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百度文库

合集下载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知而不争2、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就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就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石钟山记》)2. 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例4 生,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例6 是必射雕者也。

(《李将军列传》)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例8 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o项羽本纪》)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5. 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样的否定副词主要有“不”、“毋”(“无”)、 “未”、“莫”。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 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 之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3.省略动词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倒装类型: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 (定)─宾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 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文言倒 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 以何 与谁 向东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臵的句子( B

A 子何恃而往?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 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 如: 见恕; 有何见教; 让你见笑了; 见谅
它不表被动,而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 么样”。 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D、马之千里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第一篇: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者,……也。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②……也。

环滁皆山也。

③……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2、【被动句】①为……所……(周初年少时)为乡里所患。

《周处》②……为……。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3、【省略句】①主语省略。

乃大惊,闻所从来。

具答之。

《桃花源记》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宾语省略。

备曰:“君与【】俱来。

”《隆中对》4【倒装句】①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②状语后置。

(备)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③宾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④宾语前置。

疑问句:何苦而不平?(苦:愁)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否定句:彼不我恩也。

时人莫之许也。

固定格式:唯利是图。

文言虚词集释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8个文言虚词:其、为、以、于、乃、之、且、故1、【其】①第三人称代词:公将战,曹谇请见。

其乡人曰(他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桃花源记》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齐军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他的)②指示代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那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的)既克,公问其故。

(其中的)③语气词: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不译)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可,该)(安陵君可要答应寡人啊?)2、【为】①动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表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是)此(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作为)②介词,表示被动(周处)为乡里所患。

(被)贤能为之(孙权)用。

(被)③介词,表示对象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3、【以】①介词,译为拿、用、把、凭(借)、因、按照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例: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
以状语后置的形式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文言文。 ① 她在头上戴了簪子。 ② 诸葛亮用草船借箭。 ③ 他因为 驻守边防有功而升迁。
④ 这位卖枣人用肩膀挑着两大筐红枣在路边 叫卖。
她在头上别了簪子。 【(佳人、红袖、青蛾、粉黛、佳丽、姝丽 、碧玉)渠/彼/伊饰簪子于发。】
诸葛亮用草船借箭。 【孔明假箭以舟之满负草者。】 他因为驻守边防有功而升迁。 【其拔擢/右迁以镇边疆功。】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例: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宾语前置
条件四: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前置
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宾语前置
练习:指出下列宾语前置句的形式并翻译句子。
① ②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何功之有哉?

否定句
代词+介词

③ ④
“之”为标志 疑问句
疑问句


不然,籍何以至此?
沛公安在?
你能分辨得出么?
①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③ (吕)蒙辞以军中多务。 ④ 每假借于藏书家。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⑤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⑥ 不拘于时,学于余。
作业:
预习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 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 词之后,但在有些情况下, 宾语会前置。
宾语前置
【注意】:1否定句(句中有“不”“未”
“无”“莫”“毋”) 2代词作宾语 . 顾怜 事、侍奉
ᴥ ᴥ
条件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宾语前置练习题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3、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4、沛公安在同上5、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6、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7、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9、唯利是图二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四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疑问词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例句“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为何人哉”是什么人“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见……于相当于被动句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的省略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介词的省略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同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方: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一、倒装句型1. 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主要用于表示某种特定的语境或者强调动作的主语,其基本结构为:谓语-补语-动词不定式(或名词短语)。

例句:时至今日,仍以启蒙思想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

贫穷不一定是生活的败笔,贫从口出才是真正的贫。

2. 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其基本结构为:动词-宾语-主语。

例句:屈原怀才不遇,自比干将之才。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3. 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突出状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状语中,其基本结构为:状语-谓语-主语-宾语。

例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战士们卯足了劲儿,挺直了胸膛,起飞了。

二、比拟句型1. 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相似之物的关系,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例句:人生如大江,浩荡无涯,浸润在泥洼中。

国家如母亲,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子民。

2. 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度,可形容事物的形态、状态、特征等。

例句:花开喷雨犹如天地喷雨,骄阳似火。

她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又亲切。

三、强调句型1. 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强调,加强语气,让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句:正是品德高尚才能受人敬佩。

正是团结的力量能够击败一切敌人。

2. 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情况或事物的描述,表达出作者的感慨和赞叹之情。

例句:何其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着生命的力量。

何其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假设句型1. 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状况的假设,表示某种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的可能结果。

