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学案 高中物理 必修一 科教版 人教版 适用)第三章 章末总结(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四章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四章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属同性质的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用正负号表示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使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这时符号只表示力的方向,不代表力的大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这就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_,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也可能同时产生。

通过力的效果可检验力的存在。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两个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但是当他们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或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不同点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2)力的示意图:不需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5.力的分类(1)性质力:由力的性质命名的力。

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

(2)效果力:由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下滑力、分力:合力、动力、阻力、冲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6.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1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取米/秒2,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牛顿。

(原创学案 高中物理 必修一 科教版 人教版 适用)第三章 答案

(原创学案 高中物理 必修一 科教版 人教版 适用)第三章 答案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一、例题例1:A D 例 2 :C 例 3:D二、当堂展示1:B D 2:C 3:C D三、课时作业1:B 2:B 3:C 4:D 5:A 6:B 7. A 8.加速、向前、向左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例题例1:⑴图略⑵成正比例 2 :D二、当堂展示1:a—1/m 2: ⑴图略⑵成正比, 成反比⑶0.50kg ⑷4.0N三、课时作业1:B 2:B C 3:B 4:A C D 5:B 50 6:0.707kg 7⑴平衡摩擦力过度或长木板倾角过大,⑵未平衡掉摩擦力或倾角过小。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一、例题例1:D例 2 :⑴A B D ⑵B D⑶B D例 3:⑴1000N ⑵1 m/s2二、当堂展示1:B D 2:B 3:⑴0.2 m/s2 0.4N ⑵0.8N⑶0.5 m/s三、课时作业1:B 2:D 3:D 4:C 5:D 6:D 7:62.5N 8:500N第三章牛顿第二定律第4节牛顿第三定律一、例题例1:C例 2 :D例 3:D例4:反冲二、当堂展示1:A 2:C 3:D 4:B三、课时作业1:C 2:A D 3:C 4:B 5:B C 6:⑴ 2 m/s2 ⑵0.3 7:8 m/s 3s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5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一、例题例1:(1)g s inθ(2) g(sinθ-ucosθ) (3)①g sinθ,②g(sinθ+ucosθ)例 2 :⑴15.2N ⑵1.3 m/s2⑶16.25m 例 3:50N二、当堂展示1:gtanθ水平向左 2:⑴2s ⑵10m 3:10N/3三、课时作业1:40m/s 2:⑴7.6m/s2 ⑵1m/s2⑶ 31.8N向上或4.2向上 3:11s 4:⑴600N/11⑵20m/s ⑶80m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5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一、例题例1:A例 2 :1F +2F/2例3:gtanθ二、当堂展示1:B 2:gtanθ向右加速或向左减速 3:⑴m2 gtanθ⑵m2 g- m1g/cosθ 4:⑴2 m/s2⑵8N三:课时作业1:ACD 2:BC3:m A F2+m B F l∕m A+m B 4:Mg+ mgcosθcosθ,mgcosθsinθ5:60N,20N,m2∕m1 6:(M+m) gtanθ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6节超重与失重一、例题例1:f=0.866ma N=mg+ma/2 例 2 : B D 例 3:ACDE二、当堂展示1:B 2:C 3:①N=mg+ma ②N=mg+ma ③N=mg-ma ④N=mg-ma ⑤N=0 ⑥无关三、课时作业1:D 2:D 3:C D 4:减速上升,2 m/s2 50kg 5:B C 6:B D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基本概念复习(一)一、例题例1: D 例 2 : 2,变小例 3:A B 例 4 :(1)--B (2)—D (3)—C (4)—A例 5:D 例 6: 3.3N 例7::9m二、当堂展示1:汽车启动时绿灯亮,急刹车时红灯亮 2:(AC) 3: 167m三、课时作业1:(BD) 2:(D) 3:(B 、D) 4:09.0=μ,t = 4.1s 5:αμααμαs i n c o s )c o s s i n (-++g g a m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基本方法复习(二)一、例题例1(A )例2(1)3.2 (2)a =m21 (3)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例3 (1) =︒==37tan g mF a 合7.5m/s 2(2)8.010137cos ⨯=︒=mg F T N=12.5N例4 F 1=m (g +a )sin α,F 2=m (g +a )cos α,(2)F 1=m (g sin α-a cos α),F 2=m (g cosα+a sin α)例5g/2 例6 F/3二、当堂展示 1,略 2,a =0.58 m/s 2 3,ααμαcos )cos (sin -=mg F f 三、课时作业1,B 2,C D 3, 5 2 4, C 5,(1)F 1=50N , F 2=70N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学案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章末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学案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章末总结

学案9 章末总结一、对摩擦力的理解1.对摩擦力的认识(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2)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如图1所示,A、B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则A所受静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一致.图12.求解摩擦力的方法(1)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来求解.(2)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μF N来求解,其中F N是物体所受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而且要注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无关.例1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P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ab上滑行,长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一直处于静止状态.若长木板a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P与长木板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长木板a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 图2A.μ1Mg B.μ1(m+M)gC.μ2mg D.μ1Mg+μ2mg二、物体的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按一定的顺序去分析力根据各种力产生的条件、力的方向,本着先重力,再接触力(弹力、摩擦力),后其他力的顺序分析.(2)明确研究对象,分清物体与“外界”就是要把进行受力分析的物体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分清物体与“外界”.受力分析时,只考虑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力,而不考虑物体对外界其他物体的作用力;同时也不要错误地认为: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3)抓住力的本质,不盲目“添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所以物体所受的每个力都应该有相应的施力物体,找不出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是凭感觉分析的.有些人常常会错误地把物体的惯性表现认为是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的受力.例2如图3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另一端与斜面体P连接,P与固定挡板MN接触且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体P此刻所受到的外力个数有可能为( )A.2个 B.3个C.4个 D.5个三、力的合成法、效果分解法及正交分解法处理多力平衡问题物体在三个力或多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一般会用到力的合成法、效果分解法和正交分解法,选用的原则和处理方法如下:1.力的合成法——一般用于受力个数为三个时(1)确定要合成的两个力;(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这两个力的合力;(3)根据平衡条件确定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的关系(等大反向);(4)根据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解三角形.2.力的效果分解法——一般用于受力个数为三个时(1)确定要分解的力;(2)按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3)沿两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4)根据平衡条件确定分力及合力的大小关系;(5)用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3.正交分解法——一般用于受力个数较多时(1)建立坐标系;(2)正交分解各力;(3)沿坐标轴方向根据平衡条件列式求解.例3如图4所示,质量为m1的物体甲通过三段轻绳悬挂,三段轻绳的结点为O.轻绳OB水平且B端与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乙相连,轻绳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物体甲、乙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sin 37°=0.6,cos 37°=0.8,tan 37°=0.75,g取10N/kg.)求:(1)轻绳OA、OB受到的拉力各多大?(试用三种方法求解) 图4(2)物体乙受到的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四、力的动态问题分析——图解法图解法的一般步骤(1)首先画出力的分解图.在合力、两分力构成的三角形中,一个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两个是变力,其中一个是方向不变的力,另一个是大小、方向均改变的力.(2)分析方向变化的力在哪个空间内变化,借助力的矢量三角形,利用图解法判断两个变力大小、方向的变化.(3)注意:由图解可知,当大小、方向都可变的分力(设为F1)与方向不变、大小可变的分力垂直时,F1有最小值.例4如图5所示,小球放在光滑的墙与装有铰链的光滑薄板之间,当墙与薄板之间的夹角θ缓慢地增大到90°的过程中( )A.小球对薄板的压力增大B.小球对墙的压力减小图5C.小球对墙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D.小球对薄板的压力不可能小于球的重力1.(摩擦力的计算)如图6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 )A.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B.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C.大小可能等于零D.大小可能等于F图6 2.(受力分析)如图7所示,物体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物体A受到的力是( )A.重力、B对A的支持力B.重力、B对A的支持力、下滑力C.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D.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图7 3.(动态分析问题)用细绳AO、BO悬挂一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图8所示位置逐渐移到C点的过程中,试分析OA绳和OB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图8。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3篇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3篇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3篇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

