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九课《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九课《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九课《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九课《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九课《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设想:诗词的考查重点以默写为主,所以对于诗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简要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索、查找资料为辅,检查背诵为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教学过程一、预习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朗读感知2.作者作品简介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即将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3.理解诗句4.了解内容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欣喜若狂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为主1.朗读诗歌2.作者简介3.诗歌分析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

四、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齐读课文,背诵第二课时如梦令菩萨蛮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二、学习《如梦令》1.学生试分析赏读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2.小结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29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地背诵诗词。

(重点)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

(重点)3.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难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交流展示并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

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诗作近五万首,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的王国。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城南少陵以西,便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工部”“杜拾遗”。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今某某某某)人,因做过某某刺史,世称“韦某某”。

其诗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洁,也有一些作品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

有《韦某某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朝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某某某某)人,人称“鬼才”。

诗学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某某派的艰涩生硬,诗歌明净自然,同徐照(灵晖)、徐玑(灵渊)和翁卷(灵舒)并称“永嘉四灵”。

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某某)人,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9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9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9.诗词五首【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却看:再看。

却,还,再。

漫:随便。

约:约会。

疏:疏落。

可怜:可惜。

行人: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涕泪:眼泪。

涕,在这里指眼泪。

自横:(船在水流的作用下)横于水面,随波飘荡。

漫卷诗书:随意把书卷起来。

深树鸣:在大树茂密的枝叶间鸣叫。

闲敲棋子落灯花:闲坐等候客人时,放落的棋子震掉了灯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

应是绿肥红瘦:(经过这场春末夏初的风雨,庭中)该是花残叶茂的景象。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9.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诗歌并试着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的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中作者在四川听到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时的喜悦心情。

(2)介绍背景。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诗句。

2.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明确: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学习《滁州西涧》1.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学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学案 语文版

29.诗词五首学习目的:1、理解诗词名句,积累文学常识。

2、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3、感悟诗词的优美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王朝社会面貌,被人称为“诗史”。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今陕西西安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今浙江温州人。

南宋诗人。

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熟记知识链接的文学常识。

小组朗读诗歌,可集体朗读可个人朗读,至少读三遍。

、品读赏析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模块二:交流研讨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同学们的答案与你的有何不同,请在上面进行批模块三:巩固内化模块四:当堂训练1、理解性默写(1)春夏秋冬是古典诗词长盛不衰的话题。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是淡淡的春意;“,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宜人的夏韵;“何当共剪西窗烛,”是缠绵的秋思;“夜阑卧听风吹雨,”是伤怀的冬寒。

(2)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是羁旅之人对故乡的思念;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的“”是夜不能寐的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2、下列古诗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学生朗读上节课所学的诗词。
加深学生的印象
整体感知
学习《菩萨蛮·书某某造口壁》
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某某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某某、某某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某某(在今某某)人。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
首联直接叙写喜讯。收复蓟北,标志看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裳,把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颔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对于一位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150多年前,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事实上,我们还有同这三大发明构成双子星座的另外三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它们同样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当今世界,仍然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我们会聆听到杜甫的爱国心音,也会走进韦应物"恬淡幽静"的"山水田园",了解赵师秀和李清照的落寞、烦恼,感受辛弃疾的豪迈的报国之志。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 诗词五首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 诗词五首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

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寄语:诗歌须在咏诵中,品味其意境美。

【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前两首诗歌,体会诗歌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掌握诗歌鉴赏方法,理解借景抒情手法。

【资料】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某某某某)人。

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某某、江州、某某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某某。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在唐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有作品集《韦某某集》。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

1.初读诗词,找出生字词,注意下面字的读音:蓟.北涕.泪襄.阳某某..幽.草敲.风聚漱....玉词菩.萨蛮鹧鸪2.再读诗词,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初闻涕泪..诗书喜..满衣裳()(2)却看妻子愁何在..()(3)漫卷欲狂()(4)白日放歌..须纵酒()(5)青春..作伴好还乡()(6)独怜幽草..无人舟自横()(8)浓睡不消残...涧边生()(7)野渡酒.()(9)昨夜雨疏风骤...()....()(10)黄梅时节家家雨(11)应是绿肥柳瘦..无数山()....()(12)可怜(13)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合作探究。

...()(14)江晚正愁余(一)学习《闻官军收复某某某某》1、写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某某某某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某某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某某某某》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精品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9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精品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9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9.诗词五首【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却看:再看。

