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做法

合集下载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意见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意见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意见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意见教育改革的号角在中国已吹响多年,但我们的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

应试”教育的作用,严重束缚教师教改积极性。

一线教师为了单纯应试,不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上课,任意删减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以考促学”以考代教”的现象严重。

上课只按书本重点加点勾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加之,中学生对此门功课也有明显的功利性趋向。

初中教师将这门学科与语、数、外相比落差很大。

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不关注历史教学的发展,不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必然跟不上历史教学前进的步伐,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

历史教学的讲述怎样更符合客观事实,更富有时代气息,我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变历史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告诉我们: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

这是历史课必须遵循的教学目的。

同时也表明:第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

历史教学就是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到历史教学之中。

第二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

强调知识和能力并重发展,知识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历史知识是历史课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但又不能只强调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忽视了历史德育功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

历史教材、教学和考试只是认识历史的一种方式,历史的最大价值就是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教学作为中介,力图传达历史的人文内涵。

学习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的最好途径。

二、转变教法观,充分运用现代课堂教学方法我国“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组合优化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摘要 :自 20 0 6年 9月北京大学开设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至今,这门课程 已经发展了近五年,很 多青年通过这 门课程 了解了 中国的近现代史 , 了解 了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 斗的光辉历程。经过三年 的教课经历,自己产生 了几点思考, 希望 能通过 自己的研究为中国
近 现代 史 纲 要 这 门 课产 生 一 些 推 动 作 用 ,使 之 更 加 符 合 时代 潮 流 的 发 展 需 求 。
生思 想道德修 养 与法律 基础相 辅相成 ,构 成 了我 国高 校教 育的 理论基 石。这 门课 程的设 立, 对广大 学生 青年具 有里 程碑式 的
意义,广大 团学青 年通过 这 门课 程详 细 了解 我国 的国史 、国情, 增强 了大学 生对 中国为什 么选 择社会 主义道 路这 个历 史性命 题

20 05年 ,中宣部和教 育部 为 了响应 中共中央 、国务 院 《 关 于进一 步加 强和改 进大学 生思 想政治 教育 的意见》 的文件 精神 ,
联 合 下发 了 《 关于 进一步 加强和 改进 高等 学校思 想政 治理论 课 的意见》 及其 《 实施 方案 .对 高校 思想政 治理 论课作 了重 大 调 整 .将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列为高校本 科生四门思想政治理 论必修课之一 ,并且于 2 0 年在全国普通 高校 普遍实施 。这是我 06 国高校教育界继 “ 8方案 ”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又一重 9 大举措 , 于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具 有十分 对 重要 的历史意义 ( 良玉、2 0 ) 李 0 7 。如今 五年过 去 了,我 们 回首 观望 ,对 于当时 党中央 的历史 决策, 又有 了几分 深刻 的解读
的学生 研讨 专题 。 我 们之所 以要 设置 这些学 生研 讨专题 ,一 方面是 为 了紧密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l 1 — 2 7 基金项 目:
1 . 存 在认知误 区。当前高等 院校都 非常重视思想 政治 教育 , 但 对思想政 治教育课程 的教学方式 普遍存 在重 理论轻实 践的认识误 区 , 普遍认 为这样 的课 应重 视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是费 时费力而无实用价值 。 2 . 经费投入少 。 目前高校对《 中国近代史纲要》 课 程教 学经费投 入少 , 一 些高职 院校甚至连外 出参加学 术会 议 的经 费都没有 , 严 重制约着 《 中 国近代 史纲要》 课程 的实践教学改革 。 3 . 缺少 制度保 障。 目前 , 虽然 部分 高校开始 尝试 对《 中 国近代 史纲要》 课 程实践教 学进行改革 , 但 由于 实践 教学相关 的制度及 质量评估体 系 尚未健 全 , 致使 实践 教学工作 仅有一个 大致 的指 导方针 和分 工 , 具体 分工不 明确 , 责任落实不 到位 , 流 于形式 , 缺乏实效性 。 ( 二) 教 师授课 上存在 问题 近年来 , 虽 然各高校 在教师培训 方面作 了许多工 作, 但 从 总体 上看还存 在着许多 的问题 , 影 响了《 中国 近代 史纲要 》 实践教学 的健康 发展和教学效 果 的有效
教学至关重要 。

