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3、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

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5 、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条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类的活动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

因为第一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6 、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7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8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922014728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922014728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文章主要阐释的是地理环境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一定影响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

正文: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倡热爱、保护文化环境是有必要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

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① 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

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

下面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

早在2000 多年以前,中国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② 由于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00字作文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00字作文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00字作文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

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

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

下面将从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由于内部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

地域辽阔、回旋余地较大,即使发生较大的社会动乱,文化传统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地保存(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际和两宋之际的文化南移)。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克思曾指出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不断向高级发展的动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为自然被利用和改造的过程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比如原始人,人类刚刚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和湖岸河边。

为了对付十分困难和严峻的生活环境,人们结成几十个人的小群体即原始群,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

在原始群中,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更大。

人类共同采集可食的植物,捕食昆虫,猎取野兽。

人类使用天然棍棒和制作粗糙的石器,集体进行采集和狩猎,过着群居杂婚的生活。

远古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决定性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种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的产生、衍变、丰富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及气候)和人文地理(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宗法制度产生的形式
• 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贵 族政体。商朝的贵族同时也是大 家族的族长,所以商朝的国家形 式也就像一个家族的扩大。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 制度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是维系宗法 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它规定嫡长子享有继 承优先权。
• 宗法制度的总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 贤”。这种继承方式遏制了一般的王室成员 对王位的觊觎。这种注重血缘关系、强调伦 常秩序的基本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结 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广阔地域为中国文化提供可资回旋的舞台, 形成了不曾中断、具有连续性的传统文化。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中国文化的两 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向东南逐渐 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 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 一。
3.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 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一体多元的以西的内蒙古草原、 新疆、青藏高原大部。
农耕经济文化区包括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 和台湾,南到海南岛的大片地区。
江南地区较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传统农业经济及相 关的经济部门发展,其良好的水路条件和沿海的环境, 其日益增大的人口密度造成的生存危机,促进了商业和 手工业的繁荣。
康乾盛世: 人口不断增加,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大关, 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2、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追求自给自足)
基本面貌 就2000年来的历史时期而论,中国的经济 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3个主要类 型。
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主要限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 林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
3、相对稳定的帝王统治(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为主)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并 且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顺序 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 则与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 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 篇:
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求久”观念应运 而生。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 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 求延绵永远。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 专制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 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的法则。
经济多元融合与民族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 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来说,汉族是农耕的主 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 采的中华文化。
在经济多元融合和民族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 才有文化的多元会通,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会通之学”的特色。儒学、道教、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发展都是如此。
2、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交融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构成了中国古代 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 古代文明的主体。
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 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
中国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类决非自我封 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 互市等等途径,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 行的,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 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 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

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一)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

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

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

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二)说到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特点,要与潮汕地区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考察。

潮汕地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北与福建省接壤,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北西南分别与本省的梅州市、汕尾市为邻。

谚语称其为“省尾国角”,指其位于国防门户,又是远离省城的东北边陲。

关于潮汕地区的战略位置,清代学者顾炎武概括为:“(潮州)府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

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东南之雄郡也。

”岭南北为五岭阻隔,南被海洋包围,形成了向北封闭而向外开放的地理格局。

在岭南的大区域内,潮汕地区西北方横亘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又切割成粤东这一处西北高东南低的背山面海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

莲花山脉不仅阻隔了潮汕与中原地区的直接交往,也构成了潮汕地区与岭南首府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的天壤屏障。

虽然对内陆腹地比较封闭,潮汕地区却有着长达325.6公里的海岸线,使潮汕地区呈现出面向大海的开放格局。

海岸地形复杂多样,有众多的港湾、岛屿以及广阔的海滩。

沿岸海域分布有低潮出露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岛屿126座,曲折的海岸线有多处内河出海口和港湾。

海运方便,渔业资源丰富,还有可供开发的海滩涂面积20.53万亩。

海上贸易对于人多地少、西北有天壤屏障阻隔的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

潮汕人的生活、生产、贸易乃至历史上发生在潮汕地区的许多军事活动,都带有强烈的海洋色彩,进而又影响到潮汕人的文化生活、思维方式、民风民俗以及民系发展等,使潮汕文化成为有海洋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中国文化,是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形成地形上“三大台阶”,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

长期以来,地势与气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局部地区发生了不少变化。

这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这里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不管后来的朝代如何更替,却很少将正式政区扩展出去,根本原因就是要考虑这些地区是否适宜农业生产。

