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评课
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
![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https://img.taocdn.com/s3/m/4e9ed2c050e2524de5187e9f.png)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评课稿——王老师真了不起!桃源县木塘垸乡中心小学向阳今天下午,我认真看完了王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从欣赏含有“钟声”的古诗句开始,到读含有“钟声”的古诗句结束,整堂课上得都很精彩,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化渲染上的独到功力。
他从细微之处引领,用细腻的方法浸润。
不仅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而且还引领学生感悟想象。
一首古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很多相关联的古诗,是那么自然而然,在《枫桥夜泊》的教学中,王老师激扬文字,有时又婉婉而叙,仿佛如歌的行板:“愁眠啊愁眠”这样的话语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被王老师完全调动起来。
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王老师的课堂朗读艺术: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
读做到了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
读的形式也很多样——学生个别读,教师范读,师生对读,在想象中读,在读中体验,声调从低到高又从高到低,反反复复、曲径通幽、浅呤低唱,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二是王老师的古诗字词的教学很有特色:王老师去除传统教法,通过抓诗句中关键字让学生领悟。
整首诗抓住“愁眠”二字组织教学。
对“愁”的处理妙在不点破,他引导学生欣赏有关愁眠的诗句,让学生在诗句中找:他看见什么愁?他听见什么愁?还有什么让他愁?引出与愁有关的景物“月”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自然而然又回归到古诗的学习中来。
三是板书精妙。
上课伊始有钟声引出“愁眠”,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整首诗,结课时,边读诗,边引导学生感悟:月还有吗?江枫还看得见吗?……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一个“愁”把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
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枫桥夜泊评课稿优缺点
![枫桥夜泊评课稿优缺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bd4f2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3.png)
枫桥夜泊评课稿优缺点
《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家张继的一首诗,以描绘枫桥夜景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将对《枫桥夜泊》进行评课,分析其优缺点。
《枫桥夜泊》以其独特的描写方式和深情的思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本诗的优点之一是其描写细腻入微,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枫桥夜晚的景象之中。
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以及“枫桥夜泊”的静谧与美丽。
这些描写以其形象生动、贴切恰当的特点,使诗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诗的优点之二是情感真挚动人。
作为一首写故乡的诗,作者通过对于枫桥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尤其是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通过对月亮和清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然而,《枫桥夜泊》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本诗的缺点之一是表达方式较为简单。
虽然诗中的描写细腻入微,但整体表达方式相对单一,缺乏一些更加复杂多样的修辞手法。
这使得诗歌的表达力有所欠缺,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某些情感的表达不够充分。
本诗的缺点之二是缺乏一定的节奏感。
尽管诗中的描述十分生动,但整体节奏相对平缓,缺乏一些冲击力。
这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有所减弱,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缺乏一定的激情。
《枫桥夜泊》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挚动人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诗歌表达方式较为简单,缺乏一定的节奏感,这是其存在的一些缺点。
尽管如此,这首诗依然是唐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评课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bcf6525bf7ec4afe04a1df4f.png)
《枫桥夜泊》听课有感丁老师的《枫桥夜泊》,让我久久沉浸在那个钟声悠悠不绝的夜晚,让我体会到诗意语文的魅力,原来站在文化之巅看风景,所演绎出来的诗意语文是这般景象!宋陆游的《宿枫桥》为开端,时间不断的往前推,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今天要学的诗《枫桥夜泊》。
而课的结尾,又顺时间而下,再次呈现了陆游、高启、王士祯、陈晓奇的诗句。
让学生明白原来“钟声”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心中,这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能流传至今的原因,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课的最后再次进行提升,其中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对于古代经典的传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课虽已上完,但每一个人还是沉浸在那个孤独、秋风瑟瑟的夜晚。
课上,听丁老师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有一句话不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