为 良好 的行为 习惯 的“ 外化 于行” , 因而思想政治教 育 本身具有实践活动特点 。因此 , 在思想政治教育 中, 离 不开实践课 程 , 《 中国近代史 纲要》 作 为高校思想政 治 教育课程 , 进行 实践教学 更加符合现代 思想政治 教育 的本质和特征 。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的 目的
虽然各高校《 中国近代史纲要》 课程实践教学 已初 步开展 , 但与专业学科实践教学相 比, 还存在差距和不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的衔接问题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的衔接问题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的衔接问题作者:马信强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3期《纲要》与中学历史之间在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与联系。

《纲要》课任课教师要重视了解中学历史教材及大学生在中学历史学习的状况,可以有效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复,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学历史;衔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自2007春开课以来到现在,任课教师普遍感觉到的一个困惑就是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和中学历史课程重复较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文科学生觉得浅显,理科学生学起来吃力。

因此《纲要》任课教师非常有必要熟悉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了解《纲要》与中学历史教学区别与联系,以便更好的开展《纲要》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

1 《纲要》与中学历史的区别与联系从课程性质上来看:中学历史是一门历史学科,《纲要》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学历史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发展的一般史实,加强其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及社会责任感。

《纲要》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教学目的上来看,中学历史分初中及高中两个阶段,初中阶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培养对人类历史的兴趣,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的是扩大学生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纲要》课是希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发展线索与规律的探讨,使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课程是以历史发展的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精选一些基本的、具体的、生动的历史事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

问答题 简答题 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练习题 复习题大学课程学习

问答题 简答题  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练习题 复习题大学课程学习

中国近代史纲要问答题简答题材料题{自己整理}1、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由昌盛转向衰落1.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2. 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 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结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2、简述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发动侵华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扶植“代理人”;经济掠夺:控制通商口岸;剥夺关税自主权;实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3、分析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避免了亡国灭种的命运;包括义和团运动在内的中华名族的反侵略战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灭亡中国的阴谋,让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整理出《四洲志》,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具有重要思想启蒙意义;推动了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对中国出路的探索4、比较西化与现代化的异同西化:照搬西方,取代本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现代化: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为中心,以及其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机器工厂代替家庭作坊、手工厂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全方位改革,其核心是生产力的解放和政治民主化5、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戊戌变法;没有严密的组织;经济与社会基础薄弱,未能发动群众;不彻底的改良思想;没有实权与军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意义:是一场爱国就忘运动,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新文化发展,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6、分析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把政权让给袁世凯经济力量南京临时政府无财政收入无关税自主权相比袁世凯掌握清政府的财政有一定经济基础军事实力南京临时政府无正规军,大多是爱国志士革命派,无领导核心人物,甚至一部分被逼迫就范的清军,而袁世凯握有清帝国的禁卫军,实力非常大群众基础南京临时政府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也得不到地主阶级的支持,相反袁世凯得到地主阶级、反对势力的大力支持外部原因国外反动势力的舆论,帝国主义的干涉7、举例分析中国古代的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绿林军赤眉军起义、黄巾军起义、瓦岗军、黄巢起义、方腊和宋江起义、红巾军、白莲教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农民起义——陈涉吴广起义。

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课程资源的几点做法

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课程资源的几点做法

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课程资源的几点做法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教材几乎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教材只是主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从新课标的上述定义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与传统的课程资源概念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观念,在立足于学科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优化教学的需要,博采众长,灵活整合多种历史课程资源,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结合历史教科书合理地整合利用其它历史课程资源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在此把我的几点做法向专家和同行作一介绍,请各位斧正。