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重力基础概念即:重力定义、图示、符号、计算公式、重心等(详见课本P5153)。

二、重点摘要1、重力属于性质力中的场力,即物体并不互相接触,跟距离有关系。

2、重力方向:指向地心(竖直向下)。

3、g重力加速度g单位:m/sm/s加速度。

4、g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

例:在南北极,g=10N/kg在赤道,g=9.8N/kg。

第二节弹力一、弹力基础概念1、弹力定义:当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变回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

2、弹力的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弹塑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的大小:由外力决定。

4、弹力的方向:点、面、曲面。

5、弹力的作用点:接触面上。

注意:有弹力一定有接触面,有接触面不一定有弹力。

6、更多基础概念(详见课本P5456)。

二、重点摘要1、胡克定律:F=k△x(F弹力;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注意:胡克定律只能应用在常值物体。

2、弹力的受力分析:弹力与面接触:画出的力的方向与接触点垂直;弹力与曲面接触:画出的力的方向指向圆心。

3、特殊物体上的弹力:特殊物体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关系能否发生突变轻绳相当于沿轻绳方力的大小处处相否向的拉力。

等弹性绳相当于沿弹性绳力的大小处处相否方向的拉力。

等弹簧沿弹簧轴方向的力的大小处处相否压力或拉力。

等。

杆任意方向。

力的大小处处相能等。

注:1、突变指力的大小发成突然改变。

2、在做受力分析时,杆上的力在任意方向上,所以不可先画出来。

第三节摩擦力一、摩擦力基础概念1、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3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与知识梳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3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与知识梳理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新人教版必修1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性质(1)物质性:任何力都离不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相互性: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某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3)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重力产生(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作用力(2)施力物体为地球大小G=mg,其中g=9.8 N/kg测量测力计方向竖直向下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决定物体重心(1)物体的形状(2)物体的质量分布位置的因素三、弹力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2.产生条件(1)两物体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常见的弹力及方向(1)支持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2)压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3)绳的拉力:沿着绳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4.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它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成正比.(2)表达式:F=kx.(3)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大小只与弹簧自身因素有关.四、摩擦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力.六、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逻辑关系: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七、力的合成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方法.2.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就可以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α为F1和F2的夹角)(1)α=0°时,F1和F2同向,F=F1+F2.(2)α=180°时,F1和F2反向,F=F1-F2或F=F2-F1.(3)α=90°时,F1和F2垂直,F=F21+F22.4.F1和F2的合力的范围合力随两分力间的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合力的变化范围是在两分力之和与两分力之差之间,即|F1-F2|≤F≤F1+F2.5.三角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F2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地画出,F1、F2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则此连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所示.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效果进行分解.(2)正交分解.易错点1误认为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地面向下”或“指向地心”分析:(1)重力的方向的正确表述为:竖直向下.(2)只有在地面水平的情况下,重力的方向才可以表述为“垂直地面向下”.(3)地球上的物体只有在赤道及南北两极时,其重力方向才可以表述为“指向地心”,其他位置都不能这样表述.易错点2误认为重心为物体上最重的点或物体上只有重心受重力分析:(1)组成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即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2)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总和的等效作用点.易错点3误认为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分析: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之外,如粗细、质量均匀的圆环的重心应与圆心重合,它的重心就不在圆环上.易错点4误认为“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分析:(1)静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存在相对运动趋势的两个物体之间,如用传送带斜向上输送物品时,物品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上运动,物品受到传送带对它的静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存在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之间,如用黑板擦擦黑板时,黑板虽静止,但黑板擦对它有滑动摩擦力,静止的物体可受滑动摩擦力.(3)判断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的关键是接触面间两物体是相对运动还是有相对运动趋势,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易错点5误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分析:(1)力是矢量,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不是两个分力的代数和才等于合力.(2)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F≤F1+F2,合力可以大于两分力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等于两分力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小于分力中的任何一个,甚至两个分力的合力可以为零.易错点6混淆矢量运算与标量运算的差别分析:高中之前我们所学习的运算为代数运算法则,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运算法则,它们的适用对象为时间、质量、功等标量;进入高中后我们又学习了位移、速度、力等矢量,这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以前的代数运算法则已不再适用于它们的运算,与之相适应的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矢量与标量各有其运算法则,两者不可混用.易错点7混淆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边、对角线与合力、分力的关系分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力进行合成时,是以两分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得对角线表示合力;对力进行分解时,是以合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所得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表示两个分力.总之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解题时,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表示两个分力,对角线表示合力.易错点8受力分析时“添力”或“漏力”分析:“添力”就是多分析了不该有的力,防止“添力”的有效途径是看看能否找到它的施力物体;“漏力”就是受力分析时少分析了力,防止“漏力”的有效途径是按“重力→接触力→其他力”的顺序进行分析.专题一弹力与摩擦力的对比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直接法:对于物体形状变化明显的情况,可由形变情况直接判断弹力是否存在,如弹簧、橡皮筋产生弹力的情况.(2)假设法:假设与研究对象相接触的物体施加了弹力,画出假设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图,判断受力情况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矛盾,若矛盾,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弹力,若不矛盾,说明二者之间有弹力.