学生都是聪明的,老师怎么读,都会模仿,看!在课上学生读得多好啊!不但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律,更读出了自己在诗中切切实实体会到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特别是课堂上朗读时配合的音乐,这充满禅意的音乐,让人离那个夜晚更近了。
通过朗读,学生对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是孤寂、忧愁的情绪。
在“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这一连串的意象就在张继的神来之笔下一一引出。
先从看到的,再到听到的,我们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从汉语词典中摘录一些义项,让学生选择,选择集中在“面向”和“配合”,不同的选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象则是完全不同的。
张继开创了“钟声文化”,流连的钟声寄托着诗人的愁绪,而师傅又通过呈现一连串的“明月”诗句,让学生理解了在张继之前,以明月寄托某一种心情的人大有人在,而张继却开创了钟声文化,从此,文人的笔下多了一种意象——钟声,之后的文人也就模仿张继写钟声,但没有一个写得这么感人肺腑!这就是该诗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枫桥夜泊》优秀评课稿
![《枫桥夜泊》优秀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5f9b08c5022aaea998f0f9c.png)
《枫桥夜泊》评课稿古诗教学,称其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并不为过。
听过不少教师执教古诗,像王xx老师这样大气的教学,并不多见,实乃是大家风范。
苏州,我曾称其为第二故乡,但从未曾因《枫桥夜泊》游过寒山寺,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竟有一种冲动,寻一个夕阳西下,站在那枫桥之上,只为去感受那敲响心灵的钟声。
一、经典之美不知是何原因,上传的视频未能正常打开,于是草草于网上搜了王老师的《枫桥夜泊》,但打开看到的并不是从头开始。
就这样,匆匆与王老师初次“相见”。
起初,王老师就是在引导学生去寻那“江枫”,寻那“渔火”,寻那诗中的景,我在心里嘀咕,是不是大师的课也就如此。
耐着性子往下看,逐渐被王老师的从容所吸引,大师的课总有一种迷人的淡定,让人艳羡。
再往下看,大师依然淡定,我却无法淡定,王老师边用那绝妙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着那个属于张继的孤独的夜,边用板擦擦去陪伴张继的“景物”,当只剩下“钟声”和“愁眠”时,我的心也跟着震撼。
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想象“钟声”会向张继说些什么;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了解了,自张继之后,古人诉说忧愁不仅仅局限于“明月”;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知道了自张继之后,无数名家再忆寒山寺,却再无张继。
这,就是经典!二、想象之美古诗讲究用字精练,那么,必然会存在很多令人遐想的空间。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是王老师对“霜满天”的解读,另一就属跨越时空的钟声呐喊。
“霜”,王老师用科学的角度,让学生明白“霜”只存于地上。
这一点,回想我当年的教学,应该自己是疏忽的,很多时候,我们简单把它当作当时的一实景,却没有把这个词与“愁”结合。
“霜满天”,“满天飞霜”,满天的愁,三个字既是作者的想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当时张继“愁眠”的无限遐想。
钟声呐喊,教学安排的精妙,让我实在是佩服。
其实,我们在教学时,也经常会以写话形式,训练学生想象。
但王老师设计的精妙,一在板书仅剩“钟声”与“愁眠”之时,让学生先彻彻底底地感受到了张继因愁绪无法入眠,然后顺势让学生隔空以钟声的名义向张继“呐喊”;二在学生的各色动情呐喊,王老师都以精准的语言以提炼,比如“这是大彻大悟的钟声”“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就在这样的想象、引导中,诗歌的情感一步步升华,学生被一次次地震撼。
枫桥夜泊评课稿
![枫桥夜泊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c2dd00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f.png)
枫桥夜泊评课稿枫桥夜泊评课稿枫桥夜泊评课稿1我认真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
王老师文化底蕴足,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枫桥夜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我也教过,每次讲解都是直截了当,先了解一下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再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古诗蕴意,最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即可。
而王老师的古诗教学更重视诗境的创设,注重在诗境中体会诗人的感受,进而理解全诗的意思,“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这钟声因何而得名,其实都与一首诗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巧妙的引入,难忘的语句,把学生带到情境中。
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无眠”展开,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无眠的原因,就是“淡淡的愁思”。
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他所看到的是“江枫、渔火、月落”还是听到的“乌啼、钟声”都被深深的“愁”包围,以至于“霜满天”变成了“愁满天”,再加上一个“对”字以景抒情,诗人张继面对着”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陷入了深深的“愁”。
紧接着,当明月隐去,一切景物都消失了,只留下悠扬的钟声伴随着诗人的“愁眠”。
最后,让这钟声把“愁眠”带走。
王老师创设的意境让在场的学生、老师沉醉。
特别是板书,从一个个景物出现到整首诗展现再到景物消失只留钟声和愁眠,最后钟声把愁眠带走,不留痕迹,真正做到了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
枫桥夜泊评课稿2走进诗意门下,读书观课听讲座,然而心中日渐困惑:语文如何是?诗意语文如何是?今日遇见《枫桥夜泊》,那悠然响起的寒山钟声把我带到了千年前的那个静谧而又落寞的秋夜,那萦绕耳畔的夜半钟声,在一声声敲打着我的思索。
曾在《诗意语文教育七讲》中读到的、当时似懂非懂的点点滴滴,似乎随着江雾的散去,也逐渐清晰起来。
语文课堂要善于造境。
造境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枫桥夜泊》评课
![《枫桥夜泊》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7acb3b1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4.png)