中国文化无论物资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尽管随着人口增长与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基础始终没有改变。

在西方文明传入之前,中国文化在东亚处于统治地位,周边的落后文明不可能对它形成冲击与挑战,军事上的征服者毫无例外的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中西方文明中心距离遥远,总体上无法动摇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资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领土辽阔,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农业民族的重农观念;海滨人民发展海洋渔业和运输业;西域发展商业;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迁徙。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受到的外来文化的程度不同,这更加造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三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以及国际交流确实有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姓名学号摘要:地理环境是指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场地的系统。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中国国家继续向世界迈向世界,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化环境的爱与保护。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类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生活,生存,复制还是生产的发展。

许多学者提出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决定或非决定,而是综合了解。

中国是一个山区的国家。

山脉,高原和山丘占该国总土地面积约65?此外,我国的地形在西方和东部低,高度差异很大。

山脉,高原和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丘,平原和下部山脉在东部更常见。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北部温带区,气候有三个主要特点:季风气候相对明显,大陆气候强劲,气候类型多样化。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并具有复杂的后果,在经济发展,种族移民,人口增长,文化传播,社会混乱以及朝代的兴起以及朝代的兴起和堕落中发挥着大规模或小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生存,发展,灭绝或离开这种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但只能以各种形式转换或传播,除非它来自外部或留下这种环境。

所有人类活动必须符合本环境的固有规律。

在此前提下,使用此环境加速,延迟或阻止根据其需求的某些物质转换和一定的能量传播。

然而,人类使用地理环境从未达到其限制。

不同地区的人和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有很大不同。

使用它们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同的,这产生了如此丰富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历史。

和文化。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有温和的气候和大量的降雨,适合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最适合的生存和繁殖领域祖先,首先形成一个大的农业面积。

简述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简述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简述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看来,海洋代表着自由与开放,内陆山区则意味着封闭和落后。

如果单纯地将这种观念绝对化,则会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其实,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首先,我们就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来讨论其影响。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和物质发展水平皆出于低级阶段,在很多时候,人类只能被动地去适应自然环境,受限性比较大。

例如,在只有简单的劳动工具的条件下,原始人类只能居住在山洞里,并且要用火来防范野兽的袭击。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类的活动范围就显得相当的小,一个小山林或者一片沼泽甚至于一个山洞,并且信息传达也极为不方便。

曾听说过一个寓言故事,说两只耗子在不同的两座山里居住了好几年之后,它们的物种就发生改变了。

也就间接地说明了信息交流的困难。

在同样的历史发展时期而言,平原地区信息的流畅性显得比山区要好得多。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向前行进,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

从原来被动地适应转化为主动地加以利用。

人类开始开垦田地,耕织并行。

于是,进入了农业文明社会。

这时候,地理环境和气候也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较之于高原和高寒区,人们更愿意选择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带和温带暖湿地区进行生活和耕种。

这样一来,人口便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和近海近河地带了。

长此以往,平原文化则表现得更加鲜明,交流也比较充分,在该地区谓之为“开放”。

相比之下,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则人口稀疏,人们生活方式简单,生活简朴,与外界联系较少,谓之为“封闭”。

不过,在农业文明时代,开放与封闭的差距也不会很大。

因为,在工业时代,则是另外的一种景象。

到了工业文明发展阶段,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作和生产,人们有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工厂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应运而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处于上升阶段。

这个时候,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便截然不同了。

在城市,商品经济蓬蓬勃勃地发展开来,信息系统较为发达,通讯较为方便。

而在农村,由于仍以农业为主,手工劳作为主,则显得比较封闭和落后,大到整个农村的生产力,小到每个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与城市的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一(书本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一(书本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一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功能,既反应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反应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具体来说,人类是从“茹毛饮血,茫然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了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3、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的意蕴,但是经过人工的打磨之后,便注入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的范畴。

题中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还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中各种自然属性。

所以,人打磨石器的过程,知识水平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这样包含人类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4、所以,文化石自然的人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的非常清楚。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

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领域。

2、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3、从逻辑上讲,狭义文化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广义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具体来说物质创造活动具有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对心态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人类精神创造,讨论心态文化诸问题时,不能忽略这种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和方法论要求我们不能将“大文化”和“小文化”割裂开来。

