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合集下载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三老”在秦汉时期地位 颇高,即使贵为天子的汉 明帝, 见了他也得作揖,还得给他倒酒夹菜。
公元 59 年冬,在天子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太学上,第一次 举行尊老养贤之礼,在这次盛会上,汉明帝任命李躬(自己的 老师)为三老,这天明帝亲自派人用蒲草裹轮的车将李躬接 来,以免颇簸,并亲自以宾主(而非君臣)之礼迎之,当三 老进屋之后,汉明帝又给李躬作揖,请他入座,于是,李躬 面朝东方坐下(汉朝以东为上,这是尊位)。













会 救 济 与 优 抚 政 策






比较汉代一农户的户口簿和当代中国公民户口簿,你发现了怎样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户籍更加强调身份、财产、家庭地位;现代户口簿就是公民的基本信息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朝代 战国 秦国 秦朝 汉朝 西晋 东晋 东晋后期 和南朝 隋朝 唐朝
特点: 渐进性;便民性; 人民性;公平化; 民主化;法制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地发展深化,户籍改革正在有序推进农业 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市化。关于社会基层社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断 强调: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 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 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 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过程中应该体现对所有公民的公平性原 则,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渐进性、人民性、便民性原则。确立普遍平 等的公民权利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构现代民主国家制度 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的必由之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吗?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解放战争。
4.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大战役及其意义。
2.结合教材内容,对《双十协定》、《五四指示》等重要历史文件进行解读。
1.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和困惑,通过典型案例、实证数据等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3.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理性的观点。
4.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观看一部关于解放战争的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解放》等,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观点鲜明,感悟深刻,字数在800字左右。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质量,按时提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
4.通过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质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深入分析和辩证思考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概况:
——战略决战:(1948.9—1949.1)
1、概况: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2、意义:
(1948.9 —— 1948.11)
关 门 打 狗
锦 州
沈阳
长 春
营口
(1948.11 —— 1949.1)
碾庄 陈官庄 双堆集 徐州
分各 割个 包击 围破
(1948.11——1949.1)
张家口 新保安
大同
1949、1、31
北平 塘沽 天津
先后 打取 两中 头间
石家庄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的 顺序?
三 大 战 役
淮海战役
练习 《固学案》
P139,T7。
探究思考: 材料一: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 推出来的。” 材料二:淮海战役中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 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 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 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 粮食4.34亿斤。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 思考:为什么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如此之高?由此得出什么启示?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
歼敌47万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歼灭、收编敌人52万
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 大 战 役 后
歼敌55.5万
1、报纸图片中“国民政府拒绝 和平”的说法因何而起? 2、中共由此决定如何?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 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 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论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重大事件。首先,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分析国共两党政治主张的分歧和军事力量对比。接着,讲述解放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分析这些战役的时空背景、战略意义和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这一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图片、视频、文献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对解放战争相关历史事件的梳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备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哪个战役对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你认为最重要?
3.解放战争胜利对新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观点和讨论成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将解放战争与之前所学的近现代史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深入挖掘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分享心得和感悟,提高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解放战争的主要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为:“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围绕战争背景、战役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其次,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最后,我将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以一个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战争——解放战争。”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述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主要战役和战争意义。在讲述过程中,我会穿插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短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场景,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同时,我会运用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 著化,承担赋役。
命州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一年一度或三年一次的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 搜刮出来,称为“刮户”。 以是否承担政府课役为标准,把人户分为课户和不课户两大类别。课户:凡有田产,户内又承担课 役的人口的人户,称为课户。无田产或有田产但依法免课的人户,称不课户,或免课户。这是隋唐 时期最主要的两大户口的类别。
清朝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规定“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 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这种保甲制所形成的保与都构 成了基层的都保制。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任上行“十家牌法”,以十家总编为一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 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宁海育婴堂最早建立于清顺治年间,共 收养了数万名弃婴
叁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总结
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的特点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 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
户籍的演变过程
明代黄册
02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 会稳定。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贰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
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的关系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高一历史书第17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书第17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书第17课知识点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也反映了在历史中,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的重要性。

高一历史书第17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各个朝代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这是了解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一环。

第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演变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乱世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而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

孙子的军事理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实际情况。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互相结盟,一方面又敌对相向。

这种情况下,了解对手成为了胜利的关键。

第二部分:汉唐时期的和平繁荣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汉唐时期的外交政策更加强调统一和稳定。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西域的各国和中亚的一些大国进行了密切的交流。

通过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国传入了许多文化和商品。

同时,中国还与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明清时期的关闭与开放明清时期,中国先后实行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尤其是后期的清朝,将最大限度地封锁和限制外国贸易。

这一政策导致了中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这个时期,了解外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对中国至关重要,但很多中国统治者对外界的了解有限,导致了中国的巨大失败。

第四部分: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建国后,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包括与美国、苏联等大国的互动。

了解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中国的外交决策至关重要。

结语: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是中国历史中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则。