《枫桥夜泊》评课《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古诗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老师也往往会上成“逐字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显得比较被动。
曹老师选择上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今天,曹老师打破传统故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整堂课教学环节清晰而又流畅自然。
从“谈话导入——了解作者——初读古诗——读懂诗句——体会感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渐渐进入诗中,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使学生能像诗人一样去“看”、去“听”、去“体会”。
在课外延伸时,曹老师在学生入情入境中把学生从“愁”境中引出来,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把所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情境创设、合情合理曹老师在导入时以自己的照片及亲身经历使学生产生共鸣,说自己考试不如意时内心的感受,为后面做好铺垫,同时也拉进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还有,曹老师在解读古诗时,教师的范读,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更充分、更深刻地体会诗境。
三、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曹老师不是把学生拘泥于自己的答案之中,而是允许学生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然后通过引导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比如:作者张继为什么愁时?学生有各种的想法,曹老师牢牢抓住“愁”字,在学生的读中说话中领悟,解开张继心中的愁。
四、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曹老师的这堂课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师范读时的配乐,感悟“愁”时出示的画面,课外延伸时歌曲《壮志雄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巧设背景介绍“诗人为什么而愁”呢,曹老师用课件巧妙地加以设计,再加上老师深情的叙述,使学生仿佛亲眼目睹张继一路赶考的艰辛,也就更能感受诗人归途中面对江枫渔火难以入睡的心情。
六、文道结合,愁出自强不息语文教学文道结合,我们现代文教学中,做得比较好,但是古诗教学中,我们平常的教学总留在诗意与诗境中。
评《枫桥夜泊》
![评《枫桥夜泊》](https://img.taocdn.com/s3/m/15f0348f3b3567ec112d8a8b.png)
评陈春梅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松滋市实验小学龚凡《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老少皆知、千年流传而愈久弥新的诗篇。
全诗叙述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虽行行写意枫桥夜色,但字字饱含诗人愁思。
本节课从始至终,教师引领着学生,通过抓景物——品诗句——展想象——悟情感,适时借助资料的补充、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底,体味诗人的情怀。
学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探询出诗歌传达的愁绪。
一、前连后接,上出厚度听课时,当我们为教师的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引导而拍案叫绝时,应该想到这并不单纯是教学的策略方法问题,而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切领悟和准确解读。
一首28个字的七言绝句如何上出厚度?陈春梅老师以跳跃的课堂告诉我们可以做到。
课前谈话中,陈老师与学生一起背诵古诗,进行对诗游戏,并且安排了一组有宋、元、明、清及当代诗人写的与钟声有关的诗句。
上课后,教师通过课件集中展示这些与钟声有关的诗句后小结导入新课学习。
课尾,教师又以“愁绪人人都有,愁思各有不同”引领学生走进文人墨客笔下的愁(读描写愁的诗句)。
短短40分钟,跨越一千多年,这不仅只是时空的穿越,更是带动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淀。
从而增加了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厚度,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
二、教给学法,上出宽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这节课上,陈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导入新课以后,陈老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导“苏”、“寺”两个平舌音和“愁”翘舌音的读音不走过场,舍得花时间,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紧接着,老师以“读着读着,几遍读下来你能说说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边的什么故事吗?”,“诗人都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要你用一个词形容,你想到了哪个词?”,“诗人看到这些景物后在诗中表达了他的情绪,是什么?(板书‘愁’)”。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36d3d77fe4733687e21aaae.png)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王崧舟老师在《枫桥夜泊》的中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听完课想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就是大师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再一次被王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云流水般的“诗意语文”所折服。
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教育的大地上诗意栖居”,我想他做到了,同时在感受王老师“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诗意课堂之后,张继笔下写尽天涯孤旅愁苦幽怨的夜半钟声依旧余音绕梁,久久不绝,的确,我们千万不要忘了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课刚开始,王老师就引领着学生沿着文化的江河逆流而上,逐一呈现诗句。
从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歌词《涛声依旧》开始,然后是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世祯写的《夜雨题寒山寺》中的诗句,再接着是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写的《泊枫桥》中的诗句,又接着是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宿枫桥》中的诗句。