(3)状态法:将与研究对象相接触的物体撤离,看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若没有改变,则无弹力作用,若发生改变,则有弹力存在.2.摩擦力(1)对摩擦力的进一步理解.①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并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②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并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并不都是阻力.(2)摩擦力有无的判断方法.(3)摩擦力的计算方法.①静摩擦力:根据平衡知识求解.②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μF N求解.3.弹力和摩擦力的对比4.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的特殊方法(1)假设法.(2)结合物体运动状态判断.(3)效果法.(4)相互作用法.5.摩擦力的“四个不一定”(1)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运动.(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3)摩擦力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甚至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4)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还可以是动力.例1 倾角θ=37°,质量M=5 kg的粗糙斜面位于水平面上,质量m=2 kg的木块沿斜面匀速下滑,在此过程中斜面保持静止(sin 37°=0.6,cos 37°=0.8,g=10 m/s2)求:(1)斜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及支持力大小.(2)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及支持力大小.解析:(1)选木块为研究对象.(2)选木块和斜面作为整体为研究对象.答案:(1)12 N 16 N (2)0 70 N例2 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正压力增大时,它所受的摩擦力一定增大B.物体受到摩擦力作用时,它一定受到弹力作用C.运动的物体不能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D.具有相对运动的两物体间一定存在滑动摩擦力作用解析: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无关,A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这也正是产生弹力的条件,故物体受摩擦力时一定受弹力作用,B对;运动的物体也能受静摩擦力的作用,如货车运送货物加速运动时,货物受到车厢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C错;相对运动的两物体间不一定受滑动摩擦力,如猴子爬杆时,猴子相对杆向上运动,但猴子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D错.答案:B专题二物体的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哪些力,并将它们以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这一过程及方法叫受力分析.2.物体是否受某力的判断依据(1)条件判断:根据是否满足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2)效果判断: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3)相互作用判断:利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4)特殊法判断:好多难以确定的力,如弹力、摩擦力等可以利用假设法、运动状态推定法等特殊方法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3.受力分析的步骤4.如何防止“多力”或“丢力”(1)防止“多力”的有效途径是找出力的施力物体,若某力有施力物体则它实际存在,无施力物体则它不存在.另外合力与分力不要重复分析.(2)按正确的顺序(既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进行受力分析是保证不“丢力”的有效措施.5.受力分析的方法(1)隔离法:若研究对象处在复杂环境中,则应将所要研究的物体从复杂的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再分析它受到周围哪些物体的力的作用.(2)整体法:整体法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不考虑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6.受力分析时需注意的问题(1)只分析所受的力: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我们分析的是物体“受到”的力,而不是物体对外施加的力.(2)只分析外力:对几个物体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这几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为内力,不能在受力图中出现;当把某一物体单独隔离分析时,原来的内力变成了外力,要画在受力分析图上.(3)只分析性质力: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物体所受到的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4)进行受力分析时,同一物体的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出现.7.受力分析时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例3 木板B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木板B上放一重1 200 N的A物体,物体A与木板B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木板B重力不计,当水平拉力F将木板B匀速拉出,绳与水平方向成30°时,问绳的拉力F T多大?水平拉力F多大?(重力加速度g=10 m/s2)解析:(1)求绳的拉力F T:隔离A,其受力如图所示则水平方向上:F T cos 30°-F f1=0竖直方向上:F T sin 30°+F N1-G=0而F f1=μF N1联立以上三式解得F T=248 NF f1=F T cos 30°=μF N1=215 N.(2)求水平拉力F:隔离B,其受力如图所示A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F fA,地对B的摩擦力为F f地,地对B的弹力大小F N2=F N1,故拉力F=F f地+F fA=μF N2+μF N1=2F f1=430 N.答案:248 N 430 N例4 物体以初速度v冲上粗糙的斜面,如图所示的四个受力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物体只受重力、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和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三个力作用,A正确.答案:A例5 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的质量都是1 kg,现在它们在拉力F的作用下相对静止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AB=0.1,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B地=0.2.g=10 m/s2,则两个物体在匀速运动的过程中,(1)对A、B分别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2)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3)拉力F的大小为多少.解析:(1)以A为研究对象,A受到重力、支持力作用;以B为研究对象,B受到重力、支持力、压力、拉力、地面对B的滑动摩擦力作用;如图.(2)对A:由二力平衡可知A、B之间的摩擦力为0.(3)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由于两物体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力如图,水平方向上由二力平衡得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F f=μB地F N B,而F N B=G B+G A,所以F=0.2×(1×10+1×10)N=4 N.答案:(1)见解析图(2)0 (3)4 N专题三物理思想方法的应用1.抽象思维法从大量生活事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运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2.等效替代思想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重心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都是等效替代思想在本章的具体应用,合力与分力可以相互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3.数学转化思想(1)数形转化思想:数形转化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来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解题思想.例如,用图解法分析力分解的多种可能性和用相似三角形法求解力等.(2)函数转化思想:运用数学中的函数知识将物理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然后结合函数所表达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这种转化就叫函数转化.例6 如图所示,人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A缓慢地上升.若人对地面的压力为F1、人受到的摩擦力为F2、人拉绳的力为F3,则( )A.F1、F2、F3均增大B.F1、F2增大,F3不变C.F1、F2、F3均减小D.F1增大,F2减小,F3不变解析:设人和物体A质量分别为m、m A.物体A缓慢上升,即物体A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认为是处于静止状态,故绳的张力为m A g,人拉绳的力F3与绳的张力大小相等,故人拉绳的力F3=m A g不变.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人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可得F2-F3′cos θ=0,F1′+F3′sin θ=mg,由力的相互性知F1′=F1,F3′=F3,解得F1=mg-m A g sin θ,F2=m A g cos θ,显然,F1、F2是关于自变量θ的函数,当自变量θ减小时,函数F1、F2增大,故B正确.答案:B。

