病例的B细胞数量仅为正常的10%左右。
50%~70%病例有胰岛炎,表现为胰岛内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其他改变有胰岛萎缩和B细胞空泡变性,少数病例胰岛无明显病理改变。
分泌胰高糖素、生长抑素及胰多肽的细胞数量正常或相对增多。
2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为淀粉样变性,90%患者的胰岛在光镜下见淀粉样物质沉积于毛细血管和内分泌细胞间,其程度与代谢紊乱程度相关;此外,胰岛可有不同程度纤维化。
胰岛B细胞数量中度或无减少,胰高糖素分泌细胞增加,其他胰岛内分泌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小动脉硬化,与非糖尿病者基本相同。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100 m的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网的病变。
常见于视网膜、肾、肌肉、神经、皮肤等组织,特征性病变是PAS阳性物质沉积于内皮下,引起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糖尿病控制不良时可引起肝脂肪沉积和变性(脂肪肝)。
总结,糖尿病病理改变如下:(1)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有高度特异性。
(2)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最常见。
对肾功能影响最大,但特异性较低、在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亦可见相似病变。
(3)渗出性病变,但也可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故特异性不高。
扩充知识点。
糖尿病分期:Ⅰ期:肾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30%~40%,但无形态学改变、若有良好治疗,可恢复正常。
Ⅱ期:发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多在正常范围,或呈间隙性增高。
Ⅲ期: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介于20~200ug/min 之间。
Ⅳ期:尿蛋白逐渐增多,UAE 200ug/min,24小时尿蛋白0.5克,可伴有浮肿和高血压,呈肾病综合征表现,肾功能逐渐减退,晚期伴氮质血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破坏导致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从分子水平到组织、器官乃至整体水平都有所涉及。
一、分子水平的研究1. 胰岛素形成和分泌途径的研究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激素,胰岛素的分泌受到多个途径的调控。
分子水平的研究揭示了很多与胰岛素分泌有关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例如,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通道)被认为是控制胰岛素分泌的主要通路之一。
此外,钙、磷酸化等也与胰岛素分泌密切相关。
2. 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研究胰岛素的作用需要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并通过信号通路发挥生理效应。
胰岛素受体可以激活多条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ERK1/2和JNK等。
这些信号通路参与了胰岛素的许多生理效应,例如促进葡萄糖摄取、抑制糖原分解等。
二、细胞水平的研究1. 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研究胰岛素分泌细胞主要包括β细胞和α细胞。
β细胞主要负责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而α细胞则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
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β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因此,对β细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研究表明,β细胞存在多个亚群,这些亚群在分泌胰岛素的速率、稳定性和灵敏度等方面有所差异。
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出现,为更深入地研究β细胞提供了新的途径。
2. 胰岛素抵抗细胞的研究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多个细胞和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生理效应。
例如,肝细胞和肌肉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下降、脂肪细胞的分泌和代谢异常等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针对这些细胞和组织的研究也是糖尿病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研究1. 肝脏和胰岛来自的血管通路的研究肝脏和胰岛之间的血管通路是血糖平衡的重要环节。
糖尿病病理和药理知识
糖尿病病理和药理知识一.糖尿病基本常识(一)病因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终究则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少,或胰岛素抵抗。
因此,在B 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输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环节中任何一种发生问题,均可引发糖尿病。
1.胰岛B 细胞水平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 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 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构造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造成2 型糖尿病的发生。
而如果B 细胞遭到本身免疫反映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明显减少,合成胰岛素极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则会出现2 型糖尿病。
2.血液运输水平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发糖尿病。
这些对抗性物质能够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
激素类物质也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如儿茶酚胺。
皮质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异常升高时,可致血糖升高。
3.靶细胞水平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减少以及受体的缺点,均可引发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最后使B 细胞逐步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
胰岛素抵抗在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1. 1 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常发生于小朋友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纪,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
病因是由于胰岛B 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本身免疫性破坏,本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个本身抗体。