例句:若非太阳不休息,何来春寒料峭?若非人民共同努力,国家繁荣富强将无从谈起。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无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 被动句。 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 被兵势所逼 出。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1、判断句。 、判断句。 例、(2004年全国卷四考题)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 句译成“……是……”的格式,而且“者”前面的内容应在判 断动词“是”之前,“者”后面的内容应在“是”之后。 译文: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 2、被动句。 、被动句。 例、(2004年江苏卷考题)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 惜之。 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为……所”表示的被动与 “惜”字的为动用法能否译出。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 此感到惋惜。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 一双 。( 门宴》 门宴》)
我持一双白璧 我持一双白璧 一双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五人墓碑记》
例:“甚矣,汝之不惠!”
2.定语后置 2.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 中心词前边, 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 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 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并用“ 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 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 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中心词+ 后置定语+ 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 形式。 形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
4
宾语前置
例句:
宋何罪之有?
-
5
例句:
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醒能述以文者
-
6
定语后置
例句: 马之千里者
-
7
主谓倒装
例句: 甚矣,汝之不惠。
-
8
常见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
9
三、被动句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
成分 了句子的某些
,这种句子叫省略
句。
关系 被动式
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
21
l.用“为……所……”、“为所”表示 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
22
3.没有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这是一种意 念上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
18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 的判断。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 寡 助》)
-
19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
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 舒缓语气。
如: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余闻之也久。
-
20
三、被动句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
-
16
2.用“为”、“乃”、“则”等词表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17
3、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但其义较晚并且少见。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1.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那可真是有意思得很嘞!就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这不就很直白地告诉你陈胜是阳城人嘛!这多清晰呀!
2. 哎呀呀,还有宾语前置句呢!像“何陋之有”,不就是把“何陋”提到前面了嘛,是不是很特别呀!
3.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句,那也是很奇妙的呀!比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把地点放后面,感觉很不一样吧!
4. 主谓倒置句,你们知道吗?“甚矣,汝之不惠”,把“甚矣”放前面,强调意味一下子就出来啦!
5.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也很值得研究呀!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不就是说被贤能的人利用嘛!
6. 还有固定句式呢!“如……何”“奈……何”,就像“如太行、王屋何”,多有意思呀!
7. 定语后置句也超有特点的哟!“马之千里者”,把“千里”放后面来修饰马,是不是很独特呀!
8.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那可是常常出现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就省略了很多内容呀!
9.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这就像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不是说将军都死了,壮士都回来了哟!
10. 哎呀呀,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真是丰富多彩呀!就像一个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我的观点结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真的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知识点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知识点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知识点之特殊句式一、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1、借用“者、也”标志。

(1)……也张骞,汉中人也。

(2)……者,……也南冥者,天池也。

(3)……者,……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借用其他标志,如“为、乃、则、是、非、本”等。

(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斯是陋室。

(5)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6)臣本布衣。

3、无标志。

(1)秦,虎狼之国。

(2)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1、有被动标志,如“于、为、见、被”。

于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物物而不物于物。

为将为三军获。

而身为宋国笑。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曹公所追破。

见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

被国一日被破,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被动句式(1)见……于(2)受……于(4)……为所(3)为……所3、无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主语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谓语省略初为《霓裳》后《六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宾语省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介词省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四、倒装句主谓倒装贤哉回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 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 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和主谓倒装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 置句等。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因果)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 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鸿门宴》) 2.中心词(+“之”) +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 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 谏》)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 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 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 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 “为……所……”和“见……于……”及 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3.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⑵判断方法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②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⑶判断方法之三:宾语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为“唯......是......"、"惟......之......"或单用“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这种用法具有很明显的强调宾语的作用。

如:①唯利是图。

(图利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⑷判断方法之四: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4.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闻”是谓语中心词,“于诸侯”意思是“在诸侯之间”,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闻”,本来应该在“闻”前,现在后置了。

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判断方法之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2判断方法之二: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①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3判断方法之三: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时,“乎”的意思相当于“于”,一般作后置的状语。

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②名垂乎后世。

(于后世名垂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语意被动句。

先看有标志的被动句。

其判断方法有四种。

1.判断方法之一:“于”字被动句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判断方法之二:“见”字被动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判断方法之三:“为”字被动句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判断方法之四:“受”字被动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对于无标志的被动句,主要从句意上来推断。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句意是:归附曹操的荆州之民,是被曹操大军的威势逼迫所致罢了。

下面的例子都是如此: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城池被攻陷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土地一天天被削弱,被切割三、判断句所谓判断句是指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往往用一些标志词语来表示。

所以,掌握了这些表示判断的标志性词语,再加上对句意的理解,就可以做出准确判断了。

1.判断方法之一:“……者,……也”判断句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判断方法之二:“……,……也”判断句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3.判断方法之三:“……者,……”判断句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判断方法之四:“……者也”判断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判断方法之五:“是”字判断句文言早期“是”字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判断方法之六:句意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只能根据句意来判断。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四、省略句所谓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文言语境中,有些句子成份自然省略,不仅不影响表意,还能使语言更加简练,这种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如都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更多,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等。

下面分述之。

(一省主语:就是省略句子的主语成份,根据省略的类型不同,判断方法有三种。

1.判断方法之一:承前省主语这种省略句是指前一句有主语,后一句的主语与前一句相同,就可以省略。

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2.判断方法之二:蒙后省主语同一句话中,后面出现主语,前面的可以省略。

如: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判断方法之三:对话省主语就是在对话过程中,主语已经很明确了,可以省略。

①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公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二省谓语:就是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谓语。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三省宾语:即省略句子成份中的宾语,从而使语言更简洁。

例如: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投(之以骨。

(四省介词:即省略句子中的介词,省略不会引起歧义,还能使句子简洁。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五、固定句式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这种固定句式形式稳定、表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掌握这些句式,对于阅读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下面作一详细解说。

1.“……之谓也”方法指导:此句式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如:“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可译为:(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2.“所以”方法指导:此句式用法有二: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事或物”。

如: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3.“何所”方法指导:“何所”是“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如: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呢?4.“有所……”、“无所……”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含义相反,可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方法指导:这四种句式用法和意思相近,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②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乌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6.“唯……之……” 、“唯……是……”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①唯弈秋之为听。

——听从弈秋的教导。

②唯命是从——听从命令。

7.“得无……乎”、“得非……乎”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均表反问或揣测疑问语气。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恐怕是……吧”。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8.“无乃……乎”方法指导:表示委婉的揣测疑问语气。

可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如: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9.“……孰与……”方法指导:表比较,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

如: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