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史
海南古代史——精选推荐
海南古代史起源与人口1、海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位于三亚落笔洞,迄今已知的最早居民是三亚人,已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
2、海南土著居民有黎族、汉族、回族、苗族。
其中进入海南时间最早的是黎族,也是海南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
3、汉代前,古籍称海南岛为雕题国、离耳国。
4、黎族在汉代前称骆越人,隋代前称“俚”,唐宋以后称黎族。
5、海南岛汉族人达到100万是在清朝道光年间。
建制沿革1、海南的原始社会瓦解于秦末汉初。
最早记录海南岛的史书是《吕氏春秋》。
海南岛正式列入中国版图是在西汉,标志是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中央政府第一次在海南设立了地方政权机构。
(公元前110年,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伏波大将军路博德南征平定南越叛乱,得海南岛,并在此建立珠崖,儋耳两郡,开始了封建中央政府对海南直接管理)2、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候的马援,马援为国尽忠,殒命疆场,马革裹尸令人钦佩,马援在平定了交趾国的叛乱后带兵驻扎海南岛,恢复了封建中央对海南岛的管制。
3、唐朝中后期,海南设置琼州都督府,首次隶属于中央政府,开始简称“琼”。
4、为加强封建统治,明代将海南岛黎民编入都图,清代全岛实行里甲制。
5、明代海南最高行政机构为琼州府,隶属于广东省,西沙、南沙群岛正式划归琼州府管辖。
最高军事机构称海南卫。
民族融合1、古代黎族最大规模起义是符南蛇起义。
2、南朝后期主张俚(黎)汉团结,开创海南民族融合的新局面的俚人女首领是冼夫人(谯国夫人)。
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琼山等地举行“军坡节”活动纪念冼夫人。
3、海南民族融合的三个表现:一是黎人汉化,二是黎汉人民在生产活动中互相学习;三是黎汉人民在反压迫斗争中互相支援。
古代经济1、农业:海南首次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在明朝;“东路槟榔西路米”的作物区分格局出现于明朝。
2、手工业:海南棉纺织技术在明朝以前闻名全国,宋末元初,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女纺织家。
海南岛历史文化简介
海南岛历史文化简介
海南岛位于中国的南海之滨,是中国最大的岛屿省份。
海南岛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成为一个值得探索和了解的地方。
海南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海南岛曾经是琼州国、氐国、邕州等多个古代国家的疆域之地。
海南岛一直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枢纽,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南岛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岛上有多个少数民族,如黎族、苗族、壮族等,他们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传统习俗。
这些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海南岛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海南岛还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而闻名。
岛上有许多古代的寺庙、庙宇和宫殿,如南山寺、五公祠和文昌阁等。
这些建筑物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此外,海南岛还拥有许多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清明节和天下龙舟赛等,这些活动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岛上文化的绝佳机会。
海南岛的自然环境也为其历史文化增添了特殊魅力。
岛上有美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和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
这些自然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也使海南岛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总之,海南岛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
无论是岛上的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还是自然环境,都使海南岛成为了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前往海南岛,您不仅可以享受美丽的风景,还可以领略岛上浓厚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中共海南历史大事记
中共海南历史大事记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1950年)
1921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在琼崖(海南岛旧称)地区开始传播。
中共琼崖早期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地方的活动正式展开。
1924年至1927年间,琼崖大革命高潮兴起,包括国民革命军南讨胜利和琼崖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等。
2. 抗日战争时期
1939年2月10日,日本侵占海南岛,琼崖独立队第一中队进行了抵抗。
3. 解放战争时期
1950年4月16日至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解放了海南岛全境。
1950年6月,海南党委决定重建中国共产党崖县委员会和崖县
人民政府,并在同年10月召开了崖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南发展
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海南作为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进行管理和发展。
1984年10月,设立海南省海南行政区。
1988年4月,撤销海南行政区,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时宣
布将海南岛设置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加快了海南的改革开放步伐。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州)的成立是海南历史上的一大事件,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落实。
海南海的历史故事
海南海的历史故事
海南海的历史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一些关于海南
海的历史故事:
1.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