1 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断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
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B 细胞功效改善,B 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能够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可持续数月。
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
2型糖尿病2. 2 型糖尿病,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纪多数在35 岁后来。
从生物学角度解析糖尿病的病理机制
从生物学角度解析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糖尿病的病理机制是由于机体内胰岛素产生或者胰岛素作用的问题引起,而这些问题深深地影响了糖代谢的过程。
本文就从三个角度出发,探讨糖尿病的病理机制。
一、胰岛素的分泌异常胰岛素是一种调节糖代谢的激素,主要通过胰岛β细胞分泌而产生。
而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是导致糖尿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人体内,胰岛素既可以作为能量的来源,也可以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完全缺乏,人体将无法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导致血糖升高。
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可分为以下两类:1. 前胰岛素的异常正常状态下,胰岛β细胞通过合成单链的胰岛素肽前体,然后将其转化为成熟的胰岛素分泌。
而在糖尿病的患者中,胰岛β细胞分泌的前胰岛素被部分破坏,导致不能及时地进行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引起高血糖。
2. 胰岛素受体的异常胰岛素的作用是通过和胰岛素受体相互作用,促进细胞进入葡萄糖。
如果胰岛素受体异常或者胰岛素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将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糖尿病。
二、细胞葡萄糖转运障碍细胞葡萄糖转运障碍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被细胞摄取,然后转化为细胞能量所需的葡萄糖。
而在糖尿病的患者中,细胞葡萄糖转运障碍后,细胞无法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导致葡萄糖在血液中积聚,从而引起高血糖。
细胞葡萄糖转运障碍包括以下两种类型:1.胰岛素受体的异常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而产生,然后通过血液被输送到细胞中。
而细胞葡萄糖的摄取主要依赖于胰岛素受体的作用,如果胰岛素受体异常或者无法正常作用于细胞,将导致细胞无法葡萄糖摄取。
2.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异常葡萄糖在细胞内的转运主要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在血液与细胞内进行转运。
如果葡萄糖转运蛋白异常,将会影响葡萄糖的转运,并最终导致高血糖的产生。
三、体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由于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或者消失,导致胰岛素无法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
糖尿病的病理
糖尿病的病理
一、糖尿病的病理二、糖尿病能吃的水果三、糖尿病的预防和保健
糖尿病的病理1、糖尿病的病理
1.1、糖代谢紊乱。
高血糖及糖尿,高血浆渗透压,乳酸性酸中毒。
1.2、脂代谢紊乱。
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高游离脂肪酸血症,高酮血症,甚者发生酮症酸中毒。
1.3、蛋白质代谢紊乱。
负氮平衡,成人消瘦疲乏,易感染,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晚期病人可有低蛋白血症,抵抗力下降,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力下降。
1.4、水电酸碱平衡紊乱。
电解质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严重失水伴酸中毒,糖尿病肾病肾衰晚期呈尿毒症伴酸中毒。
1.5、糖基化血红蛋白异常升高。
微循环中血小板功能及体内抗凝血机制异常,血粘稠度增高,血流淤滞,加以组织缺氧等引起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扩张,导致糖尿病中典型的微血管病变,从而发展为多种脏器的慢性病变。
2、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也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
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贵在支持。
运动方式、强度、频率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推荐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高尔夫球和园艺活动),运动时间每周至少150分钟。
当血糖>14-16mmol/L、明显的低血糖症或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以及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适宜运动。
3、糖尿病是什么。
糖尿病—糖尿病的概述和分类(病理学课件)
糖尿病分类
1.原发性糖尿病
I型糖尿病
II型糖尿病
占比 人群 特点
10%
青年
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三 多一少”症状明显。
20%
成年
起病慢、病情轻、发展慢,“三多一少”,易出现酮症,治疗依赖胰岛 素。
相关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2.继发性糖尿病
胰岛B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较少出现酮 症,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肥胖
胰岛损伤(炎症、肿瘤、手术)、药物、内分泌疾病等造成的胰岛素分泌不足。
生长激素过多所致巨人症
内分泌系统回顾
2.几个重要的概念 远距离分泌:大多数激素经
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或组 织而发挥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 距离分泌。
比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后由 血液运送至全身细胞。
远距分泌
内分泌系统回顾
2.几个重要的概念 旁分泌:某些激素不经血液
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 机体各器官、系统或组织内的邻 近细胞,此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旁分泌
内分泌系统回顾
2.几个重要的概念 自分泌:有些激素作用于
分泌激素细胞本身;还有的内 分泌细胞的信息物质原位作用 该细胞质内的细胞器上,称此 为胞内分泌。
糖尿病
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 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结构存在缺陷而引起碳水化合 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的概述、分类
内分泌系统回顾
1.内分泌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内分泌系统包括内分泌腺和散在分布于其他器官的内分泌细
胞。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各种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人
中医对糖尿病病理的认知
中医对糖尿病病理的认知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消渴病”范畴。