人教版必修一第3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

人教版必修一第3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

物理·必修1(人教版)章末总结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1.弹力和摩擦力的对比.2.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 (1)假设法.(2)结合物体运动状态判断. (3)效果法.3.认识摩擦力的“四个不一定”.(1)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运动.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3)摩擦力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甚至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4)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还可以是动力.把一重力为G 的物体用一水平推力F =kt(k 为常量,t 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的墙上,如图所示.从t =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 f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是图中的( )解析:因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故墙壁对物体的支持力F N 始终等于水平推力F 的大小,即F N =F =kt.墙壁对物体的摩擦力F f =μkt <G 时,物体加速下滑,摩擦力随时间t 成正比例增加;F f >G 后,物体减速下滑,但滑动摩擦力仍会随时间t 成正比例增加,且一直增大到物体停止滑行为止;物体速度减小到0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突变成静摩擦力,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得静摩擦力的大小F f =G.综上可知,B 正确.答案:B►跟踪训练1.(双选)某缓冲装置可抽象成如右图所示的简单模型.图中k 1、k 2为原长相等,劲度系数不同的轻质弹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缓冲效果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无关B .垫片向右移动时,两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相等C .垫片向右移动时,两弹簧的长度保持相等D .垫片向右移动时,两弹簧的长度不同 答案:BD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的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 例如将力F 沿x 和y 两个方向分解,如右图所示,则F x =Fcos θ F y =Fsin θ力的正交分解的优点在于:其一,借助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对力进行描述;其二,几何图形关系简单,是直角三角形,计算简便,因此很多问题中,常把一个力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力.特别是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求多个力的合力时,把物体受的各力都分解到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分别求每个方向上的分力的代数和,这样就把复杂的矢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运算,再求两个互成90°角的力的合力就简便得多.正交分解法多个力合成的正交分解法的步骤如下:第一步: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第二步:正交分解各力,即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和y坐标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右上图所示.第三步:分别求x轴和y轴上各力的分力的合力,即F x=F1x+F2x+…F y=F1y+F2y+…第四步:求F x与F y的合力即为共点力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由F与x轴间夹角α确定,即α=arctan F yF x .在运用正交分解法求解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交分解法在求三个以上的力的合力时较为方便.两个力合成时,一般直接进行力的合成,不采用正交分解法.(2)正交分解法的基本思路是: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把解斜三角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正交分解法是在分力与合力等效的原则下进行的.(3)坐标系的选取要合理.正交分解时坐标系的选取具有任意性,但为了运算简单,一般要使坐标轴上有尽可能多的力,也就是说需要向两坐标轴上投影分解的力少一些.这样一来,计算也就方便一些,可以使问题简单化.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作用,如右图所示,已知一个力是80 N,指向东偏北30°的方向,一个力是40 N,指向西偏北45°方向,一个力20 N指向正南,求三个力的合力大小.解析:本题为三个共点力的合成问题,为了准确计算合力的大小,采用正交分解法.取向东方向为x 轴正方向,向北方向为y 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下图所示,将F 1、F 2正交分解可知:F 1x =F 1·cos 30°,F 1y =F 1·sin 30°. F 2x =-F 2·cos 45°,F 2y =F 2·sin 45°, F 3x =0,F 3y =-F 3.x 方向的合力为:F x =F 1x +F 2x =F 1·cos 30°-F 2·cos 45°=(80×32-40×22) N =41 N ; y 方向的合力为:F y =F 1y +F 2y +F 3y =F 1·sin 30°+F 2·sin 45°-F 3=(80×12+40×22-20) N =48.28 N.最后三个力的合力为: F =F 2x +F 2y =412+2N =63.3 N.答案:63.3 N►跟踪训练1.如下图所示,重力为500 N 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200 N 的物体,当绳与水平面成60°角时,物体静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答案:100(5-3)N 100 N2.如右图所示,物体受到F 1=20 N ,F 2=10 N ,F 3=10 N 三个共点力的作用,其中F 1与F 2的夹角为30°,F 1和F 3的夹角为150°,求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答案:合力大小为10 5 N ,与F 1的夹角正切值为12.1.抽象思维法.从大量生活事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运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2.等效替代思想.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重心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都是等效替代思想在本章的具体应用,合力与分力可以相互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3.数学转化思想.(1)数形转化思想:数形转化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来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解题思想.例如,用图解法分析力分解的多种可能性和用相似三角形法求解力等.(2)函数转化思想:运用数学中的函数知识将物理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然后结合函数所表达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这种转化就叫函数转化.如图所示,人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A 缓慢地上升.若人对地面的压力为F 1、人受到的摩擦力为F 2、人拉绳的力为F 3,则()A .F 1、F 2、F 3均增大B .F 1、F 2增大,F 3不变C .F 1、F 2、F 3均减小D .F 1增大,F 2减小,F 3不变解析:设人和物体A 质量分别为m 、m A .物体A 缓慢上升,即物体A 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认为是处于静止状态,故绳的物理思想方法的应用张力为m A g,人拉绳的力F3与绳的张力大小相等,故人拉绳的力F3=m A g不变.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人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可得F2-F3′cos θ=0,F1′+F3′sin θ=mg,由力的相互性知F1′=F1,F3′=F3,解得F1=mg-m A gsin θ,F2=m A gcos θ,显然,F1、F2是关于自变量θ的函数,当自变量θ减小时,函数F1、F2增大,故B正确.答案:B。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1 重力与弹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物理学案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1 重力与弹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物理学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本章素养概述〔情境导入〕“它不是物,但不能离开物而存在;它不孤独,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它不让你看见,但你能觉察到它的作用效果;它不能像数那样相加,而是遵循另外的法则。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就是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力。

自然界的力现象无处不在,无奇不有。

那么,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力有些什么特点呢?如何发挥力的作用,避免力的危害?本章将探讨这些问题。

〔内容提要〕(1)本章重点介绍了三种相互作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相互作用规律——牛顿第三定律以及矢量合成的基本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为今后学习高中力学奠定了基础。

(2)本章知识分为三部分:一是力的概念,是贯穿于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重要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常见的几种相互作用力;二是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三是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共点力的平衡,体现出利用等效方法研究物理学的思想。

(3)本章重点: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方向判定、大小计算;②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③理解牛顿第三定律;④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本章难点:①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②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③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分析处理。