其实,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所有的诗句都跟钟声有关,而且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当王老师在逐一呈现这些诗句的时候,这些诗句就像一浪一浪的钱塘江大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到最后如钱塘江大潮铺天盖地:为何这些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钟声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当学生的好奇心充满胸膛的时候,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期待,《枫桥夜泊》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咱们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看到了什么?”一句很自然的过渡语,就巧妙地把愁眠跟这些景物联系在了一起。
因为这句话,学生在说到这些景物的时候,内心也有了几许愁意。
王老师这里用的是情感的叠加法,他借学生之口把带着愁的词语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其实就是把带着愁的意象一幅一幅呈现出来,让学生心头的愁绪一层一层地增加。
王老师是怎么让这些意象化成愁在学生眼中、心中呈现的呢?也就是说他用什么手段撩起学生心中的愁呢?关键就在他的引导语上,可谓由点到面,生生不息啊!当王老师一个一个地把这些词语擦去的同时,也就把学生心中这一个一个意象擦去了,学生心头的愁绪也一点一点减少了。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ea9822d7fd5360cba1adb60.png)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王崧舟老师在《枫桥夜泊》的中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听完课想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就是大师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再一次被王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云流水般的“诗意语文”所折服。
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教育的大地上诗意栖居”,我想他做到了,同时在感受王老师“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诗意课堂之后,张继笔下写尽天涯孤旅愁苦幽怨的夜半钟声依旧余音绕梁,久久不绝,的确,我们千万不要忘了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课刚开始,王老师就引领着学生沿着文化的江河逆流而上,逐一呈现诗句。
从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歌词《涛声依旧》开始,然后是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世祯写的《夜雨题寒山寺》中的诗句,再接着是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写的《泊枫桥》中的诗句,又接着是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宿枫桥》中的诗句。
其实,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所有的诗句都跟钟声有关,而且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当王老师在逐一呈现这些诗句的时候,这些诗句就像一浪一浪的钱塘江大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到最后如钱塘江大潮铺天盖地:为何这些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钟声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当学生的页 1 第好奇心充满胸膛的时候,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期待,《枫桥夜泊》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咱们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看到了什么?”一句很自然的过渡语,就巧妙地把愁眠跟这些景物联系在了一起。
因为这句话,学生在说到这些景物的时候,内心也有了几许愁意。
王老师这里用的是情感的叠加法,他借学生之口把带着愁的词语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其实就是把带着愁的意象一幅一幅呈现出来,让学生心头的愁绪一层一层地增加。
王老师是怎么让这些意象化成愁在学生眼中、心中呈现的呢?也就是说他用什么手段撩起学生心中的愁呢?关键就在他的引导语上,可谓由点到面,生生不息啊!当王老师一个一个地把这些词语擦去的同时,也就把学生心中这一个一个意象擦去了,学生心头的愁绪也一点一点减少了。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优质教案《枫桥夜泊》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优质教案《枫桥夜泊》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240bce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0.png)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优质教案《枫桥夜泊》含反思《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夜景古典诗歌,下面是我为幼儿园大班设计语言优秀优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古诗欣赏》第四章,详细内容为《枫桥夜泊》一诗。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幼儿感受古诗韵味,解江南水乡夜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感受古诗韵律美,能正确朗读《枫桥夜泊》。
2. 解诗中描绘景象,培养幼儿想象力。
3. 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诗意语言描绘事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古诗韵味。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枫桥夜泊》,学会用诗意语言描绘事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PPT、古诗录音。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挂图和PPT展示江南水乡夜景,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自己看到景象。
播放古诗录音,让幼儿跟随录音朗读《枫桥夜泊》。