1 依托历史教科书的知识点。

开发利用相关历史材料,创设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以加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或完整性,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历史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它存在一些不足,如生动性不够,有些内容条块分割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发利用相关历史材料与历史教科书内容进行恰当的整合。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lo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要是介绍从19世纪末到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内容标准要求是:“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背景,但生动性不够,而且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也基本未涉及。

为此,我在教学中选取了“张裕酿酒公司”百年兴衰历程和张謇创办企业及参加政治活动的历史材料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并根据课标要求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教科书和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材料并结合教科书内容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

采取这种类似案例教学法的方式,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学生兴趣,还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三个选择”教学实效的思考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三个选择”教学实效的思考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三个选择”教学实效的思考摘要围绕“三个选择”,从课程内容上优化组合,有针对性地回答“为什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换;尽力展开历史画面,从中找取影响历史事件转变的因果链条,分析这些因果链条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找到其“舍力”走向。

这个合力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找到历史选择“合力”走向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找到历史选择的“合理性”,即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其进行理论证明;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因素,在将平面无声文字转换为有声立体语言的过程中,注意教材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有效结合;教师要敢于和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斗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三个选择”实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点是进行“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的课程。

其中,“三个选择”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我们围绕如何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三个选择”的实效性,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在适时体味教学实效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此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围绕“三个选择”,从课程内容上优化组合,结合教材内容探索答疑式专题教学,有针对性地回答“为什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换围绕“三个选择”,从课程内容上进一步优化组合,有针对性地回答“为什么”,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实现教材中对历史过程直白叙述方式向答疑方式的转变。

结合教材设置答疑式的专题教学。

可以制成如下小专题:中国近代为什么要进行革命?改良的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的历次革命为什么不能成功?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以前的革命理论为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资本主义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为什么选择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为什么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些针对性的讲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们对近代历史的理性认识,对其原有的困惑也会大有释然,从而增强历史授课的说服性。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1 墼
NO. 5 T ME D C T O I E U A I N Ma y
关 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教 学的几点思考
赵珂
摘要 : 实践教 学是 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 学改革的重要 内容 , 是提 高思想政 治课教 学的针 对性 、 时效性和教 学效果 的有效 方式 。
中共 中央宣传部 、 教育部《 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 高等学校 关 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意见》 中指出 :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 “ 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 要建立 和完 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 探索 实践育人 的长效机制” “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 、 服务 、 志愿 公益 活动 、 专业课 实习等结合起来” 。 1 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 ( 纲要》教学过 程中加强实 ) 践环节的重要意义 在《 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 以下 简称《 f 纲要》教学 过程 中加 强 ) 实践环节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 提高教学实效的重 要环节 。实践 出真 知 , 实践是 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 准 。邓小平 强

高校每一 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 自己的特殊性 , 在实践教学
中必须找准 自己的契合点 。根据《 纲要 》 的特点 , 它具有鲜明的时 代性 、 策性 , 政 与社会 主义现 代化建设 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我 们强调《 纲要 》 课的实践教学 , 为了更好地让 学生理解 、 是 吃透相 关理论 的核心 内容 , 以史明理 、 明志 , 以便更好地指导 自己的思想 和行 为, 而不是普通意义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的能力 。
教 师在制作实践教学计划时 , 要因地制宜 、 因时制宜 , 不能脱
2 在《 纲要》 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中的体 会 21 教师应该转 变观念 , . 创新教 学方法 , 现从 “ 实 教材体 系” “ 、 教 学体系 向“ 学生素质体系” 的转换 创 新实践教 学 , 促进理论 教学 与实践教 学的 良性互 动 。对 《 纲要》 最真切 、 最直接 的理 解与领悟离不开 中国社会 主义革命 、 建设和改革 的伟 大实践 , 通过实践教 学的亲身感受 , 抽 象” 使“ 的 说教变得鲜活 、 具体。 22 《 . 纲要》 实践教学要讲求时效性 , 要反映社会现实和学 生的发 展, 体现时代特征 在这点上 , 教师要发挥 主导作用 , 找准《 纲要》 实践教学 的切 人点。在具体 的实践教学 中, 教师要遵循三个原则 : ~是根据《 纲 要》 内容和特点来设 计 ; 二是根据学 生和本地 的实践资源来确定 ; 三是根据国家 的政治 、 济 、 经 文化等热点来设计 。无论哪种形式 ,