据考
古学家的研究,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
代先民在海南岛上生活。
2. 《史记》中记载了一位叫越王勾践的国君,他在公元前
473年至公元前465年期间,在岭南地区举行了一次反击吴国
的战争。
据说,他曾在海南岛上组织了一支舰队,并成功地击败了吴国的军队。
3. 在海南海域,还有一些有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许多商人通过海南海域前往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进行贸易活动。
4. 在南海诸岛的海域中,还有一些有关海盗的历史故事。
在
古代,南海诸岛是海盗的藏身之地,他们经常袭击过往船只,并劫掠财物。
这些海盗活动一直持续到近代。
5. 在二战期间,海南海域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1943年,中华民国政府派遣了“蓝莲花”行动队,成功地占
领了海南岛,并由此建立了海南行政公署。
这些历史故事和事件,丰富了海南海的历史内涵,也展示了这片海域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南近、现代史
艰难历程自英国对我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海南进行了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
为此,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海南人民展开了坚决的反抗斗争。
列强对海南的侵略海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令列强垂涎欲滴。
1858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增开琼州(今海口)等地为通商口岸,并允许英法等国在当地设立领事馆。
自此,列强的侵略不断深入。
1861年至1867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丹麦和奥地利等国接踵而至,美国以“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为借口,也把侵略魔爪伸进了海南岛。
秀英古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势力进入海南。
美、英、法、日、德、奥匈、比利时、意大利、挪威、葡萄牙等国领事先后进驻海南。
在这些国家中,英国领事派员最多,法国次之。
据统计,英国驻琼领事先后有22人次之多。
在琼设领事时间最长的是日本,历时66年之久,先后派6名领事驻琼。
由于有不平等条约作护身符,外国侵略者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海南人民备受欺凌。
据琼州海关的统计,仅1868年一年,输入的鸦片就有1916担①,价值白银149万余两,占全年进口总值的64%。
洋棉纱和洋油的输入也急剧增加:1878年洋棉纱输入仅39担,到1891年就增加到17184担,仅13年的时间就激增了400多倍;洋油的输入,1890年比1882年增加了69倍。
动脑筋资本主义列强进行的商品倾销给海南带来了什么影响?早在明末清初,一些外国传教士就陆续到海南进行活动。
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特权,来琼的传教士越来越多,活动更为频繁,范围也不断扩大。
动脑筋外国传教士到海南传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天地会起义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广西金田起义,起义烽火遍及大半个中国。
为了响应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海南的天地会于1853年举起了反清的旗帜:文昌、琼山、澄迈、定安、会同、乐会(今琼海)地都在天地会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在澄迈等黎族笼送建立了据点。
海南史的心得体会
海南史的心得体会海南是我国的一个美丽的岛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海南史,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以下是我对海南史的一些感悟。
首先,海南的历史悠久而丰富。
从古代至今,海南岛上有着多个先民部落的迁徙和定居的痕迹。
他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古代建筑、俗和传统艺术等。
通过研究和了解这些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
其次,海南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独特的历史发展。
由于海南岛面朝大海,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岛上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相对独立。
在历史上,海南成为了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文化交流中心。
通过了解海南的地理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南的历史演变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第三,海南的历史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海南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并多次被各个朝代统治和影响。
这也使得海南的历史充满了变幻和曲折。
通过研究这些历史事件和政治转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从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最后,海南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财富。
无论是缅甸寺庙、民族乐器还是传统舞蹈,它们都展示了海南独特而多样的文化特色。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研究和弘扬海南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总之,通过研究海南史,我深刻体会到了海南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以及它所面临的变革和挑战。
保护和传承海南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希望海南的历史和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我们的国家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南历史
04
LOGO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01
1949年海南特别 行政区成立,特 区行政长官公署、 建省筹备委员会 设在海口
02
1950年5月海 南岛宣告解放, 次年,成立广 东省人民政府 海南行政公署
03
1966年“文化 大革命“爆发 后,海南行政 公署停止行使 职权
04
1984年10月撤 销海南行政区公 署,行政区人民 政府正式成立。
3、 西沙群岛上有一处唐时期遗址 石碑,表明中国人自唐以 来就开始在西沙群岛生活