〔学法指导〕(1)对于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但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同时要把握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灵活应用的目的。

(2)在学习三种常见力时,应当多与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建立这些力的概念。

比如,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或消失都会随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弹力的学习,要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练习,掌握各种常见的弹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的方向。

对弹簧的弹力大小,会定量分析。

(3)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学习高中物理第一个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

力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守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所有矢量合成与分解都遵守的普遍法则,必须熟练掌握。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1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的知识点较多并且较为困难,那么,你准备好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哦!重力的概念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我们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必修1的51页)中有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表达式g=mg;其中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重力、万有引力、向心力关系重力与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的关系示意图(高一上学期刚接触重力学生可以跳过此段)实际上重力g只是万有引力f的一个分力(具体分析参看图所示)。

对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使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

f比g小很多(f与g的比值不超过0.35%);因此高考说明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在这里王尚老师要给大家强调一点,只有在极轴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三者的运算关系满足矢量的三角形法则;也就是说重力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等于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矢量差。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来,重力的方向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所以我们从初中物理开始,就一直用“竖直向下”这一说法来说重力的方向。

为什么物体在地球的两极重力大?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分析,来深入理解为什么两极重力大?首先,由于地球不是标准的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物理的知识点较为难,那么,你知道怎么总结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参考借鉴!一、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特征(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

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

第三章 章 末 小 结—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学案

第三章   章 末 小 结—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学案

章 末 小 结知识网络构建相互作用——力⎩⎪⎪⎨⎪⎪⎧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重力⎩⎨⎧产生原因:由于__地球的吸引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__竖直向下__大小:G =mg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物体的重心__不一定__在物体上弹力⎩⎪⎨⎪⎧产生:物体直接接触,接触处产生了__形变__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__相反__,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__相同__大小:弹力的大小与__形变量__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__大__⎩⎪⎪⎨⎪⎪⎧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物体接触且__相互挤压__,接触面粗糙,有__相对__运动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与__相对运动__方向相反大小:F f =__μF N __静摩擦力⎩⎪⎨⎪⎧产生:物体接触且__相互挤压__,接触面粗糙,有__相对__运动趋势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与__相对运动趋势__方向相反大小:0<F <F max⎩⎪⎨⎪⎧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相等__,方向__相反__,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理解⎩⎪⎨⎪⎧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同种性质分别作用在__两个相互作用__的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力的合成和分解⎩⎪⎨⎪⎧合力与分力:__等效替代__关系遵循的定则:__平行四边形__定则、三角形定则合力大小范围:|F 1-F 2|≤F ≤F 1+F 2共点力的平衡⎩⎪⎨⎪⎧平衡状态:__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____平衡条件:__F 合=0__求解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方法归纳提炼一、物理思维方法1.抽象思维方法从大量生活事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运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优秀课件 第三章 章末优化总结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优秀课件 第三章 章末优化总结
物体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1.临界问题 (1)临界状态:物体的平衡状态将要发生变化的状态. (2)当某物理量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 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这类问 题的描述中经常出现“刚好”“恰好”等词语. (3)处理这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假设推理法,也就是先假设, 再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列平衡方程,最后求解. (4)常见的临界状态
分类
说明
案例图示
动—动 “突 变”
某物体相对于另一 物体滑动的过程 中,若突然相对运 动方向变了,则滑 动摩擦力方向发生
水平传送带的速度 v1 大于滑块 的速度 v2,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 力方向向右,当传送带突然被卡 住时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 向“突变”为向左
“突变”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其中
μ
为定值,代入
μ=
3 3
得重物质量的最大值为 20 2 kg. 答案:20 2 kg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3)图 2 中,根据平衡方程有 FTEGsin 30°=M2g, FTEGcos 30°=FNG, 所以 FNG=tanM32g0°= 3M2g,方向水平向右. [答案] (1)2MM12 (2)M1g 方向和水平方向成 30°指向右上方 (3) 3M2g 方向水平向右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解析:水平推力 F≤2.5 N 之前,物体 未动,物体受静摩擦力 FA=F.当 F> 2.5 N 后,FA 发生突变,变成滑动摩擦 力 , 其 大 小 为 FA 滑 = μFN = μG = 0.2×10 N=2 N.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答案:见解析图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doc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摘要:本教案旨在为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提供一份详尽的章末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摩擦力等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理解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共点力平衡的判定和计算。

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中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共点力平衡条件下的动态分析。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和静摩擦力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定义、性质、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矢量性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共点力平衡: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条件的应用、三力平衡的特殊情况。

摩擦力:摩擦力的分类、产生条件、计算方法、影响因素。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系统讲授。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知:系统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摩擦力等知识点。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演示,加深理解。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强调易错点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准备下一章的学习内容,预习新课。

八、教学反思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是否到位。

学生在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平衡条件。

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是否熟练。

九、结语通过对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系统学习和总结,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共点力平衡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本章小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本章小结
物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物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力重力产 三生 要: 素由大方 作地小向 用球:: 点的G竖 :吸=直 重引m向 心而g,下与产g几生通何常形取状9.8和m质/s量2 分布有关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物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谈到运动、静止,潜意识中是以地球或地面上 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而恰恰如此,使我们对“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 同“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混淆在一起,不能正确地判断出摩擦力的方 向.谈到这里,我们应当强调“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是针对与研究对 象接触的物体而言的.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物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解: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使各力与坐标轴的夹角为特殊角,以 F2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如图所示.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物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将F1、F3、F4分别向x轴、y轴进行正交分解得 F1x=F1cos 60°=20×12 N=10 N
F4x=F4sin 60°=-20

3 2
N=-30 N
F4y=F4cos 60°=-20 3×12 N=-10 3 N
四个力在x轴上的合力为Fx=F1x+F2x+F3x+F4x=20 N 在y轴上的合力为Fy=F1y+F2y+F3y+F4y=-20 N
四个力的合力F= F2x+F2y=20 2 N