逐句讲解诗句含义,引导幼儿感受古诗韵味。
3. 随堂练习组织幼儿用画笔和水彩描绘诗中景象,鼓励幼儿用诗意语言描述自己作品。
4. 互动环节邀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画作,并分享自己诗意描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枫桥夜泊》全文。
2. 在诗句下方板书关键词汇,如“江枫”、“渔火”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用诗意语言描绘一下自己喜欢夜景,并画出这幅夜景。
2. 答案示例:夜幕降临,月亮挂在天空中,星星闪烁,湖水如一面镜子,映出美丽倒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发现部分幼儿对诗句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美景,尝试用诗意语言记录下来,培养幼儿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共同欣赏幼儿作品,增进亲子互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3. 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4.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我特别重视实践情景引入。
2024年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枫桥夜泊》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枫桥夜泊》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d05b12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10.png)
2024年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枫桥夜泊》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为《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手册》中《枫桥夜泊》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内容和意境,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绘画和表演等形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内容,能够背诵和复述古诗。
2. 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如“月落”、“乌啼”、“霜满天”等,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幼儿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点:背诵和复述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古诗《枫桥夜泊》挂图、生字卡片、古诗配乐。
学具:画纸、彩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挂图展示《枫桥夜泊》的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激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古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思,学习生字词。
3. 随堂练习(1)幼儿自己朗读古诗,教师指导纠正发音。
(2)分组进行绘画活动,将古诗中的意境用画笔表现出来。
4. 表演环节(1)幼儿分组进行表演,将古诗内容通过表演展现出来。
(2)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古诗《枫桥夜泊》全文2. 生字词列表3. 古诗意境简笔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将《枫桥夜泊》的内容复述给家长,并尝试用画笔描绘出古诗的意境。
2. 答案:古诗《枫桥夜泊》的复述内容以及幼儿自己创作的古诗意境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生字词的学习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夜晚的月亮、星星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优质教案《枫桥夜泊》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优质教案《枫桥夜泊》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5e55c8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15.png)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优质教案《枫桥夜泊》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深秋夜晚江南水乡美景的唐诗。
本次活动选自大班语言领域课程,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节《美丽的夜晚》,详细内容包括诗词的朗读、理解、背诵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对《枫桥夜泊》的欣赏,培养幼儿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的意义理解和背诵。
教学重点: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幼儿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枫桥夜泊》诗配画、诗歌手稿。
2. 学具:画纸、水彩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江南水乡夜景的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夜晚的美景。
2.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朗读《枫桥夜泊》,逐句讲解诗词的意义,让幼儿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中的画面。
4. 画中诗(15分钟)每个幼儿根据对诗词的理解,用水彩笔在画纸上创作一幅诗配画。
5. 诗词背诵(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集体背诵《枫桥夜泊》,巩固诗词记忆。
六、板书设计1. 《枫桥夜泊》原文及诗意解读。
2. 江南水乡夜景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枫桥夜泊》这首诗,并尝试背诵。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我国其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词,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义理解和背诵。
2. 实践情景引入: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夜晚的美景。