4、 唐末诸藩崛起,南汉国在岭南立国。而今海南省直辖于 南汉朝廷。宋太祖开宝四年平南汉废其建制
LOGO
冼夫人简介
冼氏世代均为俚人首领。冼夫人生于 梁武帝初年。大同(535年—546年)初 年,罗州刺史冯融听闻洗氏的品行,为其 子高凉郡太守冯宝娉以为妻。婚后,洗夫 人辅佐冯宝平息了今广东省境内的原住民 与中原人士的冲突,促进了中原人和南越 族的和解,引海南岛各族部落归附南梁, 并开始设立崖州,使海南岛再次成为古代 中国中央王朝设立的正式政区。汉武帝元 鼎六年(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 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元封 元年(前110年),在海南岛设臵珠崖郡、 儋耳郡。实现了汉代中央直接对海南的统 治和治理。
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岛欢乐节”。
另外海南的节日还有:文昌公期、万宁文灯节、南山长寿 文化节、海南热带雨林节、三亚国际啤酒节、三亚国际广 告电视艺术节、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 节等。
海南岛重要赛事有: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 岛国际大帆船赛、世界小姐、世界先生、斯诺克海口世界 公开赛等。
LOGO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下旬, 中共琼崖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发出七项紧急任 务的指示,命令琼崖纵队各支队立即出师受降
海南史的心得体会
海南史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越来越多的
人开始关注海南,同时也逐渐了解到这座美丽的小岛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在海南历史研究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了解海南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岛屿,历史非常悠久,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和几百年的现代史,其中涉及
到民族、地理、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和未来。
其次,要客观看待历史。
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
客观的态度,不应该带有太多主观色彩,更不应该把历史上的错误
和失误简单地归咎于某些人或某种制度。
历史是复杂的,我们需要
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它,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第三,要关注本土历史和文化。
海南拥有独特的海南文化和海
南民俗,这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民俗都有所不同。
在研究海南历史
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到这些特殊的本土文化和历史,了解它们的
来龙去脉和发展历程,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海南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了解海南历史对于我们认识海南、了解海南和发展海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更多的人会对海南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并为之做出更多的贡献。
海南省历史文化
海南省历史文化海南省历史文化海南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南海东北部,是中国的热带岛屿。
海南省的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岛上就有人居住。
自东汉时代以来,海南就成为中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海路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先后出现了古琼州、琼崖、田螺岛、永兴、昌化等诸多文化古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古琼州古琼州是海南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位于今天海南省琼海市东南。
公元前110年,中国汉代政府在琼州置县,成为中国南方最早的县治之一。
古琼州为古代中外交通枢纽之一,早在汉、唐时期,就有大量海上商贸人员来往于此,交流和贸易十分繁荣。
在古琼州出土的文物中,有汉代玉管疏、唐代银钱、宋代瓷器、元代铜镜、明代青花瓷等珍品,这些文物反映了古琼州的繁荣和文化交流。
二、琼崖文化琼崖文化是指源于海南岛南部的一种民族文化,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在宋、元、明、清四代的历史时期,琼崖都是中国的“南疆”,是重要的南海交通和商贸中心。
琼崖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融合,吸收了海南省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被人们广泛传颂。
三、田螺岛文化田螺岛位于海南省的西南部,是一个海岛,因产出大量的田螺而得名。
田螺岛文化是指田螺岛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遗产,主要是南越文化、广东文化、大东海文化等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风貌。
在田螺岛上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石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田螺岛作为古代海上贸易中心的繁荣和文化交流。
四、永兴文化永兴是海南省文昌市的古称,是唐代五代时期海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在这里,曾有一位大文学家杨帆,他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达到了343卷之多,是中国文化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一部文集。
永兴的黄庄古村,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群,其中有宋代、明代和清代的建筑,反映了南方农村的传统生活和文化风俗。
五、昌化文化昌化是位于海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古城,是海南省历史文化上一个重要的地方,古城内有文昌文庙、赵伯通府、伏下祠等历史名胜古迹。
海南历史文化
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 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 庆活动。
三月三
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 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