中医对糖尿病的病理认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阴虚燥热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
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经络等,导致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
燥热则是指体内阳气过旺,虚火内生,消耗体内阴液,导致机体津液不足,形成燥证。
阴虚燥热相互影响,导致机体津液进一步耗损,形成恶性循环。
2.气阴两虚随着病情的发展,消渴病患者可出现气阴两虚的症状。
气虚是指脏腑功能减退,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导致机体代谢减缓,抵抗力下降。
阴虚则是指体内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经络等,导致机体出现干燥、虚热等症状。
气阴两虚则是指气虚与阴虚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3.瘀血阻滞中医认为,瘀血阻滞也是消渴病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导致瘀滞不通。
瘀血阻滞可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机体代谢减缓,病情加重。
同时,瘀血阻滞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等。
4.脾虚痰湿脾虚痰湿也是消渴病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
脾虚是指脾脏功能减退,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停。
水湿内停可凝聚成痰,形成痰湿。
痰湿可阻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机体代谢减缓,病情加重。
同时,痰湿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肥胖、高血压等。
5.肝肾亏虚肝肾亏虚也是消渴病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
肝肾同源,两者相互影响,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亏虚可导致机体气血不足,脏腑失养,引发消渴病。
肝肾亏虚还可能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对糖尿病的病理认知主要包括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脾虚痰湿和肝肾亏虚等方面。
这些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病理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病理知识糖尿病有什么危害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如何治疗
病理知识糖尿病有什么危害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如何治疗病理知识:糖尿病的危害、常见糖尿病并发症及治疗方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本文将重点讨论糖尿病的危害、常见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主要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造成各系统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血糖无法正常代谢。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眼睛等。
2.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得血管变得更容易发生粥样硬化,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患心脏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至4倍。
3. 损害视力: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年轻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4. 损害肾脏功能:高血糖引起的肾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5. 增加感染风险:高血糖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染各类细菌、病毒和真菌。
糖尿病患者在患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疾病时容易出现并发症。
二、常见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糖尿病并发症:1. 糖尿病肾病:高血糖引起的肾脏损伤,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和微循环障碍,引发视网膜病变。
这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糖尿病心脏病: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糖尿病增加了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风险。
4. 糖尿病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系统,引起各种感觉障碍,如四肢麻木、疼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5. 糖尿病下肢病变: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血管损伤影响了下肢供血,加上神经病变的影响,容易发生溃疡、坏疽,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
糖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糖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的失控。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多个病理生理机制的紊乱有关。
本文将就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展开探讨,分为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信号途径异常以及胰岛素相关基因突变四个方面。
一、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重要激素,它能使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而糖尿病中,胰岛素分泌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分泌的胰岛素功能异常。
研究发现,β细胞数目减少和功能异常是造成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之一。
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和自身免疫反应等导致细胞死亡和凋亡的因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此外,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肠内葡萄糖敏感受体等也能对胰岛素分泌产生调控作用,其异常也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然而,在糖尿病中,由于多个因素的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即出现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肥胖、炎症反应、脂肪组织分解产生的脂肪酸等因素有关。
肥胖会导致脂肪组织释放过多的脂肪酸,脂肪酸的堆积可以影响胰岛素受体的信号传递,进而抑制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炎症反应也能通过干扰胰岛素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引起胰岛素抵抗。