新修史纲导言

新修史纲导言
13
三、主要内容
第二,每编下设综述。 综述。 第二,每编下设综述 综述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 综述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 、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 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 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 通过综述的学习,了解各个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 通过综述的学习,了解各个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 把握这个时期历史的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便 把握这个时期历史的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真正抓住近现代史的“纲”。 真正抓住近现代史的“
4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
(一)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学习、
“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 史之为用,其利实博, 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 出乎史,入乎道, 必先为史。 者,必先为史。”
晚清的思想家龚自珍
5
(一)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学习、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 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签订《辛丑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3、开阔历史视野,横纵结合,加强比较 开阔历史视野,横纵结合, 以世界历史的眼光 审视中国近现代史
12
三、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史:1840至1949年 近代史 1840至1949年 现代史 1949以后 中国现代 中国现代史:1949以后

社会形态
第一,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 第一,全书分为上、 三编。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6)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6)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经验交流•打造历史高澈课堂脸几翥做法•甘肃省金塔县中学刘生明打造高效课堂既是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要求与目标,也是每位教师的课堂追求。

什么是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就是在比较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比较小的教学投入得到尽量大的课堂教学效益。

因此,高效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的课堂,更是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

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感悟,谈一些做法与认识。

一、设置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经典历史结论的过程,也是对前人的经典历史结论进行质疑,用新的视角去理解的过程。

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质疑精神呢?1.教师要有对历史学科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

教师要关注最新的史学动态、学术研究,查阅大量史料,整合教学资源,向学生提供有历史质疑价值的问题,同时,广泛开展历史课堂质疑活动。

例如,在教学《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质疑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有何共同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分析、归纳概括,师生总结得出:第一,武装斗争建立上层建—社会主义政权;第二,变革生产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筑—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要广泛开展历史结论探究、质疑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设置了以下讨论题目: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民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这样,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巧设历史问题,开展经典历史结论探究质疑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究、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活用史料,增强教学的趣味性1.讲好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以概论性、介绍性知识为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照43彳厚感立滋//2019.10本宣科,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鲜活生动,无形中为历史课贴上“枯燥无趣”的标签。

新课程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几点做法

新课程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几点做法

新课程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几点做法2008年河南省进入新课程改革,新的历史教科书不再沿用旧的通史体例,而是采用了专题史的编写体例。

这样,原先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被分割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的几本书中了。

从前按旧的通史体例,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学完后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感觉脉络很清晰,认识很完整。

但现在学生学完新教材几本书后,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就不是很清晰了。

另外,新的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增加了诸如“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新内容,介绍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新现象。

这些对学生原有的一些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片面的固化认识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中学生中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做了这样一些努力:一、“点”要讲好。

新的历史教科书采用了专题史的编写体例,中外古今混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祖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被分散编写在不同的教科书、不同的单元里。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在讲授新课时对课本介绍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祖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的“点”要讲好。

比如对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努力使用电子板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给学生展示“一国两制”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的关键时段和精彩瞬间。