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岛欢乐节”。 另外海南的节日还有:文昌公期、万宁文灯节、南山长寿文化节、海 南热带雨林节、三亚国际啤酒节、三亚国际广告电视艺术节、天涯海 角国际婚庆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等。 海南岛重要赛事有: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 船赛、世界小姐、世界先生、斯诺克海口世界公开赛等。
海南四大名菜
文昌鸡
“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 省文昌而得名。
加积鸭
“四大名菜“之一的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 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而又以该镇加祥街一户 丁姓居民饲养的番鸭最为出名。
和乐蟹
“四大名菜“之一的“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市和乐镇,以甲壳坚硬、 肉肥膏满著称,与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并列为海南四大名产。 “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 “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 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东山羊
“四大名菜“之一的海南东山羊地方风味莱。用特产万宁东山岭的东山 羊肉,配以各种香料、味料,经过滚、炸、纹、蒸、扣等多种烹调法 精制而成。
特色小吃
“港门粉“产于三亚市港门地区,“曲口海鲜“产于东寨 港,“石山羊“产地海口市琼山区羊山地区,“临高乳猪 “产地临高,“陵水酸粉“产于陵水县椰林镇安马村, “海南粉“产地海口市灵山镇,“抱罗粉“产地文昌抱罗 镇,“后安粉“产地万宁后安镇,“清补凉“、竹筒饭、 椰子饭等都是海南特色美食。
海南的历史
海南的历史1、秦朝: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并将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
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
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秦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南越国势力遍及海南岛。
2、西汉武帝平定南越之乱,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
从汉武帝元封元年置郡设县,至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前后历时65年,海南岛是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的。
3、唐朝4.明清时期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
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
清代在海南设府,辖3州10县,故史称“十三州县”。
清末改设一府,1直隶州,1州,11县。
5.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初期,海南岛的建置仍袭清制,置琼崖道,共辖13县:琼山、澄迈、定安、文昌、琼东(即清代会同)、乐会、儋县(1912年儋州改县)、临高、万宁(1914年万州改万宁县)、昌江(因与浙江省昌化县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县(1920年崖州改称崖县)。
民国元年(1912),海口所改称镇。
民国十五年脱离琼山县建市。
6.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海南岛的建置为行政区,1951年设行政公署,驻琼山。
在岛的南半部地区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驻保亭县冲山镇(今五指山市冲山镇)。
1950年5月海南岛宣告解放,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实行军事性管制。
次年4月,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职权。
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6年10月改称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改称海南行政区公署。
1984年10月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海南行政区管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并直辖北部的琼山、文昌、临高、澄迈、琼海、屯昌、儋县、万宁、定安9县1市,设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
1987年撤销海南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
海南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色
海南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色海南,这座位于中国南端的美丽岛屿,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
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海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他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迹,见证了海南早期人类的活动和智慧。
在古代,海南曾是百越之地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演进,它逐渐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
从汉朝开始,中央政权对海南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和治理,使得中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播和融合。
海南的语言文化别具一格。
海南话是海南本岛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它有着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此外,还有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之一,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黎族的织锦工艺堪称一绝,黎锦以其精美的图案、复杂的工艺和独特的色彩搭配而闻名于世。
黎族的歌舞也极具特色,如竹竿舞,舞者在有节奏的竹竿碰击声中跳跃,展现出黎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海南的建筑文化也独具魅力。
传统的黎族船型屋,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建筑材料,反映了黎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