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学案第三章章末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学案第三章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一、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种基本功1.受力分析(1)灵活选择研究对象.(2)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示意图.(3)根据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确定其运动情况,从而选取相应规律.2.运动过程分析在分析力学问题时,要区分出初态、运动过程和末态,在物体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往往因为物体受力的变化,可以把它的运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所以解题时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再结合受力情况选取相应的规律求解.3.矢量的运算学过的矢量主要有:位移x、速度v、加速度a、力F等,矢量运算要注意以下几点:(1)互成角度的矢量合成与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2)正交分解法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特殊情景,实际中多应用于力的分解,应用时要根据物体受力情况选定坐标系,使较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3)同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以“+”“-”号代表矢量方向,从而把矢量运算转化为算术运算.例1如图1所示,一小轿车从高为10m、倾角为37°的斜坡顶端从静止开始向下行驶,当小轿车到达底端时进入一水平面,在距斜坡底端115m的地方有一池塘,发动机在斜坡上产生的牵引力为2×103N,在水平地面上调节油门后,发动机产生的牵引力为1.4×104N,小轿车的质量为2t,小轿车与斜坡及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图1(1)小轿车行驶至斜坡底端时的速度;(2)为使小轿车在水平地面上行驶而不掉入池塘,在水平地面上加速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轿车在行驶过程中不采用刹车装置)答案(1)10m/s(2)5s解析(1)小轿车在斜坡上行驶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mg sin 37°-μmg cos 37°=ma1代入数据得斜坡上小轿车的加速度a1=3 m/s2由v21=2a1x1x1=hsin 37°得小轿车行驶至斜坡底端时的速度v1=10 m/s.(2)在水平地面上加速时F2-μmg=ma2代入数据得a2=2 m/s2关闭油门后减速μmg=ma3,代入数据得a3=5 m/s2设关闭油门时轿车的速度为v2,有v22-v21 2a2+v222a3=x2得v2=20 m/s,t=v2-v1a2=5 s即在水平地面上加速的时间不能超过5 s.针对训练如图2所示,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的斜面底端有一质量m=1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现用轻细绳拉物体由静止沿斜面向上运动.拉力F =10N ,方向平行斜面向上.经时间t =4s 绳子突然断了,求:(已知sin37°=0.6,cos37°=0.8,取g =10m/s 2)图2(1)绳断时物体的速度大小;(2)从绳子断了开始到物体再返回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间.答案 (1)8m/s (2)4.2s解析 (1)物体向上运动过程中,受拉力F 、斜面支持力N 、重力mg 和摩擦力f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物体向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g sin θ-f =ma 1又f =μNN =mg cos θ解得:a 1=2 m/s 2t =4 s 时物体的速度大小v 1=a 1t =8 m/s(2)绳断时物体距斜面底端的位移为x 1=12a 1t 2=16 m , 绳断后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2,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f =ma 2解得a 2=8 m/s 2物体匀减速运动的时间t 2=v 1a 2=1 s 物体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为x 2=12v 1t 2=4 m此后物体沿斜面匀加速下滑,设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为a 3,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 θ-f ′=ma 3,。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章末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章末总结

一、正交分解
如图所示OA、OB 两根绳悬挂一质量为m的重物, 求(1)OA、OB两绳的拉力分别为多大? (2)若两绳的拉力最大值相同,随着重物质量的 增加,哪一根绳子先断?
A
B
53o 37o
o
一、正交分解
如图所示,一木块质量为m,放在倾角为ß的静止斜面上,木块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当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推木块时,木块沿 斜面匀速上升,请画出受力分析示意图并求这水平作用力F的大 小
力与物体平衡部分
力学基础
认识三个力
识别两对力 掌握两个方法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合=0)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 力的平行四边形(矢量三角形) 力的正交分解
X轴上合力为0 Y轴上合力为0


施力物体
产生原因:
重力不是吸 引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大小: G=mg
F
B A
相似三角形
• 1.受力分析 • 2.利用合成法将合力与分力画到一个三角形中 • 3.找出与之相似的三角形,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方程
三、相似三角形

如图所示,质量均可忽略的轻绳与轻杆,A端用铰链固定,
滑轮在A点正上方(滑轮大小及摩擦均可忽略不计)B端吊
一重物,现将绳的一端拴在杆的B端,用拉力F将B端缓慢
力 的• 力的平衡及其应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平• (1)物体的平衡条件: 衡• 物体的合外力为0或物体的加速度为0
• 推广:n个共点力的作用下使物体平衡,则任n-1个力的合力一定与 第n个力等值反向
• (2)解题方法:
• 力的合成、分解、力的正交分解
• (3)判断在平衡状态下几个力的夹角变化过程中某些力如何变化 (函数表达式法和作图法)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物理可以说是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科,因为高中物理不仅知识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也很多。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篇一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 (1).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 (1).doc