却,还,再。

漫:随便。

约:约会。

疏:疏落。

可怜:可惜。

行人: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涕泪:眼泪。

涕,在这里指眼泪。

自横:(船在水流的作用下)横于水面,随波飘荡。

漫卷诗书:随意把书卷起来。

深树鸣:在大树茂密的枝叶间鸣叫。

闲敲棋子落灯花:闲坐等候客人时,放落的棋子震掉了灯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

应是绿肥红瘦:(经过这场春末夏初的风雨,庭中)该是花残叶茂的景象。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9诗词五首》word教案 (2)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9诗词五首》word教案 (2)
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手段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诗歌的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诗词五首》。
学生齐读上一节课学过的 诗歌
3.作者简介
4.诗歌内容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
首联直接叙写喜讯。收复蓟北,标志看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裳,把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颔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对于一位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教师明确: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深刻感情。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对杜甫的生平的了解。
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叛军的残余在河北投降,至此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了。当时,杜甫听到了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后,马上写下了这首名作。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高兴得要发狂,于是饱含着激情抒写了自己急于回家的喜悦。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奔涌直泻,转折自然,充满真情。
加深印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9 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某某某某)人。

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某某、江州、某某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某某。

有《韦某某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

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某某某某)人。

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

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某某派的艰涩生硬。

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某某)人。

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

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某某某某)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

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二、作品信息《闻官军收某某某某》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某某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某某和X(某某)、汴(某某)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学案3(无答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学案3(无答案) 语文版.

29.《诗词五首》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结合作者经历,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1.作者、写作背景简介: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他成就最高还是词。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早起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塑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他抗金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他一生力主抗金。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写于宋孝宗淳熙二、三年,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述,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等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忧愤写下来这首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标注出不理解的词句。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一)预习检测1、小组快速朗读两首词,并进行背诵比赛。

2、《如梦令》这首词虽然短短几行,却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件事。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上片中“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借助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1、理解性默写。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达诗人归心似箭的心境的句子是:,。

(2)《卖炭翁》中刻画卖炭老人矛盾心理,表现其悲惨处境的诗句是:,。

(3)《约客》中形象地刻画主人公心境的句子是:,。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现军民收复失地决心的句子是:,。

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29、诗词五首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29、诗词五首

29、《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2、学会赏析诗句的方法3、把握诗歌的情感【学习重点】背诵默写,赏读诗歌。

【学习难点】走进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歌的主题。

第1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2、学会赏析诗句的方法3、把握诗歌的情感【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诗词,掌握基础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诗人,人称“诗圣”,著《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安史之乱,唐军在洛阳打了个打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由于战乱,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欣喜若狂,以饱满的激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韦应物:唐代诗人,曾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

他的诗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淡。

《滁州西涧》是他的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物。

2、识字正音学法指导:①边读边理解,圈点生字词②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③交流劳动成果,注意纠错蓟.北涕泪..怜.西涧....滁州..襄阳【探究活动二】再读诗词,疏通诗意学法指导:对照课下注释,边读边译边想像,弄清诗词的大致内容。

1、解释词义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青春..作伴好还乡独怜.幽草涧边2、借助想像,生动地描绘“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所展示的画面。

【探究活动三】品读诗词,把握情感学法指导:有些情感语言是直接表露,有些是间接表露情感。

一)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完成填空。

1、首联写听到消息时的情形,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遥,“”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

2、颔联和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3、尾联写诗人想象回家的情景,将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体现了诗人。

4、这首诗写的时间在季,从“”可以看出;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诗词五首》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美;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感情;(重点、难点)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重点)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

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还,再。

)(随便 ) (快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我要)(开怀痛饮)(春天)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

(即刻)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颈联: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尾联: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

五、概括各联内容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颔联:写全家人高兴的情景颈联:写他将尽情地来欢庆这次胜利,并及早地回到家乡洛阳去尾联:用四个地名组成工巧的对句,规划出回乡时的具体路线,表现出诗人急于回乡过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学习《卖炭翁》,完成检测题。

一.填空题1.满面尘灰烟火色,。

2. ,心忧炭贱愿天寒。

3.夜来城外一尺雪,。

4. ,黄衣使者白衫儿。

5.半匹红绡一丈绫,。

6. ,回车叱牛牵向北。

7.本诗歌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8.“卖炭得钱何所营”中的“何所营”意思是。

9.“翩翩”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

10.“黄衣使者”是指;“白衫儿”是指。

11.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思是。

12.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13.“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意思是。

14.“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句诗反映了。

1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三、简答题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卖炭翁》,完成习题。

一.填空题1——13题答案略14.“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1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二、选择题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选项后面应该改为: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B选项白居易是唐朝的; C选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描写)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选项“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外滩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三、简答题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__“辗”_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五、学习《如梦令》(一)、了解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后由于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她展转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悠闲风雅的生活和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写得清丽婉转。

后期词多叹悲惨身世和抒发伤感悼亡之情,写得深沉哀婉。

作品有《漱玉词》传世,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属前期词。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解词: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风声急骤。

③浓睡:沉睡。

④残酒:残余得酒意。

⑤卷帘人:这里指侍女。

⑥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

三、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四、探究讨论1、“如梦令”是词牌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