三、胰岛素信号途径异常胰岛素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途径发挥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
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这些信号通路会出现异常。
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IRS-1会被磷酸化,从而激活PI3K通路,进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然而,在糖尿病中,IRS-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导致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影响葡萄糖的代谢。
四、胰岛素相关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发生还与一些胰岛素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
例如,胰岛素基因突变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理学名词解释
糖尿病的病理学名词解释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理学表现与多个病理学名词息息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病理学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潜在的治疗方案。
1.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的是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即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降低。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通过与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相结合,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然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葡萄糖在细胞中难以被吸收,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2. 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β细胞是胰岛中主要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
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无法有效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应对血糖的升高。
这可能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包括自身免疫、胰岛细胞的损伤或死亡等。
3. 高血糖: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指的是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的作用将葡萄糖转运进入细胞,从而使血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的缺乏或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4. 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是指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而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逐渐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反而加剧了糖尿病的发展。
5. 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
大血管病变则涉及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和脚部血管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危及生命。
6.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一种代谢性综合征,其特征是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
该综合征与肥胖、体脂分布异常、高脂血症等因素相关。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可进一步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解析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解析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过高。
这种疾病涉及到胰岛素的分泌和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
本文将解析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展、诊断和治疗。
一、正常胰岛素与血糖代谢1. 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这是一个关键激素,控制着血液中葡萄糖水平。
当我们摄入食物时,食物中含有葡萄糖,这会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
2. 胰岛素的作用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能量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内。
同时,它还抑制葡萄糖产生和释放,并促使肝脏合成和储存多余的葡萄糖。
3. 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控制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对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起到负反馈调节作用。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细胞会释放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的发展与机制1. 类型1糖尿病类型1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造成的。
这种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完全停止。
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来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因此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上升。
2. 类型2糖尿病类型2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所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肥胖有关。
在此类型中,身体对胰岛素逐渐产生抵抗。
最初,胰岛细胞增加了胰岛素的分泌以应对耐受性,但最终无法满足需求。
3. 其他类型的糖尿病除了类型1和类型2糖尿病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期糖尿病。
这些类型的糖尿病具有不同的发展机制,但最终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
三、糖尿病的影响与并发症1. 血管损伤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血管并发症。
2. 神经损伤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引起周围神经性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3. 肾脏损伤高血压和高血糖可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进而导致慢性肾脏疾病。