如:为更清楚地显示香港地区被英国强占的过程,设计了《香港地区被英国强占三阶段》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对课本上没有的图片,则通过在网上搜索,经过筛选,尽可能多地呈现给学生,如《告台湾同胞书》节选、叶剑英发表谈话、胡锦涛与连战会见、余光中的《乡愁》等;最后则是打出《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内容结构图,利用此图,对全课进行了总结。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共 中央于 2 0 0 5年下发了中宣部 、 教育部 《 于进 一步加强和改 关 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形成 了高校政治理论课 新的课 , 程体系。其 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 《 《 ( 纲要》 课成为高校学 ) 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 , 它主要通过 “ 授 中国近代 以来抵御 讲 外来侵略 , 争取 民族独立 , 翻反动统治 , 现人民解放 的历史 , 推 实 帮助

2 运 用 多媒 体 教 学 手 段提 高教 学效 果
现 代多媒 体教学可 以通过 大量的图片 、视频 以及 影片等音 像资 料, 使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转换成立体教学模式 , 使抽象 、 枯燥 的教学 内容 生 动 化 、 象 化 。 形 《 纲要》 门课程本身是 以中国近现代历史 为主要 内容的思想政 这 治 理论 课 , 纯 的 讲 授 有 时 会 显 得 很 枯 燥 , 其 是 学 生 对 一 些 知 识 点 单 尤 已经 熟 知 , 更 容 易 产 生厌 学 的情 绪 。学 生 的兴 趣 是 影 响教 学 质 量 的 就 重要 因素之一 , 为了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提高教学效果 , 从而 给课 堂 带来生机 和活力 , 我们有必要采用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 借助于一些优 秀的影音作品。我们可以运用 中央电视 台录制 的文献 纪录片—— 《 百 年 中国》 它收集 了大量珍贵 的历史 资料 , , 内容生动翔 实 , 全面 回顾 了 2 O世纪 中国艰难 的社会变革及其 风雨历 程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和重大 的历史 事件 ,将百年 中国的沧桑风云融化在 生动的历史故事 中 。所 以 在课 程 讲 授 中 , 师 可 以 以事 件 为 线 索 , 据 需 要 将 《 年 中 教 根 百 国》 的不 同内容穿插 到课 堂教学 中, : 如 在上编 中, 以播 放一些关于 可 鸦片战争 、 五四运动 的视频 ; 中编 中可以播 放抗 日战争 、 在 几次大 的会 战 的视频 ; 而下编 的讲授 则可以用一些社 会主义改造 , 小平南方讲 邓 话的视频。这样就可 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历史 , 提高学 习兴趣 。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我曾教过几个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针对社会舆论的几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得出以下几个感悟:一、从王朝兴衰周期律看清末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王朝兴衰周期律是指一个个往往会经过建立、鼎盛、停滞、衰亡。

不仅一个封建朝代有兴衰周期,封建社会也有兴衰周期律。

皇太极在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到1840年,大清王朝已进入衰亡,也就是说,大清王朝已到强弩之末。

同时,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到1840年,该制度也进入衰亡期,即1840年,中国进入双重衰亡期,国力极弱。

此时,西方强国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国力极强,所以,强弱相碰,胜负立现。

二、中国近代史,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史,和平繁荣的今天来之不易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破中国大门,肆意掠夺屠杀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磨难的历史,更是一批仁人志士不怕流血牺牲、寻求变革图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

1840年,西方打破中国的大门,中国内外交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危亡时时呈现,中国社会多个阶层先后进行寻求救国之道、强国之道的运动。

如首先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进行太平天国运动,其救国方案是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打跑外国侵略者,建立农民阶级政权,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建立适应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最终失败。

接着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进行洋务运动,提出“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救国方案,试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腐朽衰亡的清王朝统治,来摆脱内外交困,学习图强,但是这种西方技术无法修好大厦将倾的清王朝,随着甲午海战失败而告终。

在二十世纪末,《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西方又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生死存亡时刻,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仓促地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救国方案,但是因自身阶级局限性,并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导致百日维新,昙花一现。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一门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其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发展,以适应教学目的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中图分类号】g64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程,它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以往的历史教学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所以现在的教学和传统相比必须有些变化。