中国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地理环境最明显的特性有: 广袤性——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广阔的疆域为中国历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封闭性——中国东南是广阔无垠的太平洋,西北是浩瀚无涯的草原和沙漠,在现代交通兴起以前,这样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形成了相对的封闭和独立;差异性——中国疆域的辽阔,使中国既具热带到寒带的纬度差异,又具森林到荒漠的经度差异,还具海平面以下100 多米到海拔8000 多米的垂直差异。

中国地理环境的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或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一、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理环境在四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一是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使西北游牧民族常常侵扰中原甚至入主中原,致使汉民族经济文化不断遭到破坏和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从而直接和间接延长了封建社会;二是地理环境造成长久的分裂和战乱延续了封建社会;三是地理环境差异所导致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延续了封建社会;四是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导致了狂妄自大的变态心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成为这种变态心理的助长剂,地理环境所起的消极作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决定因素,因为中国辽阔的幅员给封建生产力的发展以很大的余地,而四周阻隔的环境又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迟迟不能在旧社会的胞胎里诞生。

中国地理环境差异性大,适宜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同时这种差异性也造成分裂主义倾向,要求中央集权;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地理环境是影响中国文化特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文化可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及近海之岛屿。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类型。

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差异是由中国的环境差异所决定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李约瑟也曾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陆地、一面临海。

其北面多沙漠,西部为绵延的山脉,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而其内部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

这些因素就给中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使中国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保守的大陆文化。

在晚清的中国甚至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完整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完整、自然条件优越。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上延续。

当北方黄河流域逐渐衰败时,传统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

而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却因遭受灾害时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被取代或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间断过,我们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大绝无仅有。

同时,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疆域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内部各种文化交往频繁,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

3、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

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文化。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1、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基础,但是不是限制,保留相对广泛的自由。

过去,人类只能被动适应现成的环境,现在,生产力越发达,我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能力就越大。

【金岭-全域旅游项目体现了当地政府的生产力】2、对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我国的地理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

在中国站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文化的吸收在于新的文化能否适应农业文明的生产形式。

3、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PS 笔记:乡村行为文化: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文化表演、传统文化对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是润物无声的:口传心授、空间扩散、群体性活动符号思维的象征体系:规范文化行为、模塑文化人格、传习文化成果、整合文化心理、调节文化生活信仰:从神到人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1、重农固本2、因为农耕文明下农耕生产力的先进性,使得游牧民族农耕化。

【所以重点是生产力,文明是适应生产力的】3、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远古时代的村社经济残余➡️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乡族组织和宗法经济4、中国农耕经济包容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PS 笔记:物质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功利性、技艺性(劳动人民的智慧)、稳定性、经验性、田园性●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条件、民族与地域传统狩猎、游牧、渔业民俗●工具民俗、技术习俗、人文仪式。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第八小组[摘要]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重要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只选择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外文化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也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有丰富的地理类型和地貌,这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不同地区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我们选择民歌的一部分来反映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

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也从我国走向世界,选取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典型西方国家希腊,对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我国进行全面比较,得出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指“生物体,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

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

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尽管没有明显的自然屏障可以分析和绘制,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它比海洋岛屿更容易统一。

因此,历史上强大的游牧民族入侵南方。

即使中国失去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很大的退路要处理。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20%一、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它包括(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2)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3)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4)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5)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6)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

二、试述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

这种地理环境究竟是有利于开放,还是有利于封闭?不能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中国的西北、西南多高原、高山、戈壁、荒漠,但东南却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可以通往世界各地,就是在西北、西南,也存在多处通道,如公元前开辟的“丝绸之路”。

其次,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人类早期所无法逾越的障碍,以后大多成了坦途。

但即使是生产力提高了,地理障碍的影响依然存在。

再次,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惟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惟一途径。

唐朝以前中国和西方的联系主要依靠陆路,所以,地处内陆的长安和洛阳反而比大多数沿海地区更加开放。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这固然有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但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所处的地理位臵过于优越。

三、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海洋贸易是内敛型的?中国大陆的东南面虽然面向大海,但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因此,虽然中华民族早就有了出色的航海能力,但由此产生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

中国古代的帝王陶醉于“中央王国”万物皆备,认为中国与海外的经济交往应该建立在“宾服贡献”的基础上。

唐宋时期,东南沿海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但这时的海外贸易,一方面服从于政治上的需要,夸示海外。

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对于海外奇珍异宝的需求,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