4. 视网膜问题长期高血压和高血糖可能导致视网膜受损,引发失明或视力丧失。
四、诊断与治疗方法1.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测量、胰岛素分泌功能以及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病理生理学课件
04
C肽释放试验异常
治疗原则
控制饮食
限制糖分和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保持营养均衡。
增加运动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 治疗。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1 2
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活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
葡萄糖耐量异常
血糖调节受损,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
脂代谢紊乱
高甘油三酯血症
脂肪分解加速,导致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胆固醇异常
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适用于轻 中度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
适用于重度糖尿病患者或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
3
其他新型药物
如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等,具有新 型作用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05 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健康饮食
保持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01
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
控制总热量摄入
02 合理安排每餐的食物份量,避免过饱,有助于控制体
重和血糖。
规律饮食
03
保持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
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适量运动
要点一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 有氧运动
糖尿病病理知识
一、什么是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心的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分为两种:I型和II型。
I型糖尿病:占总数量的5%~10%;特征: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发病人群:多在幼少年,一发现就必须注射直接补充胰岛素不足。
II型糖尿病:占总数90%~95%;特征: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胰岛素β细胞部分分泌障碍),血糖无法充分地被细胞吸收利用堆积在血液中,血糖变高就形成了II型糖尿病(多发人群45岁左右),II型糖尿病开始并没有特别症状,所以往往被忽视,直到发病后通过偶然发现。
注意:糖尿病人根本不是体内的糖多了,而是胰岛素不够,糖分吸收不了导致高血糖。
二、什么是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由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在人体的十二指肠旁边,有一条长形的器官叫做胰腺,在胰腺中散布着许许多多的细胞群,叫胰岛)。
三、胰岛素作用: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蛋白质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人在进食后,小肠吸收食物中的糖并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这时候人的胰岛马上分泌胰岛素,葡萄糖在胰岛素与受体的情况下,随着血液进入肌体组织细胞中,供细胞吸收利用,同时把多余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
当人在空腹的时候胰岛β细胞就分泌胰岛素将储存的糖原和脂肪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给细胞提供营养维持血糖的稳定。
四、糖尿病的诊断两种检测指标:①血糖检测②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1.正常的血糖范围:空腹 3.9~6.1毫摩尔餐后两小时 3.9~7.8毫摩尔不正常的血糖范围:空腹血糖≥7.0餐后两小时血糖≥11.1(注:连续三次测量达到此项标准才能有效反映)2.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检测到120天平均的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3.8%~6.5%不正常:≥6.5%五、糖尿病的危害及其症状表现胰岛素长期的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血液中过量的葡萄糖会逐渐腐蚀全身器官,特别的心脑血管和神经组织的病变。
糖尿病分子病理学研究报告
糖尿病分子病理学研究报告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异常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研究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为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药物。
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胰岛素分泌异常:糖尿病类型1主要由于胰岛β 细胞的自身免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分子病理学研究可以从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等多个方面探究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的原因。
2. 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糖尿病类型2主要由于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异常导致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所致。
研究该信号通路的分子病理学变化可以揭示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并寻找针对该通路的新药靶点。
3. 胰岛素分解和代谢: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产生后会被分解和代谢。
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可以揭示胰岛素分解酶的异常表达或活性改变等相关机制。
4. 胰岛素的作用靶点:除了胰岛素受体外,胰岛素还可以通过多种靶点发挥其生理功能。
研究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靶点的分子病理学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靶点在疾病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5. 炎症和细胞应激: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伴随着慢性炎症和细胞
应激反应。
分子病理学研究可以探究这些炎症和细胞应激过程中的相关分子变化,以及它们对糖尿病进展和并发症的影响。
近年来,糖尿病分子病理学的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新技术手段,提供了更全面的糖尿病分子机制的认识。
这些研究结果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助力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的实现。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理论部分