另外,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变化繁多,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也使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即刻需要解决的,下面就这些新情况谈几点思考:一、“纲要”课与其他三门课的区别和联系要准确理解“纲要”课的性质和任务准确理解“纲要”课的性质和任务,是上好这门课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前高校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纲要”课既具有与其他三门课一致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具体来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性质是它所具有的共性,历史属性是它所特有的个性。

首先,“纲要”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

其次,历史属性是“纲要”课的基本属性。

虽然“纲要”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但是,历史属性仍然是它的基本属性。

和其他三门课程不同,它不是要展开地论述课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而是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理论观点。

求真是历史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也要尊重史实,实事求是,依靠确凿的史实得出基本结论。

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达到开设这门课的预期目的。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

”对“纲要”课而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要解决好教材的“薄”和历史的“厚”的问题,二是要正视史学界关于主要热点问题的争论。

浅谈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论文

浅谈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论文

浅谈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论文价值多元化会引起传统价值观的变迁甚至是重塑,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论文篇1:《浅谈多元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带来的各种文化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改变。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其价值观的趋向必将影响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引导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对整个人类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受到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人们在享受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快捷便利之余,也注意到社会多元化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表现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趋向也呈现出立体化状态。

一些社会群体在转型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困惑,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学生群体,他们中出现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的不在少数。

造成这些问题原因很多,通过分析成因并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对探讨大学生德育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积极方面1、政治态度积极,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充分信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拥护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任何有损民族利益的言行坚决反对。

入党成为大部分大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他们在申请入党及入党以后,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基本都能严以律已,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及社会道德。

他们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关注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参与意识明显加强。

关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科技信息
基 础 理 论 研 讨
关于高枚《 巾国近坝代史纲要》 教学硇几点思考
遵 义师范 学院马列部 孟婷婷
[ 要 ] 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20 年春季开始 , 国普通高校开设 了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摘 在 从 07 全 《 课程 , 将历 史纳八 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范畴, 并且作为必修考试科 目, 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 是一个战略性 的举措 , 也是摆在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 的一个 新课题。三年 来.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 中对本课 程的教 学 目 、 的 教学 内容 、 教学模式等进行 了不断的探索 , 拳文在此对《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 课教 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并就如何上好这 门课谈 点粗 浅的体会 。 [ 关键词] 高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思考
政 治 理论 教 育 的 功 纲要》 课程教学 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我国中学普遍开设 了中国近代史和 中国现代史 ,但基本上停留在 简单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层面上 ,尚未上升 到历史理论和历史规律 的高度来学 习和认识历史 。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需要完整地把 握 。高校 的《 纲要》 课程上限是 l4 8 0年 , 下限是 20 0 8年 , 分为上中下三 编, 这种“ 大历史 ” 的写法 和教学有利 于学生更加 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 的整体脉络 。 在高校《 纲要》 课程教学 中为了避免和中学重复 , 要按专题 设计讲, 课程 内容要 “ ” , 精 选 精选过程 中要注意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 问题出发 , 吸收史学界 的新成果 , 对那些在中学历史教学 中已经较 为全 面系统介绍过的历史背景 、 历史线索从 简从略 , 而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 件、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则应该进行深入探讨 , 以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 验教训, 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 的

调研《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调研《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调研《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关于该主题的教学研究论文加以自学。

答题内容:化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一章:科学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和研究方法一、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组成三个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执行着解释、预测和控制功能科学教育研究方法特点:Q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化学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化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导向Q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Q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数据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创造性第二节:科学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一、四种研究水平直觉经验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二、科学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一)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基础研究:发展完善理论@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作用。