3. 例题讲解:如何让幼儿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义。
4. 画中诗:如何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诗配画。
一、教学难点解析1. 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挂图和诗配画,为幼儿讲解诗词的意义。
2. 分组讨论,让幼儿互相交流对诗词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附教案点评(通用13篇)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附教案点评(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973dc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8.png)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附教案点评(通用13篇)《枫桥夜泊》附教案点评篇1邓老师的教案实录: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枫桥夜泊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生:枫桥在哪儿?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生: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
(生读诗)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
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
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
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师:乌啼——,钟声——(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些韵味)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
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
枫桥夜泊古诗评课
![枫桥夜泊古诗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856fcfd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d.png)
枫桥夜泊古诗评课稿:立足兴趣《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秋天夜晚泊船情景的古诗,诗人张继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寂寥之情。
这首诗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本中作为课文出现,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内涵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评课稿。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枫桥夜泊》,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二、教学过程及方法导入:教师首先通过优美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这首诗的情境。
通过介绍诗人张继的背景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朗读:教师范读,让学生标注生字和拼音,并带领学生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这首诗的内容和节奏。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这首诗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所表达的情境和情感。
同时,通过出示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中的氛围。
品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拓展:教师介绍张继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感情。
同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效果及亮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
通过朗读、讲解、品析和拓展等多种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和主题。
教师通过优美的导入语和生动的讲解,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文学氛围。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对于细节的处理。
例如在讲解“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时,教师通过出示乌鸦的图片和相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句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同时,在讲解“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江枫渔火的景象和声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枫桥夜泊》评课稿
![《枫桥夜泊》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d9fe8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0.png)
《枫桥夜泊》评课稿《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一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夜晚停泊于枫桥下时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下面就《枫桥夜泊》进行评析。
首先,该诗的格律工整、字句质朴,整首诗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景的描绘运用到了象征和拟人手法,使诗句更具鲜活感。
诗中描绘了江南秋夜的景色,如“月落乌啼霜满天”,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江南秋夜的冷清和静谧。
同时,诗中以“江流宛转绕芳甸”描述了枫桥下的江水景色,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欣赏到这景色的美丽。
此外,诗中运用到了象征手法,如将“海上明月共潮生”比喻为江南秋夜的月光,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静谧独坐时的心情。
其次,该诗的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对自然的赞叹之情。
诗中的枫桥下是诗人停泊的地方,而江南的美景正是由这段停泊所引发的。