肾脏
• 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 • 维持体液平衡及体内酸碱平衡。肾脏通过肾
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 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肾脏内分泌功能
• 分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通过肾素—血 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激肽—缓激肽—前 列腺素系统来调节血压。
• 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 • 活性VitD3 ,调节钙磷代谢。 • 许多激素降解场所,如胰岛素、胃肠激素。 • 肾外激素的靶器官。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
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
肝脏与脂肪代谢
• 食物中的脂肪 依赖胆汁酸盐 的乳化、吸收, 在肝内经过一 系列酶的作用, 转化为甘油三 酯;
肝脏与脂肪代谢
• 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 进入肝脏,再经转化变为体脂而贮存。
• 饥饿时,贮存的体脂被运送到肝脏进行分解。 • 肝内中性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通过糖代
胰岛素的合成
• 少量未经过蛋白酶水解的胰 岛素原,随胰岛素进入血液 循环,胰岛素原的生物活性 仅为胰岛素的5%。
五、激素、代谢和神经 对胰岛素产生及分泌的作用
激素和神经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 进餐后胃肠道激素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如胃泌素、胰泌素、胃抑肽、肠血管活性肽 都刺激胰岛素产生和分泌。
四、正常的胰岛素合成及分泌
胰岛素的合成
• 在β细胞的细胞核中,第11对染色体短臂上胰岛素 基因转录,mRNA移向细胞浆的内质网,转译成前 胰岛素原。
胰岛素的合成
• 前胰岛素原去除前肽,生成86个氨基酸的胰岛素原。 • 胰岛素原随胞浆中的微泡进入高尔基体,经蛋白酶水解
生成胰岛素及C肽,分泌到β细胞外,进入血液循环中。
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
糖尿病病理生理学
糖尿病病理生理学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一直备受关注。
糖尿病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理解和治疗的改进。
一、背景介绍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失调导致体内的胰岛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或是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而引起的一系列代谢障碍。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
二、1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变化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细胞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完全丧失。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生。
1. 胰岛细胞受损:1型糖尿病的特点之一就是胰岛中β细胞的减少或完全丧失。
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导致它们受损或被破坏。
这样一来,胰岛素的分泌就受到严重干扰。
2. 免疫反应的参与:自身免疫是1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炎症因子,攻击胰岛细胞,进而破坏胰岛功能。
3. 胰岛素缺乏:由于胰岛中β细胞受损,1型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的关键激素,胰岛素不足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三、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变化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
与1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正常或过量,但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
1.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这被称为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使血糖水平不稳定。
2.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尽管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充足,但往往伴随着β细胞功能受损。
患者的胰岛β细胞逐渐凋亡或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
3. 遗传与环境因素: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
遗传易感性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肥胖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促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
四、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如果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致死风险。
1. 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会损伤微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研究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研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其病因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因素。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功能受损,导致血糖水平升高,最终导致多个器官和组织功能损害。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胰岛素分泌调节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进而降低血糖水平。
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神经调节、胃肠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多种因素,其中,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和钙离子浓度的调节是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调节因素之一。
KATP通道是胰岛β细胞中的重要离子通道,其开放能导致胰岛素分泌的增加,而关闭则导致胰岛素分泌的减少。
胰岛β细胞中的KATP通道由Kir6.2和SUR1两种蛋白质组成,前者为离子通道亚基,后者是调节亚基。
ATP水平升高能够导致KATP通道关闭,提高胰岛素分泌;而ATP水平降低则会导致通道开放,胰岛素分泌减少。
研究发现,Kir6.2-Glu308的基因突变会导致KATP通道的活性增加,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
而SUR1的突变会导致KATP通道的开放时间缩短,同样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
这些结果表明KATP通道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调节的重要靶点,并提示了可能通过调节KATP通道的功能来干预胰岛素分泌。