2.中国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中国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农耕文化,简单的说就是基于农耕经济上建立起来的文 明所产生的文化,是与游牧文化相对应的一个词,比 如汉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就可以看做是农耕文化,而蒙 古族所创造的文化就是游牧文化。 而农业文化则是一个较为狭窄的概念,就是指的农业生 产中所创造的文化,无论是农耕或者是游牧文化都可 能有农业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只要包括农业生产就 一定有农业文化。
中 国 古 代 的 马 车
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考虑到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在建筑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 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东南亚的建筑文化深 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以佛教为主,所以各国在宗教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也 是各不相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1.印支半岛--中南半岛上的5个以佛教 为主的国家,建筑样式是佛教宽顶多角塔楼。2.马来半岛上的马来西亚和印尼\文莱 等建筑风格以伊斯兰教尖顶塔楼 。3.菲律宾\东帝汶和越南建筑样式是西方格调。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 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 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 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 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 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 类型。

追溯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 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 农耕文化 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 石,则说明至省“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 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 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 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 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 关的文化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以不同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例
摘要:
毫无疑问,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开放与封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其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对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

当然,影响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因素也不只地理环境一种,国家政策也会对文化的开放于封闭产生决定行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文化开放封闭发展
中国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堪称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但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而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在自然地理环境上,中国大陆东临太平洋,西南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而西北是荒芜的沙漠戈壁。

这对于中国古代落后的农耕文化来说,无遗是一种地理上的隔绝,形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封闭的状态,中国文化亦是如此。

中国文化大体上是本土生长,基本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即使偶尔有外来文化传入,也会被中国文化消化吸收,融为一体。

秦朝以前,中国文化的独立形成,特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最为鼎盛,出现百家争鸣的盛事。

儒家、道家、法家、道教等文化与宗教各自成一体,丝毫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形成了以“仁”为本的儒家文化;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形成了“无为”、“反对严刑峻法”的道家政治主张;以韩非子为核心的法家形成了“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的法家思想。

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

此外,从中国的汉字、科技、艺术创作等方面也足以见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

与西方文字不同,中国汉字是独特的方块字符,而西方文字大多受古希腊文字的影响为字母文字。

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医药学、科技发明都是经过中国数代学者悉心研究而得,丝毫没有借鉴外国的经验与成果。

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东汉初期便编写出著名的《九章算术》,
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

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朝便得出了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而中国的四大发明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也是由中国人独立创造的。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交通方式的改进,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小,中国文化与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中国文化也由封闭逐渐走向了开放。

自秦汉时期起,中国内地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促进了中国南北方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也与亚洲北部、西北部国家有了一定接触。

汉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中国古代的商队打通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欧洲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而中国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能够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并经久不衰,可见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

当然,佛教文化能过流传如此之久远,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被本土化了,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并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和谐相处,形成了也印度佛教大不相同的体系。

到了元明朝时期,随着指南针运用到航海领域、造船技术不断提升吗,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快速飞跃,浩瀚的海洋再也无法阻挡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于是,中国文化得到进一步开放。

元朝鼎盛时期,元朝首都大都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各国商人云集大都,西方传教士与商人也纷纷前往中国,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达到了历史顶峰。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多达140多个,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直达西欧。

人们对外边世界的了解也不再试通过道听途说,而是亲身经历,许多人根据自己的游历编成书,向更多人介绍外边的世界。

而阿拉伯人、欧洲人大量涌入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欧洲文化、西亚文化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东西,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但是明朝后期以及整个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流渠道的阻断使得中国文化从此走向了封闭。

在其它国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时,中国文化却在闭门造车,虽然在小说、戏剧、绘画等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新和发展,但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脱轨,使得中国文化不再领先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中国学者走出中国的大门,带回了外国先进的文化,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与科技,中国文化得到了一定对外开放,开始于世界文化接轨。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次“百花齐放”。

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君主立宪主义传入中国,新月派、荷塘月色派、左翼联盟在文坛上大方溢彩,齐白石、徐悲鸿、聂耳田汉、刘天华登上世界艺术的殿堂,梁思成引进了外国先进的建筑学,数学家华罗庚解决世界数学难题,教育学家蔡元培
更是为近代中国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你。

这时,文化直接促进了中国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对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白花争艳”的方针,但由于长期的思想斗争方面的打压,导致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文化的贫乏。

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又重新营造起开放的局面,相信中华文化将迎来新的鼎盛时期。

毫无疑问,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开放与封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其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对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

当然,影响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因素也不只地理环境一种,国家政策也会对文化的开放于封闭产生决定行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