诗人站在枫桥上,仰望星空,凝望江水,沉浸在宁静的夜晚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景,从而抒发出浓郁的情感。
诗句中的描写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丰富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该诗是一首写景诗,但也渗透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虽然诗中没有明确表露出对人生的感悟,但通过描写江南秋夜的美景以及诗人对景物的感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江流宛转、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景物,无不给人一种思索人生的感觉。
此外,诗人独立静坐的情境也是一种反思人生、反思自我的表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思考,诗人在感叹人生短暂和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思索生命的意义。
综上所述,《枫桥夜泊》这首诗在形式和意境上都表现出了诗人的才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诗中的描写和意境渲染,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邃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的表达、鲜明的意象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和思考人生的启迪。
枫桥夜泊 评课
![枫桥夜泊 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b47bf15cf18583d04964599c.png)
《枫桥夜泊》评课作为一个语文学科的门外汉,在观赏完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后,不禁阵阵感叹,好一位文学品读大师啊。
课堂伊始,王老师就引入了许多关于钟声的诗歌。
当代陈小奇的《涛声依旧》,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高启的《泊枫桥》,顾瑛的《泊阎门》和陆游的《宿枫桥》,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空灵的氛围当中。
在课堂结尾的时候,再次回到这些诗句,使寒山寺的钟声萦绕在学生们的心间,久久不能散去。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崧舟老师带领学生的品读。
整堂课当中,很大部分都是在细细品读。
王老师没有太多的咬文嚼字,更没有太多的词句翻译,而是仅仅抓住这首诗的情感,一个“愁”字,一遍又一遍变换着品读,让学生自己体会诗中的情感,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体会到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还抓住“无眠”这个词,来重点阐述这种愁绪。
王老师问学生“无眠”是什么意思“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睡不着”等等,再请学生用两个字来概括“不眠”,“难眠”,“失眠”……在最后,又请学生自主输出这些词,以至于学生对“无眠”这个词有了十分深层次的理解。
当学生体会到某种愁绪之后,王老师带领学生找找这首诗里面能看到哪些景物,听到哪些声音,学生各抒己见,把所见所闻说了个遍。
最后,王老师留了一个空,让学生想想除了诗中的“对”字还可以填上哪个字,假如换成“伴”字,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通过“对”与“伴”的换字辨析,想象钟声对张继说话等环节,感受这钟声对于张继的特殊意义与有情有义。
王老师一直倡导诗意语文的学习,我想他做到了,在他的解读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张继笔下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也更加体会到张继心中的愁绪。
正是这种诗意一般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感受到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始终传承!。
林莘评王崧舟执教《枫桥夜泊》的评课稿
![林莘评王崧舟执教《枫桥夜泊》的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0f99ec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7.png)
林莘评王崧舟执教《枫桥夜泊》的评课稿至博而约于精――王崧舟《枫桥夜泊》的文化张力福州市教育学院一附小特级教师林莘历史的年轮转到了21世纪,寒山寺的钟声却依然清晰,千古名篇铸就了不灭的传奇,于是,人们的仰望就成了不变的记忆。
《枫桥夜泊》的教学是诗意语文的又一座高峰,在启、承、升、转、合中彰显文化的魅力,抒写着深沉的文化积淀和涓涓的文化渲染。
对于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我们须以平静的目光,平视的角度,探求其在历史长河中与枫桥诗人心灵的对话,探寻其内在的文化张力,从而体验经典的魅力,感受文化的力量。
一.“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①《枫桥夜泊》家喻户晓,远及海外,对此诗历史上已有众多的名家提出质疑,比如欧阳修的“其如夜半不是打钟时”(《六一诗话》)之说等等。
王老师解读文本有独到的功力,他不局限于文本,而是还原其本源,超越文本,找出文本的秘妙。
他的文本细读,“其大无外”,我们可以借鉴的,不是就文本读文本,而是细察文本内涵、拓展文本外延的独特视角。
《枫桥夜泊》共28个字,他从中读出的深度和广度,却是呈几何级数扩张的文化背景和意蕴。
首先,在文字层面上。
王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诗中“对愁眠”的“对”字进行细读,在这个被无数前人忽略的字上,精研出新的品味。
在给学生“对”字释义的四个选项中,重点解构“面对”和“配合”,如果是选义项“面对”,则诗人面对的江枫、面对的渔火是孤立的,是用“以物观物”的审美感应方式感受内心的愁绪;如果是选义项“配合”,则江枫、渔火的意象与诗人是互动的,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景物之间有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化为浓浓的物我一体的愁。
这是一种交融和漫浸,这是“以我观物”的审美感受。
让学生选义项是一种高明的引导,最终的选择则是还原诗人的本意,学生感受到了“以我观物”审美意境,在学生朗读时,“对”字就很好地读出了品味,读出了情怀,读出了不一般的味道。
其次,在文学层面上。
唐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枫桥夜泊古诗教学评课美篇
![枫桥夜泊古诗教学评课美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c6114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d.png)
枫桥夜泊古诗教学评课美篇《枫桥夜泊》是一首经典的古诗,它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停船在枫桥边的所见所感。
下面是《枫桥夜泊》的古诗教学评课美篇。