从春秋战国到现代中国,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这个过程中,了解对手和世界各国的状况,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件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件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唐)杜佑《通典》
1、战国开始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商君书》
原因: (1)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内在 需要; (2)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3)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北宋)石介《徂徕集》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户分主客,主户纳赋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
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
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
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朝:按职业定籍;一旦定籍,世袭其业
二、历代基层组织
“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 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
——(清)陆世仪《保甲书广存》 乡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 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汉书·食货志上》
秦汉时期:乡里制
《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 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 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南朝梁)沈约《宋书·州郡志一》 原因: (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 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 主阶级的依附阶层。 (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 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4、隋唐成熟
宋朝 由主征户发、客赋户役分为藉主的经济职能转向基两层税治、理附的加税政、治代职役能金;、再发徭役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共4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共48张ppt)

齐民,是许多地位相同的百姓,在统治阶层的统 治下,有一定的身份,其权利为国家法律所保护,同 时他们也必须承担交税赋役的义务。齐民是隶属于国 家统治机构的百姓,是这一个庞大共同体的成员,但 他们并不能分享共同体的主权。主权是属于统治阶层 的,并不属于编户齐民的百姓臣民。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隋朝:大索貌阅
发展与完善
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 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 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 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 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书·食货志》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隐瞒、脱漏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赋役及社会治理。 措施: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核定户籍,惩处不实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特点:元朝的户籍体现了户籍的属性和世袭性 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诸色户计”?
从这则史料中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由丞相或御史保管;汉承秦制,编户齐民
奠定阶段
(3)西汉实行定期人口调查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 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 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 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 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 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 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 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唐会要》卷85《籍帐》 唐户籍制度更加周密完备,体现在哪些方面?
立法更加详备;户籍登记编造频率高。
发展与完善
(3)宋朝:主户客户 宋初,统源自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第17课解放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程。这一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战略策略层出不穷,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深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爆发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战略决战、和平谈判及其破裂、解放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史论结合,以丰富的史料支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教师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小组合作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4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49张PPT)

(九)明朝
祁门县江寿户帖
材料 洪武三年,太祖籍天下户口, 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 籍上户部,贴给之民。
—— 《明史•食货志》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 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 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 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 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 百姓一个户帖…”
举措 常平仓制度
材料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 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
(二)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汉朝 常平仓制度
政府
主体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 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天下第一仓”
材料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 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
材料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 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 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至元年 间湖州路 户籍文书, 登载了322 叶900户的 人口事产 营生信
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二 册叶三“吴万三”户
的原作因用:则中退央居集其次权了制。度清的政不府断下令强彻化底;废统除治人者丁编的审改,革户;籍农管民理制的度反正抗式斗退争出;历史商舞品台经。 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中农国抑户商籍制思度想的的历影史响考。》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斗争(一)国共重庆谈判(1945年8月):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二)重庆政协会议(1946年初):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后被蒋介石撕毁。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1946——1949年)(一)开始: 1946年6月,蒋介石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二)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人民解放军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秋):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四)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五)胜利阶段1.国共北平和谈(1949.4)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三、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国社会主要 矛盾的变化来理解内战的爆发,掌握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 平民主而进行的斗争。 2.运用图示法理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用数字归纳法总 结解放战争的历程,分析其胜利的原因,总结其基本经验。
史料一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①,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
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
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注:①指日本投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思考 (1)依据史料指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 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和平建国。
知识点二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_邓__小__平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 (1)条件:1948年秋,__敌__我__力__量___发生重大变化。 (2)战况
战役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战果 攻占_锦__州__,长春解放,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二、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时代
地方管理制度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 周代
向崩溃
本 节 内 容 结 束 秦朝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 汉朝 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 可能性: 土地改革使农民积极支持解放军作战 件。”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2)、 反攻主方向-- 中原
外线作战 --三路突进
(3)、战况
内线作战 --两翼牵制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1947.6)
刘伯承 邓小平 陈赓 晋冀鲁豫 太岳兵团 谢富治 华东解放 陈毅 军主力 粟裕
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 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 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南京
武汉
--战略反攻阶段
(1)、反攻的原因 必要性: 减轻解放区的消耗; 毛泽东曾说过:“如果我 们能够普遍地解决土地问 减轻陕北、山东战场的压力 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
(1947.6——1948.9)
3、战略决战(1948.9——1949.1)三大战役
(1)北平和平谈判
4、胜利阶段 (2)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3)追歼残余
北平谈判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 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 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 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4、胜利阶段 (2)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3)追歼残余
二、战争阶段(1946.6—1949.10)
3、战略决战(1948.9-1949.1):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9——1948.11) 战略决战方向明,东北战场克群雄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千军万马战淮海,运筹帷幄展英才 平津战役(1948.11——1949.1) 神兵天降围平津,解决方式各不同
石家庄
三大战役概况
战役 辽沈 时间
1948.9—11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将解放战争放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去思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旨在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课程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起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等。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还需进一步深入。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解放战争的主题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小组展示: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提问,通过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画面和历史文献,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激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创设问题情境:以解放战争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如“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好奇心。