@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二)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第二章科学教育研究的过程(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材料的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第一节化学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课题选择的意义,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选题的策略与程序)一、课题选择的意义1、科学研究始于问题2、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二、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问题必须有价值,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问题要有可行性三、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来源于偶然机遇,来源于热点问题的追踪,来源于已有理论的质疑,来源于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来源于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从学术争鸣中选题,沿着前人足迹选题四选题的策略与程序(一)选题的策略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2、尽可能在所学的专业范围内选题3、尽可能选择与教学工作相关的课题4、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二)选题的程序确定研究范围:研究的大致方向,如科学教材方面、学生科学概念等提出研究问题:从范围中确定一个具体的问题,这其中需要有一定的问题,另外,还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做法□朱险峰【摘要】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精心设计章节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重视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方式。

【关键词】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作者简介】朱险峰,宿迁学院基础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存在问题《纲要》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及其存在问题,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因。

(一)《纲要》教学目的要求。

《纲要》在《开篇的话》中明确的指出了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和经验教训,等等。

如果单从了解近现代史知识这个角度讲,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完成了这个学习任务,高校似乎没有必要再设置《纲要》课了。

事实上,《纲要》课的开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年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

《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之一的沙健孙也指出《纲要》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确立并增强对于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

因此,本课程应注意结合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埋藏的历史的基本经验,也就是说,要注意加强本课程的理论性”。

以上论述明确了《纲要》课的性质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明确了《纲要》课的目的要求,这是上好《纲要》的第一步。

只有搞清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才能把《纲要》作为一门理论课而不是作为历史课来上,而把《纲要》作为一门历史课来上是教学中存在的通病,把《纲要》一些故事情节讲得过细,活灵活现。

这样做倒是迎合了学生,把《纲要》课上成了故事课,趣味性有了,理论性完无,就失去了设置这门课的意义。

只有搞清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才能根据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梳理知识,突出重点,讲清重大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纲要》的重点在于搞清思想问题而不是史实问题,讲史实也只是为理论服务。

(二)《纲要》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纲要》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文章中涉及到,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调查与思考,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纲要》教材内容与中学历史以及“概论”课多有重复,基本史实,中学阶段都学过,选学历史的学生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比较《纲要》要深入的多。

二是教学内容多(自1840年以来的历史),篇幅相当于高中的二分之一;教学时间短(计划32学时),相当于高中阶段的三分之一。

三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或在中学阶段认真系统地学习过,对近现代历史比较熟悉;有的学生高中阶段只参加了要求比较低的会考,考完忘完,对近现代历史知识一知半解,张冠李戴,甚至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了解。

四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落差,历史更是与现实存在距离感,再加上存在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够重视的现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公共课重视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有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论在一些大学生中很有市场。

致使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即使来上课也比较消极,心不在焉,甚至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

针对以上情况,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课难上。

围绕上述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必然要求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思路、方法创新上下功夫。

二、教学改革中所作的几点为尝试(一)精心设计章节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设计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一方面是出于内容多时间紧的考虑,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入“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预习教材的相关内容,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既调动学习学习主动性,又减轻课堂压力。

精心挑选、巧妙设计章节问题,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问题。

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新观点新看法;三是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面临的重大问题;四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或具有思想性的问题,学习近现代历史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澄清的观点。

根据以上原则,任课教师先各自设计问题,然后集体讨论,最终全书共确定30多个中心问题。

比如,《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有比较大的时间跨度,涉及到近代中国前八十年,教材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情况。

我们没有按部就班地照教材来讲述,而是设计了·331·几个讨论题供学生课前思考:第一,有人认为,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伤害,但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打破了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状况,把中国拉进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因此,殖民有理,侵略有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第二,有人承认落后国家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正义性,但却否认这种斗争的合理性。

认为:“在任何战争中,总是先进者打败落后者;落后国家对先进国家的侵略者进行反抗是徒劳无益的、不明智的,因而应该予以否定”。

你怎么看?第三,有人认为:即使从理论上落后国家有可能通过持久战打败先进的侵略者,但在近代中国并不存在这种现实的可能。

当时的当权者不可能坚持持久战,反侵略斗争必然以失败与求和告终。

既然如此,还不如不抵抗。

失败的反抗不但对反抗者毫无好处,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第四,中国近代的首要任务不是反帝而是学习西方,而要向西方学习,就必须反对任何排外言行。