一、教学目标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背诵和默写。
同时,通过学习诗人张继的生平和诗歌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诗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等。
同时,还通过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多样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通过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诗歌背景;通过问答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演示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诗中的意象;通过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紧凑本次教学的过程非常紧凑,各个环节之间衔接自然、有序。
首先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讲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涵;然后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最后通过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效果显著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背诵和默写诗歌,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张继的生平和诗歌背景,提高了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中,学生们也表现出色,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创作。
总之,《枫桥夜泊》是一首经典的古诗,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这首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枫桥夜泊评课稿
![枫桥夜泊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1c9e84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1.png)
枫桥夜泊评课稿《<枫桥夜泊>评课稿》《枫桥夜泊》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今天听了这堂关于《枫桥夜泊》的课,我就像吃了一顿特别的饭,有好滋味,也有想吐槽的地方。
老师一上来就介绍作者张继,这挺常规的。
就像我们每次认识新朋友,先得知道人家是哪里来的一样。
不过呢,老师讲得有点干巴巴的,就像报户口似的,说张继是湖北襄州人,唐代诗人,然后就没了。
我就想啊,要是能多讲点有趣的事儿就好了,比如说张继写这诗的时候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才这么愁呢?说到这堂课的亮点啊,那就是对诗句画面的呈现。
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那枫桥之下的客船上。
嘿,这时候我就想起我有一次在河边露营的事儿了。
那晚上,月亮挂在天上,周围安静得很,偶尔传来几声虫叫,就像诗里的乌啼一样。
我当时就觉得特别宁静,又有点孤单,就像张继在客船上的感觉。
老师引导同学们想象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这些景象的时候,同学们都特别投入。
我能感觉到他们就像真的到了那个地方一样,这一点真的很棒。
但是呢,这堂课在互动环节就有点尴尬了。
老师问同学们“愁”字怎么理解,有个同学举手说就是发愁,像自己考试没考好的时候。
这回答其实挺实在的,可老师却直接说“不太准确”,然后就开始按照教案上的说法来讲,说什么是客居他乡的孤独之愁、仕途不顺的失意之愁等等。
我就觉得有点不妥了,那孩子的回答也是一种愁啊,怎么就给否定了呢?就像我们吃菜,每个人都有自己觉得好吃的理由,不能说不符合大厨的标准就不对呀。
再就是诗里的钟声,这可是很有韵味的一个元素。
老师只是简单说了说寒山寺的钟声代表着一种空灵的意境。
我觉得可以深挖一下,比如说讲讲古代寺庙钟声的意义,像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啊之类的。
就像我在那次露营听到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那声音让我心里特别平静,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被钟声带走了。
总的来说,这堂《枫桥夜泊》课有出彩的地方,就像一道菜里的主菜做得还不错,但配菜和调料没搭配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评课
作为一个语文学科的门外汉,在观赏完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后,不禁阵阵感叹,好一位文学品读大师啊。
课堂伊始,王老师就引入了许多关于钟声的诗歌。
当代陈小奇的《涛声依旧》,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高启的《泊枫桥》,顾瑛的《泊阎门》和陆游的《宿枫桥》,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空灵的氛围当中。
在课堂结尾的时候,再次回到这些诗句,使寒山寺的钟声萦绕在学生们的心间,久久不能散去。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崧舟老师带领学生的品读。
整堂课当中,很大部分都是在细细品读。
王老师没有太多的咬文嚼字,更没有太多的词句翻译,而是仅仅抓住这首诗的情感,一个“愁”字,一遍又一遍变换着品读,让学生自己体会诗中的情感,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体会到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还抓住“无眠”这个词,来重点阐述这种愁绪。
王老师问学生“无眠”是什么意思?“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睡不着”等等,再请学生用两个字来概括“不眠”,“难眠”,“失眠”……在最后,又请学生自主输出这些词,以至于学生对“无眠”这个词有了十分深层次的理解。
当学生体会到某种愁绪之后,王老师带领学生找找这首诗里面能看到哪些景物,听到哪些声音,学生各抒己见,把所见所闻说了个遍。
最后,王老师留了一个空,让学生想想除了诗中的“对”字还可以填上哪个字,假如换成“伴”字,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通过“对”与“伴”的换字辨析,想象钟声对张继说话等环节,感受这钟声对于张继的特殊意义与有情有义。
王老师一直倡导诗意语文的学习,我想他做到了,在他的解读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张继笔下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也更加体会到张继心中的愁绪。
正是这种诗意一般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感受到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始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