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知识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知识讲解

撰稿:张晓春审稿:王书萍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纪昀.(yún)(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由翰杯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的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临:靠近。

2.河干.(gān):河边。

3.山门:寺庙的大门。

4.圮.(pǐ):倒塌。

5.并:一起。

6.焉:于此,在那里。

7.阅:经过,过了。

8.余:多。

9.岁:年。

10.求:寻找。

11.竟:终于,到底。

12.以为:认为。

13.棹.(zhào):划船。

14.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你们。

17.究:推究。

18.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9.是:这。(是.非木柿)

20.木杮.(fèi):削下的木片。

21.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22.湮.(yān):埋没。

23.颠:通“癫”,疯狂。

2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25.啮.(ni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6.坎穴:坑洞。

27.不已:不停止。

28.溯.(sù)流:逆流。

29.臆断:主观地判断。

重点虚词

1.耳:语气词,表示“罢了”。(渐沉渐深耳.)

2.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盖.石性坚重)

3.如:依照。(如.其言)

4.但:只。(但.知其一)

通假字

1.钯:通“耙”,农具。(曳铁钯.)

2.颠:通“癫”,疯狂。(不亦颠.乎)

古今异义

1.耳

古义:罢了。(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尔辈不能究物理

..)

今义:一种学科。

3.并

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4.阅

古义:经过,过了。(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5.是

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是。

6.已

古义:停止。(转转不已.)

今义:已经。

一词多义

1.为

介词,被。(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成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一老河兵闻之.)

助词,的。(其反激之.力)

代词,石兽。(求之.地中)

词类活用

1.棹:船桨,这里指划船,名词用作动词。(棹.数小舟)

2.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重点句式

1.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寺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

求之地中。(“地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2.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译为“被”)

3.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考题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

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1.解释文中标红词语的含义。

(1)竹本固.

(2)夫如是

..

2.翻译句子。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解析:该题考查文言语段的分析,考点包括文言词语的解释、句子翻译及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答案:1.(1)稳固;(2)像这样。2.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这则文言小说,通过写寺僧寻石兽的过程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和一般常理而主观臆断。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层层铺垫,叙议结合。

本文先叙写故事,再结合故事发表议论,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层层铺垫,使故事极富吸引力。首先,写寺僧寻石兽未果,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表达对自己看法的自信。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从旁杀出个“程咬金”——老河兵来,通过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讲学家的“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结尾,作者水到渠成,由讲故事到点评,画龙点睛般的一句议论,收束全文,揭示了题旨。文章故事曲折,短小精悍,叙议结合,脉络分明,层层铺垫,结构严密,余味无穷。

2.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

讲学家的“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流露出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对自身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曰”“不更颠乎”透出他对讲学家的否定,展现了老河兵沉着自信的心理。

3.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了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把握重点

1.想一想,寺僧们为什么选择寻找沉于水中的石兽,而不是重新再塑一对石兽?

一来,一般寺庙门前的石兽多为“镇宝兽”,有祥瑞之意。文中的寺庙在河岸旁,在寺僧心中,此二石兽可能有“镇水”的作用,有其特殊意义。二来,从“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可知寺庙经久失修,且“阅十余岁”寺僧才募得钱财重修寺庙,可见寺僧们囊中羞涩,除了重修石兽这一选择外,没有多余的财力塑新石兽。

2.请用原文回答:讲学家认为寺僧不可能找到石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讲学家和老河兵得出的石兽所在地的结论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尔辈不能究物理。讲学家的结论: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的结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他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多年的经验结合起来分析,自然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4.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