而在城市中,骑楼建筑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融合了南洋风格和本土特色的建筑,见证了海南在历史上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
海南的宗教文化也呈现出多元性。
佛教、道教等宗教在海南都有一定的影响。
众多的寺庙和道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海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每逢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海南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其中,“公期”是海南特有的民俗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宴请亲友,共同欢庆。
海南的饮食文化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海南菜以鲜、香、甜、辣为特色,融合了本地食材和烹饪方法。
著名的有海南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和乐蟹,被誉为“海南四大名菜”。
此外,清补凉、椰子饭等特色小吃也深受人们喜爱。
海南的历史文化还体现在民间艺术方面。
琼剧是海南的地方戏曲,它以优美的唱腔、精彩的表演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剧情,深受海南人民的喜爱。
海南历史趣事
海南历史趣事海南,这个位于中国南海的美丽岛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让人们感叹海南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海南的历史趣事吧!一、海南的起源海南岛,古称琼州,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也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约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海南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历史上,海南是中国与东南亚进行文化和商业交流的重要枢纽。
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二、海南古代国家的兴衰在海南的历史上,有许多独立的国家先后出现和消亡。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琼州国和黎族国。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朝将琼州设为属国,而琼州国的国君则成为汉朝的藩王。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琼州国一直处于中国的控制之下,直到公元1370年明朝末年,琼州国才最终被明朝所灭。
而黎族国则是海南的本土民族,他们在海南岛上建立了独立的政权,有自己的国王和行政机构。
黎族国的国王多为女性继承,而且以女性儿子继承国王的称号。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然而,黎族国在宋朝时期被中国统治者所灭,黎族国的文化和历史也因此逐渐消失。
三、海南的民俗文化海南的历史趣事不仅体现在国家的兴衰,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
海南有着独特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如黎族的“赛琼剧”、苗族的“铜鼓舞”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艺术享受。
此外,海南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农历正月十五的“蓝衣节”、清明节的祭祀仪式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凝聚着海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南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曾经是中国与东南亚进行贸易的重要港口。
在海南的海岸线上,有许多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如琼州岛的古代港口遗址、龙山文化的航海图案等。
五、海南的风景名胜海南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
海南的风景名胜众多,如五指山、南山寺、天涯海角等。
有关海南历史资料
有关海南历史资料海南,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
有关海南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海南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海南历史资料之历史沿革远古到唐代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在唐虞三代称为“南服荒缴”(缴:边界),在秦代称为“越郡外境”。
这说明海南岛在当时为祖国辖区荒远的边界[5] 。
海南岛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于中国最南端[6] 。
唐虞时代,海南岛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并将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
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
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秦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南越国势力遍及海南岛。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路博德、楼船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
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儋耳郡(治今儋州)。
属交州刺史管辖。
这是海南岛归入中国版图最早的两个行政地名,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5] 。
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夏废儋耳郡,并入珠崖郡。
[7] 元帝初元三年(前46)春又罢珠崖郡,下诏放弃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
65年间,海南岛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东汉建武十九年癸卯(43),伏波马援平定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而省朱卢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67)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2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