“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排外与反排外之争,实质上即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争”,义和团运动被冠以“爱国主义”的美名,是“现代中国历史的莫大悲剧”。

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再如“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了两个中心问题:第一,有观点认为,旧、新民主革命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辛亥革命“搞糟了”,结果必然是军阀混战,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能量的积累。

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

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

如何认识中国近代名上的“改良”与“革命”?第二,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末新政,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课堂上,教师紧紧围绕这些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因为,这些问题大多涉及教材内容,学生在完成这些问题时必然要阅读教材,同时要结合中学所学的历史知识或查找课外资料作进一步思考。

同时,这些问题抓住了当前反思历史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思潮,青年学生既感兴趣又感到迷茫,容易出现认识模糊、思想混乱。

澄清这些问题,给大学生一个明白的解释,解除思想上的困惑,也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职工作。

教师在讲解问题时,教材上相关的知识也就顺带作了梳理。

这样,融入了教材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基本实现了《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二)重视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课堂讨论的完成大致由以下几步:第一,分组。

开学初,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前提下,按照有利于交流的原则,自由结合或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组合,把每个教学班大约80至90人分为每组5人的若干个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第二,课前准备。

由组长组织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各自或分头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总结观点。

第三,课堂分组讨论,时间大约5分钟。

各小组的成员在小组讨论中陈述自己的观点或查找到的自己所认同的观点,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

第四,各小组派出代表陈述观点,时间大约3-5分钟,每次提问3个小组。

第五,教师总结。

检查没有派出代表回答问题的小组所准备的文字资料,分析、讲解正确的观点,对于一些错误的认识要予以及时纠正,并陈述理由。

第六,布置下次课堂讨论的问题。

课堂讨论和教师讲解大致各占课堂时间的一半。

由老师指定学生对各小组的回答情况作比较完整的记录,学期结束时上交记录。

教师根据课堂记录的情况,参照小组成员平时的课堂表现,各个班组评出优秀个人和优秀团体,并给予奖励,也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以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过程,是一个带着问题积极学习思考的过程,是启发学生建立问题意识的过程,是一个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交锋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过程。

学生所接受知识的方式总体上还是灌输式的,习惯于接受,惰于独立思考,这恰恰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特别是有些教师的思想还是沉浸在“马克思主义就是靠灌输”的陈旧观念中,不顾接受方的意愿,自说自话,收效甚徽。

通过我们这种方法,学生充分感受到思考的乐趣,有成就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张扬。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直观性、立体感等诸多优势,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但是,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成为一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的老师仅用多媒体放映PPT上的大量文字,以取代黑板的作用,按PPT内容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使用PPT时,要求设计的文字一定要简洁、醒目;在使用音像视频资料,注重合理使用,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贴切,用于不得不用。

信息时代为我们获取音像资料提供了便利,比如《百年中国》、《邓小平》、《复兴之路》等都是比较优质的资料,容易从网上下载,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把这些资料全部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看。

我们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把其中的片段在教学中使用,效果强于全部放映,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

有些学生在课后还主动上网看这些资料的全部内容。

(四)改革考试方式。

传统的考试主要是闭卷和开卷两种。

为了提高学生平时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在第一次课教师就告知学生期末考试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期末考试采取半开卷的方式,即学生考试只能带纸质手写笔记一本,其它资料不得带进考场。

考试的范围主要在课后的习题和课堂讨论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知识的能力,而且要能够把课堂讲解的正确的历史观融入问题,不再考查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

从效果来看,学生准备比较充分,笔记本整理了课后习题和讨论的相关资料,而这些工作大多在每一章内容讲完后就已经完成,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的现象,减轻了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