第三章章末复习课【知识体系】[答案填写]①大小②方向③形变④运动状态⑤G=mg⑥竖直向下⑦重心⑧接触⑨弹性形变⑩垂直接触面⑪沿绳收缩的方向⑫F=kx⑬挤压⑭相对运动⑮相对运动趋势⑯粗糙⑰相对运动⑱相对运动趋势⑲二力平衡⑳F=μF N○21等效替代○22平行四边形定则○23三角形定则主题1物体的受力分析问题受力分析就是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它受力的情况决定的.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础,也是学好力学的先决条件.1.受力分析的步骤.2.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1)整体法:以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一般用来研究不涉及系统内部某物体的力和运动.(2)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一般用来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3.受力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1)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以用假设法分析.(3)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复地列为物体所受的力.因为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4)受力分析一定要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特别是物体处于临界状态的受力分析.【典例1】(多选)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另一端与斜面体P连接,P与固定挡板MN接触且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体P此刻所受到的外力个数有可能为()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MN与P接触时有两种情况,若接触时无弹力,此时P 受重力和弹簧的支持力,A项正确;若接触时有弹力,则P平衡时必然还受到沿斜面向下的静摩擦力,因此P应受四个力作用,故C 项正确.答案:AC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a、b两物体一起沿粗糙竖直墙面匀速向上运动,则关于它们受力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a一定受到4个力作用B.b可能受到4个力作用C.a与墙壁之间一定有弹力和摩擦力D.a与b之间一定有摩擦力解析:将a、b看成整体,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F作用,二力平衡,a与墙壁间没有弹力和摩擦力作用,C错误;对物体b受力分析,其受到重力、a对b的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a与b之间一定有摩擦力,b受到3个力的作用,a受到4个力的作用,A、D正确,B错误.答案:AD主题2图解法分析力的动态问题1.图解法解动态平衡问题的条件.(1)物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处于静态平衡状态.(2)三个力的特点为: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该力一般为重力或与重力相等的力;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改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改变.2.图解法分析三力动态平衡问题的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作出受力分析图.(2)明确三力的特点,哪个力不变,哪个力变化.(3)将三力的示意图首尾连接,构造出矢量三角形;或将某力根据其效果进行分解,画出平行四边形.(4)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确定有向线段(表示力)的长度变化,从而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典例2】(多选)如图所示,小球放在光滑的墙与装有铰链的光滑薄板之间,当墙与薄板之间的夹角θ缓慢地增大到90°的过程中()A.小球对薄板的压力增大B.小球对墙的压力减小C.小球对墙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D.小球对薄板的压力不可能小于球的重力解析:根据小球重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将重力G分解为使球压板的力F1和使球压墙的力F2,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当θ增大时,F1、F2均变小,而且在θ=90°时,F1有最小值,等于G,所以B、D项正确.答案:BD针对训练2.用细绳AO、BO悬挂一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图所示位置逐渐移到C点的过程中,试分析OA绳和OB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解析:如图所示,在支架上选取三个点B1、B2、B3,当悬点B 分别移动到B1、B2、B3各点时,AO、BO中的拉力分别为F T A1、F T A2、F T A3和F T B1、F T B2、F T B3,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F T A逐渐变小,且方向不变;而F T B先变小后变大,且方向不断改变;当F T B与F T A垂直时,F T B最小,然后F T B又逐渐增大.答案:OA绳中拉力逐渐减小,OB绳中拉力先减小后增大统揽考情本章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弹力、摩擦力的理解.二是关于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有关计算.高考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包含摩擦力的受力分析.平衡问题的讨论和计算,主要考查正交分解法、整体法、隔离法的应用.高考中对本章的单独考查时而出现,也经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高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分值在6分左右.真题例析(2017·天津卷)如图所示,轻质不可伸长的晾衣绳两端分别固定在竖直杆M、N上的a、b两点,悬挂衣服的衣架钩是光滑的,挂于绳上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只人为改变一个条件,当衣架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绳的右端上移到b′,绳子拉力不变B.将杆N向右移一些,绳子拉力变大C.绳的两端高度差越小,绳子拉力越小D.若换挂质量更大的衣服,则衣架悬挂点右移解析:设两杆间距离为d,绳长为l,Oa、Ob段长度分别为l a 和l b,则l=l a+l b,两部分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α和β,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绳子中各部分张力相等,F a=F b=F,则α=β.满足2F cos α=mg ,d =l a sin α+l b sin α=l sin α,即sin α=d l,F =mg 2cos α,d 和l 均不变,则sin α为定值,a 为定值,cos α为定值,绳子的拉力保持不变,衣服的位置不变,故A 正确,CD 错误;将杆N 向右移一些,d 增大,则sin α增大,cos α减小,绳子的拉力增大,故B 正确.答案:AB针对训练(2015·山东卷)如图,滑块A 置于水平地面上,滑块B 在一水平力作用下紧靠滑块A (A 、B 接触面竖直),此时A 恰好不滑动,B 刚好不下滑.已知A 与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A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 与B 的质量之比为( )A.1μ1μ2B.1-μ1μ2μ1μ2C.1+μ1μ2μ1μ2D.2+μ1μ2μ1μ2 解析:滑块B 刚好不下滑,根据平衡条件得m B g =μ1F ;滑块A 恰好不滑动,则滑块A 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把A 、B 看成一个整体,根据平衡条件得F =μ2(m A +m B )g ,解得m A m B =1-μ1μ2μ1μ2.选项B 正确. 答案:B1.(2017·全国卷Ⅲ)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80 cm 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长也为80 cm.将一钩码挂在弹性绳的中点,平衡时弹性绳的总长度为100 cm ;再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弹性绳的伸长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A .86 cm B. 92 cm C. 98 cm D .104 cm解析:设弹性绳的劲度系数为k ,左、右两半段绳的伸长量ΔL =100 cm -80 cm 2=10 cm ,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知,钩码的重力G =2k ΔL 1002-802100=1.2k ΔL ,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同一点时,钩码的重力G =2k ΔL ′,解得ΔL ′=0.6ΔL =6 cm ,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80 cm +2ΔL ′=92 cm ,故选B.答案:B2.(2017·全国卷Ⅱ)如图,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2- 3 B.36 C.33 D.32解析:F水平时:F=μmg;当保持F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时,则F cos 60°=μ(mg-F sin 60°),联立解得:μ=33,故选C.答案:C3.(2016·全国卷Ⅱ)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AB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如图所示.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A.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B.F逐渐变大,T逐渐变小C.F逐渐变小,T逐渐变大D.F逐渐变小,T逐渐变小解析:对结点O受力分析,拉力F′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水平拉力F的方向不变,绳拉力在转动,满足三力平衡的动态平衡,如图所示:可得,水平拉力F逐渐增大,绳的拉力逐渐增大,故选A.答案:A4.(2016·全国卷Ⅰ)如图,一光滑的轻滑轮用细绳OO′悬挂于O点;另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a,另一端系一位于水平粗糙桌面上的物块b.外力F向右上方拉物块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F方向不变,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物块b仍始终保持静止,则()A.绳OO′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B.物块b所受到的支持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C.连接a和b的绳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D.物块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解析:物块b始终保持静止,可知物块a也始终保持静止,滑轮两侧绳子的夹角也不变,可知连接物块a和b的绳的张力等于物块a 的重力,所以连接物块a和b的绳的张力保持不变,夹角不变,所以,绳OO′的张力也不变,故A、C错误;对物块b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可知,若F方向不变,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重力mg和绳子的拉力F T保持不变,所以,物块b所受到的支持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物块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故B、D正确.答案:BD5.(2014·课标全国Ⅱ卷)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0、P1、P2、P3、P4、P5、P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0;挂有质量为0.100 kg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 80 m/s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2)以n为横坐标,1k为纵坐标,在图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k-n图象.(3)图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 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解析:(1)①k =mgΔx 2=0.100×9.80(5.26-4.06)×10-2N/m ≈ 81.7 N/m ;②1k =181.7m/N ≈0.0122 m/N.(3)由作出的图象可知直线的斜率为5.7×10-4,故直线方程满足1k=5.7×10-4n m/N ,即k =1.75×103nN/m⎝ ⎛⎭⎪⎫在1.67×102n N/m ~1.83×103n N/m 之间均正确由于60圈弹簧的原长为11.88 cm ,则n 圈弹簧的原长l 0满足nl 0=6011.88×10-2,可得k =3.47l 0⎝ ⎛⎭⎪⎫在3.31l 0~3.62l 0之间均正确.答案:(1)①81.7 ②0.0122 (2)略 (3)1.75×103n⎝ ⎛⎭⎪⎫在1.67×103n ~1.83×103n 之间均正确3.47l 0⎝ ⎛⎭⎪⎫在3.31l 0~3.62l 0之间均正确经典语录1、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背叛。