加强了东汉王朝与黎族先民的联系。
三国时期,东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吴大帝孙权派兵平定交州[5] ;吴赤乌年间(238~251)在雷州半岛设立珠崖郡(治今广东徐闻),领徐闻、朱卢、珠官3县,属高州管辖,对海南岛实行“遥领”。
吴大帝孙权派兵平定交州东吴时期,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8] 。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
朱卢改为玳瑁。
合浦郡领合浦、南平、荡昌、徐闻、玳瑁、珠官6县。
海南历史文化
海南历史文化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海南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虽然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在历史上经历过不同的统治和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海南历史、地理、民族特点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海南历史海南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许多古国,如琼州、博白、桂林等。
古代,海南处于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地位,陆路和海路交通便利,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足迹。
有学者认为海南岛是中国的最南端,但也有认为南海诸岛、黄岩岛才是中国最南端,这仍有待专家们考证。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齐、楚、越等国曾派使者到海南拓宽交往,从而探索海南这片新地。
几经更迭后,公元221年,秦朝灭亡了楚国,南方旧族也逐渐消失,海南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区,不再受北方帝国的控制。
唐朝时期,四川的巴渝公主被嫁到海南,成为了海南的宗主。
她在海南承担起治理遏制官方腐败的责任,并与当地百姓积极交往,提升了海南的声誉和文化水平,她的贡献备受称赞。
隋唐以后,海南由时令管治的体制转变为官府管治的体制。
宋代以后,海南的治理和发展逐渐稳定。
元朝时,海南作为一个行省纳入了中国政治体系,形成了安民治国的特色。
明清时期,海南岛经历了连年动荡,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明朝末期的东林党争影响和清末的义和团运动。
大量的流民和贫民涌入海南,大大加剧了海南的社会问题,经济和文化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Dr. Sun以海南的‘民族’和‘独立’为理由,于1906年建立了海南民主社会团体。
民主革命期间,海南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南结束了漫长的历史苦难,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和社会主义中国新军事战略中的战略要地。
二、海南地理文化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也是中国耕地和丘陵最稀缺的省份之一。
海南从北到南的跨度相对较短,但是地理特征复杂多样,包括海岛、海沟、河流、山脉、低平台面等许多地理类型。
海南是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的交界地区,这种环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的历史简介
海南的历史简介
海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期。
早在汉朝时期,海南就已经纳入到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范畴之内。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战乱等因素,中央与海南的管辖设置可谓断断续续。
直到隋朝,海南岛才正式被纳入我国版图。
唐朝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设琼州,这也是海南简称“琼”的由来。
在宋朝时期,海南属于广南西路,即广西的前身,开始了长达300年的隶属广西的历程。
这期间,海南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更。
五代十国时期,海南岛隶属于南汉,其行政设置有所调整。
到了元朝,中国开始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海北海南道宣尉司于雷州,领琼州路,这是“海南”首次作为行政区划出现。
在此时期,海南先是划归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管理,后又在元朝末年隶属于广西行中书省。
明朝洪武年间,海南的行政区划再次发生变化,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从广西划拨给广东管理,从此海南开始了长达600多年的由广东省管辖的历史。
尽管在民国十年(1921年),国民政府曾建议琼州府建省称呼广南省,但这个建议并未被采纳。
至1948年国民政府败退前夕,曾将海南岛改为“海南特别行政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至1988年,海南岛在广东省的管辖下,经历了海南行政公署、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等行政设置。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设立“海南省”议案,4月26日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从广东省独立出来,成为海南省本身。
总的来说,海南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逐渐上升,从一个边远的蛮荒之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经济地位的重要省份。
海南历史文化
海南历史文化在祖国浩淼的南海上,浮着一个风光旖旎的热带岛屿,这里有辽阔广袤的天空、澄清透明的海域、平坦柔软的沙滩,树影婆娑的椰林,它就是有着长达1580多公里海岸线的海南岛。
海南历史悠久,古称珠崖、琼州、琼崖。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开始在岛上置珠崖、儋耳二郡。
此后行政建置多变,至唐末,设琼州都督府,领琼、崖、儋、振、万安5州22县。
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府改隶广东,直到清末。
民国时期海南仍为广东省派出机关管辖。
1949年4月成立海南特别区长官公署,为副省级政府。
1950年5月1日全岛解放后,设海南行政公署,仍隶属广东省。
1988年4月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时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最初的海南移民于历史上分三个时期:首先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岛内,秦汉之际,临高人迁入岛北部定居;其次,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其后,宋至明清时期规模最大,主要移民来源为闽、粤、桂,经元、明至清达高峰。