二、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胰岛素受体是一种跨膜蛋白质,其位于细胞膜表面,能够与胰岛素结合,进而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导致细胞内的代谢物质改变。
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是胰岛素调节血糖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受体激活后,会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导致葡萄糖摄取通路的激活,进而降低血糖水平。
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受体功能异常,无法有效地转导信号,进而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增加血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心的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分为两种:I型和II型。
I型糖尿病:占总数量的5%~10%;特征: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发病人群:多在幼少年,一发现就必须注射直接补充胰岛素不足。
II型糖尿病:占总数90%~95%;特征: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胰岛素β细胞部分分泌障碍),血糖无法充分地被细胞吸收利用堆积在血液中,血糖变高就形成了II型糖尿病(多发人群45岁左右),II型糖尿病开始并没有特别症状,所以往往被忽视,直到发病后通过偶然发现。
注意:糖尿病人根本不是体内的糖多了,而是胰岛素不够,糖分吸收不了导致高血糖。
二、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由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在人体的十二指肠旁边,有一条长形的器官叫做胰腺,在胰腺中散布着许许多多的细胞群,叫胰岛)。
三、胰岛素作用: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蛋白质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人在进食后,小肠吸收食物中的糖并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这时候人的胰岛马上分泌胰岛素,葡萄糖在胰岛素与受体的情况下,随着血液进入肌体组织细胞中,供细胞吸收利用,同时把多余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
当人在空腹的时候胰岛β细胞就分泌胰岛素将储存的糖原和脂肪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给细胞提供营养维持血糖的稳定。
四、糖尿病的诊断
两种检测指标:①血糖检测②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1.正常的血糖范围:空腹 3.9~6.1毫摩尔
餐后两小时 3.9~7.8毫摩尔
不正常的血糖范围:空腹血糖≥7.0
餐后两小时血糖≥11.1
(注:连续三次测量达到此项标准才能有效反映)
2.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检测到120天平均的血糖浓度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3.8%~6.5%
不正常:≥6.5%
五、糖尿病的危害及其症状表现
胰岛素长期的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血液中过量的葡萄糖会逐渐腐蚀全身器
官,特别的心脑血管和神经组织的病变。
症状:
1.(分早期症状和后期并发症)合并症
早期:三多一少(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
多食:一旦细胞补充的糖不够营养不足,大脑会发出饥饿信号,就觉得饿。
多尿:因为胰岛素不够,高糖在经肾脏代谢时形成渗透性泌尿,于是产生了多尿。
多饮:尿多了水分丢失了,所以口渴,形成多饮。
体重减轻:由于糖及其他营养的吸收不够,产生消瘦。
2.视网膜模糊(早期的糖尿病的眼病症状表现)
3.胸闷气短。
男性:性功能减退
女性:内分泌失调
并发症
1.大血管:
心:冠心病心梗心肌缺血缺氧
脑:脑血栓中风脑溢血脑动脉硬化
2.微血管
糖尿病眼病:因为血糖升高,导致眼睛晶体被糖化,从而造成短暂的屈光不正后期: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病变,飞蚊症,严重的失明。
糖尿病肾变:早期肾功能减退,后期血尿肾衰竭(尿毒症)
3.神经系统的病变
①胃肠道
②失眠盗汗
③手脚麻木,末梢神经病变引起的肢体感觉异常。
病疼,发热感
4.糖尿病足脚背脚趾头发黑,老烂腿,截肢
5.皮肤瘙痒:背部小脚内侧皮下组织缺血缺氧脚部
六、糖尿病的常规治疗方法
口服降糖药物+注射(合成)胰岛素
I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
II型糖尿病:在中国85%的患者主要以服用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只有15%的患者会用注射胰岛素或者打针吃药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病情。
口服降糖药分类
双胍类:1.苯乙双胍(降糖灵)
2.二甲双胍(降糖片,美迪康,格化止)(价格便宜)
3.丁二胍(悦达宁)
机制:阻止肝脏过多的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
降餐前血糖,餐后服用。
副作用:胃肠道不适,恶心,肝肾功能损害,体重减轻
磺脲类:1.格列本脲(优降糖)
2.格列吡嗪(美迪达,美吡哒,迪沙片,秦苏,安达,美迪宝)
3.格列奇特(达美康,列克,米克胰)
4.格列喹酮(糖适平,克洛龙)
5.格列美脲(亚莫利,圣平,圣堂平,万苏,平迪兆,糖素)
机制:刺激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服用方法:控制饭后血糖,饭后食用。
副作用:肝、肾损伤、质量增加、皮肤过敏、视力模糊。
非磺脲类:瑞格列奈(诺和龙,弗莱迪)
饭前服用,降餐后血糖。
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1.罗格列酮(文迪雅,太罗)
2.吡格列酮(艾汀,卡司平)
机制:促进人体细胞摄取及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
饭前半小时服用
副作用:相对而言副作用大,肝功能受损,脸部水肿,心脏病致死率高达43%,在欧洲已停止生产使用,因为危害过大。
糖肝酶抑制剂
拜糖平,卡波平(两者属于德国进口,价位较高59~7.元每盒)(德国拜尔药业)
服用方法:吃饭的第一口和药同时嚼服
机制:减慢淀粉等含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抑制葡萄糖的形成
副作用:副作用相对较小,胀气,腹痛,味觉异常,脱毛。
副作用总结:以上所有的药品都会压榨胰腺功能,这种治疗
方式叫恶性循环,它是以牺牲人的身体和破坏胰腺的功能为代价来单一降糖的,让胰腺超负荷地分泌胰岛素,长此以往会加速胰腺功能的崩溃,这就是为什么老年糖友,药越吃越多,并发症越来越严重,身体越来越差,没完没了的治疗的主要原因。
七:注射
基因合成的人胰岛素类似物
产品:诺和灵,诺和锐,诺和平(这三类相对便宜),优泌乐,优泌林,来得时,门东,甘精(门东和甘精属于进口的注射药物,较贵)
规律:一般价位较高的药是1天注射一次,饭前半小时注射
而一般价位较低的药需早中晚分别注射
胰岛素注射属于皮下注射,主要位置是肚子或者大腿内侧。
副作用:
1.低血糖:①头晕,乏力,恶心②四肢酸软无力③出冷汗④死亡(高血糖以年计算,低血糖已分计算)
2.胰岛素依赖,越打越多,经济负担重
3.皮下脂肪硬化,影响吸收
4.自身痛苦
5.外出携带不方便,需冷藏
附:有一种中成药是属于药物和注射相结合的方式,70%中成药含西药成分。
八、饮食和运动
主食:粗粮为主,玉米,荞麦,小米,燕麦,糙米等。
副食:蔬菜,豆类食品,精瘦肉。
水果:梨子,柚子,火龙果,苹果(红富士)橘子,桃子,猕猴桃。
不宜吃:香蕉,葡萄糖,西瓜,哈密瓜。
运动:散步,快走,慢跑,太极等。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1. 高血压是血糖里的垃圾和毒素过多,粘连在了血管壁上,血液流通不畅,进而引起了高血压。
国际标准120/80
基本标准140/80、90
当压差〉60 动脉硬化
当压差〈40 血粘度高
2. 高血脂:血液油脂过多,油脂堆积在血液里造成血脂过高。
医院检查4个指标值:
①总胆固醇正常3-5.2,不正常5.72以上
②肝油三醇正常1.7,不正常〉1.7
③低密度脂蛋白正常3.2以下,高于3.64不正常
④高密度脂蛋白正常1.07以上,低于0.91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