高中物理第3章相互作用章末小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3章相互作用章末小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答案:(2)(ⅰ)见解析 解析:(1)由图可知,F 的大小为 4.0N (2)(ⅰ)如图所示
(ⅱ)用刻度尺量出 F 合的线段长为 19.8mm,所以 F 合大小为 3.96N,F 合与拉力 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0.05。
二、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目 力的种类
产生原因或条件
大小
重力
与物体的质量 由于地球的吸引 成正比,G=
mg
弹力
物体之间接触且 由弹性形变的 发生弹性形变 大小决定
摩擦力
物体之间接触且 发生弹性形变、 接触面粗糙、发 生相对运动或有 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与引 起相对运动趋 势的切向外力 相等,滑动摩 擦力f=μFN
(ⅰ)用5 mm长度的线段表示1 N的力,以O点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 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形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
(ⅱ)F合的大小为__3_.9_6___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_0_._0_5__。若F合 与拉力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 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法三:正交分解法:将滑块受的力水平、竖直分解,如图(丙)所示。
mg=FNsinθ F=FNcosθ 联立解得:F=tmangθ FN=smingθ
法四:力的封闭三角形法:如图(丁)所示,滑块受的三个力组成封闭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得: F=tmangθ,FN=smingθ
触及高考
从近几年高考看,单独考查本章内容的题型多以填空,选择为主,考查形 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生活中的静力学材料为背景,考查力的合成与分解和 共点力的平衡的综合应用;一种是以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考查力的概 念的理解和计算。
趋势的方向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班级姓名日期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基本概念复习(一)
●●●目标导航●●●
1、掌握本章的知识体系,理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在含意。

2、掌握力学单位制的构成,进一步感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步骤。

3、能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并能用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处理一些简单问题。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牛顿第一定律又可称为________定律,
其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惯性可用____________来量度,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几方面?
2、我们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顿第二定律的“五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牛顿第二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学单位制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构成,力学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的基本物理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有那些?
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有那些?
5、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发现〗
★★★课堂突破★★★
一、对牛顿三定律理解
1、知识网络:
2、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问题
〖典例1〗在一艘匀速向北行驶的轮船甲板上,一运动员做立定跳远,若向各个方向都用相同的力,则()
A.向北跳最远
B.向南跳最远
C.向东向西跳一样远,但没有向南跳远
D.无论向哪个方向都一样远
【归纳反思】
3、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问题
〖典例2〗在天花板上用悬绳吊一重为G的电风扇,电风扇静止时受几个力作用?示,这些力的反作用力是哪些力?这些力的平衡力是哪些力?如果电风扇在匀速转动呢?
当电风扇转动与静止时相比较,对天花板的拉力是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
【归纳反思】
4、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
〖典例3〗有一固定斜面的小车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球通过细绳与车顶相连.
,细绳对小球的拉力小球某时刻正处于如图所示状态.设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为F
N
为F
,关于此时刻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T
可能为零
A.若小车向左运动,F
N
可能为零
B.若小车向左运动,F
T
C.若小车向右运动,F
不可能为零
N
不可能为零
D.若小车向右运动,F
T
【归纳反思】
二、力学单位制、超重与失重
1、力学单位制
〖典例4〗请把下列物理量与单位一一对应起来
(1)力 A.kg·m2/s3 (2)压强 B.kg·m/s2
(3)功 C.kg·m2/s2 (4)功率 D.kg/(s2·m)
【归纳反思】
2、超重与失重
〖典例5〗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电梯正在减速上升,在电梯中的乘客处于超重状态
B.磁悬浮列车在水平轨道上加速行驶时,列车上的乘客处于超重状态
C.荡秋千时秋千摆到最低位置时,人处于失重状态
D.“神舟”六号飞船在绕地球做圆轨道运行时,飞船内的宇宙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归纳反思】
三、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运动求力
〖典例6〗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的质量为2 kg,在水平恒力F推动下开始运动,4 s末它的速度达到4 m/s,此时将F撤去,又经6 s物体停下来,如果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不变,求F的大小.
【归纳反思】
2、已知力求运动
〖典例7〗一质量为m=40 kg的小孩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从t=0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在0到6 s内体重计示数F的变化如图所示.问: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归纳反思】
▲▲▲当堂展示▲▲▲
1.有一仪器中电路如图所示,其中M是质量较大的金属块,将仪器固定在一辆汽车上,
汽车启动时和急刹车时,发现其中一盏灯亮了,试分析是哪一盏灯亮了.
2.石丽同学在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的电梯里,将一测量加速度的小探头固定在质量为1 kg的手提包上,到达某一楼层停止,采集数据并分析处理后列表如下:
是 ( )
(第三题图)
3、一个质量为4 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1.从t=0开始,物体受到一个大小和方向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力F作用,力F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求83秒内物体的位移大小(g取10 m/s2).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基本概念复习(一)
班级姓名评价
■■■课时作业■■■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静止在斜面上,以下几种分析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反作用力是重力沿斜面的分力
B.物体所受重力沿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物体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就是斜面对它的静摩擦力和支持力这两个力的合力D.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的反作用力,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3、质量为m的人站在升降机里,如果升降机运动时加速度的绝对值为a,升降机底板对人的支持力F=mg+ma,则可能的情况是
A.升降机以加速度a向下加速运动
B.升降机以加速度a向上加速运动C.在向上运动中,以加速度a制动
D.在向下运动中,以加速度a制动
4、如图所示,一高度为h=0.8m粗糙的水平面在B点处与一倾角为θ=30°光滑的斜面BC连接,一小滑块从水平面上的A点以v0=3m/s的速度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

运动到B点时小滑块恰能沿光滑斜面下滑。

已知AB间的距离s=5m,求:(1)小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小滑块从A点运动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物体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如沿水平方向加一个力F,使物体沿斜面向上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F为多少
■■交流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