高一第17课历史知识点

高一第17课历史知识点

高一第17课历史知识点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它是以封建地主所有制为基础,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封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的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加强统治,各地的诸侯开始实行封建制度,将土地赏赐给勇士、官吏等人,形成一个个封地。

这些封地由封建地主统治,人民在封地上务农、纳税,同时也要服从地主的统治。

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

汉代以后,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在此后的历史时期,封建制度修补完善,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

二、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1. 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地主通过控制土地,能够获取农民的劳动成果,形成了一种剥削关系。

2. 君主专制:封建制度下,国家政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并通过世袭制将权力传承给后代。

3. 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地主作为统治阶级,通过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服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4. 等级森严:封建制度下,社会等级分明,从上到下分别为皇帝、官僚、地主、农民和奴隶,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且无法改变。

三、封建制度的影响1. 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束缚了人民的自由,加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不平等。

2. 经济制度:封建制度下,土地成为统治阶级获取财富和统治手段的重要工具,农民被迫为地主耕种土地,剥削程度加深,限制了农民个体的发展。

3. 文化制度:封建制度孕育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体系,它形成了礼尚往来、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同时也限制了人民的思想和表达自由。

综上所述,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它通过封建地主所有制和君主专制来维持社会秩序。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我国解放战争的过程。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既是我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时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一学生,年龄大约在16-17岁,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
1.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胜利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实质理解困难,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3.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分析不够客观。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生动展示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解放战争相关的故事,如“渡江战役中的英雄事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17.1 内战的爆发【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内战背景的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学习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学习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一、自主预习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背景:①国民党:②共产党:(2)成就: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①内容:②不足:2、政协会议:(1)召开:(2)内容:(3)结果:3、内战爆发:(1)爆发:(2)战略防御:①战术:②战果:二. 小组合作探究:1.抗战胜利后的各方态度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1)问题:美国在二战后对中国抱有什么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2)问题:蒋介石所发出的和谈邀请到底隐含着什么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3)问题:饱经战火摧残的中国老百姓的希望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4)问题:注意时间,请问在抗战胜利以前,中共就已提出什么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观察以上两幅图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5)问题:仔细观察两位领袖的不同神态,请为他们各自设计一句内心独白(答题请自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问题:其实《双十协定》并非真的“协定”,只是《政府与中共会谈纪要》,仔细观察可知双方领袖都没有在此上签名;那么此“协定”到底涉及到哪些方面?又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扩展思考题1:为什么抗战后的中国未能走向和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思考题2:有人认为如果1945年“双十协定”真正实行,当时中国就实现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

这种说法正确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反馈练习】1、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A.坚持团结,避免国共合作破裂 B.实现民主,加快和平建国步伐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D.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2、解放战争防御阶段,蒋介石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 )①陕北解放区②山东解放区③中原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3、抗战胜利后初期,我国与民主政治的实现再次擦肩而过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 B.缺乏和平民主的正确目标C. 中共为民主政治孤军奋战 D.政协会议的决议难以实施4.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B.广大人民反对内战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D.美国主张和平解决5.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西安事变B.皖南事变C.重庆谈判D.北平谈判6.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7.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

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7.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知识点: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6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

2、战略决战:(1)战役:①辽沈战役:解放。

②淮海战役:以为中心,先后歼灭、、兵团。

③平津战役:和共同作战,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二、小组合作探究:材料一:内战爆发初期蒋介石给不喜数学的毛泽东出了一道难解的数学题:430万︰127万=?飞机十坦克十大炮十美元︰步枪十手榴弹十小米十0 =?中华民国政府︰延安边区政府= ?蒋介石十杜鲁门︰毛泽东十0 =?材料二:···这位在重庆上飞机时只有油条吃的接收大员,到了北平,一下飞机立即被接去大吃二喝。

看着鱼翅端上桌,金专员惊喜之余,心里还来了首四句联:「登机吃油条,下机吃鱼翅,日本不投降,怎能有此事?」···不消多等,从「吃油条」变成「搬金条」的接收大员就伙同老北平汉奸开始强占民宅,或逼人贱卖或接管、转卖日本人的房子及其被没收的珠宝财物。

不多久,接收大员也弄了三个女人,有戏仔,也有良家妇女。

——长篇小说《五子登科》材料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毛泽东1946年8月6日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请回答:问题(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于发动内战是的心态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专员”的所作所为暴露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真正的力量在于哪里?并请为毛泽东设计一个公式以解答材料6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国民党拉夫,要么把一个村子拉得十室九空,要么人们逃得无影无踪,人们怨声载道,沸反盈天······逃国民党兵役的人,不少跑到解放区参加解放军……材料五:小手绢,四方方,哥去前方打老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