宋代以来,海南人才辈出,其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画家、书法家、诗人白玉蟾;元代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明代名医、经济思想家丘浚,著名清官海端;清代探花布政使张岳崧;著名的辛亥革命活动家林文英,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者宋庆龄。
在现代史上海南出了一百多位将军,著名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张云逸、上将周仕第、中将庄田等;海南革命领导人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和黎族领袖王国兴等。
漫长的海南历史展示出具有海南特色的古代贬官文化、海南革命文化。
现拥有众多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
有著名的唐代以后帝王流放“逆臣”的南荒之地-崖州古城及纪念名人的五公祠、海瑞墓、海瑞故居、宋庆龄祖居;还有与天津大沽口、上海吴凇口、广州虎门炮台并称中国清末四大炮台的秀英炮台等历史古迹和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和金牛岭烈士陵园、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等革命名胜。
海南岛在历史上曾是一个蛮荒之地,古代的许多大臣都曾被贬谪到这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当年获罪被贬到这里时,发现这里原来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意思是说海南风光是他平生所见的最美,即使死在这里也不后悔,对海南岛的风光予以很高的评价。
海南历史(海口)——学前141沈靖雯
谢
谢
大
家
——沈靖雯
历 史 沿 革
唐虞时代,海南岛为南交之地, 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 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 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洪武 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 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中华 民国初期,海南岛的建置仍袭清制 1931年2月13日,撤销海口市,复 归琼山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海南岛的建置为行政区,1951年 设行政公署,驻琼山。在岛的南半 部地区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州府驻保亭县冲山镇。1950年5月 海南岛宣告解放,成立海南军政委 员会,实行军事管制。
著名景 点来自三亚海口科 技
成
就
由海南京润珍珠生物技术股份有 限公司投产建成,位于海南省海口市 药谷二期的世界最大珍珠深加工基 地——海南京润珍珠科技园全面正式 投入使用。 海南京润珍珠科技园是 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质 量控制最严格的珍珠深加工基地;产 品生产全部采用GMP药品生产质量管 理规范,主要用于京润珍珠化妆品和 美容保健品的研发与制造,预计年产 值达15亿。
地 理
环
境
年“ 处 里 沙礁 岛 来 东 民 峡 平天 热 , 、及 和 西 南 主 与 均然 带 海 中其 西 亚 和 共 广 海 气大 北 域 沙海 沙 为 南 和 东 南 温温 缘 面 、域 群 邻 边 国 省 省 室 , 积 南。 岛 。 在 相 划 位 ” 属 约 沙全 、 海 南 对 界 于 的 热 群省 中 南 海 , , 中 美 带 岛陆 沙 省 中 东 海 国 称 季 万 )地 群 的 与 濒 南 最 , 风 平 总( 岛 行 菲 南 西 南 这 气 方 面包 、 政 律 海 临 端 里 候 公 积括 南 区 宾 与 北 , 长,里 海沙域、台部北 夏 素 。 万南 群 包 文 湾 湾 以 无 来 海 平岛 岛 括 莱 省 与 琼 冬 有 南 方和 的 海 和 相 越 州 , 岛 公西 岛 南 马 望 南 海 地 , 200 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海南文化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人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
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
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
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
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
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
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
当时领县情况是: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
海南岛1府3州13县。
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
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
贬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行政惩罚制度,一般是对所谓的“罪臣”制度加以贬谛,在帝王朝中使用普遍。
贬官,顾名思义,就是官职贬低,或挂一虚衔,或一贬到底,被充配到某地度晚年。
在古代封建社会,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不便利,
相对偏僻路遥,生活条件艰难,且远离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无疑成为历代帝王发配贬
官的理想场所。
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贬官发配到边陲海南岛,也是“皇恩”所至,象征王权的统治。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景观。
它由一些不幸的政客、文人构成。
有当朝宰相,有“千古风流”的大文豪。
也有可谓“金戈铁马”的大将,
官职之广,数量之多,历时之长,举世罕见。
这些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宗派争斗、政治倾扎中失志的贬官谛宦,墨者文人,被贬人到海南岛不仅是仕途的不得志,就是生活上不
也如意。
但他们还是克服了个人的困难,在海南从事生活奋斗的同时还积极地传播中原文化,传播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以中原的文明教化当地人民,千方百计地使海南各
族人民“王化”。
他们的到来对当地人民“熏染过化,岁异月或不同,世变风移”更为海南的文运兴盛,教化打开打下了文化教育的坚实基础。
多元文化的并存交流和相互影响,必然会促进海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共荣,从而整合、催生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根基,又有海南地域特色,多元而又有共同文化认知和一致性的全新地域文化,从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宾庭中增添了新的成员,这是海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创新性的历史性嬗变。
这种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南文化。
这种新的地域文化虽然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底,但不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虽然它跟汉族的一些地域文化有渊源的关系,当时它有别于这些地域文化,更有别于全国其他的地域文化。
我经常听到一些刚刚来到海南的大陆人士说,一到海南岛听到海南话,就好象听到外国话一样,有这样的感觉。
海南的语言确实跟全国语音不同,它不仅不能跟全国其他的方言直接交流,跟闽南方言都不能直接交流。
可以这样说,海南文化是海南化的中原文化同黎、苗、回等少数民族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正是这种十分明显的差异性,造就了海南本土文化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
这种地域文化形成、发展、成熟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清时期。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形成海南文化,之前还不能说是海南文化的形成呢?这在之前,宋元之前是多元文化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海南各民族、各族群共同认同的文化形态,到了民清时期出现了,形成了,而且走向成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有了条件。
第一,明朝建立以后,朝廷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海南的行政治理和加快海南的开发,为海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一,明太祖建朝以后,首先发布了《劳海南卫指挥敕》,称海南是“南海奇甸”,在这里把海南的地位提升了,不再视为流放罪臣的蛮荒之地。
其二,在海南设立了琼州府,作为全岛最高的行政机关,结束了海南岛的行政机构互不相干、各自为政分散的状态,有一个最高的统一的行政机构,这样改善了行政治理。
其三,将海南由广西管辖改为广东管辖。
原来一直是广西管辖,甚至在汉朝的时候,我们曾经跟越南那一带合为一个区域,在明朝以后划为广东,相对来说,广东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
这样为海南跟先进地区的交流创造的条件,促进了海南文化更好的发展。
其四,对黎族进一步实行安抚政策,明朝时期,明朝的封建统治深入到五指山黎族地区,大多数黎峒成为封建王朝的基层的组织。
其五,加强了海南岛的农业、水利、盐业等的开发,清朝初期、中期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措施,这些措施加快了海南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海南经济和社会稳定,为海南各民族各族群文化交融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二,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大增,为海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创造了文化条件。
明王朝对海南采取的开发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族人移民海南,苗族这个时间也向海南移民。
到了乾隆时期,发布了一个开垦琼州荒地令,之后又引发了大陆汉族向海南移民潮,每年有上万大陆汉族移民到海南,明清大量移民的涌入,主要是汉族移民的涌入,使海南岛的人口大增,汉朝3万,元朝17万,而明朝仅大陆移民就增至47万,至清嘉庆年间,即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候,更是增加到140万之多。
由于大量的大陆汉族移民的涌入,明清时期,大陆汉族移民已经占了海南岛人口的大多数,已经取代黎族成为海南岛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人口大量的增加,人口结构根本性的变化,使得海南的文化创造和各民族、各族群文化交流的社会空间更为广阔,使得中原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以前。
第三个原因,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教化,兴办官学书院,发展教育,确立了中原文化传播的官方地位,从而使中原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到黎苗少数民族地区。
明朝的时候,由于官府的倡导和带动,一时文教兴起,明代由官府和私人创办的书院有20所,官办的社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有200来所,加起来学校有200多所,此外还有招收穷苦人家和少数民族子弟的学校。
乾隆期间,修复和新建书院有33所,社学也很多,现在也无法统计了,仅仅文昌那一带就有70多所。
各类学校的
创办,使得中原文化的思想、道德、价值和学术等观念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成为海南文化的根基。
第四,明清时期,海南各民族、各族群各自文化彼此间文化的磨合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时期,从西汉一直到明清,有上千年的磨合,海南地域文化的创造已经有了充分时间。
明清时期,海南文化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发展势态:一方面,明代以后,迁移海南的汉、苗、回以及各汉族的族群在海南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下,已经将他们带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加以海南化的改造,变成了海南本土文化,从而创造出富有海南特色的多彩地域文化。
比如语言,闽南移民把他们带来的闽南话经过上千年的改造之后,创造出海南话这一种新的语种,我个人看法,这种语种的形成应该在明朝。
这种话同闽南话的差异是非常之大的。
此外,海南其他的语种,像儋州话,就是粤东方言经过改造形成了儋州话,儋州话现在说起来也同粤方言也不一样,还有是临高话,临高话的语系来说是属于壮族语系,但是现在的临高话跟壮话也不能交流。
海南的苗话跟大陆苗族所讲的苗话差异非常大,不是同一种语种,等等,都是经过的海南化的改造。
又比如宗教信仰,汉族都有对祖先、对神的祭祀活动,但是海南的祭祀活动有它的特点,比如公期,在定安我不太清楚叫什么,海口叫做公期,这种祭祀形式跟大陆汉族祭拜祖先和祭拜神的形式就不一样,很独特,特别是军坡冼夫人节,汉族地区里面可能这种祭祀形式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方面,明代以后,海南的汉、黎、苗等民族的文化,以及各种汉族地域文化经过了上千年碰撞、磨合、交融以后,创造出了海南各民族、各族群中有共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一致性的文化形态,其主要是海南话、海南艺术以及宗教祭祀活动。
这种形式已经得到海南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认同。
如果大家都不认同,你的文化是你的文化,我的文化是我的文化,没有一致性的东西怎么能够形成地域文化,肯定有一致性的东西。
我概括主要有两种。
第一是海南话,就是语言。
第二是艺术形式,艺术形式主要是指琼剧、八音、黎民歌舞艺术。